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考试阅卷公平性考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IXUEZHENGMING 史 学 争 鸣
清代科举考试阅卷公平性考察
□ 浙江传媒学院 冯建超 教育部考试中心 胡 平
摘 要 清代科举考试阅卷过程中,衡量科考文章时,强调从“理、法、辞、气”四个因素体现“清真雅正”的评判原则,其标准比较 客观,形式相对规范,考官阅卷时易于把握,容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了整个考试阅卷程序的公平性。
和才干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逐渐地解决了选官过程中的主观因 之司马光,尚自谓不能四六,故有能赋诗而不能作表之人,断无表文
素带来的问题。尤其到了清代,科举制度更加成熟,在考试内容上, 华膽可观,而转不能成五字试帖者,况篇什既简,司试事者得从容校
让考生熟知考试的范围与题型;在试卷评判的方法和录取的标准上 阅,其工拙尤为易见”[2]。既然通过诗赋能够考查士子水平,同时篇幅
参考文献
[1]杨乃济.清代北京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学校—— —雍正七年创办的“西洋学 馆”[OL] http://www.ourjg.com/bbs/simple/?t319.html,2012-3-27. [2]赵志辉.曹雪芹身世与族属探索[J].满族研究,1990(1). [3]郭福祥.巴多明与清宫西洋学馆[J].紫禁城,1997(4).
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第二场论一篇,诏、诰、表各一, 搬明代科举,但很快进行了调整,力求考试贴近社会、政治需要,
通判五条。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1]此程序和方式完全是按照明 力求能够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说
代科举程式进行的。其中,四书五经为传统儒学经典,用以考查士子 明清政府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实效性,力求在考卷内容设计上确
会试的情况也相似,公文性质的表逐渐为律诗所代替。乾隆二
太学生射策考试制度,通过考试的手段选拔人才。科举考试制订有 十二年(1757)由于表文篇幅稍长,难以有效评价士子水平,于是将
明确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评定标准,力图把被试者的知识、能力 会试的第二场表文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诗虽易学而难工,然宋
十一年(1756),又把表和判的题型从乡试考试中“概行删省”,乡试 条例和实施措施。在阅卷环节上,为防止因认识考生笔迹而出现的
………………………………………………………………………………………………………………………………………………………
责向学员教授和传播拉丁文语言。巴多明 1665 年生于法国杜城, 主持该馆事宜,在清廷宫中以拉丁文教授满清儿童,为栽培外交人
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诏、诰、表、判为行 保有效地判别考生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情况,当认识
政公文,用以考查士子的行政知识;时务策为论述文,用以考查士子 到诏、诰、表、判几种考试题型的形式脱离现实,最终从科举考试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删去,从而满足对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挑选,达到为国家社会服
便是由巴多明提出的,同时他对中国的本草学也进行了研究,并精 而开设的官学机构。令其享受与咸安宫官学学生的同等待遇,足以
心研读了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清雍正元年(1723),巴多 说明雍正对西洋学馆的极度关注和殷切厚望。
明在写给法国科学院的信中就详细报告了冬虫夏草、大黄、阿胶、三 七等中药的主要药性和功能,其中的冬虫夏草是法国科学家最为感 兴趣的,清雍正四年(1726),个别法国科学家还专门对这种中国特 产的药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在雍正创办西洋学馆之时,巴多明负责
关键词 科举考试 公平性 评判标准 阅卷程序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评价方法的发展就是一个由主观到客观, 的考试题型与内容确定为“:嗣后乡试第一场,止试以四书文三篇,
由官员推荐到统一考试的发展历程。隋唐后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 第二场经文四篇,第三场策五道。”[2]
充分吸取了征辟、举荐、九品官人法等制度的失败经验,借鉴了汉代
1698 年来到中国,其凭借精深的语言天赋、广博的科学知识以及杰 员尽心尽力。除了巴多明之外,西洋人宋君如也担任过西洋学馆的
出的外交才能,深得康熙的垂青与欣赏,得以常侍御侧,在当时本土 授课任务,比如乾隆年间,清廷曾发布了“仍令西洋人宋君荣等不时
的中国人和旅居中国的西洋人当中都具有很高的名望和地位。巴多 教演,以备应用”的内务府指令。
平、有效的方向发展。
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2],一直相沿到清末。
一、考试内容便于判别
作为一种考试的内容与题型,评价它是否合理,首先要考察它
清代的科举考试是在清军入关的第二年举行的,清顺治三年 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考察它是否能区分考生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46)对科举乡、会试的内容和题型均作出明确规定“:第一场四子 握知识水平程度的高低。清承明制,康熙前,科举考试内容完全照
虽然诏、诰、表、判几类题型在清初为区分不同考生的能力水平 务的目的。
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作用,但是相对而言过于简单,对考生的区分度
二、阅卷程序公正严密
不高。经过几轮考试运行后,发现诏、诰两种题型的形式与现实显得
科举是一个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为
有些脱节,实属虚设,继而在康熙二十年(1681)议准取消。至乾隆二 了充分体现它的公平、公正,清代在整个考试过程制订了许多监督
明处事非常精准到位,清廷上自皇室国戚、下至普通官吏,都对他非
5.学员待遇。由雍正创办的西洋学馆明确规定了参加学习的学
常的崇敬和爱戴,被人们称为是一个“勤勉和热忱的人”以及“欧洲 员待遇,即“其日用饭食,照依咸安宫官学生之例结与”。咸安宫是雍
人中的豪杰和教区的柱石”[3]22。比如清初早期开展的全国大地测量 正七年(1729)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
作出明确规定,让考官遵循严格的程序和公正的标准来评价考生; 较短易于判别,表这一考试文体自然会被诗赋所代替。此后,加试五
为了适时有效地考察考生能力,通过题型的更替取舍解决了考试内 言八韵唐律的考试的题型和形式成为科举乡试、会试的最终形式之
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制度向着更为公 一“,乡会试题,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