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d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 课件 (共76张PPT)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5
、
用
“非”“未”“弗”“无”“莫”
“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 ⑵ ⑶予蚓愿本无早·非爪定·文牙大人之计画利,士,莫·用筋众骨人之之强议也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 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 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陈胜王 沛公军霸上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 而后乃今图南 C: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女幸而偶我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
“从(在、当) ••••••”
名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词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作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
篇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词 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动
面目见之
篇
族秦者秦也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 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 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为:
1、“于”表被 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
·
2、用“见”“见…于…”“受…于…” 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 臣 诚 恐 见 欺 于 王 而 负 赵 。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 课件 (共76张PPT)
(强调“常见”和“用法”)
(二)文言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强调 “不同”“特别的”。
就文言文来说,这 些句式却是很正常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 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 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 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三、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 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 扣,逐步延伸开来。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 例如: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 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数词活用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
数
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词
作
活用为动词。
动
六王毕,四海一
词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 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 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二)文言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强调 “不同”“特别的”。
就文言文来说,这 些句式却是很正常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 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 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 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三、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 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 扣,逐步延伸开来。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 例如: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 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数词活用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
数
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词
作
活用为动词。
动
六王毕,四海一
词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 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 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精品PPT 课件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 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帛:穿丝绸质地的衣物 。
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1、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王:称王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2、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③问今是何世。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⑤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①荀卿,赵人。 ②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 “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受苦。劳:使……劳碌。
③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做王。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使……做王。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 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 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今义:不同和相同之处。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 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词义扩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 课件 (共76张PPT)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三、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
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出现;今义:冲出,强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 显出路的困境。
实 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 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 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 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 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 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 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 “变”是本字。
关 于 词 的 比 喻 义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 扣,逐步延伸开来。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 例如: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 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四、词类活用
形 容 词 使 动 篇
——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 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4)
通过对已学过的 知识,进行相关 联想,可推断词 意。
实词词义推断法 成语推断法
①收天下之兵
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思,可推 断为“兵器”。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可推断出其意为“端 正”的意思。
不少成语来源与 文言文,可利用生 活中掌握的成语的 意思来推断其意。
实词词义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眄”的含义,根据含有目字旁的“眄” 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概的意思是 “看”。
②拔剑切而啖之。
“啖”的含义,根据口字旁,就可知 其大概是“吃”的意思。
通过对字形 结构(象形字、 会意字、形声 字)的分析来 推断。
实词词义推断法
类似句式推断法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 也应是名词,译为“险固的地方”。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 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古人行文,往往前后句子句式 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语 句,在相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 反义或意思相近的词,运用了排 比、对偶等修辞。可根据上下句 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推断。
实词词义推断法
形容词活用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善万物之得时(敬慕)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审容膝之易安(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②倚南窗以寄傲 (傲然自得的情怀)
4、形容词的意动 ①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 ②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
数(量)词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行十 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实词)》课件 (27张PPT)
一狼洞其中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
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策扶老以流憩
(二)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从(在、当)......”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俊采星驰,雄州雾列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四美:指良辰、美景、
(二)名词作状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2)、从 用动 在词 “跟 其别 ”的“词之结”合后的,语则法活关用系为上 名判 词断 。,如
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难得。)
(二)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后带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使动用法: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 达使令式的内容。(臣活之)
(4)、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
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策扶老以流憩
(二)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从(在、当)......”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俊采星驰,雄州雾列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四美:指良辰、美景、
(二)名词作状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2)、从 用动 在词 “跟 其别 ”的“词之结”合后的,语则法活关用系为上 名判 词断 。,如
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难得。)
(二)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后带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使动用法: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 达使令式的内容。(臣活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 45张PPT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⑵据排偶,定句读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例如:
① 余有叹焉。 ②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 圣益圣,愚益愚
④ 其后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②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 《张衡传》 中,“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先用全 称,后面的“衡少善属文”、“衡善机巧”“ 衡不慕当世”就不再提姓了。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光 映书而 读 之。
例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 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
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4、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
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 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 主语。通俗地说,就是前一句话最后的字词
⑵据排偶,定句读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例如:
① 余有叹焉。 ②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 圣益圣,愚益愚
④ 其后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②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 《张衡传》 中,“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先用全 称,后面的“衡少善属文”、“衡善机巧”“ 衡不慕当世”就不再提姓了。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光 映书而 读 之。
例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 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
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4、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
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 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 主语。通俗地说,就是前一句话最后的字词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 课件: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共68张PPT)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 词 作 状 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 “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 词 作 状 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译为“从(在、当) ••••••”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 ••••••”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四)、词类活用
——动词活用
动 词 作 名 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 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 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汝安敢轻我射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 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实 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一个词在不同 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结合上下文以 至全文的内容来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三)、通假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 例: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三)、通假字 ——怎样辨别通假字
形 声 辨 义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