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

合集下载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上各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5)土瓜根汁方应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未写明详细用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8)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9)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0)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条文归纳

伤寒论条文归纳

伤寒论条文归纳提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孙曼之《伤寒论》条文排列有无其内在规律?前人歧见纷出,各衷其是。

此事于《伤寒论》研究,显然有重要意义。

为避免逐条分析所造成的篇幅浩繁,本文拟以《伤寒论》六经各篇从六经提纲至“病愈时辰”有关条文,作一剖析,并作出相应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1.太阳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本条为太阳病之脉证定义。

为了便于归纳条文,本文对于各篇的脉证,分为本证、感邪证及传变证三种类型。

本条即为太阳病本证。

本证为六经病的“原型”;本证在感受外邪后所形成的证,则称之为“感邪证”;感邪证发生传变后所形成的证,称为“传变证”。

除上条太阳篇本证同时也具有感邪证性质外,其余各篇的本证均属于尚未感邪的、具有相应脏腑病理变化的经病原型,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按:以上两条分别为太阳病感邪证之分类。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按:以上两条为太阳病之传变证。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本条辩太阳病伤寒与温病之异。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案:本条论六经病发病病机的表里阴阳之辨以及病愈日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本条叙太阳病之自愈证。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按:本条为“病愈时辰”。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孙思邈整理伤寒论的方法

孙思邈整理伤寒论的方法

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将《伤寒论》所有条文,分别按法、按方比附归类。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以使“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也就是以法类证,以方类证,方法并重,重新编次,使读者易得其要旨。

《千金翼方》伤寒门凡二卷,计分三百九十二证(伤寒宜忌十五章未计算在内),方一百一十二首。

其中首论太阳、阳明、少阳病状为上卷,次论太阴、少阴、厥阴、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霍乱、阴(阳)易病、已后劳复病状为下卷。

各经病中,分别按以法统方、以方系证的原则归类。

如太阳病中首列用桂枝汤法五十七证,方五首(实为八首);用麻黄汤法一十六证,方四首;用青龙汤法四证,方二首;用柴胡汤法一十五证,方七首;用承气汤法九证,方四首;用陷胸汤法三十一证,方一十六首;太阳病杂疗法二十证,方一十三首。

在用桂枝汤法五十七证中,对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主治功用、服法宜忌等,作了精确的归纳。

并对属于桂枝汤变证处理而用的桂枝汤加减方,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七方,亦汇集于桂枝汤法条下。

这样分类,使世称“意义幽隐、造次难悟”的《伤寒论》纲目分明,条理清楚,自成系统,颇便于学者研习。

以下伤寒宜忌诸篇,则主要采取以法类证的方法,对伤寒病治疗上的忌发汗、宜发汗、忌吐、宜吐、忌下、宜下、宜温、忌火、宜火、忌灸、宜灸、忌刺、宜刺、忌水、宜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如《翼方》卷第九伤寒下·宜发汗第二:大法春夏宜发汗;凡欲发汗,欲令手足皆周,一时间益佳,不欲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啬)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方剂大全《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载方共计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1 桂枝汤2 桂枝加葛根汤3 桂枝加附子汤4 桂枝加芍药汤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 桂枝麻黄各半汤7 桂枝二麻黄一汤8 桂枝二越婢一汤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9 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 桂枝人参汤22 麻黄汤23 大青龙汤24 小青龙汤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7 麻黄附子细辛汤28 麻黄升麻汤29麻黄附子甘草汤30 葛根汤31 葛根加半夏汤32葛根黄芩黄连汤33桃核承气汤34抵当汤35 栀子豉汤36 栀子甘草豉汤37 栀子生姜豉汤38 栀子厚朴汤39 栀子干姜汤40 枳实栀子豉汤41栀子柏皮汤42大陷胸丸43 大陷胸汤44十枣汤45 小陷胸汤46 三物小白散47 瓜蒂散48半夏泻心汤49 大黄黄连泻心汤50 附子泻心汤51 生姜泻心汤52 甘草泻心汤53 旋覆代赭汤54甘草汤55 炙甘草汤56 甘草干姜汤57 甘草附子汤5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0 茯苓甘草汤61 五苓散62猪苓汤63 文蛤散64黄芩汤6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66 黄连汤67 黄连阿胶汤68 白虎汤69白虎加人参汤70 竹叶石膏汤71 调胃承气汤72 小承气汤73 大承气汤74 麻子仁丸75 蜜煎导方76 猪胆汁方77 小柴胡汤78 大柴胡汤79 柴胡加芒硝汤80 柴胡桂枝汤81 柴胡桂枝干姜汤8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3 四逆散84 芍药甘草汤85芍药甘草附子汤86 当归四逆汤8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88 干姜附子汤8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90 理中丸(汤)91 赤石脂禹余粮汤92 桃花汤93 四逆汤94 四逆加人参汤95 茯苓四逆汤96 通脉四逆汤9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8 真武汤99 白通汤100 白通加猪胆汁汤101 附子汤102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103茵陈蒿汤104 猪肤汤105 苦酒汤106 半夏散及汤107 乌梅丸108白头翁汤109 吴茱萸汤110 烧裈散111 桔梗汤112牡蛎泽泻散113.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杂方(建议收藏)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杂方(建议收藏)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杂方(建议收藏)‖导读:小编花几个月的时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分类编排,按照类方整理出来的条文,供爱好中医的朋友们学习!欢迎评论探讨!经方类编最后1期结束了,没来的及收藏的朋友可以前往小编的订阅号下方点击菜单*经方*就可以看到全部条文内容了、、、第十三章杂方1、旋覆代赭汤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1]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两。

温服一升,日三服。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3、赤石脂禹余粮丸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59]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4、桃花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

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7-42】5、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6、乌梅丸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一、单味药物方剂:4首(3.57%)1、文蛤散(太阳病)组成:文蛤(五两)用法: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

汤用五合。

条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2、蜜煎导方(阳明病)组成:食蜜七合用法: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条文:233.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3、甘草汤(少阴病)组成:甘草二两用法: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条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4、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用法:392.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

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条文:伤寒阴阳(指伤寒初愈,因房事传给对方的疾病)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二、两味药物方剂:10首(8.93%)1、甘草干姜汤(太阳病)组成: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芍药甘草汤(太阳病)组成: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6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更是黄汗的特点.因为其人渴,津液亡掉已甚,故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症见口渴,汗出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材皮肤无黄染.
辨证要点: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来自本方主之.益气祛湿,和营泻热;主治黄汗.
生黄芪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2
桂枝加桂汤方证
寒邪激发之奔豚气
气从少腹上冲气量气度,可见心下悸,短气急切不克不及忍受,脉沉迟
心慌.汗出.掉眠.舌苔白润.脉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散寒降逆
桂枝15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本方治冷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罕有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
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身材麻痹不仁者.肌肤麻痹不仁,脉微涩而紧.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
脉弦数加生石膏30g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和气者,皆可选用.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
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
解肌揭橥,生津舒筋
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本方证也罕有于急性病,不管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松散症.钙缺少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消失本方证.但要消除表实葛根汤及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认本证.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成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成下;归并里饮,不成单发汗.

伤寒论药方目录

伤寒论药方目录

伤寒论药方目录伤寒论药方目录1.桂枝汤类1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2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3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本调和营卫4桂枝去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里复阳辛散阴邪6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7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微发其汗8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益气养血调和营卫12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13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开窍15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复心阳安神除烦17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胜湿18桂枝附子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19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20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表里双解21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2.麻黄汤类22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3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24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透表邪清泄湿热27麻黄附子细辛汤扶正祛邪温阳解表28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解表表里兼顾29麻黄升麻汤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3.葛根汤类30葛根汤解表发汗升津舒筋31葛根加半夏汤解表和中降逆止呕32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4.抵当汤类33桃核承气汤清热活血化瘀34抵当汤荡内热破瘀血35抵当丸荡内热破瘀血5.栀子汤类36栀子豉汤清热除烦37栀子甘草豉汤清热除烦补益中气38栀子生姜豉汤清热除烦逐饮止呕39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40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41枳实栀子豉汤调中和胃清热化气42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6.陷胸汤类43大陷胸丸泻热破结下气逐饮44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45十枣汤攻逐水饮46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47三物小白散化寒水破结实48瓜蒂散涌吐实痰7.泻心汤类49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50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消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51附子泻心汤清热泄痞扶阳固表52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行水消痞53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54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8.甘草汤类55甘草汤清热泻火解毒缓痛56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57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健脾化饮58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9.苓桂术甘汤类5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中降逆化饮利水60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逆下气通阳制水61茯苓甘草汤温阳化饮通阳利水62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63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生津64文蛤散清表热行皮水10.黄芩黄连汤类65黄芩汤清热止利和中缓痛66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和解表里降逆止呕67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68黄连阿胶汤育阴清热滋水降火11.白虎汤类69白虎汤清热除烦生津止渴70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71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12.承气汤类72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73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74大承气汤峻下热结75麻子仁丸滋液润燥泄热通幽满76蜜煎导方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77猪胆汁方清热润肠导下通便13.柴胡汤类78小柴胡汤和解少阳79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内泻热结80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阳兼下里实81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发散太阳82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散结宣化停饮8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化饮安神84四逆散解郁泄热调和肝脾14.芍药当归汤类85芍药甘草汤益阴荣筋缓急止痛86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阴阳两调87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络8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15.干姜汤类89干姜附子汤救急回阳9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辛开苦降91理中丸(汤:人参汤) 温中祛寒健脾益气16.赤石脂类92赤石脂禹余粮汤收敛涩肠止泻93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17.四逆汤类94四逆汤回阳救逆95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96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兼顾利水97通脉四逆汤温经通阳回阳通脉98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益阴和阳99真武汤温阳利水100白通汤通阳复脉温补心脾之阳101白通加猪胆汁汤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102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18.杂方类10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运健脾宽中除满104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105猪肤汤清热润燥滋养肺肾106桔梗汤清热利咽养阴解毒清热解毒消肿排脓107苦酒汤清热解毒敛疮通声108半夏散及汤温散寒邪利咽止痛109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110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111吴茱萸汤暖肝温胃降逆止呕112烧裈散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113牡蛎泽泻散排水消肿软坚散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作者:————————————————————————————————日期: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条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条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条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促,一作纵。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条文: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条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7、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条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8、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歌诀: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石甘与枣姜。

组成:桂枝(去皮) 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条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病)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条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条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条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2、桂枝甘草汤(太阳病)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3、小建中汤(太阳病)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条文: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救逆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条文: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5、桂枝加桂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条文: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病)组成: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条文: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7、桂枝附子汤(太阳病)歌诀: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太阳病)组成: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条文: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9、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条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