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之思考题

文学理论教程之思考题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文学概论第七章

文学概论第七章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 造的物化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常常是 由外在的刺激或内部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激活了某一意念而发生的。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 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 为富有诗意的东西。沉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 时。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三)创造动机 简单地说,创造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 内在动力。 创造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 家的,它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 作家极为复杂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 缘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学创造过程都存在着不同样式和不同程度的动机冲 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在程度不同的动机冲突中完成的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3、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 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 (1)扩大和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想 变形方式之多,不可历数,但都是通过变态思维取得的。它 本来是人在特殊情境中产生的异常知觉,但在艺术构思中,则常被 作家借用来创造新形象。

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

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

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

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

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

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

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

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

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七章·审美价值

第七章·审美价值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 明美的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的‚美是 理念‛。后来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就是对柏拉图的继承。另一种是从 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英国美学 家休谟是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 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 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 人可能觉得美。‛ ‚各种味和色以及其他一切凭 感官接受的性质都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只在感觉 里,美和丑的情形也是如此。‛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 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视了美 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他自己 则把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例如一株梅 花,它的美就在于梅花本身,这就是美的客观性。 但是梅花的美并不在梅花的自然性,而在于梅花 的社会性。他认为梅花具有一种社会性。蔡仪批 评说,没有人的时候就有了月亮,月亮有什么社 会性?李回答,月亮确实出现在人类之前,但自 从有了人,月亮就纳入了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所 以月亮就客观地具有了一种社会性。‚所谓社会 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 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 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美感的产生,是要有一定的对象(物 象)。但是这个对象之所以成为美感的条 件,是因为它被“人化”了。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 血往往带有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 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 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它是通 过主体的心理感受(移情,或者自由联 想……)被人化了。“人化”的根源就是 主体的心理感受、主体的情趣。在感觉过 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关于真善美的教育理念 [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关于真善美的教育理念 [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关于真善美的教育理念[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关键词: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人文关怀形式创造摘要:真、善、美是人们生活中所崇尚的道德品质。

由于对生活真实性的遵循,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及抑“恶”扬“善”给读者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影响,使得真、善、美成为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同时,也是文艺理论批评的重要衡量尺度。

本文就真、善、美在文学艺术创造中各自的作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予以具体阐述。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其本质在于反映生活的真实。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核心是尚“善”,表现“人文关怀”。

而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构成文艺作品的特殊品质,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显出美的境界。

真善美构成了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也构成了文艺理论批评的标准。

文学艺术需要怎样的“真”?何为文学艺术的“美”?善与“真”、“美”的关系如何?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以阐述。

一、真,文学艺术创造的客观标准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美学家,在文艺实践中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极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文词的华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损于文艺的真实。

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基于创作经验断言:“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①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别林斯基则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多,“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②。

真实性对文学艺术创造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在于:第一,对生活现象虚构的合理性。

即艺术的真实。

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在根本上受社会现实生活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又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

这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心理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主体心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学概论第⼋章基本概念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在主体与客体相统⼀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法。

作⽤: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

⽐如《追忆似⽔年华》和《⼈间喜剧》艺术概括的规定性:“个别”与“⼀般”的统⼀: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实现“个别”与“⼀般”相统⼀是⼀个艺术提炼的过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3.情感评价:是⽂学的本质属性和⽂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的政治、经济、⽂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活的⼼理体验和判断。

4.⼈⽂关怀:是⼀种崇尚和尊重⼈的⽣命、尊严、价值、情感、⾃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的全⾯发展,⽣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5.艺术形式:语⾔材料及各种艺术⼿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成与呈⽰,使艺术⽂本的存在形态,是⽂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式。

6.真”是⽂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7.诗艺性:含义诗的艺术⼿段和艺术技巧作⽤:⽂学按照主观化⽅式把握客体世界,必然要讲究“诗艺”。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成,没有“诗艺”运⽤便没有艺术真实。

思考问题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是⽂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答:⽂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是尚“善”,体现为“⼈⽂关怀”。

最终,⽂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学升华”。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真 善 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真 善 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作者: 范欣欣;石宏伟
作者机构: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39-141页
主题词: 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人文关怀;形式创造
摘要:真、善、美是人们生活中所崇尚的道德品质.由于对生活真实性的遵循,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及抑"恶"扬"善"给读者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影响,使得真、善、美成为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文艺理论批评的重要衡量尺度.本文就真、善、美在文学艺术创造中各自的作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予以具体阐述.。

第七章文学创作文学概论

第七章文学创作文学概论
---刘勰佛殿借读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 作激情之中。
欧阳修的所谓“马上、枕上、 厕 上”之说最有代表性。
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 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 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 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 常是熟视无睹。
作家的整体素质,总的说来 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经验、思想 水平、艺术修养。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所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 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当然是来自 于生活,但是却不能说一切社会 生活都是创作客体。
这是因为,正如只有进人创 作过程的作家才称得上是创作主 体一样,也只有进人了创作过程 的社会生活现象才称得上是文学 创作的客体。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 也是主体的客体。
另一方面是指审美主体在捕捉到对 象的感性形象和意味的同时也向对 象投射了自己的情感。
实际的艺术直觉这程中,感性、 理解、情感等因索并不是各自独立 存在的。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情感作 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态度与认 知活动,虽分属不同的心理系统, 但二者又有紧密联系。认 知有感 性与理性之分,情感有低级与高级 之别。
一.作家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是首要的素质,生活经验的丰富 或贫乏、全面或欠缺直接决定着 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
作家的生活经验首先是直接 经验,也就是说从直接参与的生 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作家的生活经验其次是间接 经验,有些作品的题材作家是无 法取得直接经验的,例如历史题 材、异域题材的作品,所以只有 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如:姚 雪垠《李自成》
艺术直觉主要是对事 物 审美价值的把握,这是一种在 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之下 的心理活动。
(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内容摘要: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是以真、善、美为内涵的,这三者在文学创造的价值结构中虽然“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但就其内在机制的主要方面而言,“真”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善”是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美”是以形式创造呈现生活。

它们侧重的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诠释,揭示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关键词: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作为审美活动,对客体世界进行情感评价;最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

一、艺术真实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而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不同,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即它是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

顾名思义,“艺术真实”贵在一个“真”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

艺术真实应是基于作家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作家只有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即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才能超越社会现实的表象,而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揭示和反映,才能写出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符合时代主流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能使读者产生某种共鸣,从而使他们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

此处的“真”还有“真情实感”的意思。

作家在创作时应表露个人真实的情感,而不能无病呻吟,否则让人觉得矫揉造作。

艺术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文学的一个创作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所以这就使得艺术真实具有了文学作品所必备的诗艺性。

这种诗艺性往往通过创作手段和创作技巧表现出来,能够给读者美的享受,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导言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形式,追求着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对美的喜悦和理解,文学创造通过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手段,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以呈现艺术的美丽和真理。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造追求审美价值的过程和意义。

文学创造的审美手段文学作品通过情感、语言和结构等手段,实现审美价值的追求。

情感表达文学创造通过情感表达,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激发读者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快乐、悲伤、希望等情感体验。

语言运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而精炼的语言运用,达到审美的效果。

文学创作者运用富有想象力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打造独特的文学语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同时,文学作品还通过修辞手法、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段,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结构安排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也是实现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小说中的起承转合、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戏剧中的情节冲突等,都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展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文学创造的审美意义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个体层面文学作品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带来快乐和愉悦。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个体能够沉浸其中,忘却日常烦恼和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同时,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也能够引发个体对自身的思考和成长,提升个体的审美修养和思辨能力。

社会层面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对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文学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思考,促使社会对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够传递积极的精神力量,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更新。

通过共同阅读、讨论和研究文学作品,社会成员能够促进交流和理解,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结论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是文学作品引发审美感受和心灵共鸣的重要原因。

文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文学创作

文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而不能视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他主要是为社会为他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因此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

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需求两方面都向作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独特素质的一类人,否则就无法承担作为作家所应有的责任。

那么作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作家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修养,二是作家的独特素质。

一、文化修养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该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

②具备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③对文学有特殊爱好。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是不够的。

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

①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

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

③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创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作为作家,除了具备一般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素质,如创作激情、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的敏感。

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种个性气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因素。

它是使作家成为作家的必备要素。

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亦如其他各种生产活动一样,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加工改造活动。

本质上是由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创作过程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过程。

文学作品创作指南

文学作品创作指南

文学作品创作指南第一章:文学创作的基础理念 (2)1.1 文学创作的内涵与外延 (2)1.2 创作动机与灵感来源 (2)1.3 文学风格与审美取向 (3)第二章:题材选择与构思 (3)2.1 题材的分类与选择 (3)2.2 构思的步骤与方法 (3)2.3 情节设置与矛盾冲突 (4)第三章:人物塑造 (4)3.1 人物性格的设定 (4)3.2 人物关系的构建 (5)3.3 人物心理的刻画 (5)第四章:故事背景与环境描写 (6)4.1 背景设定的意义与作用 (6)4.1.1 确立故事时空框架:背景设定帮助读者明确故事发生的时代、地域,为理解故事情节提供基础。

(6)4.1.2 塑造人物形象:不同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的成长、性格和命运产生深刻影响,通过背景设定可以更加立体地展现人物形象。

(6)4.1.3 强化故事主题:背景设定与故事主题相互呼应,使作品更具内涵和深度。

(6)4.1.4 引发读者共鸣:恰当的背景设定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6)4.2 环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6)4.2.1 视觉描写: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视觉元素,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6)4.2.2 听觉描写:运用各种声音,如人声、自然声音等,增强环境氛围。

(6)4.2.3 嗅觉描写:通过气味描绘,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6)4.2.4 触觉描写:描述事物的质感、温度等,让读者感受到环境的真实性。

(6)4.2.5 综合感官描写:结合多种感官,全方位展现环境特点。

(6)4.2.6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环境的特点,突出主题。

(6)4.2.7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性的事物或场景,表达深层含义。

(6)4.3 氛围营造与情感渲染 (6)4.3.1 运用色彩:色彩具有强烈的情感暗示,通过色彩搭配营造氛围。

(6)4.3.2 把握节奏: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快慢,形成独特的氛围。

(7)4.3.3 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等,增强情感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诗人艾青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9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比《三国志》 中的诸葛亮更具普遍意义
10
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钱谷融:《形式与内容》
36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
重内容轻形式
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 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
形式主义
➢ 俄国形式主义 ➢ 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 ➢ 英美“新批评”派
37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小结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生活原型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个 贵族青年提出同一个女囚犯结婚,得到同 意。举行婚礼时,女囚犯却突然死亡。托 尔斯泰把《复活》的艺术形象上升为典型, 使艺术概括的力度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 达到了顶峰。
《 复 活 》 插 图
26
第二节 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 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对文 学作品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59
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
4
巴尔扎克论真实
Honore de Balzac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 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 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5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 正确和切实实切而不可分割。”
12
《雷雨》
戏剧家:曹禺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 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 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 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13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 “梦而死”、“死而生” 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 情节,由于情感真挚, 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 忽略其他而“以假为 真”。
14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 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29
齐白石的虾
30
徐悲鸿的马
31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诗意的裁判”
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 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内涵
➢ 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
➢ 高尚的品格 ➢ 功利的取向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 上的互动过程
38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内容形式化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
➢ 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 ➢ 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
所说 ➢ 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如
我国作家王汶石所说
39
黑格尔
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 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 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 的中心。
22
《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普鲁斯特通过自己的 感觉表现客体世界的 《追忆似水年华》
巴尔扎克表现人类社 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 断面的《人间喜剧》
23
三、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
➢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 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 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 诚挚的情态 ➢ 艺术的呈示
32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 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 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 存在着历史的维度
51
“斯蒂芬闭上眼睛,以便听他的靴子踩 在海藻和贝壳上发出的吱吱声。不管怎 么说你正走过它。是的,我正在走过它, 有时还迈着大步。一个非常短的时间的 空间通过一个非常短的空间的时间。五、 六;一步接一步。
一点不错;这正是感知有声事物的必由 之途……”
52
表现手法: 1、描写 (1)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2)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3)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霍桑《拉帕其尼的女儿》
自称其小说是“罗曼史”,不要求 “在细节上的忠于人类生活经验的可能 性”,而“只要求忠于人心的真实”, 认为作者有权“按照自己选择或创造的 条件来表现这种真实”。
15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 心灵化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 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 的对象物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 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 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 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
58
思考问题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 《西游记》、《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11
《西游记》、《变形记》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 悟空、猪八戒以及神仙、 妖魔(非现实形象)的 结合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 高里变成甲壳虫(非现 实形象)与周围其他人 (现实形象)的结合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 “有意味 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 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 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 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克莱夫·贝尔 Clive Bell
1881—196464
48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
曹操的白脸脸谱是奸诈的象征 关云长的红脸脸谱是忠义的象征
——黑格尔:《美学》
40
别林斯基
对文学作品而言,“它的形式对 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 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
——别林斯基
41
王汶石
……当我们一旦明白了它(指素材)的内在 意义,获得一个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找到了 主题,情况立刻就不同了。思想的火光一旦 燃起,所有的生活事实、细节,都被通统照 亮,活动了起来,向主题思想的光点聚集, 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面目;一个作品的 轮廓就明显起来,形成起来。
朱文有一种难以派遣的郁闷和惆怅,俞 文显得超脱和闲逸。
21
三、艺术概括
含义
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 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 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 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作用
➢ 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比 如《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别林斯基
6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
内蕴的真实 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
➢ 主观的真实 ➢ 诗艺性
7
内蕴的真实
何谓内蕴的真实
➢ 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 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 的揭示和表现
➢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 真相事理层 ➢ 历史文化层 ➢ 哲学意味层
27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认识与情感
➢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 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 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 认识的情感
➢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 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
28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 作用
33
第三节 形式创造
文学与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形式美问题
34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文学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 张力和平衡。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活 在一起,如钱谷融所言
35
钱谷融
钱谷融教授
我们接触到一篇作品的形式, 自然也就接触到了它的内容,而 我们要知道一篇作品的全盘内容, 也非接受它的整个形式不可。
53
2、叙述 顺叙 倒叙 插叙
54
3、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55
4、议论 (1)通过叙述人语言进行议论 (2)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而发表议论 文学作品议论要求艺术化
56
本章小结
57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 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 “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作家刘白羽
17
咏月诗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可怜闺中月,长在汉家营。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18
诗艺性
含义
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 必然要讲究“诗艺”
➢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19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0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