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

合集下载

为学与做人观后感

为学与做人观后感

为学与做人观后感
影片里有好多地方都特别能引起我的思考。

你知道吗,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有一道光照进了心里,让我对为学和做人这两件大事有了些新的感悟。

在影片中关于为学的部分,我看到主角们努力钻研学问的样子,真的特别受触动。

他们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就好像是在沙漠里寻找水源的旅人一样急切又执着。

我就想啊,我们在生活里是不是也该有这样的劲头呢?有时候我也觉得为学真的好难啊,就像爬山,每一步都得使好大的劲儿。

可看到影片里他们那么坚定,我又觉得自己不能轻易放弃。

说到做人这一方面,那更是让我想了好久。

影片里的角色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有的善良、有的狡黠,但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选择,都让我看到了做人的复杂性。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情节是,有个角色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边是利益,一边是道德。

他当时那个纠结的表情啊,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我就寻思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呢?这真的很难说啊。

其实,这部影片让我意识到为学和做人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要是学问做得好,但是做人不行,那学问好像也失去了意义;反过来,要是做人很不错,但是不学无术,那也很难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立足。

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觉得这个影片的结尾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就像是故事还没有讲完,留给我们好多思考的空间。

这个角色的未来会怎样?他们在为学和做人的道路上还会遇到什么?我认为这个结尾有点开放,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呢?
这部影片真的很值得一看!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在《以为学与做人》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阐述了学习和做人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教育读物,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总结,给予我们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学习都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且,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做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处世之道。

在人际交往中,做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都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做人之道,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人如果做得好,不仅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还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因此,做人的道理远比学习更加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学习与做人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学习和做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素质,从而更好地做人;而做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也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

只有把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通过阅读《以为学与做人》,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学习和做人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楚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做人之道,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我相信,只有把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18.为学与做人
为学,是人一生的事业;做人,也是人一生的事业。

所以如何为学与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有六点意见贡献:
一、放下万缘全部接受:我们读书为学,先要放下妄想杂念,对于知识道理要能全部接受。

在今天的社会上,为什么有的人很会读书,有的人不会读书,有的人考高中、考大学落榜了。

原因常常是他在学校里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接受的心量。

没有接受,怎么能考试考得好呢?
二、事事好奇处处学习:读书为学的人,所谓‘开卷有益’。

看到好书,听到知识道理,就要有好奇心,就想处处去学习、体验、证悟,能够好学不倦,才会进步。

三、求精求全瞻前顾后:读书如果不求精深,不求周全,一知半解,凡事但凭自己的看法行事,是非常肤浅愚昧的。

所以读书人要瞻前顾后,才能够精深邃密,才能融会贯通。

四、自己无理别人都对:我们做人,要常常感觉自己无理,自己不对。

比方说:我的语言说得不好,我的事情做得不对,我对人的尊敬礼貌不够。

时时感到自己的欠缺,惭愧自己的不足,才会勇猛精进,才会力争上游。

五、眼光要远脚步要近:做人、做事、求学,都要放大眼光,但是也不要好高骛远,脚步要从近处开始,要脚踏实地。

六、忍耐办事委屈做人:办事要忍耐,做人要委屈。

所谓‘耐烦做事好商量’,不管做人做事,只要能耐烦、忍耐、委屈求全,必能无事不办。

所以为学与做人,有六种方式:
一、放下万缘全部接受。

二、事事好奇处处学习。

三、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四、自己无理别人都对。

五、眼光要远脚步要近。

六、忍耐办事委屈做人。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梁启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他的思想、言论简直就是一部活教材。

今天呢,我们就来聊聊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也就是他对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的看法,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大梦初醒,受益匪浅!1. 学习:永不止步的追求梁启超对学习有着特别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或获得一张文凭那么简单。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你看看他自己,身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梁启超可是活到老、学到老。

他常常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

那你要怎么学呢?梁启超提倡“活学活用”。

别只是读书读得头晕脑胀,关键在于把书本上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去,这才叫真学问。

比如你学了数学,就应该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而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公式里。

这也就是梁启超的“学以致用”了。

2. 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说到做人,梁启超可是有一套自己的“黄金法则”。

他认为,人得有理想,也就是要有目标、有追求。

你想想,做人如果没有理想,那真是像一只无头苍蝇,哪里都能碰上,却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梁启超提到,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敢于担当。

这种担当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真正的行动。

你比如,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还鼓励大家一起努力,真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好榜样。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就像是你在关键时刻不推卸责任、勇敢面对挑战,这才算是真正的“担当”。

3. 如何结合:学以致用与责任担当的完美融合。

那么,如何把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呢?梁启超其实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他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你学到的每一分知识,都应该服务于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这也就是说,你在学习的时候,得想着自己将来能做点什么贡献,不能只为了升学、为了工作。

梁启超的这种理念,就像是一种责任感,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总之,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并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为学与做人PPT课件

为学与做人PPT课件

遵守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 道德规范,自觉遵守法律 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
诚实守信
树立诚信意识,言行一致 ,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 德,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 。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 参与志愿者活动和慈善捐 赠等公益活动,为社会做 出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为学与做人
目录
• 为学 • 做人 • 为学与做人的关系 •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为学与做人
01
为学
为学的重要性
知识改变命运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 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 价值和梦想。
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和挑战。
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判 断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提高综合素质。
不自大、不自满,虚心学习,尊重他人, 不炫耀、不张扬。
自律自省
宽容大度
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 为和思想。
能够容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文化和人群 ,具有包容心和开放性。
做人的实践和经验
社交技巧
学会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处理好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
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具 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中实践为学与做人
01
02
03
勤奋学习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 真听讲、完成作业,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不断提高 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尊重师长
尊敬老师,与老师建立良 好的师生关系,虚心接受 老师的教诲和指导。
友爱同学
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学 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为学与做人现代文阅读答案整理

为学与做人现代文阅读答案整理

为学与做人现代文阅读答案整理为学与做人现代文阅读答案在各个领域,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悟解题思路,把握答题技巧。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为学与做人现代文阅读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由于这三事是人类一般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毕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推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特地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才智。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观察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肯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办法,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学校所教,就是要人有了很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特地职业。

这就是特地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才智,才能得有根本推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才智,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由于我们知道宙和人生是永久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久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久容得我们制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胜利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为学与做人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主要内容为学与做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不断探讨的重要话题。

其中,为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做人则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品德和行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分别从为学与做人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

一、为学1. 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例如,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学习这些学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2. 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指某种具体的技能或技术的学习和培养。

例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编程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提高。

3. 经验积累:经验积累是指通过实践、观察和反思等方式积累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

4.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例如,合理的时间管理、记忆技巧、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做人1.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指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方面坦诚、真实、信守承诺的品质。

只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利益。

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辞、行为上,也包括对他人的想法、信仰、文化背景等的尊重。

3. 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指一个人谦虚、自信、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谦虚可以让人更加开放、包容,不断学习和进步;谨慎可以帮助人避免冲动、错误和危险。

4. 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勤奋刻苦、不懈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潜力。

综上所述,为学与做人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为学与做人作文

为学与做人作文

为学与做人作文学习与做人,表面是两件事情,但不然,学习只是一个手段,学习,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你。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那多彩的颜色;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那奔泻的江河;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那绵延的山峰。

一、学习让人获得知识。

这是最明显的作用。

在咿咿学语之时,幼稚的目光却想象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巧借东风之姿的孔明,醉打猛虎有无畏之态的武松,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使我明白了人情世故、对自由的渴望、智慧的闪烁、无畏性格的重要,更使我明白了做人或许真的不易。

二、学习让人增长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如同和一名有高尚修养的学者谈心。

他表达的话语无不有智慧的光芒在闪烁,当你浸泡在优美的诗歌氛围中,洗净你人生的忧郁和浮躁。

杜甫给你“穷年忧黎民”的胸怀;苏东坡给你“羽化而登山”的超脱;屈原给你“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的执着;陶渊明给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有“路漫漫期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

功利在他们眼前隐退,而是凤凰涅火的愉悦。

三、学习能让人开阔视野。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就仿佛在世界各地翱翔,有秦皇岛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有月光下静谧的荷塘,有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有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有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四、学习能让人明白事理。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明事理是我们必不可少的。

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

景阳冈的惊险、大观园的旖旎、梁山的好汉、蜀国的仪义。

在这些年中,书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使我更加明明智、灵秀、周密、深刻,我由衷地感谢它。

学习改变性格!人生道路且长,我还在边走边学如何做人,如果此刻你的手中正有一本书,那么请你郑重地对待它,因为他是你的老师,教会你如何铺垫这冗长的人生之路。

为学与为人读后感

为学与为人读后感

为学与为⼈读后感 看完⼀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是⼩编精⼼整理的为学与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为学与为⼈读后感1 《为学与做⼈》虽然是梁启超在清华⼤学的演讲,却对不惑、不忧、不惧进⾏了深⼊的剖析。

⾸先,⽂章剖析了不惑。

⼈们要达到不惑,要完成三个层级:⾸先是常识的积累,其次是要有专门的学识,⽽最重要的是智慧的养成,⼀是要使思维变得细密踏实,⼆是要使脑⼦变得条理清晰。

其次,针对不忧的问题,⽂章提出了仁者不忧的观点。

仁者之所以能做到不忧,不外乎舍弃了常⼈所热衷的成败与得失。

最后,⽂章剖析了属于意志⼒范畴的“不惧”。

⼀是要⼼地光明,才能够保持勇⽓;⼆是要控制个⼈的欲望,“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才会意志⼒强。

在对如何做⼈进⾏了“知”、“情”、“意”三个⽅⾯的剖析之后。

作者对听众发出了质询,揭⽰了青年的现状,发⼈隐忧,给⼈以触动,唤起青年的共鸣,进⼀步发出号召,号召青年养⾜智慧,建⽴好的⼈⽣观,磨练意志。

读完这篇⽂章,我不断地在思考我寒窗苦读⼗⼆年考进⼤学是为了什么?我想要在这短短的四年中获得什么?毫⽆疑问,读⼤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吗?答案是否定的。

梁启超先⽣认为上学的⽬的是学做⼈。

实际上,不光是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时隔多年,也仍然需要这样的回答。

因为,有太多的学⽣迷失在智识教育中。

其结果就是迷失⾃我,沦落⼈⽣。

在这个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时代,⼈们经历了⼏次⼯业⾰命,⽣活⽔平有了巨⼤的提⾼。

但是,安逸使⼈累。

在旧社会尚且有⽆数⼤学⽣思考探索救国之道,⽽如今,⼤学校园⾥满是娇⽣惯养的洋娃娃们,忙着谈恋爱、办社团、享受⼤学校园美好⽣活的莘莘学⼦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讨论,甚⾄没有时间上课……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常识,可是为什么我们都不懂得,或者懂得有做不到呢!梁先⽣认为要达到不惑,就要养成我们的判断能⼒。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为学与做人》是一本对于学习与人生道德的指导之书,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学习与做人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首先,书中强调了学习和做人是相互关联的。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品质和修养。

作者通过讲述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学习和做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习中注重德行修养,才能更好地实践于做人中。

我们要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为人处世,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书中强调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与态度。

作者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目标,还要有方法。

我们要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同时,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完善自己。

而在做人方面,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待他人要友善宽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再者,书中强调了学习和做人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和做人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学习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过程,它能够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做人则是一种品德修养,它能够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只有通过学习和做人,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给予社会更多的贡献。

最后,书中强调了学习和做人的实践与觉悟。

学习和做人需要我们付诸行动,不能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测试和改进。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保持对学习和做人的觉悟,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和做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

通过阅读《为学与做人》,我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品质的人。

我们要善于学习,保持谦虚的态度;要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能力;要善于行动,努力改进自己的言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和做人的挑战,赢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为学与做人文章批注

为学与做人文章批注

为学与做人文章批注
《为学与做人》是一篇关于人生态度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达
了自己的观点和对学习、做人的态度。

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我们应该追求成绩还是追求知识。

作者认为,成绩只是一时的荣誉,而真正有用的是知识。

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在学习中不追求成绩
的高低,而是真正去掌握知识和提高素质。

文章的第二个观点是关于做人的态度。

作者认为,做人要有诚信,做事要有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
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此外,文章中还谈到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从中吸
取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呼吁我们在学习和做人的过程中,树立正确
的人生态度,努力掌握知识,注重道德修养和诚信,不断提高自己的
素质,才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注:本文为AI语言生成,如有与原文出入请以原文为准)。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推荐5篇)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推荐5篇)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为学与做人读后感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梁启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既否定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割的形式,也批评了先教书后教人的错误观点,更反对“贩卖知识杂货店”的教育。

也否定了康有为、严复主张在中学阶段侧重德育教育的主张。

“教人学做人”的原则应贯彻到各级学校各科及各年龄段的教育之中。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阶段,也有教人学做人的问题,各种优良习惯绝大部分都养成于幼儿阶段,所谓三岁看七十,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和为人风格,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终身难改。

因此,在幼儿阶段,即要贯彻落实教人学做人的原则,绝不能只仅仅限于知识教育。

教育家教人学做人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梁启超指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仅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一般国民,因为不会做这种种脚色,想做单独一个人决然是做不成的”。

学生不仅要“学会为自已或家族经营单独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外,还要学会在一个国家内经营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本领。

倘若不如此只算学会做半个人,最高也只算得古代的整个人不算得现代的整个人。

”第二篇:《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

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

读了他这本着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

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

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论语》:“和而不流(注:和而不同),强哉矫;中 立而不倚(注: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 ”),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注:慕道而行,不退转:“吾十 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梁启超:”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 决不会成一个人。”
做人的标准:三件事
“知者不惑”(知通智)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现代教育?
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
屈原:“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 也。”
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 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 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 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 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 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 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智育目的:“知者不惑”
智育的要件:常识、学识、总体的智慧
基本的常识 专门的学识 总体的智慧
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1、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2、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变成清明
情育:“人不忧”
中国先哲的人生观:“仁者不忧”
“仁” :“普遍人格之实现。”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 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常识学识总体的智慧?基本的常识?专门的学识?总体的智慧?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注意,以下文章全文为 AI 写作生成,其中不排除部分逻辑或者语义上的问题或瑕疵,仅供参考。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鼓吹“为学与做人”思想,强调“为学尚实”,提出了“三从四德”等理论。

梁启超的思想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可以说,梁启超是中国最早的西化派代表之一。

在这里,我们要深入探讨梁启超“为学与做人”的思想。

一、为学之意为学,意即勤奋求知。

梁启超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倡知行合一,宣扬为学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志向远大。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重点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必须志存高远,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二、做人之道与为学相辅相成,做人则更加重要。

梁启超提出“为学与做人”的两条腿走路理论,认为优良的品德是超越知识和力量的核心。

他提倡要诚信、宽容、善良、公正,要在求知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才。

三、尚实为先在为学和做人的过程中,梁启超强调了“实”与“虚”的关系,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尚实为先"。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或者人才。

四、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君子不问三年自知有恶也”,“君子不忧不惧不猜”,“君子不以言举人”。

四德则是“仁、义、礼、智”。

梁启超认为三从四德是立身之本,是为学与做人的支持和保障。

五、学以致用最终,为学与做人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出真正的效果。

而做人的态度和能力,也必须从工作和实践中获得提升。

梁启超提倡,学者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思想,强调了实践、品德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勤奋求知,尚实求真,注重道德素养,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有用之才。

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学与做人名家点评

为学与做人名家点评

"为学"与"做人"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两个方面。

下面是几位名家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和建议:
1. 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认为诚实守信和忠诚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2. 鲁迅曾说过:“学者须先立志。

”这句话强调了"为学"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3.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学问是基础,做事是应用;道德是根本,才能是枝叶。

”这句话表明了学问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认为学问和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 杨绛女士曾说过:“学问之道在于恒心,做人之道在于爱心。

”这句话揭示了学问和做人的本质,认为恒心和爱心是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为学"与"做人"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把学问和道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注重学术研究,也要注重人格修养,做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品德的人。

为学与为人观后感

为学与为人观后感

为学与为人观后感
就说这个“为学”吧。

以前我觉得学习嘛,不就是在学校里听听课,做做作业,考试能拿个好分数就行了。

看了这个之后才明白,为学可没这么简单。

它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冒险,不是为了那张文凭或者某个具体的成绩,而是要在知识的大海洋里畅游,还得学会自己找方向。

书里那些观点就像一个个小灯塔,告诉我真正的学习是要让自己的脑子变得灵光,能独立思考,就像拥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各种未知的大门。

比如说,遇到一个难题,不能只想着去翻答案或者找别人帮忙,得自己琢磨琢磨,从各个角度去看看,这就是学习的真本事。

再说说“为人”。

这可太重要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不是孤立的个体,就像一群小蚂蚁,得互相打交道呢。

为人要有品德,就像有个好的地基,房子才能盖得稳。

要是做人不厚道,就像那建在沙滩上的城堡,风一吹就倒了。

而且啊,为人要真诚,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你看那些在生活里很受人欢迎的人,他们大多都是心地善良、待人真诚的。

就像一颗小太阳,走到哪儿都能给别人带来温暖。

我就想啊,我也要做这样的人,不能整天算计来算计去的,活得累还不招人待见。

我感觉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者在跟我唠嗑,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但是每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

它让我明白,为学和为人是分不开的。

你要是学问做得好,但是做人不行,那学问也像是缺了条腿的桌子,立不稳。

反过来,要是做人很善良正直,但是不学习,就像一辆没有油的汽车,也跑不远。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的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的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到教到人不惧。

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与做人演讲人:丘成桐时间:12月2日地点:华南师范大学从历史的变革讲起要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标前进,否则中国只会永远为全世界的先进国家服务,从中拾取微小的利润。

今天讲的题目是梁任公从前讲过的题目。

梁启超,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中国20世纪初重要的启蒙学者。

他和康有为发起的维新运动,虽然不尽正确,而且也以流血失败告终,但它却引起了国人的注意,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变腐败的清政权。

辛亥革命以后他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成为清华国学研究所四大导师之一。

四大导师里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解放后,他一直在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连串耻辱的开端。

广东同胞为国而战,多次击退入侵的英国军队。

差不多有两百年,广东始终是国家开放的先驱。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特区是深圳。

它得到广东省和香港的强力支持,由于南方同胞早已习惯了西方的思想,特区开放很快就成功了。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它的成就是举世公认、有目共睹的。

向来轻视中国的欧美强国也开始对我们另眼相看。

三十年来中国的老百姓胼手胝足,辛勤工作,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有赖于中央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以稳定作为休养生息的基础。

现在,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仍然以廉价劳工为主导,很明显这是没法再走下去的。

要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标前进,否则中国只会永远为全世界的先进国家服务,从中拾取微小的利润。

科技VS基本科学近年来,韩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听说韩国政府要成立五十个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的经费为一千五百万美元。

高科技化是亚洲所有地区、国家都想做的事情。

日本最早成功,跟着有所谓“四小龙”的兴起,即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

这十多年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使中国大陆在经济上领头,变了“妈妈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如何把中国的高科技搞上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迫切问题。

在座诸位都是国家的菁英,我想你们都关心这个问题。

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个多月前,湖南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请我作了一个演讲。

演讲后我参观了他们建立的大型计算器。

去年,这部计算器通过了国际评估,两位Stanford、一位Berkeley的计算器教授和另一德国教授组成的专家小组宣布它是全世界最快速的计算器。

百闻不如一见,交流以后,我感到很兴奋,这是中国独自完成的高科技产品的重要标志,我向参与这项计划的教授和工程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长沙时,我请教他们的院长,如何能让这批一流的教授和工程师聚在一起,苦干十年,完成这个举世瞩目的工程。

他说他们学院的士气和学风都很好,年轻人待遇不错,以能够做出一流的工作为荣。

安定的环境、对自己的信心和为国家、为学院争取荣誉的决心,的确是进行研究的推动力。

另外一个经验是在多月前,我受邀到了酒泉神舟火箭的发射基地,和清华大学几位教授参观神八登空的壮观场面,这是我第一次参观宇宙飞船发射。

看着祖国的火箭冲天而起时,内心感动不已。

基地的领导说,整个宇宙飞船的建造、组装和发射等等工程,牵涉到八个部门的合作,每部门有一万多人。

这是一个极大型的系统工程,其中不容许有任何错误。

这次参观使我对中国工程师的组织能力极为钦佩,他们做事认真,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从这两个由军队指挥的研究中心里,我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理解到基本科学的重要性,他们问了我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

近年来,韩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听说韩国政府要成立五十个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的经费为一千五百万美元。

事实上,先进的欧美俄日等国家都有同样的理念,比韩国还要早。

我希望中国也能认识到基本科学对科技兴国的重要性。

年轻人应因科技而崛起崛起不是经济或军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

现在中国科技的创新不如欧美,但在经济比较充裕和国家比较稳定的客观环境中,十年内将会见到重要的成果。

现在,我们来谈谈今天的主题。

我认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在这几年内将有巨大的转变,这是年轻人做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宝贵时刻。

我说的崛起不是经济或军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

现在中国科技的创新不如欧美,但在经济比较充裕和国家比较稳定的客观环境中,十年内将会见到重要的成果。

当然,这些进展将要靠年轻一代,同心协力来完成。

科技创新的崛起,是经济崛起的基础。

我想,同学们都会惊讶:我们还是本科生,很多学问都没有学过,你凭什么说十年内我们会对科技有重要的贡献?那是因为你们太小看自己了。

你们把基本科学学好,技术熟练后,很快就可以海阔天空地去闯、去创新了。

回顾历史,大部分科学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学家三十岁以前完成的。

牛顿、爱因斯坦、克里克、沃森、费曼和杨振宁等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他们年轻时做出来的。

这些划时代的,甚至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工作,虽然成于少时,但决不是凭空创造的。

事实上,它们都是有迹可循,经过艰苦学习,多次失败,最后才成功的。

做学问的态度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

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记得我年纪与你们相仿时,懂得的东西实在不多。

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数学博士也就不过寥寥几个,图书馆收藏的数学书也不见得比一般的书店多。

我看的数学书,大部分是国内版,或托友人到台湾买来的盗版外文书,种类少得可怜。

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做大数学家的念头。

我看了所有能够看到的数学书,最重要的,是做了书中的所有习题。

这并不是课堂上老师要求的事情,我努力去做,一方面是出于兴趣,一方面是知道要成为优秀的学者,必须将基础打好。

四十年来我每天都在学习,但还是要承认,在中大学时打下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无往不利的,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弱点。

做习题正是找出自己弱点的门路。

当然,听课、发问和与同学交流也非常重要。

我在大学时的数学水平已远超同侪,但是和同学交流,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我给同学解释课题时,往往发现自己还未理解清楚的地方,由此温故知新,得益不少。

即使到了今天,有时在给学生讲解的一瞬间,往往灵光一闪,找到新的想法,解决了一些难题。

做学问,尤其是有深度的学问,不是靠一时的冲动就可以完成的。

我们听人讲故事、看电影,作者为了将气氛营造得更为动听,往往戏剧化地说某人灵机一动,解决了重要的问题,完成了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问,而且不倚靠任何其他人的想法。

在Good Will Hunting这部电影中,描述一个在MIT的清洁工人,没有经过学习,却在一个夜晚,解决了一个有名的数学难题。

我可以跟你们说,这些事情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我也不相信以后会有。

科学界研究的题目多如牛毛,但重要的只占少部分。

其余大部分项目很快便可以做出成果,因此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发表。

假如每篇文章都有创见的话,人类的科学成果将会远远超过今天了。

话说回来,文明毕竟是累积的,科学的突破往住建基于众人思想的融汇。

即使不太重要的发现,只要有新的意思,也是有价值的,这样就能发挥所谓集腋成裘的作用。

至于有学问的大师,有更独特的创新贡献,承先启后,引领风骚,但是他们的工作毕竟还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要懂得做好学问,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

我经常鼓励学生去读名人传记,了解著名学者如何学习、克服挫折和开拓新的方向。

我的专业虽是数学,但在阅读其他学科名家的成功经验时,也会深受启发。

记得读詹姆·沃森(James Watson)写的一本小书,书中描述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DNA结构的一段故事。

他们为了研究生物的基本结构,三年间完成了20世纪其中一个最伟大的科学杰作,其过程可以说引人入胜,但也不乏奸诈之道。

当时詹姆·沃森才二十出头,跟你们年纪不相上下。

他的基础虽然很好,但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靠无比的专注和热情,深信可以攀登生物学的高峰,完成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

他找到一个好搭档,那就是弗朗西斯·克里克。

他们合作期间,曾遇上停滞不前的低潮,但他们并没有放弃,透过学习并利用同行最新的结果,终于比竞争对手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早一步,测定了DNA的结构。

从詹姆·沃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点:年轻人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

一但碰到重要问题时,能有足够的工具来解决它。

即使工具不够,也懂得找合适的学者合作。

西斯·克里克就是詹姆·沃森的合作者,他们的知识是互补的。

做学问要有热情,有了热情才能够专注。

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够完成。

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

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这三件事情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实行时,却不见得人人能够做到,这是甚么原因呢?我们逐点来讨论。

所谓充实的基本知识是多方面的。

以本人为例,我是研究几何的。

年轻时喜欢数学的严谨性,从数理逻辑中看到数学的真和美,虽然我并没有研究这门学问,我却知道它在何处发挥作用。

但是我本人没有掌握到数理逻辑的基本技巧,所以始终是一个门外汉。

本世纪人类的知识突飞猛进,跨学科的知识更是如此。

事实上,大部分创新的科学都是透过不同学科的融合,擦出火花来完成的。

很多人都同意这种看法,但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融合不同学科的学者,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要跟这些不同学科的专家相约,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识跟不上,他也能理解问题的困难所在,找合适的专家求教。

当然,满足这些条件的科学家实在不多。

中国有不少专家只注重科学的应用,而不愿意在基本科学上下工夫,这是十分肤浅的。

事实上,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突破,无不源自基本科学的发展。

对基本科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只满足于应用而沾沾自喜,终究是尾随人后,依样画葫芦罢了,更不用说有能力做跨学科的学问了。

十多年来,我在中国见到不少应用数学家有这样的毛病,即基本功夫不够坚实,却鼓吹交叉学科的重要性。

这样做反而把本来应当发展的基本学科也推迟了,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同学们年轻时务必踏实,将基本学科学好,同时也应研习应用科学,因为这些知识能增长见闻,使我们对学问有更宽广的认识,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基本科学的真谛,一方面在应用基本科学的原理时,能够得心应手。

进修理工科的同学,必须学好微积分。

至于语文训练,则是所有同学都应该熟习的。

这种训练,只是成为真正学者的第一步,假如想进一步立言以至于古人所说的“不朽”,则可以看看韩愈《答李翊书》里的描述:“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