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读《城市与形态》:城市的叶态延续
的发展 ,是居住单元 和公路在 非人性尺度上 的单调 重复 ,它 扩 张 ,改变 了原本 良好 的城市结构 ,不断复制单调 的玻璃六 面体建 筑 ,在柯布西耶 眼中完 美的城市居住体 ,实 际上是现 两端距离上 的小路 将车道上的车辆分流 ,这样 ,我们城 市的 代 主义僵硬 的水 晶体 ,它甚至像是墓前苍 白的十字架墓碑 。 车道不再会越 建越宽 ;公共空间十分重要 ,它作 为人 的能动 城 市作为一个复杂 的综合 体 ,是不能靠 主观总体布局和局部 性 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 ,是增加城市活力 ,保证城 市持续生
压 制想 当然 来发展的 。 城市 的形 态有 两个 范式 : “ 树 式 ”和 “ 树 叶式 ” 。树
态发 展的重要 因素 。开放性 的公共场所应 配备娱乐设施 ,例 如巴黎街 头的旋转木马 ,没有人规定游乐设施 一定 要摆放在 式形态就如 同一 颗具 有无数枝干 的苍 天大树 ,它看似盘根错 游乐场所里 ,只要这个城市 区域有这样 的游憩需求 ,就应该 节相互缠绕 ,实 际上 所有的枝干都是孤立 的 ,从主干上延伸 在这里为人们建设 ,而不是让他们开 车长 途跋涉去郊区 的大 出来分取养分 ,却互不关联——这种形态 是开放 的 ,它并没 型游乐公 园。同样 的 ,私人 空间和公 共空间并不是完全对立 有相互交织 成网络 ;而树叶式形态则 不同 ,我们仔 细观 察树 而互不关联 的 ,它们之 间需要 有衔接点和过渡点 ,这是 出于 叶 的脉络 ,他们 都是相互连接供 给养 分的——是尺度不 变的 封 闭结构 。古代的城市 ,三角洲 ,星系等就具有树 叶式 的形 态 ,它们 虽然形状复杂多变 ,但 是所 有尺度上都是相互 连接
的 ,这样 的形 态无 论发 展 多久都 是具 有均 衡效 率和适 应 力 的。然而现代城市友叶状形态 向树状形态 的转变 ,使 得这些 优 势丧 失了。 那么该如何做形态分析? 城市 的形态在这里被分 为六个层 次 ,其中最主要 的,必 然是人类及 其活动 ,它让城市成 为交流 和互动 的场所 ; 二是
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城市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来创建和改善城市的过程。
它旨在探索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性。
城市形态则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和结构,包括建筑物的分布、街道的走向、开放空间的配置等。
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生态友好、社区连通、经济繁荣的城市。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同时,通过创造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城市环境,可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形态在城市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影响着居民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一个合理的城市形态应该是紧凑而便捷的,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且提供丰富的文化和娱乐设施。
此外,城市的形态还应该促进社会交流和互动,打造宜居的社区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空间和土地利用、建筑风格和高度、交通网络、绿化和公共空间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减少交通压力,并降低人们对汽车的依赖。
同时,城市设计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绿化带、保护生态系统和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打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并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城市设计还需要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
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公共空间、学校、医疗设施等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融入感。
此外,城市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保护传统建筑和文物,传承城市的记忆和文化传统。
总之,城市设计和城市形态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城市形态的塑造,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和美学需求。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出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形态及产生因素
网格状:
网格状旳城市形态较为规整,有相互垂直旳城市道路网系统构成, 易于布置建筑,但也轻易造成其布局形式旳单调性。
临沂
环形放射状: 环形放射状城市由放射形和环形旳道路网构成,城市交
通旳通达性很好,有着很强旳向心紧凑发展旳趋势,但也易 造成市中心旳拥挤和集聚。
成都
环好,有着很强旳向 心紧凑发展旳趋势,但也易造成市中心旳拥挤和集聚。
城市形态及产生原因
城市形态:
所谓城市形态,简朴旳说就是指城市旳外观。
是由城市形状、构造和相互关系所构成旳一种空 间系统。
构成要素涉及: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 城市发展轴。
城市形态分为两种类型: 集中式旳城市形态 分散式旳城市形态
集中式城市形态: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格状、环状、 环形放射状、带状和混合状形态。
远期关系,使城市更接近自然。
弊端: 城市多种基础设施旳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相
对较大 、公共设施反复建设现象严重。
城市形态产生原因:
地理条件原因 政治文化原因 产业经济原因
地理条件原因:
地理条件原因是城市形态生成最为主要原因。 地理条件涉及地形、地貌以及河流旳分布或走向 等,这些对城市旳空间构造形态影响非常深远。
重庆 兰州
政治文化原因——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城乡众多。诸多古老 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风水很好, 成为统治者青睐旳对象。
北京 西安 洛阳
产业经济原因:
主要原因之一
山西阳原市
谢 谢 大 家!
弊端: 近远期关系: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城市用
地功能轻易混杂和相互干扰。
分散式城市形态:
分散式旳城市形态主要是指组团状 。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2013331210070 建筑2班叶锦昱)《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又一经典,主要论述了城市形态的形成原因,以及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是好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标准理论”概念。
这一概念是他提出的城市形态三个分支理论(规划决策理论、功能理论、一般理论)的综合。
标准理论的特点在于将人的价值观融进对城市形态的探讨中,是“对恰当的城市形态及其原因的一套想法”。
凯文·林奇,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1918年出生在芝加哥一个富裕家庭,父母是来自美国的第二代爱尔兰居民。
林奇曾就读于美国当时一流的学校——法兰西斯.派克中学。
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
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12123484 黄英杰《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的著作。
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城市面貌,以及这种面貌是否重要、是否能改变。
整本书分为5个部分,第一章:环境的意向、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将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这也与我们的课程《环境心理学》有些许关联,并且他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比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
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直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全书向读者们阐述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中的众多角色中,是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同时还说明了城市视觉形态设计是一种特殊并且新奇的设计问题。
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一章讲述的是城市的意象,简单来说就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不会迷路的,会对城市之中的意象产生特殊的记忆。
就好比有人向你问路,有可能他说的路名你并不认识,但是当他描述景象时你就会发现这是你所熟悉的道路。
然后他讲述了这种映象的产生和建立。
这种对于环境的识别能力方面,动物做的更好。
它们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提示:色彩、形状、光谱、运动视觉、嗅觉、动觉、引力、电磁感应等等。
比如燕鸥的极向飞行和蜥蜴在岩石表面的探路爬行。
虽然科学家对于人类的这项能力还没有十分精确的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寻路的直觉是并不存在的,这种神奇的能力其实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明确感觉所形成的感觉。
另外凯文林奇还说明了城市之中事物的可映象性。
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二章是以马诺朱萨州的波士顿、新泽西州的泽西城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三个城市为实例来分析环境印象在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凯文林奇他们请很多观察者描述他们脑海中的城市意象,做了诸多实验来论证他们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讲述的是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五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2024年城市形态读后感三千
2024年城市形态读后感三千《2024年城市形态》是一本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的科幻小说,作者通过对2024年城市形态的描述和思考,展现了一种更加先进和科技化的城市模式。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在小说中,作者对未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给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
比如,书中提到了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可以自动驾驶,实现无人驾驶,从而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了垂直化的城市设计,利用了空中和地下空间,实现了高效的空间利用。
这些设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城市,通过科技的力量变得可能。
其次,在书中,作者也呈现了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智能化的城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与城市进行互动。
城市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这种人机交互的方式,让城市成为一个智慧、温暖、有机的生态体系。
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让我对未来的城市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另外,书中还描绘了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城市。
作者通过虚构的城市形态,提出了许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例如,书中描述了城市屋顶都被覆盖着绿色植物,实现了城市的垂直绿化。
此外,城市还使用了清洁能源,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这些设想让我相信,未来的城市可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尽管小说中的未来城市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想象,但我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提到这种高度智能化的城市对隐私保护的关注程度。
未来城市中的智能设备会不会损害个人隐私呢?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也会增加,如何平衡发展和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总的来说,《2024年城市形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
作者通过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科技、和谐、绿色的城市形态。
这个未来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乐和美好的生活体验。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圣马可广场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二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 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 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 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 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 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狭义 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 形态的表象形式。城市形状(urban form)、城市型式
北京这样地势平坦、依据“理制城市”规划的整齐划一的城市,我们也 能体会到“三山三海五园”独特的山水空间气息,并由此形成清晰的城 市空间意向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城西北依燕山山脉,东南为华 北平原,潮白河与永定河从东西两面夹城而过。规划中充分利用了水面 多的优势,将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三大湖面圈入城市中心区。故宫紧 邻水侧,并用人工堆积成景山,利用山和水组织城市主要轴线,布置城 市宫殿建筑群和至高点,并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在东西南北布置天、地、 日、月坛等建筑与中心建筑群相呼应。以四合院为主的大量民居掩映在 浓郁的绿荫中。城西建设有大批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与城中 “三海”贯穿的自然园林区相衔接,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得天衣 无缝。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约条件,形成 不同的城市布局。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二分。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目标:发展一套范围有限而一般 性的理论,尽可能囊或所有形态问题,这将会成为我们讨论什么 是一个好城市时,除了僵化教条之外的另一个可选准则。
《城市形态》(一)价值与城市
不得不说,凯文.林奇是个睿智,相当有深度的城市规划学学者。
其实这本书所有的阐述都由一个天真的问题所引起。
“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或者说“一个好的城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我们的案牍劳形终日忙碌奔波着绘制鸿篇巨图的时候,应该从来都没想过这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聊”问题。
但是,作为高等生物搞不清鸡和蛋的关系,着实会让我们羞愧不已,同样,如果面对着城市规划最本质的诘问却表现得束手无策,抓耳挠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十分汗颜呢?显然,弄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呢?稍喑简易逻辑学便知道,这其实是个价值导向问题。
顺理成章的是,这个问题便与“价值”二字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怎样能够去造就一个好的城市以及我们对一个城市好坏的评判,最终落脚点是到底我们手中拿着怎样一把尺子去衡量眼前的城市。
纵观历史中的城市及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深化,可谓纷繁复杂。
单从西方以及中国的城市的起源就有巨大的不同。
西方的第一座的城市屹立起来的原动力来自宗教。
社会顶层阶级的僧侣以及宗教“工作者”利用宗教的无边魔力大量吸收了社会最精英的人才,从而也就吸取了大量底层劳动人民的物质与劳动成果。
(由于有宗教的原因,这个过程是自愿而自然的)。
反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度,中国城市建设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起源是物质剥削的累积以及阶级的统治。
看来要回答这个有关于价值的问题,必须试图去搞清楚城市形态形成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理论研究方法对城市形态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一、决策理论。
这是远远高于现今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内容的理论。
它包含所有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对城市形态的或微妙或巨大的影响。
除此以外,也包括了制定城市经济计划等内容。
(个人觉得更像国家发改委运用的角度和理论。
)二,功能理论。
这个理论更侧重与城市本身。
从唯物的观点出发去回答城市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运转。
缺少了决策理论的泛泛的意义。
城市形态
城市与活力1、城市本质“我爱起点,我为起点而惊叹……。
”路易·康(Louis·Kahn)对起点的追问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对于城市科学的研究同样应该从对城市本质的追问开始。
在城市纷繁的物质经济表象下,隐含了什么?什么是城市的主体,什么是城市物化环境的原动力?对城市本质的追问,是指引我们营造人类生活空间不可或缺的前提。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认为城市的外观结构应看成是人类的特征,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
“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它那庞大而繁复的结构。
但是,这种结构特性终究还是发端于人类特性的,而且也就是人类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
[2]中国学者单文慧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集,是群体与个人的活动网络构成了城市的深层结构,也是城市具有活力的真正原因”。
法国哲学家及作家卢梭(Rousseau),则更明确地认为:“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才构成城”(Houses make a town, but citizens make a city)。
所以,我们研究城市必须先研究城市的主体——人。
2、城市活力概念“活力”是一个新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这个词,在《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中“活力”一词:①指旺盛的生命力,②借指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
活力对应的英文为Vigo(ur)、Vitality、Energy。
“活力”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概念,意指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其引申含义较为抽象,在表述上针对具体事物而有不同的表征差异性。
3、本文城市活力释义笔者认为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
这接近《当代汉语新词词典》的释义。
凯文·林奇的城市活力内涵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意思;而简·雅各布斯和伊恩·本特利的城市活力则意指“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
城市的有机状态是城市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活力是针对生命体所特有的新陈代谢节奏、有机组织形式等的旺盛程度的一种描述。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及其特点分析------- 上海近代法租界城市形态的塑造一摘要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前,汲取古今中外重要的城市形态的丰富理论和经验,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位置生态学城市意象相互关系三城市形态概念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形态”,英文为“Morphology”,来源于希腊语言Morphe(形)和Logos (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
因而有的学者将城市形态概括为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
武进将它进一步论述为:“由结构、形状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美国著名的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形态的运作机制出发,提出任何一般的城市形态理论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并强调指出,城市形态“应该是一种强调参与者的目的和参与者学习能力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城市形态形而上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四城市形态理论追溯城市形态理论最早产生于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韦伯城市类型学笔记(4)
韦伯城市类型学笔记(4)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韦伯(侧重从主观意图、个人行动去探讨对社会的理解)、马克思、涂尔干(功能主义)。
“非正当性的支配”韦伯认为“即使是那些(所谓的)自由共同体,也就是已经完全排除君主的权力,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而由其成员在政治上自行建构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也必须有专门为此一团体致力工作的人,亦即有以政治为主业的职业政治家,并且也必设置出其得以专著的机构,更遑论其他种类的团体。
因为“所谓这种共同体是自由的,意思不是说这种团体可以免于武力强权的支配;这里自由之意,是说由传统来正当化为一切权威之不二来源的君主权力,已经看不到了。
第一章城市的概念与类型1:城市的经济本质,市场聚落城市是个密集的“聚落”,而不仅仅是个一些分散的住居的集合体。
社会学:城市是个巨大的住居密集的聚落(聚落里各家户紧密相接);由于过于巨大,以致缺乏在城市外的邻人团体里居民皆相互认识的特色。
经济观点:城市是一个其居民主要是依赖工业及商业,而非农业为生的聚落。
君侯城市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
2:消费城市,生产城市君侯城市消费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各种类型大消费者的存在(尽管其收入来源各异),对当地工业生产者及伤人的营利机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产城市:在这些城市,人口及其购买力的增加取决于建于当地(提供城外所需物资)的工厂、制造厂或家内工业。
伤人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下列几种收益:1):转运外地产品至当地市场零售;2):转运当地产品(或至少是当地生产者所获得的商品)至外地销售;3):转运外地产品至另一地区销售。
3:城市与农业的关系这样的城市是个市场中心及典型市区工业的所在地。
然而在这样的城市里,却又许多市民生产粮食以供自己消费,甚至供应市场所需。
大商人拥有农耕地的现象更为普遍。
然而,这些个别的市民在城外的产业及其领土权,原则上并非城市本身经济政策所要考虑的对象。
4:经济发展阶段之一的“城市经济”作为工业与贸易担纲者之城市,与作为粮食供应者之农村间的关系,构成“城市经济”之复杂现象的一面。
城市形态分析柳清
9
谢 谢 大 家!
10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北京的道路网为环状 形态。
4
北京道路网: 环形——典型: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着很强的向
心紧凑发展的趋势,但也易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集聚。
北京
5
北京社会区:
6
京用地分析:
7
北京用地分析:
8
小结: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优点: 城市用地紧凑、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 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因此, 一般中小城市都会自发形成此类格局。 弊端:
北京城市形态分析
建本082 柳清 200803419
1
城市形态:
所谓城市形态,简单的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
是由城市形状、结构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 间系统。
组成要素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 城市发展轴。
2
城市形态分为两种类型: 集中式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
3
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的认知
第26卷第5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26No.5 2006年10月JOURNA L OF SOOCH OW UNIVERSIT Y(ENGINEERING SCIENCE E DITION)Oct.2006文章编号:1673-047X(2006)05-0028-02城市形态的认知Ξ周玉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提出从城市结构的角度认知城市形态,阐述城市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关系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制约,强调了隐性结构的存在及其作用。
关键词:城市形态;显性结构;隐性结构中图分类号:B83412 文献标识码:A城市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完全不同于乡村的聚居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城市所涉及的现象不尽相同。
对于城市形态,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从其整体或局部作出美丑善恶的判断,并可以说出喜爱憎恶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城市形态的真正认知。
人们对纷繁而又复杂的城市的认识是从其物质与空间组织的结构形态开始的,如物质设施分布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交通系统结构、空间形态结构等,这些结构形态或简单、或复杂,或松散、或严密,都反映出每个城市机能平衡、秩序与效率的状态,这是城市的显性结构。
诺利地图一度在规划设计师中成为热门话题,这是因为诺利地图在“地”与“图”的关系中从新的角度展示了17世纪的罗马市容。
在这幅地图中,诺利将建筑物涂成黑色,而把道路、广场等外部空间留作白色,于是,这座城市在规划设计时的形态意图便被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学家林奇对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城市形态诸要素用分类的方法加以搜集、分析,结果找出了几个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城市形态要素,它们是边缘(Edge)、区域(District)、道路(Parth)、标志(Land2 matk)等,他断言,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用这些形态因素描绘出一幅形象图,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超越文化的差异认知一座城市。
城市形态阅读笔记
城市形态阅读笔记城市形态阅读笔记“生活的地狱不是一种即将有但尚未有的东西;如果真的有地狱的话,那么地狱已经存在了,他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我们一起塑造的地方。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是一种由个人和人群有目的的行为而导致的结果,是一种人类欲望变化的结果而非冰冷的法律教条所致。
城市中的许多群体都以自身的利益为指导讨价还价,争斗或暂时妥协,所以我们面对的城市建设过程是复杂和重复的,充满矛盾的,多目标性的,同时得出的结论也常常是不公平的,甚至不是大家想要的,整个过程如同冰河一般无法控制。
面对这样生活的地狱,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适应并融入它成为他的一部分,或者是冒险的发现其中的美好之处并将他延生出来。
由于价值观念如此微妙,具有巨大影响力作为主导的决策群体往往是单一目标者,而几乎是评价主体的从属群体自身的价值取向又不统一,所谓的美好之处需要以一个足够公共的尺度加以认可,而不失偏颇。
也就是对“好”的城市提出一些可以控制的指标,虽然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一些名词,但也可以有一些指导的意义。
而以往作为决策者的标准在书中分为以下几类:具有强大作用的价值标准,带有愿望性的价值标准,弱势的价值标准,隐形的价值标准,被忽略的价值标准。
顾名思义,只有第一个分类才对城市形态起到实际作用:满足对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住房的需求,为有需求的使用提供空间,开发新资源或新区域,减少污染,增加机会,维持房地产价值和税收等。
一般是具有明确功能性的价值取向标准才能得到明确而有效的执行,或者说决策往往是基于数字,而关注人们其他行为和思想的价值标准因为不易成为实绩而沦为附加产物甚至只是字面上的教条,这对于复杂的城市形态来说显然是过于简陋了。
因而凯文林奇提出了关于城市空间功能形态的七个功能性指标:活力,感受,适宜,管理,可及性,效率,公平。
活力讨论聚落的基本环境指的是聚落形态对人类生存的支持程度;感受,适宜,管理,可及性讨论居民的生活品质分别指的是居民对聚落形态的思维感知,聚落形态对居民主要活动习惯的适宜程度,居民对设施的利用管理便利程度和居民到达聚落个要素及其他地区的多样化程度;效率和公平讨论的是建设的代价和平衡态度。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第一篇:《城市形态》读书笔记《城市形态》读书笔记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外又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
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
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
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
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
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
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
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
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
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先理论。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
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
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
城市的形态
以天安门为中心的大圆,有环路,有放
射 线.有楔 形 绿地 .而现在 的城 市绿 地一 一 西北 部一片的 八大学 院 .东 郊 的国棉一厂 二厂 三厂 东北 郊的电子
大多数 城市都是按照 自身的社会、经济、 自然环境 科技的内在作用力在发展。
个时期的方针政策 ,领导者和规划者
的意见.规划思想 的变化,管理体制的 合理和不合理 ,经济投资的体制和方法 土地的价值 .城市科技的发展水平.工 程技术措施 能源.环境污染 i 社会状况 社会生活变化 . 风俗习惯、 宗教 、 文化等 ; 区域经济关系 自然环境 、地形 气候
我到首都规划委员会去看现状图.跟做
市 和 特 大 城 市 人 口的 3 % ~ 4 % .人 O O
口的聚集给城市带来了很 多问题 ,如土 地 问题 .农 民工的住所问题,户籍问题
拓 展 城 市 基 础设 施 问题 等 。随 着现 代 化
由低 到高的城市化,有时又反过来在中
心 区进 行改 造 。
与相邻各 国建 立和稳定了外交关系 中
的形态特征。 人们可以命名 . 加以分 类
9 现代城市研究 2 1 5 2 01
域直
齐康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认识到城市
形态 是 : () 由内 而外 的 发 展 ( 同 心 圆 ) 1 即
人民的思想 大解放 3 0多年 的稳 定发 展 国民经济实力大增 .对外实施 和平 战略 , 与各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如 :
-
从英国回来的研 究生.发现在欧洲如意 大利 、德国、英国、法 国等都有此学说 的研 究,而我的研究在 东方是较早且一 直持续进行的。 写此 论文 的缘起 是 .15 后我 9 4年
城市形态读后感
价值标准的确定——《城市形态读后感》整本书起源于一个简单的也许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意即,什么样的城市形态能最好的适应现存的人类聚落.而本书讨论的核心在于"价值标准"---作者对其的定义是:什么是一个好城市,以及如何能造就一个好城市.like this---"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是一个好城市,但唯一严肃的问题却是如何才能造就一个好城市".本书的结构是:首先从历史中找寻价值标准的存在.然后表述作者认为的现今流行的三种主流理论关于城市规划的叙述---规划理论,功能理论以及作者语焉不详的the 3rd category一般理论.显然作者是第三种一般理论的支持者,其中,规划理论,涉及决策论的内容,且适用面较广,这里没有详细的叙述,第二种功能理论是现今学术界的主流,他们(各种功能理论)的共同点是,试图解释为什么城市会有这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运转的.(各种功能理论利用暗喻来解释城市,其中包含很多假设,当然,不同的功能理论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通常是隐藏的).)常见的功能理论有:1. 历史现象2. 生态系统3. 城市是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的地点4. 城市是一个力场5. 决策系统6. 矛盾斗争的舞台各种理论有共同的和自己特别的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包括:忽略了城市的肌理,把人当做被动的接受者,etc.(其中把城市当做是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地点的理论,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其中涉及到空间经济学的内容,可以作为深入阅读的内容.)回顾了功能理论和规划理论后(关于规划理论也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作者给出了其对人类聚落的定义---人们活动所做的空间组织,视为人,物,信息流通做行程的空间路径,视作为满足上述活动而对空间做出的重大修改.其革命性的意义在于,把城市中的社会学部分和空间现象分开,两者通过人以及人的行为结合联系起来.这个定义,也是作者即将介绍的一般理论的基础.显然,作者对这个即将提到的理论保持了很谨慎的态度---"它应该是一种可能的见解,而不是发展的铁律,应该是一种强调参与者的目的和参与者学习能力的看法".为了确定一种理论,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支撑这种理论的所谓的"价值标准".这也是作者在CH3所做的事情.林奇首先列举出在国家和地方层次上都很有可能出现的所有政策,通过政策的比对,将其分为五组,分别为---强大作用的价值标准,愿望性的价值标准,弱势的价值标准,隐形的价值标准和被忽略的价值标准.在这里,林奇为书第二部分要出现的性能指标打下了铺垫.CH4中,作者列举出三种曾经或现在流行的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即:对恰当的城市形态及其原因的一套想法.这三种标准理论为:宇宙理论,机器模式理论,有机体理论.在这里,林奇再一次表达出对标准理论的强烈的怀疑---"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一套范围有限而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尽可能囊括所有重要的形态问题."以上的部分都是林奇对标准理论也好,价值理论也好的一系列讨论,其中不乏自谦和谨慎的言语,下面的PART II才是林奇对整个城市形态中价值理论的叙述.首先要确定的是:关于好城市标准的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 效率公平关于性能指标:·场所的质量由场所和其中的社会决定·我们希望得到这样的一个城市的性能指标:一个从空间品质上可以识别出特征的,一个尺度合适的,一个不同群体的人都能够达到其各自目标的城市.接下来来到本书的主要部分,做了近乎半本书的铺垫,终于林奇来讨论他所认为的每项性能指标的内容,相关的操作方法etc.这里对各个性能指标的叙述做一些简单的摘抄和描述.生命力·如果一个环境能很好地保证种族,个体的健康,维持生物种类的生存,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聚落环境.·城市形态中体现生存活力的内容包括:延续性,安全性,和谐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感觉·对于一个聚居地的感知,我的意思是能够感受和认知这个地方.而这种感觉中的元素能够和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感受相联接,并进而去理解其非空间的观念和价值.这是一个环境的空间形态和人类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交汇点.·常见的感受形式包括:地方特色,场合感,结构,表里一致,透明度,易辨性.·一个聚落是否一定要设计的如此有意义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感觉是重要的功能性的考虑,因为判断事物的能力,暗示行动的能力,寻找出路和辨识标志的能力,都是我们所必须的.适宜性·关于适宜性的一般性准则:评判一个地方目前的适宜性,是日常的公开的或刻意的活动,以及与其空间组织之间的协调程度.·可以通过修改地方或修改行为或两者兼修而达到适宜性.·时间与空间的划分,使用者的管理,仔细的计划,监督以及协调等,都是增强一个地方适宜性的通用方法.·为未来的适宜性制定一个有弹性的规定更是一个让人迷惑的规定,因此加入两个衡量标准:可操作性&复原性.可及性·城市的特殊优势就是其增强了可及性.现代城市理论把交通运输和通讯看做是城市最有用的部分.·某种程度上,一个理想城市被想象成一个能够方便地获取大量不同的物品,服务,并与其他的人接触的中心地区.·可及性包括的方面有:对活动的可及性,对材料资源的可及性,对地方的可及性,对获取信息的可及性.·对可及性的分析不仅对一个聚落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研究社会平等和区域经济有明显的帮助.·三个重要的可及性辅助指标:科技性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人群可及性的平等性,对科技型系统的控制力.控制·空间和空间里的行为一定要加以规范,人类是有领域感的动物,他们会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拥有其资源.·空间权包括:到场的权力,使用空间和在空间中活动的权力,挪用的权力,改造修建的权力,部署和处置的权力.·最理想的情况是,一种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和可靠的地方控制,而且这种控制考虑到了潜在的和未来的使用者,并且兼容了很多控制疏松的空间,同时,对于多样化与异端性拥有宽容的态度.效率和公平·效率是一种维持平衡的标准,就是要在某些性能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不得不降低另一些性能的水平.·有些指标内互相冲突的地方是显而易见的.·公正则是在人和人之间分配代价和利益的一种方式最后一部分,林奇为了证明自己对城市形态好坏评判提出的性能指标,给出了几个实际的例子以及他自己梦想出的一个乌托邦形态.这故事到这里也总算看到点主线剧情了啊...总体来看这本书,核心观点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我们回答"什么造就一个好城市"的最基本的前提.林奇在寻找价值标准的过程中,分别找寻了历史上的城市标准,流行的功能理论决策理论,以及曾经的和现在的"标准理论".然后林奇在书本的第二部分中,先是给出了对城市性能标准的解释,再根据这些性能标准一一解释,一一论述,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这些追求性能标准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形态,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城市形态,换句话说,城市形态所表现出的性能,需要不断的追求性能指标的完美值.对每一个性能指标的优化,林奇也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在书本第三部分,林奇给出了基于这些性能指标的一些实例,以及作者本人幻想的乌托邦形象.这也是本书的脉络.。
骆驼祥子城市化进程研究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城市化进程研究读书笔记《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骆驼祥子的经历,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与人性的挣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所描绘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祥子,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怀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梦想,来到了北平。
他身强力壮,勤劳朴实,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城市中立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
然而,城市的繁华与残酷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城市中充满了各种机会,工厂、商铺、运输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祥子选择了拉车这一行当,因为他认为这是一条靠自己力气就能挣钱的道路。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工作机会变得稀缺,劳动者的待遇也被压低。
祥子为了攒钱买车,不得不拼命工作,忍受着长时间的劳累和恶劣的工作条件。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大。
在城市中,有权有势的人能够掌控资源,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而像祥子这样的底层劳动者,却只能在贫困和艰辛中挣扎。
书中描写的那些车行老板、官僚、恶霸等,他们通过剥削和压迫底层人民来获取财富和权力。
祥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即使付出了再多的努力,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中,人们变得更加功利和自私。
祥子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他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变得自私、冷漠,甚至为了钱不择手段。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不仅仅是祥子个人的悲剧,更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风气败坏的一个缩影。
此外,城市中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和冷漠。
祥子在城市中结识了一些人,但真正能够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相互之间缺乏真诚和信任。
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让祥子在遇到困难时感到孤立无援,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从祥子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带来了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
《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1《城市的形成》一书是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何成为目前的样子。
作者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并反复强调指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一书由斯皮罗·科斯托夫(1936—1991年)所写,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根本问题——即城市如何及为何成为目前的样子。
作者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并反复强调指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本书共包含352幅图片,其中39幅为彩图。
原书由英国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
本次所读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译本,全书约50万字,由单皓所译。
按照本书封底的描述,斯皮罗·科斯托夫生前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历史学教授,他也曾经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赖斯大学任教。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他写这本书是想以一位建筑史学家的身份,通过阐述城市的形式和城市的进程,尤其是从历史的视点观察到的城市形式的某些模式和某些元素,给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众提供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一般经验。
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是,城市如何及为什么会形成它们各自的相貌。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形式或者是从行为学可能性角度解释的形式,他关注的是作为“意义载体的形式”,而建筑的意义总是存在于历史和文化关系当中的。
《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参考
《城市的形成》读书笔记参考根据老师所列书单,我选择了这本《城市的形成》。
因为我发现这本书不仅有许多照片和历史图片,而且还包含了大量特别制作的图解,这些都有助于读者更好更快地理解本书内容。
经过初步阅读,我发现本书作者斯皮罗·科斯托夫主要是从历史的视点观察到的城市形式的某些模式和某些元素。
作者认为建筑的意义最终总是存在于历史和文化关系当中,换句话来说,我们只有对各种文化,以及对世界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社会结构了解得更多,才能对相应的建筑环境理解地更好。
在读本书之前,我常常将城市形式看作是一个有限的、完成了的事物,一个复杂的事物。
但是真实情况却是,就算城市在产生之初其形态就已经非常完美,但它绝不会是已经完成的,也不会是静止的。
每天有无数个有意无意的行为改变着它,而这种改变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之后才会被察觉。
尽管很努力地阅读,但是在看书过程中常常碰到看不懂的地方。
感觉明明分开每个词都能理解,但是连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就看不懂了,我想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作者的知识储备量远远超过我。
首先,作者提到了“有机”模式,或者叫生物型城市,将城市看作是生命体而不是机器。
许多城市在初始时是很粗陋的;它们的形式是在含蓄和渐进中形成的。
在曾经是田野和陡峭牧场的地方,街道将会出现并且相互连接,围合起来的公共空间将会为人们的集体生活提供场所,住宅在扩展的过程中变得稠密,并且编织出肌理。
建筑物将尽其所能爬上山坡,占据河湾。
到了某个阶段,这种自然地布局将会获得一种自我意识。
台地可能提示出某种机构和社会的等级。
街道的走向将被用来发挥某些视觉上的愉悦、空间的效果和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叙述了土地对“有机”模式的影响。
地形地貌、土地划分、村落聚合——这些都是不规则城市形成在物质方面的决定因素。
而社会结构和公共控制权对城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传统的伊斯兰城市为例。
在私有化的城市秩序下,城市形式只要满足了习俗、所有权和穆斯林的视觉私密要求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任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外又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
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
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
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
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
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
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
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
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
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
先理论。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
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
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
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虽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有问题,然而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看得出作者贯穿书中为城市设计既作为过程又是结果建立范式典范的努力,试图为其开拓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折中理论,超越直接指导实践的规则。
可惜作者既提出“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对城市形态形成之关键,却没有潜进较为独立的思想领域,停留在两者之间的界面层,执著于造城人的表面动机并假定其永久性,终结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智性上不够该有的锐利。
不过作者也无疑是成功地讲述了城市形态本身的“功能理论”,以作为教条之外的选择。
其中的指标,如生命力,被感知性,适应性,可及性,控制和管理,效率和公正,早以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形态的无可争议的必要特征。
城市设计作业
1、校园认识与感受
2、城市调查研究报告---泉城路
3.读书报告一:《城市形态》
班级:11级建筑理科二班
姓名:薛菲
学号:201102045201
指导老师:温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