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惠崇《春光晚景》 宋苏轼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篇一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一说于江阴)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小学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鉴赏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画诗 诗,诗人由 鸭子戏水
联想到 水

,由 逐渐长高的蒌蒿和开始抽芽的芦笋
联想到 河豚欲上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 桃
花、春江水、鸭子、蒌蒿、芦芽

CHENLI
21
谢谢观赏!
CHENLI
22
在下列横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是一
首 诗,诗人由
联想到
,由
联想到
。作者描写的景物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ENLI
20
3、按要求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①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写在下列横 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宋 朝诗人 苏轼 ,这是一首 题
古诗诵读
四年(2)班 许兰馨
CHENLI
1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CHENLI
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眉州眉山人。北 宋文学家、书法家, 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其诗取材广泛,想象 丰富。
15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HENLI
16
诗歌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 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 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 表明早春时节。。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在下列横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是一首
诗,诗人由
联想

,由
联想到
实用文档
。作者描写的
3、按要求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①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写在下列横 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宋 朝诗人 苏轼 ,这是
“鸭知水暖”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 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 长年生活在水中,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 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 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 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一首 题画诗
诗,诗人由 鸭子戏水
联想到 水暖
,由 逐渐长高的蒌蒿和
开始抽芽的芦笋
联想到 河豚欲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 桃花、
春江水、鸭子、蒌蒿、芦


实用文档
谢谢观赏!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 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话中能想个 大概: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 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 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 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 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 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实用文档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桃花三两枝,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抓字眼 明诗意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 春江水暖戏水
的鸭子最先得知。
实用文档

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翻译

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翻译

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翻译古诗,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的文化,从古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无数年的历史。

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知识,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春江晚景古诗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翻译】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们在水中游戏,鸭子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好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却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扩展阅读:苏轼的个人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在下列横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是一
首 诗,诗人由
联想到
,由
联想到
。作者描写的景物


精品PPT
3、按要求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①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写在下列横 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宋 朝诗人 苏轼 ,这是一首 题
画诗 诗,诗人由 鸭子戏水
联想到 水

,由 逐渐长高的蒌蒿和开始抽芽的芦笋
联想到 河豚欲上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 桃
花、春江水、鸭子、蒌蒿、芦芽

精品PPT
精品PPT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 桃花 三两 枝, 春江 水暖 鸭 先知。 蒌蒿 满地 芦芽 短, 正是 河豚 欲上 时。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lóu hāo
蒌蒿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 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花淡黄色,茎高四、 五尺,刚生时柔嫩香 脆,可以吃.(字典解 释:多年生草本植物, 花淡黄色,可入药)
精品PPT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精品PPT
诗歌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 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 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 表明早春时节。。
精品PPT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 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话中能想个 大概: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家喻户晓的诗句,出自于诗人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全文注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全文注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其一赏析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知识点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 春江 蒌蒿 正是
桃花 水暖 满地 河豚
三两 枝, 鸭 先知。 芦芽 短, 欲上 时。
抓字眼 明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 译文: 竹林外有盛开的 桃花三两枝,
抓字眼 明诗意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 春江水暖戏水的 鸭子最先得知。
抓字眼 明诗意
蒌蒿满地芦芽短 译文: 蒌蒿已经遍地芦 苇才刚刚吐芽,
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 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 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 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 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 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 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 江景的优美画境。
3、按要求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 。 ①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写 在下列横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是一 首 诗,诗人由 联想到 ,由 联想到 。作者描写的景物 有 。
古诗诵读
四年(2)班 许兰馨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眉州眉山人。北 宋文学家、书法家, 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其诗取材广泛,想象 丰富。
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 宋代画家。善于画 鹅、雁等禽鸟与河 湖的水景。《春江 晚景》就是惠崇画 的一幅画。
诗歌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 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 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 表明早春时节。。
名句哲理
“鸭知水暖”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 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 长年生活在水中,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 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 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 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古诗专项训练】《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古诗专项训练】《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古诗专项训练】《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的桃花开了几枝,春天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道。

蒌蒿已经长了满地,芦笋刚刚生出嫩芽,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节。

●诗画合一,互为补充这是一首题画诗。

“惠崇”,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僧人,擅长写诗和绘画,跟苏轼苏是好朋,“春江晚景”,指的就是惠崇的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写的是画中的内容。

有地面上的竹林和竹林外盛开的桃花,有江面上嬉戏的鸭子,还有水边的茂盛的蒌蒿和芦苇。

题画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跟画互相补充,“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其中的“暖”和“知”就是图画无法表现的东西。

由桃花盛开,植物茂盛,联想到春天气温回升江水变暖;又从鸭子在水中嬉戏的画面联想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所以迫不及待地下水玩耍。

他这么一联想,整首诗就变得活泼起来,连鸭子都变聪明了,画中的景色也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句是苏轼根据生活经验和他的吃货属性写出的,生活经验告诉他,桃花开了,江水暖了,植物茂盛起来了,这正是河豚快要逆江而上的预兆;吃货属性告诉他,蒌蒿长高了,芦芽冒尖儿了,这都是炖鱼的好佐料,看这天气,离吃河豚的时候也不远啦。

虽然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已经失传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苏轼的诗,感受到画中的美好景色。

●思维导图记忆法1. 惠崇春江晚景_______,_______。

蒌萵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小题1】1. 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小题2】1. 这首诗是①代诗人②所写。

【小题3】1. 把诗中描绘的画面补充完整。

绿色的①掩映着几枝粉红的②。

江上春水荡漾,一群③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的江水已经变④。

岸边长满初生的⑤和刚刚发出嫩芽的⑥。

这正是⑦将要逆流而上产卵的季节。

【小题4】1. 这首诗一首①诗,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②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4)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5)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6)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7)更待:再等;再过。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共有两首,其一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是:“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先来看第一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竹林之外,桃花已经绽放了三两枝。

这简单的几个字,不仅点明了春天的到来,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粉嫩的桃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

桃花的数量不多不少,“三两枝”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既不显得过于稀疏,也不过于繁茂,展现出春天初至时那种含蓄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这首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

春天江水的温度变化,鸭子最先感受到。

这句诗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同时也把春天的气息表现得十分生动。

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对水温的细微变化极其敏感,当它们欢快地游动时,就向人们传递出了春天江水变暖的信息。

这里的“先”字用得极为巧妙,强调了鸭子对春天到来的敏锐感知,也让读者能够从这一细节中感受到春天的悄然来临。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将目光从江水和鸭子转向了岸边。

蒌蒿长满了一地,芦芽刚刚冒出短短的嫩芽。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进一步烘托了春天的气息。

满地的蒌蒿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而短嫩的芦芽则给人以新生和希望之感。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是诗人基于画面的联想。

河豚在春天会逆流而上,回到江河中产卵。

诗人看到眼前的春江晚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即将洄游的河豚,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

整首诗从视觉上的桃花、蒌蒿、芦芽,到触觉上感知到的春江水暖,再到想象中的河豚欲上,全方位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再看第二首诗。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天空中,一对对归鸿似乎想要脱离队伍,它们依依不舍的样子就像那些北归的游子。

这里通过描写归鸿,传达出一种离别的情绪和对故乡的眷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标签写景、早教古诗100首、春天、写水、古诗三百首、题画、想象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抓字眼 明诗意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正是河豚将要沿
江而上的时候。
课外知识小链接
河豚,是一种肉味极 为鲜美的鱼类,被誉为长 江三鲜,千百年年来一直 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上等佳 肴,野生河豚鱼为近海底 层肉食性鱼类,以贝类、 甲壳类和小鱼为食,春季 至长江繁殖。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 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话中能想个 大概:
3、按要求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

①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写
在下列横线上。
②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是一
首 诗,诗人由
联想到
,由
联想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描写的景物


3、按要求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4.04.2021
生产计划部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眉州眉山人。北 宋文学家、书法家, 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其诗取材广泛,想象 丰富。
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 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 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 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 表明早春时节。。
名句哲理
“鸭知水暖”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 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 长年生活在水中,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 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译文、赏析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

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等都有杰出成就,是古代的一个艺术全才。

他一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过着官吏生活,早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屡次遭到贬(biǎn)斥,历任杭州、黄州等地的地方官,后来被起用,担任京官。

晚年又被贬谪(zhé)到惠州、儋(dān)州等边远地区,死在常州。

他担任徐州官职时,黄河溃堤,他号召并亲自参加抢救,保全了一州人民的生命财产。

在杭州刺史任内,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一百亩叫一顷),并筑堤防,人民叫它“苏堤”。

至今以“苏堤春晓”闻名。

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奔放,想象丰富,不用古人用过的对事物的比拟,用多种形象来比拟事物,象串串明珠,构成了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

《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ù 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ó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

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ú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

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译诗]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

蒌蒿已经遍地芦苇才刚刚吐芽,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

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

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

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其一赏析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注释:惠崇:北宋名僧能书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诗文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惠崇:北宋名僧能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lóu haō)
宋 苏轼
河豚(tún)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 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 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 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 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lóu haō)
晚景》
写作背景:
宋 苏轼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 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 的。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
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 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 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 了。
惠崇《春江晚景》
注释:
宋 苏轼
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 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 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 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 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 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鱼逆江而上。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lóu haō)
宋 苏轼
河豚(tún)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lóu haō)
宋 苏轼
河豚(tún)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他的散文、诗、词、书法、 画等都有杰出成就,是古代的一个艺术全才。他一 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过着官吏生活,早年因反对王 安石的新法,屡次遭到贬(biǎn)斥,历任杭州、 黄州等地的地方官,后来被起用,担任京官。晚年 又被贬谪(zhé)到惠州、儋(dān)州等边远地区, 死在常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