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五讲剖析
专题五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及演变历程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三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历程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必修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观)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史观)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文明史观)。
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及表现、经济发展原因、影响四大块。
中国古代经济全貌课标要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实用歌诀自然经济桃花源五大特点在显现耕作技术三方面朝代发明记心间官私两种手工业格局调整三阶段瓷器冶铁技精湛水陆两路往西传古代商业四部曲宋元明清连续变重农锁国两政策迥异时代两重天结构线索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区(ou)田法、耕耙耱、复熟法。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水利灌溉(工具、工程)2、代手工业3、古代商业发展简况4、农耕文明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原始社会)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2) 土地制度的演进:(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战国以后)基础知识一、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读中国经济第五讲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第五讲读后感林毅夫教授在这一讲里,把一些看似复杂高深的经济原理,用特别接地气的方式给掰扯清楚了。
就像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不是那种让人听得昏昏欲睡的学术讲座。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逻辑。
以前我总是纳闷,为啥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现在这个样子呢?感觉像是一个复杂的大拼图,每一块都不知道是怎么拼上去的。
但林教授就像一个拼图高手,他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开始讲起,那时候内忧外患的,又面临着快速工业化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就像是一种无奈但又必须的选择。
就好比一个人在荒野里又冷又饿,面前只有一种看着不那么美味但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那当然得先吃了再说。
这种解释让我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起点有了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而且,教授讲到在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经营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笑了。
那些国营企业,就像是被家长保护得太好的孩子,什么都不用操心,生产任务、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都有国家这个“大家长”一手包办。
这听起来好像很省心,但时间一长,弊端就出来了,企业就像被惯坏了的孩子,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这就好比一直被喂饭的孩子,突然要自己独立吃饭了,才发现连筷子都拿不稳。
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后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把企业改革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从这一讲里,我还学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经济思维方式。
看待中国经济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就像你不能拿评判西方经济的标准来硬套在中国身上。
中国是个有自己独特“性格”的经济体,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
这就好比你不能让一个内向的人去像外向的人那样社交,中国经济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模式,是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这一讲也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多了一份信心。
既然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也能明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就像医生诊断清楚了病症,接下来对症下药就好了。
中国经济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行者,虽然路上会有磕磕绊绊,但总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五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在过去,无论是西方学者还 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市场 经济和计划经济看作是分属于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 制度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社会主 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区分两个概念: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经 济范畴,其内涵在于社会生产是否采取价值生产的 形式;市场经济则是与家长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 应的经济范畴,其内涵在于社会资源采取何种配置 方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第五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 和基本框架
1、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 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 经济体制。
第五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 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
第五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社会主 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 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 任务是“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 的基本框架” (十三大报告)。这种新的经 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 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
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四之一):世界经济大势各位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关于中国实体经济的一些看法。
各位工作在经济工作的第一线,对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比我更清楚。
我讲的不对的地方,请你们批评指正。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
按说,我应该首先说明中国实体经济目前处在怎样的困难状态,但是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花工夫,我想集中分析中国实体经济陷入困难的原因。
实体经济困不困难,你们工作在经济工作第一线,最清楚,我就不说了。
在正式开始我的分析之前,我要对两个流行的错误作个剖析。
首先,我要剖析把这次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于外需不足的说法。
这次的实体经济困难,是在外部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也还面临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企业经营困难,可是,毕竟外部经济在复苏之中呀。
那么,外需不足就不应该是这次实体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我们观察到外需不足,出口下降,这个是事实,确定无疑的事实,但是,导致这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发生的原因却可能不是在国外,而是在国内。
这一点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原因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困难,需要用不同的办法加以治理。
我们要去观察,只是我们的出口在下降呢,还是其他新兴国家的出口也在下降?我在个人微博上发问:您是否使用过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国家生产的衣服、鞋帽及其他日用品?出乎我的意外,不少人回复使用过或者正使用着。
要知道,这些东西曾经都是我们的出口品,可现在正成为我们的进口品。
说明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国家正在对我们的劳动密集产品形成替代。
我们的外需下降,与我们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大有关系。
其次,我要剖析把这次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于劳动成本上升的说法。
的确,中国的剩余劳动已经基本用完,中国靠低劳动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
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在。
你们坐国际航班,哪里有空姐呀,都是空嫂,老太婆。
但是你们看看国内航班,空姐都如花似玉。
我们学校的西门,有很多小饭馆,你看饭馆里的服务员,尽是些年轻的小姑娘。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专题三坚持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二、全面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背景 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 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 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 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1.积极稳妥“去产能”,优化供给结构 2.重拳出击“去库存”,清除供给冗余 3.防范风险“去杠杆”,确保供给安全 4.多举并重“降成本”,提升供给能力 5.雪中送炭“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
怎样看待“补短板”
结合文中所给材料,你认为“补短板”应从哪些方面发力,你 怎样看待补短板?为什么?
(二)以推进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为主线,企业 去杠杆综合方案将出台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以“创新发展”激发改革新动力,着力培育新供给新兴产业 2.以“协调发展”开拓改革新领域,有效构建多维供给制度体系 3.以“绿色发展”开辟改革新境界,实现资源供给的可持续 4.以“开放发展”拓展改革新格局,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供给能力 5.以“共享发展”强化改革新导向,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从国内环境看,二 是我国经济正处在 结构调整、转型升 级的关键阶段,调 整的阵痛还在持续, 实体经济运行比较 困难。
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半年成绩单
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课第七章第二节第一 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 标”中的相关内容,谈谈 你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作用。
从新产业的情况 看,高新技术产 业继续加快。
第5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资料讲解
例2(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 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 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 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A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C中“ 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 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 力水平。
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 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 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第5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历程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 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自然经济。
注意: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 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它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例5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022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五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中考道德与法治精讲本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返回目录
4.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意味着全国 首个“绿色城市”试点有了路线图。 5.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消息,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 划定的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6.2021年7月7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明确,对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按产生者付 费原则计量收费。 7.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 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 000家。 8.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消息,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像野
中考道德与法治精讲本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返回目录
1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
1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1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
中考道德与法治精讲本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返回目录
(6)是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3.请说明重视循环快递包装的原因 (1)快递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2)重视循环快递包装是减少快递污染与资源浪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需要。 (3)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带来哪些危害? 污染环境,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实现循环快递包装直接目的是什么?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2013· 重庆文综·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 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4.(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25)汉唐制定土地 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1—4:BDCD
1.【解析】B 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 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 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5.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6. (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题)宋人朱彧的《萍 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 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 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 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 古代农业生产中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知能提升课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明清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②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扬州、杭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荣,还有汉口镇、佛山镇等1.货币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天然贝壳。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等充当过货币。
贝类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和计数,因而流通最广。
(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大,自然海贝无法满足需求。
在商代晚期,出现青铜仿贝(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
(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
(4)秦到唐:统一币制。
圆形方孔式的“秦半两”通行天下,汉代铸“五铢钱”(通行七百多年),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之后货币的范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的通行(大宗交易用黄金),结束了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第五讲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五讲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则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三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王朝的兴衰更替不可避免,短期的国家分裂时有发生,特别是游牧民族的侵扰与入主中原,都曾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掀起悲惨壮烈的一幕。
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中华文明亦未曾中断。
相反地,短期的战乱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心力。
魏严明南北朝是“五胡乱华”的动荡时代,恰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得到进一步扩展传播的重要时期。
鲜卑族在中原建立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政策,所谓今方厘革时弊,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魏书.乐志》),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法抗拒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向心化合力。
辽夏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但文化的传承一如既往,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曾深切地意识到“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为游牧民族的“汉化”以及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朝也是如此,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不久,便已“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清世祖实录》卷八四)。
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尽善尽美的制度和礼教存在于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中,后世的治平之道便是“克绳其法”,偶有一些枝节的改革,也大多是“托古更化”。
用中国式经济话语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用中国式经济话语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一、引言中国式经济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对于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十分重要。
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突出中国经济特色,展示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独特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在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为世界所瞩目,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展现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形象,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地位,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经济模式注重开放和合作,通过中国式经济话语,可以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经济话语倡导共赢发展,强调不搞零和游戏,而是推动各方共同发展,通过中国试经济话语,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于共赢发展的坚定信念,引领国际社会朝着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更加平等、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式经济话语的内涵和特点经济话语是指在经济领域中使用的特定的表达方式、术语或语言形式,用以描述、解释和讨论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等相关内容,是经济学和经济实践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通过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递经济思想、观点和理论。
(一)什么是经济话语?经济话语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角度可以分为(1)宏观经济话语:涉及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等内容,例如GDP增长、通货膨胀、利率、货币政策等。
(2)微观经济话语:关注个体经济单位,如企业、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活动和决策,例如供求关系、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等。
从国际和国内角度可以分为(3)国际经济话语:讨论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问题,例如贸易战、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等。
最新干部个人2021年画像模板
【其它】一年来,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和“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对照“三严三实”相关要求,将本人学习和工作情况剖析如下: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一方面,在日常学习中,没有认真领会、吃透党的方针政策,只是获得了一些比较肤浅的感性认识,难以很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另一方面,知识面较窄。
对哲学、历史、经济等没有广泛涉猎,闲暇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没有用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力度不够,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有不完全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地方,往往出现思想解放跟不上实际工作需要。
工作中开拓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不足,在处理日常具体业务时,既想抓住当前机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存在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思想。
三是创新意识不够到位。
时常认为**工作的创新职责在上级,**只是被动地执行上面的政策与决定,不折不扣地开展工作就行了。
因此,对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
虽然有扎实开展工作的意愿,但方法老旧,手段弱化,眼光短浅、标准低下,安于现状,习惯于等领导部署安排工作,等红头文件,等外力推动。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在老路上,自然也看不到绮丽的风景,更享受不到“风景这边独好”的快感。
四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激情逐渐消退,凡事虽然能够服从大局,但只求过得去,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日常工作中,主动向**提供相关信息较少。
平时自我检查不够,向领导汇报请示、与同事交流谈心不够。
下一步,继续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照“五化五提升”,明确今后努力方面: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在学习途径上,要向书本学、向领导同事学、向服务对象学。
在学习范围上,要把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学习各项理论、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拓展思维空间。
在学习方法上,端正学习态度,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努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
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真危险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1.农产品收入弹性 低;2.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即:当收入增加时,对农产品 的需求增加不多;但当供给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很多,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数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转移掉的农民会立即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供给 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提高,价格就会跟着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 加的好处。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China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Japan Male 67.7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目录考情分析1网络构建2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核心提炼·真题研析3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3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6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商业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3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现象16核心提炼·真题研析16知识点1 经济政策16_Toc751知识点2 经济重心南移19知识点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0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2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交通、人口迁徙与医学成就25核心提炼·真题研析25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和民居25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27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徙28知识点4 古代中国的疫病防治中医药学的成就2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9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核心提炼1.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核心提炼2.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书及特点【难点突破】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①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
②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③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⑤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利于农业的发展。
⑥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
【真题研析】1.(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
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
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
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 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当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市场经济体制何以改变中国
2 0 年 , 陈 宗 胜 的 测 度 指 标 显 示 中 国 2 0 年 中 国政 府 行 为 适 应 市 场 化 程 度 收益 并积极探索和尝试设 计新 的制度 ; 05 09 已 经 达 到 7 % , 中 国 企 业 市 场 化 程 度 4
7 % , 李 晓 西 的 指 数 则 从 6 . %增 长 已 经 达 N 8 %,商 品 价 格 市 场 化 已经 达 3 16 0 到 7 % 。 在 说 明 企 业 是 否 成 为 市 场 主 到 9 %, 中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化 已 经 达 到 0 3 体 的 时候 , 也 比 较 了 陈 宗 胜 与 李 晓 西 7 % , 中 国 技 术 市 场 化 程 度 已 经 达 到 5 的 测 度 结 果 。在 2 0 至 2 0 年 期 间 , 03 0 5 陈 宗 胜 的 该 项 测 度 指 数 从 6 %增 加 到 3 7 %,李 晓 西 的 指 数 则 从 8 .%增 加 到 4 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选择 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
• 违背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选 择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存在
在多产业经济中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与自生能力
• 一个经济由多个资本密集程度 不同的产业的等值线组成。线 上的每一点代表一种不同的技 术所生产的不同的产业的产品
• 用1990年美元作为计价单位,德国1820、1870 年时的人均收入分别为 1058 与 1821,分别是同 期英国人均收入的 62% (1707)和 57% (3191)。
• 等成本线的斜率决定于要 素禀赋结构
• 有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决 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
• 违背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 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存在
在单产业经济中的产品、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
• 一个产业是各种等产值线的包 络线。线上的每一点代表一种 不同的技术所生产的不同产品
• 有自生能力的产品、技术选择 决定于等产值线和等成本线的 相切点
• 自生能力的概念在开放和封闭经济下都可 以适用,而比较优势的概念只适用于开放 经济。
传统发展战略的问题
• 传统发展战略把技术、产品和 产业的赶超作为直接的目标来 追求。
• 传统战略与自生能力问题 • 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支持 • 政策性支持的例子
– 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 – 贸易壁垒和垄断 – 对利率、汇率和其他要素价
• 要改变一个内生的现象必 须从造成这个内生现象的 可改变的外生给定的限制 条件着手
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劳动 和自然资源的总量。
• 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 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
• 经济中,要素结构的升级主要取决于资本 积累。
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 经济中剩余的多少
格的扭曲 • 价格扭曲和资源的计划、行政
配置 • 寻租、裙带资本主义和预算软
约束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理论
• 发展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提 升要素禀赋结构,因为:
– 要素禀赋结构在任何一个固 定时点是给定的,它同时决 定该时点的总预算和各种要 素的相对价格。
– 要素禀赋结构从长期动态来 说则是可以改变的
– 要素结构的提升同时会导致 技术/产品/产业结构的升级 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25000
80
20000
1560000
10000
40
5000
20 0
0Western Europe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Former USSR
Western Offshoots Latin America
Eastern Europe Asia
Africa
World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 对于不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言,它的建立和持 续经营需要政府或其他外部机构的补贴和扶持。
• 对于正常经营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而言,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 决于它的技术、产品、产业选择。
• 自生能力是新结构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
单产品经济中的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
• 等产量线上的每一点代表 一种不同的技术
• 有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决 定于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的相切点
• 比较优势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的储蓄意愿
– 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资本的回报率高 – 技术可以引进,技术变迁的速度快,资本积累
不易出现边际报酬递减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比较优势变化和产 业、产品、技术升级
• 拉力:成本结构的变 化和节约成本的动机
• 推力:竞争和技术变 迁的压力
比较优势战略和市场机制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是否存在可替代的发展战略?
• 发展中国家期望赶上发达 国家是一种自然的、正当 的想法。
• 但几乎所有采取赶超战略 的发展中国家最终都没有 赶上发达国家
• 日本和东亚经济是唯一的 例外
• 日本和东亚经济的经验是 否对成功地发展经济提供 了另一种可行的替代路径?
13000000
• 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 术选择决定于产业的等产值线 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 等成本线的斜率决定于要素禀 赋结构
• 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 术选择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的 特性
• 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 技术选择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 存在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
• 在开放经济中,自生能力的概念与比较优 势的概念高度相关。自生能力指的是企业 的预期利润率,而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产 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两者都 是由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企业的产业、产品、 技术的决策是基于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
• 要使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决策能反映经济 的比较优势的话,要素价格应该体现要素 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 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是使要素价格 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相对丰裕程度 的唯一途径。
政府在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作用
• 信息 • 外部性的补偿 • 协调
– 互补性投资 – 制度变迁 – 鼓励产业集群 – 防止潮涌行为
比较优势战略与出口导向
• 比较优势战略比赶超战略可以产生更多的 出口和进口。
• 出口导向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而不是 一个有意要采取的政策。
为什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德国取得成功, 而在中国、印度却失败了?
瞎子摸象与东亚奇迹的竞争性假说
• 现有的假说
– 日本的特殊性 – 儒家文化 – 冷战 – 自由市场: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 – 政府干预:不让价格机制起作用 – 鼓励出口的政策
• 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
–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自生能力与新结构经济学
• 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如果在自由进出的竞争性市 场上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补贴和扶持,即可以赚到 社会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的话,就说它是具有自生 能力的。
– 社会性生产活动,私人生产,以及寻租行为 – 经济的竞争力与经济中剩余的规模
• 积累的意愿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 比较优势战略与剩余
–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赶超战略相比,可以提高 经济的竞争力
– 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企业有自生能力,政府不需 要给予保护补贴,不会存在政府政策的扭曲, 私人性生产活动和社会性生产活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