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的文化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一、可读性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我们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
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
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
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二、可塑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三、内向性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
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四、超稳定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
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
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
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五、容《易》性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
在建筑上,也是这样。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
"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
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创始阶段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下面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建筑意义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多样,但又富有统一性。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整体布局和精细设计,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物常常按照方位布局,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追求。
这种风格不仅在宫殿、庙宇等宏伟建筑中体现,也可以在民居建筑中看到。
其次,古代中国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头、砖瓦等。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特征,它采用榫卯和榫卯结合的方式,使建筑更加稳定。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也注重材料的纹理、颜色搭配,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居住而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从殿宇的建造到庭院的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例如,皇家宫殿中常见的“九龙壁”象征着权威和尊贵,而庭院中的池塘和假山则代表着自然山水的美好。
古代建筑还常常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其独特的风格、特殊的材料选择以及深厚的文化意义,都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
独特的魅力。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生动体现,引领着人们走进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中国建筑作为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体系,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传承积累,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这种独特的建筑体系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基本形成,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用简单的方式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那就是:“三段式”的里面构图;以“间”为平面单元的建筑单体的围绕院落或天井布臵的群体艺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法;斗拱的结构和装饰性;大屋顶的举折或举架;富丽的建筑装饰和鲜明的建筑色彩。
“三段式”的平面构图,即台基、屋身、和屋顶的有机结合。
台基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水、防腐,同时它的厚实又增加了古建筑的稳定感。
位于最外层的柱,通常为独立的檐廊柱,四边空透,给人以凌虚的视觉效果,屋顶较为硕大,与空透的檐廊柱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出檐深远的特点使之具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此丝毫不显的沉闷和压迫。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曲线,历来被视为特异、神秘的代表性作品,其实它的设计和构图并没有超出力学原则和矫揉造作的地方,而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
其“建筑文化形象之尤为感人者,当推中华大屋顶的反宇飞檐”当为此说。
上部的巍然高耸,檐部的如翼轻展,檐口悬挑造成的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冷色调彩画、窗牖上通透的隔栅,使整个建筑造型呈现出一种虚实对比的可亲性,这种设计和造型完美的体现出了与自然关系的调和。
如“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所形容,凸显出其极富神韵和表现力,轻巧美观而又实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三段式”的平面构图也是敬重祖宗、恪守祖制的一种思想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建筑,其本身的特点就是简明、真实。
平面以“间”为单位的特点,使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臵就可以大致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便利。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文化的特点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文化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物,更是反映一个文化的象征。
建筑设计要体现出文化的特点,需要借助于建筑学、人文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综合来完成。
那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呢?尤其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多种工具来达到这个目的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文化的特点。
一、建筑设计的文化背景建筑设计的文化背景是建筑设计中体现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建筑设计之前,应该先了解该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地理环境等情况。
这可以从社会学、人文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文化、地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师应该对目标建筑的功能、使用者要求进行研究和分析,记得在设计中进行综合考虑,达到最优效果。
例如,传统的土楼建筑,建筑设计、施工有其独特的理念,而土楼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历史文化因素、地理环境和使用者要求等因素,此时应通过研究提炼这些经验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转化应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土楼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就可以将传统文化风格带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二、建筑设计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建筑设计中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也是体现文化特点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材料喜好,施工工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例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常常使用对称、模式化、太极平衡等手法来表现中国人的审美,历史上青铜器雕刻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使用青铜作为建筑材料,这样就能直观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建筑材料的挑选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倾向,同时还要考虑各方面的使用成本、环保和可持续性,不然会走向极端化。
在施工工艺方面,传统的手工工艺与现代的科技工艺可以进行巧妙的结合,把技术和传统的地方文化、生活习惯进行融合,这样就可以做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三、建筑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建筑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体现文化特点的重要方法。
在设计建筑时,有许多能够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手法。
【2017年整理】建筑的文化属性
【2017年整理】建筑的文化属性建筑的文化属性建筑被誉为“凝固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也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从古至今,建筑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展示了社会文化的演变。
下面,我将对建筑的文化属性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生活的灵魂,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
作为文化的载体,建筑通过其形态、结构、色彩等元素,将文化观念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建筑产生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的是庭院、木构和对称,而西方的建筑则强调的是石头、穹顶和雕塑。
二、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建筑是历史的产物,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罗马的斗兽场,从中国的长城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这些建筑无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们不仅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建筑是社会的反映建筑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它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建筑产生不同的影响。
古代的皇宫建筑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权力意识,现代的商业建筑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兴起。
同时,建筑也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变化,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随之改变。
四、建筑是功能的体现除了文化、历史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建筑还受到功能的影响。
功能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布局。
例如,实用性建筑需要考虑结构、材料、环境等因素,而纪念性建筑则需要强调其纪念意义和象征作用。
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些需求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建筑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的形制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建筑分类文化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考虑
建筑分类文化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考虑建筑分类:文化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考虑介绍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讨论文化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考虑,并探讨其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建筑的特点文化建筑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建筑,它旨在表达、展示、保护和传承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传统和习俗。
以下是文化建筑的几个特点:1. 反映独特的文化风貌文化建筑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其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例如,古代宫殿、寺庙和古老村庄都是具有典型特色的文化建筑。
2. 体现社会认同感文化建筑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历史和传统,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
3. 传承历史遗产文化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对传统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建筑,我们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4. 促进社会发展文化建筑作为旅游景点或文化活动的场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并间接地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二、文化建筑设计的考虑因素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下是设计者应该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1. 文化符号的表达在设计文化建筑时,需要通过建筑的外观、材料、色彩和装饰等方面,表达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独特性。
例如,在一座寺庙的设计中,可以运用典型的宗教符号和装饰元素,以展示其宗教文化的内涵。
2.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文化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相协调。
它们不仅需要在建筑外观上与周围的建筑相呼应,还需要考虑到景观、交通、人流等因素,以提供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3. 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复或改建时,需要保持对原建筑的尊重和保护。
设计者应尽可能保留原始建筑的特色和历史风貌,同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具备现代化的功能和舒适性。
中国建筑文化及特点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
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
情越浓,艺术性越强。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
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
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
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建筑的文化属性范文
建筑的文化属性范文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建筑的一些文化属性的探讨。
首先,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和展示。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借景的手法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尊崇自然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而希腊的古典建筑以对称和比例为特征,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完美和理性的思想精神。
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展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也成为吸引游客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其次,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建筑物,保存下来的至今,成为后代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人类智慧和工艺的结晶,代表了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再次,建筑是文化的表达和演绎。
建筑不仅通过外观和造型传递信息,还通过建筑材料、色彩、装饰和细节等方面表达文化内涵。
例如,西方宗教建筑常常使用尖顶和十字形象,象征着基督教的信仰和救赎。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吉祥和繁荣。
建筑内部的布局和装饰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式庭院和欧式宫廷等,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建筑是文化的塑造和塑造者。
建筑物的功能、规模和风格往往与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宫殿和教堂的建筑规模庞大,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商业和办公建筑则强调效率和实用性,体现了商业社会的价值观念。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也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了建筑师和工匠的技艺和智慧,以及所处时代的审美趋势和建筑理论。
总而言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象征和展示、文化的传承和载体、文化的表达和演绎、文化的塑造和塑造者。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1 建筑历史与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
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建筑文化的特征及价值
建筑文化的特征及价值建筑文化是指建筑领域内所涉及的文化,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史等方面的文化。
因此,建筑文化是一种复合性的文化,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
建筑作为一门技艺,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建筑文化的特征建筑文化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性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
建筑文化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史等方面,都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2. 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与欧洲中世纪建筑,恰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表现形式。
各种文化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各种文化的审美理念、文化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
建筑的功能是最为基本的需求,因此,在建筑文化中,实用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
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都围绕着建筑的实用性来展开,同时也是建筑文化最为贴近人们实际生活的特殊表现。
4. 艺术性建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大量的艺术元素。
建筑师在设计中,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建筑的实用性和美学完美融合,形成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作品,这也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表现。
5. 科技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基于新的科技手段,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现代建筑中,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了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的价值建筑文化作为一种复合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建筑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这对人们的历史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建筑构造的文化特征
【 关 键 词 】建 筑 构 造 文 化 特 征
【 Ab s t r a c t l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a t i a t e s o n t h e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变 化 和 物 理 的 演 化 中 , 演 变 成 了另 一 种 然 材 料 ,这 就 是 人 类 所 认 识 的材 料 ,到 目前 为 止 ,人 类 仍 然 是 在使用这个燃料 。 ( 2 )保 护层 、结合 层 、浮 筑 层 属 于 构 造 层 次 的 设计 ,与 人们 的生 活 紧 密 相 连 ,浮 筑 层 即 隔 离层 ,
的内涵。其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社会、人文 意识,促
进了中华民族文化镀金钢柱柱廊, 相互
对齐,主 要由柱 子、檐 部、基 座构成 ,于希 腊古典 柱 式 相似 许 多 。玻璃 墙 在 内 ,柱 廊 后 面 是 双 层 外墙 , 外层是大片的 白色漏窗式花格墙 ,维护功能与采光
造来把 印度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相结合在一起 ,相 互融合构 思遐想 。馆 的主楼呈长方形 ,把它 建设在
一
上来讲,檐 廊的完美构造蕴含着 中国人对建筑构造
文 化 的 内 涵 。 也 就 是 与 自然 融合 一起 共 存 。 二、 当代 建 筑 构 造 文 化 的 特 征 1 . 当代 建 筑 的 文 化 与 构 造 面 对 现 代 的 世 界 ,对 于 现 代 的 经 济 、 文 化 、 政 治 、不 断 的扩 展 ,沉 淀 了各 种 建 筑 物 的 历 史 文 化 ,
代社会的发展条件相符合 ,激起人们更加重视建筑 物的真材 实用的功能,从而能够体现 出现代 建筑结 构的特质与现代 建筑的材料,充分的展现出了当代
谈谈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性
谈谈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性建筑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其中“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涵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即建筑的文化性)。
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往往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的形态。
如:长城、故宫、布达拉宫等等。
这些建筑稳固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古老传统。
各时代建筑的建造方法和材料的变化,是一份历史生活的记录和古代社会的画卷。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属性:一、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古代社会各民族各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1、北方风格。
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
建筑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
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
建筑风格是质朴敦厚。
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则装修华丽,色彩浓重。
3、江南风格。
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
建筑风格是秀丽灵巧。
4、岭南风格。
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
建筑风格是轻盈细腻。
5、西南风格。
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
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风格是自由灵活。
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6、藏族风格。
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
风格是坚实厚重。
7、蒙古族风格。
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
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
剌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8、维吾尔族风格。
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
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
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
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习俗文化
中国民居文化习俗1.四合院的影壁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北京胡同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
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
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会受到当地气候、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印度的宫殿建筑则反映了该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2. 历史性:建筑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
价值。
例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高峰,而现代主义建筑则反
映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理念和价值。
3. 社会功能性: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需求和功能密切相关。
建筑不仅是人们
居住和工作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社交、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建筑文化的特征也
在于不同社会功能对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等方面的要求和表达。
4. 技术与材料: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会使用不同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反映了当
时的科技水平和可用资源。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利用大石块建造,而现代的摩天
大楼依靠钢结构和现代施工技术。
5. 艺术与表达:建筑文化是艺术和表达方式的一种,通过建筑形式、装饰和细节等表
达出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
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风格特征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
和审美观念的多样性。
试论建筑的文化特性
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建 筑 科 学1 建筑的地域性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区域地理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岭南区域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既保留了中原文化固有的院落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所以,岭南建筑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综合性的文化。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
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建筑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生态的观点、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创造出地域特色。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城内河道密布,由于这种特定的地域水环境,形成一种以河道为脉络,建筑临河而建的城市肌理,船就是城市的交通工具。
建筑的文化属性范文
建筑的文化属性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
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
正是由于这样,人类的建筑文化才是五光十色的。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
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
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
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
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
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
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摘要:原始建筑的产生首先是随着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
建筑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中国文化为例,通过中国文化的特性,研究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特性;建筑设计;特征;形式引言我们说建筑设计基本上是属于物质文化范畴的,受到该文化心态文化层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了该文化的精华部分。
同样,中华民族的建筑设计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一个民族的建筑设计与文化特性息息相关。
1中国文化概述1.1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根植于华夏的土壤,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收了外来因素,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自新能力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在中国地域上居住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
”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自新能力极强的文化完整体系,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不断地为中华儿女所继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主要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所以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随后兴起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2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特征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来探讨。
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精髓的是内在的特性,这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性和精神。
首先,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是儒家文化传家,以人伦纲常来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的生活准则并不是像西方一样是服从神的绝对意志,而是遵循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宗法道德是维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建筑的文化特性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
本文对建筑的文化特性的表现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建筑设计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性双重性时代性
1 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区域地理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岭南区域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既保留了中原文化固
有的院落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所以,岭南建筑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综合性的文化。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
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建筑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生态的观点、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创造出地域特色。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城内河道密布,由于这种特定的地域水环境,形成一种以河道为脉络,建筑临河而建的城市肌理,船就是城市的交通工具。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的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客家民居,就是围屋,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
这种民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把防卫功能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观念等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聚居村落的形式。
这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的,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几百人住在一
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很严格的主次之分。
客家民居是一种聚居形式,是特有的。
很显然,跟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所以看得出一种建筑的形式的由来,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
2 建筑的双重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本身,但凡精品建筑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
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及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方式,哲学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等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和回族的清真寺。
“蒙古包”
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用毡块、木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
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
就等于说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
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3 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反映,所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的变化,促进建筑创作的发展变化。
例
如,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
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建筑的地域性、双重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双重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建筑文化在构成上是复杂多样的,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文化在不同状况下的特质,是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建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余滨,张一兵.再议地域主义——时代前行中的地域特征[J].华中建筑,2010(7).
[2]徐婵婵.当代观演建筑形态生成原则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王升.建筑文化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