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十大名方(上)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来源:互联网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
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
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
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徽声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扩侄孙张杲,宇季明。
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
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
《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
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
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
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
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
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
洪徽甫传其术。
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
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
十大千年名方,太珍贵了!补肾、补气血、祛寒湿…赶紧收好
十大千年名方,太珍贵了!补肾、补气血、祛寒湿…赶紧收好展开全文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最牛的补血汤,且见效快。
台湾很多明星们说到保养时,都推荐过四物汤。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3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
补气第一方是四君子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3 克、五味子6 克、白芍9 克、半夏12 克、甘草6 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 克、黄芩9 克、制半夏6 克、炙甘草3 克、生姜3 片、大枣3 枚、党参6 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新安医学导论复习参考
十大新安医家1、汪机(字省三,号石山居士)学术思想:“营卫一气说[1]”、“参芪双补说[2]”、“调补气血,固本培元[3]”、“治病无定穴[4]”、“治外必本诸内[5]”、“知乎内,以求乎外[6]”、“以消为贵,以托为畏[7]”、“新感温病[8]”“阴暑[9]”著作:、《针灸问对》[10]、《医学原理》[11]、《脉诀刊误》[12]、《重集读素问抄》[13]、《推求师意》[14]、《本草汇编》[15]、《运气易览》[16]、《痘治理辨》[17]、《推求师意》[18]、《外科理例》[19]、《伤寒选录》[20]、《医读》[21]、《石山医案》[22]、《续素问钞》[23]、《附录》[24]、《附方》[25]、《内经补注》[26]、《营卫论》[27]代表作:《石山医案》[28]“营卫一气说”又作“营卫论[29]”“参芪双补说”又作“参芪说[30]”《本草汇编》又作《本草会编》[31][1]-[7]: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8]-[9]: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6[10]-[22]: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15]-[27]: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4[28]: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29]- [30]: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10[31]: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42、徐春甫(字汝元(汝源),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学术思想:“物我两利[1]”、“医学贵精贵专贵讲[2]”、“不精而害人匪细[3]”、“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4]”、“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5]”、“脏腑之郁[6]”、“久病当兼解郁[7]”、“脉为医之关键[8]”、“慎疾慎医[9]”著作:《古今医统大全》[10]、《医学捷径六书》[11]、《医学未然金鉴》[12]代表作:《古今医统大全》(包括《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医通考》、《内经脉候》、《经穴发明》、《针灸指直》、《妇科心镜》、《螽斯广育》、《老老余编》、《幼幼汇集》、《痘疹泄密》、《养生余录》等)[13][1]-[9]: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10]-[11]: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10]-[13]: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73、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自号生生子)“固本培元派”[1]学术思想:“命门动气说[2]”,“三焦为相火说[3]”、“肿满多因火衰[4]”、“暖补肾气、温补下元[5]”、著作:《赤水玄珠全集》[6]、《痘疹心印》[7]代表作:《医旨绪余》[8]《赤水玄珠全集》含(《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9]《孙文垣医案》(又称《生生子医案》),含(《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10][1]: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1[2]-[5]: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1[6]-[7]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8[8]: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1[9]-[10]: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84、吴崑(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学术思想:“以药明针[1]”、“针药二途,理无二致[2]”“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3]”、“针药保元[4]”、“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所以然[5]”著作:《吴注黄帝内经素问》[6]、《医方考》[7]、《脉语》[8]、《针方六集》[9]、《脉语》[10]、《十三科证治》[11]、《参黄论》[12]、《药纂》[13]、《砭焫考》[14]代表作:《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医方考》、《针方六集》[14]《吴注皇帝内经素问》又称《素问吴注》[15][1]-[4]: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5]-[13]: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8[14]-[15]: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35、汪昂(字讱庵,晚年被乡俚尊称为“许(浒)湾老人”)“医学启蒙派[1]”学术思想:“暑必兼湿[2]”、“清暑化湿[3]”、“脑神学说[4]”、“胃乃分金之炉[5]”、“体温而用凉[6]”著作:《本草备要》[7]、《医方集解》[8]、《汤头歌诀》[9]、《素问灵枢类纂约注》[10]、《勿药元诠》[11]、《经络歌诀注释》[12]、《经络歌诀》[13]、代表作:《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14]“暑必夹湿”又作“暑必兼湿”[15]《勿药元诠》又作《勿药玄诠》[16][1]: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2]: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7[3]-[6]: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7]-[14]: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51-52[15]: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6、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与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一起并列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且在四大家中贡献最为卓著。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目录1、小青龙汤《伤寒论》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2)3、大承气汤《伤寒论》 (3)4、五苓散《伤寒论》 (4)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6)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7)8、归脾汤《济生方》 (8)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9)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中医养生群. .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紫苏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赶紧收藏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吧!补血第一方:四物汤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功效】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是补气基础方。
【方解】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合用,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使甘草,甘温,能调诸药,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汤。
1、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锅里,加清水浸泡20分钟。
名医名方——精选推荐
一.名医名方“嗣育丹”治疗不育症赵法新,1937年生,河南省新安县人。
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生导师。
出身世医,1958年参加工作,师承全国名医张海岑研究员学习五年,1965年本科毕业。
学术上尊从《内》《难》,崇仲景、尚东垣,以脾胃立论,擅治內妇儿科杂病、温热时病及中医急症。
曾提出“辨证论治十法”,完善了辨证论治全过程。
获“密闭冷却回流陶瓷煎药壶”等5项国家专利和“胃康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7项科研成果奖。
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辨证应用》、《中医师承心悟》、《河南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丛书·赵法新脾胃病论治经验》、《万修堂中医八代传承》等多部专著,及参编《近代中医珍本集》等18部医学著作,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组成黄芪125克,白术125克,紫河车100克,鹿胎盘100克,熟地125克,杞子100克,山萸肉80克,巴戟天80克,仙茅80克,杜仲80克,桑螵蛸80克,肉苁蓉100克,韭菜子80克,当归100克,仙灵脾100克,蛇床子60克,制附子30克,肉桂30克,甘草30克。
制法制浓缩丸。
黄芪、熟地、杜仲、杞子、山萸肉、蛇床子、仙灵脾,提取浓缩至900毫升;余药清洗、烘干、打细粉,以药液泛丸,梧桐籽大,低温烘干,阴凉通风处密封贮存。
功能补气健脾,充气血化源;滋肾壮阳,促精血化生。
主治脾肾虚寒、精血不生、无精或精子异常之不育症。
用法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方解无精症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俱虚所致。
经云:“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气于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健胃和,纳运正常,则化源足,而气血旺,后天之本固,而先天之根生。
脾肾俱虚,根本不固,性命何生?故治以补气健脾,以充气血化源,而固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方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开化源、固后天以养先天,为之君。
肾为先天之根,生命之本,主藏精。
滋肾壮阳,以促元阳元阴化生,而益生命之根。
新安医学名著,你看过几本?
新安医学名著,你看过几本?《古今医统大全》:《古今医统大全》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包括《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医通考》《内经脉候》《经穴发明》《针灸指直》《妇科心镜》《螽斯广育》《老老余编》《幼幼汇集》《痘疹泄密》《养生余录》等。
内容涉及《内经》旨义,历代名医传略,各家医论,脉学运气、针灸经络、养生、本草、临床各科、医案、验方等,在汇集历代精华的基础上有诸多阐发,此书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问世,次年古吴陈长卿即为之梓行。
隆庆四年(1570)太师朱成国再次刻板刊行,一时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其后又多次刊刻,日本国也在1657年翻刻了金陵唐氏本全套,并在此后的许多医籍中引用了该书的部分内容。
1995年《新安医籍丛刊》重新校点出版。
《赤水玄珠》:《赤水玄珠》30卷,分风、瘟疫、火热等70余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所述包括内、妇、儿、外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各证引录《内经》及各家学说,结合个人医疗经验条分偻析,开卷了然。
其中对休息痢、乳岩的描述,尤为确切。
是书以明证见长,历来为医家称颂,刊行后多次刊刻,并先后东传朝鲜、日本等国。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计15种,内容十分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的历代名著的精义,进行分门别类,删其驳,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末备。
其内容包括:《订正伤寒论注》17卷,《订正金匮要略注》8卷,《删补名医方论》8卷,《四诊心法要诀》1卷,《运气要诀》1卷,《伤寒心法要诀》3卷,《杂证心法要诀》5卷,《妇科心法要诀》6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6卷,《痘疹心法要旨》6卷,《种痘心法要诀》1卷,《眼科心法要诀》2卷,《针灸心法要诀》8卷,《正骨心法要诀》4卷,《外科心法要诀》16卷。
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和《订正金匮要略注》为吴谦亲自编注。
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始有法有方。
新安十大名方(上)
新安十大名方(上)方剂作为中医用药治病的发展形式,是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终极体现,反映了医家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水平,决定着临床疗效的高低。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
笔者结合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治法用药的典范性、医家医著的代表性和现代运用的广泛性综合考虑,并参考《新安医学方剂精华》有关论述[1],从新安医籍中筛选出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其中药名加以规范而保留特色标识,用药剂量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2]折合成现代法定计量单位,如1斤≈596.82g(库平制)、1两≈37.30g(折算时精确到个位),1钱≈3.73g、1分≈0.373g(折算时精确到十分位),以便于现代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大健脾养胃丸【来源】明代徐春甫《医学捷径六书·评秘济世三十六方》。
【别名】大健脾丸、百谷丸。
【组方】净白术1790g (饭上蒸),人参373g(吉林清河者佳),白茯苓597g,广陈皮597g(温水洗),枳实298g(饭上蒸),川黄连298g(姜汁炒),神曲298g(炒),谷芽298g(炒去壳),吴茱萸112g(开水泡,去苦水),当归身224g(酒洗),青皮186g(醋炒),白豆蔻112g(炒仁),南木香75g。
【制备】上药碾作细粉,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如绿豆大。
【功效】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主治】日常治未病养生,饮食积滞消食后以及病愈后脾胃调养。
【用法】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温开水吞服,每服75g,日3服,小儿用量减半。
【按语】anyu徐春甫私淑李东垣,是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以创制脾胃王道之剂起家,此药即为羽翼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而创设,方中一派培元理气、调补脾胃之药,且重用倍用白术并重用人参、茯苓、陈皮,集中体现了“固脾胃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紫苏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赶紧收藏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吧!补血第一方:四物汤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
十大新安名方
十大新安名方
王又闻;黄辉;王键;叶敏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0)12
【摘要】新安医家化裁古方、创立新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
笔者从新安医籍中遴选出大健脾养胃丸、壮原汤、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金锁固精丸、止嗽散、资成汤、五味消毒饮、黄土稻花汤、养阴清肺汤、清金解燥汤等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并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以方便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窥一斑而知全豹,运用、研究和开发新安名方,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医疗作用,满足现代临床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总页数】1页(P1087-1087)
【关键词】名方;新安医籍;临床实用;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五味消毒饮;养阴清肺汤;研究和开发
【作者】王又闻;黄辉;王键;叶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青海省观赏石协会“青海百方名石”暨“青海十大名石”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J], 子非;
2.名中医推荐十大夏季养生食疗方 [J], 朱蒙雪
3.UPLC法同时测定新安名方脑络欣通中5个活性成分的含量 [J], 刘雪;石晓倩;吴晏杰;何玲;王键;陈卫东
4.研究UPLC法同时测定新安名方脑络欣通中5个活性成分的含量 [J], 刘雪;石晓倩;吴晏杰;何玲;王键;陈卫东
5.UPLC法同时测定新安名方脑络欣通中5个活性成分的含量 [J], 刘雪;石晓倩;吴晏杰;何玲;王键;陈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法: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民国新安医家程六如经方变通运用经验探析
民国新安医家程六如经方变通运用经验探析
姚祥;储全根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4(36)5
【摘要】经方是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历代医家对于经方的研究颇多。
程六如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力的新安医家,医术高超,擅于变通运用经方治疗内科诸病。
他以乌梅丸刚柔并济治肝胃病;黄芩汤变化血热同疗痢疾;旋覆代赭汤加减专主降气,治疗咳嗽、呃逆等诸气上逆证;建中法建运中阳以治咳喘、泄泻;小柴胡汤变通和解半表半里,用治疟疾、湿温等证;白虎汤专清肺胃热,疗用于牙科、喉科等效果极佳,既拓展经方运用范围,亦提升疗效。
文章总结其经方临证运用经验以冀对临床经方的使用有所启发。
【总页数】4页(P865-868)
【作者】姚祥;储全根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经验探析
2.新安医家程杏轩治疗小儿惊风经验探析
3.新安医家胡国俊运用春夏养阳理论辨治哮病经验探析
4.新安医家吴楚运用温补思想辨治痰证经验探析
5.新安医家程六如治痢临证特色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十大名方(上)方剂作为中医用药治病的发展形式,是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终极体现,反映了医家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水平,决定着临床疗效的高低。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
笔者结合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治法用药的典范性、医家医著的代表性和现代运用的广泛性综合考虑,并参考《新安医学方剂精华》有关论述[1],从新安医籍中筛选出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其中药名加以规范而保留特色标识,用药剂量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2]折合成现代法定计量单位,如1斤≈596.82g(库平制)、1两≈37.30g(折算时精确到个位),1钱≈3.73g、1分≈0.373g(折算时精确到十分位),以便于现代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大健脾养胃丸【来源】明代徐春甫《医学捷径六书·评秘济世三十六方》。
【别名】大健脾丸、百谷丸。
【组方】净白术1790g (饭上蒸),人参373g(吉林清河者佳),白茯苓597g,广陈皮597g(温水洗),枳实298g(饭上蒸),川黄连298g(姜汁炒),神曲298g(炒),谷芽298g(炒去壳),吴茱萸112g(开水泡,去苦水),当归身224g(酒洗),青皮186g(醋炒),白豆蔻112g(炒仁),南木香75g。
【制备】上药碾作细粉,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如绿豆大。
【功效】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主治】日常治未病养生,饮食积滞消食后以及病愈后脾胃调养。
【用法】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温开水吞服,每服75g,日3服,小儿用量减半。
【按语】anyu徐春甫私淑李东垣,是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以创制脾胃王道之剂起家,此药即为羽翼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而创设,方中一派培元理气、调补脾胃之药,且重用倍用白术并重用人参、茯苓、陈皮,集中体现了“固脾胃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
一般疾病只要正气内存,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补益调整脾胃功能,患者皆有逐渐向愈的可能。
他在《评秘济世三十六方》中推荐说“医家之主药,人生之根本,不可须臾离也”,并自豪地说:“余寓京师,惟藉此方以著名,海内咸知,罔不求赎,缘治未病养生之要药也”,且立广告曰:“新安徐氏:保元堂制大健脾养胃丸,诸人服此丸,脾胃大壮,饮食多进,元气畅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诸病不生,百邪不入,寿考长龄,此其基本。
”保元堂系徐春甫寓居京城之家宅。
另其《古今医统大全·脾胃门》载有小料方,组方和用药比例大同小异。
后世有名方健脾养胃丸,用药虽大同小异,但各药剂量较为均衡,补脾胃元气之力远不及此方。
徐春甫十分留心奇验秘方的收集运用,凡平日闻见均加以吸纳采录,并积极主动地广泛征求,甚至不惜以重金赎买,《评秘济世三十六方》就包括有收集来应手取效的秘验方。
到了晚年,他将“业医五十余年,积久频验”的药方“付之梓人”。
除大健脾养胃丸外,书中新创方或首载方还有健脾消食的香砂枳术丸,和脾治痢的香连方,消酒积、食积、痰积、气积的四神消积方,生精壮元的斑龙百补方,镇养心神的琥珀安神丸,收敛止咳的宁嗽琼玉散,固虚止带的秘验带下丸,收涩止崩的秘验血崩丸,明目消肿的金花明目丸,软坚散结的内消瘰疬丸,壮阳固精的仙灵酒,以及外用消炎的明目紫金膏、收疮的定痛太乙膏等;而《古今医统大全》又首载有散寒湿、驱瘴疟的圣散子,调养气血的八珍益母方,补养安胎的太山磐石散,养血清热的芩连四物汤,益老扶羸的秘传六和丸,外用固精的保真种子膏等,均是屡用屡验的良方。
壮原汤【来源】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第五卷·胀满门》。
【别名】壮元汤。
【组方】人参、白术各7.5g,茯苓、补骨脂各3.7g,肉桂心、大附子、干姜、砂仁各1.9g,陈皮2.6g。
【功效】温补下元,调气消肿。
【主治】下焦虚寒,中满肿胀,小水不利,上气喘急,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有浮气。
有痰加半夏3.7g;喉中痰声,加桑白皮3.7g,咳嗽亦加;脚趺面肿,加薏苡仁7.5g;中气不转运、不知饿,加厚朴、木香;气郁不舒,加沉香、乌药,临服磨入;气虚甚者,人参加作18.6g,大附子加作5.6g;汗多者,再加桂枝1.9g,白芍药(酒炒)过3.0g;若夏月喘乏无力,或汗多者,加麦门冬3.7g,五味子11粒;夜梦不安者,加远志3.7g;两胁气硬,加白芥子3.0g;若面浮肿,胁下气硬,加白芥子、紫苏子各1.9g;若身重不能转动,加苍术3.7g,泽泻2.6g;湿盛加桑白皮、赤小豆。
【用法】水煎,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服,日1剂。
【按语】anyu臌胀为中医四大难治症之一,孙一奎认为“肿满多因火衰”,“起于下元虚寒”,“先宜温补下元”,才能“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矣”。
方中以人参、白术大补元气,加附子、桂心、干姜、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茯苓健脾利尿,砂仁、陈皮调气,温补即以气化,水湿得运,臌胀自可消除。
孙一奎与徐春甫同属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但他认为命门元气不足可致气虚肿胀、中满、癃闭、遗溺、小便失禁、痿证等病,创有治疗臌胀(下焦元气虚寒)的壮原汤和治疗痿证(脾肾阳虚)的壮原丸等代表方,将固本培元治法推衍至命门元气,反映了他所提出的“命门动气”学说,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景岳全书·杂病谟·肿胀》“温补即所以气化”之论,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治法的最好注脚。
现代研究认为,凡慢性、顽固性水肿,多系水邪泛滥阻遏脾肾阳气所致,如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水肿等,尤其体质较差的慢性水肿,脾肾、心肾阳虚,气化不利,运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为主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3]。
据观察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典型的心肾阳虚征象,90%以上是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法,显效率在40%左右,有效率在90%以左右[4]。
孙一奎还创有攻积杀虫的积块丸、清热燥湿的端本丸等治疗难治病症的名方,攻艰克难,卓有成效。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来源】明代吴崑《医方考·卷五》。
【别名】滋阴八味丸、知柏地黄丸、知柏八味丸、滋阴地黄丸、八味丸、凉八味丸。
【组方】熟地黄298g,山茱萸(去核,炙)、山药各149g,牡丹皮(去木)、白茯苓、泽泻各112g,黄柏(盐炒)、知母(盐炒)各75g。
【制备】上药共碾为细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
【用法】温开水送下,每服30丸,日服2次。
【按语】anyu该方即今治疗阴虚热证的常用经典名方知柏地黄丸,虽数度改名,其实源自《医方考》。
吴崑在方论中分析说:“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泻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
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
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此之谓也。
”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为基础,而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山药两药之和,故以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更加知母、黄柏苦寒坚阴,而具滋阴降火之功,用治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症。
现代辨证灵活运用十分广泛,诸如慢性咽炎、口腔炎、肾病综合征、急性尿路感染等,凡属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证均可使用。
本方性质寒凉,虚寒性病证不适用,孕妇慎服。
《医方考》尚新创或化裁有清痰止咳的清气化痰丸、行气散郁的五磨饮子、化湿降浊的六和汤等名方。
金锁固精丸【来源】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收涩之剂》。
【组方】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75g,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成粉)各37g。
【制备】莲子粉糊为丸。
【功效】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封藏失司,精关不固,症见梦遗滑精,早泄遗尿,虚烦盗汗,倦怠乏力,腰酸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遗精梦泄加金樱子、五味子;心烦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腰酸甚加杜仲、川断;腹泻加补骨脂、五味子;大便干结加肉苁蓉、当归;肾阴虚加龟板、女贞子;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
【用法】早晚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每次10g。
【按语】anyu 此方为涩精止遗剂,以固涩为主,专为肾虚滑精者而设,使肾复封藏,精无外泄,犹如金锁一般,故名。
《医方集解》分析说:“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牡蛎清热补水,芡实固肾补脾,合之莲须、龙骨,皆涩精秘气之品,以止滑脱也。
”全方兼顾肾之封藏不密、肝之疏泄太过、心之心肾不交、脾之湿浊下注四种病机,治标之中亦寓有治病求本之意。
现代还常用于慢性肠炎所致腹泻、崩漏、带下、小儿遗尿、乳糜尿、淋病、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神经衰弱等病症,多有良效,并有治愈重症肌无力的报道[5-6]。
本方多为收涩之品,收敛作用强,凡下焦火盛或湿热下注所致梦遗者不宜服用,肾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者也不适用;外感发热时应停用。
《医方集解》首载方尚有养阴润肺的百合固金汤、补益肝肾的扶桑丸、消食健脾的小保和丸、祛暑利湿的六味香薷饮、清泻肝胆实火的龙胆泻肝汤、治疗体肥不孕的启宫丸等名方。
止嗽散【来源】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卷三·咳嗽》。
【组方】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194g,甘草(炒)448g,陈皮(水洗去白)597g。
【功效】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诸般咳嗽,尤适于外感引起,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者。
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暑气伤肺,加黄连、黄芩、天花粉;生痰黏稠,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燥咳无痰,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
【用法】上为末,每服11.2g,食后临卧服,温开水调下。
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按语】anyu止嗽散为程国彭“苦心揣摩所得”的一首著名治咳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随证加减,可用于风寒、风热、痰浊、肺痨等多种咳嗽,“服者多效”。
何以“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程国彭指出“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并分析说:“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因疗效卓著,后世广为运用,被誉为“治嗽第一名方”。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外感咳嗽的治疗。
痰中带血者慎用,阴盛劳嗽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