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土壤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的)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透气、透水、透根、透肥的自然体系。

土壤形成过程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时间作用四个方面。

2. 土壤的结构及成分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粒、土壤孔隙和土壤团聚体等,而土壤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

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类型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灰褐土、红壤、松散砂、石漠化土壤和承压衰退土壤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4. 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水分循环包括降雨入渗、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下渗等,而土壤养分循环包括生物循环、土壤微生物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多种机制。

5. 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而改良土壤可以采用施肥、养护、植被恢复和人工调节土壤肥力等措施。

以上就是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土壤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土壤含答案
下图为土壤剖面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层是
A.①B.②C.③D.④
6.构造最为复杂的自然土壤是
A.耕作土壤B.水稻土壤C.沙漠土壤D.森林土壤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B.地貌C.时间D.气候
8.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意识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1)描述东北黑土的主要分布特点。
(2)说明地形、土壤、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退化的加剧作用。
(3)简述“免耕”法对黑土退化的遏制作用。
试卷答案
1.C
2.B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A错误;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但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故答案选C项。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2023·新疆)小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野外挖掘了一处土壤剖面,并带回少量土壤用于实验研究。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①-淀积层B.①-腐殖质层C.①-母质层D.①-有机层2.小李同学欲增加带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提高该土壤肥力。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浇纯净水B.倒入熟石灰C.加入腐烂食物D.拌入细沙【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森林土壤一般结构特征判断,图中①位于最表层,应为有机层,①位于有机层之下,应腐殖质层,①位于淋溶层之下,应为淀积层,①位于母岩层之上,应为母质层。

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净水、熟石灰、细沙均不含有有机质,且对有机质的补充和分解影响不大,因此浇纯净水、倒入熟石灰、拌入细沙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排除ABD;腐烂食物含有大量有机质,加入腐烂食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提高土壤肥力,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下至下依次分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颜色较深)、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坚实)、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2023·北京)读“黑龙江省沿47°N附近地形剖面、植被与土壤分布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1)小兴安岭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三江平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松嫩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是。

这里气候湿冷,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速度(快、慢),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含量(高、低),土壤肥力(高、低)。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

该省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其数量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主要有: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辉长岩:斜长石,辉石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正长斑岩:正长石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

分为三种: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A. 岩石风化B. 植物残体C. 动物排泄物D. 微生物分解答案:B2. 土壤颗粒的大小分类中,黏粒的直径范围是:A. 大于0.002毫米B. 0.002-0.05毫米C. 0.05-2毫米D. 小于0.002毫米答案:D3. 下列哪种土壤质地最适合种植水稻?A. 沙土B. 壤土C. 黏土D. 砂砾土答案:C二、填空题1. 土壤肥力的三大要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水、肥、气2. 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3. 土壤pH值小于7表示土壤呈______性,大于7表示土壤呈______性。

答案:酸、碱三、判断题1.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2.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对植物生长是有益的。

()答案:×3.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调节pH值等方法进行。

()答案:√四、简答题1. 简述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答案:土壤盐渍化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影响作物生长,降低土壤肥力。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排水、施用有机肥料、种植耐盐植物等。

2. 描述土壤中水分的来源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答案:土壤中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水分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它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同时也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介质。

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五、论述题1. 论述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答案:土壤污染的途径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等。

土壤污染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重金属中毒、致癌等。

因此,保护土壤环境,减少污染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㈠土壤的含义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具有一定肥力,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等是土壤的基本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㈡土壤土体构型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2.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的土层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又称土壤剖面构造;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是土壤最小体积单位的三维实体;4.聚合土体: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的聚合土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的最基本分类单元-土系。

㈢土壤圈1.土壤圈: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又称为“土被”2.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圈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③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④具有地理环境指示意义。

㈣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㈠土壤矿物质的形成于转化1.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2.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后分解或重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构造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它包括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㈡土壤粘土矿物的性质1.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硅铝铁率:①判断细粒部分层状铁铝硅酸盐矿物的组成②可以判断风化程度2.粘土矿物的种类及性质高岭组(1:1型矿物)特点:(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只有3-15Cmoles(+)Kg-1。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1. B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

2.C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成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所以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A 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 对。

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C错。

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D错。

由于年均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B错。

故选A。

4.A 读图可知,该地年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而且在某些时间段里降水会大于800毫米,因此该地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三江平原位于北方半湿润地区,而且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会在某些时间段大于800毫米, A对。

塔里木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400毫米,B错。

闽江下游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800,C错误;渭河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400毫米,但是小于800米,D错误。

故答案选A。

5.C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A。

6.D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

7.C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排除D项,塔里木盆地中有机质含量低的的荒漠土,故选C。

(完整版)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题)一、填空题1、采集污染土壤样品,首先要对调查地区的、、以及等进行调查研究。

答: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土壤性状污染历史与现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52、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样深度只需取和土样。

如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分层取样。

答:25厘米左右耕层土壤耕层以下的15—30厘米土壤剖面层次《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3、土壤的蛇形采样法适用于。

答: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4、土壤的棋盘式采样法适用于。

答: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5、土壤的梅花形采样法适用于。

答:面积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6、土壤的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

答:污水灌溉或受污染的水灌溉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7、土壤是由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固体物质包括、和。

答:固相液相气相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P.18、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和。

经生物分解形成各种。

答: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有机化合物《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29、土壤的主体元素是、、、、、、、、等九种元素,平均约占土壤总重量的。

答:O Si Al Fe Ca Mg K Na Ti 97%《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310、土壤有三个重要功能即、、。

答:土壤肥力土壤净化力土壤自动调节能力《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511、土壤铜污染主要来自、及的施用。

答:①铜矿渣②有色金属冶炼废水灌溉③铜污泥《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9912、土壤有机质是的重要指数,是植物和的来源,而且也是土壤微生物的。

答:①土壤肥力②矿质营养③有机营养④能源物质《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18013、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和,此外耕作土壤还来源于。

答:①动植物残体②土壤微生物③人工施用的农家肥《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9914、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总称。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容重3.土壤退化4.土壤养分5.BS6.同晶替代7.富铝化作用8.土壤圈9.粘化作用10.土壤肥力11.CEC12.土壤质量13.土壤结构性14.可变电荷15.土壤呼吸强度16.有机质腐质化17.田间持水量18.土壤热容量19.土壤污染20.有机质矿质化(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

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四)问答题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该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2、土体构型: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的最重要特征。

3、土壤发生层: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4、地带性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土壤。

5、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6、脱硅富铝化过程:盐基和氧化硅易被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淋失较少,铁、铝出现富集状态。

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分子比率。

反映土壤分化分解的强烈程度。

8、冰川沉积物: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9、洪积物:间歇性水流(主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物,当水流能量降低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10、土纲:土壤分类的最高级别,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1、土类:亚纲以下的分类级别。

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12、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13、潴育层:在地下水升降或季节性潴积水分条件下,经潴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发生层。

14、隐育土:指在地区性因素(母质、地形、水文地质等)作用下,呈斑块状散布于地带性土壤之中的土壤。

15、初育土: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16、白浆土:白浆土是在温带半湿润及湿润气候条件下,经过白浆化等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灰白色的亚表层——白浆层及暗棕色的粘化淀积层的土壤17、灰化过程:灰化过程系指在冷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土体中进行的强烈的酸性淋溶过程。

18、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带状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

19、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理论,科学管理与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的技术系统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在土纲级分为12个土纲,即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照答案一、名词解说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松散表层,它的实质特色是拥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给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代替:是指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同样、大小邻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含土壤中各样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样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之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芬芳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开释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含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必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往常依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区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依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一样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圆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同样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构成。

15、土壤质地:是依据机械构成区分的土壤种类,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相互摆列和聚会成为必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目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情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4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土壤胶体的特性: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具有电性3、具有凝聚-分散性。
四道库恰耶夫提出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基础。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的过程
包括: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包括脱盐基、脱硅、富铝化过程,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被分解破坏。)
生物风化包括: A.根系的挤压;B.地衣、苔藓保蓄水分,加强化学风化;C.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分解矿物等。 生物参与风化作用,也就意味着成土作用的开始。
土壤剖面三个最基本的发生层:
1、淋溶层(A):处于土体最上部,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累积层和物质的淋溶层。在比较湿润的地区,该层内发生着物质的淋溶,故称为淋溶层。
2、淀积层(B):它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一个完全发育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土层。
3、母质层(C):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发生明显的成土作用,其组成物就是母质。
(二)有机质累积过程:(1)腐殖化(2)泥炭化(过湿条件下)(3)矿质化(好气环境下的土壤中)
(三)灰化过程 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真菌分解凋落物,产生酸性很强的有机酸(富里酸),有机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由于酸性很强, 便破坏矿物晶格,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Fe、Al随溶液淋溶淀积于土层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亚表层,从而在亚表层形成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

土壤复习题答案资料

土壤复习题答案资料

二、名词解释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气和热的能力。

3、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4、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做一垂直切面,这种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5、土层:土壤剖面由若干大致呈水平分布的形态、性质不同的层次构成,这些土壤层次就叫做土层,也叫土壤发生层。

6、土壤剖面构型:土体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壤剖面构型。

7、单个土体:代表某种土壤大部分特性的最小土体样本,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呈六边形。

8、聚合土体:由若干相互毗邻、特性相同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9、原生矿物:未经化学风化的即原来岩石的矿物。

10、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后产生的新矿物。

11、硅铝率:土壤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的摩尔比率。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13、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成最终产物的过程。

14、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15、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物吸收的性质。

16、土壤水量平衡:指土壤水的收入与支出的量等于其变量。

17、土水势:一个衡量土壤水能量的指标,可判断土壤水运动的方向、限度等。

18、土壤通气性:土壤因有孔隙使空气能够在其中流通的性能。

19、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粒级的土粒的构成比例。

2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21、土壤胶体:微细(1-1000毫微米)的土粒都具有胶体的特性,因此称为土壤胶体。

22、土壤溶液:土壤水因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物质而成为溶液。

23、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代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

24、土壤缓冲性能:由于土壤具有吸收、代换阳离子的性能,从而使其具有对酸和碱起抑制作用的能力。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复习资料第一章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

2: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类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3: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P11)(1)关于发生发育,诊断特征与系统分类的研究(2)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换数据库的研究(3)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4)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5)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2)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3)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应用(4)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5)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第二章1:土壤矿物组成: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三大类。

2: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结构变化的作用。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作用。

3:土壤次生矿物的地带性分布的规律:(P35)(1)以水云母为主的地带(2)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的地带(3)以水云母—蛭石为主的地带(4)以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的地带(5)高岭石—水云母为主的地带(6)以高岭石为主的地带4:土壤质地(P36)自然土壤的矿物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织。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他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5不同之地土壤的物理特性(P40)6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来源土壤有机质由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等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第二来源。

7: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8:土壤碳素的循环过程:碳素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碳素元素在各类生物的作用下,在有机态和无机态之间不断发生转发和循环,借以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过程。

9:土壤氮素的循环过程:土壤中氮素循环由以下5个过程来完成:氮素输入,氮素存留与转化,生物吸收,生物归还,氮素失散。

(1)氮素输入:大气圈雷电,光化学作用,火山活动通过干湿沉降过程,固氮微生物固氮作用。

(2)存留与转化:土壤微生物的氮素矿化过程与同化过程。

(3)生物吸收:氮素进入生物体后参与多种生理过程。

(4)生物归还: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氮素归还土壤。

(5)氮素失散:指土壤氮素向水圈与大气圈的失散。

第三章1:暖性土:砂土的热容量小,故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扰和寒冻威胁,但在春季砂土升温较快发苗早,故称为暖土。

冷性土: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升温慢影响幼苗生长,有冷性土之称。

2: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成为田间持水量。

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3: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有效含水量一般指田间持水量至永久凋萎系数之间的含水量,即田间含水量减永久凋萎系数之差。

4:土壤溶液: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5:土壤酸碱性及其养分效应:(1)酸性增强,微量元素活性增强,细菌活性下降。

(2)碱性增强,微量元素及营养元素活性下降(3)土壤酸碱性一方面影响着土壤矿物风化,土壤生物活性及有机质转化,另一方面决定土壤中植物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离子交换与吸收。

其综合作用决定着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污染元素的活性,另外土壤过酸或过碱均导致土壤其他物理化学形状的恶化。

6:土壤水的组成类型土壤水可划分为:土壤固态水,土壤液态水,土壤气态水三类。

土壤固态水:化学结合水,冰。

土壤液态水:束缚水,毛管水,地下水,重力水。

土壤气态水:指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汽。

7: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影响肥力的因素及来源: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因素: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主要有水,肥,气,热等。

(1)土壤水分是肥力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和主导因素。

(2)土壤通气状况和空气组成影响土壤和根系之间的气体交换。

(3)土壤温度通过热传导影响根系的生理活性。

(4)土壤肥力因素的变化是与土壤成分,土体结构,土壤结构,土壤生态系统密切联系。

(5)人类活动的介入。

来源:水分、空气、热量、太阳辐射、人类活动的介入。

8: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包括以下5个方面:(1)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能力。

(2)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3)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

(4)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微生物进行再循环。

(5)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1:现代土壤发生学的主要观点:土壤发生学认为:(1)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组成和性状都直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这种作用越是在土壤发生的初期越是明显,并且,母质的某些性状往往被土壤继承下来。

(2)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他们将太阳辐射转变为化学能引入土壤发育过程中,他们是土壤腐殖质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是促使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3)气候因素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着土壤中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它是决定着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

(4)地形因素,它与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只是通过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进行再分配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

(5)时间因素,可以阐明土壤发生发育的动态过程,其他所有成土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综合作用是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类对土壤发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人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土壤组成和形状来影响土壤发生发育过程。

2:主要成土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作用:主要成土因素有气候因素、生物、母质、地形、土壤圈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物质迁移转化的过程,并决定着母质风化、成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2)生物生理活动不仅对土壤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土壤肥力、自净能力形成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3)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不仅仅是被改造的材料,而是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土壤形成的过程的初期愈加显著,某些土壤特征的性状特别是年轻土壤的性状主要是继承母质的。

(4)地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中、小不同的地形,以及海拔高度、坡向、坡长、位置、地表形态和地形演变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5)水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有:水分在母岩崩裂过程中的作用;水分在土壤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水分在土壤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6)时间因素对成土的作用,不仅涉及土壤发育的年龄问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土壤的系统发育或土壤圈随同整个地球表层系统一起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7)人类活动对土壤极为深刻,人们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

第五章1.地表土壤物质迁移转化的主要形式: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5种主要形式。

2:基本土壤成土过程的类型,含义及其特征:(1)土壤有机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包括土壤腐殖质化、泥炭化、矿质化的过程。

(2)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它包含以下主要过程:①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矿物迁移转化过程,如淋溶作用;②具有一定专属性的矿物迁移转化过程,如灰化作用;③以土壤中可熔盐类的迁移与聚积为特征的矿物迁移转化过程,如钙化作用。

(3)土壤的熟化过程:即人为培肥土壤的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过程的阶段,培肥熟化阶段,高肥阶段。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含义:土壤形成过程指在土体中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它也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土过程的特征:①成土过程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但是如遇强外力影响,也能跳过某个或几个过程。

②土壤形成过程实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③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

④土壤是远离平衡、复杂的开放系统。

3: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土壤剖面,即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

画图:P170分层为:有机质层:一般都出现在土体的表面,是土壤的重要发生层次。

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母岩层:它们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发生发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过度层:兼有两种主要的发生层特性的土层。

第六章1: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诊断特性——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2:富铁土的主导成土过程包括①中度风化作用②单、双硅铝化矿物分解合成作用③强烈盐基淋失作用④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⑤低活性粘粒累积作用等过程。

3:铁铝土的成土过程:包括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盐基元素强烈淋失、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相对富集、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粘粒活性显著降低等过程。

4: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原则、依据和分类框架:(1)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土壤分类发生学原则,土壤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自然体②土壤分类的统一性原则:土壤是一个整体,它既是历史自然体,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2)依据是主要成土过程或影响成土过程的性状,主要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划分。

(3)《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立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

其中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为高级分类单位,并以土类为基础,土属属于中级分类单位,土种为基层分类单位。

第七章1:森林土纲系列的组成: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的土纲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1、世界土壤的广域分布规律:①北美洲大陆其土壤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和红壤等,或者为新成土和始成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等;②南美洲大陆土壤北部平原以砖红壤、红壤或氧化土和老成土等为主,土壤分布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大陆南部土壤分布呈经度地带性分布,自西向东,土壤依次为红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等;③非洲大陆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土壤依次为砖红壤、红壤、红棕土、红褐土、黑棉土、红色粟钙土、红棕钙土、热带漠土等;④澳大利亚土壤分布呈环状结构: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主要为漠土或干旱土,漠土的东西两侧燥红土、红色棕钙土、变性土和盐碱土;北部的东北部沿海区为砖红壤或老成土、氧化土,东部、东南部为淋溶土;西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面积干润淋溶土;⑤南极大陆外围局部地区极其部分岛屿的无冰区有小面积的冰沼土、新成土、始成土、干旱土、寒漠土分布,外围部分岛屿的局部也有海洋生物活动形成的有机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