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林氏历史源流解析
林氏族人必知的郡望堂号知识
林氏族人必知的郡望堂号知识林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比干是林姓太始祖。
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其兄乙即位后,封干于比邑(今山东曲阜),称比干。
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侄儿帝辛(商纣王)。
比干庙位于河南卫辉,是重要的庙墓合一建筑群,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商末,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被纣王赐剖心而死。
比干公殉国后,其子逃难到山谷,周武王灭商后,因感于比干公忠义之气,赐姓林名坚,拜为大夫,食采清河。
后命为三监,移封博陵公。
坚公诞于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时称西河。
故吾林郡望为“西河”。
堂联:西林诞育存孤实抗回天义;河朔受封报国常怀贯日忠。
一、林氏族人必知的林姓郡望堂号林姓郡望西河,称西河衍派。
据《辞海》1519页载:西河乃“春秋卫地。
指卫之西境当时的黄河沿岸地区,即今河南浚县、滑县及其迤南迤北一带。
”郡望:主要有济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晋安郡等。
堂号: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
林姓堂号有: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西汉宣帝时,林遵为博士,官历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
西河堂:东周时,林氏三十六世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赵五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
故林氏以“西河”为堂号。
九龙堂: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有子九人,被人称为“九龙”。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
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
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二、林氏族人应知的林氏宗祠对联1四言通用联九龙衍派;双桂遗风。
上联典指林皋,战国时赵国宰相,德高望重。
再论署名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
第 2期
阑西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u a f Mix c t nl a d T c nc lCo e e o r l o n iVo ai a n e h ia l g n o l
No2 .
20 0 6年 6月
J n o6 ue20
GUO Y — h n i sa
(o ga nvr t L nyn Fj n 3 4 0 , hn) Ln y U i s y oga , u a, 6 00 C ia n e i, i Abtat MrC e e i o c d dta Pe c i SG na gc r i o n s ndb i Z x a src: . hnP i n l e t rf eo Ln eel ia T ei Xh C u ̄ i e yLn euw s jc u h a f o l e n e g
i Fj rv c n i Bsb bac e e oia L ei u es Fj npo e a teeret n e o i Wed n ui poi e dLn - r hgn a g l r s t at u a rvdt th al s a c ̄ r n n e a n n a u n l c c n o h i h i L
由本人执笔撰写 的《 林则徐 家族 世系 的新发现—— 论署
“ 法” 文 很 难 令 人 信 服 一名林则 徐 ( 西河郡林 氏族谱序 ) 其考证》 文( 于闽西职 及 一 刊
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0 0 6年第一期 ) ,此前 曾交 给 20 0 5年 8月 2 9日一 9月 1日由中国史学会 、福建 社科 联、林 则徐研究会 等单位在北京举办 的纪念林 则徐诞 辰 20周年学术讨论会 , 2 并 在会 上 由笔 者宣读 了论文摘要 。引起 了与会专 家学者 的 关 注和兴趣 ,并 进行 了热烈讨论 。今年初 ,笔者 又拜读 了
探索林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寻根商朝末年,商纣王执政时期,商纣王有一个叔父名叫比干,与当时的微子、箕子都在朝庭中担任重要职务,比干担任少师;商纣王昏庸无道,让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有一天比干向商纣王进谏,商纣王怒发冲冠,根本不听忠言,朝野一片混乱,朝中大臣微子辞官回家归隐田野,箕子装疯四处流浪,只有比干还留在朝中,还幻想唤醒商纣王,比干他始终把“人主有过失,不去劝他纠正,不是忠的表现;因为怕死不说,也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之事,作为人臣则应尽职”作为座右铭。
于是,比干就不顾生死三天三夜不离开宫中,在大殿跪着进谏,商纣王甚是讨厌,加之妲己谗言: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比干是圣人,为什么不把他的心挖出来看看;由此,商纣王就依此行事,鲜血淋漓的心脏摆在大殿,商纣王还哈哈大笑,比干被商纣王残害的恶噩传到了他家中,全家人悲痛欲绝,正值比干的妻子陈氏怀孕临盆,陈氏在深夜逃亡到牧野(今天的河南卫辉淇县一带) 郊外,叫长林的一片茂密森林中一个石洞里躲藏起来,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坚,字长恩;商纣王发现比干的家人有人漏网,下令追杀,当士兵在山林里发现陈氏抱着一个孩子,士兵盘查孩子的来历,陈氏在危急关头说孩子的父亲是保护山林的人,孩子叫林坚,由此陈氏母子逃过了这一劫。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鉴于比干的忠贞不渝的思想,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姓林,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
由此,比干之子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殷商少师比干为林氏太始祖。
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
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这是林氏最大支派系。
除上述一支派系以外,林姓还有其他两个支源。
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称林氏,后来林开生子取名林英,林英生两个儿子取名林茂、林庆;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族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比干的世界》第22章林氏源流与脉系
《比干的世界》第22章林氏源流与脉系在中华姓氏学中,郡望又叫地望,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的郡名,即各姓氏的发祥地、起源地。
除了郡望、地望之称外,也有人称之为郡望、堂号,也简称为郡号。
林姓的郡望是西河,堂号为西河堂,林氏望族有西河、济南、莆田、南安,大堂号是西河堂,又有忠孝堂、永泽堂、九牧堂等等。
西河堂林氏始祖林坚出生于或避难求生于牧野之长林石室,后裔迁移鲁国。
林坚第二十三世林放是孔子门徒,有问礼之本。
至唐朝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驾临孔庙发现林放名列孔圣,玄宗念林放出生于淇河之西,追封其西河伯爵,该地因而易名西河郡,后才有“东鲁家声西河世第”之誉。
这便是林氏“西河堂”堂号之由来。
但“西河”在今何地,众说不一。
问礼堂林放是孔子门生。
史载公元前527年,周景王莅临孔子学堂问礼时,林放“大哉斯言”,有问礼之本。
周景王点头赞曰:“礼之有本,子能启问,大哉斯言,光昭明训,德辉泰山,巫祭莫奋,崇兹祀典,千秋令闻。
”遂封其为大夫。
林放与妻妣芋氏合葬于河南省开封东岩山,林放为先贤,名列孔庙同享千秋。
故此,林氏堂号又有“问礼堂”。
十德堂林氏始祖林坚传至第三十四世林臬,在东周列国中为赵国宰相,配胡氏,生九子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皆登卿仕之位,称九龙,父子皆积德行仁,合为十德,世称九龙十德,又有“十德堂”之称。
济南堂秦末汉初,汉朝平定三秦,林氏始祖林坚传第三十九世林挚,汉高祖七年(公元前195年)为燕相,封为平棘侯,与“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共谋江山,建立奇功,挚公之子林辟疆由西河迁出,随孝景帝于齐郡(汉高祖时改为济南郡)。
这一部分林氏遂号为“济南堂”。
九牧第闽林始祖林禄传至第十六世林披,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官漳州刺史授太子詹事,其妻郑氏生五子,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继妻陈氏生三子,林蕴、林觉、林遇,副室朱氏生一子林蔇,皆官刺史,满门衣冠森列,号曰“九牧林家”,又号之为“九牧第”。
林姓堂号渊源与对联典故
林姓堂号渊源与对联典故原文地址:林姓堂号渊源与对联典故作者:林兴睦林姓堂号渊源与对联典故林姓堂号渊源与对联典故郡望堂号严格而言,郡望与堂号,乃是我国汉民族姓氏中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简而言之,郡望者,乃世居某地而为当地所仰望也。
郡望是指古代某一姓(氏)长期聚居在一郡或数郡地域内,而产生突出的声望与影响。
堂号则是家族(宗族)祠堂的名号,是家族的标志。
几乎已知的绝大多数姓氏,都可以找到他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郡望以及各种堂号的命名。
注重祖籍、郡望,这可说是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
在南迁、外迁的客家人中,尤重郡望与堂号,至今不衰。
追溯其历史原因,是古代社会由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原(北方)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
这些背井离乡的移民,无不怀念中原(北方)故土,思念自己的出处根源或怀想昔日的鼎盛繁华。
而堂号与郡望有联系,又有区别。
堂号作为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相对于一姓、一氏、一宗,范围要小一些,它体现的是血统关系与历史联系。
堂号分两种情况,一是取自本姓先祖的发祥地或生息地,又称郡号。
其中还可分发祥郡号(姓氏或宗族所由以诞生、发祥,族人所由以生息之地)和望出郡号(本姓氏、宗族所由以产生声望、形成影响之始发地)。
二是为纪念先祖的功业、德行、官爵、著述等而选立的堂号。
如林姓忠孝堂(宋仁宗阅侍御史林悦家谱后,题“忠孝有声天地老”诗句)等等,这些堂号都有某种特定的纪念意义或象征意义。
堂号之外,还有堂联。
这是贴(刻、挂)在祠堂两边的对联,一般是四字联,也有五字联、七字联,甚至有更长的联语。
其内容基本是:上联叙述本姓发祥、望出地的郡号,以与堂号相对应;下联宣扬宗功祖德,以表明家世,激励后人。
廓清郡望内涵与外延,对天下林氏的郡望之称同样应遵从订定郡之“显贵的世族”“为当地所仰望”的定称标准。
而“显贵的世族”的最低限应从该家族肇基祖始到后代中产生过显贵,其官职封建时代要相当于侍郎及以上,现当代相当于副部长(或院士)及以上。
关于《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是否林则徐所撰之我见
View on whether or not The Preface of Lin's Genealogical Tree in Xihe County was written by Lin
Zexu
作者: 林水海
作者机构: 中共龙岩市委统战部,福建龙岩364000
出版物刊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3-16页
主题词: 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族谱
摘要:署名林则徐所作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叙述了林姓由来、人才济济的光荣家族史,重点阐明“我开基祖三十六郎公”的采龙去脉。
全文符合史实。
这一谱序约经160年后侍到福
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林姓家族中。
正好与由适中象山卜居龙门里陈邦洋开基立业的三十六郎
公,字圣联,立户为龙一图八甲德春户完全一样。
龙岩诸地林姓族谱,石牌前与湖南常德、福
清岑兜(史峰)三地林姓的渊缘关系非常密切,很可能由福清到宁化任知县的入汀始祖林文德
与林则徐謇族的玉融始祖林高德是同一个人。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昔原祖出自子姓,至殷少师比干遭纣无道,屡贡直言,不听, 剖心而死。
夫人陈氏, 怀娠三月, 逃于长林石室之中, 生男名泉。
及武王克商, 封比干墓, 召其夫人陈氏并其子泉, 赐姓林氏, 改泉名坚, 取林中石上所产、节硬坚贞之义。
封陈氏夫人, 封坚博陵侯, 食采百里, 赠子孙世袭其爵。
博陵乃河之西也, 因此为郡名耳。
自少师公后二十三代,有林雍为鲁大夫,立奇勋,《春秋》称之,事见《左传》。
二十七代有林放, 事先师孔子, 居七十二子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圣庙。
二十九代有不狃公, 事鲁死节。
迨其后晋有伯升, 齐有皇后林氏。
周显王时有林皋, 为赵相, 生九子, 皆贤, 国人称之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
至秦末,子孙散居各郡。
自八十一代林礼,西晋时居于下邳,生子曰颖,颖生二子,曰懋、曰禄。
永嘉丧乱,晋元帝渡江南巡,禄公扈从, 除征南将军,迁合浦太守、晋安郡守,卒于官,享寿六十九,葬泉州府惠安县洞关九龙山,子孙相续,遂居于闽,自成桑梓。
唐讨漳南蛮,公显灵助战,歼枭巨魁,郡守疏请特追封晋安郡王,妣孔氏鲁国夫人。
林氏之居晋安,自禄公始。
禄公乃少师比干公八十三代裔孙也。
禄公生子曰景,封南平侯。
传至九十二代林茂,茂生孝宝,为泉州刺史。
又三世而生玄泰,为瀛州刺史。
玄泰生九十七代万宠公, 即九牧公之大父也,为饶州刺史。
夫人王氏,生三子,殁而仙葬于乌齐山,石曜奇异之形。
其后子孙散居莆田、澄渚、涵头、前埭、南北螺村。
长子曰韬,字茂万,为员外郎。
三子曰昌,字松栩,生子攒,字会通,为福唐尉,母丧行孝庐墓,感动天地,降白鸟甘露之祥,诏赐立双阙。
次子曰披, 字茂彦,幼具异质,目览心记,年十五,自写六经百家子史千余卷。
二十以经业擢第,授临汀别驾,知州事,著《无鬼论》,声闻于阙。
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
生九子,曰苇, 端州刺史;曰藻, 容州刺史,迁殿中侍御史;曰著,横州刺史;曰荐,韶州刺史;曰晔,通州刺史;曰蕴,邵州刺史;曰蒙,循州刺史;曰迈;雷州刺史;曰蔇,福唐刺史。
林氏郡望堂号(即西河林九牧林等堂号)由来
林氏郡望堂号(即西河林、九牧林等堂号)由来西河;林姓第二代祖先林坚被周武王封为西河或清河、又封于博陵(今河北安平),至子孙林载又赐爵为博陵公,以他出生地一带作为食邑,子孙得以世代享有这一爵位。
后来,人们习惯称林姓为“西河林”济南;秦灭六国,强行迁徙天下豪强,林姓被迁到齐郡邹县。
后来齐郡又演变为济南郡,林姓又被称为“济南林”九龙;战国时代,有位名叫林皋的人,在赵国担任宰相之职,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有子九人,依次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受家风影响,也各有才能,被当时人称为“九龙”,他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
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被称为“十德堂”问礼;林放,问礼于孔子,事见“论语”下邳;西晋末年,中原板荡,西晋黄门侍郎林颖不得不离开故土,来到曾经任职的徐州(今江苏)居住下来,后来因长子林懋出任下邳郡(江苏睢阳西北)太守,又随他迁徙下邳郡。
林懋任满之后,时局已经十分动荡,便在郡中梓桐乡定居。
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
后来传到第八世林国敏出任台州刺史而成为浙江台州、温州林姓的开基祖。
晋安;来源于“济南林”,林颖之子、林懋之弟林禄。
西晋末年随晋元帝渡江,后来出任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太守,为林姓入闽第一人。
他的后代除留居晋安,又有人迁居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
忠孝;林悦为“晋安林”始祖林禄的二十四代孙以忠孝见称,在宋仁宗时任侍御史。
一日,向宋仁宗请求回家扫墓,宋仁宗便让他呈上家谱观看,最后有感于比干为国尽忠,林悦为死去的双亲尽孝,一门之中忠孝两全,于是在家谱上提写了“忠孝”二字,交回林悦手中。
后来,这支林姓人因为有了御赐的题签,便以此为荣耀,自称“忠孝堂”。
九牧;唐代。
闽林始祖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家于莆田,在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被授于太子詹事一职。
他先后娶妻3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
林则徐家族世系的新发现——论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其考证
林 则 徐 家 族 世 系 的 新 发 现
— —
论署名林则徐《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 其考证 及
郭 义 山
( 龙岩 学院 , 福建 龙岩 340 ) 600
摘要 :署 名林则徐 的 《 西河 郡林 氏族谱序 》 ,写明林则徐 家族的开基 祖三 十六 郎圣联会 ,于 明永 乐十二 年 (44 1 1)移居龙岩龙 门陈邦洋,即令福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这 与龙岩石碑 前林氏 旧族谱 不谋 而合 。这是林剥徐
维普资讯
第 1 期 2O 0 6年 3月
பைடு நூலகம்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a o n iV c t n la d T c nc o e e o rl fMi o ai a n e h i C l g n x o l a l
No1 .
求是 的论 证 。
关键词 : 林则徐 ; 家族世 系; 新发现
中 圈分 类 号 : 8 09 K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3 4 2 (( 6 10 1— 5 17 - 832 0 】 - 0 5 0 3 0
Ne d s o e y o n Ze x sf mi i e g w ic v r fLi - u' a l l a e y n
106世107世108世109世110世111世112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圣联永嵩昆仑孟贞士杰榕山廷瑛或廷惠113世114世115世116世117世118世119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存素学弢启寀廷癸正澄天翰则徐比干世系文峰林氏世系比干世系文峰林氏世系100世101世102世103世104世105世38代39代40代41代42代43代文德九郎公大兴公八八郎九一郎宗华公比干世系禄公入闽世系福州文峰林氏传为高德由此可见林序的发现对林则徐上推十代前世系作了天衣无缝的补充对了解林则徐的纵向家族谱系和家族迁徙史极有参考价值
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
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
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是一部详细记载林氏家族历史和迁徙过程的文献。
根据该谱,林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博陵(今河北安平县),自此以后,林氏子孙逐渐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
在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的九子在九龙之父和十德之门的称号下,因赵王的嫉妒而被迫迁徙到西河避难。
秦灭赵后,林皋的子孙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
在汉代,林皋的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
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林挚的后代遂成为济南林氏的一支。
在晋代,林氏开始南迁,其中一支在福建发展壮大。
这支林氏的始祖是林坚的八十一世孙林颖,他生有二子:懋和禄。
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
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
从西晋末年开始,这支林氏就入闽,但保留下来的中唐以前世系的族谱极少。
另一支在唐代由福建迁往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此外,根据一些族谱记载,还有一支林氏在唐代由福建迁往陕西、甘肃等地。
总的来说,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展示了林氏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迁徙和分布情况,对于研究林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亏《西河郡林氏族谱序》问题的几点思考
到证 明作者 的铁证 , 已经十分 困难 。现在 只能从研 究《 序》 林 本文所 提供 的信息人 手 , 再研 究残存 的金 鸡堤 林 氏族谱 ( 叉
称 十德堂族谱 ) 中其 他 资 料 , 中 找 出有 关 的 信 息 , 就 找 出 从 再 龙 岩 德 春 公 族 谱 , 看 有 什 么 信 息 。这 其 中 总 会 有 一 些 蛛 丝 看 马 迹 。 以让 我 们 作 出 一个 比较 合 理 的判 断 。 可
Ab t a t T r u h te a ay i o e P ea e o L n sG n ao i a r e i h u t sr c : h o g n ss ft rf c f i h l h e e g c T e n Xi e Co n y l l
Ke od : i eu teP fc fLnsG n a gc rei Xi ony gn a g a t e yW r s LnZ x ; r aeo i e e oia T h C u t;e e o c e h e l l e n e lil r 最 近 读 到 几 篇 关 于 《 河 郡 林 氏 族 谱 序 》 者 问 题 的讨 西 作
,
h u vv d mae i f t e s r ie t r s o l a
Ln 8G n ao ia re o hd tn n Ch g e o n n P o ic n h v rd Mr Ku a a c ee i i e e gc T fS iea gi a d fHu a rvn e a d t eRe ee . l l e n iYu n S Brn h Tr n S iaqa f o g a i , teat l rv sta eP fc f i n ao ia rei h u t a e w i e hp iino n y n ct h ri epo e t r a eo Ln8G e gc T e n XieCo ny c ntb rt n L y c h t h e e l l t b i e uT eg n ao yo i rgn n e t x ep e rm eP ea ewi u h re a n d I erv rd Mr yL nZ x .h e e g fLn 8oiia a c sr e c r td fo t rfc l b f ̄ e x mie .,1 e . l l y h le 1 e e Ga d , i e u So gn n e tra d terv rdMr W e d r o es mep ro . o e Ln Z x r ia a c so h e . n ea n tt a es n i l n e e e h
林氏十二个起源与传说
林氏十二个起源与传说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汤比干,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
少典之子。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
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
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
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
少典氏生轩辕,是为黄帝。
黄帝产玄嚣,玄嚣产矫极,矫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
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矫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
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螺祖氏,产青阳及昌意。
青阳降居汦水,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渭之女禄氏,产老童。
"阏伯名契,为黄帝玄孙,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
由传世铜器"玄鸟妇壶"及商朝卜辞可知契为子姓,以玄鸟为图腾。
《史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诗经》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
阏伯辅佐帝舜,任司徒,职掌教化,宅居于蕃(今山东滕县),因功而封于商,赐子姓,任火正,将火种置于丘上供黎民取用。
民众便奉阏伯为火神,称其墓为火神台、阏伯台。
契遂成为商族之祖。
从他到汤,凡八迁,传十四世。
《国语》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据史载,其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天乙(成汤)。
林姓起源和人口分布
林姓起源和人口分布林氏太始祖比干林姓来历:周武王灭商建周,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泉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
比干之子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殷商少师比干为林氏太始祖.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林姓在大陆人口为1416万,排在第16位,南方排在第4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林氏郡望堂号:西河堂、济南堂、九龙(九龙十德)、问礼、下邳林(徐州林)、晋安林、南安郡、莆田唐九牧林、阙下林、长城紫金林、宋九牧等。
一、姓氏源流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
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
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
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
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
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
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
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
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二、迁徙及主要分布林坚子孙在博发展繁衍。
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
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
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
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转载]林氏世系
[转载]林氏世系林氏世系《元和姓纂》、《留青集》、《群姓考略》、《韵府群玉》、《万姓统谱》、《尚友录》、《增补尚友录》等都记载比干为林姓世本之祖。
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的太始祖。
《路史》云:“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
《姓纂》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比干死后,夫人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的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因山中泉水叮咚响,遂取名为“泉”。
《尚书·武成》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
”武王派闳夭到牧野整修了比干墓,又派人找到陈氏和儿子林泉,打算给林泉封以周朝新爵。
陈氏坚辞不受,说:“妾殷之亡人也,得优游于化下,以存微躯,则幸矣;食禄封土之事,则实未敢应命。
”[1]武王有感于比干之子出生于深山老林之中,赐姓林氏,并改“泉”为“坚”,是为林坚。
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唐代太常博士林宝于宪宗元和年间完成的《元和姓纂》载:“武王封比干之墓,召其子于长林之石室,封爵博陵赐姓林氏,而林之姓从兹而得也。
”西河林氏武王给林坚封国清河郡(也称博陵郡),授爵博陵侯,官太子三监,监守于北方;封户二千,子孙世袭其爵。
博陵郡在今河北安平县一带,因在淇水之西,又称西河郡。
林氏便以西河为郡望。
西河林氏(西河堂)前二十六世的传承关系如下:林坚(一世)——林载(二世)——林磋(三世)——林虎(四世)——林光(五世)——林相(六世)——林玄(七世)——林凤(八世)——林立羽(一字)(九世)——林苌(十世)——林材(十一世)——林考(十二世)——林回(十三世)——林贞(十四世)——林英(十五世)——林乾(十六世)——林保(十七世)——林隽(十八世)——林宏(十九世)——林类(二十世)——林既(二十一世)——林鹞(二十二世)——林雍(二十三世)——林敏(二十四世)——林楚(二十五世)——林放(二十六世)比干的孙子林载,被袭封博陵侯,为冀州牧。
【doc】林则徐家族世系的新发现——论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其考证
林则徐家族世系的新发现——论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其考证第1期20O6年3月闽西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MinxiV 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No.1March20o6林则徐家族世系的新发现——论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其考证郭义山(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署名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写明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三十六郎圣联会,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移居龙岩龙门陈邦洋,即令福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这与龙岩石碑前林氏旧族谱不谋而合.这是林剥徐遗着的新发现,它为林则徐生平和家族世系探寻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在查阅林则徐现存全部遗着厦有关林则徐研究的权威着作基础上,参照石牌前林氏旧族谱.就《西河郡林氏族谱序》的发现和价值厦其真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证.关键词:林则徐;家族世系;新发现中圈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823(2(306】01-0015—05 NewdiscoveryofLinZe-xu'sfamilylineage—-_0nTheLin'sGenealogicalTreeinXiheCountysignedbyLinZe-xuanditsresearchGUOYi-shan(LongyanUniversity,Longyan,Fujian,364000,China)Abstract:TheI.,in~sGenealogicalTreeinXiheCountysignedbyLinge-xu.wroteplainlythe LinZe-xufamily"soriginator,the36~LangSheng-lian,migratedintoChenBangyang,Longmen,Longyancity. thatisShipaiqianvillage.Longmeqncounty,Longyan,FujianintheyearMingDynastyY angie12.Thisaee8withtheol dLin'sgenealogicaltreeinShibeiqianofLongyan+ThisisnewdiscoveryinLinZexu'sposthumousworks.Ithasprovide dthenewliteraturebasisfor thesearchofLinZexuSbiographyandhisfamilylineage+OnthebasisofconsultingLinZe-xu "sposthumousworksand therelevantauthoritativeworksonthestudyofLinZe-xu,referringtotheoldLinsgenealogica ltreeinShibeiqian.thearticlecarriesontherealisticproofon.thediscoveryandvalueandtrue-or-falsequestionofTh elAn8GenealogicalTreeinXiheCounty.Keywords:LinZe-xu;familylineage;newdiscovery近年湖南常德发现的署名林则徐敬录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下简称"林序"),明确写上林则徐的祖居地在闽西龙岩龙门里陈邦洋.即今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石牌前村.三十六郎圣联公是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这与龙岩龙门石牌前旧族谱所述不谋而合.这是林则徐家族谱系的新发现.它不但是林则徐家族谱系及其开基祖的重要补缺和补正.也是现存林则徐文集的拾遗补缺,这对于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事迹研究有重大意义.然而该序落款的两处错失.却使研究者产生了林序的真伪问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予以考证.林序的发现署名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首次出现于常德前乡金鸡堤十德堂四修《林氏族谱》,该四修谱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版.金鸡堤《林氏族谱》创修于清道光八年岁次戊子(1828),续修于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戌(1862),三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1908).三修,四修族谱的主纂者是湖南常德清附贡生林炳荣(字豫三).金鸡堤林氏族谱.前一,二,三修本已佚.我们找到的是四修本.该谱系木刻本.版心【收稿日期j2o05—11—1O【作者简介】邦义山(1939-),男,福建龙岩人,副教授.原龙岩师专图书馆馆长.15(书口)镌<林氏族谱》,单鱼尾,鱼尾下注卷数,页数和篇名及出版者"十德堂"名.林序刊于该谱卷二第四四页至四七页,版心题"清则徐公序谱".据四修本载林炳荣主纂的三修本自序云:"族祖林中权公……因出手抄闽谱授荣.先是,光绪丁亥(1887),闽同宗某,携谱来常,谋联天下大宗,族众以镀欹故辞.公(按,指林中权)独留数日,瘁昼夜心力.录其世系以备参考,其用心最为深远,荣谨受而珍藏之.""爱商锈闽谱于牒端,疑以传疑,信以传信,俟后起贤能,或别有所得,参其疑信而考正之,庶权公之成绩不没.并其心亦可以不没也."林炳荣的三修谱自序透露如下信息:一,光绪十三年(1887)福建林姓曾派人到湖南常德金鸡堤,拟与常德林姓联谱,并提供了福建林氏族谱.其中林则徐谱序极有可能也附于闽谱中.二,林炳荣三修金鸡堤族谱时.已将福建林氏族谱的世系等内容录入族谱中.以备考正.虽然我们找不到三修版常德金鸡堤林氏族谱,但由三修本自序可以推测,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已刊刻于湖南常德金鸡堤三修'林氏族谱》中.但未引起时人的注意.直至二十世纪末.湖南常德市金鸡堤村一位85岁的族谱编纂者林世琨先生将林氏族谱中的林序和林则徐<闽楚同源序》郑重推荐并刊载于'中华姓氏源流丛书-海内外林姓源流:}.此书1999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两文又收编于林伟功编着的<中华林氏:}一书,此书于2001年9月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刊行.两文引起了海内外林氏宗亲的重视.2003年,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德春户圣联公子孙六修族谱,上杭宗亲林明星先生热情地向编委推荐上述两文,引起龙岩龙门石牌前林姓宗亲的高度关注.他们派专人走访南靖,福清岑兜,福州等地宗亲和则徐后裔,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2005年6月,又专程赴湖南常德拜访供稿者林世琨先生,借回了民国二十年出版的四修本<林氏族谱> 卷首,卷一,卷二.并把林序收进2o03年12月出版的<石牌前林氏族谱:}卷首.林序的写作背景林序一文虽首刊于常德金鸡堤十德堂林氏族谱中.但并非为该谱写序.林序一文末尾道出该序的写作背景:"家族谱据,关系甚大.然数阅我德春公之谱,条例虽明.而叩其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余也不敏,浪迹江湖.闻亦政堂得有旧谱,寝食不忘,今幸得诵悉而录之.按图像而绘之,而前此数千年之纪述源流,皆所以昭世系,记行实,定尊卑,分长幼,载房脉,别亲疏,叙婚姻,木本水源.有自一家,雁序有秩,明如指掌,所谓郁郁菁菁.尽善尽美者也."原来,林则徐嫌德春堂旧谱"条例虽明",但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他听说有亦政堂旧谱.所以寝食不忘.到处寻找.既然有幸得到了.十分珍贵.不但看.而且诵;不但诵,而且抄录下来.甚至连亦政堂旧谱中的先祖图像等也一一照画不误.并赞颂亦政堂旧谱.述其祖宗来历根源.明如指掌,尽善尽美.林序作者正是在一赞三叹之中写下这篇序文的.序文中的"条例",指的是德春公旧谱的写作体例,而"来历根源",即指林氏家族的繁衍脉络世系.德春公旧谱既然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而序文作者幸得的亦政堂林氏旧谱. 正好是德春公之旧谱的补充.所以这正是作者之所以慎重抄录亦政堂旧谱并欣然为之写此序文的动机.林序的内窖林序一文据亦政堂旧谱,复述了林姓的光荣氏族史,对林氏得姓渊源及其枝繁衍派.作了简洁清晰的概括,其要点如下:一,殷商纣王荒淫无道,纣王季父少师公比干因忠谏被纣王剖心焚面而死.比干夫人怀娠-_f1.避祸逃于牧野长林石室中.后产一男,名泉.周武王伐纣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陈氏并其子泉.赐姓林.因泉生于石床上,取石节硬坚贞之义,改泉名为坚.林坚后被封为博陵侯.子孙袭爵.因博陵位于河西,故林姓郡望为西河郡,堂号为西河堂.比干为林姓原祖,而林坚则为受姓始祖.二,林氏第二十七代裔孙林放,师孔丘,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三,东周显王时(前368一前321)的林皋,为赵相,生九子,皆贤,国人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故林氏堂号又有"十德堂".四,晋永嘉丧乱,晋元帝渡江南下,建立东晋王朝.扈从晋元帝南下的征南将军林禄被任命为晋安郡守(按.晋安郡治在今福州),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_林禄为比干八十三代裔孙.林禄子孙,遂居于闽,所以林禄为林氏开闽始祖.赢,林氏比干九十七代万宠公,其子孙散居莆田,澄渚,涵头,南北螺村等地.其孙林攒,为福唐尉,母丧五日水浆不人口,担土筑庐守墓,感动天地,降白鸟甘露之祥.唐德宗降诏旌表,立双阙于墓角,其后裔称"阙下林家".其孙林披,唐天宝中授汀州别驾.林披生九子,均为刺史,林披被誉称为九牧公,其后裔称为"九牧林家".六,比干第一百零七代裔孙女,宋代的林默娘.为福建总管林愿之女,生于莆田湄iIfI屿,能乘席渡海,救助苦难.历朝封赠为天后圣母,妈祖,天妃,南海女神,建庙享祀.七,比干第一百二十一代裔孙九郎公.字世昌,北宋元桔二年(1087)移居龙岩.为龙岩林姓的始基祖.数传至林伟.登进士第,授汀州府教授,又传三世,而生林文德(名公玉).南宋末任汀州宁化县知县,宋亡,死于崖山之难.生九子.一郎至九郎.其中"六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西门.八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武平等县……我祖九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东门外",后又"携三子自上杭县移居漳平永福.再徙于龙岩之东山佛仔岭而居焉".八,九郎公第二子大兴公之玄孙三十六郎公,字圣联."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携子卜居龙门里陈邦洋聚族焉,户籍列龙一图八甲.户名德春".林序明确写上三十六郎圣联公是"我开基祖"."我开基祖",毫无疑义即指序文作者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龙门里陈邦洋",即今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石牌前(又名朝前)村.九,九郎公第三子"三十七郎公生子廿四郎公,次子小四郎公.子孙于明永乐二年(1404)徙居湖广常德府落业".原居龙岩的三十七郎公一支成了湖南常德林姓的开基祖.林序发现的重大意义综上所述.序文除世系序数因计算方法不同而有出入外,林序第一至第六要点内容所述林氏世系支分派衍及名人出处行藏业绩.与林姓其他族谱所述大同小异,很多历史事实如林禄,林披,林伟,林文德等在史书上和地方志书中都可以得到证实.唯第七,第八要点所述内容确是一个新发现,它为林氏谱牒研究.特别是林则徐家族世系探寻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如林序确为林则徐所撰,其意义十分重大:一,林序所述三十六郎公圣联于明永乐十二年.携子卜居龙门里陈邦洋.户籍列龙一图八甲,户名德春等史实,与今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林氏德春户旧族谱所载不谋而合.林序中明确记述"我开基祖三十六郎.字圣联"."移入龙岩之始基祖九郎公,字世昌","我祖九郎(按.即宁化知县林文德之第九子.与上引始基祖九郎公异)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东门外" (现九郎公墓在龙岩适中象山),"查我龙岩林氏之裔……", 显然,林序作者断然认定福建龙岩是林则徐家族的祖居地. 林则徐先人林昆仑一支是圣联公的后裔.龙岩龙门德春户与民族英雄林则徐家族同脉同源.林则徐第五代裔孙林纪焘先生曾经写道:"像林则徐这样古今中外顶天立地的好儿子,应该有一部像样的家谱."可是林则徐上祖福清文峰林氏旧族谱早已毁于一炬.林则徐的家族世系现只能上推十代至林昆仑公,即则徐——天翰(宾日)——正澄——廷癸——启粜——学瞍——存素——榕山——士杰——孟贞——昆仑.昆仑公往前世系却已付之阙如.按林氏族谱比干世系表,林则徐为比干世系第一百一十九世孙(林序中林则徐为一百三十八世裔孙,因计算方法不同.林序所述比干世系序数与林氏通行的比干世系序数刚好相差十九代),林昆仑为比干一百零九世孙,而据龙岩德春户族谱,圣联公为一百零六世孙.如按林序.德春户圣联公为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按龙岩德春户旧谱. 圣联公生子二,长子永豢,次子永嵩.其中永崇生三子.永嵩生四子,其中永嵩次子廷瑛,四子廷惠往下世系中断,龙岩石碑前林氏族亲口耳相传,廷瑛,廷惠是迁徙到漳州南靖,再到莆田去的.他们列比干世系一百零八世,正好与一百零九世的林昆仑衔接.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他们很可能是林昆仑的父辈.兹依据林序和龙岩龙门德春户旧谱.排出开基祖圣联公上推六代和下推至则徐一代之世系表如下:(比干世系)loo世101世lo2世103世104世105世IIIIII(禄公入闽38代39代4o代4l代42代43代世系)IIIIII文德九郎公大兴公八八郎九一郎宗华公(福州文峰林氏传为"高德)(比干世系)106世107世108世109世110世l1l世112世IIIIIII(文峰林氏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世系)IIIIIII廷瑛圣联永嵩或昆仑盂贞士杰榕山廷惠(比干世系)l13世114世l15世116世l17世118世119世IIIIIIl(文峰林氏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世系)lllllll存索学毫j!启案廷癸正澄天翰则徐由此可见,林序的发现对林则徐上推十代前世系.作了天衣无缝的补充,对了解林则徐的纵向家族谱系和家族迁徙史极有参考价值.二,林序的写作迄今已100多年.1908至迟1931年首先刊于湖南常德金鸡堤十德堂族谱.在湖南常德林氏家族中小范围传阅.林序正式公之于世.为海内外林氏宗亲广泛传阅是2l世纪初之事.我们查阅了<云左山房文抄><林则徐书简>以及中华书局版的<林则徐集?日记>和<林则徐日记补编>,福建海峡文艺版的<林则徐全集>及有关林则徐研究的权威着作如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杨国桢<林则徐传>(增订本),林庆元<林则徐评传>等等,均未涉及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可以说林序的发现,是林则徐遗留文稿的补充,它丰富了林则徐着作的典藏.林序落款的二大错失殛其真实性问题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已经引起世人特别是林姓宗亲的广泛关注,并已为大多数林姓宗亲所接受认同,刊载于近年出版的各地林氏族谱中.但是林序正文后的落款有二大错失.引出林序一文的真伪问题:一,林序正文后,艇款的时间写着"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夏月谷且".咸丰元年辛亥是公元1851年.而林则徐逝世于道光三十年庚戌十月,即公元1850年.如果林序题款上的时间为林序的写作时间,这是明显的破绽.可以判定这篇序文是伪托,但林序落款时间也有可能是后人抄录林序的时间.二,林序正文后落款中林则徐官衔.署"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前户兵两部尚书,直隶总督".我们遍查<清史稿>,<清史列传>,<清代人物传稿>,<林则徐传>(增订本),<林则17徐评传》,<清代碑传人物索引》,《中国人物大辞典》等历史人物传记等.知林则徐于清嘉庆十六年(18l1)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1814)散馆授编修.道光三年(1823)十二月署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调江宁布政使,十月,攉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二年(1832)--yJ.擢江苏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署两江总督,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擢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一月至五月,奉旨以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衔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十二月,调任两广总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一月,赏三品顶戴,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三月.授陕西巡抚,二十七年(1847),升云贵总督,二十八年(1848).得旨"加太子太保衔",三十年(1850)十月,咸丰帝命署广西巡抚,十一月,则徐病逝.咸丰帝"着加恩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据以上履历,林则徐从未受任林序题款所云"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衔,遍查清代人物史传.也未有另外一个与林则徐同姓名的人曾受任过此职衔.所以这又是一个破绽.因为上述两处错失.一些专家怀疑林序是伪托,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我们经仔细研究认为.林序为林则徐所作的可能性更大,这不单是我们对林则徐的感情.而是基于如下认真的思索:一,从现存则徐文稿和日记,书信看.林则徐一向热爱乡梓.对林氏宗族有深厚感情,他完全有可能为林氏族谱写序.又林序正文条理通畅,文笔精悍平实,行文风格与林则徐类似的文稿极为相似.且内容真实可靠.特别是叙述其开基祖龙岩德春户圣联公的来龙去脉,与龙岩龙门石牌前旧谱『该族谱三修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T:谋而合.二,林序落款时间,有可能是后人抄录的时间.或抄录者的一时疏忽而误写误植.关于林序的写作时间,我们认为极有可能与公认为林则徐手笔的另一篇谱序《闽楚同源序》的写作时间相同或稍后.<闽楚同源序>云:"公退之暇.适逢宗亲执谱来署,余阅宗图,深悉公等本学士英公之后,与余上共披祖".此序落款注明写作时间为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即是林则徐初任湖广总督期问,序文中"披祖",即指九牧公林披,序文中"宗亲执谱来署",宗亲呈给林则徐阅读的族谱,是否就是林序中"亦政堂旧谱"呢?要知林序正是在阅读亦政堂旧谱后写成的.:三,林序落款中注明的则徐官衔,也同样可能是后人抄录林序时加上的.由于抄录者无知,为提高谱序的声价,想当然加上一些林则徐没有的职衔.四,上述两处错失,看来都十分幼稚,它一方面可以成为林序系伪托的证据,但另一方面,我们细读林序正文,洋洋洒洒,确为大手笔,我们不得其解的是:如果真的是有意伪托.为什么有如此高超写作能力的造假人会在文束题款中犯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呢?主编湖南常德十德堂族谱的清代附贡生林炳荣学识丰富,对林序落款的明显破绽.他为什么视而不见,照刊不误呢?这点只能证明,林序抄录者将落款抄错或林序原本没有落款,落款是抄录林序的无知后人随意加上去的.正如现在出版的一些名人书序,名人的头衔职务由编者或出版者后加上去一样.五,细读林序原文,有"我龙岩林氏之膏"等语.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龙岩林氏族人的伪托.林序所述确为龙岩林氏增了光,但是直至2003年,龙岩林氏家族才发现,阅读了此序. 此前龙岩林氏从未闻知,更没有读过此序文,遍查龙岩林氏各支派的旧族谱,也从未刊载过林序.这又可以证明:为龙岩林氏增光的林序.并非龙岩人所伪托.其作者应该是湖南常德林氏所确认的林则徐.六,有学者称落款有"则徐敬录"语.认为林序非则徐撰着.只是则徐..抄录"而已.按,录字不但有抄录之意.也有记录,记述,记载之意.古书中此义例甚多,如宋人笔记有<能改斋漫录》,《东轩笔录>,<墨庄漫录>,<闻见近录>,<春明退朝录》,《四朝闻见录>,<宾退录>等.清纪昀<阅微革堂笔记>有"滦阳消夏录"多卷,它们均以"录"为名.但绝不是抄录,而舍述,记,志之义.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林序一文确为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作,但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翻遍林则徐现存文稿及有关林则徐研究的学术着作,文献.我们还未能找到铁证来证明林序的作者就是林则徐.本文谨作为抛砖引玉,敬请研究林则徐的专家学者赐教..参考文献:[1】林则徐集(舍日记,信札,奏稿,公牍等)】.重印本.上海:中华书局.1984.【2】林则徐全集[.福州: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3]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林庆元.林则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杨国桢.林则徐传(增订本)【h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清史列传[z】.上海:中华书局.1987.[7】清史稿【z】.上海:中华书局.1997.[8】清版汀州府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9]gq版八闽通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0】林则徐诗文选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林炳南.民族英雄林则徐家族谱系新发现[z】.文稿.[12】林海水.林则徐开基祖的发现及考证阎.文稿.[13】龙岩龙门石碑前德春户林家族谱[z】.五修本.光绪七年(1881).[14】龙岩龙f-JE~前德春户林家族谱圈.六修本.2003.【附】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闽楚同源序>全文(由郭义山校点注)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影印件一页西河郡林氏族谱序①昔原祖出自子姓,至殷少师比干遭纣无道,屡贡直言,不听,剖心而死.夫人陈氏,怀娠--,El,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名泉.及武王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陈氏并其子泉.赐姓林氏,改泉名坚.取林中石上所产,节硬坚贞之义.封陈氏夫人,封坚博陵侯,食采百里,赠子孙世袭其爵.博陵乃河之西也.因此为郡名耳.自少师公后二十三代.有林雍为鲁大夫,立奇勋.《春秋》称之,事见《左传》.二十七代有林放,事先师孔子.居七十二子列,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圣庙.二十九代有不狃公,事鲁死节.迨其后晋有伯升,齐有皇后林氏.周显王时有林皋.为赵相,生九子,皆贤,国人称之日"九龙之父","十德之门"0.至秦末,子孙散居各郡.自八十一代林礼,西晋时居于下邳.生子日颖,颖生二子,日懋,日禄.永嘉丧乱.晋元帝渡江南巡,禄公扈从,除征南将军,迁合浦太守,晋安郡守0,卒于官,享寿六十九,葬泉州府惠安县洞关九龙山.子孙相续,遂居于闽,自成桑梓.唐讨漳南蛮,公显灵助战.歼枭巨魁,郡守疏请特追封晋安郡王,妣孔氏鲁国夫人.林氏之居晋安.白禄公始.禄公乃少师比干公八十三代裔孙也.禄公生子日景.封南平侯.传至九十二代林茂,茂生孝宝,为泉州刺史.又三世而生玄泰,为瀛州刺史.(玄)泰生九十七代万宠公,即九牧公之大父也.为饶州刺史.夫人王氏,生三子.殁而仙葬于乌齐山,石曜奇异之形.其后子孙散居莆田,澄渚,涵头,前埭,南北螺村.长子日韬.字茂万,为员外郎.三子日昌,字松栩,生子攒,字会通,为福唐尉,母丧行孝庐墓,感动天地,降白鸟露之祥,诏赐立双阙.次子日披,字茂彦,幼具异质,目览心记,年十五,自写六经百家子史千余卷.二十以经业擢第,授临汀别驾,知州事0,着<无鬼论>,声闻于阙.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生九子,日苇,端州刺史;日藻,容州刺史,迁殿中侍御史;日着,横州刺史;日荐.韶州刺史;日晔,通州刺史;日蕴,邵州刺史;日荣.循州刺史;日迈,雷州刺史;日兢,福唐刺史.是以号其父披公为九牧公,乃少师公九十八代裔孙也.而蕴公生愿公.明经及第.愿公传三世圉公,五代周显德时为统军兵马使.圉公生保吉公.时父弃官归,同隐于莆田县湄州屿.生子孚,为福建总管.孚生子惟悫,讳愿,为都巡检.配王氏夫人.生天后圣母,历朝封赠建庙享祀,载在祀典.乃少师公之一百零七代之孙女也.盖西河林氏.今而籍居闽中,莆田等处.皆禄公之苗裔也.但世远人繁. 或在祖居.或徙外邑.或隐居山林,或分居乡村市镇.支派虽异.其实一宗.厥后元丰占二年,移入龙岩之始基祖九郎公,字世昌.乃少师公一百二十一代之裔孙也.系出九牧蕴公之后, 数传至伟公.登进士第,授汀州教授0.又传三世,而生文德公0,登进士第,知宁化县事,宋亡,死于崖门难.生九子.名为九龙兄弟,俱登进士第.日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彼时世异事殊,兄弟散居各处,今惟知六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西门.八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武平等县.子孙众多,又分徙于白沙村,斧光,灌洋,西陂岭,清山塘,安乡村等处.我祖九郎公,白宁化县迁居上杭县东门外.幼而聪敏,弱冠蜚声.而性好山水之乐,因世异以埋名,携三子白上杭县移居于漳平,永福.再徙于龙岩之东山佛仔岭而居焉.长子三十五郎公,其后居缘岭庵边和溪林仔及广东之连平州始兴县等处.三子满一郎公之裔,有迁于江西吉水县等处.次子四十二郎大兴公,居东山上坪村私'l乾圭洋垅头林赤岭.及我开基祖三十六郎公,字圣联,大兴公之玄孙也,于明永乐十二年携子卜居龙门里陈邦洋聚族焉.户籍列。
28,“长林世纪”三次大迁徙分支出:济南林、下邳林、晋安林
28,“长林世纪”三次大迁徙分支出:济南林、下邳林、晋安
林
一,西周时期林氏始祖坚公,封清河公,食邑博陵。
从坚开始后的八百多年间,其后裔族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古冀州地区蕃衍生息。
由于这一地区位于古黄河和流入黄河的淇水之西,故这一时期的林氏族人称为西河林氏,郡望称“博陵”,亦称“西河”。
西河林氏第一个发样地在古博陵,后来逐渐蕃衍扩展到古黄河的西河流域。
从春秋经战国、秦代、汉初到西晋未年,西河林氏经历了三次大迁徙。
先后分为济南林、下邳林、晋安林。
后世林氏族谱把自西周至西晋未年这一时期统称为“长林世纪”,其世系称“长林世系”。
东周平王东迁时,西河林氏苌公子林材总六师以从,开始迁入洛邑,其后裔称“洛阳林氏”。
从此,林氏家族逐渐向南迁徙分散在周鲁齐卫各国。
春秋时期,由西河林氏名人林雍出仕鲁国开始,西河世系分支出济南世系。
“济南林氏”,是西河林氏的第一个分支,第一次大迁徙。
“济南林氏”是比干后裔林氏家族中最大的族群。
西河林氏第二次大迁徙,形成“下邳林氏”(今江苏邳县、睢宁、铜山一带),是西河林氏的第二个分支,懋公为“下邳林氏”之始祖。
西河林氏第三次大迁徙,形成“晋安林氏”长林始祖林坚。
禄公是长林49世孙,是入闽“晋安林氏”始祖。
二,“晋安林---九牧林氏”寻根祭祖:
昔探澄渚村,今寻晋安祖。
西河博林何处觅,需问编史翁。
林姓起源和人口分布
林姓起源和⼈⼝分布林⽒太始祖⽐⼲林姓来历:周武王灭商建周,为⽐⼲封墓,赐⽐⼲之⼦泉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带)。
⽐⼲之⼦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殷商少师⽐⼲为林⽒太始祖.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林姓在⼤陆⼈⼝为1416万,排在第16位,南⽅排在第4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14.8%,排在第⼀位;⼴东省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密度最⾼为福州、莆⽥、闽南、粤东及台湾。
林⽒郡望堂号:西河堂、济南堂、九龙(九龙⼗德)、问礼、下邳林(徐州林)、晋安林、南安郡、莆⽥唐九牧林、阙下林、长城紫⾦林、宋九牧等。
⼀、姓⽒源流林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来。
⽐⼲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知名。
纣王昏庸⽆道,他多次进⾔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死。
夫⼈陈⽒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室,⽣⼦名坚,因⽣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
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名开,字林。
⼦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
后来,他⼜⽣⼦英,英⽣茂、庆等。
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
以上三⽀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统所出。
⼆、迁徙及主要分布林坚⼦孙在博发展繁衍。
⾄林载时,⼦孙也在这⼀⼴⼤范围中⽣活,甚⾄迁徙、移居。
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迁徙⽽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
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
后来,这⽀从"济南林"分衍⽽出的林姓⼈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林姓入粤记
林姓入粤记清明回乡祭祖,取得林氏(西河堂)族谱一本,现就其中有关广东英德林姓之由来作一记述:第一部分:林姓来历(祖上从上至下排列,从黄帝一世至比干三十三世)黄帝(一世)、玄嚣、蛟极、帝喾、契公、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季)公、振公、上甲微公、报乙公、报丙公、报丁公、主壬公、主癸公、天乙公、太丁公、太甲、太庚、太戊、促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太乙、比干(三十三世)据族簿记,比干被纣王杀害时,其妻陈氏腹中已有孕三月,躲于牧野长林(地名)石室。
周武王即王位后,念比干忠孝,寻得其长林石室的儿子“泉”(已三岁),赐姓“林”(因长林而得姓)名“坚”(因石室硬而得名),字“长思”。
第二部分:福建林姓来历(本家记录为“西河林”从林坚一世开始,至林禄四十七世晋朝入闽止;另一次唐朝林拱宸和林穆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称为“济南林”在此不作详述)林坚(坚公一世)、钟公、波公、标公、燮公(居莒)、坦公、宙公(徙鲁)、经公、誊(teng)公、添公、珊公、云公、放公、鸿公、皋公、昶公、炜公、奎公、铨公、江公、植公、瓒公、岗公、修公、毓俊、廷麟、潮公、谧公、遐公、(qi)公、梧公、钦公、奢公、美公、铺公、湍公、森公、丙公、墟公、甸公、泮公、本公、煖公、逋公、礼公、颖公、禄公(四十七世)。
四十七世的另一支,懋公居下邳不作详述,生敬之、旭之、侃之、庆之、宣之、监之为当时才子六龙。
林禄(四十七世)迁闽路线1、河南牧野西河2、迁清河(周武王时)3、迁博陵(西周时)4、迁齐、再迁鲁(春秋时,由北往南迁)5、迁下邳(今江苏),(西晋时,林禄随当时琅琊王,任参军)6、迁建业(今南京),(公元307年,随琅琊王迁建业,任侍朗等官)7、迁闽(今福建),(公元325年,诏归,任晋安郡王,迁福州)第三部分:英德林姓来历(由入闽始祖林禄一世至入粤翁源新丰英德始祖孟一朗三十八世)禄公(一世)、景公(郴州)、缓公(桂阳郡南平开国候)、格公(东晋)、靖之、遂之(东莞郡南海县令)、遁民、玉珍、元次、茂公(隋文帝时右丞相)、孝宝、文济(安抚广州)、国都、玄泰、万宠、披公(茂彦)、藻公(十七世、字纬乾、九牧二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河林氏历史源流中国的林姓,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代。
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
关于林姓的起源,有一段生动悲壮的故事。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贵族,子姓,是帝辛(即殷纣王)的叔父,帝乙之庶弟,官少师,有贤德,忠心辅佐纣王。
殷商末期,纣王荒淫暴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侯反叛,国势危殆。
纣的同母庶史微子,数谏不听,遂出走;纣的叔父箕子,谏而不听,佯狂为奴。
比干在朝内任少师,屡次规劝纣王恤民廉政,励精图治。
纣王却充耳不闻,反在宫中营造鹿台苑林,设立酒池肉林,骄奢淫逸,醉生梦死。
比干目睹这种局面,叹息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于是,他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他竟“进谏不去者三日”,结果惹恼了纣王。
纣怒问:“何以自恃?”比干义正辞严地回答:“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
”纣大怒,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接着,当场将比干剖腹挖心处死。
比干死于武王克商的前一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认定武王克商年份为公元前1046年。
比干逝于公元前1047年十月二十六日,他享年63岁(虚岁),推出生年为公元前1110年(夏历四月初四)。
比干是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之典范。
孔子赞誉比干为“三仁第一”,故称“天下第一仁”。
在太行东麓、卫河之滨、牧野大地上,有一座古庙——比干庙。
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忧国恤民、以死谏君、耿耿正气的忠臣比干的茔葬地。
它位于新乡市东北20公里处,卫辉市境内的顿坊店乡。
比干因规谏获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为林姓,故比干庙又是中国林姓家庙。
林氏的宗祖比干,葬于殷畿牧野,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城北十五里比干庙村。
比干庙创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
一千五百多年来,几经修葺,渐成规模。
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了维修管理,公元1963年被河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比干庙建筑,为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孝宗重修。
庙院占地一百三十余亩,影壁、山门、二门、三门、大殿、石坊、碑廊、墓亭等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庙院四周,古柏交柯,郁郁葱葱,庙院内石碑林立,有七十多通。
最著名的有孔子剑刻《殷比干莫》(墓字缺土,是以土为基)碑,北魏孝文帝的《吊殷比干墓文》碑,唐太宗的《祭比干文与追赠殷太师比干诏》碑,元仁宗、清高宗的《祭比干文》碑,以及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文碑。
不少碑碣、诗文书法都有重要史料和艺术价值。
比干墓位于庙院的后端。
墓冢高大茂密的没心菜(药名半夏)覆盖着二十多亩大的墓体。
站在墓顶,极目四顾,古柏成林,树干多开裂而生,人们称为“开心柏”。
还有板柏、侧柏等。
比干墓被称为“忠臣古墓”。
比干庙、墓已成为著名的名胜古迹。
据唐朝贞观年间中书令温彦博于公元632年为《林氏正宗源流族谱》所写《序》记述,比干被杀,“时正妃夫人陈氏孕三月,即携婢女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断定至周武王十四年庚辰(公元前1046年),“至周武王伐纣,夫人乃将坚归周朝。
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害避纣之难,以不绝其世,其智足以任政。
遂拜坚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
”文中的“牧野”,为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之地;“长林石室”即深山林中的一个石洞。
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坚。
今历三千一百多年。
吾林先祖,贤者出焉,忠臣出焉,经历千变万化,乃一部光荣家史也。
据林氏多种族谱及有关史书记载,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
例如林坚之子林载,袭博陵侯,为冀州牧;10世孙林苌,周宣王为左将军,掌夏官;其子林材,周幽王时掌夏官,周平王东迁时拜虎翼将军(又载司马右将军),父子二人曾协助周平王东迁。
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于周、鲁、齐、卫各国,如鲁有林雍、林不狃、林楚及孔丘弟子林放,齐有林回,卫有行歌拾穗的隐士林类等。
战国时期,赵国有宰相林皋,居住在九六(今河北城县西北),生九子(文、成、宜、化、德、修、明、勉、韶),爷子皆贤,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之,林皋父子遂相携逃至西洒(即榆林河,一名清水河,古帝原水,自边外流经陕西榆林县,注于无定河)白云山避难,从此以“西河”为堂号(一说因林姓发祥地在河南淇河以西,为“西河林”)。
秦灭赵国后,赵国林氏自豪居邹郡(今山东境)。
西汉初,林皋的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汉景帝时,分邹郡置济南郡,邹郡林氏遂为济南人;汉宣帝时,林挚的曾孙林尊,历官少府、太子太傅,从此成为济南名门巨族。
西汉还有蜀人林闾翁孺,据说是林坚的51世孙,博学能文,是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成帝时给事黄门郎扬雄的老师,这说明世居北方的林氏在西汉时已有分支徙居四川都江。
汉光武帝时,林尊的6世孙林邈,任徐州剌史,封莆泉侯。
以后发展繁衍,林隶(有的族谱记为林颖)在西汉时迁居下邳(今江苏下邳),林隶次子林禄在东晋时入闽,居晋安郡,为晋安林氏始祖。
东汉末年,董卓擅权乱政,向汉献帝进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有震主之患。
”“汉主受卓谮言,对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
昭穆失序,降于三方鼎立天下,下凡为三国,生民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叶分散。
”由于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东汉末、三国时期被迫大批南迁,主要迁入江、浙一带。
至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即《闽书》所云:“永嘉二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入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南迁的林氏,有林坚的81世孙林颖,其长子林懋,任下邳(今属江苏)太守,子孙昌盛,后成为当地巨族;林颖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王,林禄死后葬于福建省惠安且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外林姓拜谒的胜地。
其苗裔居倏官、福建、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筱化、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氏最宠大、最著名的一支。
林禄有二子:长子林景(字明徹),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为通直郎。
后从征南将军朱宝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
次子林暹,为威武将军,居侯官都西里。
入闽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县令。
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既为梨岭长城始祖;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右丞,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为莆田林氏开基始祖;三子林诜的两个儿子迁居龙溪县,为龙溪始祖。
林氏的宗族,从林坚食邑博陵,世为大夫,族支分散到山东、江苏。
经过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至西晋的林礼,成为江苏第一大家族,传至林礼的孙子晋安郡王林禄,敕治晋安郡。
到唐朝定天下后,由晋安一族迁徙到福建莆田,一族迁徙到河南光州(即今光山、潢川、固始、罗山县一带)。
《金石录·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载:“比坚为比干子,武王封河清公。
河清公子孙延绵,一在河南光州,一徙福建莆田。
”因此,河南不仅是林姓起源命氏的地方,而且,除福建之外,也是林姓的宗源之地。
林氏先祖林坚之后,子孙兴旺,自周秦及汉,做官的很多。
历代对林氏后裔也多择仕封爵,以致形成“无林不开榜”。
《西河九龙族谱,西河世纪·重修殷太师比干墓碑》就记载有这样的话:“长林盛天下,致身立朝,犹多忠贞节义之士,无林不开榜。
”因此,林姓官员布满天下。
古史上称“玉钮金绳,枝党繁兴,荣荫当世。
”福建的林姓迁往海外,始于唐代。
唐定天下后,陆续迁往台湾、南洋以及更远的地方。
据《台湾府志·学校·宗庙》记载,台湾不小宗庙,学校都供有林放的牌位和塑像,作为祖先哲人顶礼膜拜。
林放,字子立,战国周敬王时为大夫,是比干的第十二世孙。
宋高宗赐号“林清河伯”加封“长山候”。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是唐代人林披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
晋安林氏又派出许多支脉,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今福建福州)世系,开基祖是林禄的儿子林景、林暹,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即是此支林氏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世居莆田,簪缨相继,至林绥的13世孙林披(林氏85世),任唐朝太子詹事,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20岁时选明经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职,有政绩,赐紫金鱼袋,封上柱国公。
学识渊博,精通诗书,著书《无鬼论》传世。
林披生九子:长子苇,任端州刺史;次子藻,为开闽进士,官岭南节度使;三子著,明经及第,官为通州刺史;四子蕴,明经及第,官为尚书员外郎,邵州刺史;五子蒙,为循州刺史;六子逐,明经及第,官为雷州刺史;七子蒙,明经及第,官为福州刺史;八子迈,雷州刺史。
九子蔬,福州刺史。
(另载四至六子为:荐、晔、蕴)。
世称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氏有以“九牧”为堂号。
莆田林氏还有林攒,贞元中为福唐尉,居母丧,水浆不入口号五日,因此,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表其闾,以表扬其孝,时号“阙下林家”。
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今海南省)世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世系、长城(今属浙江)世系、连江(今广东广州、连平、始兴一带)世系、浙杭(杭州、温州一带)世系、江西(南昌、吉水一带)世系、台湾(云林、台北、台中、彭化一带)世系等。
琼州世系有两支:一支是林禄的20世孙林裕,于唐光化二年(899年)自福建省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入琼,其后裔多居住在琼山县;一支是南宋扁宗时自莆田徙入琼,其后裔主要居于文昌、澄迈、万宁、儋县。
睢阳林氏的一世祖为林起,明太祖时奉命屯睢阳卫,其后裔除居商丘外,还散处开封、杞县、兰考、柘城、淮阳、项城、南阳等地。
唐朝开元年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经商航海至台湾,当是林氏最早入台湾者。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有参军、福建同安人林圯随其收复台湾。
此后,林圯率领部众在竹山镇一带开垦地,发展生产;龙溪人林凤率众在台湾六甲庄开垦;清康熙年间,漳洲人林天生、林万披、林浮泉合垦嘉义策港,雍正年间,漳浦人林成祖赴台湾开垦大甲……闽粤沿海地区林氏大量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成为台湾族众的姓氏。
目前,台湾林姓约180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的9%左右,与陈姓一起号称“陈林半天下”。
林氏移居海外,大多系由福建、台湾过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也有居于日本、韩国、文莱、美国、加拿大、法国及其它地方者。
为了弘扬祖德,敦睦宗谊,促进社会繁荣,林氏族人于1981年10月8日成立了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制订了会旗、会歌,并于1986年创办了会刊《长林》。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地区性的林氏宗亲会,如美国旧金山林西河总堂、檀香山村西河堂、族居加拿大林族堂所、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庭自治会、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菲律宾林氏公会、太平叻叻林氏九堂、印尼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日本林氏宗亲总会、香港林氏家庭互助会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