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_分类的探讨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_分类的探讨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_分类的探讨

西北紫斑牡丹种植的优势

西北紫斑牡丹种植的优势 紫斑牡丹属寒冷干燥生态型,抗逆性强,适宜低温和干旱气候。中国长江以北至黑龙江省即北纬52度以南,绝对最低温度-41oC左右的地区,大部分品种都能露地越冬生长,(有少部分品种在该气候条件下是否能越冬有待进一步观察),而在长春纬度44度以南的地区,通过近十年观察结果,紫斑牡丹露地正常生长根本不存在问题。 甘肃紫斑牡丹一般在海拔60米(山海关以北)至3000米白龙江流域的地方都能生长,海拔高低对紫斑牡丹的影响,其实就是温度高低对牡丹开花日期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牡丹开花日期也相对延迟。如北京地区与兰州市区牡丹开花时间基本相同,但北京纬度高于兰州而兰州海拔高于北京。北京与沈阳海拔基本相同,但沈阳纬度高于北京,沈阳牡丹开花时间比北京大约晚二十天左右。(2)、紫斑牡丹抗大气干旱。在年降水量不到26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1800多毫米的兰州中川机场(即中川牡丹牡丹园)所在地区,紫斑牡丹只要在栽植时满足水分要求让其扎根成活后,也能抗旱生长。但如果让其开好花,则每年需浇2~3次水。 紫斑牡丹品种间的年生长期只有几天的差别。有学者提出紫斑牡丹比中原牡丹生长期短的观点有误,牡丹的生长期是由无霜期长短决定的,无霜期长,生长期就长,反之则短。如果将中原牡丹栽植到兰州或将紫斑牡丹栽植到中原,两个品种的生长周期在当地就会基本一样。

甘肃紫斑牡丹为长日照植物,喜光照,但在潮湿炎热的7~8月,如果气温较长时间保持在30oC以上且通风条件差时会产生枯叶现象。开花时节,过强的光照会缩短花的观赏时间,故而有些珍贵观赏品种在开花时节有搭凉棚遮阴的作法。 甘肃紫斑牡丹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PH值6.3~8.3的范围内都能生长,虽能抗瘠薄土壤,但在肥力较好的土壤中生长健壮,成花率和花瓣瓣化程度都高于瘠薄土壤。东北地区土壤相对疏松地表水渗透力强,新栽植苗木必须注意补充水分,两年后新根扎根较深后就不用多浇水了。

【民间传说(八)】紫斑牡丹的传说神奇海棠

紫斑牡丹的传说 明末,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释易寿”。 山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易寿在寺院中除日勤于佛事外,关暇之时,几乎都用来研墨作画。他尤善画牡丹,所作之画,细腻笔真,宛若天成。凡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易寿作画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年春日,谷雨前后,牡丹争相竞开,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拜佛观花,以图富贵,吉祥,安康。 这日午后,易寿正在院中对着牡丹作画,忽听院前人声嘈杂,抬头望去,远处有几个庄丁打扮的人,簇拥一位宝贵之相的“胖子”,在大摇大摆向这边走来。走到近处,方看清胖子是当地有名恶霸“王大癞”,此人一向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王大癞”走到易寿跟前,见其一手好画,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易寿何等人格,岂能与“王大癞”为伍,当下拒绝。“王大癞”恼羞成怒,硬逼其交画一幅。易寿毫不示弱,将其撕烂,将毛笔投入砚台中,愤然而去。“王大癞”只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笔墨,正好落在附近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到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 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此称其为“紫斑牡丹”。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87798.html,/ebook/f2ac6fb371fe910ef12df8f3.html 神奇海棠 村子里住着两兄弟。父母给他们留下了一头大黄牛。牛身上,常有一种昆虫,叫牛虻。 有一只头上带红点的大牛虻,跟这头黄牛和平共处。分家时,哥哥欺负弟弟年幼,拉走了大黄牛,只把那只牛虻给了他。 从此,这只牛虻便是弟弟的唯一财产。有一天,大牛虻被邻家老伯的大母鸡吃了,弟弟伤心地哭了起来。老伯说:“别哭啦,我把大母鸡赔给你。” 说来也怪,这只大母鸡吃了牛虻以后,天天生个双黄儿蛋。有一天,大母鸡被房东大娘的大黑狗咬死了,弟弟又伤心地哭了起来。大娘说:“别哭啦,我把大黑狗赔给你!” 谁料到,这条大黑狗吃了母鸡以后,力气大得很,拉车、犁地比牛还有力气。这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哥哥的耳朵里。哥哥想用大黄牛换弟弟的大黑狗,弟弟没答应。狠心的哥哥就在晚上用粗麻绳把大黑狗吊死在树上了。 第二天,弟弟看到自己心爱的大黑狗被人害死了,伤心地痛哭了一场,在山坡上挖了个坑,把大黑狗埋葬了。他还亲手修了一痤坟,坟上栽了一棵小海棠。 几年后,弟弟来给大黑狗上坟。当年的小海棠已长成绿叶成荫的大树,树上结的果子红橙橙的数也数不完。弟弟上前摘了一个海棠拿在手里。谁知道,那海棠眨眼间就变成了一锭黄灿灿的金子! 弟弟高兴极了,爬在树上把那些海棠一个又一个地摘下来,用自己的衣服兜住,回村子里去了。

紫斑牡丹

紫斑牡丹-红色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丰功伟绩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绣球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绣球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翠香楼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绣球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丹心向阳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东方红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蔷薇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国宴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菊花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冠宝珠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蔷薇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冠玉带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台阁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冠玉珠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托桂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金蕊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菊金蕊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菊花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菊绿蕊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台阁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莲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楼闪金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台阁型 紫斑牡丹-红色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美人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星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蔷薇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衣女郎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菊花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玉翠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羽球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绣球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玉托金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绉绸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蔷薇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红装素裹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台阁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骄阳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单瓣型 产品品种:紫斑牡丹 产品品名:金花魁 产品花色:红色 产品花型:皇冠型

花粉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力测定

实验一花粉贮藏及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花期不遇给杂交工作造成困难,有的园林植物可通过调整花期来解决,有的则不得不进行花粉贮藏,或者从外地寄运花粉。为了避免杂交工作失误,在使用外地寄来的花粉或经过一段时间贮藏的花粉之前,必须对花粉的生活力进行检测,以便对杂交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花粉贮藏及花粉生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技术 一、实验目的 掌握花粉贮藏及花粉生命力鉴定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百合、金鱼草、菊花等花粉。 三、仪器及药品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吸水纸、TTC(2.3.5—氯化三苯基四唑)、KI-I2、蓝墨水。 四、实验原理 花粉在低温( 0 ~ 2 ℃)、干燥、黑暗等条件下代谢强度降低,花粉贮藏的原理就是要创造这样低代谢的环境条件,从而延长花粉的寿命。 花粉的形态、花粉中酶的活性以及积累淀粉的多少(淀粉质花粉)通常与其生活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利用花粉的形态观察、过

氧化物酶、脱氢酶的活性高低、淀粉的含量以及在人工培养基上花粉管萌发的情况作为鉴定花粉生活力高低的标准。 鉴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直接测定法将待测花粉直接授粉,然后统计结实情况。此法最准确,但需时较长,且实验结果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可在授粉后隔一定时间切下柱头,在显微镜下压片检查花粉的萌发情况,根据萌发率的高低来鉴定花粉的生活力。 2 .形态观察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形态,根据品种花粉的典型性(如具有正常的大小、形状、色泽等)判断花粉的生活力,即形态正常的花粉有生活力,而一些小的、皱缩的、畸形的花粉不具有生活力。此法简便易行但准确性差,一般只用于测定新鲜花粉的生活力。 3 .染色观察法 1 )碘-碘化钾染色法:以碘-碘化钾溶液( 0.3g 碘+ 1.3g 碘化钾溶于 100ml 蒸馏水)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花粉被染成蓝色者表示具有生活力,花粉呈黄褐色者不具有生活力。 2 ) TTC 染色法:使用TTC测定花粉生命力的原理,主要是无色药液进入花粉遇到活组织里的脱氢酶,接受氢离子,还原成红色三苯基甲腊TTF,还原结果使有生命力的花粉染上红色,死花粉不着色;花粉生活力强弱有异,染色深浅也有不同。在28—30℃的温度下2小时以上(花卉不同染色时间也不同)。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花药的发育 二、小孢子的形成 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雄蕊和雌蕊是直接与生殖有关的花的组成部分,单核期的花粉(小孢子)和胚囊(大孢子),以及雄性配子(精子)和雌性配子(卵),将由两种花蕊分别产生,并进一步经受精作用,完成花的有性生殖过程。两种花蕊分别起源于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在经过细胞分裂和一系列生长发育后,形成雄蕊和雌蕊。本节和下一节将分别对雄蕊和雌蕊的发育过程,进行较详的叙述。 雄蕊(即小孢子叶)是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花丝与生殖无直接关系,它的作用是将花药托展在空间,以利传粉,同时把营养输送到花药部分,供其发育时用。花丝的结构一般简单,最外层是一层角质化的表皮细胞,有的还附生毛茸、气孔等,表皮以内是薄壁组织,中央有一条由筛管和螺纹导管组成的维管束贯穿,直达药隔。花药(即小孢子囊)是雄蕊产生花粉的主要部分,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是由4个花粉囊组成,分为左、右两半,中间由药隔相连,也有少数种类花药的花粉囊仅2个的,同样分列药隔的左、右两侧。花粉囊外由囊壁包围,内生许多花粉粒。花药成熟后,药隔每一侧的两个花粉囊之间的壁破裂消失,二花粉囊相互沟通,犹如每侧仅含一个粉囊。裂开的花粉囊散出花粉,为下一步进行传粉作好准备(图4-32,图4-33)。 一、花药的发育 最初,在花托上产生雄蕊原基,从雄蕊原基进而形成的花药原始体在结构上十分简单,外面是一层表皮细胞,表皮之内是一群形状相似、分裂活跃的幼嫩细胞。以后由于原始体在四个角隅处细胞分裂较快,使原始体呈现出四棱的结构形状,并在每棱的表皮下出现一个或几个体积较大的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大于周围其他细胞,细胞质也较浓,

植物花药培养与花粉培养的不同

植物花药培养与花粉培养的不同 艾莉 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2级2班1211010219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分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两大技术,且都在育种上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两者的概念、培养层次、培养过程、培养难易程度来综述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的不同。 关键词花药培养、花粉培养、不同 自从印度学者Guha和Maheshuari1964年报道从毛叶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物和再生植株[1],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期间花药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多作物小孢子培养已经成功。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200多种植物通过花药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花粉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两者都在基因遗传、作物育种上起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两种培养技术的不同。 1.概念 1.1花药培养 花药离体培养是把花粉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使其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分化成胚状体,形成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再分化成植株,其培养材料是花药。 1.2花粉培养 当花粉发育到一定阶段,从花药中分出单个花粉粒,为获得单倍体植株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诱导其长出愈伤组织,再将愈伤组织移植到另一种特定的培养基上〔含不同配比的细

胞分裂素和生长素〕,诱导分化出根和茎、叶,成为完整的植株。其培养材料是单个的花粉粒。 故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概念不同,其研究对象不同。 2.培养层次 花药培养是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其外植体为花药,花药为花的雄性器官,故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器官培养。 花粉离体培养是将花药中的花粉粒接种到培养基,其外植体为花粉粒,花粉粒即雄配子体,其本质是单个细胞,故花药培养属于细胞培养。但两者其最终的目的是一样,都是要诱导花粉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细胞,最后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从培养层次上来看前者是器官培养,而后者是细胞培养,培养范畴不同。[3] 3.培养过程 3.1花药培养过程 ①选择材料 ②把花粉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 ③花粉在培养基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多次分裂,形成类似胚胎的构造(胚状体)或愈伤组织 ④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和根,最后长成植株 培养过程简述如下:选择材料-消毒-接种培养-愈伤组织生成-分化出单倍体植株。 3.2花粉培养过程 ①选择材料 ②将花粉进行预处理预培养数天,然后再分离花粉 ③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将分离出的花粉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 ④花粉在培养基上发生多次分裂,逐渐形成胚状体或愈伤组织 ⑤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和根,最后长成植株

牡丹品种分类学研究进展

牡丹品种分类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牡丹的品种分类学研究进展,牡丹种质资源的分类历史十分复杂,最近,洪德元对芍药属牡丹组进行了分类处理:牡丹组共有8个种,其中3个种各包含两个亚种,另有两个杂种。牡丹品种资源众多,其分类历史悠久,按照花型演进规律目前已形成日趋一致的花型分类方案。 关键词:牡丹;花卉分类;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variety classification of Paeonia sufruticosa Abstract:The taxonomical history of woody group(Peorfies)in the genus poenia is review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group is endemic to china,but paeonia suffruticosa is commonly cultivated throughout the north temperate region and has long been as “the king of flower”.The taxonomical history of Sect.Moutan is very complicated.According to the newest report of Hong De—yuan in 1999,there are eight species,three of which each contains two subspecies.In addition,there are two hybrids.The cultivars from genus paeonia Sect.Moutan are abundant,and the classification history about them is long.So far,a universal plan of flower form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flower from evolution. Key words:paeonia sufruficosa,flower classification,research advance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多年生落叶灌木,是我国的传统名花, 在国际上也久享盛誉, 被誉为“花中之 王” 、“天都神花”。随着对牡丹栽培历史、野生牡丹的分类[ 1- 4]、分布、引种驯化和保护[5- 7]、繁殖特性[ 8- 9]、种群结构[ 10- 11]、以及栽培品种(群) 的分类[ 12-13]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人们对牡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国是牡丹品种起源、演化和发展的中心,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在牡丹品种培育和改良等一系列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1.牡丹野生种质资源分类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野生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世界牡丹野生种类最主要的分布中心和原产地。牡丹组所有各种(含亚种、变种、变型)在我国均有分布,是大多数种类的唯一原产地。而且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培育出了众多的牡丹栽培品种。芍药科只有1个属即芍药属,其中的牡丹组8个种,全部产于

花粉粒的发育

第十章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第一节授粉与受精 一、花粉粒和胚囊的发育 (一)花粉粒的发育 1.花粉粒的发生 花粉是花粉粒的总称,花粉粒是由小孢子发育而成的雄配子体。花粉囊内的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图10-2),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花粉母细胞的一半。这四个子细胞,起初是连在一起的,叫四分体。不久,这四个细胞彼此分离,最后发育成单核花粉粒。单核花粉粒最后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图10-3)。 图10-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两种胞质分裂类型 A.小麦的连续型胞质分裂;1.减数分裂后期Ⅰ2.产生分隔壁,形成二分体3.后期Ⅱ4.末期Ⅱ5.四分体形成B.蚕豆的同时型胞质分裂:1.减数分裂后期Ⅰ2.后期Ⅱ3.末期Ⅱ4.同时产生分隔壁5.四分体形成(另一小孢子在所见的三个小孢子的后方) (引自郑相如等主编《植物学》) 图10-3 花药横切面结构图 (引自郑相如等主编《植物学》) 阅读材料11-1:减数分裂时间判断 一般植物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期间,对环境条件变化甚为敏感。例如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正是水稻生育中的孕穗期,此时如遇干旱、低温、缺乏营养等都会影响花粉粒的正常形成,从而影响结实,降低产量,因此减数分裂时期是农业生产中加强管理的重要阶段。 为了掌握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除了做压片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查外,通常可利用一定的形态学指标或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对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常可根据顶叶(花序下的叶,又称剑叶或旗叶)叶环与下一叶叶环之间的距离数值、幼穗的长度、幼穗分化开始后的天数和积温指数等来判断。例如水稻当剑叶和下一叶叶环重叠(叶环距为零)。颖花长度达到全长的55%~60%时为减数分裂盛期。小麦旗叶全部长出叶稍(挑旗),旗叶与倒二叶的叶耳距为2~4cm时为减数分裂时期。棉花减数分裂时,其花蕾长度达3~4cm,花瓣即将露出花蕊。但有时因品种、地区不同,减数分裂时期也会有所变动,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实验三 主要树种花粉形态

实验三主要树种花粉形态、花粉贮藏及花粉生命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主要树种花粉的形态,花粉储藏及花粉生命力测定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材料与药剂配制 供测定树种的花粉、硫酸、氯化钙、蔗糖、葡萄糖、蒸馏水、凡士林、乳酸、苯胺兰、联苯胺、α一苯酚、酒精、碳酸钠、过氧化氢、琼脂等。 染色剂的配制:A 配制1%苯胺蓝水溶液。将1克苯胺蓝溶于100ml的蒸馏水中。B 配制0.5%苯胺蓝乳酸酚。先以一份酚溶解在一份蒸馏水内,然后加入甘油、乳酸各一份做成苯胺蓝乳酸酚。 固体培养基:10g的10%蔗糖(或者葡萄糖)+2克的2%琼脂+100ml 水加热至琼脂完全融化为止。用纱布过滤冷凝就得出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液:以千分之一的硼酸代替蒸馏水,加5%葡萄糖,加热溶解,最好煮沸几分钟达到消毒目的即可。 (三)实验工具 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毛笔,干燥器,小试管或指形管,脱脂棉,花粉筛,标签,玻璃铅笔、显微镜、冰箱、培养皿.悬滴载玻片。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树木花粉一般形态 (1)花粉壁:花粉有两层壁(内壁和外壁)。外壁是角质化的,有几层组成,一般为三层,表面是光滑的或者呈波浪形(凸起或者凹下),有的还具有各种雕纹(纹饰);内壁是果胶质的,花粉粒经过酸或碱处理后,内壁都被溶解掉,内壁是由透明的玻璃状物质组成的,

最易吸水膨胀。 (2)发芽沟:发芽沟是外壁上沟状的凹陷,上面蒙着一层薄膜。花粉发芽时花粉管就从这些地方长出来。发芽沟的数量对每种树木通常是一定的。一般1~30个以上的范围内变化,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经常有3个发芽沟,裸子植物只有一个发芽沟。 (3)发芽孔:也是花粉管伸出的地方。花粉发芽孔数量和形状对某些植物是一定的。发芽孔往往分布在发芽沟里,并且排列顺序对每一种植物是一定的。裸子植物中发芽孔很少见。 (4)气囊:裸子植物的某些树种的花粉带有气囊,实际上就是花粉外壁的外层的延长和伸展。气囊一般有两个,有些树种或者还多于两个。气囊一般分布在花粉两侧,近于球状或者半球状。 (5)花粉形状:不同树种区别很大,由长到园各种形状都有。花粉形态特点与吸水膨胀的程度有关,干花粉一般是椭圆形,湿花粉一般是圆形或球形。测量花粉的大小是按两个互相垂直的最短轴和最长轴进行,有气囊的花粉按三个向量(体长、体高、全长)进行测量。 2 常见树种花粉形态简介 (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松属的一种,本属花粉粒很高,由体和气囊组成。 属于这种类型花粉的树种有松属,冷杉属、云杉属等,因有气囊,飞行较远。 (2)落叶松属(Larix) 形状为圆形,直径为75μm~80μm,没有气囊、发芽沟和发芽孔,内壁比外壁厚,花粉较重,飞行近。 (3)中东杨(Populus berolinensis) 杨属的一种,形状为园形,外壁薄而光滑,或略有纹饰,无发芽沟和发芽孔,直径为

牡丹品种花型分类系统

牡丹品种花型分类系统 一、分类原则 牡丹品种分类的方法较多,过去多以花色、花期或花的重瓣性进行分类,而近期,以花型分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前者诸法虽然比较简明实用,但是示能充分瓜品种我和品种之间内在的变化与联系。而以花型分类却能兼筹并顾,不仅方便、实用,而且能够反映出品种的我和品种演化的规律,因此成为当前指导生产和科研的重要分类方法之一。 二、品种分类依据 纵观牡丹品种的由来与发展,品种深化的过程心脏演进的途径,又经实践的检验,确定其品种分类系统可分系(含亚系)、群、类(含亚类)、型4级。并提出以下分类的依据: 组源不同是品种分“系”的首要依据: 参与组内的种数不同是分“亚系”的依据。 种源不同是品种分“群”的主要依据。 组成花型的花朵数目是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 花部结构善及变异程度是品种最后分“型”的主要依据。 品种花型分类修改新系统 本系统共分3系(含4亚系)、12群、2类(含4亚类)、16型。现将修改后的新系统分列于后: 第一级标准系与亚系的划分 牡丹系(Tree Peony Series) 包括牡丹组内各主要原种的品种群心脏由各主要原种为亲本的后代杂交品种群。现有国内外的牡丹品种多属此系。其下又分两个亚系。 (1)牡丹亚系(Tree Peony Subseries) 由某一原种起源发展而形成的品种群体,如我国广泛药用栽培的“凤丹”品种系统,都是由原种杨山牡丹培育而成的。还有西方国家栽培的Rock''''''''''''''''''''''''''''''''''''''''''''''''''''''''''''''''s Variety品种系统,基本上都是由原种紫斑牡丹直接培育而成。 (2)杂种牡丹亚系(Hybrid Subseries of Tree Peony) 由多数原种杂交而发展形成的杂种后代群体。如我国品种最多、栽培分布最广的中原品种群以及

紫斑牡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分子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 林业世界, 2018, 7(3), 83-8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87798.html,/journal/wjf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87798.html,/10.12677/wjf.2018.73011 Study on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ndophytic Fungi Separation from Paeonia rockii Huimin Tian, Xiaojian Qi, Yuan Yin, Yuan Gao, Manyi Zeng Life Science of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n. 29th, 2018; accepted: Jul. 13th, 2018; published: Jul. 20th, 2018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endophytic fungi of root, stem, leaves from Paeonia rockii were isolated and cul- tured.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by rDNA-ITS sequence analysis. The antibacterial test was per- formed on the isolates and Fusarium oxysporum by the plate-to-lime method to screen endophytic fungi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0 endophytic fungi were obtained from Paeonia rockii and 11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by rDNA-ITS sequence analysis. J2 was 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Hollós) Gruyter (epigamous),Boeremia sp. (phorozoon); J6H was Aspergillus calidoustus Varga, and J7HEI was Colletotrichum coccodes (Wallr. S. Hughes); J8 is Gibberella intri-cans Wollenw (epigamous), Fusarium sp. (phorozoon); G9 is Phoma multirostrata (PN Mathur, SK Menon & Thirum.) Dorenb. & Boerema (phorozoon) Boeremia sp. (epigamous); G1 and G6 are Py-renochaeta lycopersici RW Schneid. & Gerlach, J1 is Nodulosphaeria cirsii (P. Karst.) L. Holm, G5 is Gibberella sp. (epigamous), and J6HUI2 is Didymella glomerata (Corda) Qian Chen & L. Cai; J7HUI is Peyronellaea sp. J1 and J6HUI are new to China, of which G5, G9, J1 and J2 can inhibit Fusarium oxysporum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average inhibition rates being 57%, 57.2%, 28.8% and 54.8%, respectively. Keywords Paeonia rockii, Endophytic Fungi,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紫斑牡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分子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田慧敏,齐小剑,尹元,高原,曾满意 赤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

我国两种特有濒危榆树的花粉形态及其地史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0年3月;27(1):77-84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27(1):77-84;March ,2010 我国两种特有濒危榆树的花粉形态及其地史意义3 韩 雪1,2)  智颖飙1,3 33)  周忠泽1,2) 孙主义4) 杨淑宝5) 陈巧女5) 李静敏1 ) 1)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2)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9 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4)安徽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滁州230000 5)福建来舟林业试验场,来舟353004 提要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分布于安徽省琅琊山特殊生境条件下的2种特有濒危植物琅琊榆(Ulm us chenmoui Cheng )、醉翁榆(U.gaussenii Cheng )以及广布种白榆(U.p umila Linn.)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 果表明:琅琊榆和醉翁榆花粉粒扁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上多为近圆形,或为规则和不规则的多边形,萌发孔主要是4—6孔,位于赤道或赤道附近。外壁纹饰主要是疣状纹饰。同时研究了采样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3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研究琅琊山地区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两个特有种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醉翁榆 琅琊榆 花粉形态 古植物 古气候 琅琊山地区 安徽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60020,3067015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3043102)和安徽大学人才引进基金(06124)资助项目[The study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160020,No.30670151)and Nat ural Science Foun 2dation of Anhui Province (No.03043102)and Anhui University Fund for t 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ed people (No.06124)]. 3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 hor ),E 2mail :zhiyingbiao @https://www.360docs.net/doc/279187798.html, 收稿日期 200920821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9209228 1 前 言 孢粉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手段,能够反映 气候的快速变化,利用花粉分析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是比较科学、理想的研究方法。一个地区现代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是该地区孢粉记录研究的重要前提,不仅指示了当地的气候变化,也为恢复该地区的古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唐领余等,2009;李春海等,2009;万和文等,2008;陈延松等,2008)。目前,表土孢粉的定量化不仅对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研究发挥作用,而且是重建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王奉瑜等,1996;杨振京和徐建明,2002)。作为植物生殖器官重要组成部分的花粉,根据相关性原则,其花粉性状理应反映植物的演化关系、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环境(G odwin ,1975)。 我国石灰岩地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7,这些地区一般土层浅薄,土壤含钙量大,有效水供应严 重不足,导致造林绿化技术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荒山荒地较多。安徽省石灰岩山地面积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8%。其中,皖东地区11.5%的丘岗为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面积大的地段甚至逆行演替为次生荒山灌丛。然而,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却分布着以榆科树种为主要建群种的茂盛的落叶阔叶林。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曲仲湘于1953年便对琅琊山林木现况作了分析,醉翁榆当时未记录(阎传海,1994),之后的学者对琅琊山的植被、群落演替和区系地理等研究继续做了很好的工作(骆林川和熊文愈,1989;熊文愈和骆林川,1989;阎传海,1994;傅松玲和黄宝龙,2002;郑朝贵等,2005)。琅琊山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从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质,区系表现为成分复杂、联系广泛、温带成分的比例较高等特征。琅琊山多为石灰岩,榆科植物特别丰富,如琅琊榆(Ulm us chenmoui Cheng )、醉翁榆(U.gaussenii Cheng )、青檀(Pteroceltis t at ari now ii )、榉树(Zel kov a schneicle 2

油用紫斑牡丹概况(用途)

油用紫斑牡丹概况 紫斑牡丹又名甘肃牡丹、西北牡丹,原产中国、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目前,中国的栽培牡丹至少可划分为中原、西北、江南和西南等四大品种群,其中西北牡丹品种群,即紫斑牡丹品种群是仅次于中原牡丹品种群的第二大品种群。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虽然野生种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地,但栽培品种主要集中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广大地区,栽培分布以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自治区)为主,因此又被称为甘肃牡丹或西北牡丹。在甘肃,紫斑牡丹栽培不仅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且目前在全省六成以上的县市有栽培,是紫斑牡丹栽培最普及、群众基础是广泛的地区。 1、基本资料 拉丁名Paeonia suffruticosa var. papaveracea (Andr.) Kerner 中文名紫斑牡丹 拉丁科名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毛茛科 保护级别3 分布河南、陕西、甘肃 现状渐危种。紫斑牡丹星散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由于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又因天然繁殖力弱,分布区逐渐缩小,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海拔下限(米) 1100

海拔上限(米) 2800 2、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50-150厘米;小枝圆柱形,微具条棱,基部具鳞片状鞘。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长约30厘米;顶生小叶宽卵形,长8-9厘米,宽5-6厘米,通常不裂,稀3裂至中部,裂片不再浅裂,下面灰绿色,疏被长柔毛,小叶柄长2.5-3.5厘米;侧生小叶长卵形或卵形,长5-8厘米,宽2-3.7厘米,不裂或2-4浅裂。花大,单生枝端,直径8-10厘米,花梗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4-5,淡黄绿色,近圆形,长约3厘米,宽3-3.8厘米;花瓣10-12,白色,宽倒卵形,长6-10厘米,宽4-8.2厘米,内面基部具有深紫色斑块;雄蕊多数,黄色,长1.8-2.5厘米;花盘杯状,革质,包围心皮;心皮5-7,密被黄色短硬毛。瞢荚长2-4厘米,直径约1.5厘米,密被黄色短柔毛,顶端具喙;种子倒圆锥形,长约8毫米,黑色,有光泽。 3、特性 分布于山坡次生夏绿阔叶林下或灌丛中以及岩石缝中。分布区的气候夏季温暖而干燥,冬春干冷,最低温在0℃以下,年平均温13℃左右;年降水量650-9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土壤为山地灰化土及山地棕壤和黄壤。多生长在以光叶珍珠梅、小檗、盘腺樱桃、冰川茶藨子、华西忍冬、石枣子、泡花树等为主的灌丛中。紫斑牡丹为耐阴植物,喜生于阴坡稀疏灌丛中,或生于峭壁下林内光照较弱、岩石裸露和土层瘠薄处。它结籽少,种子自然萌发和成活率低,幼苗期长。一般4-5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

花粉粒的观察

花粉粒是種子植物的雄性配子體 花粉粒的形狀,大小,顏色,外壁的紋形, 萌芽口等特徵可作為鑑別植物種類的依據 花粉粒的觀察 Stamen Anther Filament Stigma Carpel Style Ovary Sepal Ovule Receptacle Petal The structure of an idealized flower 雄蕊 花藥 花絲

Development of a male gametophyte (in pollen grain) Microsporangium (pollen sac) Microsporocyte(2n) 4 Microspores(n) Each of 4 microspores(n) MEIOSIS MITOSIS Male gametophyte tube cell(n)(vegetable cell) Generative cell(n)(will form two sperms) 小孢子囊(花粉囊)小孢子母細胞4個小孢子花粉粒(有管細胞和生殖細胞) 花粉生殖細胞 管細胞(營養細胞) 花粉粒的形態 花粉粒的形態多樣,大多圓球形、橢圓形、少數是三角形、四方形或是多角形等各種形狀。

花粉粒的構造 管核生殖細胞 萌芽口 管細胞 外壁內壁Section of a 2-cell pollen grain 花粉壁 內壁:薄 外壁:厚(APERTURE) Common pollen grain sculpturing 萌發孔 萌發溝 花粉壁的表面特徵 外壁的表面可能是光滑,或是刺狀突起,或是瘤狀突起,或是有網紋。 外壁上通常有萌芽口,可能是孔狀或是溝狀,或是溝孔狀。有些更為特殊,是具有合流溝,或螺旋狀的溝。 Tubercles Spines Reticulations Smooth surface Germinal Furrow Germinal Pore 刺狀突起 瘤狀突起表面光滑 表面有網紋

抓住机遇保护好野生紫斑牡丹群落

抓住机遇保护好野生紫斑 牡丹群落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抓住机遇保护好野生紫斑牡丹群落 来源:《中国林业》杂志2010年第5B期 甘肃中川牡丹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紫斑牡丹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非常宝贵的野生种质资源。但是,由于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近年来种群面积逐步缩小。据调查,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区,其分布面积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缩小2/3以上。 1990年,甘肃省庆阳市子午岭林区首次发现大面积野生紫斑牡丹种群,分布面积达1500亩之多。2008年7月,庆阳合水林业总厂在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时,在辖区太白林场瓦川沟发现3000多亩长势良好的野生紫斑牡丹群落,在子午岭林区和瓦川沟先后发现的野生紫斑牡丹群落,其数量之多、长势之好、株龄之长、种群聚率之高都为全国之最,其种群变异、根蘖繁殖方式、不同颜色之花都是首次发现。这些发现,不仅为我国研究野生紫斑牡丹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基因库,同时也给林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抓住机遇,保护好野生紫斑牡丹群落。 就地保护,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子午岭林区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这对紫斑牡丹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和长势最好的野生紫斑牡丹群落,应该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行政立法,坚决杜绝保护区

内乱砍滥伐、放牧、采矿及偷挖现象发生,可以更好地保护野生紫斑牡丹群落。 成立研究、繁殖中心,建立种质基因库 现在虽然有些专家对庆阳的野生紫斑牡丹有所研究,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如林区发现的不同于一般紫斑牡丹的花型花色、繁殖方式等。笔者认为,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繁殖中心,建立紫斑牡丹的种质基因库,这样既可以对紫斑牡丹的各个属性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也更有利于牡丹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繁殖。 加快经济发展,为野生紫斑牡丹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庆阳地处西北腹地,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植被覆盖率低,不利于紫斑牡丹的生存。多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植树造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由于当地经济十分落后,许多农户仍以养殖业为主,做饭多用柴禾、木头为燃料,生态环境仍然不够理想。庆阳地区应该积极利用已经发现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提高本地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户的养殖方式和生活条件,加大植树造林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为野生紫斑牡丹提供一个良好的天然生长环境。 加强科学研究,扩大种植面积,造福当地民众 紫斑牡丹具有优良的观赏性和较好的药物功效,在园林绿化、庭院美化和中药制药等方面极具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人工种植面积,这样,不仅可以对紫斑牡丹起

四种常用花类生药的花粉粒的显微鉴别

十四种常用花类生药的花粉粒的显微鉴别 摘要:目的:利用花粉粒的特征来鉴别不同品种的花类生药材。方法:采用永久玻片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分析图像技术观察花类生药的花粉粒的大小、形状、萌发孔、色泽。结果:花粉粒的鉴别专属性强,对于花类含花粉粒的生药易检出,也是一种简单、准确、快速的检出方法。结论:花粉粒因花类生药种类的不同,其大小、形状、萌发孔、色泽也有显着差异。 花粉在中成药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易受酸、碱的破坏,还抗生物分解,因此稳定且专属性强【1】,是花类中药显微鉴别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不同科、种、属的花类生药的花粉粒形状、大小、萌发孔情况、色泽差异显着。以往研究报道多以墨线图对生药的显微特征进行描述,为克服描绘墨线图时引入的人为误差,本实验特将现代数码成像技术和传统的显微鉴定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显微分析图像技术对十四种花类生药进花粉粒鉴别,并采用真实而直观的彩色数码照片来反映花类生药花粉粒的显微鉴别特征。 1 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 光学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药勺。 实验试剂 无水乙醇、二甲苯、甘油、中性树脂。 实验材料 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均购于同仁堂药店,经鉴定为正品。

2 实验方法 粉末的制备 先将购得的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蒲公英依次分别放置打粉机,打粉1~2 min,打多次,至粉末细至1cm以下,得到的粉末装于玻璃瓶,分别 贴好标签。 永久玻片的制作 分别将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辛夷、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粉末一小勺药匙置于滤纸,滴加2滴无水乙醇,浸没粉末,等待至微干。再滴加2滴二甲苯溶液,浸没粉末,等待至干。将经上述操作的粉末移至载玻片,滴加3滴中性树脂,要求完全浸润粉末,用大头针将粉末与中性树脂搅拌并推平。然后直接加盖玻片,要求盖玻片置中,且不能多次改变位置。等待完全干透,大概1w左右,显微镜观察,并保存相关图片。【2】 3 实验结果 镜检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蒲公英的花粉粒特征,其特征见表1与图1~1 药品名花粉粒颜色花粉粒形状与大小 丁香粉末无色或微黄色近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呈双凸镜形,直径20um~25um,具3副合沟(见图1) 金银花粉末黄白色类球形或圆三角形,直径60um~86um,外壁有细密短刺及颗粒状雕纹(见图2) 洋金花粉末无色、淡黄或黄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0um~65um,外壁有条纹状雕纹,自两极向四周放射状排列,萌发孔2个~3个,有 的花粉粒外壁破碎,内壁及内容物类圆形(见图3) 红花粉末鲜黄或橙黄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um~80um,具3个萌发孔,外壁有短刺及疣刺状雕纹(见图4) 槐花粉末无色或淡黄色圆球形,直径14um~22um,具3孔沟,孔圆形而大,外壁稍厚,表面近光滑(见图5) 菊花粉末黄色类圆形,直径18um~32um,具3孔沟,外壁具有长刺,刺长3um~6um,刺基部宽(见图6) 西红花粉末无色或淡黄色类球形,直径70um~166um,萌发孔难察见,表面有稀疏的细小刺状雕纹(见图7) 蒲黄粉末黄色类球形,长圆形或圆三角形,直径20um~40um,表面具拟网状雕纹,网脊粗而中断,具单孔,不甚明显 (见图8) 松花粉末淡黄色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m,远极面具单孔沟,表面光滑两侧个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壁有明显的网状纹理 (见图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