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逝世10年後评论篇

合集下载

我爱张爱玲

我爱张爱玲

我爱张爱玲老早就知道张爱玲,也老早就喜欢张爱玲。

老早就想读张爱玲的作品,也老早就有了关于张爱玲的《沉香》。

可是我却发现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再读张爱玲的作品,竟陷入不能自拔之中,心中逐渐的清晰着:我爱上了张爱玲。

于是今天,我想用我笨拙的笔来倾泻我愈积愈浓的感与情。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中,张爱玲谢世已然十载矣。

张爱玲是读书人,更是写书人,《传奇》、《流言》、《半生缘》……她的精妙著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怎么评估也不会过分。

她的作品一次次让读者惊艳,让读者见证着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不同凡响。

我惊艳于张爱玲生活的低能,无论是削苹果、补袜子还是待人接物都使她饱尝失败滋味;更惊艳于张爱玲三岁会背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关于家庭悲剧的小说,八岁写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快乐村》,九岁为穷困的画家流泪后定下当钢琴家的志向;惊艳于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奥,你也在这里吗?’”道出的张胡之恋之纯情与浪漫。

太多的传奇发生在张爱玲的身上,上帝剥去她的做女人的贤惠,却也带给她其他女人所不具有的才气。

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我从小就被认为是天才”。

是的,她却是一位天才。

这位天性内倾、不善与人交游的才女,却能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以都市民间意识解构五四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当读完张爱玲的大部分散文和小说之后,惊异于她的才华与“俗气”,惊异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却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她作品中所蕴涵的意蕴。

“书比人长寿”,张爱玲已经飘然远行,但她留下的这么多奇异瑰丽的文字仍在深深吸引着我,打动着。

前人有诗“千载沉香遗迹在,谁将绝调写风神”,我用来写对张爱玲及她作品的爱意吧。

写到这儿,心里酣畅许多。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再评价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抬高,许多评论家对张爱玲的评价是一边倒的。

内行的人知道一个人变得红火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被某些人炒作红火起来的;另外一些人则是靠真实水平红起来的。

上世纪香港的很多明星就是被香港黑社会集团炒红的,所以对于张爱玲一直受到人们的吹捧的现象我们应该仔细考察一番,不能够盲目崇拜。

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对张的了解我发现张爱玲的生活态度是很有问题的。

张爱玲自幼性情孤僻、自负、极端,写出来的文章页是很反传统的。

既然张爱玲的生活态度很糟糕为什么她的文章却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呢?这就首先要说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了。

上个世纪到这个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普遍的人们都是很反传统的,而且颇有些性压抑,张爱玲的文章正好能迎合这个社会人的某些这种变态心理,这是张爱玲的作品受到追捧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像诸如有一个女的喊叫什么淳子的,为了出名处心积虑,迎合时代之风找到“恋父情结”这个时髦的词对张进行继续追捧。

百家讲坛中所谓淳子是很缺乏学术水平的,从开讲到开讲10分钟我统计了一下淳子说了“恋父情结”说了16次,但是都没有见所谓淳子论证一下张爱玲怎样的“恋父”,有的一点简单的论证也都是一笔带过的,论证过程很糟,人家复旦大学教授同时用精神分析方法分析鲁迅的时候不知道比她强很多倍。

而且我看那个淳子很像作公关方面的人,眼神和行为举止、气质都很想是搞公关的,不像是做学问的。

所以淳子评价张爱玲很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一个误导。

排除了这种误导,张爱玲就是就是一个水平很一般的人,她的作品极会给人们以坏方面的误导。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定的成就,但绝不是现在文学界把她炒作形成的那样,她的实际成就应该比文坛炒作的更低一些。

她和鲁迅之流迟早会因失去追捧者而一落千丈的,到时看到历史前头的人预言的真正有水平的文学就会出现。

那时的人们也会正确的用一种批评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时代这些所有的文学家的,而不是现在的毫不负责任的一边倒。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郜:张爱玲是八十至九十年代大陆文学界的热点,她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现代文学史一个重要环节的认识,还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创作。

王安忆、贾平凹、苏童、叶兆言等一大批青年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对张爱玲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清楚的痕迹。

1995年9月,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张爱玲热”又再度掀起,许多有分量的研究著作和传记陆续出版,张爱玲的书也由零星印刷渐渐发展到比较的成系列。

目前大陆还没有出全集,但香港皇冠版全集并不难觅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氏全集大陆版应该不会遥遥无期吧。

但迄今为止,一个极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读书界的重视:人们一直把张爱玲分割为二,一是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一是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

大陆谈论较多的是前一个张爱玲,而对后一个张爱玲则注意得很不够。

虽然张氏根据她1950年在上海《亦报》连载的长篇《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1967年香港皇冠)最近搬上了银幕,她1952年由沪迁港、定居美国直至客死异乡的踪迹也屡有披露,但所有这些,与完整呈现文学家张爱玲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活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袁: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袁:在张爱玲研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估计她五十年代后的创作?能否以五十年代为界线,把她分割成互相没有关联的前后两部分?如果不能,又将如何看待她前后期创作的内在关联?如果把五十年代前后的张爱玲当做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她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会不会作出和现有的定论不尽相同的描述?郜:1995年冬,张爱玲逝世的消息传到国内,陈子善先生特地将新发现的张爱玲学生时代一篇习作揭载于《文学报》,作为对这位旷代才女的纪念。

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它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想完整地了解张爱玲其人其书、爱而欲其全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既如此,又有什么理由避而不谈她在五十年代创作的两部直接关系到后期文学活动的长篇呢?因为争议甚大,话题敏感?不是的。

张爱玲晚年的经济状况:并不窘迫,可以说是百万富翁

张爱玲晚年的经济状况:并不窘迫,可以说是百万富翁

张爱玲晚年的经济状况:并不窘迫,可以说是百万富翁今年是张爱玲逝世20周年。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房东发现死于加州的公寓中,发现时已经去世一个星期。

张爱玲的美国移民“绿卡”。

证件显示她到美国的时间是1955年10月22日,地点是旧金山第13区第26港。

张爱玲死后,遗嘱执行人林式同需要处理两件事。

其一,处理遗体。

9月30日,治丧小组的成员林式同、张错、张信生三人在加州租船出公海撒骨灰,尊重遗愿同时遵守法律。

其二,张爱玲在遗嘱中说她所拥有的东西交给宋淇夫妇,包括钱财与一些遗物。

于是林式同再去张爱玲家整理遗物,这所房子位于洛杉矶市10911号Rochester Avenue206室,根据林式同的描述:“正对着电梯口,一条笔直的走道,四面没有窗,灰灰的日光灯,整天亮着。

到了尽头,靠左边,就是张爱玲住的房门。

一打开门,房里弥漫着沉郁的空气,我很快的把所有的窗户打开……地上摆着许多纸袋,包着不同东西,门旁靠墙放着那一张窄窄的行军床,上面还铺着张爱玲去世时躺的那床蓝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唯一的一张折叠桌倚在东墙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的家具了。

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轻便好拿,包括电视,她原来有个小的,只有五六吋,大概太小了,看不清楚,搬家后买了一个新的,大一点,有十几吋,也不重。

张爱玲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怕冷清,电灯电视一天到晚开着,这习惯她曾经跟我谈起过,‘有时还藉电视声音催眠’。

对门朝北的窗前,堆着一叠纸盒,就是写字台,张爱玲就坐在这堆纸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书写工作……墙上没有挂任何东西,连一张日历也没有,真可算是家徒四壁。

张爱玲的房内除了她自己的作品和定期杂志外没有书。

”最后一点其实不对,因为房间内有张爱玲最爱的《红楼梦》和丈夫赖雅的亲笔签名书。

“更衣室里除挂着的衣服外,地上堆满了各色各样的纸袋……她从来不用箱子,什么都是临时现买,一搬家就丢的丢了。

高考作文专题人物素材:民国才女张爱玲

高考作文专题人物素材:民国才女张爱玲

高考作文专题人物素材:民国才女张爱玲天才梦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老人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

八岁那年,我尝试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征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

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写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

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

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为我终生的事业。

看了一张演绎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光彩壮丽、显赫、杰出)“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两千年前的击

两千年前的击

两千年前的闪击◎王开岭去西安的路上,突然想起了他。

两千年前那位著名的死士。

漉漉雪雨,秦世恍兮。

眺望函谷关外那漫漶恣肆的黄川土壑,我竭力去模拟他当时该有的心情,结果除了彻骨的凉意和内心咝咝的附痛,什么也说不出……他是死士。

他的生命就是去死。

活着的人根本不配与之攀交。

咸阳宫的大殿,是你的刑场。

而你成名的地方,则远在易水河畔。

我最深爱的,是你上路时的情景。

那一天,“荆轲”——这个青铜般辉煌的名字作为一枚一去不返的箭镞镇定地迈上弓弦。

白幡猎猎,万马齐喑,谁都清楚意味着什么。

寒风中那屏息待发的剑匣已紧固到结冰的程度,还有那淡淡的血腥味儿……连易水河畔的瞎子也预感到了什么。

你信心十足,可这是对死亡的信心。

更是对人格对诺言和友谊的信心。

无人敢怀疑。

连太子丹——这个只重胜负的家伙也不敢怀疑厘毫。

你只是希望早一点离去……再没有什么值得犹豫和留恋的了吗?比如青春,比如江湖,比如故乡桃花和爱情……你摇摇头。

你认准了那个比生命更大的东西。

一生只能干一件事。

士为知己者死。

死士的含义就是死,这远比做一名剑客更重要。

再干一杯吧!为了永生永世——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誓言,为了那群随你前仆后继无怨无悔的真正死士!樊於期、田光先生、高渐离……太子丹不配“知己”的称号。

他是政客,早晚死在谁的手里都一样。

这量怕死的人。

一个怕死的人也濒死的人。

濒死的人却不一定怕死。

“好吧,就让我——做给你看!”你威仪的嘴唇浮出一丝苍白的冷笑。

这不易察觉的绝世凄笑突然幻化出惊心动魄的美,比任何一位女子的都要美——它足以赢得世间任何一种爱情,包括男人的在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的唱和是你一生最大的安慰,也是你最当之无愧的荣誉。

他的绝唱其实只奏给你一人听。

其他人全是聋子。

琴弦里埋藏着你们的秘密,只有死士间才敢问津的秘密。

遗嘱和友谊,这一刻他全部给了你。

如果你折败,他将第二个用才华去死的人。

你凄怜地一笑,谢谢你,好兄弟!记住我们的相约!我在九泉之下,迎候你。

评张爱玲

评张爱玲

她比烟花寂寞在大多数的张爱玲作品集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张爱玲的黑白照,身穿旗袍昂着头叉着腰目光看向远方,神情高傲而漠然。

正像李碧华描述的: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

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朱红。

张爱玲作为一名身上流着贵族血统的没落王孙,究竟谱写了怎样一个传奇?—她的文风有一个只属于她的命名:张爱玲体;她的崇拜者无数,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张迷;她开辟了新写实主义和“小女人散文”,自成一派称为张派;也只有她敢给自己的书命名为《张看》。

普天之下张姓者千千万,但是“张”似乎成为了她的专属名词。

这是一个受万人瞩目的光鲜的张爱玲,然而真实的她与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

她在《天才梦》中给了自己一个很精准的剖析—在人的世界里她完全是个废物,但在物的世界里她是个天才。

文章末句直指人心—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她习惯了用淡淡的不经意的口气诉说自己的绝望。

张爱玲是冷漠的。

张爱玲的父母分开时她才不过几岁。

之后她的父亲张廷重娶了一位富足的旧式妇女,思想顽劣呆板,对张爱玲极尽刻薄。

她的父亲受继母影响开始吸食鸦片,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人吸鸦片,原本宽裕的生活变得拮据。

张廷重开始拖欠张爱玲的学费甚至到最后完全不给她交学费。

张爱玲在夹缝中求生存,早已经看破了封建旧式家庭。

她的冷漠,在她的文章中无处不在。

《金锁记》中的七巧,几乎以一个疯子的姿态演绎着她的冷漠,即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摧残,在他们的身上重演着自己的悲哀。

张爱玲是悲观的。

张爱玲对父亲的感情非常复杂。

在她年幼时父亲让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写作上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支持。

但是和继母在一起后吸食了鸦片的父亲,对张爱玲的关爱越来越少。

张爱玲终于决定去找她的生母,却被继母逮住,受了继母挑唆的父亲将她关在一间小房间里毒打她的双腿,然后把她关在房间里任由她自生自灭。

这一顿毒打,完全打破了张爱玲对父亲的爱,打破了张爱玲对世界的希望。

生长这样的环境下,张爱玲时刻做好了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准备。

论张爱玲(精选5篇)

论张爱玲(精选5篇)

论张爱玲(精选5篇)第一篇:论张爱玲文秘1321 1332304141 张颖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张爱玲其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的、独特的、魅力的人物,在家世:张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祖父张佩纶,至于父亲却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母亲和姑姑二人则是思想开放的新女性。

大家族的没落破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张爱玲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历:她的,是坎坷的,家族没落的悲哀,作为新女性自身的压抑,爱情的最终苦果,最后消失;在个性:张明显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出现像烟火,绚烂了所有,整个世界因她沸腾,她的消失亦像烟火,悄无声息……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三个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留下了美丽的文学“传奇”,如她的小说集《传奇》。

创作于1943—1945年间的《传奇》,被视为张爱玲小说的早期创作。

其中收录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共五十万字。

当然,《传奇》本身无所谓传奇,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

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

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

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对于传奇,张爱玲在扉页上这样讲;“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这样的传奇,也是张爱玲的“传奇”。

作为女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张爱玲凭其女性的直觉、能够透过事实看本质的聪颖,传“奇”字,以“奇”为着立点,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揭露了女性自身的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其的卑弱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命运无可抑制的不可避免,为生活,为金钱,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自己编织的笼,再在笼里了结,让人们透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觉出其间的苍凉感。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

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其祖母为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

1943-1945年发表《茉莉香片》等小说。

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论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甚至以专章讨论张爱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港台作家,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

到20世纪90年代,连苏童也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人人仿佛张爱玲。

--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作者:潘飞,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和讯读书)。

张爱玲的影评

张爱玲的影评

一直以来,对张爱玲的喜爱从未改变过,也许说喜爱她的文字才更贴切吧。

她的文字那么一语中的,没有矫揉造作,大胆抒写自己所想,正如她说女人中的一句话: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

有美的身体,以身体取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

看,这就是我所喜爱的个性鲜明的张爱玲。

而今天,略知张爱玲作品一二的我小小写下对张的作品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作为大二上学期刘老师认真教学的作业,如果不当,请老师谅解改正。

说到张,不得不首先介绍一下这位睿智的女子。

张(1921——1995)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官员家庭,可谓身世不错。

不过后来家世的迁徙没落终究让张吃到了苦:旧派绅士的父亲吸鸦片、逛妓院、养姨太太,母亲思想前卫化几乎弃她跨洋越海,父母不断争吵以至离异,后母的不好对待以及父亲的毒打,逃出父亲的有。

还有之后漂泊,爱情起伏。

可以说,张爱玲就是一住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而她的背景就是一个词:苍凉。

用“苍凉”,一方面基于我对张的理解;另一方面,正如她所说,苍凉。

接下来,先谈谈我对张爱玲作品的看法及评价再谈谈个人对张爱玲的个人理解。

一,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是一位多产作家,1944年,是她创作的高峰,1943年,是她开始写小说时期。

在1943年,22岁的张正式写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等相继发表。

《金锁记》主要刻画了一个阴险的母亲形象——曹七巧。

这部小说中金钱改变人情甚至超越一切,人情显得那么薄弱,让人心怜心疼,可谓看的人心寒。

小说中,门第森严的姜公馆既是曹七巧的“家”又是一个布满危险的不安全地带。

曹由开始的被施行者转为危险的旅行者。

她在性爱和情感的空缺下,人性扭转到最后发展成对金钱的变态追。

曾经的她也是个漂亮泼辣的女子,也是个纯情的女子。

到最后却沦落人人唾弃的角色:满腹的怨气变成尖刻的歹毒,不择对象,变相占有儿子,对女儿婚事的破坏。

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作者:林铭豪来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12期1995年9月8日(中秋节),74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黯然去世,但却在一周后才被发现,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

年轻时十分时髦的张爱玲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

”但离世时却异常简单。

这位被认为象征着民国贵族精神的女作家最后是在孤独中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25年过去,张爱玲一直在“被重新发现”,读者群不减反增。

而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各类纪念她的文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酝酿中,网友甚至戏称今年是“爱玲爱玲年”。

许鞍华“张爱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第一炉香》预告片的释出更直接引发全网热议。

大家热衷于讨论张爱玲显赫的门第出身、过人的文学天赋、纠缠的爱情经历,唯独鲜有声音触及到她背后的一面。

张爱玲似乎成了一种标签的集合体:才女、时髦、苦情……“张爱玲”三个字本身就满足了现代人对于民国文人传奇的想象。

但回溯张爱玲的一生,她外在的光鲜与逝世后的人气和其在世时的苍凉底色形成了近乎讽刺的对比,如同她后来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文学史中的张爱玲、乱世众生中的张爱玲、读者眼中的张爱玲,从民国到现在,张爱玲那些光鲜和苍凉依旧没有被看透。

“天才梦”的爱与恨1920年,张爱玲生于上海,是真正的“东方贵族”。

民国很多文人都有不俗的家庭背景,张爱玲更是独特,她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重孙女。

母亲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新一代女性,在她耳濡目染之下张爱玲很早便展现出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和天赋。

众所周知张爱玲年少成名,她的这个“年少”在最不缺“天赋型”选手的民国都称得上惊艳。

7岁开始写作,12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凭一篇《天才梦》在文坛崭露头角,整个过程都顺利得令人咋舌。

《天才梦》开头更直言:“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天才”就是张爱玲一生的底本,旁人以此赞叹张爱玲的传奇,只是往往忽略这《天才梦》里还有一句话:“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谈张爱玲作文8篇

谈张爱玲作文8篇

谈张爱玲作文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谈张爱玲作文8篇融入真实感受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作品的共鸣和思考,优秀的作文是我们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充分展示,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张爱玲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张爱玲新的理解

对张爱玲新的理解

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许鞍华依旧是一头短发,穿牛仔裙,配球鞋,一站在镜头前神情便略显羞涩,只是在一个多小时的专访过程中,向来烟不离手的她居然一支都没有点燃过。

许鞍华正为了新戏《上上下下》忙得不可开交,阔别银幕13年的周慧敏被她打动,携手吴君如接拍了这部同性题材电影。

“我最多能半个小时不抽”,许鞍华这样说,但此时仿佛一支烟的时间都显宝贵,专访完,拍完照,她匆匆地和《金锁记》女主角焦媛拥抱作别,便一阵风似的往片场赶去。

或许同以往更大的不同是,从1979年那部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的《疯劫》开始,30年后许鞍华的导演作品列表中增加了第一部舞台作品。

在执导这部《金锁记》的时候,她习惯的监视器不见了,熟悉的镜头也不见了,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新鲜,此次专访的地点也不是嘈杂的片场,而是位于香港九龙的一间排练室,她的对面是整整一墙的镜子,而背后是满满挂着的各种舞台剧海报。

世俗的张爱玲时代周报:从电影《倾城之恋》到《半生缘》,到这次的话剧《金锁记》,你一直在呈现张爱玲的作品。

据说你和张爱玲还有着一些渊源。

许鞍华:(笑)也并没有什么渊源。

1981年我拍《倾城之恋》,去找宋淇(张爱玲的生前好友)询问购买版权的事情,聊出来我跟他的女儿是幼儿园一年级的同学。

那时我住在北角,一个当时被叫做小上海的地方,我记得我们每天上学要走一段路,一直走到公交车的总站,然后再坐公交车回校,坐在我前面的就是宋淇的女儿和她的妈妈,她妈妈是上海人,穿一件旗袍,举着一个伞,特别典雅,这个背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隔了几十年后回想起我们走过的那段路,我就想,那段路其实张爱玲也走过啊。

她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香港的七姊妹道,而那条路是其中的一条岔路,所以她一定会经过那条路的。

时代周报:你最早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是什么时候?许鞍华:我应该是在1975年的时候开始看。

因为我在1978年曾经向香港电视台提议拍《倾城之恋》,而那个时候浅水湾酒店还没拆。

我当时看到她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不是香港人的作家,居然可以把香港写得那么像我感受中童年的香港。

逝世10年后

逝世10年后

逝世10年后:张派作家谈张爱玲文章作者:徐淑卿本文转载自:中国时报开卷版当张爱玲的骨灰洒向大海之后,时代的列车依然往前开,但是我们的世界并不因为她的离去而将她遗忘,反而对着她留下的空荡荡的位子,凭添更多想象、评论与挖掘的空间。

虽然已经去世10年,但是张爱玲依然在我们身边围绕,当然更有一些人始终必须和张爱玲的鬼魂搏斗,这些人就是被归类为「张派」的作家们。

据说,率先提出「张爱玲成了祖师奶奶」一说的是香港学者刘绍铭,但多年来始终在整理「张派」系谱而蔚然可观的,却是哈佛讲座教授王德威。

王德威十几年前即写了一篇短文〈张爱玲成了祖师奶奶〉,张爱玲去世时他在《中国时报开卷版》发表〈落地的麦子不死〉,而后又发展成一篇更为完整的论文〈从「海派」到「张派」──张爱玲小说的渊源与传承〉,为曾受张爱玲影响或与之气息相近的作家们,描绘出一个轮廓。

这种归纳整理的功夫与识见,对文学研究而言当然深具贡献,但被点名的作家们可能就有不同感受。

2000年香港岭南大学举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即曾安排一场「张爱玲与我…」的座谈,作家朱天文、王安忆、苏童、须兰都在会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也许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让一些作家厘清她或他和张爱玲的关系。

※白先勇-与张爱玲同拜曹雪芹师门今年作家白先勇在接受「人民网文化论坛」提问时,曾经谈到他与张爱玲的文学关连。

他认为,自己小说的基本理念和张爱玲不同,但写的人物可能和她有相似之处,因为他们同出一个师门,拜的是同一个老师:曹雪芹。

白先勇的回答提醒了我们:所谓的影响、类似,是一个过于简略的说法,影响的来源可能盘根错节,远非一语可以道尽。

※朱天心-终究会从张腔中走出来作家朱天心认为「张派」的归类也没错,因为有些作家的文字的确有「张味」,不过在解释上却不见得是对的。

朱天心认为,文艺青年接受文学启蒙时,可能不过十几、二十岁,他们有才华有热情,唯一欠缺的就是人生阅历,因此对朱天心而言,张爱玲的影响未必是在文字,而是那种看尽人世沧桑的世故与腔调。

张爱玲去世十五年了

张爱玲去世十五年了

张爱玲去世十五年了今年是张爱玲九十华诞,又是她去世十五周年。

听说会有一些纪念活动,还有几本书要出,譬如《张爱玲私语录》。

我本无心做“张迷” ,却收集了甚为可观的张爱玲作品的初发刊及初版本,可以写一本《张爱玲书影录》了。

六十几年前,一个聪明的男人说了一句话:“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二十年前,我做了一项统计工作,把家藏旧刊中老向(王向辰)和张爱玲的作品名目一一抄在本子上(老向今天仍是寂寂无名,张爱玲却名满天下),我的工作没算全白干,至少为今日的工作打了基础。

二十几年前,台湾的超级“张迷” 唐文标先生将他收集到的所有上海沦陷时期有关张爱玲的出版资料,包括张爱玲的照片, 张爱玲画的插图、扉页、漫画、书籍封面,第一次发表文章的刊头及发表过张爱玲作品的各杂志的封面及目录页,汇总原样影印,印成一册十六开本383 页厚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我对此书想念殷切,曾托台湾友人代为寻觅,被告之非正式出版物已极难寻获,慢慢也就死了心。

物极必反,心死了机会倒来了。

2003年SARS期间人与人直接交往的场合能避的大都避了, 旧书摊旧书店自不能免, 此时网络旧书交易应运而生,足不出户,只需点击鼠标,出价比别人高,便可竞拍到你想要的书,《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就是这么得来全不费功夫。

书到手,跟想象的差很多,图片多为复印件,且复印的质量不佳,模糊,歪歪扭扭,现在任何一种摄取图片的手段都会超过它。

所谓“大全集” ,其实都是全不了的但是唐文标为此付出的精力无人可及。

最近查到一条资料, 在台北有“张迷”疯狂竞投此书,初始价是450 元台币,很快就飚升到5000 元台币。

最后的得标价是10300 元台币。

我如今所藏张爱玲作品首发刊物已不少于当年的唐文标,所以也想弄本类似大全集的书,最初知道我有这想法的是止庵先生,我们私底下有个“代号”,管这书叫“张爱玲资料小全集” 。

张爱玲一个人的作品发表史或即是另一个人的收藏史。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家中孤独离世,随后,人们发现她把遗产全部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家中孤独离世,随后,人们发现她把遗产全部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家中孤独离世,随后,人们发现她把遗产全部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家中孤独离世,随后,人们发现她把遗产全部赠予宋淇夫妇,这其中包括32万美金约270万人民币。

一时舆论哗然,纷纷议论她为何不把遗产留给自己的亲弟弟?因为那时她的弟弟正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甚至穷得连老婆都娶不上。

张爱玲的遗嘱是这样写的:“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

第二,遗体立时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

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

”这份遗嘱最让人不解的是第一条,即张爱玲对遗产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不把遗产留给亲人,而是给了毫无血缘关系的朋友。

先说说张爱玲的遗产有多少呢?她的存款与投资加起来有32万美金,在1995年,这相当于270万人民币,此外,还有她的所有著作版权。

这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了。

很多人之所以疑惑张爱玲对遗产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当时在国内,她还有个亲弟弟,名字叫张子静。

按道理,他最应该继承张爱玲的遗产。

张爱玲也不是不知道她的弟弟有多么需要钱。

在张家落败之后,张子静和继母一直住在一间仅有14平米的小房子里,靠着在乡下教书赚取微薄的收入,生活相当困难。

因为没钱没房,张子静一直娶不到老婆。

67岁那年,张子静仍有一次结婚的机会,可是女方要求张子静在上海市区买个小房子才同意结婚。

这时候,张子静想到了姐姐张爱玲,他通过报纸辗转与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取得联系,他满怀希望,写信求助,希望姐姐能给他点钱买个房子,让他晚年有个老伴,方便有人照顾。

可惜,等来了一封拒绝信。

张爱玲的回复是:“其实我也勉强够用,没有能力帮你,是真觉得惭愧”。

就这样,因为房子问题,张子静错过了最后一次结婚的机会。

或许,张爱玲那时候是真的没钱,可是当她经济好转,甚至在立遗嘱的时候,她至少也要给曾经向她求助的弟弟留下一些什么。

可惜,什么也没有。

张爱玲何以对唯一的亲人凉薄至此?其实,在小的时候,张爱玲是非常怜爱这个弟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張愛玲逝世10年後評論篇》-寻找张爱玲
文章作者:徐淑卿
本文转载自:中国时报/开卷(050815)
不久前上海静安区政府在张爱玲以前居住的地方挂上「张爱玲故居」的牌子,
小说家朱天心曾以「只是一个手势」,来形容张爱玲逝去的消息,因为在过去这是只有左翼文人才会获得的殊荣。

生命最后的20年,张爱玲是形同不在的。

但这个手势却不是一个消失的标记,反而更像一个召唤的信号。

1995年张爱玲去世之后,关于她个人与作品的评论大量涌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指出,中国大陆曾就2003年的论文做过统计,发现被研究最多的现代文学作家,依序是鲁迅、胡适、张爱玲。

可见张爱玲虽然80年代才在中国大陆学者、作家圈子流传,直到90年代才广为人知,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了。

尤其别具意义的是,1952年离开上海后,仅曾以书写《赤地之恋》遥想上海的张爱玲,终于要以另一种方式重返上海。

继1996年、2000年分别在台北、香港举办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之后,今年10月下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即将召开「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

负责筹备此次会议的陈子善指出,以「张爱玲与上海」作为主题,是因为上海是张爱玲开始写作、以及写出最精彩作品的地方。

陈子善进一步解释说,在2000年香港岭南大学所举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就有学者指出,张爱玲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的符号」。

许多人对张爱玲有误解或曲解,认为她的作品不外都市男女、情爱、家庭、婚姻等,陈子善认为张爱玲的确写了很多这方面的题材,也写得很有特色,但是对于张爱玲作品的研究还是可以有更多视野,这次在上海所举办的研讨会,就特别希望关注张爱玲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与文学之间,扮演了什么角色。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中
根据陈子善的观察,中国大陆对于张爱玲的研究,主要还是在于小说、散文艺术的成绩上,也就是在文本研究上比较深入,和文化研究的结合才刚开始,不像台湾学者张小虹等人已经累积一些成果。

除了张爱玲的作品外,大陆学术界的研究也延伸到张爱玲喜爱的古典文学如《红楼梦》、《海上花》乃至于方言等,可以说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中。

其实这次「张爱玲与上海」研讨会的部分主轴,如性别、城市等,早在1996年台北所举办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中就已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或者可以这么说,仅以中文世界可以看到的资料,从1973年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大地)、1990年郑树森编选的《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允晨)为分界点,到1995年周蕾在台湾出版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麦田),1999年由台北张爱玲国际研讨会论文结集的《阅读张爱玲》(麦田),与2000年李欧梵《上海摩登》(牛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至迟在90年代就已经超越作品本身,而与各种理论取向参差对照了。

不过这不意味着「张爱玲与上海」研讨会没有超越以前的范围,而更应当看待在这次研讨会中提出哪些不同于台北、香港的观照点,比如标举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连,就是反映了大陆学界目前非常关心的课题。

不过相对中文世界对张爱玲研究的方兴未艾,张爱玲在西方世界是否同样受到关注则是值得观察的。

在西方世界是否同样受关注?
今年将《流言》翻译成英文(Written on Water,哥伦比亚大学)的加州柏克莱大学东亚系副教授安道(Andrew F. Jones)认为,夏志清在美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域里,对于提升张爱
玲的文学地位,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可惜的是,张爱玲在这个圈子之外,对多数人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

不过即使如此,英语世界的学者还是有相当多关于张爱玲的研究成果,比较广为人知的是李欧梵对张爱玲的才华与魅力毫不保留的推崇,并且将她定义成一位现代主义的作家。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以时兴的学术潮流与理论研究张爱玲,比如和他合译《流言》的Nicole Huang,就从女性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角度,讨论当时出版世界的脉络,以及张爱玲如何在战时艰困的上海建立起自己的名声。

其它的研究还包括从影视以及离散的后殖民角色看待张爱玲,而这就距离她作品的文本分析较为遥远了。

安道也指出,他将《流言》翻译成英文,就是希望改变张爱玲仅被中国研究者知晓的现状,而为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接受。

因此他非常乐于看到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读者,能够发现张爱玲作品新颖迷人之处,在一些刊物上,他甚至将张爱玲比拟为班雅明与苏珊.桑塔,认为她是一位老于世故的知识分子。

张爱玲研究还需进一步努力
相对于张爱玲研究的丰富多彩,陈子善认为,张爱玲史料的出土则出现一种「反差」。

举例来说,不久前上海静安区政府在张爱玲以前居住的地方挂上「张爱玲故居」的牌子,过去这是只有左翼文人才会获得的殊荣。

但是陈子善前去一看,却发现很多资料是错的,包括张爱玲1920年出生,被误写为1921年;1952年赴港被写成赴美等。

陈子善认为故居的牌子有纪念碑的意义,写错是很不应该的。

同样关于张爱玲史料的缺乏还反映在两件事情上。

陈子善指出,任何重要的作家一定有年谱,但是张爱玲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年谱,另外大陆关于张爱玲的传记虽有一些,但多是描述与感想,而不是建立在发现更多事实性的东西,因此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陈子善认为,搜寻张爱玲的史料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甚至可能找到张爱玲未被发现的佚文。

陈子善谦虚的认为,台湾在寻找张爱玲史料上做得更好,尤其《印刻》杂志发表了一些张爱玲的家书、英文自白等等。

东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芬伶也指出,上个世纪至今,对于张爱玲了解较多的是她和胡兰成以及和赖雅的婚姻,但是从1967年赖雅去世至1995年为止,张爱玲这段时间做了些什么,几乎没有一手资料,因此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发展,像张爱玲母亲与炎樱这边,应该还有一些线索。

周芬伶说,就像过去认为胡兰成几乎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了,但是找到他的侄女青芸之后又有新的进展,她认为如果可以找到关键人物,对于张爱玲的研究还是可以有所突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