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工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12月/13日/第B01版
新财富钱经
海工行业:海阔凭鱼跳
海洋装备的未来指向高技术化深水化和自主化
本报记者孙永剑
正当造船业面临整体过剩困局之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工业)却利好频传,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造船业的新路。12月6日,总投资50亿元的武桥重工桥梁与海工装备产业园在武汉开工,这是我国最大的海工装备产业园之一。
据悉,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5大突破方向之一,在工业“十二五”规划中预计新增的4个千亿元产业里,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重点。
未来空间广阔
据已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订单量不足以及船价下滑、银行收紧信贷等因素导致个别船厂倒闭。造船业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整个行业进入严寒期。
然而,与传统造船业迥异,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同期表现却颇为抢眼,全行业共接获主要海工装备订单31艘/座,金额合计约为46亿美元,相比2011年的46.7亿美元,订单总额基本保持不变。从装备类型来看,业内共获13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座半潜式平台以及2艘钻井船,4艘FPSO订单。除此之外,还获5座钻井辅助平台,1艘FLRSU订单。在海洋工程船舶方面,中国各船厂共承接84艘海工船订单,居全球海工船建造市场首位。
有资料显示,中海油计划未来5-10年将投资1200亿元购置海油装备用于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主要包括建设各种平台70多座(包括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深海FPSO、物探船、大型起重船、深水排水管、大马力三用工程船等);中石油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600亿元新建57个大型海油装备,包括深水半潜平台4座,自升式平台11座,其他各类平台6座,海洋工程辅助船36艘等装备;而中石化也正在积极运作海油设备的事宜。
放眼世界,全球海工业同样表现不俗。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445亿元美元,2013年有望连续第三年实现年成交额超600亿美元。
鉴于内外部环境向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海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预计未来将获得长达50年的发展期。除刚刚动工的武桥重工桥梁与海工装备产业园,以及正在新建的若干个海工投资项目,加上之前中海油在珠海投资50亿元建造的深水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海工装备总装和配套设备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了我国海工产业战略布局。
工信部等五部委已于2012年2月正式印发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2015年、2020年,海工装备制造业年销售规模达到2000亿元、4000亿元(油气开发装备规模约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总产值扣除消耗和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产值,类似利润率)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35%。同时重点培育5-6个总承包商,2015年、2020年单个年销售规模达到200亿元、400亿元;关键设备配套率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30%、50%以上。
进入产业上升周期
就现状而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值正呈现出上升态势,至2015年占全球份额预计将达到
20%。
从产业国内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是未来10年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海上风能、海水淡化等技术装备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年市场规模约500亿-600亿美元,中国油气开发装备年销售额约300亿元,已占据了世界市场7%的份额。此外,我国已基本实现潜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但整体海工装备制造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配套能力还存在较大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于进口,未来5-10年将会是产业发展关键期。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全球海工装备需求仍处于下行周期内,最近1-2年海工业务的增量难以有效弥补造船企业民船订单下滑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油气价格保持高位的背景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已经充分体现,未来新租约的陆续释放将有效消化现有新装备,在全球经济回暖的时候,海工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新的上升周期。
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泽华表示,海工装备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大量高价值订单的涌现,2011年钻井装备平均价格3.97亿美元/座,相当于8.5艘18万吨散货船。而分析认为,随着各国对大陆架资源的日益重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开始步入黄金发展期,海上油气田勘探、开采设备的发展前景很被看好。
此外,海工研发能力也在迅猛提升,这表现在国内船企首先在钻井平台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国内自主开发的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基本设计获得船级社认可,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也先后完成了基本设计并获得国外船级社的认可,适用于北海作业的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自主设计方案宣告完成。中海油服成功研制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船位仪及水下电视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中海油承担的863计划“深水海底管道铺设技术课题”通过国家验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能力,表明国内水下生产系统配套技术正稳步发展。
在海洋资源探测装备发展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6月达到6965米的下潜深度,超越日本,创世界纪录,使我国在深海探测开发方面占据了战略主动。据悉,2013年“蛟龙”号技术的实际应用转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除此之外,各大船企及民企争相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公司,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能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海工装备产业对于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公司研发投入高、压力大,而产品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大,政府的相关扶持和税收优惠对于产业和公司的帮助十分重要:“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海工装备行业还属于初级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技术提升的空间也还很大。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以海工装备产业为代表的海洋经济是大趋势。一方面产业利益驱动,一方面有国家政策支持,海工装备未来潜力巨大。”
产业布局呼唤转型
据悉,为推动我国海工装备高端化和自主化进程,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正研究针对海工高端设备的税收和财政扶持政策,海工业有望获得政策红利。
权威人士透露,下一步将从多方面入手发展高端海工装备。一是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科研课题立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倾斜;二是落实免税、增值税优惠和投资补助政策。该人士表示,目前工信部、财政部已形成初步方案,将进一步落实对海洋石油钻机、钻井平台、海上风机等配套设备的税收减免,特别是对新设计的升级换代首套装置实行免税政策。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海洋装备的高技术化、深水化和自主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对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安表示:“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仍存在海洋高端装备设计能力和配套研发较差,工程总包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悉,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处于世界第三梯队,相比欧美、韩国和新加坡还有一定距离,未来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开发要从近海向深海推进,相关设备也应向深水化、浮式化和集成化转型。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上述转型更显迫切。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