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光学与SPR技术

合集下载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学微纳制造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种技术可以将微米级别的物品进行高精度的制造和加工,极大的拓展了我们的生产空间,并且在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会介绍关于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1、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物品制造的精度要求愈发高了,尤其是一些高端的应用领域,对于物品制造的精度要求也就更高。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

它能够将物品进行精密、快速的制造和加工。

同时,该技术具有高效、灵活、环保等优点。

可以说,光学微纳制造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983年,科学家就开始了有关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

当时,科学家使用了激光束辐照的方法进行加工,但是由于加工速度慢、工艺繁琐等原因,这种方法并不可行。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得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得以趋于成熟。

在近些年中,科学家们成功的研制出了多种新型的加工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激光直写、三维激光雕刻、多光束干涉、光束聚焦等,这些方法使得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应用领域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用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光学通信、新材料等众多领域。

在生物医药领域,光学微纳制造技术能够对显微镜望远镜、医疗器械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和制造,极大的提高了生物医药的科学水平。

此外,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光学微纳制造技术能够制造各种微电子元器件,如微处理器、微传感器等等,这些元器件为我们的电子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

在未来,该技术将能够实现更精准、更高速、更智能化的加工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期待着,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在更多领域中的应用。

总之,光学微纳制造技术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能够解决我们生产中的一些难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在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必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spr原理

spr原理

spr原理
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

它基于贵金属表面的表面等离子体模式的共振现象,通过检测共振角的变化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结合。

SPR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金属表面与介质中的光波相互作用,当入射光的角度和波长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在金属表面上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波。

这种表面等离子体波能量耗散与金属和介质的折射率密切相关。

当有生物分子结合到金属表面上时,介质的折射率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共振角的偏移。

通过监测共振角的变化,可以推断出生物分子的结合情况。

SPR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实时性和无标记性。

相较于传统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如ELISA),SPR技术可以直接监
测反应的动态过程,而不需要使用标记物,极大地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和误差。

此外,SPR技术还可以实现高通量筛选,即同时检测多个样品的结合情况。

SPR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中,SPR可以用于筛选和优化小分子药物与靶标的结合亲和性。

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SPR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核酸、药物与配体等之间的结合动力学和亲和性等参数。

总之,SPR技术以其高灵敏度、无标记、实时监测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纳米光学原理

纳米光学原理

纳米光学原理纳米光学原理纳米光学是一门近年来兴起的交叉学科领域,它研究的是光与纳米结构的相互作用。

在这一领域中,人们通过利用纳米结构的局部原子级别特殊结构,实现对光场进行高度精细调控,对于光学精密制备、高灵敏度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纳米光学原理首先要涉及的概念是SPR现象。

SPR即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它是一种在准二维层状结构的金属表面上发生的特殊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现象。

在这种现象中,当一束激光照射在金属薄膜表面时,会在金属表面上激发出一种其它场,也就是表面等离激元,这种新的场与原有的光场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共振的现象。

这种共振现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汞离子的检测等领域。

除SPR现象外,在纳米光学中还涉及到诸如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光热效应和光致等离子体等核心概念及其相关原理。

通过这些纳米材料和光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光场特殊性质的精细调控。

例如,在纳米光学中可以实现光场的局部增强、实现光场的对称性调节等。

纳米光学的发展对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新能源领域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讲,在生物医学领域,人们可以利用纳米光学技术精细调控光场的空间结构,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在信息技术领域,纳米光学也可以为信息存储、快速通信等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在新能源领域,人们可以基于纳米光学技术,实现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等的高效制备。

综上所述,纳米光学是一门涉及光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它通过对光场与纳米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实现了对光场高精度的调控和利用。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纳米光学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SPR基本原理应用及进展

SPR基本原理应用及进展

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应用SPR原理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新技术。

一、原理1、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是一种物理光现象。

利用光在玻璃界面处发生全内反射时的消逝波,可以引发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子在入射角或波长为某一适当值的条件下,表面等离体子与消逝波的频率和波数相等,二者将发生共振,入射光被吸收,使反射光能量急剧下降,在反射光谱上出现共振峰(即反射强度最低值)。

当紧靠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不同时,共振峰位置将不同。

2、消逝波全反射的光波会透过光疏介质约为光波波长一半的一个深度,在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长在返回光密介质。

光的总能量没发生改变。

透过光密介质的光波成为消逝波。

3、如果把金属的价电子看成是均匀正电荷背景中运动的电子气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等离子气体。

当金属收到电磁干扰时,形成等离子波,金属中电子密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

金属表面等离子波形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金属与介质界面的存在。

在金属表面,电子的横向(垂直于表面)运动受到表面的阻挡,因此在表面上形成了电子浓度的梯度分布,并由此形成局限于表面上的等离子体振荡。

Stem和Fam 将此振荡在表面上形成的电子疏密波定义为表面等离子体子(SP)。

4、SPR仪光学原理当消逝波与表面等离子波发生共振时,检测到的反射光强度会大幅减弱。

能量从光子转移到表面等离子,入射光的大部分能量被表面等离子体吸收,使得入射光的能量急剧减少。

SPR仪光学原理从图中发射光强的响应曲线看到一个最小的尖峰,此时对应的入射光波长为共振波长,对的入射角为SPR角。

SPR角随金属表面折射率变化而变化,而折射率的变化又与金属表面结合的分子质量成正比。

这就是SPR对物质结合检测的基本原理。

SPR仪检测原理二、SPR检测的类型(1)直接检测(2)夹心反应(3)替代反应(4)竞争抑制反应(1)直接检测a、操作简单b、相对分子质量>10kDA图1.直接检测原理示意图(2)夹心反应a、相对分子质量>5000Dab、更高的灵敏性及选择性图2. 夹心反应原理示意图(3)替代反应a、可用于检测小分子b、可用于荧光分析c、此类型稀少图3. 替代反应原理示意图(4)竞争抑制反应a、对于小分子待测物具有较高灵敏性b、应用范围广c、可再生图4. 竞争抑制反应原理示意图三、SPR特点1、可进行实时检测2、无需样品标记3、样品用量少4、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光5、不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6、能测量浑浊甚至不透明样品四、SPR的结构SPR仪的结构示意图以Biacore3000为例,Biacore3000的工作单元有:·两个液体传送泵:其中一个泵负责保持稳定流速的液体流过传感芯片表面,另一个泵负责自动进样装置中的样品传送。

微纳光学:什么是微纳光学?

微纳光学:什么是微纳光学?

微纳光学:什么是微纳光学?一、简介微纳光学是光学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研究微小尺寸下光的传输、操控和应用。

微纳光学所研究的对象可以是纳米级别的光学元件,例如纳米结构、量子点等等,也可以是微型光学器件,例如光纤、波导等等。

在微纳光学领域,人们利用微纳结构的光学性能制造出高分辨率的显微镜、高效率的光学存储器、高灵敏度的光电传感器等等,这些器件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光纤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二、微纳光学的原理微纳光学的研究主要基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相干性和传输特性,可以利用微纳结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波长和极化状态,从而实现光的操控和运输。

微纳光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结构对光的精细调控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设计是实现微纳光学的重要手段,纳米结构可以精细控制光的位置、波长、方向和偏振方向等。

特别地,一些新型纳米结构,例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结构、光子晶体和金属纳米结构等,具有极强的电磁场增强效应,可以将光场增强至数千倍,实现微纳光学的超强场强效应。

2. 光的波动性微纳光学中的光学元件尺寸和光波长相当,因此光的波动性将会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现象。

例如,在金属纳米结构中,光的电磁场在纳米结构表面受到局部增强,这种电磁场效应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当入射光的波长和特定的纳米结构大小匹配时,SPR现象会被激发出来,产生局部的强电磁场,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为生物医学、光化学等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3. 光的相干性和相位光的相干性和相位是微纳光学中实现光的干涉、衍射和成像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建立光学存储器时,需要光的干涉效应和波导中的衍射现象来控制光的传输和处理。

微纳光学器件的制造和优化需要对这些基本光学现象的深入理解。

三、微纳光学的应用微纳光学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光通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一些微纳光学应用的例子如下:1. 显微镜利用微纳结构可以制造出高分辨率的显微镜。

例如在“全息显微镜”中,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性质,将样品与参考光想叠加,得到类似于8字形的干涉纹,从而实现屏幕上样品的三维显微成像,可以将细小物体的结构和组织细节展现清晰。

SPR技术

SPR技术

SPR技术光学SPR技术原理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PlamonReonance,SPR)是一种光学物理现象。

当一束P偏振光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棱镜端面,在棱镜与金属薄膜(Au或Ag)的界面将产生表面等离子波。

当入射光波的传播常数与表面等离子波的传播常数相匹配时,引起金属膜内自由电子产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共振。

分析时,先在传感芯片表面固定一层生物分子识别膜,然后将待测样品流过芯片表面,若样品中有能够与芯片表面的生物分子识别膜相互作用的分子,会引起金膜表面折射率变化,最终导致SPR角变化,通过检测SPR角度变化,获得被分析物的浓度、亲和力、动力学常数和特异性等信息。

应用领域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生物医学;毒素和抗生素快速检测;蛋白质组学;药物筛选及相关药物动力学实时检测;生物分子特殊肽段及相关偶合分子的检测;病毒及致病分子蛋白及受体研究;分子识别,免疫调节,免疫测定等,尤其适于在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及教学实验。

物理上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PlamonReonance)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用于表征表面折射系数改变的光学专业技术,这里所说的表面一般是固相和液相间的界面。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过去的10年有着长足的发展,应用领域包括薄膜、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形成及性质,蛋白质、核苷、医药品、表面活性剂等分子间的交互作用。

SPR可以实时观测到分子结合、薄膜形成等表面现象,并能给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同时最小的非特异结合的信号。

SPR可以免标记实时得到生物分子互相作用,不同药物或药物修饰结构与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互相作用及分离的速度,分子互相作用何时达到平衡、互相作用力的大小等重要信息。

微纳光学元件

微纳光学元件

微纳光学元件微纳光学元件是指在微纳米尺度下制备的光学元件,其物理尺寸与波长相当或小于波长。

由于微纳米尺度下的光学元件具有精细的结构和独特的光学性能,因此它们在纳米光学、纳米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和量子信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纳光学元件的种类、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1.微型透镜微型透镜是一种具有微观尺度的透镜。

在微型透镜中,光线沿着一个由两个球形凸面镜构成的小光学系统进行聚焦。

微型透镜可以用于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荧光探针和微小的成像器件中。

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元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元件(SPR)是由金属和介电质组成的结构,在金属表面激发出介电质与金属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等离子体振荡。

SPR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和化学传感器,便携式光谱仪和科学研究中。

3.纳米图案化二维材料纳米图案化二维材料是通过纳米图案化技术在二维材料表面形成的纳米图案阵列。

这些阵列可以用于各种应用,如有机太阳能电池、晶体管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等。

4.纳米光阀门纳米光阀门可以在纳米尺度下控制光的传输。

这种阀门利用有机材料在受激电荷转移时的光响应和半导体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制成。

纳米光阀门可以用于光开关和光电子学器件中。

5.量子点量子点是一种极小的材料,其长度为纳米级别。

由于量子点的尺寸非常小,因此它们的行为在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之间。

量子点已被证明在计算机处理、太阳能电池板、生物传感和医学成像等领域中具有应用潜力。

1.电子束光刻电子束光刻是一种制备微纳米结构的先进技术,利用电子束在光刻胶层和光学材料表面刻蚀微纳米结构。

该技术相对于其他光刻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控制能力。

2.激光直写3.纳米压印纳米压印技术是一种将微纳米尺度的结构转移至各种材料表面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硅基底上制作的微纳米结构进行压印,从而制造出具有高分辨率和复杂形状的微纳米结构。

4.分子束外延分子束外延是一种利用分子束在晶体表面上生长高质量微纳米结构的方法。

通过控制分子束的数量和速度,可以精确地控制微纳米结构的形成和生长过程。

微纳光学传感器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微纳光学传感器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微纳光学传感器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近年来,微纳光学传感器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这种传感器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效检测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着重介绍微纳光学传感器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第一部分:微纳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微纳光学传感器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芯片和微流控芯片。

其中,SPR芯片是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包括金属薄膜、介质膜和生物分子修饰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PR芯片时,可以看到一个“亮度衰减的区域”,这是SPR芯片表面等离子体激发区域。

当特定生物分子与SPR芯片表面的生物分子修饰层结合时,会引起SPR芯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衰减,使得SPR芯片上的共振波长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的大小与生物分子的浓度和特异性相关,可以通过光学读出和定量测量。

微流控芯片则可以实现样品的精确输送和反应控制,从而提高生物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第二部分:微纳光学传感器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微纳光学传感器在生物检测中可以应用于多种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定量分析,如蛋白质、核酸、药物、细胞等。

下面分别介绍其中几种应用。

1.蛋白质检测蛋白质检测是微纳光学传感器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由于蛋白质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因此对其浓度和特异性的高精度检测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利用微纳光学传感器可以高效地检测出蛋白质与特定抗体之间的结合反应,并对结合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测蛋白质结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现代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传统的核酸检测方法需要进行多次反应、提取、纯化等操作,耗时耗力且容易受到干扰,而微纳光学传感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点。

通过将特定核酸序列修饰在SPR芯片表面,可以对样品中的目标核酸进行灵敏检测。

光学微纳制造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光学微纳制造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光学微纳制造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显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柔性显示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

而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出现,为柔性显示领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应用和突破。

柔性显示,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可弯曲、可折叠甚至可卷曲特性的显示屏幕。

与传统的刚性显示屏幕相比,柔性显示具有更好的便携性、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

然而,要实现高质量的柔性显示,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光学微纳制造就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是一种能够在微观和纳米尺度上对材料进行精确加工和处理的技术手段。

它涵盖了光刻、蚀刻、纳米压印等多种工艺,能够制造出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性能的微纳结构和器件。

在柔性显示中,光学微纳制造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制造薄膜晶体管(TFT)。

TFT 是控制每个像素显示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显示的质量和响应速度。

通过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可以在柔性基板上制备出高性能的 TFT,实现高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显示效果。

例如,采用纳米光刻技术可以制造出极小尺寸的 TFT 沟道,从而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在柔性显示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制备电极。

在柔性显示中,电极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柔韧性和透光性。

通过纳米金属线、纳米碳管等材料,并利用微纳制造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导电性和柔韧性的透明电极。

比如,采用纳米银线网络作为电极材料,通过印刷或涂布等工艺,可以在柔性基板上形成均匀、透明且导电性能优异的电极层。

微纳光学结构也是光学微纳制造在柔性显示领域的一大应用亮点。

通过在显示面板上制造微纳光学结构,如微透镜阵列、光子晶体等,可以实现更好的光学性能。

例如,微透镜阵列可以提高光线的收集效率,增强显示的亮度和均匀性;光子晶体则可以通过调控光的传播和反射,实现彩色显示和提高色彩纯度。

此外,光学微纳制造技术还在柔性显示的封装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柔性显示器件对水氧的敏感性较高,需要有效的封装来保护器件。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光学微纳制造技术是利用光学原理进行微米级或纳米级加工的一种制造技术。

其优点在于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式加工等。

这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很长,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微纳制造技术的需求增加,光学微纳技术也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一、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1. 激光直写技术激光直写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束对材料点阵进行加工的技术。

该技术不依赖于掩模,并且加工精度高、加工时间短、加工范围大。

最新的激光直写技术采用的是超短脉冲激光,可以在纳秒甚至飞秒级别内进行加工,使得加工产生的热影响极小。

2. 光刻技术光刻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模板的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半导体芯片制造的主要工艺之一。

现代光刻机使用的是紫外光,最新的光刻机可以实现低于10纳米的曝光精度。

在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新一代光刻技术将成为下一代芯片工艺中的核心技术。

3. 光子晶体制造技术光子晶体是具有周期性介电常数的光学纳米结构。

最新的光子晶体制造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制造尺寸。

光子晶体在激光、光电子学、生物传感等领域有很多应用。

二、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应用前景1. 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芯片是人们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芯片制造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

光刻技术在芯片制造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激光细加工激光细加工技术可以应用于制造精密仪器、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

利用激光直写技术,可以在一片硅基板上制造出复杂的微电子元件或微机械系统,例如微型加速度计、微型陀螺仪等。

3. 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是光学微纳制造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生物试剂、诊断药品的研究和开发中,利用准分子激光制备纳米材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方法。

在生物医学领域,利用光子晶体技术可以实现灵敏的生物传感器。

结论光学微纳制造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其发展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

SPR基本原理应用及进展

SPR基本原理应用及进展

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应用SPR原理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新技术。

一、原理1、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是一种物理光现象。

利用光在玻璃界面处发生全内反射时的消逝波,可以引发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子在入射角或波长为某一适当值的条件下,表面等离体子与消逝波的频率和波数相等,二者将发生共振,入射光被吸收,使反射光能量急剧下降,在反射光谱上出现共振峰(即反射强度最低值)。

当紧靠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不同时,共振峰位置将不同。

2、消逝波全反射的光波会透过光疏介质约为光波波长一半的一个深度,在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长在返回光密介质。

光的总能量没发生改变。

透过光密介质的光波成为消逝波。

3、如果把金属的价电子看成是均匀正电荷背景中运动的电子气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等离子气体。

当金属收到电磁干扰时,形成等离子波,金属中电子密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

金属表面等离子波形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金属与介质界面的存在。

在金属表面,电子的横向(垂直于表面)运动受到表面的阻挡,因此在表面上形成了电子浓度的梯度分布,并由此形成局限于表面上的等离子体振荡。

Stem和Fam 将此振荡在表面上形成的电子疏密波定义为表面等离子体子(SP)。

4、SPR仪光学原理当消逝波与表面等离子波发生共振时,检测到的反射光强度会大幅减弱。

能量从光子转移到表面等离子,入射光的大部分能量被表面等离子体吸收,使得入射光的能量急剧减少。

SPR仪光学原理从图中发射光强的响应曲线看到一个最小的尖峰,此时对应的入射光波长为共振波长,对的入射角为SPR角。

SPR角随金属表面折射率变化而变化,而折射率的变化又与金属表面结合的分子质量成正比。

这就是SPR对物质结合检测的基本原理。

SPR仪检测原理二、SPR检测的类型(1)直接检测(2)夹心反应(3)替代反应(4)竞争抑制反应(1)直接检测a、操作简单b、相对分子质量>10kDA图1.直接检测原理示意图(2)夹心反应a、相对分子质量>5000Dab、更高的灵敏性及选择性图2. 夹心反应原理示意图(3)替代反应a、可用于检测小分子b、可用于荧光分析c、此类型稀少图3. 替代反应原理示意图(4)竞争抑制反应a、对于小分子待测物具有较高灵敏性b、应用范围广c、可再生图4. 竞争抑制反应原理示意图三、SPR特点1、可进行实时检测2、无需样品标记3、样品用量少4、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光5、不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6、能测量浑浊甚至不透明样品四、SPR的结构SPR仪的结构示意图以Biacore3000为例,Biacore3000的工作单元有:·两个液体传送泵:其中一个泵负责保持稳定流速的液体流过传感芯片表面,另一个泵负责自动进样装置中的样品传送。

SPR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SPR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SPR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SPR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是一种利用感测芯片表面的局域电磁场和光波作用导致的精密光学现象。

这种技术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来感测分子间的互作用,以此来分析生化反应的特性和动力学。

SPR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医学和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此篇文章将阐述SPR技术在化学分析方面的应用,包括分子间作用、蛋白质识别、药物筛选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1.分子间作用SPR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测量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通过反射光颜色的变化来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

这一点在天然产物化学方面非常有用,例如生物碱分析中,SPR技术可以被用来监测生物碱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理化作用。

相似地,它也可以被用来研究高聚物之间的聚合性质,例如聚焦烷和聚合物。

2.蛋白质识别SPR技术在蛋白质识别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分析单体和多酸的相互作用,从而为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比如,将特定的蛋白质分子吸附在芯片表面,然后注入化合物样品,最后通过SPR技术来测量反应强度和速率,从而得出质量分析结果。

3.药物筛选SPR技术在药物筛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SPR技术的高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潜在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结合,从而并发输入快速筛选的功能。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分子和受体互补性,从而确定候选药物的最佳剂量和身体内药物作用的特性。

这对研究与药物相关的疾病的药物研发有非常重要作用。

4.反应动力学研究SPR技术可以用于反应动力学分析,这对了解生化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有效地测量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并帮助识别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

此外,它也可以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通过测量表面反应的速率、在实验条件中测定与抗体之间的键和情况,并推导出高质量的测量参数和方程式,以便在化学反应中进行分析。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微纳光学测量与应用方法探索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微纳光学测量与应用方法探索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微纳光学测量与应用方法探索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微纳光学测量与应用方法的探索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一领域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物理实验技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微纳光学测量与应用方法,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一、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SPR技术是一种用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测量的光学技术。

它基于金属和介质界面上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测量光学波导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光强度变化来分析样品的光学性质。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实时监测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蛋白质相互作用、气体检测等领域。

在实验中,常用的测量仪器是SPR传感芯片和SPR仪器,通过记录反射光强度的变化来得到样品的相关信息。

二、纳米光学显微镜技术纳米光学显微镜技术是一种用于探测光学信号的纳米级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

它利用纳米级尺寸的光学探针,如金属纳米颗粒或纳米点,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通过测量散射或吸收光信号来获取样品的光学特性。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超分辨率显微镜的成像效果,并且对生物样品的非侵入性观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实验中,常用的纳米光学显微镜技术有散斑显微镜、单分子荧光显微镜和受限光束显微镜等。

三、近场光学技术近场光学技术是一种用于探测光学信号的非常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

它通过使用近场光学照明系统,将光学信号的采集位置限制在纳米或亚纳米级别的范围内,从而实现超分辨率的成像效果。

这种技术在材料科学、表面物理、纳米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实验技术有近场光学显微镜、光纤探针和光学探测技术等。

四、超快光学技术超快光学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极短时间尺度上的光学过程的技术。

它利用飞秒和亚飞秒脉冲激光器产生超快光学信号,并通过超快光学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和分析。

这种技术在材料科学、化学动力学、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纳米SPR传感器蛋白固定研究及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初探

纳米SPR传感器蛋白固定研究及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初探

纳米SPR传感器蛋白固定研究及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初探纳米SPR传感器蛋白固定研究及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初探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纳米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PR传感器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通过光学原理检测物质在金属薄膜和液相之间的反射光的特性变化。

与传统的生物传感器相比,SPR传感器具有不需要标记和实时检测的优点,适用于多种生物分子的检测。

而在纳米SPR传感器中,蛋白固定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传统的固定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和复杂的实验步骤,而纳米材料的出现则为蛋白固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提高蛋白固定的效率和稳定性。

其他研究还发现,利用纳米结构的多孔性和大比表面积,可以增加蛋白与传感芯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

在类受体激酶的检测应用方面,纳米SPR传感器也显示出了潜力。

类受体激酶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靶点,在药物开发和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固定特异性的抗体或其他亲和分子在SPR传感器上,可以实现对类受体激酶的监测。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多种纳米SPR传感器来检测不同的类受体激酶,如EGFR、HER2等。

不过,纳米SPR传感器在蛋白固定和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保蛋白固定的可靠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抗体或亲和分子也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对特异性和亲和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纳米SPR传感器的制备和操作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标准化,以实现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综上所述,纳米SPR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传感器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蛋白固定和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为传感器的性能和应用带来新的改进。

然而,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克服现有的挑战,并实现纳米SPR传感器的广泛应用综上所述,纳米SPR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传感器,在蛋白固定和类受体激酶检测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表面物理化学的现代表征技术研究

表面物理化学的现代表征技术研究

表面物理化学的现代表征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表面物理化学的研究日渐深入,成为许多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而表面物理化学的现代表征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介绍表面物理化学的现代表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表面形貌和物理性质的非接触测量技术。

它通过探针的微小力作用来检测样品表面上的微观高度差异,可以达到纳米级别的高分辨率。

原子力显微镜主要分为接触模式和非接触模式两种,前者适用于样品表面比较平整的情况,而后者则适用于样品表面比较粗糙和不规则的情况。

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用于研究纳米材料的物性以及表面的形貌结构,其发展趋势将会逐渐向二、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利用量子隧穿效应进行表面成像和测量的技术。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传统显微镜相比,其分辨率更高,可以达到原子级别,同时具有拓扑、电子、能谱、磁性等各种表征功能。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成为各种表面物理化学、电子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工具。

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仪器,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调整仪器设计和精度以及相关理论的进展以满足现代表征需求。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光电效应进行样品表面成分和电子结构表征的技术。

该技术的分辨率很高,可用于研究金属、半导体、催化剂等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及化学反应。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采样率和信号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发展方向将更加侧重于与表征仪器的集成,以及对非均质性样品的研究。

四、电子发射显微镜电子发射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照射样品并依靠电子反射和衍射等性质对样品进行成像的技术。

其分辨率已经达到亚埃级别,可以用于研究物体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电子结构和表面发光等特性。

未来电子发射显微镜的发展方向将更多地涉及到非结晶性材料性质的研究,或结合表面形貌、电荷、物理化学性质等多方位进行综合分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 术
目录
• SPR技术概述 • SPR技术的基本原理 • SPR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 • SPR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01
SPR技术概述
SPR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是一种光学检测技术,用于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 用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需要使用特定 的介质,如金属薄膜,这限制了其在 某些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成本较高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需要高精度的 光学设备和材料,导致其成本相对较 高。
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要求严格
该技术对实验参数要求较为严格,如 角度、波长等,需要精确控制才能获 得准确的结果。
对生物样品适应性有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处理复杂生 物样品时可能受到限制,可能需要进 一步优化和改进。
02
SPR技术的基本原理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表面等离子体
是指金属表面自由电子与光子相互作 用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级,形成的 一种特殊的电磁波。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当入射光波的频率与表面等离子体的 共振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强烈的电磁 场增强效应,导致反射光的强度发生 急剧变化。
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条件
原理
当光入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会被光子能量激发,形成表面等离子体波。当入射光的频率与表面等 离子体波的频率相匹配时,就会产生共振,导致反射光的强度发生明显变化。
SPR技术的应用领域
生物传感
利用SPR技术检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DNA和细 胞等。
环境监测
检测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和有害气体等。

什么是微纳光学?

什么是微纳光学?

什么是微纳光学?
微纳光学是利⽤微结构材料(micro-structure materials)作为光学元件的光学分⽀。

随着⽣长技术、精密加⼯技术的进步,其微结构的尺度已经下降的纳⽶量级,⽐如光学超晶格、级联量⼦阱等技术,微结构的尺⼨往往在⼏⼗、⼏百纳⽶量级,因此将包含微⽶、亚微⽶量级的精细结构的材料统称为微纳材料(micro / nano-structure),包含许许多多新的光学特性,这些“新”的光学规律是宏观上⽆法体现的。

近年来的表⾯等离基元、光学超晶格、集成光学、近场光学等进展,使得微纳光学在纳⽶尺度上有了更多的⽅向和应⽤,还有些负折射材料、突破衍射极限光学、光镊等等近年来最热门的研究,笼统地都属于微纳光学。

相关介绍:
⼈⼯微纳光学结构的设计、制作及应⽤:/2015/20150703565.html
(a)⼆元光学元件⽤于光束整形 (b)⼆元光学元件⽤于复杂曲⾯⼲涉检测
配备多⽅向深亚波长⾦属光栅偏振⽚的偏振成像系统及其偏振图像
光栅单元阵列及其光线追迹成像。

基于微米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学传感技术

基于微米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学传感技术

基于微米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学传感技术近年来,随着微米纳米尺度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技术不断发展,基于微米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学传感技术也越来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种新型的光学传感技术具有高度敏感度、快速响应、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

Part 1 微米纳米尺度材料及其应用微米纳米尺度材料是指尺寸在微米到纳米级别的材料。

与传统材料相比,微米纳米尺度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例如高比表面积、量子尺寸效应等特点。

因此,微米纳米尺度材料已成为研制高效传感器和检测器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光学传感领域,基于微米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学传感技术有很多应用。

其中,最为广泛的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技术。

Part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和化学反应的传感技术。

这种技术通常使用金属薄膜作为传感器表面,通过检测不同生物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SPR传感技术以其高度敏感的特点,成为生物分子和化学分子检测中最常用的传感技术之一。

它通过调整金属薄膜表面的光学性质和反射率,实现对生物分子和化学分子的检测。

其检测灵敏度可达到ppb(10^-9)或更低的水平,且具有实时监测、无标记、无需特殊样品处理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Part 3 微米纳米尺度材料在SPR传感技术中的应用除了传统的金属薄膜之外,微米纳米尺度材料在SPR传感技术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纳米颗粒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微米纳米尺度材料之一。

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可以增加反应物与金属薄膜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此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控制其形状和大小,实现对不同生物分子和化学分子的选择性检测。

除了纳米颗粒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微米纳米尺度材料也被应用于SPR传感技术中。

SPR技术简介ppt课件

SPR技术简介ppt课件
37
Proteomics –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ligand fishing Target and assay validation for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 ‘Hit’ to lead characterization – rapid affinity ranking and detailed kinetics
测样品。由光源发出的p-偏振光以一定的角度θ0入射到棱镜中,在棱镜与 金属的界面处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当θ0大于临界角θc时,光线将发生全
内反射,即全部返回到棱镜中,然后,从棱镜的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去。这
里入射光应当用p-偏振光,因为其电场分量与界面垂直,这与表面等离子
体波的情况一致。 15
+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产生与入射光的角度θ、波长、 金属薄膜的介电常数s及电介质的折射率ns有关,发生共 振时θ和分别称为共振角度和共振波长。对于同一种金 属薄膜,如果固定θ,则与ns有关;固定,则θ与ns有
关。
+ 如果将电介质换成待测样品,测出共振时的θ或,就可 以得到样品的介电常数s或折射率ns;如果样品的化学或 生物性质发生变化,引起ns的改变,则θ或也会发生变
化,这样,检测这一变化就可获得样品性质的变化。
+ 固定入射光的波长,改变入射角,可得到角度随反射率变 化的SPR光谱;同样地,固定入射光的角度,改变波长, 可得到波长随反射率变化的SPR光谱。SPR光谱的改变反映 了体系性质的变化。
9
菲涅尔定理:n1 sinθ1 = n2 sinθ2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

光疏介质(n1>n2),
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
度,使折射角达到 90°时,折射光将完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

SC 王启蒙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又称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有关仪器和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SPR简介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

当一束平面单色偏振光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照射到镀在玻璃表面的金属银或金的薄膜上发生全反射时,当入射光的波向量与金属膜内表面电子(称为等离子体)的振荡频率相匹配时,光线既被耦和进入金属膜,引起电子发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在金属中,价电子为整个晶体所共有,形成所谓费米电子气。

价电子可在晶体中移动,而金属离子则被束缚于晶格位置上,但总的电子密度和离子密度是相同的,从整体来说金属是电中性的。

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为“金属离子浸没于电子的海洋中”。

这种情况和气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相似,因此可以把金属看作是一种电荷密度很高的低温(室温)等离子体,而气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等离子体,电荷密度比金属中的低。

此时光线提供的能量导致金属膜表面电子发生共振,电子吸收该能量使被反射光的强度达到最小,这种最小化发生时的入射光角度称为SPR角。

SPR角是随金属表面的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又和金属表面结合的生物分子的质量成正比。

[1]五十年代,为了解快速电子穿过金属箔时的能量损失,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Pine和Bohm认为,其中能量损失的部分原因是激发了金属箔中电子的等离子体振动(Plasma oscillation),又称为等离子体子(plasmon)。

Ritchie从理论上探讨了无限大纯净金属箔中由于等离子体振动而导致的电子能量损失,同时也考虑了有限大金属箔的情况,指出:不仅等离子体内部存在角频率为ωp的等离子体振动,而且在等离子体和真空的界面,还存在表面等离子体振动(Surface plasma oscillation)。

Powell和Swan 用高能电子发射法测定了金属铝的特征电子能量损失,其实验结果可用Ritchie的理论来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
SC12009006 王启蒙
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又称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有关仪器和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SPR简介
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

当一束平面单色偏振光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照射到镀在玻璃表面的金属银或金的薄膜上发生全反射时,当入射光的波向量与金属膜内表面电子(称为等离子体)的振荡频率相匹配时,光线既被耦和进入金属膜,引起电子发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在金属中,价电子为整个晶体所共有,形成所谓费米电子气。

价电子可在晶体中移动,而金属离子则被束缚于晶格位置上,但总的电子密度和离子密度是相同的,从整体来说金属是电中性的。

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为“金属离子浸没于电子的海洋中”。

这种情况和气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相似,因此可以把金属看作是一种电荷密度很高的低温(室温)等离子体,而气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等离子体,电荷密度比金属中的低。

此时光线提供的能量导致金属膜表面电子发生共振,电子吸收该能量使被反射光的强度达到最小,这种最小化发生时的入射光角度称为SPR角。

SPR角是随金属表面的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又和金属表面结合的生物分子的质量成正比。

[1]
五十年代,为了解快速电子穿过金属箔时的能量损失,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Pine和Bohm认为,其中能量损失的部分原因是激发了金属箔中电子的等离子体振动(Plasma oscillation),又称为等离子体子(plasmon)。

Ritchie从理论上探讨了无限大纯净金属箔中由于等离子体振动而导致的电子能量损失,同时也考虑了有限大金属箔的情况,指出:不仅等离子体内部存在角频率为ωp的等离子体振动,而且在等离子体和真空的界面,还存在表面等离子体振动(Surface plasma oscillation)。

Powell和Swan 用高能电子发射法测定了金属铝的特征电子能量损失,其实验结果可用Ritchie的理论来解释。

[2]Stern和Ferrell将表面等离子体振动的量子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子(Surface plasmon),研究了金属表面有覆盖物时的表面等离子体振动,发现金属表面很薄的氧化物层也会引起这种振动的明显改变。

他们还预言:由于表面等离子体振动对表面涂层的敏感,那么通过选择合适的涂层,表面特征能量损失的值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

除电子以外,用电磁波,如光波,也能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振动。

二十世纪初,Wood 首次描述了衍射光栅的反常衍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由于光波激发了表面等离子体振动所致。

[3]六十年代晚期,Kretschmann 和Otto采用棱镜耦合的全内反射方法,实现了用光波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振动,为SPR技术的应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实验方法简单而巧妙,仍然是目前SPR装置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2 SPR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产生与入射光的角度θ、波长λ、金属薄膜的介电常数εs及电介质的折射率ns有关,发生共振时θ和λ分别称为共振角度和共振波长。

对于同一种金属薄膜,如果固定θ,则λ与ns有关;固定λ,则θ与ns有关。

[4 ]
如果将电介质换成待测样品,测出共振时的θ或λ,就可以得到样品的介电常数εs或折射率ns;如果样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引起ns的改变,则θ或λ也会发生变化,这样,检测这一变化就可获得样品性质的变化。

固定入射光的波长,改变入射角,可得到角度随反射率变化的SPR 光谱;同样地,固定入射光的角度,改变波长,可得到波长随反射率变化的SPR光谱。

SPR光谱的改变反映了体系性质的变化。

SPR传感器的主要性能特点,如灵敏度、稳定性、分辨率、选择性和响应时间等,取决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

[5 ]
SPR传感器使用时,一般是先在金属薄膜表面修饰一层敏感物质,以便与样品中的待测组分选择性地作用。

这一相互作用会引起敏感层折射率的改变,导致SPR信号的变化,从而获得待测样品的化学或生物信息。

如果不对金属薄膜进行修饰,这样的传感器也可用于一些简单体系的检测,如一些浓度随折射率变化的溶液(乙醇、蔗糖、葡萄糖等的水溶液)。

金和银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且反射率高,是比较常用的两种金属。

[6]在生物体系的测量中,常常有氯离子存在,用银膜不太合适,一般都用金膜。

3 SPR应用
如今,SPR技术已被广泛地用来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蛋白质、药物.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核酸.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免疫识别、信号传导、药物筛选、抗体定性以及蛋白质构象变化等。

SPR技术用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如复制、转录、基因药物的研究、核酸杂交等,其优越性更是常规分析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杨帆,杨秀容。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一些新应用。

张天浩,尹美荣。

[3] Yoshiaki Tokunaga,Hirofumi W atanabe,Aliyuki Minamide et
a1.Jpn.J.App1.Phys.Part 1,1997,36:3162
[4] Shoji Maruo,Osamu Nakamura,Satoshi Kawata et a1.App1.Opt.,1997,36:2343
[5] 唐永新,杨华,郭继华等.光学学报,2001,21:866[Tang YX,Yang H,Guo J H et a1.Acta Optica Sinica,2001,21:866(in Chin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