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人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文化、人性,和人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文化、人性,和人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作者曹雪芹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勾勒出一幅深刻的社会讽刺画面,刻画出一群贵族家庭内部深刻的人性关系和人生悲剧。
《红楼梦》在文化方面,表现出穿越时空的高超文化境界,文学上的表现形式来源于古典文学的观念,其文学的表现手段源自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比如描写,抒情,比喻等等,让读者能够体验到作者当时所描绘的文化环境。
同时,《红楼梦》也深刻表现了人性的悲剧,以及悲剧的解读。
作者曹雪芹在书中描写了许多贵族家庭中的人性和悲剧,比如林黛玉的哥哥林如海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的卑劣爱情,贾母的爱情,林黛玉的爱情等等,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悲剧性,以及人性的无奈,深刻的勾勒出一个深沉的悲剧世界。
最后,《红楼梦》也反映了人生本质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在书中描绘出许多贵族家庭中的悲剧,比如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林黛玉的人生悲剧,贾母的人生悲剧等等,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悲剧性和无奈,深刻的勾勒出一个深沉的人生悲剧世界。
总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作者曹雪芹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勾勒出一幅深刻的社会讽刺画面,刻画出一群贵族家庭内部深刻的人性关系和人生悲剧。
它既描绘出一个穿越时空的高超文化境界,又表现出一个深刻的人性悲剧世界,以及一个深沉的人生悲剧世界。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激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人们对人生的理解。
21课人心人性与人生心得分享

《人心、人性和人生》学习心得正见1: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
一旦明心见性,就能像明镜那样,照见诸法实相,照见万物显现。
佛陀通过“正遍知”——本自具足的无限智慧。
成就了五眼六通(我对于这种神通保持继续探究的态度,不过之前在《佛陀传》中看过,就好像孙悟空也有神通一样,不过没有神话故事渲染的这么厉害)。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取决于人的内观,是人的观察、心的参与,影响到物质的呈现。
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不能以有涯随无涯,要把向外的目光收回,转而向内观照。
当我们张开眼睛时,可以看到天地山河,看到目光所及的一切;而当我们有能力打开心眼时,就能像佛陀那样,对宇宙万有了了分明,“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
因为心和宇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有认识心性,才能如实了知世界。
世界上最大最高深莫测的东西莫过于宇宙,宇宙的复杂与未知莫过于人心。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是这个道理。
向外探究是没有边际的,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更多。
向内探究,才能够知道自己是谁,才能知道这辈子到底该怎么使这条命。
我认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都是向内求的人。
他们通常比较了解自己,对于一些现象很喜欢问为什么,探究根源。
正是因为了解自己,学业、事业相比较有一般人也更出众。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做出对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断和选择。
幸运的是,我们通过学习佛法,可以在生命品质上作出最明智的选择。
原来是落后的自卑的,现在却“反超”了增强了信心。
如此,怎能对佛法不升起恭敬心和希求心呢?正见2:对于深陷无明的他来说,无常是最好的消息。
他是我最亲近的人,也是我见过的人当中,受到贪嗔痴毒害最严重的人,没有之一。
晚上十点多我刚到家,接到他打电话来说小米维修手机要钱的事儿(前因后果省略),总之,他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麻烦”我,也总爱跟别人起争执,然后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我听着他喋喋不休、还蛮不讲理(又爱占便宜),再一想到,这些破事还得我去搞定,我经常会把电话拿离开耳朵,等他说完了我再拿回来说“好的,我知道了,我会处理的”。
顶级人性的人生观人生意义与人生追求

顶级人性的人生观人生意义与人生追求人生,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人们对于人生的观念、意义和追求各有不同。
有的人将顶级人性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最高尚的品质和价值,而有的人则更加注重物质财富和享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顶级人性的人生观、人生意义和人生追求。
一、顶级人性的人生观顶级人性的人生观强调个人的善良、正直和高尚品质,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帮助。
这种人生观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秉持道德准则,追求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宽容、正直和慷慨等。
同时,顶级人性的人生观也提倡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共同进步。
二、人生意义的探寻对于顶级人性的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人格的完善和发挥个人的价值。
他们认为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更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成长。
通过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他们可以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和快乐,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人生追求的多样性人生追求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本质特征。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人生的追求上也存在着多样性。
有的人注重物质财富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经济的成功、物质的舒适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而有的人则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的发展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
四、顶级人性与人生追求的结合虽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存在多样性,但顶级人性与人生追求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和融合。
顶级人性强调的道德品质和关怀他人的精神,能够带给个人更多的满足和幸福。
在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保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通过诚实、勤奋和创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也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顶级人性的人生观强调个人的善良和高尚品质,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关心他人。
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挑战的旅程,而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需要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追求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
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是指在现实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价值观,并将其转化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目标。
本文将探讨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找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追求。
第一部分:智慧生活态度1. 乐观积极积极乐观是顶级人性的核心特征之一。
无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我们克服挫折,激励我们追求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障碍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每个失败都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只有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我们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2. 知足常乐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追求物质的过多和对外界的不满足只会带来烦恼和焦虑。
相反,我们应该学会知足常乐,珍惜身边的一切。
生活在当下,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感恩拥有的每一件事物。
通过培养知足常乐的态度,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3. 自律坚持自律是顶级人性的基本品质之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自律要求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还要对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追求。
自律是一种相对短期的痛苦,但却能带来长期的快乐和成功。
第二部分:人生追求1. 追求内心的平静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
内心的平静是人生追求的一种核心目标,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清晰的思维,平衡的情绪,并带来深层次的满足感。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来培养内心的平静,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2. 追求真实的自我顶级人性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成功是建立在真实的自我之上的。
我们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需求。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探讨与人生哲思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探讨与人生哲思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展示文化背景等手法,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探讨与人生哲思。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探讨人性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人物的思想、情感、行为、言语等方面的描写,文学作品可以展现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描绘成一个内心矛盾、疑虑重重的人物。
他对人生的意义和真理展开了深刻的思考,通过他的独白和对白,读者可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界限。
二、情感的描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是对人性的细致观察和体验的准确表现。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动人的描写、对于爱、恨、喜、怒等情感的展示,文学作品让读者共情,进而思考人类情感的源头和作用。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笔墨,传达出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这些情感的展示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通过对人物的遭遇、经历和对话的方式,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类的命运等问题。
例如,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作品以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为突破口,展示了一个被异化、被困压的现代人的形象。
通过对他处境的描写和对其内心的解读,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是自由的”这一命题的深入思索。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人生哲思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情感的描绘则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和展示,引发读者共情,深入思考人类情感的根源和作用。
通过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作家通过对人物的遭遇和对话的方式,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命运等问题。
人心人性人生总结

人心人性人生总结引言人心、人性和人生是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的话题。
人心指的是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活动。
人性则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特性和本性。
而人生则代表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经历。
通过对人心、人性和人生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并借此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人心的复杂性人心的复杂性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观点导致意见分歧,甚至发生争执和冲突。
这表明了人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
人们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有时候,人们的情绪可能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挑战。
人性的矛盾性人性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
人们常常被自私、贪婪和自利的行为所驱动,这是人性中的消极特点。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善良、同情和合作的积极特点。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人性中的善良特质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荣的基础。
通过互助和合作,人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幸福与快乐。
然而,人性中的消极特点也时常带来不和谐和冲突。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积极的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并为自己和社会作出贡献。
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追求也存在差异,有的人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追求家庭幸福。
人生的意义也与个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例如,有些人认为道德和伦理是人生的核心,而另一些人则更加关注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有助于我们明确人生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结论通过对人心、人性和人生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人心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追问与人生意义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追问与人生意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对人性追问与人生意义的表达和探索。
这些作品以各种形式呈现着人们对于自身和人类共同存在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代表作品,探讨现代文学中的人性追问与人生意义。
一、《1984》- 对权力与自由的困惑《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著名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世界。
作品通过对权力的揭示和对自由的追求,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边界和个体的尊严。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被剥夺了言论和思想的自由,个体变得渺小而无力。
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试图反抗这个极权体制,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对于权力和自由的困惑展开了深刻的思考。
二、《活着》- 生与死的哲思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传达出对生与死、人生意义的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丧失了家人和财富,最终独自一人活着。
小说以朴实的文字揭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通过福贵的遭遇,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追风筝的人》- 对责任与救赎的追寻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两个阿富汗男孩之间的故事,探讨了责任与救赎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对自己童年时犯下的错误感到深深的内疚,他不断追寻着救赎的机会。
故事中展现了友谊、背叛、悔过和宽恕等人性的方面,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呈现了复杂的人性情感和对于救赎的追求。
四、《百年孤独》- 孤独与苦难的循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文学经典,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探索了孤独与苦难的循环。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孤独和悲剧,尽管他们努力寻求快乐和爱情,却最终陷入了无尽的循环之中。
作者通过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传递出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探讨。
《托尔斯泰小说集》读后感:人生、人性、平等、和平的思考与追求

《托尔斯泰小说集》读后感:人生、人性、平等、和平的思考与追求《托尔斯泰小说集》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集结了他一生创作的伟大作品。
这部小说集以其深刻的人生哲学、对人性的思考、对平等与和平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托尔斯泰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他通过对主人公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类存在的苦难与喜悦、欲望与追求。
他的作品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目标和意义。
通过他的描写,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美好与忧伤,获得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启示。
小说中人性的探讨让人备受思考。
托尔斯泰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有美丽善良的人,也有阴暗残忍的人。
他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和无法摆脱的矛盾。
同时,他对人性的思考也在小说中体现为对善恶、真实与虚伪的深入观察。
他的作品让我懂得,人性是多元的,矛盾与统一并存,而在世界的多样性中,我们需要做到包容和理解。
平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作品的中心主题。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诠释了平等和和平的价值。
他反对贵族统治和封建制度,主张尊重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并主张社会的平等和民主。
他倡导和平和非暴力,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他的作品向我们传递了深刻的和平思想,让人深思。
读完《托尔斯泰小说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复杂性。
托尔斯泰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的作品告诉我,人性是多元的,我们要善于包容和理解;平等和和平是宝贵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努力追求。
托尔斯泰的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托尔斯泰小说集》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生活。
其中,著名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人类文学史上的巨作,不仅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小说,更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和平和人性的思考。
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人性论基础与人生境界指向

、
“ 性 本 善 ” — 儒 家 理 想 人 格 的 基 础 人 —
在儒家 的道德 修养过程 中 , 最基 础 的部 分是儒 家关 于人性 的假设 , “ 性本 善 ” 即 人 。这是 对 人性 的
~
想、 治、 政 经济 、 文化 等各个 方面 的施政 纲领 , 仁 即“ 政” 。孟 子关 于 “ 政 ” 主张 虽然 源 于孔 子 的 “ 仁 的 仁 学 ”但其 理论 基 础 却是 他 所提 出的“ 性 本善 ” , 人 的 人 陡假设 。人 皆有不 忍人之 心, 于政 治方 面, 贯穿 就 是不忍 人之政 。 人性 本善 ” “ 不但是 “ 仁政 ” 学说在 理 论上得 以成立 的基础 , 也是 “ 仁政 ” 国纲 领在 现实 治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 f h e g nv r t S c c ) o r a o i n ie i o . i C f U s y( S
V0 | No. l 31 1
Jn 2 1 a .0 0
儒 家理 想 人格 追 求 的 人 性论 基础 与人 生境 界 指 向
考立足 于人 的存在 价值 、生命 意 义和 道德 修养 上 ,
其 目的是为社会 塑造 一种人 格典 范 。 家研 究人格 儒
质 之性 , 言外 之意便 是道 德属性 才是人 的真正 之 其 性 。 以在 孟子那 里 , 性就是 指人 的德性 , 所 人 即本善
之性 。 如孟子 所说 :无 恻 隐之心 , 正 “ 非人也 ; 无羞 恶
一
之心 ,} 心 , 非 人也 。” 仁 、 、 、 、 , ‘ 义 礼 智 信 根于 心 ” 的先 天善性 构 成 了“ 内圣 ” 人格 的人性 基础 , 为儒 家 “ 内圣外 王 ” 的 理 想人 格的提 出和塑造 走 出 了理 论建构 的第 一 步 。 二 是他 把 孔 子 的 “ 学 ” 想 发 展 为 一 种 “ 仁 思 仁 政” 学说 。 其实 ,L 孑 子在政 治 上也主 张为政 以德 的观
时间真好,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16句经典人生感悟语录

时间真好,验证了⼈⼼,见证了⼈性,16句经典⼈⽣感悟语录1.时间真好,验证了⼈⼼,见证了⼈性,懂得了真的,明⽩了假的,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只有解不开的⼼绪。
没有过不去的经历,只有⾛不出的⾃⼰。
2.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3.⼈⽣只有三天,迷惑的⼈活在昨天,奢望的⼈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活在今天。
昨天已经过去,是过了期的⽀票,明天还没有来到,是不可提取的⽀票,只有活在今天是最现实的。
4.渐渐的知道了,很多东西可遇⽽不可求,不属于⾃⼰的,何必拼了命去在乎。
1.时间真好,验证了⼈⼼,见证了⼈性,懂得了真的,明⽩了假的,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只有解不开的⼼绪。
没有过不去的经历,只有⾛不出的⾃⼰。
2.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3.⼈⽣只有三天,迷惑的⼈活在昨天,奢望的⼈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活在今天。
昨天已经过去,是过了期的⽀票,明天还没有来到,是不可提取的⽀票,只有活在今天是最现实的。
4.渐渐的知道了,很多东西可遇⽽不可求,不属于⾃⼰的,何必拼了命去在乎。
展开剩余74%5.⽤加法的⽅式去爱⼈,⽤减法的⽅式去怨恨,⽤乘法的⽅式去感恩。
⼈⽣,最重要的不是得失,⽽是拥有⼀颗善待⾃⼰的平常⼼。
6.⼈跟⼈之间的感情就像织⽑⾐,建⽴的时候⼀针⼀线,⼩⼼⽽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拉,卸载永远⽐安装快,失去永远⽐得到快。
7.⼈⽣就像饺⼦,岁⽉是⽪,经历是馅。
⼈⽣就像饺⼦,⽆论是被拖下⽔,扔下⽔,还是⾃⼰跳下⽔,⼀⽣中不漟⼀次浑⽔就不算成熟。
岁⽉是⽪,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和信⼼正是饺⼦⽪上的褶皱。
8.任何⼀颗⼼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
世上最糟糕的感受,就是不得不怀疑先前深信不疑的东西。
5.⽤加法的⽅式去爱⼈,⽤减法的⽅式去怨恨,⽤乘法的⽅式去感恩。
⼈⽣,最重要的不是得失,⽽是拥有⼀颗善待⾃⼰的平常⼼。
人性与人生的思考

【 键词】 关
朗 读者 阅读 爱与战争 交 叉叙述 传统三幕剧模式
长期 以来 , 莱 坞和 美 国 电影 在美 国 文 好 化 的 建构 上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好莱 坞 的 银幕 形 象 对 于 大 多 数 美 国人 来 说 是 教 化 , 体验 、 感 受美 国精 神 的 最好 的教材 。 战争 与 爱情 而
董 卞 ・ , j 『 I
人性 与人生 的思考
【 要 】 美国电影 h+者 以传统的三幕剧发展模 式和交叉叙述的讲述, 摘 i, C 表现出一个异乎
寻 常 的爱 情故 事; 示 出战争对 于人 性 的摧 残 , 揭 以及 真正 的 爱情 的 力量; 演 史 蒂芬 ・ 戴德 导 利以 自己的独特 的艺术 把握 , 动地 贡献 出一 部优 秀 的 电影作 品 。 生
到《绝望 的呐 喊 》 引起 了人 们 的 注意 , 才 之后
帮助 了他 , 安抚 了他 并把他 送 回了家 。 而
他 的家人 得知他 得 了猩红热 之后 都疏远 了他 , 与一个素不相识售 票员给与 的帮 这
j , ^ / 一 J / \ J ’ J L yL I J 』三 £
一 薰一
又导 演 了 将 近 1 0 O 余部 舞 台剧 , 所 执 导 的 他
《 恶之 家 》 百老 汇 演 出 , 罪 在 并且 得 到 了 当年
的托 尼 奖 。 9 7 , 蒂芬 接 受 了 英 国著 名 19 年 史 的 电影 公 司( o k g t l fms 邀 请 , 军 w ri ie i ) n t I 进 电影 界 。 9 8 他 执 导 了他 人 生 中 第 一 部 19年 影 片 :八 岁 男 孩 》 并 且 获 得 了 英 国 学 院 奖 《 , 最佳 短 片提 名 。 0 0 , 蒂 芬执 导 的芭 蕾 20年 史 题 材 的音 乐 片《 比利 ・ 略特 》 得 了广 泛 的 艾 获
第一章 人性与人生

第一章人性与人生学习重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人性的结构;人生;自我实现学习难点:对待利己的正确态度;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反思、批判、超越一、人性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A.描述性观点:对人性作自然描述而不进行善恶评价:人是……的动物;人是未定型的、开放的存在物B.评价性观点:对人性做出善恶评价: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情恶论C.共同点: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同于他物的特征;通过找到人与动物的不同,找到划分人——动物的界限标准,凸现人的独特性;1、人性的一般内涵A、人的本性:人本来如此的规定性存在——生存——生存得更好——改变环境生存得更好B、人的本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本性:人的全部共同规定性的总和,在内容上涵盖人的本质的内容;普遍性、抽象性;从本原上、根本上研究人人性: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规定性;时空性、具体性;从断面上、总体上研究人人的本质:人不同于动物乃至所有其他事物的根本规定性,是人所特有的根本规定性2、人性的结构和倾向人性的结构:需要——动力——获取——满足——调节——智能基础——驱动——手段——目的——控制——资质人性的总体倾向:利己、为己:人性结构的出发点:个人需要和欲望人性结构的目的:满足个人需要和欲望对利己的态度:提倡合理利己;反对极端利己二、人生1、人生的实质:人生命活动的过程,实质:人性实现的过程人性在世界中的现实化;人性通过活动在世界中使自己现实化;作为决定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个人是自己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主人2、人生的目的和意义A.人生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己型(极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他型(极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兼顾型:既要实现个人利益,又要实现社会利益:以个体为基点Vs以社会为基点B.人生的目的:人生活的三层次:生活下去——最低要求;生活得好——知足常乐;生活得更好——不断提升人性实现的程度和质量,人性自身的要求,人性现实化的展开3、人生的历程和结构:以同时代同地区的人为对象人生的历程: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人生的结构:构成一个人生时期的各种要素:由人生的各种活动构成4、生活方式——人性现实化在世界中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中的方式)生活方式:狭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广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价值观决定人生态度、思维方式;三者共同决定行为方式A.价值观念:价值信念;价值认识;价值观价值观念的目标:怎样有效地实现价值目标:目标、手段、规则、制约价值观念的结构: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制约系统B.思维方式: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形成思维和观念、构想计划和方案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具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规定思维活动的方向、深度、广度和效率;规定人的认识、评价、选择和筹划活动;规定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型和定势;思维方式:认识和评价事物、形成思想和观念,构想计划和方案的方式,与思维活动有关C.人生态度:看待人生和对待人生的一般倾向,是看待人生和对待人生及其中各种问题的一般倾向;看待人生与对待人生的区别人生态度涉及的内容:人生认识问题——与思维方式有关;人生信念问题——与价值观念有关;人生实践问题——情感、意志、遭遇、经历等人生态度的构成要素:对待整个人生问题的态度;对待人生某一方面或某层面问题的态度D.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外显形式,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定势,或称行为的定型、模式影响行为方式的因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分类:按行为的确定、过程和结果分:自主的;他主的三、自我实现人性的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方法: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A.前提:独立与自由B.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筹划:方向选择;层次选择;要求:正确的目标、恰当的方式、道路自我塑造:把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的行动、过程;条件:创造能力的大小;临场发挥自我负责:在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过程中对自我负责;承担设计和创造所造成的后果C.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享受与完善:享受:相对于某个具体欲望的满足而言;具体、现实完善:相对于整体欲望而言,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的充分满足,是自我实现的极致完善的意义:反对只享受不追求完善或者只追求完善不追求享受D.反思、批判、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人的本性)影响自我超越的因素(外部、内部)自我超越的本质: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指向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认识现实的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发现现实的我与潜在自我、当前自我与设定自我之间的差异,从而推动自己不断突破现实的我、当前的我反思自我:再认识现实自我;再认识潜在的自我自我批判:批判对象、批判的尺度、批判的目的结论:自我实现是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过程。
《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价值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小说通过复杂而细腻的情节和形象塑造,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并提出了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重要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价值观。
一、道德伦理与纷争《红楼梦》描绘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个虚构的贾府中,存在着诸多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内外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例如大观园中玩闹青年们之间缠绵不清、纠结复杂;妻妾之间遭遇寻欢作乐、暴露权谋等。
小说通过展现这些品行和事件,呈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熟虑的态度:在一个充满物欲和权力欲望的环境中,道德可至高无上地指引我们走向更高尚的生活。
二、人性的复杂性与觉悟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展示了各自复杂而多维的人性。
贾宝玉天真无邪、善良聪明;林黛玉敏感而忧郁;贾迎春温柔恬静,薛宝钗则冷静深思。
他们面对命运之轮的转动以及纷繁世态,通过不同的境遇和情感的冲突,逐渐觉悟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
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他们开始反思现实,并通过精神成长和思辨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三、传统文化与个体价值观《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充满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对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本书中,传统文化给予了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方面极大影响。
例如,女子地位低下、命运被束缚等等。
然而,《红楼梦》也揭示了个体价值观超越文化束缚的重要性。
主人公们通过自身经历和思考,超越了传统文化的限制,追求个人独立、自由和超凡脱俗的价值目标。
四、命运与人生观在《红楼梦》中,命运是一个核心主题。
每个角色都经历了各自的荣辱兴衰,不同命运下展示了不同的人生观。
有些人接受命运安排并积极面对;有些人则战胜命运,保持乐观;还有些人则沉溺于逆境之中无法自拔。
小说让我们思考:一个人是否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我们选择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来定义我们的价值观、追求幸福与成功。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展开,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和人生意义。
维特根斯坦:人生的境界和人性的边界

维特根斯坦:人生的境界和人性的边界维特根斯坦当第一次来到海边,遥看浪逐天际,你会无语;在夜晚凝视天空,满眼星汉灿烂,你会沉默。
这是因为大海的浩瀚和和星空的深邃,超出了你理解和想象的极限,以至于你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它们在你心中引起的震撼和感动。
当你提笔想写写维特根斯坦的人生故事的时候,相似的感觉也会涌上心头。
维特根斯坦最为人所知的,无疑是他卓绝的智力。
他是一个天才:十三岁就制造出了缝纫机,设计过发动机,做过建筑师,当然,最重要的,是一手缔造了两个完全不同却都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学派。
仅这一条,足以使他跻身于最伟大的思想家之列,而他的哲学也是长盛不衰的话题。
与此相对照,关于他62岁的人生,虽然也有许多美好的故事在坊间流传,却可惜大都流于东鳞西爪的趣闻。
事实上我一直没有看到把维特根斯坦的人生故事讲得很棒的文字,足以展示他独特甚至古怪的个性当中光芒四射的棱角,凸显他由巨富而赤贫的一生所具有的神话般的品质。
没错,维特根斯坦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生活无关,并且一贯对旨在以他神奇的人生故事来装点他的哲学的企图不以为然,我却认为他的人生确有超出他哲学以外的意义,因而是另一本也值得钻研的书。
他的哲学和他的人生这两本书,不必然互补却可以都很精彩,它们可以分开来读。
同时我也承认,当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来解读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的时候,我们很可能陷入了一个维特根斯坦深恶痛绝并与之战斗了一生的陷阱,即蓄意或无意地,有罪或无辜地闯入了他认为不可言说只能显示的人生中涉及认知,情感,道德和宗教的某些领域。
不过,我不自认为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信徒,所以也不认为对他的人格世界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相反,我相信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无论从人性,道德还是宗教的视角,都是一个有趣并且极富启迪意义的思索对象。
我相信他的活法,赋予了“活着”几分新的意义,使他从已经逝去的人们当中脱颖而出,却给活着或将要活着的人们竖起了一个楷模。
有趣的是,不讲他的哲学而讲他的人生,却终究难免仍然带有哲学的意味。
伦理学:人生幸福论

3、人生的历程和结构
人生的历程: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 人生的结构:构成一个人生时期的各种要素:由人生的各种活动构成
a.在不同的人生时期,人生结构的要素并不相同 b.同一结构要素在不同时期人生结构中的地位不同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不同人生时期的人生结构要素也许相同,但每一 结构要素本身的内涵却不同,表明,每个人人生的程度不同,人生质量不 同,人生的意蕴不同
3、反思、批判、超越
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人的本性) 影响自我超越的因素
社会方面:传统社会追求统治的秩序、社会的安定,统治者强化保守性 的弱者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社会通行的观念,成为人们是非善恶的标准
个人方面:人有满足现状、逃避自由、不思进取和创新的惰性 自我超越的本质: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指向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 自我超越的过程:认识现实的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发现现实的 我与潜在自我、当前自我与设定自我之间的差异,从而推动自己不断突破 现实的我、当前的我 反思自我:再认识现实自我;再认识潜在的自我 自我批判:批判对象、批判的尺度、批判的目的
势、模式
影响行为方式的因素: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特别是人生态度的体现, 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生活的习性
行为方式分类 行为的确定——行为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是审慎的还是草率的 行为的过程——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 行为的结果——行为是求实效的还是求虚荣的,是负责任的还是推卸责任 的
依据 认识的对象本身
评价者自身的标 准
标准 真理性
合理性
意义
为活动方式提供依 据
为活动以“是”为 联系词
B.规范:为行为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确立的规则,是命令,以“应当” 为联系词
《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
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
"[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
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立身扬名。
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
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
格林童话中的人性善恶与人生道义

格林童话中的人性善恶与人生道义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故事被流传下来,其中不乏反映人性善恶与人生道义的主题。
而格林童话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和经典的作品之一。
格林童话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引导着读者思考并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生的道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格林童话,探讨其中所反映的人性善恶与人生道义。
首先,让我们从《灰姑娘》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开始。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灰姑娘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和虐待,但她却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她被描绘成一个乐观坚强的角色,无论遇到多么艰难和不公正的境遇,她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善良和美德。
而在故事的结尾,她最终凭借着她的内心美和善良的天性赢得了幸福。
通过这个故事,格林童话告诉我们善良和美德是强大而珍贵的力量,它们能够战胜恶势力,并指引我们走向幸福和成功。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小红帽》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劝诫我们如何应对陌生人。
在故事中,小红帽坚信世界上只有善良的人,她对陌生人的警惕性降到了最低。
从而,她被狼欺骗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通过这个故事,格林童话告诉我们要警惕并保持一定的警觉性,不轻易相信陌生人,要学会辨别善恶。
这个故事以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我们,人性中既有善良也有恶劣,我们不能轻信所有人,要慎重对待未知的风险。
除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格林童话还对人生道义提出了挑战。
《白雪公主》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这个故事中,王后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而试图杀害她。
然而,白雪公主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善良的七个小矮人。
他们不仅保护她,还给了她安全和庇护。
通过这个故事,格林童话告诉我们,不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无论我们遭遇多少挫折和危险,只要我们保持善良和勇敢,总会有好人出现在我们身边,并帮助我们度过困难,追求幸福。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葛雷姆兔与乌鸦王子》。
这个故事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爱,以及对感恩和回报的重视。
在故事中,葛雷姆兔救了乌鸦王子的生命,并得到了乌鸦王子的感激。
《老人与海》中的人生意义与人性体验

老人与海中的人生意义与人性体验《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它以一个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大海上的奋斗为背景,深刻探索了人生意义和人性体验的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老人与海》中的人生意义与人性体验。
1. 渴望挑战与成就感桑提亚哥是一个年迈而孤独的渔夫,他对捕鱼有着无比的热爱和执着。
尽管他多次遭受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追逐自己的目标──捕获一条巨大的鱼。
通过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和培养耐心,他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
这种渴望挑战和实现成就感的精神展现了人类追求更高境界和超越自我的力量。
2. 孤独与孤立下的探索在漫长且艰难的捕鱼过程中,桑提亚哥一直处于孤独和孤立的状态。
他与大海、鱼类的斗争与交流成为了他对自身存在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他用想象力来战胜孤独,通过与巨大的鱼激烈搏斗,体验到了生命的不息努力和无尽纠结。
这种在孤独中探索真实自我的人性体验让读者对生活和世界更加深入地思考。
3. 友谊与相互依存桑提亚哥在捕获巨大的鱼后,遭到了鲨鱼的袭击,在殊死搏斗中失去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收获。
然而,在最困难时刻,年轻人马努林特出现并帮助他迎接困境。
尽管桑提亚哥失败了,但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友谊和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友谊不仅展现了人性中赤诚、助人、共同面对困难等价值观念,还反映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和勇气的意义。
4. 生死循环与意义探索桑提亚哥与巨大的鱼搏斗的过程中,演绎出了生死循环的关系。
这一过程中,他经历着不断奋斗、失败、重建和再度奋斗的循环。
无论在成功还是失败中,桑提亚哥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
通过对于生命和死亡、胜利和失败等概念思考,他最终发现人生本身即是一个永恒而无穷的挑战和成长之旅。
5. 自由与命运的辩证关系《老人与海》表达了自由与命运之间的辩证关系。
桑提亚哥虽然受制于自然力量,但他依然拥有选择和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
他愿意接受挑战,并以勇敢和坚强面对一切困难和输赢。
这种对自由意志和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思考,引导着读者思考个体在人生中所面临到底是被动接受还是积极选择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人性与人生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
1、人是什么?
• 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 • 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 • 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
2、人的本质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
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所有这些关 系的总和就 是人的本质
法律关系 伦理关系 血缘关系 文化关系 宗教关系 人际关系
不教则成恶; 下品:近乎全恶,是“斗筲(Shao)之性”、
“贱民之性”,天生就是恶的,教也难成善。 “性三品说”明显地表现出为 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
三、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食欲、性欲、 生存欲(自我保护欲)。
• 告子曰:“食、色,性也。” • 荀子曰:“饥而欲时,寒而欲暖,劳而
恶害”,“凡人有所一同”。
评价:
“性善论”和“性恶论”相互对立,各有 长短,又相互补充。
“性善论”是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一面; “性恶论”是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一面。
二者都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前者强调了 后天自我养成,后者强调了后天社会教 化。
3、“性三品说”
汉代大儒董仲舒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近乎全善,是“圣人之性”,不教而成; 中品:可善可恶,是“中民之性”,教可成善,
• 人能养生。 • 人追求生命美。
四、人的社会属性
1、社会属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特点,是人的本质属性。
主要包括: 第一,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 第二、人在劳动中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有
相互依存性、集体性、交往性。 第三、人有语言,会思维。 第四,人爱美求善,追求正义、正直、崇高和勇
3、人与社会的关系 A、个人与社会具有统一性
一方面: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没有 人就没有社会。
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 开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生存,都不成 其为人。
社会烙印
B、个人与社会又具有矛盾性
一方面: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会对社会 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又受到 社会的制约。
• 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 仁之端也 义之端也 礼之端也 智之端也
人皆有之
四德 仁 义 礼 智
孟子认为:
“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 “四心”,是人,无“四心”, 非人。
敢,人有道德性。
五、人生与人生观
1、人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人的目标,满
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过程。 •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 • 人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 人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
时间过程。 “人生是一张白纸,上帝给了你一枝铅笔,却没
• “食之有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 受嗟来之食”。
• “食之有情”。“酒逢知己千杯少”。
•
“美食”。孔子要求“割不正,不食”。
• 2、在性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纯粹是出于延续后代的本能而发情和交合。
人:在性问题上不仅受到道德、精神、习俗的引 导和制约,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法 律的引导和制约。
4、人性
所谓人性,就是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特 有属性和一般特点。
• 人性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相 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性
• 人性又是人类所共有的、一般的特性, 是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哪个民族、哪个 阶级的人所共有的特性
二、中国传统的人性观
1、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
•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欲息。” •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非本质属性。 • 人的自然属性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动物性,
但在表现形式上,人与动物又有着 根本的区别。
1、在食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表现为“狼吞虎咽”,“弱肉强食”, “饥不择食”,“相互而食”,
人:受到精神、道德、习俗等的引导和制约,表 现为:
• “食之有道”。“君子谋道不谋食”。“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有给你橡皮。”
2、人生观
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 包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 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责任、人生 境界等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在这些内容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正确的人生观主要内容包括:
• 人生目的:为什么活着,怎样才算活得 有意义
• 人生态度:积极还是消极,“入世”还 是“出世”
嬉
享乐
皮
主义
士
者脚
上的
宝珠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人生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 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 觉,每个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塑造着 自己的人生,书写着自己的章章节 节。
• 人生一张白纸,用绚烂的色彩将它 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个画家就 是你自己。你怎样画好自己的人生 画卷呢?
• 保尔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应该是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也不 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 人的性关系是以婚姻形式固定下来的,只有婚 内的性关系才是合乎道德的、合乎习俗的、合 乎法律的。
• 人的性关系是以爱情为基础和纽带的。 • 人的性关系表现为性美。
3、在生存欲方面人与动物的 区别
动物:本能地逃避和消极地反抗。
人:能够自觉地防范和积极的防卫,根据 多方面的需要去支配自己的生命。
• 人能够主动舍生。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 人生责任:有责任感还是没责任感, “入世”还是“游世”
人生责任包括:
对家庭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 料铸造成器。”胡适引用过这句话时说: “学问便是你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 便是毁了你自己。”
3、几种非科学的人生观
• 拜金主义 • 享乐主义 • 利己主义 • 悲观主义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
2、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他又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什么 是“生之所以然者”?
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 利,骨体肤理好愉快”,“饥而欲食,寒 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