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临 民间流传“九九消寒歌”
冬至的传统民间习俗
冬至的传统民间习俗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非常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行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风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传奇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季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旧非常强盛,土中的蚯蚓仍旧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淌并且温热。
冬至除了吃饺子,还吃什么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常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静。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非常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静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风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头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殊鲜美,赞不绝口。
从今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风俗。
如今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聚、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冬至后数九歌谣
冬至后数九歌谣
冬至后的数九歌谣,也被称为《九九歌》或《冬九九》,是中国传统农民歌谣。
它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描述了冬至后的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象。
以下是冬至后数九歌谣的部分内容: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外,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版本,例如黄河中游地区的版本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呀门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数九寒天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反映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感受。
通过数九歌谣,人们可以了解到冬至后的天气变化和季节更替,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期盼。
冬至入九,九九歌谣
1.什么是三九?为什么寒冷?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
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
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
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2.何时入九?九九歌谣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3.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九严寒话《三九歌》
三九严寒话《三九歌》三九严寒话《三九歌》三九2009年12月30日,是三九中一九最后一天。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
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
所以,可以认为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详细释义:“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北京的三九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
待过完这8l 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
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
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又一种流传的九九歌是;“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数九话消寒
冬至数九话消寒作者:李松龄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11期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道270度时,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开始。
从这天开始,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后来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也传入清代宫廷之中。
本讲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著述所载,简述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物档案讲述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使用方法和记载内容,管窥民俗文化生活之一斑。
一、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
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从敦煌和居延汉简中,却发现有“九九”的残文。
虽然这与数九习俗,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起码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九九”的说法了。
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九九歌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各自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供人们记忆和应用。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
在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朗朗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帝京景物略》中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
冬至数九话消寒
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道270度时,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开始。
从这天开始,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后来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也传入清代宫廷之中。
本讲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著述所载,简述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物档案讲述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使用方法和记载内容,管窥民俗文化生活之一斑。
一、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
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从敦煌和居延汉简中,却发现有“九九”的残文。
虽然这与数九习俗,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起码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九九”的说法了。
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九九歌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各自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供人们记忆和应用。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
在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朗朗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帝京景物略》中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
而在南方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另有说法。
浙江一带流传的是: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湿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蝇虼蚤出。
九九消寒歌
九九消寒歌1. 简介《九九消寒歌》是中国传统儿歌之一,通常用于寒冷冬季的儿童歌曲。
这首歌取材于寒冷的冬季,主要是为了教育和娱乐儿童,并引导他们在冬季保持温暖的方法。
2. 歌词九九消寒歌的歌词如下:九九消寒歌,冷死没个蛤蟆。
北风吹雪花,各家各深宅。
掩耳著棉帽,掏耳著棉手。
小脚踏绵鞋,团团坐火炕。
脸儿冻的通红红,鼻儿不通因子通。
小嘴裂了吃菜糟,小腿痛了吃肉膏。
冻不着脚打起哄,摸脑袋朝前瞅。
捂口鼻腔不透风,揉手掌暖个宝贝。
最后面吧伸了递,咬牙儿挤上前。
找个活儿全儿赢,活学活儿全儿醒。
曰出风头不怕它,谁不带疹串都怕打。
3. 歌曲来源《九九消寒歌》源自于中国民间传统歌曲,属于北方地区的儿童歌曲之一。
这首歌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流传,目前仍然是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 教育意义《九九消寒歌》在教育儿童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通过歌曲的形式,儿童可以了解到冬季的寒冷天气以及如何保暖的重要性。
同时,歌曲中提到了各种保暖的措施和方法,如戴棉帽、揉手掌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正确的保暖意识和习惯。
此外,歌曲中引导儿童勇敢面对寒冷的冬季,并在活动中加强锻炼,增加体力。
这对于提高儿童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常见的冬季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5. 歌曲演唱方式《九九消寒歌》的演唱方式比较简单,通常是由一名教师或者成人带领孩子们一起唱。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歌曲中加入一些互动动作,如摸脑袋、揉手掌等,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参与度,并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记住歌曲内容。
6. 结语作为中国传统儿童歌曲的代表之一,《九九消寒歌》通过简单的歌词和轻快的旋律,向儿童传达了保暖、锻炼和积极面对困难的积极意义。
希望这首歌能够继续在儿童之间传唱,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习俗2】冬至--九九歌(打油)
【习俗2】冬至--九九歌(打油)
【习俗2】冬至--九九歌(打油)
一九初寒看医难,感冒还需拍螺旋。
须知药片能痊愈,无奈多掏血汗钱。
二九冰封路难行,预争上游高引擎。
架桥铺路何解困,车行发展谁敢撄。
三九棒打你不走,窗外铲车隆隆吼。
拆迁惊散恋家情,残垣旧梦堪回首。
四九瑟瑟室中居,远近亲朋未敢来。
期待从容年关过,一天瑞雪扫雾霾。
五九学子归家门,香茶美酒足鸡豚。
左邻右舍皆称慕,去后爷娘已清贫。
六九演艺费琢磨,帅男靓女自拍拖。
艳照车震烟云隐,为此上镜亦婆娑。
七九河开冰渐消,眼底层楼万丈高。
只因小儿新蜗居,花甲老汉竟折腰。
八九南燕羽北飞,大地萌春水土肥。
况是青壮入城镇,只余老幼倚门楣。
九九数尽恰当时,冰雪消融我迷痴,
世事苍茫谁曾料,意犹未尽打油诗。
紫陌红尘于冬至前夜。
冬至九九歌顺口溜
冬至九九歌顺口溜冬至九九,太阳南行路。
冷风瑟瑟吹,飘雪飞舞酷。
天寒地冻冰,农田休犁锄。
守夜祭祖先,亲友学包饺。
阴历冬季第一季节,冬至九九的到来,标志着寒冷的冬季正式拉开帷幕。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被视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而九九则表示农历十二月初九。
冬至九九这一天,人们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来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
冬至九九之际,一大特点就是天气变得格外寒冷。
冷风呼啸,温度骤降,大地上封冻的冰花蔓延。
不少地方会下雪,地面覆盖一层银装素裹,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寒意。
在这个时候,人们纷纷加强保暖措施,穿上厚重的衣物,用厚帘子遮挡门窗,保持屋内温暖。
同时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多喝热水,多吃温补的食物,来御寒抗冻。
冬至九九这一天,农田开始休耕。
随着气温的下降,土地冻结,耕作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
农民们放下锄头,休息片刻,为自己和土地储备能量,以备明年的农耕工作。
此时,农民们还会在地里进行一些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冬至九九也是传统的吃饺子的好时机。
包饺子成了这个节日最吸引人的部分。
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同围坐在餐桌旁,把手热乎乎的饺子展现出来。
饺子不仅有丰富的馅料,还有美好的寓意。
因为饺子形状酷似古代的元宝,所以人们常说“饺子是印钱的”;同时还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象征着来年家庭生活富余、财源广进。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的习俗之外,冬至九九还有一种特别的顺口溜被人们广为流传。
这首顺口溜由五言绝句组成,旨在形象地表达冬至九九这一天的气象特点:冬至九九,太阳南行路。
冷风瑟瑟吹,飘雪飞舞酷。
天寒地冻冰,农田休犁锄。
守夜祭祖先,亲友学包饺。
这首顺口溜简洁明了,发出了冬至九九的震撼力。
其中太阳南行路一句指的是冬至这一天,太阳达到南方的最低点,意味着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冷风瑟瑟吹和飘雪飞舞酷两句则形容了冬至九九当天的寒冷气候和飘雪的景象。
天寒地冻冰一句则体现了大地被冻结的景象,而农田休犁锄一句则表示农民们停止了耕作的工作,休息过冬。
数九歌解析
数九歌解析
数九歌由来: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流行这种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曾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
数九是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民间习俗。
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代表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代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数九歌内容: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
如河北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典故 冬至进入数九寒天 九九消寒图蕴藏智慧
典故冬至进入数九寒天九九消寒图蕴藏智慧九九消寒图,汉族岁时风俗。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好看的日历。
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
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
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
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
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智能游戏。
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九九消寒图」主要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各家具体采用甚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1. 画铜钱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表示涂满八十一个点,冬天过去,春天来到。
2. 写九写九,是从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
冬至数九歌
冬至数九歌冬至数九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死猫狗。
五九六九,隔河着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五九看垂柳,春打六九头;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儿来;九九又一九,银牛遍地走下面的是从网上摘的:数九歌-北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济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冻,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长沙)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新河县)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尉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关于冬至节气的九九歌有哪些
关于冬至节气的九九歌有哪些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早制定的一个节气,冬至的来临,也意味着真正的冬天就要来临了,于是早时在民间就有了九九歌的传唱,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下冬至的九九歌。
冬至的九九歌九九歌(一)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衫;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滴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袄;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九九歌(二)(川西坝)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数完九九,春花也就灿然了。
九九歌(三)(江苏常武)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九九歌(四)尉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冬至的美食四川丨羊肉汤在四川,在冬至吃羊肉汤是一种习惯。
羊肉在冬日可谓滋补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喝上一碗羊肉汤,内心一定可以洋溢慢慢的暖意吧。
湖南丨赤豆糯米饭湖南、湖北一带,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盛上一碗赤豆饭,香味伴着氤氲的热气扑面而来。
糯米味甘、性温,吃后可以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广东丨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吃一顿烧腊,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厦门丨姜母鸭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
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
冬至习俗九九歌(精选)
冬至习俗九九歌(精选)冬至习俗九九歌(精选)冬至,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标志着阳光直射地球南半球的最南点,也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冬至习俗,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九九歌”。
下面是九九歌的精选歌词:一九一,吃庆宴,喝豆汤,不争寒温好境缘。
二九二,杂炊煮,八宝米,亲朋好友来相聚。
三九三,大瓜羊,扣锅肉,欢乐笑声伴风云。
四九四,包饺子,蒸馒头,天地间洋溢笑颜容。
五九五,杀鸡鸭,膏脂香,飘出饭香喜人间。
六九六,蒸青花,炖海参,滋补身体更舒畅。
七九七,吃丸子,吃年糕,祝福家宅平安到。
八九八,炖鸽蛋,煮臊子,天地间喜气盈。
九九九,吃米面,远亲近邻笑声传。
九九歌是流传甚广的民间小调,既有歌谣的感觉,又有对食物和团圆的美好祝愿。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特别注重家庭团聚。
据传,九九歌起源于古代民间,寓意着冬至吃好、过好。
在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冬至相关的食物和饮品,比如豆汤、大瓜羊、庆宴、杂炊煮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温暖过冬的美食。
同时,歌词中也融入了与冬至有关的吉祥寓意,如亲人团聚、笑声传递祝福、平安喜气盈等等。
九九歌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而且也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诗文中描绘过冬至的九九歌场景,将人们的欢乐与祝福化为文字,流传至今。
冬至九九歌不仅有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更是人们对温暖、团聚、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度年关。
九九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感恩与祝福的方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的美好期望。
冬至九九歌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一颗瑰宝,它以简单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在这个冬至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欢唱九九歌,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到来!【字数:520】。
“九九歌”的由来及含义
“九九歌”的由来及含义“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
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
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顾禄《清嘉录》上记载有一首“数九歌”,十分风趣地描写了古代人们过冬的情形: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缩在面袍里);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篥一般);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地里一样);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穷人衣薄,起舞取暖);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透露出一点暖意了);七九六十三,布袖两肩摊(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在古代社会里,穷人过冬尤其受罪。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冬至阳始生,“数九”话消寒
品阳﹃数冬至九九消寒歌在“数九”的基础上,民间流行起了各式各样的“九九消寒歌”,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所见史料与各地风俗志等记载有很多,“数九”歌的版本也各有特色。
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数九歌中既有人们生活状态改变的呈现,也有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物候变迁,三言两语描绘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的变化过程。
这些贴近民众生活、街头巷尾的歌谣再现了古代中国民众生活里的“烟火气”,以及百姓对春日生产农耕的期盼和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
九九消寒图在“数九”和“九九消寒歌”的基础上,百姓又渐渐发展出了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是年画中的一项传统题材,也是百姓在冬季的一种“计日”游戏,其类型多样,较为流行的有如文字九九消寒图、圆圈九九消寒图、梅花九九消寒图等。
但不论其样式如何变化,其计日的功能不变,所以消寒图必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以供描绘或写画。
冬至将至,将要入九,百姓们备好待填的消寒图,入九之后每过一天绘制一个单位,直到寒气消退。
文字九九消寒图顾名思义,文字消寒图是以文字为主,多选用各由九个笔画组成的九个字,组成一句符合韵律、琅琅上口、富有盼春寓意的句子,形成一幅文字图。
冬至来临时,人们就开始在文字图上日画一笔,直到寒尽春来。
文字九九消寒图早在明代就有,由于以文字为主体,对普通百姓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文字消寒图在清代多于宫中盛行。
朝廷百臣间流行的“九字”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等,皆字句优美、富有诗意,且多以富有春日意境的垂柳等植物、自然景观入句。
此外,文字消寒图还有记录天气变化的功用。
目前馆藏的文字消寒图中,笔画部分已画满,在笔画中还另用其他颜色记录每日天气的字迹,长短不一,或繁或简,随笔画空间变化,短如“清冷日”三字,长如“终日寒风侵入皮肤如刀割”等,在今天看来,也仿佛能切身感受到百年前的阴晴冷暖。
数九歌的来历和意义
数九歌的由来及含义
“数九歌”是中国古人对冬至后81天的形象描述,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在这个“最难熬”的寒冷季节,人们以九为单位计数,靠手指生活。
九十九首歌描述了人们对寒冷的感觉和事情。
为什么要数“九”
这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消长有关。
阳长阴消,说明升温降温。
九,也被称为老阳,是最高的数字。
“阳数”的累积,意味着殷琦逐日减少,已经到了九时之末,意味着寒冷越来越暖和,“春意已深”。
每隔九天,天气就有不同的变化。
人们根据长期的经验对其形象进行了记录和总结,并编成歌谣和谚语,在民间口头流传,称为“九九歌”。
由于中国横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变化不同,《九九歌》的内容也因地而异。
数九首歌是什么意思
(1)一九二九不出手。
只是在冬至后的前十八天,天气急速下降,冷得我都不敢放在外面。
(2)三九四九冰上走。
第三、第四个九天到来时,每隔九天就是“九月”,天气最冷。
连河都结冰了,河也结冰了,你可以在上面走。
(3)五九六九沿河观柳
到了第五、六个时辰,大地渐渐回春,柳树发芽,可以欣赏了。
(4)七九河开,八九大雁来
从冬至开始,河水解冻六十三天,到了七十二天,大雁开始从南方飞
回来。
(5)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
从冬至开始,需要90天,也就是农民开始犁地,准备播种的时候了。
数九歌意思解释
数九歌的意思是表示数九天气的寒冷程度,虽然全国各地的气候不一样,但大致都是由凉转寒,再逐渐降温的。
从冬至逢壬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数九歌里的九意思是: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数九歌全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期的方法。
数九歌的内容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意思是一九二九时,天气快速降温,冷到手不能放在外面;到了三九、四九,天气就到了最冷的时候,连河水都结冰了,可以在上面行走;到了五九、六九时,大地渐渐回春,可以去欣赏柳树发芽了;七九时,经历六十三天河流解冻,八九也就是到了七十二天,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了;九九时,经历90天,也就是农民开始犁地,准备播种的时候了。
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
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
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
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来临民间流传“九九消寒歌”
>22日,冬至。
天文专家表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这天,北半球将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步入严寒季节。
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
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天文专家表示,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
过了这天,太阳又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变短。
天文专家介绍说,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在我国民间流传有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出九”之后,中国各地将迎来春暖花开。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天文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等到冬至过后,也就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
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同时,每年1月也是强冷空气及寒潮冷锋活动最为频繁的阶段,两方面原因导致“三九”天气最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