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刮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 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或用食、中指抵住 针尾,以拇指指甲刮动针柄。
摇法
▪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 以行经气。
飞法
▪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 用拇食两指执针柄细 细捻搓数次,然后张 开两指,一捻一放,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 展翅。
震颤法
▪ 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 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发生轻轻震颤, 可以催气、增强针感。
出针法
▪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 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是以左手拇、 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 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 出针。
▪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 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 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 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 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 猛,选择适当体位,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能随意变动体位,主要保护
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 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 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 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 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 ▪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 人体大部分腧穴。
针刺的角度
▪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 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常见的中医操作方法
常见的中医操作方法
中医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
1. 针灸:通过将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2. 草药煎煮:使用中草药进行煎煮,制成中药汤剂,通过服用调理身体。
3. 推拿按摩:用手或按摩工具施加力道,按摩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4. 拔罐:在皮肤上放置罐子,通过产生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疏通经络。
5.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刮擦皮肤,以活血化淤、祛风解表。
6. 合谷疗法:利用手指按压合谷穴,促进气血运行,治疗头痛、消化问题等。
7. 舌诊:通过观察舌色、舌形、舌苔等,辨别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8.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气味、询问症状、触摸脉搏等,辨别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9. 推拿针法:结合推拿和针灸疗法,通过按摩穴位,辅以针刺治疗疾病。
10.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进行一系列身体的拉伸与运动,促进健康与舒缓疲劳。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指南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指南一、温灸1. 立刺法- 方法:将针刺入皮肤,插至穴底或达到预定深度,然后用灸贴将艾绒置于针眼上,点燃灸贴,让其燃烧至灰尽灭。
- 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腰腿冷疼等寒湿病证。
2. 透刺法- 方法:将针头直接穿刺皮肤,使针穿透皮肤,并且达到预定深度。
不用插得太深,一般深度为0.5至1.0厘米为宜。
- 适应症:治疗痹证、拘挛及外伤等症。
二、拔罐1. 干法拔罐- 方法:在罐底或患者皮肤上涂抹一些润滑剂或保健油,在影响部位表面加火灸或用引火器将罐顶加热后,立即迅速倒扣于皮肤部位。
- 适应症:可治疗寒性病证、肺燥声嘶、筋骨疼痛、腹满便秘等症。
2. 水法拔罐- 方法:预先将青竹罐内装入热水并将其加热,待加热的热水达到一定温度,即将罐口迅速贴紧于皮肤部位上,热气将使罐内压力下降,罐与皮肤部位间形成负压。
- 适应症:可治疗皮肤下淤血、乳腺病、牙痛、头痛、高血压等病症。
三、针灸1. 穴位定位- 九宫定位法:使用人体穴位图在经络方位上确定穴位位置。
- 经口定位法:以口角为中心,根据牙的位置及牙列的差异确定穴位。
- 骨骼定位法:以骨骼、韧带等为标志,测算出穴位在肢体上的准确位置。
2. 操作要点- 用力适中:一般是针入皮肤之后,用力再次向下扎,直到感觉到与皮肤有一定的阻力。
在进针过程中不应大力旋转和前后移动针身,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 长针短养:插针后,不能剪过长或放太短,过长就会伤到内脏,太短就会影响疗效。
- 法度有度:操作过程要施法有度,不可过分猛烈,避免刺伤穴位或损伤周围组织。
操作顺序要清晰,可以先左右对称穴位轮流针刺,或者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逐步进行。
四、推拿按摩操作要点- 掌握手法:操作者需在深切了解其操作的基本原理和穴位,掌握不同推拿手法和力度,自然而然地按摩到相应的穴位及经络上,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防治疾病之目的。
- 把握时间:操作时间一般在10至15分钟之间,力道要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渐渐加强。
中医基本操作评分标准
中医基本操作评分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一)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考生姓名得分病例:1床,某某,男性,45岁,诊断:腰痛(风寒湿型);医嘱:拔罐(腰背部)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拔火罐法(一)目(de)缓解风寒湿痹而致(de)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de)急救排毒等.(二)禁忌证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三)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de)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使用过(de)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3、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二)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考生姓名得分病例:1床,某某,女性,20岁,诊断:呕吐(寒邪犯胃);医嘱:穴位按摩,选穴:合谷、内关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穴位按摩法(一)目(de)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de)临床症状.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de)目(de).(二)禁忌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三)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三)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考生姓名得分病例:1床,某某,男性,30岁,诊断:中暑;医嘱:刮痧;刮治部位:背部注:刮破皮肤,扣20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刮痧法(一)目(de)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de)目(de).(二)禁忌证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三)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de)刮具,应消毒后备用.(四)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考生姓名得分病例:1床,某某,女性,20岁,诊断:感冒(风寒型);医嘱:艾条灸,选穴:合谷注:1.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艾条灸法(一)目(de)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de)临床症状.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de)目(de).(二)禁忌证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三)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de)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五)毫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限时10分钟)科室考生姓名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得分一侧操作.要求进针角度、深度得当,动作协调,快速;与患者有沟通.补泻手法中如该第一项有误,则该手法操作得分为0.如提插补法,如操作者无重插轻提操作,则提插补法操作总分计0分.针刺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规范:(一)体位:根据针刺穴位(de)不同,选择适宜(de)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二)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de)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de)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三)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四)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de)部位,如头面部.(五)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de)虚实,采用相应(de)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六)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二、注意事项(一)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de)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二)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de)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三)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四)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de)患者,不宜针刺.(五)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de)部位,不宜针刺.(六)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de)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六)推拿操作人体操作评分标准(限时20分钟)推拿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规范:操作手法:介绍临床最常用(de)八种手法(1)滚法: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de)连续外旋动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部位.(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摩擦,或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向两边分向推动.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3)一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穴位,通过腕部摆动或拇指屈伸作有节律(de)运动.本法要求操作时使病人有透热感或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扞推拿部位(de)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de)活动,动作要求和缓,用力须由轻到重.本法适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和四肢等处.(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力部位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称按法.此法要求用力要稳,轻重适宜.适用于人体各部位.(6)摩法:以术者(de)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前臂带动手掌作环形移动.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保持在80~120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适用于胸腹部.(7)揉法:以术者手掌(de)大鱼际或掌根、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以腕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力适度,缓急均匀,适用于全身各部.(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de)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力均匀,捻动灵活、缓和.本法多适用于四肢小关节.二、操作要求(1)熟练.要求根据不同病证,熟练选用相应手法,熟练掌握常用手法(de)基本要领,动作准确,用力均匀,手法柔和,避免缓急不匀,轻重不均现象.(2)持久.每次推拿时间必须符合要求,每疗程推拿次数必须坚持进行,避免敷衍了事,任意缩短时间,减少次数而影响疗效.三、注意事项(1)行推拿治疗前,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2)推拿操作时应摆好病人体位,以病人舒适、不易疲劳、操作方便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3)初次行推拿手法时,应尽量采用轻手法,以后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渐加大手法力量.体质瘦弱者,手法宜轻.个另病人按摩后第二天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改用轻手法或改换推拿部位.(4)腰骶部、腹部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5)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肿瘤、皮炎等禁止按摩,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按腹部、腰部、臀部.附:中医四诊七、(de)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白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①(de)望诊包括苔色和苔质; ②白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证.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舌体(de)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瘀斑主何证①舌体(de)望诊包括舌色、舌(de)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②舌瘀班主血瘀证等.如何望舌体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④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 ⑤望舌形、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舌体(de)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①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②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如何望舌下脉络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③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松弛,舌下脉络暴露; ④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⑤望颜色:淡红、紫红、青紫、暗红等.八、如何按虚里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恻或对面;②暴露胸部;③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心尖横动处;④感觉动气(de)强弱;⑤感觉动气(de)至数和聚散.九、按肌肤(de)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寒热:了解人体阴阳(de)胜衰,表里虚实和邪气轻重; ②润燥滑涩:了解人体汗出,气血津液盈亏情况; ③疼痛:虚实; ④肿胀:水肿及气肿; ⑤疮疡:判断证之阴阳.十、如何按手足其内容有那些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对面或右侧; ②充分暴露病人(de)手足; ③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④比较诊法:手足心与手足背,手心与上额等; ⑤有无水肿与气肿或按小儿手指:指尖、中指.按手足(de)意义①推测疾病(de)寒热属性患者手足具冷多为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或.②辨别外感或内伤证患者手足背热盛,多为外感,手足心热盛,多为内伤,若手心热于前额,为里热,额上热于手心为表热.③测知阳气(de)存亡重症患者若手足温知阳气尚存,积极治疗病可愈.若手足厥冷,预后不佳.十一、寸口脉诊(de)操作.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面垫上脉枕; ②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③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脉; ④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⑤分轻、中、重三种力量切脉.。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在刮痧过程中,应与患 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 解其感受和需求,给予 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同时,应向患者解释 刮痧的原理和作用,消 除其紧张和恐惧情绪。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作用机制
通过刮痧板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发红 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 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其 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科的 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常见刮痧方法介绍与操作演示
常见刮痧方法
直接刮法、间接刮法、点按法、揉刮法、角 刮法、边刮法等。
操作演示
以直接刮法为例,首先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 刮痧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涂抹适量的刮痧 油,然后用刮痧板倾斜45度角,由上至下 、由内向外单向刮拭,每个部位刮拭20-30 次,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或斑块为度。
以毫针刺法为例,操作前需消毒穴位 皮肤,持针者以押手固定穴位,刺手 持针进针,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刺 激穴位,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最后 缓慢出针。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针灸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针灸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 处理。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能够针对患者 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 从而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 患者的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具有独特的优 势,如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 小等,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 的多样化需求。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期护理,如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
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一、概述
中医护理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式,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其中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非常重要。
二、操作技术规程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
1. 按摩手法:包括推、揉、捏、按、拍、抖、点、搓等手法,按照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按摩。
2. 刮痧:使用瓷勺、牛角刮痧板等工具,刮痧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3. 拔罐:将玻璃杯或者其他材质杯倒置于皮肤表面,通过加热或者吸气等方法在杯内形成负压,起到通经活络、化瘀祛湿、散寒止痛等作用。
4. 灸法:使用艾绒或者其他材料,燃烧放烟熏制或者直接烧灼皮肤,起到温通经脉、化湿、祛寒、疏通腧穴等作用。
5. 针灸:采用麻衣针等细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洗手并消毒,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2. 针灸、拔罐、灸法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判断的依据。
3. 操作时力度要适宜,不能过度用力。
4. 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询问患者的医疗史。
四、总结
中医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需要操作者具备
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卫生环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确保患者安全,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十项护理基本操作
中医十项基本护理操作1.中药熏洗法目的: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做浴。
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4.包扎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揭去敷料,完毕后换消毒敷料;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用物:清洁治疗盘、水温计、小毛巾2块、棉垫2块、纱布、持物钳、一次性中单、清洗用的盆、水壶装好药液。
2.中药湿敷目的: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
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护理及注意: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得不干不湿,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则药液漫流;3.药液不可过烫,防止烫伤;4.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5.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处理。
用物:清洁治疗盘、核对医嘱开的中药煎剂并倒适量于量杯中、检查水温计、有效期内灭菌弯盘放镊子2把和纱布3块、有效期内一次性中单。
3.刮痧目的:运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铜钱、分币等在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单一方向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疏通腠理使脏腑之气通达于处,促使周身气血通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主要为夏秋之间得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症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体型过于消廋、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治疗方法着重于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基本操作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法进行的操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基本操作和其应用。
首先,中医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是望、闻、问、切。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石,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症状、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和检查患者的脉象,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以及病人的一些肢体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主要通过嗅闻患者体味或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体内的病变;问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和日常生活习惯来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
第二,中医还有一项重要的操作是针灸。
针灸是中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通过将细长的针插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针灸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和针刺深度。
针灸的操作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第三,中医药煎制操作是指将中药煮沸或炖煮以提取药物活性成分的过程。
中药一般以煎剂、丸剂、散剂等形式使用。
在进行中药煎制操作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处方要求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根据材料特性和药性,采取不同的煎制方法和时间,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医生还需要掌握好火候和用药比例等细节,确保中药煎制的质量和效果。
除了上述几种基本操作外,中医还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操作。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以促进人体的气血流通,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些操作都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基本操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准确性和专业性对确诊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一、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反映,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在脉诊中,护士需要仔细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参数,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并及时向医师反馈。
二、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舌诊中,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厚薄等,以及舌质的形状、颜色等。
这些观察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帮助医师确定患者的病因和病位。
三、面诊:面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容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面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面色的红润程度、面部的水肿、皮肤的状况等。
此外,还需要观察患者的眼睛是否有凹陷、鼻子是否有肿胀等。
这些观察可以为医师提供有关患者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的信息。
四、足诊:足诊是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足部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足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足部的形状、肤色、温度等,以及足底反射区的反应。
通过按摩足部,可以刺激全身经络和脏腑,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捻腕诊:捻腕诊是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手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捻腕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手腕的温度、皮肤的变化等,并进行适当的按摩。
通过按摩手腕,可以刺激手太阴肺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起到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
六、翻身诊:翻身诊是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的背部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翻身诊中,护士需要观察患者背部的皮肤状况、颜色等,以及背部经络的走向。
通过按摩背部,可以刺激背部的经络和脏腑,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七、叩击诊:叩击诊是通过敲击患者身体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叩击诊中,护士需要用手指敲击患者的胸部、腹部等部位,观察敲击声音和震颤情况,以及患者的反应。
通过叩击,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病变范围等,并为医师提供辅助诊断信息。
八、拔罐诊:拔罐诊是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贴上罐子然后把罐子内的空气抽出,形成局部的负压,刺激患者的经络和脏腑,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广为流传。
中医注重防治疾病,提倡保养身体,讲究身体的内外平衡和谐。
而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则是在日常保养中应用中医的方法,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调理饮食“饮食有节、营养合理、清淡为主、健康为本”是中药保健的饮食准则。
我们应该合理搭配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和营养均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在中医的角度看,食物可以被看作是用来调理身体的药物,科学的饮食调理能够缓解许多慢性病并促进健康。
二、按摩推拿中医传统的按摩推拿有益于身体的循环系统,能够缓解骨骼肌肉的疲劳和僵硬。
常见的中医推拿手法有揉、捏、按、推、拉、拿等。
正确的推拿手法要用适量的力气,手指和手掌的部位也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轻重缓急要适当掌握。
三、良好的睡眠保证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睡眠被认为是“养生十大法门”之一。
身体的排泄和新陈代谢都在夜间进行,所以睡眠的质量和时间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能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缓解疲劳。
四、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中医认为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
保持心态平和、不积极、不过度悲观或过度兴奋,和谐地对待情绪,保持积极的态度,对身体有很大好处。
此外,长时间的紧张急躁也可能会导致心理紊乱,加重身体疲劳。
五、适当的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的就是“动静结合、弹性进步、适于自己”的健身方式。
中医认为适量的锻炼对身体非常有益,并且不同的锻炼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在中医角度看取,锻炼不但能够保持心态愉快、放松身体,还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和缓解疾病。
六、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起居,酸甜苦辣对人体有所影响,大家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规律和健康习惯。
相信大家都听过“三分饥、七分饱”的说法,要注意饮食的适度,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长寿。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式,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本操作是指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基本操作,包括针灸、拔罐、推拿和艾灸。
针灸是中医最为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操作需要使用针具,操作者需要掌握穴位的位置、刺入的深度和力度等技巧。
在针灸操作中,要注意用药的清洁和穴位的选择。
操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拔罐是一种通过负压作用,利用吸附原理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拔罐操作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器具,通常是玻璃杯或者塑料杯。
操作者需要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放置杯子,并利用火燃烧杯口的氧气产生负压效果。
拔罐操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舒缓疼痛。
但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烫伤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推拿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
推拿操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按摩技巧和中医基础知识。
在推拿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和节律的把握。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舒缓身体不适,增强身体免疫力。
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烟熏作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艾灸操作需要将艾草点燃后放在患者的穴位上或者特定的部位。
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渗透至经络和穴位,温通经脉,调和气血。
但是艾灸操作需要注意温度和烟熏对操作者和患者的影响,避免烫伤和呼吸道不适。
总结起来,中医基本操作包括针灸、拔罐、推拿和艾灸等方法。
这些操作都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进行中医基本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基本操作需要在合法、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避免盲目使用和不当操作带来的风险。
中医十项护理基本操作
中医十项基本护理操作1.中药熏洗法目的: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做浴。
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4.包扎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揭去敷料,完毕后换消毒敷料;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用物:清洁治疗盘、水温计、小毛巾2块、棉垫2块、纱布、持物钳、一次性中单、清洗用的盆、水壶装好药液。
2.中药湿敷目的: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
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护理及注意: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得不干不湿,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则药液漫流;3.药液不可过烫,防止烫伤;4.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5.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处理。
用物:清洁治疗盘、核对医嘱开的中药煎剂并倒适量于量杯中、检查水温计、有效期内灭菌弯盘放镊子2把和纱布3块、有效期内一次性中单。
3.刮痧目的:运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铜钱、分币等在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单一方向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疏通腠理使脏腑之气通达于处,促使周身气血通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主要为夏秋之间得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症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体型过于消廋、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基本中医操作方法
基本中医操作方法
基本中医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3. 叩诊:中医师通过敲击患者身体以获得有关内部脏器状况的信息。
4. 触诊:中医师通过手法技巧来触摸患者身体,以寻找病变部位及判断病情。
5. 热敷:通过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症和纾解肌肉紧张。
6.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施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舒缓肌肉,促进病气的排出。
7.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刺激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
8. 中药煎煮:将中药材煮沸后服用,通过吸收药物成分来治疗疾病。
9. 中药外敷:将中草药磨成粉末或制成膏剂,外敷在患处,通过渗透吸收药物成分,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上是基本中医操作方法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使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中医师还会根据需要结合多种操作方法,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三、中医基本操作1、指切进针法①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在穴位旁;②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③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①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②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入腧穴;③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③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①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约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闪火拔罐法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子、酒精棉球、火柴、玻璃罐等;③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一个,将火点燃,使火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口)。
揉法的操作。
①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白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①舌苔的望诊包括苔色和苔质;②白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证。
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舌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瘀斑主何证?①舌体的望诊包括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②舌瘀班主血瘀证等。
舌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①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②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
如何望舌体?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③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第一部分:基本技术操作一、望诊1.望舌:患者应咬紧牙齿,伸出舌头,医生应清晰地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
2.望面色:医生应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松紧程度、肤色的变化等。
3.望痰涎:医生应观察患者的痰涎颜色、量、质地等。
二、闻诊1.闻气味:医生应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味的变化,如恶臭、香甜等。
2.闻呼吸音:医生应通过听呼吸音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宽畅等。
3.闻气息:医生应通过闻患者的气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如腥臭味等。
三、问诊1.详细询问:医生应向患者询问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综合判断:医生应在听取患者的回答后,结合望诊、闻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切诊1.按压脉搏:医生应按压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规律、有力等。
2.扪诊:医生应用手按摩患者的表面,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湿润、温度是否正常等。
第二部分:操作注意事项一、环境卫生1.诊室卫生:医生在诊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消毒操作:医生在进行诊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手部消毒,并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二、技术操作1.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患者安全:医生应保证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3.沟通交流: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三、操作规范1.操作正确: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耐心细致:医生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常见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1.穴位定位:医生应准确定位患者的穴位,避免误刺和损伤。
2.针刺操作:医生应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针刺,注意穴位和深度的把握。
3.针灸时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二、中药煎煮1.中药选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1.按揉推拿:按揉推拿是指通过按压、揉捏、抓拉等手法,以改善气血运行,调整人体功能的方法。
常见的按揉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捏法、推举法等。
它能够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功能。
2.推拿灸疗:推拿灸疗是常见的中医护理手法,通过按摩、推拿和热敷灸疗,调节经络、活络血脉的功能。
推拿灸疗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3.拔火罐:拔火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经络、活络血脉、通经活络的技术。
它能够缓解疼痛、消除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拔火罐能够有效治疗因风寒湿热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感冒、肌肉疼痛等。
4.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病症,如头痛、失眠等。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气,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的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它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疼痛、痛经等。
6.推背按摩:推背按摩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按摩背部,促进经络和穴位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
推背按摩可以缓解经络阻塞,改善背部肌肉的疲劳和僵硬,对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
7.刮痧: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将皮肤表面的一些病理物质(如瘀血,风热等)刮下,以促进气血循环的方法。
刮痧可以治疗风寒湿痹、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病症,同时也适用于改善肌肉疼痛。
8.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是一种通过拉伸身体部位,纠正疾病或畸形的方法。
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减轻一些骨骼和肌肉疼痛。
牵引疗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是中医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促进治疗和康复。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操作。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7 护理(hùlǐ)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 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 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 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bǎochí) 干燥,防止感染。
第十二页,共47页。
流艾 程条 图灸
法 操 作
(cāozuò)
评估 患者准备
定位 手法 观察 整理 记录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 合理体位、松解衣着, 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 暖。
对确定的手法运用正 确,操作时压力、频率 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 活,时间符合要求。
协助衣着,安排舒适体 卧位,整理床单位,清 理用物。
穴位(xuéwèi)按摩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技术(jìshù)五 刮痧法
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 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 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 利起罐。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拔 罐后的客观情况,并签 名。
拔火罐
第二十页,共47页。
技术(jìshù)四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júbù)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 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 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 心理状况。 2 目标 1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 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 禁忌证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6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 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一)灸法操作叙述并演示艾条温和灸的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l.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
2.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
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食、中指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手指感觉测知患者局部曲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二)针灸取穴操作请回答合谷的主治,叙述并演示合谷、内关的定位及内关的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或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蹊缘上,当拇指尖下定穴。
主治:①头痛、齿痛、日赤肿痛、口眼歪斜、鼻衄、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0.5~l寸。
(三)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请回答晕针的处理。
答案与评分要点:l.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木。
印可恢复正常。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入中、素�s、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印可恢复。
4.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
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四)常见急症针灸技术应用请回答针灸治疗高热的治法、主穴。
叙述并演示其毫针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1.治法:清泻热邪。
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2.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3操作:毫针泻法。
大榷穴刺络拨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五)拔罐技术应用能力叙述并演示走罐法的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披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
再将罐拨住。
然后。
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拨的部位往返推动。
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六)推拿技术应用能力叙述并演示肩部拿法的操作。
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
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中医科是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医学学科,其基本操作流程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三个方面。
在中医科的实践中,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1. 诊断: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睛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
2. 治疗: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是通过针灸的刺激来调理患者的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经络来调理患者的气血,促进身体的健康;气功疗法是通过练习气功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3.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提倡“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预防主要包括调养、饮食、运动等方面。
调养是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等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饮食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清淡等来维持身体的健康;运动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科虽然源远流长,但其治疗方法却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火罐种类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
现临床常用广口罐头瓶代替。
1.操作方法(1)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术部位。
此法适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物下落而烧伤皮肤。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部位。
此法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节约棉球。
拔罐后,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
取罐时,一手扶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拖动。
2.适应范围拔罐法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作用。
临床多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风寒湿痹:如肩背痛,腰腿痛。
(2)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腹泻。
(3)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
(4)刺血拔罐适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疠和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3.注意事项(1)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
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
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常用自发性出血和损伤性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如出现烫伤,小水泡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包敷,保护创口。
灸法操作方法1 艾炷直接灸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
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
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
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
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
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
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 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①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③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
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
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④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
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
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
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3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
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此为悬起灸。
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③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4 药条灸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
临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
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5 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6.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7 灯火灸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爆之。
可听"叭"响,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
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
8 天灸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①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
可以治疗疟疾。
②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
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③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④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⑤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注意事项①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
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②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
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
更应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
④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⑤施灸时,对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选用直接灸法,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
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亦可引起灸伤。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
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
此外,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更应注意。
⑦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目前,灸治病症约在二百种左右,其主要适用病症有以下病症。
一、内科病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面神经麻痹、精神分裂症、带状疱疹、白癜风、精液异常症、腋臭等。
二、外科病症:疖、指(趾)感染、急性乳腺炎、褥疮、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结核、血栓性浅静脉炎、腹股沟斜疝、痔、直肠脱垂、鸡眼等。
三、妇产科病症: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