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一图像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图象描述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图象描述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考前做题很重要,但是要想通过做题提升成绩,那必不可少的就要扎实基础,小编整理了考前备考复习,高中物理必修一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如下: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1. 图像的性质1.1 实物与图像实物是我们能直接看到和接触到的物体,而图像是通过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形成的,我们无法直接触摸和感知的物体。
实物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实物的形态、大小等特征都可以在图像中找到。
1.2 实像与虚像实像是通过光线真实交汇形成的,可以在屏幕上或者物体上投下影子。
虚像则是通过光线的延长线上虚拟出来的,不能在屏幕上或者物体上投下影子。
1.3 放大与缩小图像的放大与缩小取决于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关系。
当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图像会变得更小,即缩小;当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缩小时,图像会变得更大,即放大。
2. 光的传播与成像原理2.1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波状传播。
在空气中,光线会沿着直线传播;而在介质中,光线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呈现出波状传播的特征。
2.2 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一个关系式。
这个关系式可以用来解释光在水中折射时的现象。
2.3 光的反射定律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同时也产生了反射。
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同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2.4 成像原理光线在通过透镜或者反射镜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从而形成图像。
透镜和反射镜根据成像原理分为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和凹面镜。
透镜和镜面的形状和位置不同,会造成图像的成像方式不同。
3. 光的色散与衍射3.1 光的色散光经过介质时,由于折射率的不同,光会按照不同的波长分离出来,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可以观察到七彩光线在经过三棱镜后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3.2 光的衍射当光通过一个小的孔或者细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会使光线发散,形成波纹状的分布。
这种现象在摄影、天文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4. 光的干涉与偏振4.1 光的干涉当两束或多束光线汇聚或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高一物理各图象的各知识点

高一物理各图象的各知识点高一物理各图像的各知识点在高一物理学习中,图像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图像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能够从图像中获得相关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高一物理中常见的几种图像和它们的各知识点。
第一种图像是位置-时间图像,也称为坐标-时间图像。
这种图像是描述物体位置随着时间变化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物体的位置对时间的函数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种图像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位置。
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当图像呈直线时,物体的速度为常数;当图像呈直线而不通过原点时,物体具有初始位置;当图像呈直线且通过原点时,物体的速度为零。
第二种图像是速度-时间图像,也称为速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这种图像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物体的速度对时间的函数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种图像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
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当图像呈直线时,物体的加速度为常数;当图像呈直线且通过原点时,物体的速度为零;当图像呈曲线时,物体的加速度在变化。
第三种图像是加速度-时间图像,也称为加速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这种图像是描述物体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物体的加速度对时间的函数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种图像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加速度。
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变化率,斜率的正负表示变化的方向。
当图像呈直线时,物体的加速度为常数;当图像呈直线且通过原点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当图像呈曲线时,物体的加速度在变化。
第四种图像是力-时间图像,也称为力变化的时间图像。
这种图像是描述物体所受力随时间变化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物体所受力对时间的函数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种图像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力。
图像的斜率表示力的变化率,斜率的正负表示变化的方向。
高一物理第一章图像知识点

高一物理第一章图像知识点图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物理的第一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图像的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一物理第一章图像的知识点。
一、图像的定义和性质图像是物体通过光线的传播,进入人眼或者被其他光学仪器接收后在视网膜或者成像平面上形成的一种物体的投影。
图像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 图像的位置:图像的位置取决于光线的传播路径和光学系统的性质。
2. 图像的方向: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图像可以分为实像和虚像。
3. 图像的大小:图像的大小与物体与成像平面的距离以及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
二、成像方式与光学器件1. 凸透镜成像:通过凸透镜,我们可以将光线聚焦在成像平面上,形成实像或者虚像。
2. 凹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相似,但是成像结果是倒立的。
3.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形成与物体相似的实像或者虚像。
三、光的反射与折射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定律对于解释图像形成过程中的反射现象非常重要。
2.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定律描述了光线经过不同介质界面时的折射规律,也是解释图像形成的重要依据。
四、球面镜成像1.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凸透镜对平行光线的折射来解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
2. 凹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相似,但成像结果是倒立的。
五、光的色散与光谱分析1. 光的色散现象: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的折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分散现象。
2.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通过将光线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利用不同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发射特性来进行物质分析。
综上所述,高一物理第一章图像知识点主要包括图像的定义和性质、成像方式与光学器件、光的反射与折射、球面镜成像以及光的色散与光谱分析等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现象,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特级教师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一图像知识点整理

第1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条件: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其影响可以忽略时,该物体可被看做质点.2.参考系(1)参考系定义: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需要选定另外一个物体做参考,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2)参考系选取①对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其结果可能会不同.②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是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③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④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时间间隔意义一瞬间一段时间在时间轴上的表示对应一个点一段线段运动量位置、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位移、位移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平均速度联系若用t1和t2分别表示两个时刻,Δt表示两时刻之间的时间,则Δt=t2-t12.位移和路程定义区别联系位移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它是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1)在单向直线运动一条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置指向末位置 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路程路程是物体(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v =ΔxΔt,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1)平均速度:在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x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是矢量.(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简称速率,是标量. 4.加速度(1)定义:在变速运动中,物体速度的变化量跟所用时间的比值.(2)定义式:a =ΔvΔt.(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4)方向:a 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从加速度的产生上来说,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1.下列几种奥运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 .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B .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C .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D .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时 解析: 撑竿跳高中的运动员的动作和支撑竿的转动情况对比赛结果影响极大,不能视为质点,同理,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对比赛结果影响也很大,不能视为质点.其余两项可视为质点.答案: BD2.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秒很短,所以1秒表示时刻 B .第3秒是指一个时刻C .2012年8月8日晚,伦敦奥运会110米栏决赛中,美国选手梅里特以12秒92的成绩夺冠,这里12秒92是指时间间隔D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这里的13时46分指时间间隔解析: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没有长短之分,1 s 在时间轴上是一段,表示的是时间间隔,A 错误;第3秒是1秒的时间,是时间间隔的概念,而第3秒初和第3秒末是时刻的概念,B 错误;12秒92对应了110米,是“段”的概念,表示时间间隔,C 正确;13时46分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指的是时刻,D 错误.答案: C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 .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C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同D .只有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解析: 由于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所以位移的大小多数情况下不和路程相同,只有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否则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不可能小于位移的大小.答案: AD 4.(2013·安徽名校联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t s 内通过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一定相等B .质点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C .速度的定义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v =xt,因此速度就是指平均速度D .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只有做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t s 内通过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一定相等,选项A 错误;质点不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选项B 错误;速度的定义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v =xt,但是速度是指平均速度在时间趋近于零时的极限值,选项C 错误;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选项D 正确.答案: D5.如图是F -22A 猛禽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 .F -22A 猛禽战斗机B .地面上的房屋C .加油机中的飞行员D .F -22A 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解析: 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战斗机保持相对静止,以F -22A 猛禽战斗机、加油机中的飞行员、F -22A 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为参照物,加油机都是静止的;以地面上的房屋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答案: B对质点概念的理解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通常物体自身的大小忽略不计,可以看做质点;(3)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如研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运动).在下列情形中,可以将研究对象看做质点的是()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在研究木箱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时B.北京奥运会上,裁判员眼中正在进行吊环比赛的运动员C.在研究“嫦娥”一号卫星绕地球飞行及绕月球飞行的轨迹时D.研究“神舟”九号飞船在轨道上飞行的姿态时(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物体进行的简化,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2)一个物体能否看做质点,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而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1-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A.中国乒乓球队队员马林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单金牌,在研究他发出的乒乓球时B.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射击中,研究美国名将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了4.4环的子弹时C.研究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时D.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解析: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乒乓球有转动,这种转动不能忽略,所以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研究美国名将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了4.4环的子弹的运动时,由于子弹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所以可以看做质点;研究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时,可以忽略哈雷彗星自转,也可以看做质点;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不需要考虑汽车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汽车可以看做质点,所以选项B、C、D正确.答案: BCD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纸带在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在A 、D 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B 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________m/s.解析: A 、C 间的位移为Δx 1=1.40 cm ,A 、C 间的时间间隔为Δt 1=0.04 s ,所以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v 1=Δx 1Δt 1=1.40×10-20.04m/s =0.35 m/s.A 、D 间的位移为Δx 2=2.50 cm ,A 、D 间的时间间隔为Δt 2=0.06 s ,所以A 、D间的平均速度为v 2=Δx 2Δt 2=2.50×10-20.06m/s=0.42 m/s.v B =v 1=0.35 m/s答案: 0.35 0.42 0.35(1)(2)2-1: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速度v 1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 2=20 km/h 行驶完其余1/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28 km/h ,求v 1的大小.解析: 设全程的位移为x ,由平均速度公式v =xt得:汽车行驶全程的时间:t =xv汽车行驶前2/3路程的时间:t 1=23x v 1汽车行驶后1/3路程的时间:t 2=13x v 2又有:t =t 1+t 2解以上各式得:v 1=35 km/h. 答案: 35 km/h对加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对加速度的理解(1)加速度既可描述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也可描述 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2)v 、Δv 、a 三者关系 ①a 与Δv 一定同向②a与v的方向可能⎧⎪⎪⎪⎨⎪⎪⎪⎩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垂直:只有速度方向改变成任意角:既改变速度大小,又改变速度方向(3)加速度虽然由vat∆=∆定义,但a与Δv及Δt无关;由牛顿第二定律Fa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是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及质量决定的.下列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加速度等于零,其速度却可能很大B.做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则速度也一定越来越小C.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较大,而加速度却可能较小D.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却为负解析:(1)速度增减的判断方法(2)①公式a =v -v 0t是矢量式,应用时一定要规定正方向.②加速度的 “+”“-”号只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大小.3-1:在排球比赛中,扣球手抓住一次机会找了一个“探头球”,已知来球速度为10 m/s ,球被击回时速度大小为20 m/s ,击球时间为0.05 s ,假设速度方向均为水平方向.求:击球过程中排球的加速度.解析: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v 0=10 m/s ,v =-20 m/s所以a =v -v 0t =-20-100.05m/s 2=-600 m/s 2即加速度大小为600 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答案: 600 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利用平均速度巧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1.平均速度两个计算公式2.两个公式的灵活应用在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选取两个公式,进而求得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011·安徽高考)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B.Δx (t 1-t 2)t 1t 2(t 1+t 2)C.2Δx (t 1+t 2)t 1t 2(t 1-t 2)D.Δx (t 1+t 2)t 1t 2(t 1-t 2) 思路点拨:解析: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平均速度为v 1=Δxt 1,即为t 12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平均速度为v 2=Δx t 2,即为t 22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由v1变化到v2的时间为Δt =t 1+t 22,所以加速度a =v 2-v 1Δt=2Δx (t 1-t 2)t 1t 2(t 1+t 2),A 正确.答案: A1.下列关于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 )A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作为参考系的B .“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作为参考系的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作为参考系的D .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作为参考系的解析:选项A 中的研究对象是“水”,流下三千尺,故是以地面为参考系,该选项错误;选项B 中的研究对象是“潮水”,扑面而来,是以观察者为参考系,该选项错误;选项C 中的研究对象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该选项正确;选项D 中的研究对象是“国旗”,是以地面或旗杆为参考系的,该选项错误.答案: C2.如图所示,物体沿边长为x 的正方形由A 开始如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到D ,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A .0;0B .x ,向下;3x ,向下C .x ,向上;3xD .0;3x 解析:物体由A 运动到D 的位移大小是AD 的长度x ,方向为A →D ,向上;路程是三边的长度之和,即为3x .选项C 正确.答案: C3.如图为两名运动员正在进行10 m 跳台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研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B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感觉水面在匀速上升C .前一半时间内位移大,后一半时间内位移小D .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解析: —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物体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因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有转动情况,不能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A 错误;以运动员为参考系,水做变速运动,所以B 错误;运动员前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小,故位移小,C 错误;若是相同的位移,则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所以D 正确.答案: D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越大,单位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量越大B .某一时刻的速度为零,加速度有可能不为零C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有可能越来越小D .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加速度越大,则所用的时间越短解析: Δv =a ·Δt ,若Δt =1 s ,则Δv =a Δt =a ,故a 越大,单位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量越大,选项A 正确;a =v 2-v 1t 2-t 1,其中的一个速度为零,另一个不为零,则加速度不为零,选项B 正确;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大,选项C 错误;由a =ΔvΔt可知,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加速度越大,则所用的时间越短,选项D 正确.答案: ABD 5.(2012·山东基本能力)假如轨道车长度为22 cm ,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A .0.20 cm/sB .2.0 cm/sC .22 cm/sD .220 cm/s解析: 由题图可知,轨道车通过监测点用时1 s ,由v =xt知,v =22 cm/s ,C 项正确.答案: C6.甲、乙两位同学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如图所示),每次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现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乙仍在起跑点起跑,则( )A .甲先到达终点B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C .乙先到达终点D .不能确定6.解析:百米赛跑中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即甲跑完100 m 与乙跑完90 m 所用时间相同,则有100m 90m= v v 甲乙,得10=9v v 甲乙.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而乙仍在起跑点,则甲跑110 m 到达终点的时间t '甲=110m 9110m = 10v v ⨯甲乙=99mv 乙,而乙跑到终点的时间t '乙=100m v 乙>t '甲,所以甲先跑到终点.答案: A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截距初位置坐标初速度图象交点物体相遇速度相同“面积”位移(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概述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2.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的速度.(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3.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1.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段汽车运动速度最大B.AB段汽车做匀速运动C.CD段汽车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D.汽车运动4 h的位移大小为30 km解析: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从图象中可看出CD段的斜率最大,速度最大,选项A错误;AB段斜率为零,速度为零,汽车静止,选项B 错误;OA段的斜率为正,其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同,CD段的斜率为负,说明其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选项C正确;运动4 h汽车的位移大小为零,选项D错误.答案: C2.(2013·铜陵模拟)如图所示,表示一物体在0~4 s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开始向正方向运动C.在t=2 s前物体加速度为负方向,在t=2 s后加速度为正方向D.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解析:物体在0~2 s时间内速度为负值,表明物体沿负方向运动,而在2 s~4 s时间内沿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正确;因图线的斜率始终为正值,故加速度的方向不变,C错误;物体在前2 s沿负方向运动,而后2 s沿正方向运动,4 s末恰好回到出发点,没有出现在出发点的正方向上,D错误.答案: B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图中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答案: C4.2011年7月23日上海铁路局管辖内的甬温线动车组因列车追尾而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惨烈事故.现有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 A=10 m/s,B车速度v B=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6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 车,此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减速1 800 m才能够停止.(1)B车刹车后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多大?(2)若B车刹车8 s后,A车以加速度a1=0.5 m/s2加速前进,问能否避免事故?若能够避免则两车最近时相距多远?解析:(1)设B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有0-v2B=-2ax1解得:a=0.25 m/s2.(2)设B车减速t秒时两车的速度相同,有v B-at=v A+a1 (t-Δt)代入数值解得t=32 s在此过程中B车前进的位移为x B =v B t -at 22=832 mA 车前进的位移为x A =v A Δt +v A (t -Δt )+12a 1(t -Δt )2=464 m 因x A +x >x B ,故不会发生撞车事故 此时Δx =x A +x -x B =232 m.答案: (1)0.25 m/s 2 (2)能避免 232 m对x -t 图象及v -t 图象的认识及应用1.图象描述的运动方向x 、v 轴上的正、负只能描述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故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v -t 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v -t 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3.v -t 图象运动性质的判断速度图象向上倾斜不一定做加速运动,速度图象向下倾斜不一定做减速运动,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是看纵坐标的绝对值随时间增大还是减小.4.图象不是运动轨迹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形状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一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在x-t图象中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于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选项均错.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C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误.答案: C识图方法:(1)要深刻理解x-t图象和v-t图象中“点”“线”“面”“轴”“斜”“截”的物理意义.(2)对于给定的图象.首先要明确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看纵轴和横轴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物理原理(公式)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3)结合图象明确图象斜率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象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1-1:物体甲的位移与时间图象和物体乙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A.甲在整个t=6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B.甲在整个t=6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C.乙在整个t=6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D.乙在整个t=6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答案:BC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一时刻一辆自行车以v 自=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旁边超过汽车.试求:(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解析: (1)解法一(物理分析法) 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 1,汽车的速度为v 1,两车间的距离为Δx ,则有v 1=at 1=v 自所以t 1=v 自a =2 sΔx =v 自t 1-12at 21=6 m.解法二 (用求极值的方法) 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 1两车相距最远,则Δx =x 1-x 2=v 自t 1-12at 21代入已知数据得Δx =6t 1-32t 21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 1=2 s 时,Δx 最大. 所以Δx =6 m.解法三(用图象法) 自行车和汽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在相遇前,在t 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两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所以有t 1=v 2a =63 s =2 sΔx =v 2t 12=6×22m =6 m.(2)解法一 当两车位移相等时,汽车追上自行车,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 2,则有v 自t 2=12at 22解得t 2=2v 自a =2×63s =4 s此时汽车的速度v ′1=at 2=12 m/s.解法二 由图可以看出,在t 1时刻之后,由图线v 自、v 汽和t =t 2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标有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相等,即汽车与自行车相遇.所以t 2=2t 1=4 s ,v 1′=at 2=3×4 m/s =12 m/s.答案: (1)2 s,6 m (2)4 s,12 m/s追及相遇问题的规范求解1.解题思路和方法2.解题技巧(1)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2)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另外还要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2-1:2011年7月23日晚,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动车组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动车组发生追尾事故.事故发生前D3115次动车组正以20 km/h 的行车速度在铁路上匀速行驶,而D301次动车组驶离永嘉站2分钟后,车速达到216 km/h ,开始匀速行驶.不幸的是几分钟后就发生了追尾事故.(1)如果认为D301次动车组以恒定加速度从静止驶离永嘉车站,求D301的启动加速度和加速距离;(2)已知动车组紧急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 2,D301正常行驶后,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应至少距离D3115多远时开始刹车才有可能避免事故发生?(20 km/h ≈5.6 m/s)解析: (1)由于D301次动车组2分钟内车速达到216 km/h所以启动加速度a =ΔvΔt =0.5 m/s 2加速距离x =12at 2=3.6 km.(2)要想满足二车恰好不撞,则必须至少满足D301追上D3115时二车速度相同,所以得v =v 0-a ′t ′,解得t ′=18.1 s二车之间的位移关系为:Δx =v 0+v2t ′-vt ′代入数据得Δx =492.7 m.答案: (1)3.6 km (2)492.7 m运动图象问题1.什么叫“用图”——“用图”就是运用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图象中的点(起点、交点、拐点、终点)、线(直、曲)、峰值、截距、斜率、面积、正负号等的物理意义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或理解物理规律.2.如何用“用图”——六看识破图象问题(1)看“坐标”→纵坐标⎩⎨⎧表示位移→x -t 图象表示速度→v -t 图象(2)看“线”⎩⎨⎧x -t 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看“斜率”⎩⎨⎧x -t 图象上斜率表示速度v -t 图象上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积”(5)看“纵截距” ⎩⎨⎧x -t 图象表示初位置v -t 图象表示初速度(6)看“特殊点”⎩⎪⎨⎪⎧拐点(转折点)一般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 一种运动交点在x -t 图象上表示相遇,在v -t 图象 上表示速度相等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如图),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审题指导。
高一物理x-t图像知识点

高一物理x-t图像知识点一、引言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像的表示和分析。
x-t图像是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的图像,通过观察x轴和t轴上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高一物理中与x-t图像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二、直线运动的图像直线运动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运动方式,所以我们先来了解直线运动的x-t图像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当物体以恒定速度运动时,其x-t图像呈现为一条斜率恒定的直线。
斜率的数值代表着物体的运动速度,正负号则代表了运动的方向。
三、匀速直线运动1. 正向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以正向匀速运动时,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为正值。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单位为米每秒(m/s)。
而斜线的截距则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 反向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以反向匀速运动时,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为负值。
同样,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物体的速度大小,而斜线的截距则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四、加速度直线运动在某些情况下,物体的速度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加速度对x-t图像的影响。
1. 正向加速度直线运动当物体以正向加速度运动时,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会逐渐增大,代表物体的速度在增大。
斜线的截距仍然表示初始位置。
2. 反向加速度直线运动当物体以反向加速度运动时,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会逐渐减小,代表物体的速度在减小。
斜线的截距仍然表示初始位置。
3. 零加速度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则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为零。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匀速直线运动。
斜线的截距依然表示初始位置。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自由落体是指没有受到其他力影响,仅受重力作用下的物体下落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x-t图像来描述该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即9.8米每平方秒(m/s²)。
因此,物体的x-t图像会呈现出一条逐渐加速的曲线。
高一物理重点图形知识点

高一物理重点图形知识点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图形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各种物理知识。
在高一的物理学习中,有一些重点的图形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直线运动图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轨迹运动的情况。
在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用图形来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 位置-时间图:位置-时间图是描述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置。
一条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
一条水平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变速直线运动。
二、力的作用图力是物体进行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1. 力-时间图:力-时间图是描述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力的大小。
图形的曲线代表力的变化情况。
2. 加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是描述物体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加速度。
一条水平直线代表匀速运动,曲线表示加速度变化的运动。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图力与物体的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种关系。
1. 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
根据图形的变化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位移-时间图:位移-时间图是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根据图形的变化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光的传播图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和衍射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1. 光的传播图:光的传播图描述了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可以用实线或虚线表示。
2. 光的衍射图: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小孔或物体边缘时产生的波的传播现象。
光的衍射图描述了光的波前和衍射条纹。
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以上所述,是对高一物理重点图形知识点的介绍和总结。
高一物理所有图像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所有图像总结归纳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而图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通过光的传播和反射来呈现出物体的形象。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与图像有关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无论是直线光源还是点光源,光线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在高一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和特性,如光的传播速度、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等。
二、反射定律光的反射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包括光的入射角、反射角以及法线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会了通过反射定律计算光线的反射角度,以及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与光线反射相关的问题。
三、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光的重要现象之一,它通过光的反射来形成人们在镜子中看到的图像。
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平面镜的反射原理和特性,包括平面镜成像规律、实虚像的概念以及实例等。
四、球面镜成像球面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它具有放大、缩小和倒立的作用。
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球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性,包括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以及实例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通过光的追迹法进行球面镜成像的应用。
五、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光学中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它指的是光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受到不同程度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光的色散原理、光的折射定律以及与光的色散相关的实验和现象。
六、透镜成像透镜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光学元件,通过透镜可以对光进行聚焦或发散。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特性,包括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以及与透镜成像相关的实例和公式等。
七、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和衍射是光学中的高级概念,涉及到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性质。
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原理和特性,包括单缝衍射、双缝干涉以及与干涉和衍射相关的实验和现象。
八、光的偏振光的偏振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光的电矢量在特定平面上振动的现象。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沿着光的传播方向,光线不弯曲也不分叉。
这是因为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反射当光线遇到介质边界时,一部分光线从入射介质中射入另一介质,这一过程称为光的反射。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2.1 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光线遇到光滑表面时发生的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具有光线反射方向规律性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等特点。
平面镜是使用平行玻璃片加银铝箔,在平面镜上看到的反射成像与实物相同、实物的大小一样。
2.2 比较玻璃平板的两次反射一块平板玻璃上的反射光线的角度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并不是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一直)与反射方向一致。
光从相对薄的一片玻璃进入另一片玻璃的界面上,玻璃层的反射开始逐渐明显,多个反射光线的合成就产生了光的干涉。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介质传播到另一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介质间的折射率之比。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法线在折射界面上。
3.1 折射率和折射角折射率是描述光线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变化的物理量,根据真空中光速的定义为1,其他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
折射角与入射角度的关系由折射定律给出。
3.2 精密光学仪器中的折射原理精密光学仪器的设计原理中,折射原理常被用于确保光线能够准确地传播和聚焦。
例如,在显微镜中,通过透镜将光线折射并聚焦到物体,以便观察细微的物体结构。
4. 物体在镜中的成像当光线经过透明介质后,遇到反射性介质,根据透明介质中浸在反射介质上的向前的入射光线和反射介质中向后的反射光线遵循观察者和透明介质形成的“虚像”,形成的是实像。
中心凸透镜的成像是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凹透镜成像是直立的,像中是不一样的大小。
5. 人眼的视觉成像原理人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在物体发出光线或接受外界光线的映射物体上产生视觉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有关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弹力:(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
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路程和位移(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必修一物理运动图象知识点

必修一物理运动图象知识点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阶段成为了必修课程。
而在其中的运动学知识点之中,运动图象是必修一物理中重点的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必修一物理运动图像的知识点。
一、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指一个物体在直线上做匀加速运动时,所形成的图象。
其中,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秒(s),纵轴代表物体在某一时间点上所走过的路程,单位为米(m)。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具有三个重要特点:1. 直线形状2. 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量相等3. 位移随时间的变化量为抛物线形状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图象自由落体运动的图象是指一个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时所形成的运动图象。
其中,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秒(s),纵轴代表物体的高度,单位为米(m)。
自由落体运动的图象具有五个重要特点:1. 直线形状2. 初速度为零3. 在同一时间内,速度相同4. 位移随时间的变化量为抛物线形状5. 最大高度为$h= \frac12 gt^2$,最大速度为$v_{\rm t}= gt$,时间为$t=\sqrt{\frac{2h}{g}}$。
三、斜抛运动的图象斜抛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方式。
其图象中,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秒(s),纵轴代表物体的高度,单位为米(m)。
斜抛运动的图象具有三个重要特点:1. 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相同2. 水平方向速度不变,垂直方向速度有大小、方向,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量相等3. 抛射高度最高的抛射角度是$45 ^\circ$,抛射距离最远的抛射角度是$\theta=\arctan{\frac hg}$ 。
四、简谐运动的图象简谐运动指的是某个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所进行的周期性振动运动。
其图象中,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秒(s),纵轴代表物体的变化量,单位为米(m)。
简谐运动的图象具有三个重要特点:1. 周期为$T=2\pi\sqrt{\frac lk}$,角频率为$\omega=\sqrt{\frac kl}$2. 最大速度为$\pm \omega A$,最大加速度为$\pm\omega^2 A$。
高一物理图形知识点

高一物理图形知识点在高一物理学习中,图形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图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一物理学习中常见的图形知识点。
一、直线图直线图是高一物理中经常使用的图形之一。
直线图是通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绘制的。
在直线图中,我们通常把自变量坐标轴标在横轴上,因变量坐标轴标在纵轴上。
直线图的特点是有一条直线通过多个数据点,这条直线反映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折线图折线图也是高一物理中常用的图形之一。
与直线图不同的是,折线图是通过相邻的数据点用直线段连接起来的,形成折线的图形。
折线图常用于反映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
三、曲线图曲线图是高一物理中比较复杂的图形之一。
曲线图通常用来表示非线性关系。
曲线图的特点是通过多个数据点连成的曲线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曲线图中,我们可以通过曲线的形状和趋势来分析物理问题,提取有用的信息。
四、柱状图柱状图是高一物理中常用的统计图形之一。
柱状图通过垂直的柱形表示不同物理量之间的数量或比较。
在柱状图中,横轴通常表示不同的类别或物理量,纵轴表示物理量的数量。
通过柱状图可以直观地比较物理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五、散点图散点图是高一物理中较为特殊的图形之一。
散点图通常用于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坐标系上绘制多个散点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散点图常用于观察数据的趋势和异常值,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总结:高一物理学习中,图形是一项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不同的图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直线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和散点图都是高一物理学习中常见的图形类型。
掌握这些图形的绘制和分析方法,可以提高我们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图形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物理st.vt图像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物理st.vt图像知识点物理学中,ST.VT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其中,ST图像展示了物体的位移-时间关系,VT图像展示了物体的速度-时间关系。
通过学习和理解ST.VT图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一物理中与ST.VT图像相关的知识点。
1. 位移时间图像(ST图像)ST图像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位移为纵坐标的图像。
它反映了物体随时间变化的位移情况。
直观上看,ST图像是一条曲线,曲线的斜率越大表示物体运动速度越大。
2.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VT图像是以时间为横坐标,速度为纵坐标的图像。
它反映了物体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情况。
直观上看,VT图像是一条曲线,曲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3. 直线运动的ST.VT图像特征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斜率为零,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
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速度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4. 各类运动的ST.VT图像特征对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斜率逐渐增大或减小的直线。
斜率代表物体的速度变化速率。
VT图像是一条斜率为常数的直线,代表物体的加速度为常数。
5. 自由落体运动的ST.VT图像特征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开口向上。
起始点为原点,代表物体的始发位置。
VT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
6. 抛体运动的ST.VT图像特征对于抛体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起始点为投射点,最高点为抛体的顶点,终点为落地点。
VT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速度随时间线性变化,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恒定不变。
7. 形状不规则曲线运动的ST.VT图像特征对于形状不规则曲线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没有统一的特征,可能是一条曲线,也可能是多段曲线。
VT图像同样没有统一的特征,曲线的斜率代表物体加速度的变化。
高一物理必修一图像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图像知识点图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光的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必修一的物理课程中图像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物理必修一图像知识点。
光的传播是图像形成的基础。
光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而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慢。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的角度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且比例系数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比。
这一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后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反射是产生图像的另一种重要现象。
反射可以分为 diffused reflection(漫反射)和 specular reflection(镜面反射)两种。
漫反射是指光线在表面上发生多次碰撞并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现象。
而镜面反射是指光线在平滑表面上以相同的角度反射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镜子上最为明显。
我们平时所见的镜子实际上是一层物体背后镀上了薄膜的玻璃,这种薄膜具有高反射率。
当光线遇到镜子或者其他反射表面时,会形成实像或虚像。
实像是指通过光线延长后,实际上可以在一定位置观察到的像。
虚像则是通过光线延长后,看起来形成的像,但实际上不能观察到。
对于平面镜来说,形成的图像是倒立的,而对于弧面镜来说,图像的性质则与镜的凸凹性质密切相关。
成像是解释图像形成的重要概念之一。
根据几何光学的原理,光线从物体上不同点发出后,在通过透镜或反射后会聚到焦点上,从而形成图像。
成像过程中,物体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和参数有很多种,比如物距、像距、物高、像高等。
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光学公式进行计算求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透镜系统和反射系统。
透镜系统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而反射系统则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
这些系统具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场景。
例如,凸透镜可以放大图像,而凹透镜则能够缩小图像。
平面镜能够形成大小不变、倒立的实像,而凹面镜则能够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如化妆镜)。
高一物理图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图学知识点总结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中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
而物理图学则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形象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图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点物质的背景知识点物质即我们在物理学中常提到的质点,它具有质量和位置两个基本属性。
在图学中的表示方法,我们通常用一个小圆圈或小点表示质点。
质点所在的位置我们用坐标系来表示,其中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横纵坐标的数值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而在极坐标系中,则是通过距离原点的距离和与参考方向的夹角来确定。
2. 动质点的运动图示动质点的运动可以通过图示来呈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通常在坐标轴上标上时间,然后通过画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来表示运动轨迹。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而如果是匀速圆周运动,则是一个圆;非匀速运动的轨迹则是一条曲线,且曲线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表示。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来表示质点的运动,其中速度-时间图的斜率表示质点的加速度。
3. 矢量图表示在物理学中,矢量是一个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在图学中,矢量通常用箭头来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指向的方向表示矢量的方向。
矢量所在的起点和终点可以通过图示来表示,起点通常用一个小点来表示,而箭头则从起点指向终点。
常见的矢量有位移矢量、速度矢量和力矢量等。
4. 动力学图示动力学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研究,它涉及到力、质量和加速度等物理量。
在动力学图示中,我们通常用箭头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还可以用长度不同的箭头来表示不同大小的力。
在物体受力作用时,会产生相应的加速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受力图示来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通过力矢量和质量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高一年级物理图像知识点

高一年级物理图像知识点物理学中的图像知识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下面将介绍高一年级物理中的图像知识点,包括凹凸透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以及光的折射等内容。
一、凹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和凸透镜都是透镜的两种类型,它们能够通过折射光线来形成图像。
凹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下:1. 凹透镜成像规律:(1)当物体位于凹透镜的焦点处,凹透镜将产生一束平行光线,并且图像将无限远。
(2)当物体位于凹透镜的前焦点和光轴之间时,凹透镜将形成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图像在透镜的同侧。
(3)当物体位于凹透镜的后焦点和光轴之间时,凹透镜将形成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图像在透镜的反侧。
2.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形成的图像是直立的。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器件,光线在平面镜上被反射后形成图像。
高一年级物理中的平面镜成像规律包括:1. 物距与像距关系:当物体位于镜前时,像的位置有两种情况:(1)物体在镜前,像在镜后:物距为正,像距为负;(2)物体和像都在镜前:物距和像距都为正。
2. 物像具有左右对称性:无论物体在平面镜的左侧还是右侧,它们的像都在镜中心的对称位置。
3. 物像具有上下对称性:无论物体在平面镜的上方还是下方,它们的像都在同一高度上。
三、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光的折射规律如下:1. 斯涅尔定律:斯涅尔定律是描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为入射角,θ2为折射角。
2. 全反射现象: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折射率较小的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将全部反射回原介质,不再发生折射现象。
3. 光的折射实例: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光纤通信、棱镜的使用和眼睛中的晶状体等。
高一物理知识点图像

高一物理知识点图像物理学中的图像是指通过光线传播形成的可见的视觉信息。
深入了解高中物理中的图像知识点对于理解光学原理、镜子和透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学习高一物理中的图像知识点为主题,系统地介绍与图像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是通过波的传播方式向外传播的。
当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可以发生反射,将光线反射回来形成反射光线。
根据光线与物体的作用力,反射可以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类型。
镜面反射是指光线在光滑表面上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漫反射是指光线在不光滑的表面上的反射,反射光线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点。
2. 平面镜的成像平面镜是一种具有光滑平整镜面的镜子。
当平面镜受到入射光线时,根据镜面反射原理,将会形成一条反射光线。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主要有两个:首先,平面镜的像与实物具有对称关系,即虚像的位置与实物位置关于镜面对称;其次,平面镜的像与实物的大小相等。
3. 凸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在光学仪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和照相机等。
凸透镜是指中间较薄,两边较厚的透镜。
当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被透镜折射,并在焦点处聚焦形成实像。
同时,还存在一个虚像,位于凸透镜的背面。
4. 凹透镜的成像凹透镜与凸透镜相反,其形状是中间较厚,两边较薄。
当平行光线通过凹透镜时,同样会被透镜折射。
与凸透镜不同的是,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因此,通过凹透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5. 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光学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线受到折射的程度不同,产生色彩分离的现象。
最典型的例子是通过三棱镜使阳光经过折射分离成七色光。
6. 光学仪器中的图像形成通过了解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仪器中的图像形成。
光学仪器利用不同的透镜和镜面结构,通过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将远处的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直接或间接地给我们带来信息。
例如,望远镜通过镜片的折射作用将远处的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远处的景象。
高一物理56个图像知识点

高一物理56个图像知识点高一物理(物理学)是中学物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科目。
在高一物理中,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点,其中包括56个图像知识点。
这些图像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观察能力。
以下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图像知识点。
1. 力的图像知识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中,力的图像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对象。
例如,图像中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所指的物体表示力的作用对象。
2. 运动的图像知识点运动是物质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在物理中,运动的图像知识点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例如,利用图像可以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图,根据轨迹图可以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3. 能量的图像知识点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状态和变化。
在物理中,能量的图像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传递。
例如,利用图像可以表示能量的形式和能量的大小,通过能量图像可以分析能量的守恒和损失。
4. 光的图像知识点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在物理中,光的图像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例如,通过图像可以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的变化。
5. 电的图像知识点电是一种带电粒子的运动。
在物理中,电的图像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概念。
例如,通过图像可以表示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电压的极性和大小,电阻的阻值和影响。
6. 磁的图像知识点磁是一种物质或物体在磁场中所表现出的特性。
在物理中,磁的图像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磁场、磁力和电磁感应等现象。
例如,通过图像可以表示磁场的分布和方向,磁力的大小和方向,电磁感应的规律和应用。
以上仅为高一物理中部分重要的图像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图像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图像,学生还可以培养物理实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高一物理图像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图像知识总结1. 光的传播与成像1.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真空中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无需介质的特点。
在介质中传播时,光速会减小,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1.2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在跃迁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满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而光的折射满足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比在两个介质中的折射率之比相等的规律。
1.3 光的成像光线经过光学系统(如透镜、反射镜等)的折射和反射后会形成实际或虚像。
成像的主要原理包括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薄透镜成像原理。
2. 镜子成像2.1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器件,根据镜面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平面镜和曲面镜。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图像与物体的位置对称,并且图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2.2 曲面镜成像曲面镜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成像特点是虚像、直立和缩小;凸透镜使光线会聚,成像特点是实像、倒立和放大。
3. 透镜成像3.1 薄透镜成像原理薄透镜成像遵循光线的折射规律,根据物体和透镜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成像公式为: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根据正负关系可以确定成像的实虚性质。
3.2 透镜组的成像透镜组由两个或多个透镜组成,其成像规律可以通过将透镜组看作一个单独的透镜来分析。
根据透镜的焦距和相对位置可以确定成像的特点。
4. 光的色散与色光二极管4.1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即不同波长的光由于折射率的不同而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形成不同颜色的光线。
4.2 色光二极管色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发射出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的二极管。
通过控制三种颜色的光的亮度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的混合,从而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光线。
5. 光的衍射与干涉5.1 光的衍射光通过一个孔或绕过一个物体时会发生衍射,即光波从一束光线变为一系列波纹,并在屏幕上形成衍射图样。
5.2 干涉现象当两束相干光同时作用于屏幕上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条件: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其影响可以忽略时,该物体可被看做质点.2.参考系(1)参考系定义: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需要选定另外一个物体做参考,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2)参考系选取①对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其结果可能会不同.②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是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③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④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时间间隔意义一瞬间一段时间在时间轴上的表示对应一个点一段线段运动量位置、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位移、位移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平均速度联系若用t1和t2分别表示两个时刻,Δt表示两时刻之间的时间,则Δt=t2-t12.位移和路程定义区别联系位移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它是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1)在单向直线运动一条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置指向末位置 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路程路程是物体(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v =ΔxΔt,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1)平均速度:在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x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是矢量.(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简称速率,是标量. 4.加速度(1)定义:在变速运动中,物体速度的变化量跟所用时间的比值.(2)定义式:a =ΔvΔt.(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4)方向:a 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从加速度的产生上来说,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1.下列几种奥运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 .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B .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C .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D .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时 解析: 撑竿跳高中的运动员的动作和支撑竿的转动情况对比赛结果影响极大,不能视为质点,同理,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对比赛结果影响也很大,不能视为质点.其余两项可视为质点.答案: BD2.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秒很短,所以1秒表示时刻 B .第3秒是指一个时刻C .2012年8月8日晚,伦敦奥运会110米栏决赛中,美国选手梅里特以12秒92的成绩夺冠,这里12秒92是指时间间隔D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这里的13时46分指时间间隔解析: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没有长短之分,1 s 在时间轴上是一段,表示的是时间间隔,A 错误;第3秒是1秒的时间,是时间间隔的概念,而第3秒初和第3秒末是时刻的概念,B 错误;12秒92对应了110米,是“段”的概念,表示时间间隔,C 正确;13时46分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指的是时刻,D 错误.答案: C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 .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C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同D .只有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解析: 由于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所以位移的大小多数情况下不和路程相同,只有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否则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不可能小于位移的大小.答案: AD 4.(2013·安徽名校联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t s 内通过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一定相等B .质点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C .速度的定义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v =xt,因此速度就是指平均速度D .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只有做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t s 内通过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一定相等,选项A 错误;质点不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选项B 错误;速度的定义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v =xt,但是速度是指平均速度在时间趋近于零时的极限值,选项C 错误;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选项D 正确.答案: D5.如图是F -22A 猛禽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 .F -22A 猛禽战斗机B .地面上的房屋C .加油机中的飞行员D .F -22A 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解析: 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战斗机保持相对静止,以F -22A 猛禽战斗机、加油机中的飞行员、F -22A 猛禽战斗机里的飞行员为参照物,加油机都是静止的;以地面上的房屋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答案: B对质点概念的理解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通常物体自身的大小忽略不计,可以看做质点;(3)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如研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运动).在下列情形中,可以将研究对象看做质点的是()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在研究木箱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时B.北京奥运会上,裁判员眼中正在进行吊环比赛的运动员C.在研究“嫦娥”一号卫星绕地球飞行及绕月球飞行的轨迹时D.研究“神舟”九号飞船在轨道上飞行的姿态时(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物体进行的简化,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2)一个物体能否看做质点,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而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1-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A.中国乒乓球队队员马林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单金牌,在研究他发出的乒乓球时B.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射击中,研究美国名将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了4.4环的子弹时C.研究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时D.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解析: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乒乓球有转动,这种转动不能忽略,所以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研究美国名将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了4.4环的子弹的运动时,由于子弹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所以可以看做质点;研究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时,可以忽略哈雷彗星自转,也可以看做质点;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不需要考虑汽车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汽车可以看做质点,所以选项B、C、D正确.答案: BCD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纸带在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在A 、D 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B 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________m/s.解析: A 、C 间的位移为Δx 1=1.40 cm ,A 、C 间的时间间隔为Δt 1=0.04 s ,所以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v 1=Δx 1Δt 1=1.40×10-20.04m/s =0.35 m/s.A 、D 间的位移为Δx 2=2.50 cm ,A 、D 间的时间间隔为Δt 2=0.06 s ,所以A 、D间的平均速度为v 2=Δx 2Δt 2=2.50×10-20.06m/s=0.42 m/s.v B =v 1=0.35 m/s答案: 0.35 0.42 0.35(1)(2)2-1: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速度v 1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 2=20 km/h 行驶完其余1/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28 km/h ,求v 1的大小.解析: 设全程的位移为x ,由平均速度公式v =xt得:汽车行驶全程的时间:t =xv汽车行驶前2/3路程的时间:t 1=23x v 1汽车行驶后1/3路程的时间:t 2=13x v 2又有:t =t 1+t 2解以上各式得:v 1=35 km/h. 答案: 35 km/h对加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对加速度的理解(1)加速度既可描述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也可描述 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2)v 、Δv 、a 三者关系 ①a 与Δv 一定同向②a与v的方向可能⎧⎪⎪⎪⎨⎪⎪⎪⎩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垂直:只有速度方向改变成任意角:既改变速度大小,又改变速度方向(3)加速度虽然由vat∆=∆定义,但a与Δv及Δt无关;由牛顿第二定律Fa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是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及质量决定的.下列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加速度等于零,其速度却可能很大B.做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则速度也一定越来越小C.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较大,而加速度却可能较小D.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却为负解析:(1)速度增减的判断方法(2)①公式a =v -v 0t是矢量式,应用时一定要规定正方向.②加速度的 “+”“-”号只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大小.3-1:在排球比赛中,扣球手抓住一次机会找了一个“探头球”,已知来球速度为10 m/s ,球被击回时速度大小为20 m/s ,击球时间为0.05 s ,假设速度方向均为水平方向.求:击球过程中排球的加速度.解析: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v 0=10 m/s ,v =-20 m/s所以a =v -v 0t =-20-100.05m/s 2=-600 m/s 2即加速度大小为600 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答案: 600 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利用平均速度巧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1.平均速度两个计算公式2.两个公式的灵活应用在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选取两个公式,进而求得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011·安徽高考)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B.Δx (t 1-t 2)t 1t 2(t 1+t 2)C.2Δx (t 1+t 2)t 1t 2(t 1-t 2)D.Δx (t 1+t 2)t 1t 2(t 1-t 2) 思路点拨:解析: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平均速度为v 1=Δxt 1,即为t 12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平均速度为v 2=Δx t 2,即为t 22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由v1变化到v2的时间为Δt =t 1+t 22,所以加速度a =v 2-v 1Δt=2Δx (t 1-t 2)t 1t 2(t 1+t 2),A 正确.答案: A1.下列关于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 )A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作为参考系的B .“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作为参考系的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作为参考系的D .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作为参考系的解析:选项A 中的研究对象是“水”,流下三千尺,故是以地面为参考系,该选项错误;选项B 中的研究对象是“潮水”,扑面而来,是以观察者为参考系,该选项错误;选项C 中的研究对象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该选项正确;选项D 中的研究对象是“国旗”,是以地面或旗杆为参考系的,该选项错误.答案: C2.如图所示,物体沿边长为x 的正方形由A 开始如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到D ,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A .0;0B .x ,向下;3x ,向下C .x ,向上;3xD .0;3x 解析:物体由A 运动到D 的位移大小是AD 的长度x ,方向为A →D ,向上;路程是三边的长度之和,即为3x .选项C 正确.答案: C3.如图为两名运动员正在进行10 m 跳台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研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B .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感觉水面在匀速上升C .前一半时间内位移大,后一半时间内位移小D .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解析: —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物体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因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有转动情况,不能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A 错误;以运动员为参考系,水做变速运动,所以B 错误;运动员前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小,故位移小,C 错误;若是相同的位移,则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所以D 正确.答案: D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越大,单位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量越大B .某一时刻的速度为零,加速度有可能不为零C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有可能越来越小D .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加速度越大,则所用的时间越短解析: Δv =a ·Δt ,若Δt =1 s ,则Δv =a Δt =a ,故a 越大,单位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量越大,选项A 正确;a =v 2-v 1t 2-t 1,其中的一个速度为零,另一个不为零,则加速度不为零,选项B 正确;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大,选项C 错误;由a =ΔvΔt可知,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加速度越大,则所用的时间越短,选项D 正确.答案: ABD 5.(2012·山东基本能力)假如轨道车长度为22 cm ,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A .0.20 cm/sB .2.0 cm/sC .22 cm/sD .220 cm/s解析: 由题图可知,轨道车通过监测点用时1 s ,由v =xt知,v =22 cm/s ,C 项正确.答案: C6.甲、乙两位同学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如图所示),每次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现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乙仍在起跑点起跑,则( )A .甲先到达终点B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C .乙先到达终点D .不能确定6.解析:百米赛跑中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即甲跑完100 m 与乙跑完90 m 所用时间相同,则有100m 90m= v v 甲乙,得10=9v v 甲乙.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而乙仍在起跑点,则甲跑110 m 到达终点的时间t '甲=110m 9110m = 10v v ⨯甲乙=99mv 乙,而乙跑到终点的时间t '乙=100m v 乙>t '甲,所以甲先跑到终点.答案: A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截距初位置坐标初速度图象交点物体相遇速度相同“面积”位移(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概述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2.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的速度.(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3.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1.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段汽车运动速度最大B.AB段汽车做匀速运动C.CD段汽车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D.汽车运动4 h的位移大小为30 km解析: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从图象中可看出CD段的斜率最大,速度最大,选项A错误;AB段斜率为零,速度为零,汽车静止,选项B 错误;OA段的斜率为正,其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同,CD段的斜率为负,说明其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选项C正确;运动4 h汽车的位移大小为零,选项D错误.答案: C2.(2013·铜陵模拟)如图所示,表示一物体在0~4 s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开始向正方向运动C.在t=2 s前物体加速度为负方向,在t=2 s后加速度为正方向D.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解析:物体在0~2 s时间内速度为负值,表明物体沿负方向运动,而在2 s~4 s时间内沿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正确;因图线的斜率始终为正值,故加速度的方向不变,C错误;物体在前2 s沿负方向运动,而后2 s沿正方向运动,4 s末恰好回到出发点,没有出现在出发点的正方向上,D错误.答案: B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图中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答案: C4.2011年7月23日上海铁路局管辖内的甬温线动车组因列车追尾而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惨烈事故.现有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 A=10 m/s,B车速度v B=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6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 车,此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减速1 800 m才能够停止.(1)B车刹车后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多大?(2)若B车刹车8 s后,A车以加速度a1=0.5 m/s2加速前进,问能否避免事故?若能够避免则两车最近时相距多远?解析:(1)设B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有0-v2B=-2ax1解得:a=0.25 m/s2.(2)设B车减速t秒时两车的速度相同,有v B-at=v A+a1 (t-Δt)代入数值解得t=32 s在此过程中B车前进的位移为x B =v B t -at 22=832 mA 车前进的位移为x A =v A Δt +v A (t -Δt )+12a 1(t -Δt )2=464 m 因x A +x >x B ,故不会发生撞车事故 此时Δx =x A +x -x B =232 m.答案: (1)0.25 m/s 2 (2)能避免 232 m对x -t 图象及v -t 图象的认识及应用1.图象描述的运动方向x 、v 轴上的正、负只能描述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故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v -t 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v -t 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3.v -t 图象运动性质的判断速度图象向上倾斜不一定做加速运动,速度图象向下倾斜不一定做减速运动,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是看纵坐标的绝对值随时间增大还是减小.4.图象不是运动轨迹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形状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一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在x-t图象中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于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选项均错.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C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误.答案: C识图方法:(1)要深刻理解x-t图象和v-t图象中“点”“线”“面”“轴”“斜”“截”的物理意义.(2)对于给定的图象.首先要明确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看纵轴和横轴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物理原理(公式)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3)结合图象明确图象斜率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象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1-1:物体甲的位移与时间图象和物体乙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A.甲在整个t=6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B.甲在整个t=6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C.乙在整个t=6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D.乙在整个t=6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答案:BC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一时刻一辆自行车以v 自=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旁边超过汽车.试求:(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解析: (1)解法一(物理分析法) 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 1,汽车的速度为v 1,两车间的距离为Δx ,则有v 1=at 1=v 自所以t 1=v 自a =2 sΔx =v 自t 1-12at 21=6 m.解法二 (用求极值的方法) 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 1两车相距最远,则Δx =x 1-x 2=v 自t 1-12at 21代入已知数据得Δx =6t 1-32t 21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 1=2 s 时,Δx 最大. 所以Δx =6 m.解法三(用图象法) 自行车和汽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在相遇前,在t 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两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所以有t 1=v 2a =63 s =2 sΔx =v 2t 12=6×22m =6 m.(2)解法一 当两车位移相等时,汽车追上自行车,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 2,则有v 自t 2=12at 22解得t 2=2v 自a =2×63s =4 s此时汽车的速度v ′1=at 2=12 m/s.解法二 由图可以看出,在t 1时刻之后,由图线v 自、v 汽和t =t 2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标有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相等,即汽车与自行车相遇.所以t 2=2t 1=4 s ,v 1′=at 2=3×4 m/s =12 m/s.答案: (1)2 s,6 m (2)4 s,12 m/s追及相遇问题的规范求解1.解题思路和方法2.解题技巧(1)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2)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另外还要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2-1:2011年7月23日晚,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动车组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动车组发生追尾事故.事故发生前D3115次动车组正以20 km/h 的行车速度在铁路上匀速行驶,而D301次动车组驶离永嘉站2分钟后,车速达到216 km/h ,开始匀速行驶.不幸的是几分钟后就发生了追尾事故.(1)如果认为D301次动车组以恒定加速度从静止驶离永嘉车站,求D301的启动加速度和加速距离;(2)已知动车组紧急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 2,D301正常行驶后,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应至少距离D3115多远时开始刹车才有可能避免事故发生?(20 km/h ≈5.6 m/s)解析: (1)由于D301次动车组2分钟内车速达到216 km/h所以启动加速度a =ΔvΔt =0.5 m/s 2加速距离x =12at 2=3.6 km.(2)要想满足二车恰好不撞,则必须至少满足D301追上D3115时二车速度相同,所以得v =v 0-a ′t ′,解得t ′=18.1 s二车之间的位移关系为:Δx =v 0+v2t ′-vt ′代入数据得Δx =492.7 m.答案: (1)3.6 km (2)492.7 m运动图象问题1.什么叫“用图”——“用图”就是运用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图象中的点(起点、交点、拐点、终点)、线(直、曲)、峰值、截距、斜率、面积、正负号等的物理意义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或理解物理规律.2.如何用“用图”——六看识破图象问题(1)看“坐标”→纵坐标⎩⎨⎧表示位移→x -t 图象表示速度→v -t 图象(2)看“线”⎩⎨⎧x -t 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看“斜率”⎩⎨⎧x -t 图象上斜率表示速度v -t 图象上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积”(5)看“纵截距” ⎩⎨⎧x -t 图象表示初位置v -t 图象表示初速度(6)看“特殊点”⎩⎪⎨⎪⎧拐点(转折点)一般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 一种运动交点在x -t 图象上表示相遇,在v -t 图象 上表示速度相等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如图),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审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