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紧迫的社会问题,其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则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监测的含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趋势等方面探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含义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方法,依照一定的监测计划和技术规程,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定量的观测、测量和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保障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监测现状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已经逐渐走向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海量数据采集和传输已不再是繁琐且费力的事情。
科技发展的脚步加快,生态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
在现实环境监测中,摆放在路边的固定站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时监测需要。
为了弥补固定站点的盲区,移动式监测设备被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快发展,WebGIS技术、传感网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日益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
不仅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准确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生态环境监测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还存在监测精度不够高、监测点选址不合理、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
其次,在数据管理方面,存在数据存储不便、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
此外,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和准确度。
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将呈现以下趋势:1. 监测手段数字化:随着技术智能化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形态将是数字化的。
2. 监测手段自动化:未来,生态环境多应用自动化高科技技术,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短缺、人工操作易出差错误等老大瓶颈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我国为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生态环境被破坏。
我国对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重视,其中不但有生态环境问题,还有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等诸多问题。
但我国对生态环境存在着监测不严的现象,这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多差距,这是由于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足造成的。
因此,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时,为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摒弃单纯的仅靠生物指标或理化指标的监测手段,深入分析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确保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现状;趋势引言因时代发展的进程,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构建成熟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合理,实现生态治理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提升。
所以,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时应积极改变思维,创新监测模式,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有效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现状分析从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机制上来看,已相对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态环境监测需求,存在的问题更明显,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监测的资金扶持上,无法有效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受到制约,也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监测平台的构建。
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的组建与监测技术手段方面来讲,仍然不太成熟,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管理混乱,市场准入机制的把关不够严格,相当一部分单位并不具备生态环境监测的资质,监测工作开展后产生的数据可用性差,不同实验室之间人员、设备误差较大,致使同一监测对象个别项目连续监测数据出现跳脱。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虽取得了明显的创新发展,但是普及和实践应用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从而影响了监测技术的发展与推进。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人员的认真负责,在开展大气监测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的不同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和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物理监测方面,各种高精度的传感器和仪器被广泛应用。
例如,气象监测中的风速仪、温度计、气压计等,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大气的物理参数。
水质监测中的浊度计、电导仪等,则能有效地反映水体的物理特性。
这些物理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准确而及时的数据,有助于全面了解环境的物理变化。
化学监测技术同样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先进的化学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精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比如,对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都可以实现低浓度、高精度的检测。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还在不断提高,为环境质量的评估和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生物监测技术也逐渐崭露头角。
通过对生物群落、生物标志物等的监测,可以更直观地反映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利用藻类、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来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通过观察鸟类、昆虫等的种群变化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
生物监测技术不仅能够反映长期的环境累积效应,还能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评估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在监测手段上,不仅有传统的定点监测,还出现了移动监测和遥感监测等新技术。
移动监测设备,如车载监测仪器,可以在不同地点灵活采集数据,更全面地反映区域环境状况。
遥感技术则凭借卫星、飞机等平台,实现了对大范围区域的快速监测。
它能够获取地表植被、土地利用、水体分布等信息,为宏观环境研究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然而,尽管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监测仪器的精度差异、操作不当、环境干扰等因素,可能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监测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
本文将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合作,生态环境监测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创造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监测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技术手段、应用领域、发展趋势、挑战、机遇、重要性、智能、精准、创新、合作、突破1. 引言1.1 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突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生态环境监测成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帮助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通过监测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环境监测还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环境管理、决策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准确的监测数据,可以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更在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1.2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生态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的监测、分析和评价,掌握、研究和评价环境、资源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
它是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基础和手段,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前景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一、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一)传统监测技术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等方法。
物理监测通常通过测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物理参数来了解环境状况;化学监测则是对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如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等;生物监测则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动物的行为变化等。
这些传统监测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环境数据。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物理监测只能反映环境的表面特征,化学监测需要复杂的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生物监测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够准确和及时。
(二)现代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为环境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水体分布等。
它能够快速、高效地监测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变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GIS 则将地理空间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相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实现对环境问题的空间分析和预测。
GPS 则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精确的定位信息,使得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此外,自动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大气自动监测站能够连续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三)监测仪器和设备的发展监测仪器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也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
目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仪器层出不穷,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环境中的微量污染物。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在生态环境的运行过程中,对各种环境参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浓度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以发现环境问题、评价环境质量和采取措施实现环境保护的一种技术手段。
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生态环境监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分析以及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监测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1、监测手段和方法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的发展和更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被不断地应用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当中。
先进的无人机、卫星遥感设备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此外,现代化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等也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监测范围和精度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从原来的点位监测向点线面多方向的覆盖发展。
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制约因素,可以采取多角度的太空遥感、声学和光学技术来进行监测。
监测精度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提高,不仅能够监测一些重点区域的环境情况,还可以根据具体领域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监测,更好地把控环境质量。
二、生态环境监测所存在的问题1、数据的异构性和质量问题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来自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到的指标元素十分复杂。
不同监测站点所记录的数据也存在着数据异构性问题,这使得各部门难以把数据集成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
此外,也存在着数据质量问题,不同部门和领域所记录的数据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如何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错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监测区域的覆盖不均衡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监测区域的不均衡性。
一些受污染的区域可能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且监测覆盖率不够全面。
这就导致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传统的监测方式,使生态环境监测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和预警。
它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监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1. 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生物环境监测等。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关注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环境监测主要关注水质的清洁度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土壤的肥力和污染情况,生物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
2. 生态环境监测的手段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环境信息,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还可以结合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3. 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在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地方环保部门和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完成。
国家环保部门负责对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则提供监测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服务。
1. 多元化的监测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将会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遥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还将引入新的监测手段,如生物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精细化的监测范围未来,生态环境监测将更加精细化,监测范围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点位或区域,而是向全方位、全覆盖发展。
还将加强对细小尺度环境变化的监测,以更好地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3. 数据共享和开放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将更加注重数据共享和开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监测数据将更加便于获取和利用,促进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发展。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状况的程度也随之增高。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现环境监测的手段,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实施监测,能够及时且准确的了解到生态环境发展的具体状况,从而有利于人们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现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提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增高。
为了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同时还要根据现阶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实时动态监测和控制体系,也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体系的建立。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起步相对较晚,于上世纪晚期才开始正式发展,随着时间的可以生态环境监测逐步发展至今,虽然初具规模建立了许多生态环境监测站和生态环境状况时事采集点,同时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建立一系列的数据采集、资源统计等调查研究,但相较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现阶段所运用的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理论和具体实施技术尚不成熟,在规范和标准方面也缺乏严格统一,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落实方面存在严重的区域化限制,尤为重视对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监测,对村镇和轻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监测则较为轻视,这也因此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配置与技术应用的分布不均,对我国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整体化和全面化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起步的时间相对较晚,国家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为有限,同时基础设施和相应专业设施的配套较为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监测技术能力的积累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许多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当下这些先进技术难以体现出真正的实用价值,在这种境况下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停滞不前,当前仍然停留在侧重于污染检测层面,缺乏战略性的发展思维,这就需要把握国际化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规律,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为下一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的未雨绸缪奠定基础。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因素进行持续观测、采样、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以评价环境变化和影响,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1.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主要依靠人工调查和定点观测,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而现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则主要依赖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广泛区域、多要素的快速获取和综合分析。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监测,提高了监测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2.监测范围逐步扩大生态环境监测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除了常规的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外,还增加了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监测。
这些方面的监测数据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也逐渐成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城市污染、水质、绿地覆盖等方面的监测数据对于城市环境管理和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监测手段日益多样化与传统的人工监测相比,现代生态环境监测手段日益多样化。
生物监测、遥感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地球化学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相互结合,形成了多参数、多尺度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而且,监测手段不断更新迭代,新兴的监测技术如无人机监测、传感器监测等也逐渐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之中。
4.监测数据处理和应用水平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监测数据处理主要依赖于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效率低,且存在较大的误差。
现代监测数据处理依赖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大规模、多维度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快速分析,提高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是研究和分析环境变化的一种技术,是监测和研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环境监测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当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中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以极大的力度发展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在联合国环境编撰、国际空气污染活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中,我国也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
为此,我国建立了以大气污染、饮用水环境、河流水质、海洋环境、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它以多种技术为基础,依据测量手段调查取证,对某个或某些环境要素进行实时、定期、系统监测,收集环境状况信息,并及时处理和分析数据。
随着我国的短板及进步,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将进一步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环境综合考核技术,建立和加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发展融合多学科的环境评价研究,实施多重洛夫空间统计护理模型等都是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和加以加强的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环境监测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条件,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监测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既包括环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又包括各种污染物的管理与控制排放,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以及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在充分了解环境监测重要影响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开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生态环境监测也叫生态监测,其实就是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搜集自然环境相关信息,接着分析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此概念在20世纪中叶提出,生态监测目标为在一定范围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变化,主要是更直观地看出生态环境的各影响因素并预测相关指数发展趋势,此种概念应用到实际中,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作用,并且使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现阶段主要重点在于宏观角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站在反面角度,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将无处遁形。
2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强化的重要效用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经常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发生,而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生态体系持续衰落、环境污染逐渐严重以及能源短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人们开始愈来愈注重环境的保护工作。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性的效用。
必须要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能够取得真实、客观的分析结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科学、合理的引导,进而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建设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各级环境保护组织都需要积极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3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发展问题3.1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人类深知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促进我国长久、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重要的环保工作,它可以及时掌握环境污染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对监测覆盖范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范围已经涵盖了大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
2.监测技术逐步升级。
随着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升级。
例如,通过无线传感器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水资源进行高分辨率的监测。
3.监测方式逐渐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定点监测方式外,现在还出现了流动监测、在线监测、遥感监测等多种监测方式。
流动监测主要是通过机动车辆在一定路线上连续监测的方法,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监测速度快;在线监测则是通过实时监测仪器对环境参数进行远程监测,而遥感监测则是基于航空遥感或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的方法。
4.监测数据公开透明。
以前,环保部门进行的监测数据只有在一个特定的机构内公布。
现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务公开的推广,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将逐渐实现公开透明,供公众查询和使用。
二、发展趋势1.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发展。
智能化监测系统是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个潜在趋势。
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或准实时交换到云环境中进行获取、存储和超出。
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等,以完成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实时决策支持系统的创建。
2.移动化监测的发展。
移动化监测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等手段,将数据收集设备紧密地集成到移动设备上,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移动数据的在线数据实时处理、云端数据的有效沉淀以及不间断信息交换的协同。
3.数据融合的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的技术将日益重要。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污染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仪器设备更新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要做到准确监测环境质量变化,不仅要从更新仪器设备方面入手,也需要培养高尖端专业人士。
如今,人们由对环境的漠视逐渐转变为重视环境保护监测,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通过立法使得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越来越完善,相关环保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基于此,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发展现状;优化策略引言在开展环保工作前,需要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相关环境数据进行获取,有效监测环境现状,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合理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1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阐述生态环境监测作为基础性工作,其负责收集、调取环境各监测指标的数据,并全面分析和总结,以充分发挥监测任务的价值。
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增强。
我国经济实力有所提高,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科学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非常重要。
它与由于对于传统环境监测其方法简单,在环境污染严重时的效果比较差。
不仅如此,传统的检测方法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相关数据的监测和收集。
一旦超过限度,数据就会出现偏差,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起到发现环境问题的作用,这是非常有效的监测手段。
通过对环境、温度、湿度、压力、流场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存在异常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浅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环境 压力下 所产生 的反 应及这 种反应 的发 展趋势进行 监测 , 以获得各类生态 系统的结 构和 功能在 时间 和空 间上 所显 示格局 的认 识和数据 。 1 - 2生态环境监测 的划 分类型 划分 生态环 境监测 类型 的方法有 很 多 种, 从不 同的角 度出发 , 就有不 同 的生 态环 境监测 类型。 普 通的划分方法是 以生态环境 监测 对象的价值为尺度 , 按 照不同的生态 系 统 圈进行划分 , 形成农 村 、 城市 、 草原 、 森林 、 荒漠等生态环境监测类型。 虽然这是一种大 家普 遍接受的方法 , 但是这样 的划分类型不 能囊 括生态环境监测类 型的全部 , 存在着 相 当的局限性 。 目前最科学 的生态环境监测类 型的划分方法, 是把生态环境监测的空间尺 度及检测 对象 作为划 分生态 环境 监测 的出 发点 , 根 据这 种划分 方法 , 生 态环境 监测 被 划分为宏 观 生态环境 监测 和微观 生态环 境 监测两大类 。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 是指运用遥感 技术 、 生态制 图技术 、 地理信 息系统和 区域 生态调 查及生态统计等手 段 , 在相关专业数 据和原 有自 然本底 图的基础上 , 在 区域生 态范围 内 对生态系统 的条 件 、生态系统条 件的变化 、 生态 系统在 环境 压力下所 产生 的反应及 这 种反应 的发展趋 势进行监测 。 微观 生 态环 境 监测 是 指运 用化 学 、 物 理、 生 物学 的理论 和方法 , 把数 量众多 的生 态环境监测 站作 为工作 的基础条 件 , 对某一 生态 系统 或者景 观生态 区的各个 构成 部分 进行监测 , 收集相关 属性信息 。 干扰性 生态 、 污染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均为组成微观生态 环境监测的主要部分。 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 宏 观生态环境监测 的基础 , 宏 观生态环境 监 测是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导, 两者之间的 关 系式既相互独立又相 辅相成 , 共 同构成 一 个 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 网。 1 - 3生 态环境 监测的任务和特 点 生态环境监测 的任务 主要 有 : 动态监测 生态系统现状和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 要生态 问题 ; 监测 已被 破坏 的生态 系统在人 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的恢复过程; 收集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生态环境是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的总称,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手段,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了解当前生态系统的状态和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依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监测,了解当前生态系统的状态和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依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不仅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其中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最为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生态环境监测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并在日常生态环境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监测也在不断发展。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在全球范围内,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
这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监测技术和手段的限制,利用先进的科技、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等来提高监测质量。
然而,在实际应用层面,我们必须确保引入并应用这些技术和指标体系的切实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我们需要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和统一的规划,明确工作流程、标准、要求和技术手段。
这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目标,并进一步提升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优化空间依然存在。
在国家层面,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制度、技术规范和执行标准等,但这些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仍然以城市人居环境监测为主,对广义上的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DOI:10.16815/ki.11-5436/s.2021.17.030力,仅在污染生态监测方面应用较多。
而且国内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技术和方法正处在研究阶段,还不能投入实际应用。
目前急需有较高实际可操作性,并确保可以系统规划各种类型的监测技术流程。
三、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1、监测对象更加广泛国内环境监测侧重于城市环境监测,为有效改善此问题,要扩大监测对象,全方位监测城市环境、乡村环境以及山川河流、沙漠极地等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变化,有效预防自然灾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监测站点越来越多为最大程度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在未来需建立更多的生态环境监测站,在对更多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与整合数据,形成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同时,在发展国内生态环境监测基础上,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探讨,扩大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信息范围,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效果[2]。
3、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更加先进有效提升国内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更加先进、自动、现代化的硬件设备,以提升监测工作的准确性。
需不断提高硬件设备的性能,获得更加精准的结果。
4、构建规范生态指标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中,需划分国内不同的生态环境,根据不同种类的生态环境构建不同的生态评价指标,使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规范与标准,保障生态环境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更加精准且具有代表性,促进国内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发达型。
5、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在健全监测技术的同时需提高工作效率,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成熟、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3]。
6、有效结合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手段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在运用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化技术优势,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使生态环境监测更加智能便捷,在国内实行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
四、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有效措施1、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库充分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任 亮(河北省廊坊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摘要: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可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传统的手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到如今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系统,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环境信息。
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呈现出多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是监测手段的多元化。
传统的物理、化学监测方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新兴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
生物监测通过对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变化来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具有敏感性高、综合性强等优点。
例如,利用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生理指标变化来监测水体污染程度。
遥感监测则能够实现大面积、快速的环境监测,通过卫星、飞机等搭载的遥感设备获取地表信息,从而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二是监测设备的智能化和小型化。
随着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测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和小型化。
智能化的监测设备能够自动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实现远程控制和诊断。
小型化的设备则便于携带和安装,能够在更多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监测,如深山、荒漠等。
例如,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微型水质监测仪等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灵活性和效率。
三是监测数据的实时化和网络化。
实时监测能够让我们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从而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监测数据可以实现实时传输和共享,形成一个庞大的环境监测网络。
各级环保部门、科研机构和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监测数据,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和管理。
四是监测指标的精细化和综合化。
除了常见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对于污染物的形态、来源、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监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等综合性指标也逐渐纳入监测范围,以更全面地评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生态环境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现状。
无论是对于世界哪个国家来说,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环境破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因此世界各国都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检测,来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检测;环境现状;发展趋势对于生态环境来说,人们一般都处于不了解与接触少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因此,人们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监测,这种监测能够进一步帮助人们提前发现环境污染,并积极制定出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在保护环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区分几个重要概念1.1生态与环境生态是指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一切总和,而环境是一个客体的表达,指的是所有生物圈的一个总和。
因此在说生态与环境时,应当将两者进行一定的综合,即自然环境。
可以说生态与环境从本源上是同一个表达方式,也是同一个概念。
1.2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大自然环境的各种指标进行一个持续适当的合理监督与管控。
这种监测的意义就在于及时地发现环境污染,并作出适当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属于预防措施的一种。
其次,这种监测同样也能表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一种决心与作出的实际行动。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手段应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与错误。
除此之外,环境的监测不仅仅是包括对环境当前状态的监测,还应当包括对环境未来情况的趋势进行一定的估计。
这种趋势的估计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模拟化,来明显的展示出未来环境的变化。
这种估计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可以对环境监测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以至于能够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环境监测,同时也能保证环境监测有实际的存在价值。
1.3 生态监测生态监测是指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
这种生物监测涉及的范围比环境监测更为广泛,同时也更加复杂。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目前企业加强了对环境治理的关注以及环境检测力度的重视,为此,部分单位专门引入了先进的监测仪器来进行企业环境的监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环境检测水平。
尽管环境检测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监测的质量水平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进而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因此,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体制,确保质量管理和环境监测技能实现同步发展,企业构建了更为精密的检测工具,用于环境的管理,并在实际管理的基础上,完善了生态环境各项工作。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受到高度的关注,同时也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辅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应用。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推动环境监测的合理应用,环境监测能够针对当前环境实施检测获取相关数据,不仅能够了解当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制定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对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有重要意义。
1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1.1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还有提升空间,进行管理时,各部门职能的复杂性导致了各部门执行的管理标准千差万别。
不仅如此,各部门技术标准也存在差异,这样虽然有利于监测体系的完善,但是最终这样的差异性也造成了整体环境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技术应用的不同,监测数据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就造成了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难度较大。
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程序,就会极大地削弱监测数据搜集以及分析的精准度,为整体环境验收监测工作的进行增加了难度。
1.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愈来愈高,有关政策持续推进,但是就现实状况而言,在法律法规的建立层面仍然还有许多不健全之处。
特别是关于环境监测领域的立法,更必须逐渐健全与完善。
不完善的立法,一方面使得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本身并没有完善的作业细则,从而使得在监测方面的准确度、时效性都无法提高。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迅猛发展,社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工业发展如果造成污染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大气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这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发育、繁衍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将污染物排放到水体之中会在水中产生悬浮物,食物链的转移,为这些污染物威胁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提供了可能,这种影响会严重危害到整个生态系统。
所以,不能只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必须要采取行动进行环境监测。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1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概述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就是围绕着生态环境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和记录,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生态环境,及时了解生态环境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对于后续生态环境管理以及保护发挥参考借鉴作用。
就生态环境监测的试样而言,其一般需要首先表现出较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在相关采样环节以及监测点设置中,更是需要通过合理布置相关仪器以及优化设计方案,保障试样的分析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具体对象的实际状况,避免存在严重的代表性偏差问题;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往往还需要体现出较强的完整性特点,相应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应该重点围绕着监测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调查了解各个角度的具体表现,在参数选择上更是需要进行充分思考,最终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具备理想效益;生态环境监测往往还需要具备较强规范性,这也是确保相应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可以发挥应有价值的重要前提,如果在生态环境监测结果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规范现象,相关信息数据不准确,或者是明显混乱,则必然影响后续参考应用效果,甚至被判定为无效数据,失去参考价值。
2提高环境工程监测工作优化效果的措施分析2.1优化废气、废水和噪声监测流程在进行监测时,必须要采取措施对监测流程进行升级,要对竣工项目情况完全掌握。
要掌握建设项目生产资料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需对工程竣工配套生产设备有充分了解,对设备运行数据也要了如指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表时间:2019-06-20T09:02:36.0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王一祁[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广东深圳 518101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如何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监测部门,不仅需要依法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还需要从技术层面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环境监测不到位,很多工作都是在纸面上进行的。
可以说,环境监测技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在现阶段的基本情况,环境保护不够健全,环境监测技术还非常不足,解决当前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问题已成为环境监测部门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创新模式一、环境监测现状环境监测工作近些年发展迅速,首先也体现在监测队伍上。
随着当前环境管理以及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同时我国自动环境监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由于当前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在相关技术上深度研发,并且很多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如环境容量排放许可、空气污染预测等技术在近些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并且由于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全社会范围内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对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环境监测工作首先因为对工作内涵理解不充分而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队伍的建设上缺乏专业人才,环境监测在人才的引进以及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这也使得很多环境监测机构在人员的配备上逐渐老化,并且结构上也不合理。
尤其是缺乏一些复合型的高级监测人才,当下需要有效地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也在不断地产生,而对于环境监测来说,就是需要不断更新监测技术以及监测理念。
但是在监测队伍上不仅人员少,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并且设备技术也跟不上需求,这也就使得很多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目标。
2、资源配置不当环境监测工作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首先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更加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作为支持,但是如果缺乏仪器设备,就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即使具有更高技能的监测人员,没有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在资源配置上没有投入有效的资金,因此也就无法针对相应的设备进行配套建设。
并且在资源的配置手续以及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水平较低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需要硬件。
然而,目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硬件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
首先,用于环境监测的实验室环境较差,这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敏感性。
一些监测实验室的某些条件甚至达不到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给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次,监测站的监测设备相对陈旧,一些设备经常不能及时维护,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误差较大。
以上问题严重,严重影响技术加工效率。
4、监控设备管理系统不完善环境监测设备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的水平。
然而,由于环境监测设备管理体系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先进设备无法及时应用于环境监测,无法发挥实际效果。
设备闲置率居高不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5、环境监管工作被弱化的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足,是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技术对于监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因为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并且在理念上以及人员的配备上都没有达到要求,也没有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建设。
很多时候都是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模式作为主要监测手段。
同时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没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三、环境监测创新模式分析1、加强制度保障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制度作为约束。
要加强环境监测的制度建设。
首先应该在相关工作中落实责任制,要能够追责到人,每个部门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落实责任措施。
对于没有履行职责或者相关措施没有开展到位的单位应该追究单位以及人员的责任。
其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要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环境。
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更加精准,对于在工作中一些失职渎职的现象,要严厉惩处。
最后做好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内部,要能够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质量体系来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位,要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技术需要科学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有助于提升监测技术的效率的可靠性。
可以说,建设环境监测站对于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
在资金投入方面,环境监测主管部门要争取政府财政上的支持,通过增加先进的设备,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减少因设备缺陷造成监测结果的误差。
此外,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工作责任和意识,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从高校吸纳环境监测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专项的合作、交流等,共同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实力。
4、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持,人力资源也成为各个行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要加强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知道环境监测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来获取数据,并且对其进行科学的解析。
而整个过程需要高素质作为保障,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也是环境管理的主要依据。
通过建设一支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的队伍,才能够熟练的掌握环境监测工作。
其次环境监测人员还应该具备敬业敬岗的精神,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
5、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在当前形势下,环境监测部门应逐步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标准,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监测技术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确保环境监测标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关注传统的统一标准,并努力实现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标准的新工作创新,以保证环境监测技术的顺利发展,也成为世界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底部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今的生态环境检测依靠科技手段,采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测工作。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是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下面,就这三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1、遥感RS技术介绍(Remote Sensing)最新消息,2011年12月2日某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在某市正式揭牌启运。
我国环境部门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走向又一新的台阶。
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
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
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
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
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2、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介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大家比较熟悉,说到GPS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汽车上GPS的应用,其实那只是全球定位系统的一小部分应用。
GPS是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的课题,在1994年研发成功。
GPS全国定位系统在陆、海、空三大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它的三维导航能力和定位能力非常强大,是全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区别于RS遥感技术之处在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
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介绍(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阮将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阶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严峻,做好环境监测对维持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十分关键。
可以说,生态环境的监督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要注重监测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执法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突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王姝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创新模式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1):42-43.[2]黎绪强.浅谈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1):100-101.[3]刘有哲.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