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学案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学案

自主预习篇【语文百花苑】在一个地铁车站[美]庞德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913年,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站下车时,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由此一种“突发的情绪”油然而生。

一整天他都努力寻找能表达感受的句子,先是写作大段的诗,然后成了“小块小块的色彩”,几经辗转,几经推敲,一年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在一个地铁车站》。

本诗采用比拟和想像的手法,表达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文本链接】1.走近作者本文是其第一幕。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2.背景资料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等待戈多》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剧本《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 剧本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鉴赏。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等待戈多》。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剧本解析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剧本《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剧本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概述剧本《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

2. 分析剧本中的时间、空间设置及其意义。

三、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形象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四、象征手法解读(15分钟)1. 讲解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道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手法在剧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五、深入解读(15分钟)1. 分析剧本中的幽默、讽刺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六、感悟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剧本过程中的感悟。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剧本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主义文学的其他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预习。

九、板书设计1. 剧本《等待戈多》2. 人物关系图3. 象征元素及其意义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剧本《等待戈多》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剧本中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能力。

高三语文《等待戈多》教案等待戈多教案

高三语文《等待戈多》教案等待戈多教案

高三语文《等待戈多》教案等待戈多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塞缪尔•贝克特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以及相关主题。

3. 掌握小说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以及相关主题。

2. 掌握小说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掌握小说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等待戈多》原著。

2. 理解《等待戈多》的相关研究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存在主义?它与《等待戈多》有何关系?
展开活动:
3. 分组讨论:就《等待戈多》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
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
5. 针对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班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6. 让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探讨小说中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意义。

鼓励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

总结活动:
7. 总结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8. 布置下次课程的作业。

教学资源:
1. 《等待戈多》原著。

2. 相关研究资料。

3. 图片或视频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戏剧流派等。

2. 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

3. 提升学生对现代主义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

b. 学生自读剧本节选部分,理解故事情节。

c.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的特征和性格。

d. 教师讲解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创新之处。

2. 第二课时: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主题思想。

b.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c. 教师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

d.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合作程度和思维深度。

2. 学生作业:收集并评估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和人物分析的写作作业。

3. 课堂小测:评估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剧本《等待戈多》的节选文本。

2. 关于剧本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介绍。

3. 相关现代主义戏剧理论的参考资料。

4. 书写工具和投影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介绍剧本背景和作者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 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时,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开放性的讨论。

3.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简单化的解读。

九、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个剧本中的人物,深入分析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剧本所反映的人性主题,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剧本概况:概述《等待戈多》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设定。

3.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

4. 情节结构分析:探讨剧本的荒诞性、戏剧性及其对传统戏剧结构的突破。

5. 语言风格特点:品味剧本中的幽默、讽刺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等待戈多》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对剧本荒诞性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作品深层主题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剧本概况、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2.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阅读剧本,分组讨论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关系及其心理变化。

3. 情节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结构特点,探讨其荒诞性和戏剧性。

4. 语言风格品味:让学生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台词,分析其幽默、讽刺和象征手法。

5.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对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戏剧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剧本情节概述: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道路等,并分析其寓意。

3. 荒诞性特点探讨:讨论剧本中的荒诞性表现,如人物行为的无意义、语言的荒谬等。

4. 现代主义文学鉴赏:通过分析《等待戈多》,使学生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剧本情节的把握。

2. 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的分析。

3. 现代主义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剧本中的象征元素的理解。

2. 荒诞性特点的探讨。

3. 现代主义文学审美价值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本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荒诞性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审美价值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中的象征元素。

4.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剧本,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概述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剧本情节概述: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道路等,并分析其寓意。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剧本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找出剧本中的象征元素,简要分析其寓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剧本情节和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荒诞性特点探讨。

二、教学内容1. 荒诞性特点探讨:讨论剧本中的荒诞性表现,如人物行为的无意义、语言的荒谬等。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的独特艺术风格。

2.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介绍:作者萨缪尔·贝克特,20世纪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剧本梗概: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戈多并未出现。

在等待过程中,他们互相交谈,探讨生活的意义,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们的困境和迷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剧本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及剧本中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剧本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剧本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剧本阅读:学生自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等待戈多》的戏剧表演或电影版本,增强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等待戈多》的解读和表演经验。

3. 对比分析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或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进行片段表演,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情景模拟:模拟剧本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剧本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创意写作:请学生以剧本中的某个场景或人物为灵感,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

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案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战争背景与时代背景对文学产生的影响;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4.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文学寓意;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情节;3.理解并解读含义深远的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解读含义深远的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等待戈多》2.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

第二步:导入(5分钟)第三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等待戈多》全文;2.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走向;3.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步:理解深远的文学作品(20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意义,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步:总结(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者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关于《等待戈多》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1.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背景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2.针对《等待戈多》这样深奥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先读完全文,以便更好地进行讨论和解读;3.在讲解和引导环节,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主题,把握剧本的结构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戏剧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剧本概述:《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代表作,创作于1952年。

剧本通过描述两个流浪汉在荒野中等待一个名为“戈多”的人物,展现了一种绝望而又荒诞的生活状态。

2. 剧本结构:剧本分为三幕,每幕都重复着等待戈多的情景,但每一次的等待都有所不同,展现了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戏剧的张力。

3. 剧本风格:贝克特的剧本语言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角色之间的对话常常没有明确的含义,需要观众进行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剧本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文本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剧本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探讨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戏剧的主题。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等待戈多》剧本文本。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剧本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3. 教学PPT:包括剧本概述、作者简介、剧本结构和风格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剧本的背景和作者塞缪尔·贝克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剧本:学生阅读剧本节选部分,注意理解角色的对话和情节的发展。

3. 剧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剧本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戏剧的主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荒诞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戏剧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剧本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等待戈多(节选)本课话题——等待一、从课本中积累萨缪尔·贝克特笔下的两个流浪汉在乡间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着戈多,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与处境,但戈多始终没来,他们只好无休止地等待下去。

让人不禁感叹:征服命运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机会恩赐的人。

二、从自然中积累暴雨中,泥土微微颤动,那是等待萌发的种子,忍受着最后的负重,期待破土而出;深山里,群山巍峨不动,那是积聚能量的化石,承受着千年的寂寞,等待释放光与热;黑夜里,虫蛹丝丝作响,那便是厚积薄发的毛毛虫,掩藏在丑陋的躯壳中,等待化蛹成蝶。

在等待中,忍辱负重;在等待中,期待未来;在等待中,积聚力量。

等待,看似平凡,却如滚动中的岩浆,汹涌时的大海,经历着真正的磨砺。

三、从生活中积累日本顶尖漫画周刊《少年Jump》在创刊时,无法招揽到优秀的画家。

幸好那位明智的编辑没有心存侥幸的等待,而是亲自出马寻觅人才。

在那主动而坚定的创业与奋斗中,“《Jump》神话”诞生了,并很快成为了同类杂志中的王者。

他们至今仍以“拒绝等待”为宗旨,“即使你是最棒的画家,但如果你让我们等待,那么请你离开。

”四、从历史中积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等了十年,才等来了春秋霸主的丰功伟绩。

汉朝韩信能忍辱负重,不惜受胯下之辱,才等到了大展宏图的那一天。

诸葛亮深居草庐,等待贤主,最终迎来了三顾茅庐的刘备。

怀着退稿30次耻辱的凡尔纳等待着慧眼的出版商,最终得以扬名天下。

等待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无能的代言,等待后见功绩方是英雄的本色。

五、从名言中积累1.谁能等待,谁便能获得一切。

——拉伯雷2.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业向前推动。

——屠格涅夫3.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比阿斯4.岁月不汝延,努力无暂辍。

——况钟5.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6.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

高中语文 13 等待戈多(节选)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3 等待戈多(节选)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13 等待戈多(节选)从容说课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了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作品。

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

戈多是“焦点人物”。

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2.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3.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分析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

2.品味鉴赏,体会戏剧艺术魅力及其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个片段:(多媒体课件播放某某影片《大话西游》的几个片段)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作者和戏剧的基本情节。

2. 帮助学生掌握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3.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探讨。

4. 引导学生思考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戏剧情节:介绍《等待戈多》的故事背景、发展脉络和结局。

2. 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性格特点。

3. 象征手法:解读戏剧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裤子等。

4. 社会现象:探讨戏剧所反映的荒诞性、无聊生活和社会批判。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3.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作者的批判意图。

四、教学难点:1. 戏剧中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对荒诞性戏剧的理解和评价。

3. 将戏剧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剧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戏剧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剧情:详细讲解戏剧的基本情节,让学生熟悉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

3. 分析人物: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4. 解读象征:讲解戏剧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裤子等,探讨其意义。

5. 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戏剧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荒诞性、无聊生活等。

6. 案例分析:分析戏剧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7. 总结评价:对戏剧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等进行总结。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等待戈多》剧本。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等待戈多》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2. 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贝克特独特的创作风格,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主题理解。

2. 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

难点:1. 贝克特创作风格的把握。

2. 剧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本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和情节,分享心得。

3. 鉴赏法:欣赏剧本中的经典台词,体会作者意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2. 讲解:详细讲解剧本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

3. 讨论:分组讨论剧中象征意义的解读,分享心得。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主要人物和情节。

2. 讲解:深入分析贝克特的创作风格,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

3. 鉴赏:欣赏剧本中的经典台词,体会作者意图。

五、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等待戈多》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并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

3. 阐述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的创作风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剧本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等。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1.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调整教学内容。

3. 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等待戈多》的戏剧表演或电影版本。

(高三语文教案)等待戈多-教学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等待戈多-教学教案

等待戈多-教学教案一、课文悟读初读等待戈多,你会觉得它太没“戏〞了。

你看,剧中人物就是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等他干什么这两个流浪汉也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白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间。

最终,戈多没来,于是他们又在其次天晚上等待,但其次天戈多仍没来,他们只好连续等待。

假如说这也算是戏剧情节的话,情节就这么简洁,就这么荒谬!假如说有所悟的话,只能说,剧中写的两个流浪汉卑微、低贱,生活毫无着落,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完全丢失了人的理性和尊严。

但是,当我们联系本剧的写作背景再次阅读,就可理解到,萨缪尔·贝克特以两个流浪汉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

本剧写于1952年。

20世纪50年月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疑心。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逼仍使世界局势动乱担忧。

新兴的现代Z41,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宝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

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将来失去信念。

面对这种现实,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绝望之音〞。

如此看来,剧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期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与人生的苦痛,表现了现代西方人期望转变自己的生活境况但又难以实现的无望心理。

在把握了的创作意图后,再次赏读作品,就会领悟到,剧作有意打破传统戏剧常规,既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又无情节结构;有意让剧中人物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对白和做一些无聊的动作,这恰恰是荒谬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独特的艺术手法。

这种“荒谬〞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西方社会正经受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这种非理性夸张,再加上舞台、灯光、道具、剧中人物荒谬的外形,使隐蔽于内心的苦痛与恐怖更肤浅更猛烈。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和作者贝克特。

2.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2. 分析《等待戈多》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贝克特的生平介绍及其作品《等待戈多》的简介。

2. 学生阅读《等待戈多》节选,了解故事背景。

3. 学生分享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贝克特及《等待戈多》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兴趣。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并理解《等待戈多》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动机和行为的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分析《等待戈多》中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性格特点。

2. 探讨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动机和行为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等待戈多》节选,关注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对话和行为。

2. 学生分组讨论维克多和艾斯特的性格特点及其动机。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展开讨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维克多和艾斯特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人物动机和行为对故事情节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等待戈多》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希望的思考。

【教学内容】1. 探讨《等待戈多》中的主题,如人生意义、命运和希望。

2. 分析作品中对这些主题的描绘和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等待戈多》节选,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人生意义、命运和希望等主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展开讨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等待戈多》主题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描绘和表达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戏剧元素分析1. 让学生了解并分析《等待戈多》中的戏剧元素。

2. 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课文简介《等待戈多(节选)》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类面对无意义等待的困境。

本节选部分主要描绘了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戈多并未出现,他们陷入无尽的等待之中。

1.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探讨。

(3)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1)理解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2.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2.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贝克特及其荒诞派戏剧,引发学生对《等待戈多(节选)》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问题解答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3.4 小组讨论(1)课文中的两个流浪汉形象有何特点?(2)他们等待戈多的过程反映了什么?(3)如何看待这种无意义的等待?四、课堂练习4.1 课文理解题(1)请简述课文情节。

(2)请概括两个流浪汉的形象特点。

4.2 思考题(1)谈谈你对荒诞派戏剧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无意义等待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5.1 阅读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贝克特的另一部作品《快乐的日子》,加深对荒诞派戏剧的理解。

5.3 话剧表演组织学生分组表演《等待戈多(节选)》,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6.2 同伴评价6.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论文质量、话剧表演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教案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萨缪尔·贝克特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

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重点[来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教学用具投影介绍有关贝克特及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准备《等待戈多》戏剧片,事先让学生观看,印发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文字。

]预习要求课前印发有关资料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浏览一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语言的无理和荒诞)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

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

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

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

让我们打开书本。

☆20XX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先挑出3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①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②戈多今天已经来了③留一点空白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像、感悟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立题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语文 第十三课(等待戈多)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 第十三课(等待戈多)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等待戈多【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作家简介1.贝克特: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2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创作的诗集《婊子镜》(1930)、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就具有现代派的特点,并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讽刺才能。

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1946—1950)通过主人公的四处游荡表现了人生的艰辛与虚无。

使贝克特蜚声西方文坛的还是他的戏剧创作。

《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

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

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他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

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节选)萨缪尔·贝克特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

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重点[来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教学用具投影介绍有关贝克特及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准备《等待戈多》戏剧片,事先让学生观看,印发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文字。

]预习要求课前印发有关资料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浏览一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语言的无理和荒诞)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

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

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

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

让我们打开书本。

☆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先挑出3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①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②戈多今天已经来了③留一点空白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像、感悟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立题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内。

二、背景资料1、贝克特:(1906~)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

长期居住在法国,兼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

生于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

曾学意大利文、法文,当过教师。

1938年长篇小说《莫非》出版。

同年定居法国,二战时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

1942年又一长篇小说《瓦特》出版,之后又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

剧作有成名作《等待戈多》(1952)以及《结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

在它的作品中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

他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所以有人称他的小说是“反小说”,戏剧是“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

他被公认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是:“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

2、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4)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语法,枯燥重复。

3、讨论为什么本剧法国人看得如痴如醉,在中国上演时观众走了一大半。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荒诞派产生的原因,生存的土壤)三、研究课文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全体讨论。

1、戈多指什么?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文评价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2、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无法改变生活,充满了空虚和绝望。

3、本剧的主题是什么?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

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

而在这个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4、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说了些什么?明确: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5、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埃斯特拉冈聪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基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6、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示例: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物料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

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却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疑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噢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示例: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积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

他们那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

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他是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我想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是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

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灯带,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示例: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物料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

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

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话。

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本质,成了现代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

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四、重点解读1、剧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戈多,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示例: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实施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各夺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向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

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示例: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示例: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直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人类为izhengshi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始终未出现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钓边什么,举重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讨“等待”教师点拨:有人认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英国剧评家马丁埃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体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满城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时间,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的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所以我们说,这出戏的主体即“等待”。

关于“等待”我们大家可能还有着自己的感悟,老师很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示例: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积累,距噢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季节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示例:为什么要等?即人是虚无飘渺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国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飘渺的不可实向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示例:我们已经知道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嫩个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知道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他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他五万个,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象;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他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

等待固然虚妄。

但也惟有等待了。

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五、比较探究教师点拨:我们在此之前看过许多戏,也读过不少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我们也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的语言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

这一类戏剧我们成为传统戏剧,而对于《等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