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教案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word学案

自主预习篇【语文百花苑】在一个地铁车站[美]庞德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913年,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站下车时,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由此一种“突发的情绪”油然而生。
一整天他都努力寻找能表达感受的句子,先是写作大段的诗,然后成了“小块小块的色彩”,几经辗转,几经推敲,一年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在一个地铁车站》。
本诗采用比拟和想像的手法,表达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文本链接】1.走近作者本文是其第一幕。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2.背景资料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等待戈多》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剧本《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 剧本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鉴赏。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等待戈多》。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剧本解析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剧本《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剧本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概述剧本《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
2. 分析剧本中的时间、空间设置及其意义。
三、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形象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四、象征手法解读(15分钟)1. 讲解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道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手法在剧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五、深入解读(15分钟)1. 分析剧本中的幽默、讽刺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六、感悟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剧本过程中的感悟。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剧本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主义文学的其他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预习。
九、板书设计1. 剧本《等待戈多》2. 人物关系图3. 象征元素及其意义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剧本《等待戈多》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剧本中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能力。
高三语文《等待戈多》教案等待戈多教案

高三语文《等待戈多》教案等待戈多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塞缪尔•贝克特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以及相关主题。
3. 掌握小说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以及相关主题。
2. 掌握小说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掌握小说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等待戈多》原著。
2. 理解《等待戈多》的相关研究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存在主义?它与《等待戈多》有何关系?
展开活动:
3. 分组讨论:就《等待戈多》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
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
5. 针对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班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6. 让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探讨小说中的核心思想,思考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意义。
鼓励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
总结活动:
7. 总结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8. 布置下次课程的作业。
教学资源:
1. 《等待戈多》原著。
2. 相关研究资料。
3. 图片或视频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戏剧流派等。
2. 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
3. 提升学生对现代主义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
b. 学生自读剧本节选部分,理解故事情节。
c.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的特征和性格。
d. 教师讲解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创新之处。
2. 第二课时: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主题思想。
b.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c. 教师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
d.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合作程度和思维深度。
2. 学生作业:收集并评估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和人物分析的写作作业。
3. 课堂小测:评估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剧本《等待戈多》的节选文本。
2. 关于剧本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介绍。
3. 相关现代主义戏剧理论的参考资料。
4. 书写工具和投影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介绍剧本背景和作者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 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时,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开放性的讨论。
3.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简单化的解读。
九、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个剧本中的人物,深入分析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剧本所反映的人性主题,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剧本概况:概述《等待戈多》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设定。
3.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
4. 情节结构分析:探讨剧本的荒诞性、戏剧性及其对传统戏剧结构的突破。
5. 语言风格特点:品味剧本中的幽默、讽刺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等待戈多》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对剧本荒诞性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作品深层主题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剧本概况、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
2.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阅读剧本,分组讨论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关系及其心理变化。
3. 情节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结构特点,探讨其荒诞性和戏剧性。
4. 语言风格品味:让学生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台词,分析其幽默、讽刺和象征手法。
5.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对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戏剧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剧本情节概述: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道路等,并分析其寓意。
3. 荒诞性特点探讨:讨论剧本中的荒诞性表现,如人物行为的无意义、语言的荒谬等。
4. 现代主义文学鉴赏:通过分析《等待戈多》,使学生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剧本情节的把握。
2. 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的分析。
3. 现代主义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剧本中的象征元素的理解。
2. 荒诞性特点的探讨。
3. 现代主义文学审美价值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本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荒诞性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审美价值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中的象征元素。
4.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剧本,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概述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剧本情节概述: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剧本中的象征元素,如戈多、树、道路等,并分析其寓意。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剧本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找出剧本中的象征元素,简要分析其寓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剧本情节和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荒诞性特点探讨。
二、教学内容1. 荒诞性特点探讨:讨论剧本中的荒诞性表现,如人物行为的无意义、语言的荒谬等。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

等待戈多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的独特艺术风格。
2.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介绍:作者萨缪尔·贝克特,20世纪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剧本梗概: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戈多并未出现。
在等待过程中,他们互相交谈,探讨生活的意义,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们的困境和迷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剧本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及剧本中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剧本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剧本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贝克特及其作品《等待戈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剧本阅读:学生自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等待戈多》的戏剧表演或电影版本,增强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等待戈多》的解读和表演经验。
3. 对比分析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或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进行片段表演,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情景模拟:模拟剧本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剧本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创意写作:请学生以剧本中的某个场景或人物为灵感,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
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案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必修5《等待戈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战争背景与时代背景对文学产生的影响;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4.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文学寓意;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情节;3.理解并解读含义深远的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解读含义深远的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等待戈多》2.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背景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
第二步:导入(5分钟)第三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等待戈多》全文;2.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走向;3.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步:理解深远的文学作品(20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意义,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步:总结(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者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关于《等待戈多》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1.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背景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2.针对《等待戈多》这样深奥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先读完全文,以便更好地进行讨论和解读;3.在讲解和引导环节,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节选)萨缪尔·贝克特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
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重点[来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教学用具投影介绍有关贝克特及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准备《等待戈多》戏剧片,事先让学生观看,印发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文字。
]预习要求课前印发有关资料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浏览一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语言的无理和荒诞)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
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
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
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
让我们打开书本。
☆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先挑出3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①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②戈多今天已经来了③留一点空白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像、感悟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立题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内。
二、背景资料1、贝克特:(1906~)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
长期居住在法国,兼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
生于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
曾学意大利文、法文,当过教师。
1938年长篇小说《莫非》出版。
同年定居法国,二战时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
1942年又一长篇小说《瓦特》出版,之后又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
剧作有成名作《等待戈多》(1952)以及《结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
在它的作品中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
他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所以有人称他的小说是“反小说”,戏剧是“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
他被公认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是:“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
2、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4)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语法,枯燥重复。
3、讨论为什么本剧法国人看得如痴如醉,在中国上演时观众走了一大半。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荒诞派产生的原因,生存的土壤)三、研究课文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全体讨论。
1、戈多指什么?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文评价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2、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无法改变生活,充满了空虚和绝望。
3、本剧的主题是什么?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
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
而在这个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4、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说了些什么?明确: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5、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埃斯特拉冈聪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基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6、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示例: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物料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
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却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疑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噢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示例: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积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
他们那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
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他是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我想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是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
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灯带,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示例: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物料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
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
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话。
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本质,成了现代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
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四、重点解读1、剧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戈多,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示例: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实施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各夺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向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
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示例: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示例: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直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人类为izhengshi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始终未出现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钓边什么,举重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讨“等待”教师点拨:有人认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英国剧评家马丁埃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体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满城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时间,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的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所以我们说,这出戏的主体即“等待”。
关于“等待”我们大家可能还有着自己的感悟,老师很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示例: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积累,距噢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季节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示例:为什么要等?即人是虚无飘渺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国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飘渺的不可实向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示例:我们已经知道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嫩个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知道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他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他五万个,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象;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他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
等待固然虚妄。
但也惟有等待了。
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五、比较探究教师点拨:我们在此之前看过许多戏,也读过不少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我们也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的语言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
这一类戏剧我们成为传统戏剧,而对于《等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