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问

合集下载

教师阅读的“三问三策”

教师阅读的“三问三策”

智慧管理 2023年12月76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作为教师,不阅读,又怎么能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思贤实小”)作为一所2014年新建的年轻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

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贤书共阅,以书养贤”读书活动,引导每一位教师把阅读视作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静读、细品、勤写”,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修养,丰厚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建设书香校园。

一、“三问”开启教师阅读我们强调,阅读必须基于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

如果教师觉得自己没有专业成长的需求,那么,推动教师阅读显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不管是基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还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抑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阅读都应该成为教师自我认同的分内之事。

所以,要推动教师阅读,必须先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2]。

为此,教师首先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时候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一)什么时候阅读?相对其他职业而言,教师群体是比较忙碌的。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满满当当的安排中,总能挤出阅读的时间。

下课后,把与其他教师闲聊的时间用来读一篇文章;回家忙完所有事情后,打开一本书,翻上两三页;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捧起一本书,静静品读。

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时间来阅读。

(二)该阅读什么书?教师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呢?相信这是很多教师经常苦恼的问题。

我想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既可以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帮助自己扎实巩固基础;也可以阅读专业成长方面的书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闲暇无聊之际,还可以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帮助驱散心中的苦闷。

想象一下,一茶一书一午后,是多么惬意的时光!教师阅读的“三问三策”倪仁英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阅读方式更趋多元的当下,学校开展教师的阅读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阅读三问

阅读三问

阅读三问作者:吴晓彤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年第08期一问:什么是阅读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叶圣陶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

——章熊结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得言、得意、得法。

二问:小学阅读教学应该怎么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老师不要讲解,而要教给学生读书、写字,要教会学生读书、正确读书,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许睿结论: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教师要在指导读上下工夫,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动情、在读中感悟。

三问: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做些什么我的回答是:把握学段特点,读出学科本真!低年级: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呢?谁为我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挑选一名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一种心情,你听出来了吗?(生:开心)请大家把这个词圈起来。

点拨:小朋友玩得开心极了,手中的石子在他的眼里也变成了──(生:流星),变成了──(生:炮弹)。

多形象啊!谁再读一读?(挑选一名学生朗读)(二)突然,事情发生了变化,玻璃被打碎了,小作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你能读出这一变化吗?请练读第二自然段。

(齐读)评价:事情发生了变化,小男孩的心情由开心变得──(生:害怕)。

朗读的时候,语气也一定发生了变化。

谁再读?(挑选一名学生朗读)(三)逃走就意味着逃避责任。

那他怎么面对老奶奶呢?读出问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预设:不自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不自在?)读出体会:不自在就是不好意思,他面对老奶奶时心里会想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先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读、加入动作指导读、进行评价指导读等方式,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着小男孩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有了层次性。

三学三问心得体会

三学三问心得体会

三学三问心得体会
三学三问是指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问题。

三学是指学而时习之、己所不知,三问是指学而时问之、问不患、问若愚。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学而时习之。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

只有通过反复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学习,才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其次,己所不知。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发现,在与他人的学习交流中,能够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要主动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最后,学而时问之。

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于提问,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要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寻求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答案。

通过提问,可以激发思维的活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三学三问的学习方法,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地怀疑和追问,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我将继续坚持三学三问的学习方法,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学习成果。

阅读教学三问

阅读教学三问

阅读教学三问导读: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

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姓“阅读”了呢?新课标的颁布和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一问:阅读课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

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

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让学生掌握?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校园读书活动“三问”

校园读书活动“三问”

校园读书活动“三问”包昌升“推动青少年读书”系列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3月底,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启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目前,校园读书活动究竟开展得如何?怎样才能真正把读书活动这件大事抓好?我们回避不了当下校园读书活动的三个问题。

怎样真正读起来?手捧一卷,心行万里。

这是读书的最美姿态。

相对于成人阅读者,中小学生还处在学习阅读的阶段,学校读书活动要确立学生“阅读学习者”的立场,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保障,让学生真正读起来。

保障阅读时间。

首先,校内必须安排读书时间。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明确要求,语文学科每周至少一课时学生自由阅读时间,提倡其他学科整合教学内容,挤出一定量的阅读课时,用于本学科书籍的阅读。

在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设置读书课程、开设读书社团,留出读书时间。

其次,合理利用校外读书时间。

学习日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双休日、寒暑假进行大批量集中阅读、整本书阅读。

“双减”以来,学校每月一次的“无作业双休”和每周一次的“我是朗读者”家长进校园活动,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时间保障。

尤其是家长进校园跟孩子一起诵读经典,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读书热情,有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

拓展阅读空间。

学校将原有的一个综合性图书馆拆分成六个,文学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国学图书馆、绘本图书馆、少儿期刊馆和人物传记图书馆,并制定了“预约进馆制度”,每班每周预约一次进馆阅读时间。

所有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大大增加了阅读容量。

此外,在连廊、功能室等区域也布置阅读空间,鼓励建设家庭小书房。

学校与社区图书馆开展共建活动,发放阅读证,鼓励孩子在休息日走进社区阅读,感受读书的氛围。

优化图书流通。

书籍的流通量,不应该是纸上的一组组数据,而应该体现在学生手不释卷。

我们坚持“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放的”理念,创新图书管理机制。

首先,简化借阅管理,图书馆不设专职管理员,借阅工作由各班自行管理。

“三步三问”阅读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三步三问”阅读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三步三”问阅读法“三问”是指:“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问题。

现将各步骤的操作方法和中心任务简要归结如下:第一步:略读(即浏览)。

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基本要领是:一看看标题,关键记心底;二看看文体,思路要清晰。

“三步”是指:略读、通读、精读这三个过程。

这里所说的“一看看标题”,是指:审阅标题,抓住标题中的中心词,如《白纸的传.奇.》另需注意修饰词和动词,因为它往往关联着作品的重心,例如:《只.给过父亲一把..剃须刀》《亲近..我的双腿》。

另外,有些题目也可以和透漏出作者所采用的文体,如《伐木小调》必然是记叙文,《经典和我们》《圣诞与荒诞》则可能是散文或议论文,至少是议论类的散文。

“二看看文体”是指迅速浏览全文,初步认识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如果是记叙文,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由此相应地采用适合该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找到打开阅读文章的突破口,在心中确立一个明晰的思路,以便为下一步的通读作好准备。

第二步:通读。

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利用该文体的特点进行梳理归纳。

这一步中,“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三个问题伴随始终。

其中:“写的是什么”是总结段意、并进而归纳中心思想所不能缺少的思考。

“怎么写的”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思考,是与写作密切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写?”是对文章的选材、文手法、布局谋篇的思路等所做的深层思考。

在考场应试时,后两个问题可以不做深入思考,但是“写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关键步骤,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

例如:如果是议论文,那么在通读时,就要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抓住论点和分论点(写的是什么)。

第二:弄清楚论据的类型(怎么写的)。

第三:弄清楚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怎么写的)即各自的好处(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是记叙文基本上要遵循下面的口诀:一看看标题,关键记心底;二看看文体,思路要清晰。

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_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_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感谢您的阅读!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江沅在读书笔记PPT营的小组里与大家讨论了三个关于读书的问题,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如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效率这事我不太能说出一二三,没有特别注意过。

感觉读书主要和动力与需求有关有读的动力,如某本很喜欢的小说,就可能一个晚上从头读到末不想停;有读的需求,如专业或工作需要,便往往效率很高能直取所需;关键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好书,不是当下最高需要,也不一定最想读。

我偏爱把它一直放在枕边,kindle也装着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有状态了想读了,就读。

"保持想读书的心情"在我看来就是最能提高效率的事,"带着想读书的心情读书"就会能读进去心情之外,就是眼到、手到、心到、有时还要口到,要随时随地能提问,能代入进去看,也能把文字代到自己身上看看文学作品,代入又出来,尝试去走一遍作品中的人生;看社科,要提问,看到书中给出一段推导,自己学着做结论,看到书中给出一个结论,自己试着再推导新的东西,有时翻过页会惊喜发现自己的推导和前人研究成果一样,这就是把这块儿理解的还行了然后手到是很提高效率的,一边看就一边做笔记,比如读《精进》时,我习惯是读到一段新的方法,就在旁边写下"把这个方法应用在我的xx学习中就是xxxxx"这样,那这本书,一遍读下来效率就感觉不错2.制作读书笔记PPT有哪些目标我自己的目标主要是分享、交流与致敬分享,比如读吕思勉的书时,很想把其中的知识做成PPT,帮助很多"不好读古文"的朋友一起接触这些知识,但我自己暂时没吃透,只能先多读再说。

交流,与书评差不多,看别人对书的理解,看别人对我的理解的理解,很有趣。

致敬…比如遇上自己很喜欢的书,感谢作者写出来了,就会想能不能干点什么,其实分享的目标也就带有致敬的意思这里扩展一下,说到写书评。

我偶尔做PPT,更多写书评,但自己的读书笔记远比输出书评多几十上百倍。

教师阅读“三问”

教师阅读“三问”

教师阅读“三问”作者:张卫华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第11期张卫华,信阳市平桥区第一小学副校长、育才校区执行校長,中教高级教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河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与教师教育专家。

主持或参与多项省课题并获成果奖。

成立“张卫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阅读为出发点,致力于研究“阅读与语文、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成长”,创设“灯塔阅读课程”和“主题研究课程”“养教课程”“爱慧成长课程”,使教师成长梯次提升,学校文明与内涵不断彰显。

作品《静水深流》《陪伴》已结集,另出版有诗集《时间里的光》。

每个人对自我成长的要求不同、取向不同,所以对阅读的要求也不同。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向内心求发展的价值转型,在一部分人用“没时间”回避阅读时,一场“阅读革命”正在很多人的行动中悄然进行。

作为不断引导学生和家长阅读的教师,更应走在阅读的前列,搞清楚“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

为什么读教师的发展之路就是学习之路,而阅读就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成长中要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克服“本领恐慌”。

当然,教师在成为教学高手之前应先成为学习高手,而成为学习高手的前提是成为阅读的高手,有阅读的兴趣、激情、能力和习惯。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足见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能决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的阅读内容都会成为他的精神基因和密码。

一个人读过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精神财富,一个人的书架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秘密花园,他每天坚持在这个花园里行走,自然能走出自己的繁华与芬芳。

阅读应作为每个人成长的主线,它联系着每个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是已经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资源,而孩子是明天,那教师就是连接知识传承与发展的“今天”,就是昨天与明天的桥梁。

教师怎样架设好桥梁,首要解决的就是个人的成长问题,就是学习,就是阅读。

教师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才能培养出有阅读和思考习惯的孩子。

教师读书三问

教师读书三问

教师读书三问作者:李湖江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7期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三中李湖江对于读书,有些教师还有这样一些疑问:教师应该什么时候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一、什么时候读书?无法否认,教师这个群体是比较忙的。

但是,教师再忙也要抽空出来读书。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教师再忙,也是可以挤出时间来读书的。

比如说,教师一天的工作安排得再满,教师也应该有所计划: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做每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教师在权衡之后,在忙完了某一件事情之后,把与其他教师聊天的时间挤出来。

泡上一杯茶,打开一本书,就可以慢慢地去读了。

还比如说,教师在回到家之后,在忙完了家里的事情之后,可以在床头摆上一本书,然后翻开来,慢慢地去品味生活中的内容。

二、读什么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这大概没有固定的范围,但是我还是建议教师先读读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师成长方面的书。

当然,当教师觉得读书的时候昏昏欲睡,实在没能学到什么的话,我还是建议先别读,可以先读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书籍。

对于有关教师成长方面的书,我建议教师完全可以投入地读。

因为这类的书籍就像励志书一样,可以对自己有鼓舞作用,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另外,教师还可以读一读散文,让这些散文驱散自己心中的烦恼,让自己安静下来去享受生活。

可以想象,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本书、一杯茶,这是多么让人惬意的一幕啊!如果有些教师对于一些历史书感兴趣的话,也完全可以去读,让自己走进历史,也让历史涤荡自己的心灵。

三、怎么读书?教师对于自己的读书不能定太大的目标,否则读书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一种压力,而对于自己该怎么读书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对于一些杂志来说,教师如果碰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大可以跳过去,而对于有些内容可以大致浏览一下,这对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来说是没有坏处的。

当然,有些内容可能会让自己眼前一亮,这时,教师不妨对这些内容进行细细地品读,读出点知识来,读出点味道来。

范文:阅读课堂“三问”

范文:阅读课堂“三问”

阅读课堂“三问”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努力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运用于日常教学的具体环节、细节,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

然而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产生了许多的疑惑,现就以下问题和同行们商榷:第一问:我们该如何组织活动?课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需要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成长发展过程。

新课程针对以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活动的状况,提出课堂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在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有些课堂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多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氛围上的热热闹闹,而丢掉了学科特点。

设计理念的偏差,引发生成的偏向。

如一位老师教《认一认2》中“虫、贝、鱼、鸟、羊、犬、龟、鹿”8个生字时,有个学生问“贝是怎么行走的?”老师为了刻意追求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又引导进行表演活动,学生在教室里学鱼游、学鸟飞、学龟爬、学羊跑、学犬叫。

下课了,有关人员作了检测,近百分之六十的孩子没有认识8个生字。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偏离本体的拓展。

如一位老师教学《看菊花》,既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也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感体验,而是在拓展有关菊花的活动上做文章。

先让学生看菊花照片,讨论名贵菊花特点;又让学生交流菊花的栽培技术,研究菊花的生长过程;再让学生画菊花图,唱菊花歌,吟菊花诗。

一节课下来,学生读书不足5分钟。

那么,课堂活动应该怎样组织呢?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即按学科目标、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纠正课堂活动中的偏向。

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贴近学生发展的前沿,与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既不是重复,也不是高不可攀,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如《认一认2》中的8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拼音能力认读汉字,利用对动物的已知,根据字音、字义找图画中相匹配的动物,在此基础上,开展“找朋友”识字活动。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的意思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的意思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的意思《关于“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嘿,咱今天就来唠唠“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这句话是啥意思。

你想想啊,读书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一路上会遇到好多好多问题。

就好比你走进一个大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路,你得找对路才能走到想去的地方呀。

这时候,问问题就像是拿着个小地图,能帮你找到方向。

要是你问了一次,没得到答案,那可不能就这么放弃啦!这就像你在森林里迷路了,问了一个人没搞清楚,难道就不走啦?那可不行!咱得接着问呀,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有一次能找到答案。

说不定问着问着,还能发现一些别人都没发现的有趣的地方呢!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就特别爱问问题,有时候把我爸妈都问得不耐烦啦,哈哈。

但我才不管呢,我就是要搞清楚。

有一次,我看到书上说地球是圆的,我就想不通啊,那为啥我们不会掉下去呢?我就去问我爸,我爸给我解释了一通,我还是有点迷糊。

我又去问我妈,我妈也说了一堆,我还是觉得不太明白。

但我没放弃呀,我又去找老师问,老师给我讲得可详细啦,我这才恍然大悟。

你看,这不就是一问不得,再三问的好处嘛!读书的时候多问问题,就像给自己的脑袋装上了小翅膀,能让你飞得更高更远。

别害怕问问题会显得自己笨,其实呀,爱问问题的人才是最聪明的呢!就像那句话说的:“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所以呀,大家读书的时候可别不好意思问问题哦。

大胆地去问吧,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问到明白为止。

这样你的读书之旅才会更加精彩,你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相信我,等你以后回头看,会发现这些问问题的经历都是特别宝贵的财富呢!好啦,我就说到这儿啦,大家好好读书,多多好问哟!嘿嘿。

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啦?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让我们都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阅读教学三问

阅读教学三问

阅读教学三问作为一项基础技能,阅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此,阅读教学也被越来越重视。

然而,对于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人们仍然需要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围绕阅读教学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文本时更有效地理解、分析和利用信息。

在此过程中,阅读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心智和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多方位、目标明确的。

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和阅读速度,包括一些基本的技巧,如捕捉主旨句、识别关键词汇、运用上下文理解词义以及运用读者背景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等。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文本中理解和分析各种信息,如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信息、推理和判断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尤其需要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和自觉性。

问题二: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为了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开展阅读课堂活动:如开展阅读课堂活动,提供各种阅读材料,安排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对于阅读的興趣。

•设计阅读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针对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如文本分析、信息提取、推理判断等。

阅读任务的设计应该越来越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以更快速地提高阅读水平。

•提供反馈和评估: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评估,及时为学生弥补阅读差距,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设置明确的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年龄、学科、阅读情况等因素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

•制定适当的阅读计划: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和阅读能力制定适当的阅读计划,包括材料、任务、反馈等。

•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学生的阅读态度和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正确阅读态度,包括认真、细心、耐心、积极的长久实践。

“三问”,让阅读走向深入

“三问”,让阅读走向深入

“三问”,让阅读走向深入作者:王晓轩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11期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自己的“意”的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目前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学生回答较浅的状况,教师可从“自问—互问—追问”这三种形式出发,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密切对话,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自问“学贵有疑。

”在阅读教学之前,学生大都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问,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与教师和学生商讨解决的,做到心中有数。

如此教学,必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人物都有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等,这种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自读中解决,鼓励学生就“天游峰有什么特点?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些景物描写的地方去掉可以吗?文中关于老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等诸如此类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问。

在学生自问以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对问题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解决问题的动力会更足,起到明显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接地气、真实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方面进行质疑,这样的自问与质疑在学生的潜心阅读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二、互问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所。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当他们经过自问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互问,这样一来,在互动的学习交流以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对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行解决,然后再进入互问环节。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展开了互问,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想让弟子们懂得道理,为什么把弟子们带到了麦田边?”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让弟子们在摘最大麦穗的时候,只许进,不许退?”有学生问:“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对于他们互相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兴致特别浓厚,这是教师提问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问阅读法

三问阅读法

三问阅读法
三问阅读法
三问阅读法是指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研读的一种读书方法.问是做学问者的基本功, 俗话说, 打破砂锅纹 (问) 到底.通过问可以鞭策动脑, 认真钻研、融汇贯通、多多收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 问号为什么写成一个钩? 这钩主要是钩答案, 问号越多, 钩的答案越多.所谓三问, 即一要问写什么;二要问怎么写;三是问为什么写.如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一问首先要弄清该书写的是`五四'前夕觉醒的国民, 揭露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悲惨事实, 来鞭挞封建社会的腐朽的传统和因袭的罪恶;二问要弄清该书主要借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来表现主题, 他剥开了`仁义道德'的伪装, 控诉了`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等残酷罪行, 尖锐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三问得知鲁迅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 运用的是尖锐的笔触、细致的描写和惊心动魄的事例, 主要是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 以警醒和疗救麻木的国民.显然, 三问的过程, 是读书者从内容到主题, 从形式到手法,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 是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 是阅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三问

初中语文阅读三问

初中语文阅读三问这里谈的语文三问,用英语讲就是what,why,how。

用汉语讲就是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

这三问简单重要,方便实用。

它能把当今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如语文性质,课本文选,班级齐学,思维训练,应试教育等,都连通起来。

一、简单重要有经济学家说,几百年来经济学的问题还是老问题,只是解决的方法不同。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亚当-斯密的《国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货币通论》,还有中国某些人喜欢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几百年来,天才辈出,群星灿烂,都是在寻解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香港的张五常老人,只用简简单单的需求定理,解释经济,阐释世事,出神入化,神乎其技。

现在,用上面的经济实例来类比语文学习。

从孔子的私塾的有教无类,演化为汉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到坚船利炮送来的全民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或者教育的基本问题依旧是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谁学习。

孔子的因材施教,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礼记》的格物致知,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是对人类学习的基本问题的不懈探求。

在这里,把学习限制为母语学习,再缩小为语文学习,直到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谁学习。

可以用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三个问题串联语文的学习。

这三问,有如人的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简单,一样的重要。

二、方便实用用三问,指导教学设计。

用三问,依据文章的特性来确定课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设流程等。

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

重点在字词句上预测学生情况,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

文以载道。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诗词歌赋,童话寓言,戏剧小说,书信通知,议论说明,文章都有其想要表达的东西,或感情,或思想,或态度,或意见,或信息。

有的说得直白,有的特意隐晦,有的故弄玄虚,有的弄巧成拙,有的画虎成狗。

读书三问

读书三问

最后讲个笑话作为结束,提 醒大家学习要全面领会,不 能一知半解。

第四句话:持之以恒坚持课外阅读


1、中国名著、世界名著。 2、报刊杂志新闻。
课外读什么?
三、读书之外干什么
1、课外培训要不要参加? 2、电脑游戏要不要玩玩? 3、其他活动要不要尝试?
关于课外培训,个人观点语 数等基础学科原则不参加, 但是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参 加书法、绘画、音乐、戏曲、 体育、茶艺等艺术类培训。
哲学家培根:读书给人以快
我个人的观点:
如果不上学读书,那么生活是这样的:
首先,要珍惜学习 环境,确定读书的 目标。
其次,读书要有爱 国情怀,带着感情 上学。
二、怎样有效读书

第一句话:上课45分钟一分 钟都不允许开小差
第二句话:及时认真尽快独立完成作业

第三句话:定时保证睡眠没有例外
读书三问
一、为什么上学读书 二、怎么样有效读书 三、读书之外干什么
一、为什么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 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 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 翅膀。 ──莎士比亚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狄德罗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
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 才干。 知识就是力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美轮美奂 ,全世 界都在学,我们自己千万不能不学。
关于电脑,这是人类最新的 科技成果,一台电脑比一万 教授还要渊博无数倍,一定 不能禁止,而且要成为电脑 包括游戏的高手。但是玩电 脑一定是有度和前提条件的。
一定要旅游,增长游历。
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 民生福祉。
一定要竞选学生干部, 融入集体之中。

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_感想随笔.doc

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_感想随笔.doc

关于读书的三个问题_感想随笔关于读书三个问题江沅在读书笔记PPT营小组里与大家讨论了三个关于读书问题,我给出了自己答案1.如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效率这事我不太能说出一二三,没有特别注意过。

感觉读书主要和动力与需求有关有读动力,如某本很喜欢小说,就可能一个晚上从头读到末不想停;有读需求,如专业或工作需要,便往往效率很高能直取所需;关键是传统意义上经典好书,不是当下最高需要,也不一定最想读。

我偏爱把它一直放在枕边,KINDLE也装着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有状态了想读了,就读。

”保持想读书心情”在我看来就是最能提高效率事,”带着想读书心情读书”就会能读进去心情之外,就是眼到、手到、心到、有时还要口到,要随时随地能提问,能代入进去看,也能把文字代到自己身上看看文学作品,代入又出来,尝试去走一遍作品中人生;看社科,要提问,看到书中给出一段推导,自己学着做结论,看到书中给出一个结论,自己试着再推导新东西,有时翻过页会惊喜发现自己推导和前人研究成果一样,这就是把这块儿理解还行了然后手到是很提高效率,一边看就一边做笔记,比如读《精进》时,我习惯是读到一段新方法,就在旁边写下”把这个方法应用在我XX学习中就是XXXXX”这样,那这本书,一遍读下来效率就感觉不错2.制作读书笔记PPT有哪些目标我自己目标主要是分享、交流与致敬分享,比如读吕思勉书时,很想把其中知识做成PPT,帮助很多”不好读古文”朋友一起接触这些知识,但我自己暂时没吃透,只能先多读再说。

交流,与书评差不多,看别人对书理解,看别人对我理解理解,很有趣。

致敬…比如遇上自己很喜欢书,感谢作者写出来了,就会想能不能干点什么,其实分享目标也就带有致敬意思这里扩展一下,说到写书评。

我偶尔做PPT,更多写书评,但自己读书笔记远比输出书评多几十上百倍。

感觉PPT与书评是比较具象而理性,输出时会带有较强烈”希望别人能看明白”目;而读书笔记是抽象又感性,写时候心情是”不用给人看,只要画留下我想要”.所以我建议读书试着写书评,多了以后会体会到给别人和给自己不同。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分析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

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素养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学校教师们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备受推崇,因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读三问”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至少进行三次阅读,每次阅读之后都要提出三个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主体,他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讨论,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进行“三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重复阅读文章,每次都要有所收获,提出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如何通过多次阅读来理解文章,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问”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而是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适应性广泛,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因此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它既可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又可以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适用性广泛,因此值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三问高小方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该读哪些书”和“怎样读好书”三个问题,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具体提供了45种书的精读计划,并详细分析了读好书的6种方法。

关键词:三问为什么读读哪些书怎样读好一、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总理在青少年时代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回答了为什么而读书,而不是直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著作,是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的成品。

这些成品的总称是书籍。

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加拿大政治家贝内特曾经形象地把书籍比作“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

可以说,自从有了书籍以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传播就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所以说,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进步。

难怪古人传说当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的时候,会发生“天雨粟,鬼夜哭”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异现象。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前人的、他人的知识经验就陆陆续续地大都被写进了书里。

读书就成了我们向前人、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

马克思说:“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①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②要想摆脱愚昧无知,要想改变不学无术,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

我们当然不能舍弃读书这一条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理科的学生要成长为科学家,必须利用实验室;文科的学生要成长为学者,则必须利用图书馆,必须多读书。

要想有所著述,更必须多读书。

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宋代陆九渊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④,他们的话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读书对于创新的意义。

古代的例子:孔子将修《春秋》,观书于周史;左丘明作《左传》,亦观书于周史;司马迁写《史记》,“遍读金匮石室之书”;唐代杰出的史评家刘知幾供职史馆多年,他的学问也是在图书馆里泡出来的;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史家黄宗羲常“读书至夜分”,曾在私家藏书楼里下过系统的功夫;明末清初的朴学大师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出行总①转引自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近代史教程》(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73页。

②[苏]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03页。

③(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④(宋)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419页。

以骡马驮拉着流动的图书馆自随……现代的例子: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读书甚多,学富五车;毛泽东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图书管理员,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大量中外书籍。

所以,许嘉璐副委员长最近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演中说:“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文化起家,李大钊、陈独秀不是文化起家吗?”①外国的例子,可以举马克思、列宁。

马克思曾多少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用功,以至把图书馆的地毯踩出了一条小路,足见其读书、思索之勤苦;再说列宁: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了列宁的阅读生涯以后说:“如果列宁没有学会利用图书馆那些丰富的藏书,他就不可能写出那些思想深刻的著作,他也就不可能成为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②关于“为什么要读书”,中外学人有很多对此作过深刻的思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③程千帆先生在《詹詹录》中说:“要精读几部书,打下根柢。

黄季刚老师主要在八部书上下功夫:《说文》、《尔雅》、《广韵》、《诗经》、《周礼》、《汉书》、《文选》、《文心雕龙》。

每部书都非常精熟。

触类旁通,就成为一代大师。

”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⑤对于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和出发点,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品质。

但奇特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的。

综上所述,为了造成完全的人格,为了提高文化素养,为了奠定学问根柢,为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强化专业能力,我们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

二、该读哪些书?书海无边,得法是岸。

最要紧的是:读书要认真选择。

俄国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书籍可分为四类:(一)值得精读的。

我们要理解,吃透。

(二)可供参考的。

我们要浏览,了解。

(三)不值一读的。

我们不妨随便翻翻;一涉猎辄弃去。

(四)误人子弟的。

我们该弃置不顾。

所以,“开卷有益”这一说法显然是过于笼统了。

我们必须懂得选择好书。

“好书实是思想与观念的源泉,是防范无知、失望、寂寞、迷信、固执、小气,以及老年时的冥顽不灵等的保险单。

”(奥·康纳语)①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文汇报》,2006年7月23日,第6版。

②[苏]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

③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三联书店,1998年,第4页。

④程千帆:《詹詹录》,《文史哲》,1981年第3期,第41页。

⑤[美]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84页。

列夫·托尔斯泰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

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所以,我们得首先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究竟该选读哪些书?这是一个人们探讨了许多年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的难题。

但无论这题目有多难,我们也无法回避它,因为选定基础书目,是十分必要的。

事实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种漫无目标的乱读,那种跑野马式的用功,效果是不好的。

史学家吴晗也说:“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①其实,基础书目的选定,也并不是真的就没有标准可依。

这标准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的:必须围绕人格的健全、文化素养的提高、学问根柢的奠定、想象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强化这几大目标。

前人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若干份具有借鉴意义的书单,如鲁迅的《开给许世瑛的书单》(12种)、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约190种)、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陈中凡的《读什么书》、汪辟疆的《专书选读》(26种)、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基础书目》,等等。

我个人认为,在这些前贤开出的书单中,以汪辟疆先生的拟目较为适中。

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专书选读》:余谓专书宜缕列子目,以示准则,不可以概括语注明。

但子目选定,其去取亦綦难,今日与友人谈及此,余举屈赋、《文选》、杜诗、韩文、《文心雕龙》、《史通》为文学正脉;易、书、诗、礼、左氏传为文学根本;太史公、《汉书》、《通鉴》、《水经注》为叙记文学伟业;庄、荀、管、韩为议论文学高诣;《说文》为识字大辏,即昌黎所谓“凡为文章,宜略识字”也。

惟《说文》不可选读,但必授以籀读之法。

不明制字科条,何以为文,更何有文学?《周易》蕴义精微,方面广博,非得专门名家,不可开讲,此宜知也。

专书取文翰四,平品二,经五,史四,子四,字书一,凡二十部。

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可谓卢牟万有矣。

至《论语》、《孟子》、《战国策》,此三书宜在高中授读。

《国语》附《左传》,《诗品》附《文心雕龙》,《尔雅》附《说文》,非漏也。

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

②汪先生对这份书单是极为自信的,所以他说“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

的确,这份书单对于文科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汪先生所言:“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

此书单我们今天大致仍可采用。

当然,由于汪先生的这份书单是在数十年之前开列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已感觉有所不足。

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在汪先生开列的二十六部书的基础上,建议再增补《老子》、《孙子》、《广韵》、《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四库全书总目》、《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艺概》、《古书疑义举例》、《马氏文通》、《观堂集林》、《清代学术概论》、《鲁迅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十九种。

①吴晗:《谈读书》,《前线》,1961年第23期。

②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8-779页。

增补的理由略述如下:《老子》、《孙子》,此二书与《易传》一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部方法论著作,故不可不读。

《广韵》,共收26194字,是音韵学的根柢书,也是我们今天解决这二万馀汉字读音问题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它作为音书,与形书《说文解字》、义书《尔雅》鼎足而三,所以也不可不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南朝宋初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与才情,对中国文学、审美习尚、思想文化尤其是对士人精神产生过极为深远影响的一部笔记体小说。

是鲁迅开给许世瑛的十二部书之一。

《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这三部书都堪称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又都是文理渗透、文史兼治的典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万馀种古书的内容提要,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书。

《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起,为清代乾嘉学派成果中最高水平之作。

《艺概》,是清代涉及散文、诗、赋、词、曲以及书法等多个方面而又有深度的文艺学论著。

其论述简要洗练,富于启发性。

《古书疑义举例》,是清末总结古书阅读规律的杰作,稍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著名学者均有续作。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法学著作。

它体现了中国学者放眼世界、尝试“洋为中用”的探索精神。

《观堂集林》,汇集了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史研究成果的主要精华。

《清代学术概论》,是了解清代学术流变的必读书。

《鲁迅全集》,是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最佳读物。

《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结晶。

《邓小平文选》,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设计书。

《江泽民文选》,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这是最新的必读之书。

以上的基础书目共包含了45种书,比起当年胡适的、后来蔡尚思的书单来,大约都只占到他们所开之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确实不能算多。

但话又要说回来,就这45种也不算少了!让我们算笔小账:假定我们仅仅挑选这45种里的4种:①《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大32开3322页②《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大32开9796页③《说文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6开867页④《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16开1867页后两种折合成32开,即:乘以2,那么这四部书共计是18586页,再除以两年的总天数730天,就可得到一个计算结果:25.5页/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