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之毫针刺法ppt课件
• 指针刺进入腧穴一定 深度后,以刺手拇指 和中、食指持针柄, 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 旋转捻动。捻转的角 度、频率决定不同的 刺激量,亦需根据病 情、腧穴特性及治疗 目的而灵活掌握。捻 针时必须注意不能单 向转动,以免针身牵 缠肌纤维,造成疼痛 或滞针。
捻转法
• 此两种手法 既可单独应 用,也可配 合应用,应 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掌握。
• 震颤法:
• 是将针刺入腧穴后, 右手持针柄,用小 幅度、快频率的提 插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此法 可促使提气或增强 扶正祛邪的作用。
得气
• 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 生的经气感应。 • 得气后医者会感到真下有徐和或沉紧 的感觉。患者也会感到针下出现相应的 酸麻胀重等甚或沿一定部位,一定方向 扩散传到的感觉。
请进入下一页观看录像片段
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录像片段
行 针
• 行针,也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 为达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行使 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 法和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是
针刺的基本动 作,主要有提 插和捻转两种 手法。
提插法
• 指针入腧穴一定的深 度后,使针在穴内进 行上、下进退的操作 方法。针从浅层向下 刺入深层为插,由深 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可围提插幅度、层次、 频率、操作时间产生 不同刺激量,出现不 同的治疗效应。
此外还有:
捻入式进针
针管进针法
请看图片及录像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 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 具体待点,及针刺深浅和手 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利于 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 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 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 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 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 穴由于针刺的长度、方向、 深度不同,所产生针感的 强弱、传感方向、治疗效 果常有明显的差异。
针刺方法 ppt课件
2 斜刺:针与皮肤表面呈40—60度之间,倾斜
刺入穴内。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穴; (内有重要脏器或关节附近及皮肉不甚厚实部) 及迎随法,引气而行法等。
3 平刺: 横刺、沿皮刺,针与体表呈15--25度
角左右。适用皮肉浅薄处(头皮、颜面、胸骨 等)及透刺法、腕踝针法(一针双穴或多穴)。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1.速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 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快的概念,正如 《流注指微赋》曰:“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学家多立足 于进针快。快,可减轻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而快的关键 在于施针者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速刺法多用于 四肢、腰、腹部腧穴和耳穴。
2. 捻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入 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 在捻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 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
(三)以押手姿势分法
1.单手进针法
即以刺手的拇食 指持针,中指指端 抵穴位,中指指腹 抵住针身下段,随 指力进针时,中指 随势屈曲,直刺之 所要求深度。多用 于短毫针。效率高。
二指持针式
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的各种 透皮入针方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 它是毫针针刺操作过程第一个重要步骤,亦是 针灸医师临床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其操作应注意刺手和押手作用的协同配合及运 用灵活的指力和腕力,力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 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 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进 针器具分等。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如下。
4.快:即进针透皮过程快疾,以减少进针疼痛。如 《流注指微赋》说:“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家均认为 进针手法立足于轻快,而快的关键在于指力的大小与手法 的熟练程度。
刺入穴内。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穴; (内有重要脏器或关节附近及皮肉不甚厚实部) 及迎随法,引气而行法等。
3 平刺: 横刺、沿皮刺,针与体表呈15--25度
角左右。适用皮肉浅薄处(头皮、颜面、胸骨 等)及透刺法、腕踝针法(一针双穴或多穴)。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1.速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 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快的概念,正如 《流注指微赋》曰:“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学家多立足 于进针快。快,可减轻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而快的关键 在于施针者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速刺法多用于 四肢、腰、腹部腧穴和耳穴。
2. 捻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入 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 在捻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 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
(三)以押手姿势分法
1.单手进针法
即以刺手的拇食 指持针,中指指端 抵穴位,中指指腹 抵住针身下段,随 指力进针时,中指 随势屈曲,直刺之 所要求深度。多用 于短毫针。效率高。
二指持针式
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的各种 透皮入针方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 它是毫针针刺操作过程第一个重要步骤,亦是 针灸医师临床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其操作应注意刺手和押手作用的协同配合及运 用灵活的指力和腕力,力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 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 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进 针器具分等。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如下。
4.快:即进针透皮过程快疾,以减少进针疼痛。如 《流注指微赋》说:“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家均认为 进针手法立足于轻快,而快的关键在于指力的大小与手法 的熟练程度。
中医针刺疗法ppt课件
中医针刺疗法
针
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以针具刺入人体某 一穴位,运用捻转和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 把燃烧的艾绒在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 疗疾病。针灸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 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国于2010年11 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处理:立即拔针,令患者平卧休息,给饮温
开水一般很快恢复,重者可给于胃复安肌注治 疗。
预防:初次针灸,特别怕痛、畏针的患者,
刺激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餐 、大汗、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
引起的淤血疼痛。
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可自行
消退。若青紫严重,影响到功能活动 时,24小时内先冷敷,一天后再热敷, 以促进肿块吸收。
谢谢大家!
中医学认为,针中风灸病治在疗脑,方十案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中的
督脉、阳跷和阳维等经脉均与头部有联系,明代张介宾 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头。”
头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
皮质功能定位对应的
针 头皮区即是头针刺激
区,可以治疗由该部 大脑皮质受损所致的 疾病。
针灸治疗方案
头
操作方法
针
风池、完骨、天柱:直刺1-1.5寸,行小幅度高频率 捻转补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人 们偶然发现用尖锐的石块来叩击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放出血液,可 以减轻疼痛,从而创用了以砭石 为工具的医疗方法。随着针具的 发展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中医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的适应症
WHO提出针灸治疗有效的46种疾病,其中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中风、周围神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急性腰扭 伤、落枕、抽筋等; (3)胃肠系统疾病:呃逆、胃痛、便秘等 (4)泌尿系疾病:尿滞留、小便失禁等 (5)其他系统疾病
针
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以针具刺入人体某 一穴位,运用捻转和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 把燃烧的艾绒在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 疗疾病。针灸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 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国于2010年11 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处理:立即拔针,令患者平卧休息,给饮温
开水一般很快恢复,重者可给于胃复安肌注治 疗。
预防:初次针灸,特别怕痛、畏针的患者,
刺激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餐 、大汗、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
引起的淤血疼痛。
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可自行
消退。若青紫严重,影响到功能活动 时,24小时内先冷敷,一天后再热敷, 以促进肿块吸收。
谢谢大家!
中医学认为,针中风灸病治在疗脑,方十案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中的
督脉、阳跷和阳维等经脉均与头部有联系,明代张介宾 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头。”
头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
皮质功能定位对应的
针 头皮区即是头针刺激
区,可以治疗由该部 大脑皮质受损所致的 疾病。
针灸治疗方案
头
操作方法
针
风池、完骨、天柱:直刺1-1.5寸,行小幅度高频率 捻转补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人 们偶然发现用尖锐的石块来叩击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放出血液,可 以减轻疼痛,从而创用了以砭石 为工具的医疗方法。随着针具的 发展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中医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的适应症
WHO提出针灸治疗有效的46种疾病,其中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中风、周围神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急性腰扭 伤、落枕、抽筋等; (3)胃肠系统疾病:呃逆、胃痛、便秘等 (4)泌尿系疾病:尿滞留、小便失禁等 (5)其他系统疾病
中医针刺疗法ppt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疗程
针刺疗法的疗程一般根据病情而定,每个疗程结束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治疗效果进行调整。
03
针刺疗法的实际应用
针刺前的准备
诊断和分析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运用 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分析,确
定治疗穴位和方法。
患者体位选择
选择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 侧卧位等,使患者放松,有利
于针刺操作。
消毒
对治疗穴位和针具进行严格消 毒,防止感染。
06
针刺治疗案例分享
针灸治疗痛症的案例
总结词
针灸对痛症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详细描述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从而缓解如 头痛、痛经、颈肩腰腿痛等痛症。
针灸治疗慢性病的案例
总结词
针灸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病情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饮食调理,如 避免寒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全身反应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如有异常 及时处理。
预防复发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情况,指导患者如何 进行预防和调护,增强治疗效果。
04
针刺疗法的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临床观察和 对照试验,研究针刺疗法对各 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改善慢性病 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 。
针灸治疗肿瘤的案例
总结词
针灸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手段,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详细描述
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穴位,调节免疫系统,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和其他不适症 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针灸还可以辅助化疗和放疗,增强治疗效果。
针刺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操作ppt课件
11
辅助手法
1)循法:顺着经脉循行路径,在针刺腧穴上下部位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3)刮法: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针尾,其余某指指甲自上而下刮动针柄的方
法。
4)摇法:手持针柄轻轻摇动,直立针身而摇或卧倒针身而摇。 5)飞法: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数次。 6)震颤法: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提插捻转针体使针身轻微震颤。
头面胸背(皮肉少)四肢、臀腹(肌肉厚)
春夏
秋冬
10
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反复运针做上下纵向运动。以0.3-0.5寸为宜,
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方向角度。
2)捻转法:逆顺时针捻转动作,针身在体内来回旋转。捻转角度一
般在180º-360º,避免单向捻针,防止针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疼痛或滞 针。
18
针刺异常情况
血肿 原因:刺伤血管 表现:肿痛、皮肤青紫 处理:先冷敷后热敷,再轻揉按 预防:避开血管,按压针孔
刺伤脏器 原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当 表现:气胸 处理:休养观察、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19
电针法
电针法: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 上,应用电针仪输出接近人体生 物电的微量电流,通过毫针作用 于人体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方法。
断续波:痿证、瘫痪。
21
注意事项
1.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熟悉电针仪。 2.使用前检查其性能是否正常。 3.温针灸后的毫针针柄及铝丝氧化制针柄导电差,不宜使用。 4.靠近延髓、脊髓等部位电流量宜小,电流回路不可横跨中枢 神经系统,不可通过心脏。 5.电流刺激量以患者适应度为准,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劳 过饱不宜电针。 6.心脏附近、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劲动脉窦附近禁用。孕妇慎 用。
辅助手法
1)循法:顺着经脉循行路径,在针刺腧穴上下部位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3)刮法: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针尾,其余某指指甲自上而下刮动针柄的方
法。
4)摇法:手持针柄轻轻摇动,直立针身而摇或卧倒针身而摇。 5)飞法: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数次。 6)震颤法: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提插捻转针体使针身轻微震颤。
头面胸背(皮肉少)四肢、臀腹(肌肉厚)
春夏
秋冬
10
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反复运针做上下纵向运动。以0.3-0.5寸为宜,
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方向角度。
2)捻转法:逆顺时针捻转动作,针身在体内来回旋转。捻转角度一
般在180º-360º,避免单向捻针,防止针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疼痛或滞 针。
18
针刺异常情况
血肿 原因:刺伤血管 表现:肿痛、皮肤青紫 处理:先冷敷后热敷,再轻揉按 预防:避开血管,按压针孔
刺伤脏器 原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当 表现:气胸 处理:休养观察、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19
电针法
电针法: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 上,应用电针仪输出接近人体生 物电的微量电流,通过毫针作用 于人体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方法。
断续波:痿证、瘫痪。
21
注意事项
1.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熟悉电针仪。 2.使用前检查其性能是否正常。 3.温针灸后的毫针针柄及铝丝氧化制针柄导电差,不宜使用。 4.靠近延髓、脊髓等部位电流量宜小,电流回路不可横跨中枢 神经系统,不可通过心脏。 5.电流刺激量以患者适应度为准,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劳 过饱不宜电针。 6.心脏附近、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劲动脉窦附近禁用。孕妇慎 用。
中医针灸PPT课件
问题解答和讨论环节
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和实 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 惑,教师进行一一解答和 指导。
教师设问
教师提出一些与针灸相关 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 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 针灸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 ,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 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中医针灸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方法 • 针灸临床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现代科学研究与进展 • 实践操作演示环节
CHAPTER 01
针灸基本概念与原理
针灸定义及作用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针灸定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 位以调整气血运行的治疗方法,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 阴阳的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等
头痛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如太阳穴、百会穴等,调和气血,缓解头痛症状。
失眠针灸治疗
针灸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选取神门、三阴交等穴位进行刺激,有助于改善睡 眠质量。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等
感冒针灸治疗
针灸可疏风解表,选取大椎、风池等穴位进行刺激,有助于缓解感冒症状。
咳嗽针灸治疗
学生互动体验环节
01
02
03
学生分组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 配一套针灸模型和练习工 具,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 针刺手法的练习。
学生互相体验
学生之间互相进行针刺体 验,感受针感和治疗效果 ,加深对针灸疗法的认识 和理解。
教师点评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和体验 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指 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 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ppt课件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作用及适应 症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 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 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 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 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 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 用拔罐法。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是用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 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施灸 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
•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凡士林, 使艾炷固定粘附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当艾炷燃烧2/3时, 患者稍觉有灼痛时,将艾炷取下,更换艾炷续灸。以局部 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可连续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用艾绒 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小体,安放在穴位上,点 燃其尖端以施灸,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 的壮数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而定。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 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 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 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 同,又分为化脓灸和非 化脓灸两种。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运用方法
(1)单罐法 在相应的部位拔一个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 较小的病症。
(2)多罐法 即一次吸拔数个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 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留罐法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 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作用及适应 症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 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 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 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 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 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 用拔罐法。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是用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 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施灸 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
•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凡士林, 使艾炷固定粘附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当艾炷燃烧2/3时, 患者稍觉有灼痛时,将艾炷取下,更换艾炷续灸。以局部 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可连续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用艾绒 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小体,安放在穴位上,点 燃其尖端以施灸,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 的壮数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而定。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 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 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 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 同,又分为化脓灸和非 化脓灸两种。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运用方法
(1)单罐法 在相应的部位拔一个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 较小的病症。
(2)多罐法 即一次吸拔数个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 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留罐法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 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针灸刺法灸法ppt课件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 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针灸刺法灸法
交感 返回本节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三角窝穴位:
4)神门 部位 在三角窝内靠对 耳轮上脚的下、中l/3 交界处
主治 镇静、安神、消
炎、止痛 、降压、戒
断综合征
针灸刺法灸法
神门 返回本节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耳屏穴位 : 5)肾上腺 部位 在耳屏下部外侧缘 主治 三抗一低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滞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现象 针身弯曲
弯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中医针刺疗法PPT讲稿
研究证实,中风早期是脑可塑性变化的敏感期,在损伤早期 给予必要的康复治疗,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数量,促进 新血管生成,使突触的连接以及轴突树突的分支增多,促进脑 功能的重组与代偿。而针刺作为一种的特殊外周感觉刺激,它 通过感觉的信号转导与反馈,不断输入和强化应答信息,从而 引发脑组织的可塑性变化,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针刺可以减少或阻止痛源部位的传入冲动,并测 出镇痛效应的半衰期为16分钟。其后又在1976年证明了针刺可以使脑内具有
镇痛的物质数量增加,使拮抗镇痛作用的物质减少,达到止痛的效应。
(1)针感感受装置:小神经束和游离神经末梢为主
(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
针刺
感受器神经末梢
中枢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人 们偶然发现用尖锐的石块来叩击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放出血液,可 以减轻疼痛,从而创用了以砭石 为工具的医疗方法。随着针具的 发展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中医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的适应症
WHO提出针灸治疗有效的46种疾病,其中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中风、周围神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下行调控
(3)镇痛的物质基础:
针 激活内阿 内阿片
β-内啡肽
刺 片类神经 肽释放
镇元
脑啡肽
在脑内发挥作用
痛
强啡肽 在脊髓内发挥作用
2.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 近年来应用针刺疗法对中风病康复 的研究逐步深入,技术手段日益丰富, 疗效逐渐提高。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 风偏瘫的康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脑 组织和脑血管病变的恢复,如侧支循环 的建立、脑循环改善、脑水肿的消退以 及血肿的吸收等;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可塑性变化。前者乃脑卒中在急性期的 临床诊治原则;而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的相互联系在内外 刺激的干预下能够发生改变,它涉及脑功能重组、次要通路启用、 轴突和树突发芽、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突触的增多与效率变化等 各方面内容。脑组织的可塑性越强,神经康复的潜能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 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14
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 按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 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 入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 短针的进针。
15
2、夹持进针法
• 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 定在腧穴皮肤,这时 左、右手协同用力, 把毫针刺入腧穴。此 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 的进针
24
⑵ 捻转法
•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 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 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 转捻动的动作。
• 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 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 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 引起疼痛,甚至滞针。
25
(四)针刺补泻
•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 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
10
2、检查、选择针具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 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
蚀、松动的针具。
11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
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 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 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
28
五、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 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 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针刺。
29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
针刺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针推科 姚群英
1
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 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
第一节 毫 针 刺 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 进针法 •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行针与得气 • 针刺补泻 •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
26
(五)留针与出针
1、留针
• 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 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 到补泻的目的。
• 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
• 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 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27
2、出 针
• 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 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 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 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
12
(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
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
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 精棉球脱碘。
13
四、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 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 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 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 为“押手”。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
促使得气的措施
• 纠偏、候气 、催气、补气、行气、守气
23
基本行针手法
⑴ 提插法
• 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 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连续地上下提插;
• 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 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 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
16
3、提捏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 穴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 将毫针刺入。这种方 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的腧穴。
17
4、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 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 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 手拇、食指中间刺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 弛部位的腧穴。
18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
1、针刺的方向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19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 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 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 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 穴;
宜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
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21
(三)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 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 手法。
针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麻、胀、重 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
医生同时也可感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
22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 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 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 处的腧穴。
20
3、针刺深度
患者情况
浅刺
深刺
年龄 体质 部位 经络 病情
老年、儿童 形瘦体弱 头面、胸背部 络脉、阳经 虚证、阳证、表证
青年、壮年 形盛体强 四肢、臀腹部 经脉、阴经 实证、阴证、里证
手法 时令 针感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6
临床常用针
1寸 25mm
1.5寸 40mm
3寸 75mm
7
二、针刺练习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8
三、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9
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3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古代针具
4
㈠毫针的构造
•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 的部位。
•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 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
•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 •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
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5
㈡毫针的规格
•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 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类 推。 •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 35号最细,26号最粗。
14
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 按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 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 入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 短针的进针。
15
2、夹持进针法
• 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 定在腧穴皮肤,这时 左、右手协同用力, 把毫针刺入腧穴。此 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 的进针
24
⑵ 捻转法
•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 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 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 转捻动的动作。
• 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 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 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 引起疼痛,甚至滞针。
25
(四)针刺补泻
•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 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
10
2、检查、选择针具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 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
蚀、松动的针具。
11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
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 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 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
28
五、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 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 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针刺。
29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
针刺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针推科 姚群英
1
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 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
第一节 毫 针 刺 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 进针法 •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行针与得气 • 针刺补泻 •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
26
(五)留针与出针
1、留针
• 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 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 到补泻的目的。
• 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
• 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 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27
2、出 针
• 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 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 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 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
12
(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
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
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 精棉球脱碘。
13
四、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 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 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 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 为“押手”。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
促使得气的措施
• 纠偏、候气 、催气、补气、行气、守气
23
基本行针手法
⑴ 提插法
• 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 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连续地上下提插;
• 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 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 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
16
3、提捏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 穴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 将毫针刺入。这种方 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的腧穴。
17
4、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 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 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 手拇、食指中间刺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 弛部位的腧穴。
18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
1、针刺的方向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19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 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 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 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 穴;
宜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
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21
(三)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 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 手法。
针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麻、胀、重 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
医生同时也可感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
22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 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 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 处的腧穴。
20
3、针刺深度
患者情况
浅刺
深刺
年龄 体质 部位 经络 病情
老年、儿童 形瘦体弱 头面、胸背部 络脉、阳经 虚证、阳证、表证
青年、壮年 形盛体强 四肢、臀腹部 经脉、阴经 实证、阴证、里证
手法 时令 针感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6
临床常用针
1寸 25mm
1.5寸 40mm
3寸 75mm
7
二、针刺练习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8
三、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9
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3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古代针具
4
㈠毫针的构造
•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 的部位。
•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 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
•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 •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
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5
㈡毫针的规格
•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 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类 推。 •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 35号最细,26号最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