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理解。选择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工业原料)、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协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本章内容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什么特点:

1.教学难度降低,内容拓宽:降低双基学习要求,增强思维方法,科学方法的训练,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的成就实行STS教育。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基本上都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理解等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灵活使用、形成、养成、具有、树立等的要求很少。

2.知识点显著减少。新教材是从人们接触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燃料、食品)出发,研究有机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如烃只讨论甲烷、乙烯、苯等少数几种化合物的存有、来源、重要性质及其应用,删去了烯烃、乙炔等内容,以及乙烯、乙炔等物质实验室制法等相关知识。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同分异构的书写等。

3、烃的衍生物也仅仅研究了乙醇、乙酸、油脂、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性质。删

去了乙醇的消去反应、苯酚的性质、乙醛和甲醛的性质、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氨基酸的性质、对蔗糖、麦芽糖和油脂的结构也降低了要求,对淀粉、纤维素、油脂的水解降低了要求。有机合成只要求了解简单有机物的合成,也删去了高分子的合成如加聚反应等。

4、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注重设计化学实验,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

践活动、科学视野、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表见解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5、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表现是以生产、生活的应用为背景,

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教材的小标题就能够得到体现,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燃料”、“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基本营养物质”等。

6.不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求从具体的物质去理解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烃、

烃的衍生物没有按物质类别、官能团实行系统研究,也没有对官能团的衍变过程实行详细研究。

三、本章的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理解典型化学反应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

2.通过对上述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理解,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

的影响。

3.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加深理解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通过对几种重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初步

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实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四、实际教学中可能感到的几个不适合:

1、本章是选择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用,一定水准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因而从教材上看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很广,而且感到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疏漏,不能相互支持,如在第一节中没有介绍烷烃的裂化,而在第二节出现石蜡油受热分解产生乙烯。所以在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学生“一听就会,一用就乱”。因为把握不住规律,很容易走向“背化学”的死胡同。

2、在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与拓展上感到困难。

五、本章的教学策略:

1、经过半年的课改实践,反思以上这些困惑,主要因为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模块内容

和模块功能理解不够透彻,教学中习惯于“挖掘式”教学,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吃亏,追求“一步到位”的实效。这样造成我们“困难的教”,学生“困难的学”。我想新高考方案一定会支持新课改。我们要切实地树立新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对学生学习中生成性问题,能够采取课外指导的形式实行解决。

2、本章教学中要重视利用实际生产、生活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生

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的“常见有机化合物”入手,学习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理解,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理解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水平。

3、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表、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实物图片、实验等实行直观教学,

激发探究的欲望。

六、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二课时)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第二课时)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如何在学生心中建立立体结构模型,将甲烷和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的思维模型,协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理解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课时)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二课时)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乙烯的加成反应,让学生从实验了解有机反应类型。

(第二课时)苯的取代与加成反应。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理解,开始理解

从结构推测性质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第二课时)苯的取代与烷烃的取代的区别。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二课时)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第二课时)乙酸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理解乙醇的氧化反应。

(第二课时)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理解乙

酸的酯化反应。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二课时)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特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

(第二课时)油脂的水解反应。

七、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措施及建议: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几点建议】:

1、以“西气东输”资料、沼气应用、煤矿事故创设教学场景。

2、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协

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3、理解甲烷的取代反应的特点,指出烷烃的性质和甲烷相似。

4、知道什么叫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会辨别和区分即可。

5、从C原子的四价原则、同分异构体等角度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

弹性的要求:简单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暂不宜拓展:甲烷气体的制备、烷烃的系统命名、烷烃的裂化、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

确定。

【实验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实验条件控制

1: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 g KMnO4和1mL盐酸,用黑纸包好。

2: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 g KMnO4和1mL盐酸。距离15 cm用燃着的镁条(日光、高压汞灯等其他光源)照射。

实验测试: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在瓶口检验

实验要求: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把盐酸吸在滴管中,量不能大,操作快,瓶塞不能盖得太紧。甲烷与氯气的比例在1∶4最好;室内光线下反应在15~20分钟完成;日光下发生爆炸;点燃镁条(距离在15 cm左右),反应可在2~3分钟内完成。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学习了甲烷和烷烃的性质,学生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理解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理解;乙烯和苯的教学都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乙烯和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几点建议】:

1、以球棍模型和三维动画加深对乙烯和苯的结构的理解。

2、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建议采用多媒体动画和录像展示,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3、苯与溴的取代反应,教材中用三溴化铁做催化剂,与老教材不同。

4、归纳甲烷、乙烯、苯与溴反应条件的不同。

弹性的要求:烯烃的加聚反应但不介绍单体、链节、聚合度等。

暂不宜拓展:苯的磺化反应、苯的同系物的性质

【实验探究】:

1、水果催熟实验也能够设计成实验条件控制的系列实验,让学生归纳出乙烯的主要性质。实验Ⅰ:集气瓶中放青色、未熟的水果(蔬菜),在空气中盖上玻璃片;

实验Ⅱ:集气瓶中放青色、未熟的水果(蔬菜),通入一定量的乙烯;

实验Ⅲ:集气瓶中放青色、未熟的水果(蔬菜),瓶底放少量KMnO4固体,通入一定量的乙烯;

在实验中,让学生总结实验的设计方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形成与训练。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理解其性质、存有和用途。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能够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

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协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几点建议】:

1、介绍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

2、分析乙醇结构→理解乙醇性质。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是如何确定的。

3、乙醇与钠、乙醇的催化氧化、酯化实验可改为分组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对浓硫

酸、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提出思考问题。

弹性的要求:乙醇的催化氧化、酯的水解反应原理及的断键方式。

发展的要求:用定量实验的方法确定的乙醇结构

暂不宜拓展:乙醇的消去反应、醇类的概念及其氧化的原理。

【实验探究】: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重铬酸价反应地注意事项。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几点建议】:

1、本章主要介绍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基本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

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学习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理解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2、因为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理解糖类、

油脂和蛋白质的性质,因而只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以鉴别即可。

弹性的要求:1、给出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

2、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碘与淀粉、鸡皮和硝酸、蔗糖的水解可改为分组

试验

暂不宜拓展:1、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2、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氨基酸的性质

3、葡萄糖的银镜反应的实验。

【实验探究】:

(1)、蔗糖水解能够设计成对比实验。蔗糖溶液直接加新制氢氧化铜;蔗糖溶液加稀硫酸水浴后再加新制氢氧化铜。比较反应现象,这样更能说明水解生成了葡萄糖。(2)、能够增加实验习题:如何证明淀粉开始水解和淀粉已经水解完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温树平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342700)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法,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的各环节与教学同步 【教学用具】 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两个;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等。风扇、小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的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本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 (1)圆有关的概念:垂直于弦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正多边形和圆. (4)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和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 (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3)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4)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意义、理解算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利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素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运用. 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及其运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 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 各个方面, 象和物质用途; 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 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 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王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特别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本章教学中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 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 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下内容暂不宜拓展: 3. 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三、本章学业评价标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既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很高,达到了理解与应用的水平,而且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过程性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而且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认为:①强者施予弱者的力大;②主动施力者施加的力更大;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所以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多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实验能力,体会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对实验活动与生活情景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认为: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所以在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牛顿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是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本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某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尝试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进行了大量的受力分析。但是学生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经常忘记研究对象,容易混淆物体间的内力和外力。另外,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缺乏严谨性、规范性;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思考。 3.本课的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3)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4)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独立操作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4)分析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实验探究: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在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依然成立。 【实验器材】 ? 1.弹簧秤。 ? 2.力传感器。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实验1: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2:利用力传感器探究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思考:两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题: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与外界存在几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师: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性质是否相同? 例题:静止在桌面的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他们是平衡力还是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同性质的力。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题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 生 讨 论 思 考 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 通过问题的 设计,确保 实验过程的 严密性。 通过该题目 让学生掌握 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的分 析。 教师总结, 点明这堂课 的重点 图6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能用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 (4)通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实数》教材分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实数》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开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及其运算。 本章教材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新“课标”下的本章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陈述,我们得到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会进行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进一步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根据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章的知识结构 3、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 (1)数形结合思想。本章为数与形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基本支撑点——数轴。有了数轴这个基础,把数与形有机的联系起来了,这样就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了,如解释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及“实数的大小比较”。 (2)分类讨论的思想。本章中关于实数的分类,就利用了这一思想。 (3)对立统一思想。由于本章引入了无理数、实数的概念,把开方、平方及有理数运算和实数运算统一起来,所以,在这一章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思想方法的教育。 (4)转化的思想。本章中,通过“开方”的概念及计算器的应用,把有理数的运算转化为实数的运算。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对它的学习不仅解决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是相对的; ②能够正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感受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定性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扎实的作风,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情况混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力:。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力的四个性质:、、、。 【新课导入:】 一、定性探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一:把两个气球放在一起对压,观察到什么现象?A气球为什么会这样?B气球呢?

实验二:把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开始时让它们N极和S极相对,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验三:让学生自己两手互搓,体味一下有何感觉? 结论: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受到力,可见力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任意一个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观看神舟十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火箭内的液氢和液氧在燃烧的过程中,向下喷出,对施加一向下的作用力,而反过来对火箭施加一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二、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用力的示意图把前面实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表述出来。(方向、作用点) 相互挤压的气球相互吸引的磁铁 结论: ①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是在(同一、不同)物体上,效果是(能、不能)抵消的。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在(同一、不同)直线上,且方向是(相同、相反) 判断实验中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性质: ①两气球相互挤压,一个气球受到作用力是弹力,那另一个气球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②两磁铁相互吸引,一个磁铁受到作用力是磁场力,那另一个磁铁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个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理解,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来说的,但要全面理解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水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学习和探究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之后,学生了解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制取和用途,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同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用微观粒子的观念去解释宏观现象,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前两章知识的认识,为以后灵活、方便使用化学用语,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好准备,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由雪花、汞、冰糖、铝、硫酸铜晶体、钻石的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3)探究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5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当年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并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及计算机模拟实验仪器技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性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蒋荣清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一、课标与大纲教学要求对比 二、知识框图 三、教材编写意图及特点 1.三角恒等变换的学习以代数变换与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的学习为基础,和其他数学变换一样,它包括变换的对象,变换的目标,以及变换的依据和方法等要素。本章变换的对象要由只含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式拓展为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式,因此建立起一套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式变换的公式就是本章的首要任务,也是3.1节的中心内容。 2.由于和、差、倍之间存在的关系,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紧密

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不必孤立地去一一推导这些公式,而只要推导出一个公式作为基础,再利用这种联系性,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其他公式。 选择哪个公式作为基础呢?过去的教材曾经进行过许多探索,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努力使公式的证明过程尽量简明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这里由于向量工具已被引入,因此选择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应当说,这样处理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大大降低了思考难度(尽管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机会)。 另外,对于众多公式的推导顺序,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安排。本章中先探索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然后以它为基础,推导出其他公式,具体过程如下: αααβαβαβαβα222)()()()(,,T S C T S C C →→→→±±+- 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式的推导顺序作出自己的选择。 3.本章内容安排的一条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习变换,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并且发展能力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学习变换的对程之中,也体现在建立公式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中,特别注意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使他们能依据三角函数式的特点,逐渐明确三角恒等变换不仅包括式子的结构形式变换,还包括式子中的角的变换,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引导学生逐渐拓广有关公式在变换过程中的作用,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并且也注意了这种引导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4.本章内容安排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了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以及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 教材特点 1.削枝强干,精简内容 。 2.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一般逻辑思考方法上进行引导。 3.以问题为引导,加强过程与联系,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教学建议 2.重点难点 3.1节重点是通过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和证明。 3.2节重点是掌握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难点是公式的灵活应用。

初三化学第三章教材分析

初三化学第三章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学习和探究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之后,学生了解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制取和用途,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同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用微观粒子的观念去解释宏观现象,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前两章知识的认识,为以后灵活、方便使用化学用语,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好准备,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由雪花、汞、冰糖、铝、硫酸铜晶体、钻石的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3)探究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元素开始,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 (2)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的种类,引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依据。 (3)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1)首先结合水、铁、氧化铜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2)其次,让学生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并学会命名,熟练掌握化学用语。 (3)从量的角度深化对化学式的理解,对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些质量关系为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全章概述 本章学习力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 l、和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有志者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的产生等等,源于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的热情。 3、强调实验的作用,锻炼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用具: 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四、课堂总结、点评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一、“牛顿第三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相互作用、运动中的各种作用力,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高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复杂的运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1.“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意义: 内容: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 1)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 条直线上。 2) 公式:F F '-= ,符号表示两个里的方向相反。 3) 三个特征 ① 等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② 反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③ 共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4) 四种性质 ① 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② 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③ 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④ 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的性质是相同的。 以上几个性质可以看出“牛顿第三定律”主要讲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参考系的不同作用力分正反方向,而且作用力和反作用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三、高中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的心理特点 1.高中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的存在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看成一个力,容易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解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也是高中生搞混的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3.公式 F F '-= 中的F -'前面的符号不是表示力的大小的是负的,而表示的是作用力或反作用力的方向。 4.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 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 胜负之分?

经典教材分析 第三章.doc

学科教学(英语)谷义苗 Chapter Three Evaluating ELT Materials ----A Sample of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4 In this chapter,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two complementary stages: External evaluation and Internal Evaluation, external evaluation provides us an overview of 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internal evaluation of materials gives us a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evaluation, and finally there is an overall evaluation in order to make an overall assessment as to the ability of the materials. So as to practice the related evaluating criteria, I will evaluate the book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4”by using the criteria I have learned. (1) The External Evaluation At first, we will evaluate the book from external aspect, our aim is to exam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aterials. The following are some claims of evaluation: ●The intended audience. This book is the college materials, it is used to teach the college students. It is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not for other levels. ●The proficiency level. This book aims to teach the ordinary students, it means that it is suitable for majority learners’ levels.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materials are to be used. The materials are for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not majored in English. It is just served to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skill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