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造型
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
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 ⼤家都知道少数民族的舞蹈之多,却对汉族舞蹈了解甚少,其实我们中国⼈⼝最多的汉族的舞蹈内容不仅丰富,种类也颇多;汉族民间舞蹈是汉⽂化的组成部分,是汉族农耕⽣活的反映,⽆论是舞蹈的内容、形式,还是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形式,都和农耕⽣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出“天⼈合⼀”、“顺应⾃然”的思想,接下来就由⼩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汉族民间舞蹈的⽂化特点体现在:传统⽂化的继承,佛、道教⽂化的影响,地域⽂化的⾊彩。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的劳动⽣活。
⽽我们现在所指的秧歌,即指有⼀定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或踩上跷表演的舞蹈形式。
艺术院校都会学的⼭东三⼤秧歌:⿎⼦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
⿎⼦秧歌: ⿎⼦秧歌是⼭东传统⽂化的浸润、鲁北⾃然环境的陶冶下形成,当地群众强壮的体魄、刚毅的性格,充分体现出⼭东好汉的英雄⽓概。
表演形式分为⾏进表演与⼴场上表演,前者俗称“街筒⼦”,后者称作“跑场”或者“场⼦”,⿎⼦秧歌多为男⼦舞蹈。
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的特点是古朴、粗犷的风格、⽓派,灵活⾃如的表演形式。
包括道具舞蹈、扮演⼈物、民间⼩戏等的综合体,分为⾏进与⼴场两种。
它的⾓⾊分类⽐较多:⼤夫、花⿎、货郎、翠花等;表演过程由炮鸣礼、三进**、群艺争辉、⼩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舞、戏的结合体。
舞蹈要领:脚拧,扭腰,⼩臂绕8字,⼿推,翻腕。
所扮演的⼈物有:⿎⼦(扮成40多岁的中年⼈,有如戏曲的⽼⽣,以⽔袖表演居多);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扮如戏曲中的⼩⽣、武⽣);翠花(⼿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戏曲中的青⾐);扇⼥(⼿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形象,扮如戏曲中的花旦,舞姿优美);⼩嫚(⼩姑娘⼿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药膏客(穿⼤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扮丑⾓) 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药膏客打诨”,“乡⼟⼩戏”等。
鱼鱼们⽐较熟悉的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的特点:泼辣,风趣,热情,爽朗,幽默,节奏鲜明,民间艺⼈称之“稳中浪,浪中逗,逗中俏”。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作为一种代表或象征中国传统艺术的舞蹈文化,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那你知道中国古典舞特点吗?一、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圆润流畅“圆润”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
在中国古典舞蹈中,其动作与内容的差异及对立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高度的协调、平衡、一致的整体,形成一种“圆”的艺术。
而在生活中,“行云流水”、“曲折婉转”、“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词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典舞。
的确如此,单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动势动态来看,它确实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圆运动原则。
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即是圆润流畅。
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蹈的圆周运动,其实暗地里冥合了中国传统“周而复始”的流序。
在中国古典舞里,“圆”得到了最精纯、最深刻的展示与表现。
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在往复回环的舞台、盘桓往复的时空、无限绵延的艺术空间中,实现了对生命曲线之美的再现,沉淀出了契合宇宙自然之“道”的圆道。
二、中国古典舞的特有神韵——形神兼备“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点之一。
所谓“神韵”,指的是神采气度与风格韵味的统一。
“神”,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韵” 则体现一种品位,一种和谐与风雅。
如果说“神”中透着阳刚之气,而“韵”里则含着阴柔之美,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即体现为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中,“神”是不可捉摸的、,但其“形”却可视可感,同时它也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
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邃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职高舞蹈课件《中国古典舞赏析》
三、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及审美特征
剧目赏析:《扇舞丹青》《踏歌》 《孔乙己》《千手观音》 《逼上梁山》《秦王点兵》
一、舞蹈的基本概念认识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以人的肢体为表现工具,通过 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 由于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借以抒发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
图片动作:“三道弯” 特征的造型
图片动作: 舞剧 丝路花雨 中的经典舞姿 <反弹琵琶>
(三)“刚柔相济”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 “刚柔动静统一” , 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 舞蹈者的形体动作充满言犹未尽的魅力。
(四)“形神兼备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蹈强调:“手到、眼到、 步到、身到”。即 “形神兼备。 要求表演者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 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
舞蹈的种类——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 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
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 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 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 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 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 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舞蹈的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
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 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 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思想的 交流。
1、模仿论—人有模仿的本能,比如模仿野兽的 动作、海浪的翻滚、柳枝的摇曳等。 2、游戏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现。 3、巫术论—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 4、情感论—择偶、求婚表达情感,重大意义的 活动也会用舞蹈来表现。 5、劳动论—原始舞蹈中,表现狩猎、种植以及 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最大比重。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目录* 《健康快乐每一秒》热身练习一、《数星星》勾绷脚练习二、《兰花草》兰花掌与手位练习三、《鹅鹅鹅》腿的柔韧练习四、《小飞机》腰背肌练习五、《小鸡过河》脚位练习六、《一只小鸟叫喳喳》顺序节奏与跳跃练习七、《家务小能手》重心移动练习八、《小蝌蚪找妈妈》表演组合九、《萌萌哒》胯的练习(选学组合)十、《薰衣草》再见曲(选学组合)一、《数星星》勾绷脚练习1.训练目的:训练勾绷脚和腿部开与关的控制能力。
2.主要动作及规格:a.勾脚双开脚:保持勾脚状态,两腿最大限度向外旋转。
b.绷脚双开脚:保持绷脚状态,两腿最大限度向外旋转。
c.交替勾绷脚:两脚交替做勾绷脚,要领同勾绷脚。
d.25度前抬腿:上身保持直立,腿伸直绷脚,外开抬起25°,一脚位于另一脚正上方。
e.睡觉舞姿:体对2点燕式坐,上身俯于地面,双手重叠(左上右下)手肘贴于地面,右倾头脸贴于手上。
f.星星眨眼:双手经团手扩指。
3.组合动作与顺序节奏:准备位置:睡觉舞姿准备音乐:(两个八拍)(1)1-8 睡觉舞姿(2)1-4 起上身,右手旁点地,左手扩指,手心对一点划立圆到旁斜下位点地,眼随手动5-8 双吸坐对一点,双手扶膝。
第一段(四个八拍+两拍)(1)1-2 双勾脚,仰头,眼视一点斜上方3-4 头脚还原;5-8 重复1-4(2)1- 右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2- 右倾头,双手右旁斜上位扩指3- 左倾头,双手左旁斜上位扩指4- 左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5-6 双手掌形交叉点肩(右里左外),眼视前斜上方7-8 正步位绷脚伸坐,手旁点地(3)-(4)正步位伸坐,重复(1)-(2)的动作。
(5)1-2 保持舞姿第二段(四个八拍)(1)1- 双勾脚2- 勾脚双开脚3-4 绷脚双开脚5-6 右腿25度前抬腿,眼视8点斜上方7- 右腿落,绷脚双开脚,眼视1点8- 双绷脚回正(2)1-2 右脚勾脚,右倾头3-4 交替至左脚勾脚,左倾头5-7 交替勾绷脚三次,倾头8- 还原至双脚绷脚(3)1-8 重复(1)的动作,反面(4)1-2 左脚勾脚,左倾头3-4 交替勾绷脚,右倾头5-7 交替勾绷脚三次,倾头8- 双绷脚第三段(两个八拍)(1)1-4 双吸腿团身,双手扶膝5-8 后背拉直,眼视一点(2)1- 右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2- 右倾头,双手右旁斜上位扩指3- 左倾头,双手左旁斜上位扩指4- 左倾头,双手肩前位扩指5-7 双手掌形交叉点肩(右里左外),眼视前斜上方8- 双分手,燕式坐对2点(3)1-2双手经上打开至旁点地,眼视2 点斜上方第四段(两个八拍)(1)-(2)右左倾头(八次),眼视2点斜上方,结束在燕式坐左倾头,眼视2点斜上方。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摘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最为本质的规律,决定着该艺术的基本风貌和体系。
中国古典舞的形式规律就是“圆”。
“圆”作为中国舞蹈具体的运动模式与造型原则,是中国舞蹈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舞蹈的根本标志。
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
“圆”既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范式,又是中国舞蹈动律形态的本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审美一、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舞蹈,起源于远古时期。
早在部落欢庆之时便有“联袂踏歌”之舞;至周初“制礼作乐”,舞蹈不仅有了严格的仪制,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汉唐,舞蹈艺术达到了巅峰,从汉的《盘鼓舞》到唐的《霓裳羽衣舞》无不贯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取向。
然而宋代之后专门化的舞蹈发展受到影响,纯舞蹈被戏曲吸收合并为戏曲下的戏曲舞蹈,这就使得原本具有独立性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没落和失传,渐渐融化于戏曲的表演形式中,但舞蹈的审美原则却从未失落。
1950年,欧阳予倩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这个概念,首次明确了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新的舞种在中国舞蹈中占有了一隅之地。
1979 年尾,为了更好继承发展民族舞蹈艺术,中国舞蹈界围绕着“如何建设中国古典舞”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最终制定:“在继承戏曲、武术的基础之上,按照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性和规律,通过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发展,创造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古典舞训练和表演体系”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典舞的产生是对中国舞蹈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复兴之举,是具有时代创新意义的,这也就成为建构中国古典舞的理由和立足点。
现如今所说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而是一个集合多种元素的舞蹈品种。
首先它以戏曲和武术的文化为基础,而后又吸收了西方芭蕾科学的训练方法,所以说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既提取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美学原则,又结合了当代的审美特征和技术特点所生成。
从欧阳予倩先生提出重构中国古典舞这一构想,到叶宁先生领导古典舞的教学与创作,再到李正一、唐满城老师以“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再生的重构,直至孙颖老师以史学研究为路径,对历史舞蹈的重现,一代代古典舞人不懈地为之努力,终于构建起了中国古典舞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审美原则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当代精神风貌的体现。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因素。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傣族舞——具有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舞蹈造型。
亚热带风情的傣族民间舞有二三十种之多,较为典型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等。
藏族舞——松垮、弓腰、曲背和膝部的松弛和颤动是藏族舞的主要特点。
主要包括:锅庄、弦子、热巴等种类。
蒙族舞——以“盅碗舞”和“筷子舞”最为著名。
肩部、手臂动作丰富,步伐常模仿“马步”。
朝鲜族——具有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舞风,以细腻而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为主要节拍型之一。
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高难度的呼吸技巧。
只要形式有:农乐舞、扇舞、假面舞等。
汉族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其中以胶州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灯舞为主。
总体来讲,具有成语寓意、缘物寄情、载歌载舞、鼓之舞之等艺术特色。
除此以外,少数民族舞蹈还包括:满族舞、黎族舞、彝族舞、白族舞、羌族舞、回族舞、佤族舞等等,基本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又具有其原始特色或是自成体系的舞蹈。
藏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如“卓”豪迈粗犷,“谐”柔美开朗,“堆谐”细腻精湛,“果谐”洒脱奔放等。
但从整体来看,藏族民间舞的总体风格又是统一的,规律上是一致的。
藏族舞均以下肢运动为主,膝盖富有弹性,屈伸连绵不断,表现出一种憨厚、深沉、朴实的个性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中以盅碗舞、筷子舞最具特色。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简析古典舞探海转及跨腿转训练
简析古典舞探海转及跨腿转训练摘要:本文以探海转和跨腿转为例,探究古典舞中“转”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
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对于展现舞蹈情节和舞蹈意境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古典舞中的“转”也是体现古典舞的风格韵律特点的重要内容,符合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体现了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因此,掌握好旋转对于提高舞者技巧水平、体现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旋转;训练1 古典舞的“转”旋转是舞蹈表演中的主要技艺之一,是舞蹈训练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是人体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中国古典舞在创立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古典舞的风格特点的“转”,如探海转、跨腿转、反掖腿转等等1.1 探海转探海转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男性古典舞动作,往往接在扫堂的后面,具有较高的难度,不容易掌握。
在旋转时对腿部的肌肉和胯的开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舞者拥有扎实的基本功。
探海这个动作来源于戏曲,是京剧中武生的功架之一。
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代舞蹈和中国戏曲舞蹈的部分元素,既有古典舞蹈的艺术特征和舞姿造型,又蕴含传统戏曲舞蹈中的各种动作和技巧的特点1.2 跨腿转跨腿转是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转”,有时独立呈现,有时接在探海转的后面。
旋转时,上身保持直立,和探海转一样为横向的“转”,主要体现为两个肩和两边的胯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在左肩与右肩、左胯与右胯同时横向转换时形成一个平圆中国古典舞的旋转与芭蕾舞的旋转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古典舞的旋转包括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幅度进行的旋转。
比如跨腿转,它的姿态为左手提筋,右手半握拳,以右腿为动力腿,端腿并蒯脚,以左腿为主力腿。
在做跨腿转时,除了身体要保持直立的状态,还要保持正确的舞姿,这就对古典舞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2 “转”在古典舞中的重要性不能只把舞蹈的旋转训练当作一种表演目的,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表演手段;要让旋转成为表达特定内涵的舞蹈语汇,准确生动地表现情感和性格,从而创造意境和渲染气氛。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希望有所帮助!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
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
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
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
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
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
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舞蹈简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本环节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而舞蹈语言是由若干舞蹈动作所组成的。为了进一步说清舞蹈动作和舞蹈语言的关联和区别,还必须要弄清楚从舞蹈动作形成舞蹈语言过程中,两个具有中介性质的概念——舞蹈组合与舞蹈语言。 舞蹈组合是舞蹈动作组合的简称,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相联接组合在一起的称谓。按舞蹈组合的功能,可分为两种工:一种是为了进行舞蹈基本训练的动作组合,如手部和上身的舞蹈动作组合、跳跃舞蹈动作组合、旋转舞蹈动作组合等;一种是表现一定情感或意念的舞蹈动作组合,如表现欢乐情绪的舞蹈动作组合、表现失望或懊悔等情绪的舞蹈动作组合等。前者一般不具有舞蹈语言的作用,后者则可能成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舞蹈语汇是构成舞蹈语言材料的总称,它包含了一切具有传情达意的舞蹈动作组合,以及舞蹈构图、舞蹈场面、舞蹈中的生活场景等。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如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各个流派的现代舞、各个民族的民间舞等)都有各自的舞蹈语汇系统。 舞蹈语言是由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所组成的,不过它们还必须具备下列某一种的前提因素:一、具有一定的传情达意的表达功能;二、具有表现某种抽象精神内容的象征功能;三、具有以此物幽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比喻和寓意功能。 舞蹈语言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描绘人物行动的环境和特写的氛围等,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各种艺术表现功能。也可以说,舞蹈作品就是用舞蹈语言为主体建造起来的审美实体。 从舞蹈语言的结构层次上看,大致可分为舞蹈单词(舞蹈姿势的动作过程)或复合的舞蹈动作(两个以上舞蹈姿势的复合动作过程)所组成。舞蹈动作从它折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可分为: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和装饰性联结动作三类。表现性动作,又称表情性动作,是具有表现人物情感功能的动作;再现性动作,又称表意性动作或说明性动作,是具有装饰和组织功能的动作,用于相同性质动作和不同性质动作的联结和组合,并有美化和装饰的作用。这三种舞蹈动作的各种组接、发展和变化,可以组成舞蹈语言中的舞句和舞段。 舞蹈语句(舞句),是由一个以上的舞蹈单词组织在一起,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涵义的舞蹈组合,是组成舞蹈语言的单一片断。舞句的构成要具有以下三个条件:一、舞蹈动作的形象要鲜明。其内在的涵义要易于观众感受和理解;二、舞蹈动作的组织联结要顺畅,注意高低、轻重、刚柔、动静的起伏、对比变化,使具有舞蹈的形式美;三、舞蹈动作的排列和组织,要根据作者独自的表情达意的方式进行建构,而呈现出个性特色。 舞蹈段落(舞段),是由若干个舞句组成的表现一个比较完整内容的片断,它或是表现一定的情节事件的发展,或是描绘人物在特定环境和情况下的内在精神世界,或是营造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某种意境。一部舞蹈作品,即由若干个舞段所组成.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闻一多先生曾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又最充足的表现。
”因此,对舞蹈形式的刻画必然体现出情感、情绪的起伏变化,必然带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烙印和审美意蕴、意境的变化。
《舞赋》中成功再现了当时多种舞蹈形式及其特点,是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以文字形式展开的一次全景式呈现。
《舞赋》中表现的舞蹈审美特征,多是从外在的肢体语言中进行论述总结,例如美的造型、圆形轨迹、以腰为轴多是可直观用视觉感受到的审美特征,而非内在的审美意蕴特征,形神统一则是汉代舞蹈进行表现时最基础的表达方式。
一、美的造型现代舞蹈美学理论认为,舞蹈艺术中最能直接让人获得美感的部分就是舞蹈的造型。
例如在现已出土的描绘舞蹈景象的汉画像及汉代舞俑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艺术作品基本都选择了整套舞蹈动作中最富美感的造型进行描绘。
《舞赋》对于舞蹈形式形态的刻画也非常注重这种镜头感和造型感。
不同的镜头和造型给予我们的美感体验可能完全不一样。
中国古代舞蹈擅长运用长袖的舞动创造出各种优美的审美形象,《舞赋》中也有对此的描写,比如写到“袖如素霓”,我们可以在脑中描绘整个画面,舞者扬起长长的舞袖,动作舒展干净,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圈,从远处看就像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故称“素霓”。
这个画面就极富定格的表现力。
再如写到“长袖交横”,这是对舞女集体舞袖的描写,众多长长的舞袖在空中交叉形成了富有动态的流动画面,这就又和“袖如素霓”韵味不同。
《舞赋》中还记录了一个绝美的动作造型——“浮腾累跪,附蹋摩跌”。
舞者一下腾起跃到空中,身子下落时顺势面向主位呈进跪之形,一只腿向前屈,另一只腿在后支撑整个身体,后脚的脚背着地,然后将身体的上半身往后仰倒使得头部与后脚相碰。
这个造型不仅美而且需要很高的艺术造诣才能完成,没有深厚的工夫积累,这个动作是很难准确干净、环环紧扣完成的。
二、圆形轨迹人类审美观念的进步体现在对形式美的日益重视上。
因为舞蹈艺术本质是一种身体运动方式,是通过肢体的协调运动而形成极具美感的造型艺术。
中国民族舞蹈服装的设计特点
中国民族舞蹈服装的设计特点一、浓郁的民族文化之美我国的民族舞蹈服装文化具有剧烈的民族文化性,它表现在宗教、社会与民俗等方面。
民族舞蹈服装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如苗家服装式样繁多、颜色明丽,其中闻名的是“好五色衣裳”,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
它是苗族人民的服饰符号和象征,也是一种规章和历史的存根。
红河南岸的彝家姑娘头上都戴有银光闪闪的“鸡冠帽”,脚上还穿着精致别致、形似鸡爪的勾尖绣花鞋,这表示着雄鸡将永久伴着姑娘,深信厄运不会近身。
纳西族妇女常披七星羊皮披肩,这种披肩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任劳任怨、勤劳英勇的优秀品质。
这些都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气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设计师不容无视的民族舞蹈服装的特色。
服饰是民族精神的表达,它是精神信仰的承载物之一。
我国民族舞蹈服装也是民族重要祭仪活动的道具,是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
如在汉族麒麟舞的道具中,麒麟被的五色彰显五方的阴阳观念,精巧的五色披被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
这些表演服饰虽然朴实,但透露着中华阴阳观的传统文化。
据传苗族是古代神话中蚩尤的后代,因他敬牛,所以苗族服饰保持着牛头装饰。
在祭仪仪式中,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漂亮至尊的象征,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的颜色。
二、实现历史性跨越之美我国民族舞蹈服装是民族文化形象的“活化石”。
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跨越历史,分析各民族服饰文化形象,从外在表现延长展现其鲜活的共性,深入地挖掘该民族的精神面貌。
如服饰上有明显示意本民族进展的历史轨迹的景颇族人,通过包头、筒裙上的图案纹路来表示该民族从北方南迁的轨迹,同时还表达出对祖先艰难卓绝的创业精神的追念与继承。
此外,我国民族舞蹈服装设计还留意突显服饰上象征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的象征性。
我国民族服装有些反映阶级社会的等级差异观念,随着社会的进展,阶级差异渐渐消退,而在服装上的象征意义依旧显著。
探析宋代宫廷队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宋代宫廷队舞的艺术特征1. 引言1.1 宋代宫廷队舞的背景宋代宫廷队舞作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一种,其背景十分丰富多彩。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一个盛世时代,宫廷队舞自然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宋代的宫廷队舞起源于古代宫庭宴会中的舞蹈表演,具有浓厚的贵族文化氛围。
宫廷队舞的演出场合多为皇帝或贵族宴请宾客时,在宫殿内的宴会厅或花园里进行。
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装,手拿丝绦,头戴花冠,行走舞动间,婉转缠绵,舞姿优美动人,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在宋代,宫廷队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舞蹈的艺术表现。
通过舞蹈表演,宫廷队舞传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追求。
宋代宫廷队舞的背景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宋代宫廷队舞的意义宋代宫廷队舞的意义在于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精华。
作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队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宫廷文化的象征和体现。
通过它,皇帝和贵族们能够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宫廷队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华丽,舞者的动作优雅、准确,配以细腻动人的音乐伴奏,构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宫廷队舞不仅在宫廷内得到重视和推崇,也在宫廷外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为后世的舞蹈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中国舞蹈史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宫廷队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体现。
2. 正文2.1 宋代宫廷队舞的表演形式宋代宫廷队舞通常是由一支由男女舞者组成的队伍来表演。
他们在舞台上以整齐划一的队形展示出各种舞蹈动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表演形式中还会融入一些器械的运用,比如扇子、绸带、铃铛等。
这些器械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也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和表达能力。
赏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当中的“圆”
赏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当中的“圆”摘要:中国古典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内容之一,其中古人对“圆”具有较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在古典舞中合理运用“圆”能够极大地提升舞蹈的美感与文化含义。
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中“圆”的表达作出合理赏析,并说明其在古典舞中具体的运用方式,探究“圆”在古典舞中的深层次含义,为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人员提供更多帮助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引言:古人对于“圆”的理解有:圆润、舒展、完整,象征人、自然、宇宙等方面的完整与圆满。
在古典舞中,同样以“圆”作为审美方式,是古典舞的核心。
同样“圆”也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民族精神追求。
1中国古典舞的赏析1.1彰显古典舞方式中国古典舞使用“圆”来表达舞蹈内容十分精妙。
在古代从太极图中提炼出大量关于“圆”的古典舞舞姿、步伐等舞蹈内容,主要是运用连线、叠线等舞蹈造型,实现不同“圆”动作表达。
其中“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是平圆,舞蹈动作主要是腰部与上半身加上手臂进行表达,舞蹈人员通过腰部以上身体部分为观众直观展示平面圆的具体线性运动,例如:舞蹈中的“云肩转腰”动作便是平圆造型。
其次是立圆,同样是使用腰部以上肢体进行圆线运动,例如舞蹈中“踏步翻身”等动作,动作是在空中划出立圆,让观众直观观赏到平面内的圆线运动。
最后是八字圆,主要依靠手臂运动,在肩部两臂向不同方向进行画圆,在两臂作用下,实现交错重叠,进而完成八字圆动作。
八字圆在动作上像风火轮一样,需要上肢与下肢协同进行,保证支撑动作的下肢不会变形。
将舞蹈人员身韵中的不同动作元素综合到一起,并使用云肩转腰,其动作由手带动身体,再由身体带动手。
动作过程手应将身体带领送出去,之后在开展身韵中的云手动作,“含、腆”过程身体要弓腰含背,将手伸到身体外侧,向着胸部动势把手臂向前推去。
1.2体现古典舞审美古典舞中“圆”是我国传统文化凝聚内容,其中主要使用倾、圆、曲、仰、开、合进行表达。
古典舞蹈《秦俑魂》中的艺术赏析
古典舞蹈《秦俑魂》中的艺术赏析【摘要】古典舞蹈《秦俑魂》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的舞蹈作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舞者演技和表现力、音乐配乐和声光效果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艺术赏析。
通过分析该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探讨其在当代舞蹈领域中的价值和影响。
观众在观赏《秦俑魂》时将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会被舞者们高超的演技和表现力所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还为当代舞蹈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秦俑魂》的艺术赏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舞蹈在当代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古典舞蹈, 秦俑魂, 艺术赏析, 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舞蹈风格, 表现形式, 舞台设计, 服装道具, 舞者演技, 表现力, 音乐配乐, 声光效果, 艺术价值, 观众感受, 反响, 当代舞蹈, 启示.1. 引言1.1 古典舞蹈《秦俑魂》中的艺术赏析古典舞蹈《秦俑魂》是一部集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之美的舞蹈作品。
该舞蹈作品以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为灵感来源,通过舞者的舞姿、音乐与道具的结合,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庄严与神秘。
本文将对古典舞蹈《秦俑魂》进行艺术赏析,探讨其在舞蹈艺术领域中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通过分析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舞者演技和表现力以及音乐配乐和声光效果等方面,将深入剖析这部古典舞蹈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和情感表达。
结合观众的感受与反响,探讨《秦俑魂》对当代舞蹈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古典舞蹈《秦俑魂》是一部以中国秦代兵马俑为创作背景的舞蹈作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陪葬品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舞蹈《秦俑魂》以秦代兵马俑为灵感,通过舞者们的表演展现了兵马俑们的神秘和庄严。
创作背景上,舞蹈团队深入研究了秦代文化和兵马俑的历史背景,从兵马俑雕塑的特点和造型入手,提炼出舞蹈的动作和形式,将兵马俑的神秘和雄壮完美融入舞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