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课堂2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阿房宫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第15课。
二、教材分析《阿房宫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
第七单元课文文体多样,这些课文均为议论性文章,都关注现实、善于思辨,体现出思维的缜密和表达技巧的高超。
《阿房宫赋》无论是从其精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经典篇章。
《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体现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学习本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常识。
三、学情分析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适应高中语文的节奏,但对于古代诗文,语文素养总体而言偏低,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限,学习习惯不佳,缺少文学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赋”这种文体相关知识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上课教师需要适时引导。
四、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及上课听讲,了解写作背景以及“赋”这种文体,解决课文中生字词,掌握积累文言古今词义等古汉语知识,能够理解语义。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4、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PPT课件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预习要求:1.提前阅读课文,查字典、正音。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关于古都的秋教学实录精选篇1一、激情导入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和学生一起列举)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峻青的《秋色赋》等。
佳句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二、赏析文本(一)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预习此文后,大家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一些什么?要有建设性,有价值,是导学教程上找不到的。
时间有限,机会不多。
学生白程质疑:“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北京,为什么不就叫《北平的秋》?”教师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学生丁月红回答:“‘故’字充满了眷念之情,且‘故都’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底蕴。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故都’的人文底蕴,与‘秋’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学生陈杰:“题目为《故都的秋》,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科代表刘常娥举手回答:“通过南国的秋,来反衬北国的秋的特点。
”教师“步步紧逼”:“什么特点,能具体点吗?”学生看书,回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
”教师补充:“间接描写的神来之笔,意在抑此扬彼。
”学生王玲满脸困惑:“文末的一句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我好像读不懂。
”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王玲稍作思考:“对比、比喻。
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模拟题(一)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
解析:A项,《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以个人参战经历及战争与爱情为主题,被称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著。
B项,《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D项,《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着力描述了“迷惘的一代”,开创了其独特的文风。
C项,《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并不是海明威的作品。
本题选C项。
2.【答案】D。
解析:D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属于七言绝句,本题选D项。
3.【答案】A。
解析:A项,《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的代表诗歌之一。
其他项均为戴望舒的诗歌作品。
本题当选A项。
4.【答案】C。
解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应属新闻与传记类。
本题当选C项。
5.【答案】B。
解析:“元代四大悲剧”为《窦娥冤》《汉宫秋》《梧恫雨》《赵氏孤儿》。
《西厢记》讲述的是有情人经历磨难但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大团圆为结局。
与题干要求不符,本题选B项。
6.【答案】D。
解析:题干中学生所列举的作品表达的是秋之悲情,而《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基调是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的。
教师引导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现其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指导。
本题选D项。
7.【答案】B。
解析:《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都是契诃夫的作品。
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木大师。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契诃夫的创作风格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
本题选B项。
8.【答案】D。
解析: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是为学生更好地阅读、分析、理解课文服务的,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部编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背影主备人:审核人:本学期第课时【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感受父亲〃背影〃形象中蕴含的父子深情2.把握〃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文章主旨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重难点】1.感受父亲〃背影〃形象中蕴含的父子深情2.把握〃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思考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联想?这会是谁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作者写这个背影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一起去探寻答案吧!二、教学过程(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任务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勾画描写背影的文字,思考以下问题:1 .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作者为什么多次流泪?明确:4次第1段: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6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汇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经营的泪光中,乂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小结】:第一遍阅读,我们其实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情,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怀念。
但似乎在文章中还有一些难言之隐,你读到了吗?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并探寻变化原因。
(1)不耐烦,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迂〃(2)感动,父亲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
因为〃我〃从父亲的琐碎行为中感受到了深深父爱,尤其是那个艰难穿越铁轨的蹒跚背影。
所以这是作者最难忘怀的一幕。
3.我们一起来细读第6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明确:用慢镜头的方式展现父亲的背影,先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细致展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流泪〃来烘托这个背影。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
• 安史之乱后(764年、768年)
• 三个阶段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同 是“月”这一意象,在杜甫不同时期的 作品中的不同的情感意蕴:
• 《后出塞五首(其二)》是边塞诗,写边疆的凄冷月色,反 映边塞士兵的孤寂凄苦;
• 《月夜》是望月怀远,思乡思亲之作,是对在安史之乱中离 散的妻子的担忧牵挂与思念;
• 《望岳》展现的是杜甫青年时期胸怀天下的昂扬斗志;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则是杜甫中年时期从理想到现 实主义的转变;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杜甫忧国之思的发端之作, 此后的作品都饱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 《登高》和《登岳阳楼》都是杜甫暮年穷困潦倒时期 创作的七律和五律的巅峰之作,不同于《登高》表现 的年华易逝和壮志难酬,《登岳阳楼》则是作者将个 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年老多病, 无亲朋关怀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感。通过两首优秀的登 高诗,全面了解暮年时期的杜甫。
其实,群文阅读大家并不陌生。
1、主题语文教学(窦桂梅的教学主张) 2、美文联读:同主题多篇文章的赏析课; 3、拓展延伸积累:阅读教学后的课外延伸训练; 4、写作前期指导:单元归纳或多篇范文指导; 5、名著导读:从一篇课文到经典章节到整本书推荐;
古诗词群文阅读1. “作者” • 2. “意象” • 3. “题材”“内容” • 4. “语言” • 5. “思想感情” • ……
议题:背景类的群文阅读教学
选文:《和子由渑池怀旧》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日夜记梦》 《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惠崇春江晚景》 《惠州一绝》 《入寺》
•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定风波·莫听穿林 打叶声》这篇课文,我相信,学生掌握的不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平而不庸,让别人因我而幸福” 现象与规律、点与线:规律是对N个现象的归 纳总结而形成,现象是规律的不同展现形式。 所以发现、理解规律需要对N个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寻出共性,靠一两个现象来理解规律 明显是不全面的,容易产生偏颇或歧义。如 果只关注单个现象的学习,则会流于表象, 产生混乱,抓不住本质。就如现象是一个个 点,线则是N个点根据一定方向序列排列而成, 抓住线才能够自如运用。所谓的纵横捭阖, 强调的就是纵向、横向规律的把握,才能自 由捭阖。
跟着百万赚十万,跟着千万赚百万
跟着百万赚十万,跟着千万赚百万。一根稻草不值钱, 绑在白菜上,就是白菜的价钱,绑在大闸蟹上就是大 闸蟹的价格。跟着苍蝇近厕所,跟着蜂蜜找花朵,跟 积极起,你就是积极的,跟着消极的在一起,你就会 出口成脏。朋友,看看你所在的环境,需要改变没有 呢?现在,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 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人在一起,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 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 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修行是释放自己的身心
修行是释放自己的身心,让身心和整个宇 宙融为一体,整个宇宙都在你的心中。比 如你往这里一静坐,一闭眼睛,就感觉到 你心灵的磁场一下子打开,和宇宙融为一 体,你的身心和宇宙成为一个正比。是从 内心向外散发。一切都在我的手里面。我 的手打开,不是有个东西出去了,而是把 万物包容进来了。也就是说我用意念,用 心意识把宇宙全部包容进来
心灵磁场会相互污染或净化
有一种人,他的五官长得很圆润,很圆满,可是,为什 么他做什么事都不顺利,一直不得志呢? 在相学里有一句话,上等的看相不是看五官,而是看神 韵。 一般的批八字才看五官。有一种人,虽然他的五官长得 不是很好,但他散发出来的磁场和氛围非常清静,清透, 没有浊气(这要用心灵去感应),这种人的运气一样会 很好。相反,如果他的五官长得很好,但他的磁场比较 污浊,被一种浊气笼罩着,那么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顺 利,也不会得志。这种人只有通过吃素、静坐才能把他 身上的浊气净化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尝试创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习写作诗歌的方法。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想象与联想来创造意境,抒发真情实感、抒写感悟。
课时: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
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向来是传情达意的最好载体,无论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倾心,还是“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的惆怅,都可以用诗句来描述。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那么多首诗歌,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了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一起尝试创作诗歌,学习写诗歌,用最美的音律和语言展现我们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分类三、写作指导1、诗歌概念诗是一种有意象、意境,能引起读者想象,唤起情感共鸣,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且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体裁。
2、诗歌特点(1)用意象反映生活。
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3)大胆神奇的想象。
如《我爱这土地》(4)语言精炼,常使用比喻、象征、押韵等修辞手法。
如《时间》、《友情》、《一代人》3、诗歌要求1.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情感美、音乐美。
2.要有鲜明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美、意境美。
3.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构思美、想象美。
三个元素:想象、情感、语言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4、怎样写诗(1)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有时二者还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初学写诗,一定要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形象,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来抒写情志。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借助一只“鸟”的形象,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形象的具体描写来抒发对土地和祖国的爱。
(2)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如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有无限的眷恋,有无法排解的愁绪,有渴望,有无奈……启人深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四、教学设想: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一、沁园春雪【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二、自主学习1.毛泽东:(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2.了解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3.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字词:①多音字:分、数、汗、还、朝②难字:莽、娆、竞、骚4.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更正三、合作探究(1)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2)详细分析上阕: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极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3)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详细分析下阕: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5)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6)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四、解决课后练习四、布置作业: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8226;长沙》板书设计概写:动静结合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想象描写(虚)上阕:描写热爱祖国山河过渡(承上启下)评论历代帝王歌颂无产阶级抒发豪情壮志下阕:议论、抒情二、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思路】: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雨说》是他在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把握“雨”的形象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四、合作探究:①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练习反馈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六、作业布置:熟读诗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三、合作探究1、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2、《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四、课堂小结: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四)品读诗歌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五)问题探究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课堂小结四、外国诗两首【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2、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2、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型】课内自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三、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四、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发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五、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找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师生共同解答)六、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示例】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学生自由发言)七、朗读(男女生比赛)八、小结:九、指导自读十、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自学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学生自由发言)十一、总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及启示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内容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精髓。
李镇西的语文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其阅读与写作教学关注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李镇西;民主教育;教学实践李镇西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一直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坚守理想信念和教育良知,他是民主教育的痴情守望者。
上过李镇西老师课的学生,无不在课堂里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民主的快乐。
一、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个性、情感、兴趣和需要带入教育过程,唯有在民主的大环境下,学生接受民主教育,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唤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1]。
在李镇西看来,心灵的自由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是只有心灵自由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创造才能发生和进行[2]。
《祝福》这篇课文,李镇西原计划用3课时讲完,可是课间学生都十分积极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直到第3课时快下课时,李镇西还没有机会进行归纳总结,但是他仍坚持让学生畅所欲言,临时改变课时计划,将3课时延长为4课时。
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火焰熊熊燃烧,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预设任务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
二、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1.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堂语文学习不单单只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还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钱梦龙曾点评过李镇西的语文教学,“人”这个形象和意义不仅在李镇西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他的“心”里,而且是占据着“中心”位置[3]。
7-病因
课堂思考
• 夏日炎炎,一男生在烈日下军训时突然
晕倒,请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3、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 感没有内生。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可出现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 多汗→口渴、尿少、心烦。 耗气→肢倦、无力、气短→甚至突然昏倒。 • ③暑多挟湿。
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 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措施不当;④社会因素。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教学要求
• • • • • 1、熟悉七情的概念。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掌握饮食适宜的几种情况。 4、掌握过劳的危害。 5、了解过逸的危害。
• ⑴五味偏嗜 • ⑵寒热偏嗜 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
• 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 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⑴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筋伤骨。
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 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和全身虚弱。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 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 2.七情致病的特点
• ⑴直接伤及内脏 心、肝、脾功能失调 为多见。 • ⑵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5篇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5篇【导语】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5篇》欢迎浏览。
1.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任务和目标本学期要完成高中语文必修(4)(5)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毕生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独立浏览的能力,指导学生拓展课外浏览,重视写作中的多向思维与真情表达。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是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适应了初中向高中的过渡后,巩固、发展、提高的关键时期,本学期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中应当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帮扶落后,表彰优秀,对落后学生,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补缺,补漏;对优秀学生,除了巩固其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浏览的指导,解题技能的点拨等方式,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科尖子生。
教学除了抓文本研习浏览教学外,还要结合活动体验,问题探讨,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几方面落实培养学生各项语文基本能力。
如何利用好每周7课时的有间,更有效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备课组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策略和具体措施1.重基础高考题全部考课内,也能够说全部考课外。
知识点全部是课内,考题、语言材料全部在课外。
任何一道高考题,不可能在高中的几册书中找到一模一样的题目。
以文言文为例,绝对考课外文言文。
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有在课内的课文中找到,迁移到课外而已。
所以重基础,重课本最为关键。
定时:早读规定语文基础内容及背诵的复习时间。
定项:每天、每周坚持字音、成语积存、古诗文背诵积存、文言浏览。
定量:规定好每天、每周做题的数量、浏览的数量、积存的数量。
定向:以课本为根据,制定每天每周的语文复习目标方向。
2.重系统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
教学也必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我们的做法是注意知识点的全面性与重要知识点间的对接勾连,构建知识系统树。
在专项训练的同时,重视试卷的系统性。
写作《尝试创作诗歌》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民权县民族学校吕静学习目标:1.尝试创作小诗,借助意象和想象,书写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思。
2.在读、创、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悟情寻因1.诗配乐,情更浓。
师导入:同学们,从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我们就在为下周的诗歌诵读活动做准备了。
有位同学咨询我,他打算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我帮他从三首背景音乐中选出一首,大家也一起参谋参谋吧。
(师播放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各15秒),问,同学们能不能从这简短的试听中帮他推荐一首呢?说出理由。
预设:(第二首)节奏舒缓,曲调哀婉。
师:是的,这首曲子深沉哀婉,充满悲愤之情,符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深沉悲愤的情感基调。
其他两首曲子明显不太合适。
同学们,前面我们诵读赏析过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诗,了解到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诵读的时候加上与其感情基调相吻合的背景音乐,诗歌的感染力会更强,更能和大家产生情感共鸣。
师:音乐有渲染烘托情感的效果,不过诗歌情感的根源还在于诗歌本身。
前面课堂上大家已经鉴赏了本单元的6首诗歌,请同学们回忆和概括一下各首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人事物,皆含情这不同的感情基调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它的不同的呢?请结合具体诗歌或者诗句说一说。
(学生小讨论)预设示例:(1)有些诗句,用词感情色彩很浓,很明显地把诗人强烈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2)还有些诗句,是借助一些形象(具体的人、事、物等)把诗歌的情感传递出来,比如《我爱这土地》,每一个诗句、每一个形象都透露着深沉悲愤。
师:是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书写情志。
比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11月,祖国大地正处于深重的苦难之中,诗人笔下的鸟、土地、河流、风……也就不同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景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来表达在黑暗中对胜利曙光的渴望和奉献一切、死而后已的抗争精神,让我们感受到如此深沉悲愤。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六篇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六篇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
1、遵循部颁教学大纲,关注高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坚持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工作、生活和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发展、人格健全打好基础,要为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打好基础的指导思想,继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及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途径。
2、高二用一学年进行文学教育这是一件新事物。
高中文学教育的性质、目的、要求等该怎样定位,和高考的文学鉴赏考查有怎样的联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学文学教育的历史,分析今天文学教育的现状,以改革求发展,就成为高二文学教育中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要求。
(一)文学作品鉴赏。
本学期集中进行诗歌和散文的文学鉴赏教学。
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感知、理解、品评诗歌和散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诗歌教学包括二个单元:先秦和汉魏晋诗歌,以及唐宋诗歌。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个层面:学习诗歌要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内容首先要抓意象,形式重点抓象征。
教学中不必纠缠于意象和象征的概念和定义,要把能理解、会解说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作为教学达标的重点。
第二个层面:了解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
通过反复吟咏,准确把握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语言节奏。
第三个层面:涵咏诗意、品赏意境,了解诗词格律常识。
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内容的有效途径,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要引导学生自己体悟,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去尝试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
以上三个层面的鉴赏能力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突出重点。
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从始至终都应以吟咏、背诵作为基础,诗篇烂熟于胸,赏析自然有成。
2、散文教学包括四个单元: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和中国古代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课标摘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 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作品,把握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抓住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美。
3.赏析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4.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美,通过学习鉴赏诗歌创作诗歌。
教学设想: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
”诗词的学习借力吟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眼、口、心、耳并用,炼词磨句,点评释疑,学生自己内心有了对诗词的自我理解,再通过朗诵、绘画、音乐的活动形式诠释诗词,达到内化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
教学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一、情境创设,诵读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学生们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设计意图:既能将学生快速引入诗词中的雪景,又能强化学生的积累。
)二、解题。
设问: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明确:体裁为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形式上的要求,“雪”是题目,主要表现了诗的内容。
设计意图:简要复习,随文巩固有关词的知识。
)三、自读活动一:读出韵律美。
学习诗词,朗读是最好的方法,反复诵读才能得其滋味。
设问:这首词音韵铿锵,有一种豪放壮美的风格。
如何读出其韵律美呢?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清节奏,三要读明韵脚,四要读出语气。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课程名称
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思考题:
1、试论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主要贡献。
2、试述《景岳全书》对妇科的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中医妇科学科01
课程名称
章节
绪论
二.女性的生殖脏器
教学时数
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
了解女性生殖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建立中医学女性生殖脏器的理论
⑶.妊娠
A.妊娠的生理现象:“血感不足,气易偏盛”。
B.妊娠的机理:“男精壮而女精调,有子之道也。”“的候”。
⑷.产育
A.分娩:预产期的计算方法;“睡,忍痛,慢临盆。”
B.产褥:“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儿枕痛”,恶露。
⑸.哺乳
重点难点思考题
重点:
1、掌握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联系
2、掌握脏腑与胞宫的联系
2.掌握妇科外治法的使用原则;
难点:
熟悉调理气血的常用方法,了解常用药物。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原则?试述临床具体应用.
2.为什么说调理气血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课程名称
章节
绪论
七.预防与保健
教学时数
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目的要求
了解妇产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教学内容
2.如何诊断月经先期?
参考文献
课程名称
章节
第二节月经后期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
月经后期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藏象教案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
3.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2.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
(2)肺为娇脏:(约5分钟)
(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约10分钟)
3.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5分钟)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
第二章:藏象
第二节:五脏·肝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
的
要
求
1. 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
(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
(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 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2《红烛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红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紧扣本诗,连结学过的古诗,明确咏物诗的一般特征。
2.反复诵读,感受本诗情感基调,体悟诗人的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
3.知人论世,把握“红烛"的象征意义,感受闻一多勇于献身的精神,致敬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热血青年。
教学重点:把握主体意象“红烛”的象征意义,致敬中国热血青年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揣摩诗句,体悟诗人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问题导引法、文本解读法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那样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毛泽东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郭沫若说:“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新中华底改造全赖吾曹!"他们以豪迈狂放的诗词抒写凌云壮志,而这一时期的闻一多,同样是一位青年志士,也是一位优秀的现代诗人,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闻一多的代表作《红烛》,品位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不一样的青年情怀。
二、初读文本,整体把握1. 学生集体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基调。
明确:悲壮慷慨。
2. 教师以标题“红烛”为引,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咏物诗的知识点,以及如何鉴赏咏物诗。
明确:①以物象“红烛"为题,说明本诗是以“红烛”作为核心意象展开抒情。
从题材上讲类似于古诗词中的“咏物诗"。
②咏物诗,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志趣、精神追求寄托在物象上,将物象人格化,赋予物象独特的象征意义,达到含蓄隽永的抒情效果。
③需要注意的是,物象与诗人的情志要具有某种相似性。
如《石灰吟》、《石竹》、《早梅》(随堂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结合个别诗句,初步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明确“红烛"与“诗人”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考试
1. ()是学习的第一动力B.梦想C.行动A.兴趣2.心理治疗的对象不包括是()A.心理略有问题的学生B.心理障碍学生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学生D.健康群体的学生3. ()是指个体自出生到终老一辈子的过程中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等一切心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A.心理健康B.心理发展C.心理教育D.心理成熟4. ()是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
A.读书能力B.独立能力C.学习能力5.悦纳自己要时时看到自己的()A.长处B.不足C.理想6.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一是,以()为主要服务对象。
A.心理略有问题的学生B.健康群体的学生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学生D.心理障碍学生7.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A、生活焦虑B、情感焦虑C、择友焦虑D、考试焦虑8.上初中以来,刘俊蓦地好像不认识自己了。
“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种问题往往困扰着他。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 )A.亲密对孤傲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信任对不信任9..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匡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
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 ( )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一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10.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在校生()是学校学生心理测评的内容之一。
A.成绩档案B.学籍C.心理健康档案D.普查情况档案11.心理咨询的形式不包括()A.个人咨询B.团体咨询C.网络咨询D.拓展训练12.学生张亮在课堂上浮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予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
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A.强化法B.脱敏法C.消退法D.惩罚法13.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翼后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匡助。
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 )A.放松训练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情绪法D.代币强化法14.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A、开辟潜能B、寻求发展C、个案辅导D、学会调适15.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艰难,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便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 A.行为分析法B.合理情绪疗法C.系统脱敏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16.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教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
双减作业: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面作业设计
双减作业: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面作业设计小学语文六年级书面作业设计(7-8单元)单元名称作业类型1.请给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7”。
善哉(zhai zai)绝弦(xuan xian)锦囊(jin jing)...意图:基础过关,识记生字。
处(chiich€i) 土曝(bOo pu)书所宝以百数(shushu)• • •巍巍(wEi wei) 一轴(zh6u chou)2.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o• • •基础性作业(必做)A.方鼓琴而志在泰山(志:心志,情志)驰骋(ch6n chGng)仆(pdpS)人外宾(bm bmg)凸(mao)显奴(lunu)隶基础。
基础性作业(必做)虚拟(sini)彻(ch6c6)底戛(ji&xi&)然而止•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只填序号)(1)课文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依次介绍了我国京剧表演艺术中,在意图:梳理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中具有的特点,以及在方面具有的独特之处。
(A.道具运用B.动作造型C.虚实结合D.动静结合)(2)《马鞭》中写了实在的和虚拟的两种道具,请将以下道具填写在合适的位置(A.马鞭B.针线C.鞋底D.酒杯酒壶E.马F.酒水)实在的道具:虚拟的道具:3.用文中的成语替换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
(1)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认定或形成的方法。
()意图: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2)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突然停下来。
()(3)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抢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1.判断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拓展性作业(选做)A.解释说明B.话题转换C.声音的延长D.意思的递进(1)京剧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情智”在科学课堂上绽放
余崇林慈溪第三实验小学315300 摘要:课堂,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智商与情商的发展。
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情智得以绽放,是师生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引发认知冲突情智得以发展
“情智课堂”是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是学校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多彩、更灵动。
它是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交融,情智共生,激发思考,生成智慧”的理想课堂。
“情智课堂”的关键落在“情”与“智”。
“情”是指情感、情绪、表情、心情、情结、情趣、激情、热情等;“智”指智力、智商、智慧、睿智等。
以情激情,以智激情,情智相生,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升华,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同时,“情智课堂”也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智商与情商、兴趣与习惯、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
策略一:巧妙导入启动情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巧妙的导入是一堂课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启动情智最关键之处是能引发学生和原来认知上的冲突。
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课的导入中,我原先让学生看一股水流往下流的动态图画,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流沿直线往下流。
在当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水流的运动曲线发生了偏移。
水流运动曲线的改变引发学生认知的强烈冲突。
水流为什么会拐弯呢?是什么力量引发他拐弯呢?这里真的有一种看不见的无形力量存在?这种力量还存在在什么地方呢?种种问题如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浪
花,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在这种心理的强烈驱动下,整堂课如势如破竹,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策略二:问题障碍情景生成情智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情景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
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背景。
从心理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管愿望,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问题情景有以下种类:
1、问题的障碍性情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问题情境。
2、问题的发现情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
3、问题的解决情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问题情景。
显然,问题的障碍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探求。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以及学习活动中的矛盾因素,通过创设问题的障碍情景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引发学生的清晰的认知和冲突。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的时候,学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了橡皮、回形针和水等许多的材料。
在汇报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发现水不易导电是绝缘体。
可是有的学生很明确地说:我在书本上看到过,水是容易导电的,是导体。
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同。
我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过水的同学当着大家的面重新做了一次这个实验。
大家发现,小灯泡不亮,水的确不能够导电。
我让确认水能够导电的学生,再做了一遍这样的实验,情况还是这样。
孩子们不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不想得出水是绝缘体的结论。
于是,
我说水的确是导体。
我们能不能让灯泡发亮呢?如果能,那么水就是导体。
可怎样让灯泡发亮呢?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替换小灯泡、导线,多加几节电池,更换“水”……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自己特别想让灯泡发亮,证明水是导体。
孩子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到,尝试着,努力着……经过尝试发现:在电池加到三节的时候,小灯泡发亮了。
孩子们自己得出了水是导体的结论,他们是多么兴奋呀!我让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孩子们的眼前进行的展示。
大家看到了灯泡发亮,得出他们认为对的科学结论。
接着,我让孩子们自己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说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还有的说,可能水导电的能力和“水”本身这个物质有关,例如:井水、河水、自来水导电的本领不一样;的还有的说,遇到困难不要知难而退,要想办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历练,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或经验能力自主感知、体验,获取关键信息,进入“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进而发现、生成新的概念、结论、规律,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得到桃”的体验。
综上所述,在情智课堂的探索中,我得到了一下的启示:课堂教学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情、智的结合点,以情感为纽带,构成一个“情—道—智”新的教学骨架。
另外在课堂教学要处处可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活力”,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以情激情,以情唤情;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三、课堂教学,如领学生登山;同时引导不着痕迹,“大道无痕”。
我们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教,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