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课程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瓶颈及其突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这些金融困境的四方面的途径,第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第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第三,以金融体制创新释放新型城镇

化发展红利;第四,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形成原因,突破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这一进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矛盾加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巨大等等。为解决这些新型问题,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楼房化”。2013 年底先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有业内人士推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将着力推进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和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包括养老、低保、医疗、教育需求等)、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即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庞大。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来源单一使城镇化建设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即城镇化建设对提升内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拉动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金融业的经营宗旨在于追求盈利。正是由于金融业逐利性本质与城镇化的社会性本质存在直接矛盾,我国金融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还导致城镇化建设受困于财政资源局限,缺乏可持续性。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过程中财政资金确实应作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现有财政能力与城镇化未来的投资需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我国某些地区的财政实力还非常薄弱,一些落后地区的财政甚至尚处于保证基本需求,不具备大规模投入城镇化建设的实力,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所需承载的城镇化建设资金压力会相对加大。因此,目前城镇化建设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过重,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单一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现有金融体制难以有效匹配城镇化建设资金供求双方需求我国的金融市场资金总量非常可观,预计到2020年,从银行信贷看,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将新增70万亿;从债券市场看,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将达到80万亿元。但在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制框架内,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调配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究其原因,第一,地方融资平台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受到银行监管部门严格的控制;第二,我国的法律也禁止发行市政债;第三,现有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长期忽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设置了很多障碍与歧视性条款。

3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建设要求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供给要求。首先,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网点覆盖率较低;其次,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开发仍不充分。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够满足城镇化建设的基本需求,农村金融整体服务能力不高必将严重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形成原因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呈现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生态环境亚健康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包括行政环境、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诚信等要素,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健康的城镇化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首先,与城市相比,我国村镇行政环境仍处于半传统、半封闭状态,地方政府保守的思想合和落后的行政方式均不利于城镇金融组织的高效运行。第二,受文化水平局限,我国乡镇群众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相对较浅,缺乏合理维权与监督意识。第三,我国广大农村的诚信意识淡薄,合同违约情形屡见不鲜,民间借贷纠纷频繁发生。因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2资源配置失衡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率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向现代经济方向发展,缩短城乡差距,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更加倾向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回报较高的城市信贷领域,而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当前,城市无论是社会发展的总体基本面还是金融体制机制的发展,相对农村地区都已经具备了较符合长期经济发展的路径,金融资源的流向偏好再次放大了城市建设对村镇金融资源的“虹吸”效应。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缺乏足够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效能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居民自我排斥倾向进一步削弱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在主观上均存在金融的自我排斥倾向。自我排斥往往与被排斥的经济主体心理、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农村居民由于长期处于金融排斥状态,被主流金融边缘化,造成其金融知识匮乏,金融习惯的缺失,甚至对金融机构存在怀疑和敌视心理,于是,主动将自己排除在正轨金融服务客体之外。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独立金融人格的缺乏、金融意识不强和自主学习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