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逐渐凸现。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

从东部的各大经济中心城市到西部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稳定经济和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东部地区拥有多数富裕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区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西部和中部地区经常陷入贫困的局面,这使得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2.资源禀赋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比如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拥有海量的自然资源,而西部地区贫乏。

所以,在资源获取和利用方面,各地的差距也比较大。

3.人口流动不平衡。

许多年轻人在东部城市工作和生活,随着他们的离开,许多中西部城市变得更加贫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成为了一种流动性问题,这种问题导致社会稳定性下降。

以上三个方面均表明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西部地区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调整投资政策来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与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这样可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减轻人口流动的问题。

2.鼓励内部城市的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一些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人才带回当地,支持内部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

这种做法可以丰富中西部城市的人才库、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加强资源整合。

地方政府应该精心规划,调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鼓励在当地投资的企业,包括当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之间的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实践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城乡、东西部、沿海内陆等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不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产业链,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借鉴,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

打破区域垄断,实现各个区域的优势互补,加速区域间资源共享,不仅会使得产业发展更均衡,也会使得经济的整体利润增加。

3、缩小地区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速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将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进行规划整合,打造更强大的区域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间的客货运输瓶颈,推动各地资源从物流上得以互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贸易的便捷度,从而实现产业的跨区域共同发展。

3、推进城镇化进程: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可以带来两大好处——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加强交流,打破地区之间的人流壁垒和贫富壁垒,促进资源和人力的跨区域流动。

4、推进PPP项目: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的PPP项目是加速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激励措施。

电力、交通、石油和天然气、水和环境、物业管理、铁路和地铁等方面的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开始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力求推动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本文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意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适当的经济合作与协调机制,通过各地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转移和信息交流等方式,促进区域内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有利于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尤其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能够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和谐协调,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开始实践。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比较突出的成果有:1.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的推进。

1986年,国务院制订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地方经济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的制定,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区域协调发展论坛的举办。

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论坛”,这一论坛汇聚了各地的政府代表、学者专家和企业家等,共同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纵深发展。

3.实施“东北振兴”等区域性发展战略。

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性发展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提供了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以下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是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是推动城市群发展。

城市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城市群,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还包括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推动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还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推行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等政策,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特征包括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群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引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差异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协调措施展开分析,以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1. 差异性产生的原因1.1 自然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天然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因为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其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1.2 技术与人力资源差异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配置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通常具备先进的科技实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而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则相对较弱。

1.3 区域政策与规划差异区域间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政府在资源投入、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措施2.1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效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提供补贴和支持,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以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其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3 促进创新与科技进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以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2.4 加强人才培养与流动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同时鼓励人才流动,促进优秀人才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3. 成功案例与启示3.1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其通过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入,并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国土和多样地域特点的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趋势和特征两个方面来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走势。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1. 区域间差距逐步缩小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也逐渐进行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使得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

2. 创新驱动成为主导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从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经济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型经济为主转变。

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创新和科技进步。

3. 跨区域合作愈发紧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地方政府愈发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自贸区的建设,中国正在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共同发展和互惠互利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1.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不同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来实现互补和协同。

2. 区域发展的差异化特点中国的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这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来促进。

区域间差异也为各地区提供了发展利基和相互协作的机会。

3. 城乡发展的平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加快了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城市地理条件和人口环境存在诸多差异,总体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实施区域经济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

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统筹规划不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良好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地方经济,可以确保在区域经济中产生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市场的全面发展。

改革发展后,各地区可以不断获得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缩小优先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协调发展;分析研究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将给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建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干预。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一些优势,即抗风险能力强,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但同时,企业很难实现自由发展,不利于市场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加大。

政府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现象,发挥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从宏观上看,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切实解决。

最严重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

首先,根据近年来各种数据的总结,中国东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最慢。

上述三个经济区由于地理优势,具有明显的凝聚力。

同时,三个地区虽然自身实力相对较强,但总体而言,对周边地区改善的推动作用有限。

因此,中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在这方面的总体增长空间有限。

从长远来看,这也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我国人口总量巨大,但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却存在巨大差距。

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东部发达地区,直接导致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企业在欠发达地区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怎样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逻辑和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逻辑1.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沿海地区和一些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化;另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落后、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资源配置、人口流动、产业集聚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 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是促进全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通过不断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地区之间的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路径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区域经济的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地区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2.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些地区能够更好地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3.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向西部地区转移,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清洁生产,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5. 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吸引外部资源和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共同实现互利共赢。

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都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明显。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1. 区域差异较大。

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普遍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则相对较低。

2. 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城市化率高的地区人均收入普遍比农村地区高出很多。

3. 资源禀赋不同。

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

三、对策建议1. 实施产业转移政策。

通过产业转移政策,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4. 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

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实力,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

5. 推动人才流动。

通过各种措施鼓励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结论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政策,就能够实现各地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中小 型 的 丝 网 出 口企 业 来 讲 , 必 须 要建 部 门领 导 与 普 通 员 工 、 管理 层 与 普 通 员 普通 员工 之 间 的 多层 次 交 流 对 话 机 立一套具有高灵敏度 、 高运作效率的组 工 、 织机制 , 以便 应 对 瞬 息 万 变 的 市场 。在 制 , 这样员工就会产 生觉得被信任和被
逐步增大企业利润空 间。因此 , 品牌效 工 的个 体 差 异 ,实 行 差 别 激 励 的 原 则 , 应对 增强企业 的竞争力有着 不容忽视 做到 人 尽 其 才 , 尽 可 能提 高 每 个 员工 的
的作 用 。
工作积极性 。 在企业 内也要建立全方位
2 、 营销 能力要 不断推陈 出新 。 对于 的沟 通 机 制 ,形 成 管 理 层 与 部 门领 导 、
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 地 区发展 非常 不平
建设 的组 织体系 , 建立工 作制度 、 明确
1 、 品牌建设 势在 必行 。当前 , 虽然 工作责任 , 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 员工积
安平 县 的丝 网出 口企 业 众 多 , 丝 网 产 品 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工作格局 , 以 齐 全 ,但 是 在 品 牌 建 设上 还 很 缺 乏 , 品 实现 本企 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牌 的 缺 乏 直 接 决 定 了企 业 在 国 际 上 的 4 、 要 形 成 人 才 激 励 的 长效 机 制 。 市 人 力 市场竞争力 , 进 而导致在面对 国内通胀 场 竞 争 归根 到 底 还 是 人 才 的竞 争 ,
当今的信息社会 , 高效的信息决定了企 尊重 的感 觉 。还 要 大 胆 提 高 企 业 薪 酬 , 业 的成败 。高运作效率 的营销机制 , 可 大 胆 用 人 , 建立健全 薪酬体 系 , 采 用 多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线城市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发展的新型城市群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阶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发展新型城市群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发展新型城市群,可以实现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有效缓解一线城市的发展压力,提升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布局。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实现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五、推动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在不同地区的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更加开放、公平的人才市场,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加强政府协调与政策引导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一体化的政策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大政策的引导力度,给予地方更大的政策自主权,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摘要]区域经济作为人类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内涵较为严格,同时其理论发展也几乎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文以三个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例,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最基础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又都是立足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该地理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区域对经济社会以及人类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作为人类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内涵较为严格,即在一个人文条件以及自然环境都较为类型的地理区域内,如何实现人力、财力、物力之间最有效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更好的发展。

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有:特定的区域;区域内健康、有序的市场形成;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资源条件上的类似;经济活动在特征以及方式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发展1.区域经济结构平衡增长理论这种平衡增长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其主要的理论在于大规模的投资去实现对发展过程中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可分性的克服。

需求上的不可分性主要是指由于市场规模所带来的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以及营利性上的限制,而供给上的不可分性主要是指要保持资本上的整体性。

这种平衡增长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经济学家罗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提出的大推动理论。

2.区域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发展初期一直都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均衡增长理论的统治地位被打破。

经济学家认为,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成产中劳动与资本之间的配合比例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均衡增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充分的发挥作用,必然会趋向充分就业均衡。

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差异现象都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是水平上都会慢慢趋向均衡,而区域差异问题主要归结于市场机制的失灵。

浅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浅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决 区 各 差 时代经 贸 2 1 0 0年 9 月 中旬刊 总 第1 1 8 期
浅 析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展 问 题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发展差异
纪 。、。 年 概 发 为选 ∞念 切 程略 性
代 区 展 更 么这种可能性越大 贸易成本低则这种可 要源泉 。当贸易成本降 性越 小,贸易成本是形成区域差异 的重 我 经 关 一我 到某 一临界值时,劳动力和企业必然 向某一区域聚集,而这种 国 济 联 步 们 集过程一旦开始,那 么他将 自行维持并 断 自我 强 化 ,直 到 一 不 理 的 互 理 有 区域拥有所有工业劳动力和企业成为核 心区而另一个地区失去 论 协 , 必 界 调 动 区 要 解 有工业劳动力和企业沦落为边缘区为止 解释这种聚集力 的源 更深入的理论探索。 也就 是我们所 了解的这种非均衡力就充 分解释 了经济活动的 内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发 从 域 对 提 完 机制 。这种非均衡力就是我们较为熟悉 的分别与 “ 市场接近效 传统 的区域经济研 究由于缺乏处理规模 收益递增和不 全 出 展 而 经 其 “ 市场接近效应 ” 竞争 的技 术工具 ,使它无法 充分解释经济活 动空间聚集现 , 象 ”“ 生活成本效应”和 “ 市场拥挤效应 的 就达 济 进 上来源于大规模生产和 无法给 出令人满意 的解释 ,通常把它 当做 黑箱来处理 。一 来 般 “ 生活成本效应”产生的聚集 力,本质 解 是到 的 行 旦 讲 ,经济 活动聚集都 因某种 形态的聚集经济 型而产生并维 下 持 约贸易成本的经济性 。区域经济活动一 出现 轻 微 的差 异 就会 现市场规模的不等,那么劳动力和资本 就会发生转移,并不断 去 ,其 中经济活动空 间聚集 本身创造持续聚 集或导致进一 和 节 出 强 本 另 度 烈 步聚 为能 低 聚 个 所泉 生 应 化 ,形 成 一 种 循环 累积 过 程 , 也就 是 不 成 的 需 求关 联 和 成 断形 集 的环境 。因此要解决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问题,必须揭示 这种 关联 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最 终形成了 个 区域 沦 为边 缘 区 ,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 不断 自我强化 的机制 。 要 个成为核心区,形成了核心边缘结构。 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 的非均衡时导致 区域发展差异 的主 原 面 当然也存在抑制这种聚集的分散力 ,具体的讲就是当厂商高 因。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是 者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 我 聚集在某一区位 时,厂商之间争夺消费 大量的经济活动聚集在一个狭 小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也就是 们 为除了正常的生产成本 常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城市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 是 面 这种竞争会降低厂商的盈利 能力 ,因 某种类型 的产业往往聚集在某 一特定地理空间并与其他地理 间 以外还要支付对付其他竞争性企业挑衅的额外成本,因此厂商选 空 之 间进 行 产 品 贸 易 ,进 而 形成 地 理 空 间 的分 工 。也 即 是我 们 说 择 生产 区位时会考虑竞争者数量 因素 。市场拥挤效应的强度,取 常 的区 际分 工 或 专 业化 。我 们 知道 ,在 新 古典 的一 般 竞 争均 衡 架 决于贸易成本、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城市 的拥挤成本或土地 框 经 市场拥挤效应”。 内存在有关趣味的均衡解,那 么肯定不存在规模经济,规模 济 价格的不断上涨等因素也影响 “ 分 四 、我 国 的 区域经 济发 展 不存在 ,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 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 为 最基本 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之 内,因此此 时 任何 改革开放3 多年来,我 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近来我国 O 规模 的城市甚至连一个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 ,整个经济系统 由均 经济实力提升速度 明显加快,这是世人有 目共睹的,这表 明,如 匀散布 的一个个 自给 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所组成 ,因 此 果市场开放程度达到某一临界值 时,就开始启动循环 累积过程, 为 时只有这种 自给 自足 的家庭农场或家庭 作坊 的均衡散布才是 有 可流动要素加速向市场规模较大 的地区转移 。对区域经济增长而 最 效的。这种均衡 时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 的均质世界。但 在现 言,与对称结构相对应 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均衡增长模式 ,与非对 均 实世 界中趣味均衡并非是 自给 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小型企业 的 匀 称 结构相对的经济增长模式为非均衡增长模式 ,因此在经济发展 分布,而是存在经济活动聚集现象和城 市,且存在区际贸易和区 的某一时点上经济聚集趋势突然加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将 发 生质 的变化,即由均衡增长方式突变变 为非均衡增长方式。因 际分工的均衡,显然这种均衡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 目前 区域 经济研究都 以新 古典的规模收益不 变或递减和完 此 当研究区域经济 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在任何情况下发生经济 全竞争假设为基本 出发点 ,因而 就无法解释现实 中的许多经济 活动 的质变 以及何种 因素触发这种质变的问题。 8 年代 以来 ,为适 应改 革开 放 的需要 ,我 国实 行 了重视 0 现象 。例如 ,根据 规模 收益递减 规律,资本 富有地 区资本 的边 际收益率低于 资本稀 缺地区资本 的边 际收益率 ,因此 只要市场 沿 海地区 的发展 形成 了非均衡 的发展战略 ,沿海地 区取 得 了先 0 是充分开放 的,那 么资本就会从 发达 地区 向欠发达地 区转移 , 行 发展 。9 年代 以后 ,沿海地 区与 内陆地 区之 间的发展差距扩 最终实现 区域经济 的趋 同,然而现 实情况是如果提 高市场开放 大 的 问题逐渐受 到各方面 的广泛 关注 。我们注意到 ,如果历史 程度或区域一体化 程度 ,那么 资本、劳动力等可 流动 要素都从 上 采取 了某种增 长方式 ,那么在较 长的历史进程 中,各 种经济 欠发达地 区流 向发达 地区 ,现实 中的资本转移过程 大多数都遵 活 动 已经适应 了这种 增长方式 ,此 时经济增长 的路径 已经被锁 定 ,姿势就需要很 强的外生性 的冲 击,也就是说需要 更为强大 循 “ 高回报率 ”或 “ 低成本 ”规律。 的经济政策 的引导。1 9 年 ,党中央 、国务 院提 出了西部大开 99 二 、 区域 经 济差 异 平 衡 的效 率 与 公 平 许多研究者认 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实现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发 战略 ,应该说这 是一区域协调发 展为基调所作 出的第 一个发 的前提 。其实 区域经济 一体化强调 的是经济效率 ,区域协调发 展格 局战略性调整 的重大决策 。国家的大幅度 的财力倾 斜,为 03 展 强 调 的 是 区 际公 平 , 二 者 的选 项 不 同 , 不 能 混 为一 谈 。 提 高 西部地 区经济社会加速 发展奠定 了坚 实的基础 。2 0 年又提 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可 以促进可流动 要素的 自由流动 ,提 高资 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战略 ,此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展 示出 了 定 的活力 ,迈 出了坚实步伐。 源配置效率 ,这种经济 效率 的提 高可 以改善核心 区居 民的福利 区 际市场 开放 程度 是 可流 动要 素 区际转 移 的前提 条件 , 水平 ,但能否改善边缘 区的居 民对工业 品和公共服务 的消费意 而 区际市场开放程度 或区域经济一 体化程度又是 由经济 系统总 愿,而这种消费意愿的强度又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 。 这意 味着 ,如 果边 缘 区或欠 发达 地 区居 民的实 际收 入水 体 的政 策环境所 决定的,这种政策环 境包括产业政策 、人 力资 平 很低因而对工业 品和 公共服务 的消 费意愿弱 ,则无法 消费工 本政策 、土地政策 、资源政策 、财 政政策等 ,如果不 同区域 之 业品和公共服务进而无 法改善福利水平 。事实上 ,能够 享用较 间实行 的政策是 高度 一致 的,那么 区域一体化程度很高 ,如果 多工业品和公共服务 的地区是发达地 区而不是欠发达�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一、趋势1. 逐步减小地区差距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逐步减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随着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逐渐赶上东部地区,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减小。

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也将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均衡发展。

2. 加强政策调控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将加强对不同地区的政策调控力度。

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扶持、区域规划等手段,促进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进一步降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3. 促进跨区域合作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将加大对跨区域合作的支持力度。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性和产业互补性将被充分发挥,促进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联动发展。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难题之一,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将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二、特征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将呈现出多样性,这也将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2. 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特征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是相结合的。

政府将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政府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调控和推动跨区域合作,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目标。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区域间差距扩大、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等。

因此,制定一系列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推动跨地区基础设施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第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布局。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同时,通过优化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第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区域间的协商与沟通,推动区域性产业合作和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增强区域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

总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才能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原经济区为例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原经济区为例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来源在刚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以内地为投资建设的重点,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的经济策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轻工业为辅,这时候非区域经济政策并不明显,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平衡的,各地区经济差异并不明显。

但是这种区域经济均衡平衡发展的政策不能充分调动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性,越来越显示它的弊端,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加快沿海地区开放为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

东部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税收优惠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注意,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产业结构越来越多样化,新兴出现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融资开辟了新渠道,缓解了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其次,大量新企业的产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减轻了东部地区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加上其地理位置不方便进行海上运输,没有得到太多外资的注意。

没有外资的支援,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巨大的社会发展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以广东和河南为例,1978年时,广东省的GDP 为185.85亿元,河南省的GDP 是163亿元,此时两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差不多;1988年,广东省的GDP 是1155.37亿元,河南省的GDP 为749亿元,相差了406.37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省和河南省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经济差异引起了教育,医疗,民生等社会各方面的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大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一段时间里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不可否认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经济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转变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各级会议都开始商讨如何缩减区域差异,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区经济能够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机制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核心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等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这一机制使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是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

在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目标。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依靠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也是因为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福利效果不够均衡,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实施多项政策和措施。

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和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发展的互补性。

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促进跨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提高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通过落实差异化发展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还要加强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促进区域内各地区的资源有序流动和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可以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其特征,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包括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加强、产业布局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如政策引领作用的凸显、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等。

文章对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协调的发展历程。

初期,为了快速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如沿海开放战略和梯度推移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施使得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逐步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000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随后,国家又相继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举措,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这些战略和举措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入发展。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谈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作为一个广阔而多样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之一。

该战略将全面统筹考
虑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还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互动。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拥有较为先进的产业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通过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重视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地区是中国发展中
的薄弱环节,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个地区
之间的均衡发展。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东西部互动和农村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进步,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作者:郑学进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稳步进行,我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

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振兴崛起的脚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国情的影响。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地区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这种格局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如何平衡好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只有协调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快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对于区域经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比较简单的理解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包括空间、地理、文化、社会等一些综合体。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各种资源、位置、气候等的差异,导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悄然形成。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协调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

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少有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扩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保持和提高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使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后盾,同时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各种技术、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的关系,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

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协调好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倾斜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协调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一)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导致我国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而内地的工业基础却极为薄弱,内陆边疆地区更是接近空白状态。

西部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2%。

在这种状况下,我国采取了均衡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国家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工业发展。

结果这一政策却限制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表面上看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但是由于区域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距造成投资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

这种均衡性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沿海地区发展受到限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速度明显下降。

(二)倾斜性区域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崭新里程,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采取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区域经济的差距明显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不断扩大,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在全国处于底层位置。

(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后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的第一号重大决定。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国家先后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举措,这一举措成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同时促进了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的格局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未来一段时期东西部经济差距虽然还有扩大的趋势,但人均收入有缩小的趋势。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将继续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明显,环渤海地区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支柱。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自然资源禀赋及自然条件的差异。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华南、东北和长江流域,而西北和华北地区缺水比较严重。

这将影响到农业、工业和一些其他用水比较多的行业的发展,从而造成缺水地区在一些用水较多行业发展落后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我国耕地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

南方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不到40%,北方高于60%;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约占28%,中部约占43%,西部约占28%。

我国能矿资源数量多、储量大,但区域分布不均衡。

例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占全国的70%以上,西北地区占约10%。

这样造成了对于煤炭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出现集中分布,从而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还有一些其他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都造成了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从而使产业发展分布不均衡,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不同区域地理位置和各自优势造成的差异。

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地区产生了本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沿海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靠海,使得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战略,从而形成了港口城市开放步伐加快,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对外贸易中心。

有些城市由于布局紧凑、城市密集、功能齐全从而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导向的区位优势。

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区位优势而享受国家政策,形成政策导向明显的区位优势。

像沿海地区的浦东、滨海南沙、舟山等,以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都是依托其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

(三)对于区域经济的规划措施不够合理。

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石,区域经济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区位优势,按照不同的区位优势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但是,我国的区域发展规划一直以来对区域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体制不够明确,缺少全国性的区域协调机构,政策的制定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难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遇到不同区域之间利益存在矛盾时,难以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协调发展的规划不能实施。

在对有些地区进行区域规划时,没有考虑长远的利益,缺乏专业人员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不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配套政策不明晰。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政策导向已发生了多次变动,从支持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政策,之后采取渐进式的推进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从沿海向内陆的推进过程。

当时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因此区域政策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需要设计31个省(市、自治区),当时由于缺乏对地区具体区位优势的判断,在进行区域经济政策制定的时候,不能对区域进行一次全面、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造成区域规划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不够合理,资源的浪费比较大。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区域经济规划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也不健全,造成有些地方为了应付任务,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只做表面现象,没有真正将区域发展规划的政策真正执行下去,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一)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

区域规划是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思,是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发展的方向。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区域发展规划的路线行进的,因此一个好的规划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的现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定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不动摇。

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战略采取有重点的发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对于西部的开发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

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侧重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技术交流;中部地区可以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和商贸,中部地区是联系东部和西部的桥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构建起发达的交通物流网络将对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提升;东部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地处沿海地区,是联系国外的重要桥梁,东部地区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发展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行业、服务业、对外贸易等,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各种技术和资金支持,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和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协调区域经济关系,构建联动、有序的区域经济上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政府在合作时会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我国缺少鼓励和规范地方政府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法规和政策,当存在大的利益分歧时可能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很难进行,因此国家应及时出台有关的法规政策。

同时,鼓励加大地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像东部地区的对口援疆就是比较好的示范。

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可以增进技术交流,达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

区域之间的区位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各不相同,在对区域经济进行开发时要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潜力、人口状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划,将开发区域划分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是开发密度较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变弱的区域。

这部分区域需要改变原有的开发模式,改变以往的高投入的粗放经济模式,转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减少以前的高污染行业,增加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行业的建设。

重点开发区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良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地区,这部分地区可以承接优化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成为优化发展区域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连接纽带。

限制开发区域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非常脆弱,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不太好的地区,这部分地区需要国家的保护。

东部地区可以作为优化开发区,中部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西部地区的有些地方作为限制开发区(例如西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