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弦振动实验-工作报告

弦振动实验-工作报告

实 验 报 告班级 姓名 学号日期 室温 气压 成绩 教师 实验名称 弦 振 动 研 究【实验目的】1. 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2. 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3. 测量弦线的线密度4. 测量弦振动时波的传播速度【实验仪器】弦振动研究试验仪及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各一台、双综示波器一台【实验原理】驻波是由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都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特殊干涉现象。

当入射波沿着拉紧的弦传播,波动方程为()λπx ft A y -=2cos 当波到达端点时会反射回来,波动方程为 ()λπx ft A y +=2cos式中,A 为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拨叠加后的波方程为ft xA y y y πλπ2cos 2cos 221=+=这就是驻波的波函数,称为驻波方程。

式中,λπxA 2cos 2是各点的振幅 ,它只与x 有关,即各点的振幅随着其与原点的距离x 的不同而异。

上式表明,当形成驻波时,弦线上的各点作振幅为λπxA 2cos 2、频率皆为f 的简谐振动。

令02cos 2=λπxA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412λ+±=k x 2,1,0=k令12cos 2=λπxA ,可得波腹的位置坐标为2λkx ±= 2,1,0=k相邻两波腹的距离为半个波长,由此可见,只要从实验中测得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就可以确定波长。

在本试验中,由于弦的两端是固定的,故两端点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均匀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

既有 2λn L =或 nL 2=λ 2,1,0=n 式中,L 为弦长;λ为驻波波长;n 为半波数(波腹数)。

另外,根据波动离乱,假设弦柔性很好,波在弦上的传播速度v 取决于线密度和弦的张力T ,其关系式为μTv =又根据波速、频率与波长的普遍关系式λf v =,可得μλTf v ==可得横波传播速度nL fv 2= 如果已知张力和频率,由式可得线密度22⎪⎪⎭⎫⎝⎛=Lf n T μ如果已知线密度和频率,可得张力22⎪⎭⎫ ⎝⎛=n Lf T μ如果已知线密度和张力,由式可得频率μTL n f 2=【实验内容】 一、实验前准备1. 选择一条弦,将弦的带有铜圆柱的一端固定在张力杆的U 型槽中,把带孔的一端套到调整螺旋杆上圆柱螺母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实验人:XXX实验日期:XXX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弦线振动现象,掌握振动的基本特性;2. 探究弦线振动与振动频率、弦线长度、弦线张力、弦线质量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器材:1. 弦线和支架;2. 弹性杆;3. 罗盘;4. 直尺;5. 引力秤;6. 钢球;7. 频率计。

实验原理:弦线的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波动的性质。

弦线的振动由波节和波腹组成,当弦线被扰动时,波从扰动点向两侧传播。

振动频率与弦线的长度、张力和质量有关。

实验步骤:1. 将弹性杆固定在支架上,将挂有钢球的弦线固定在弹性杆上,调整弹性杆的高度,使弦线平行于地面;2. 手按住弦线某一点,使其产生振动,用眼观察该点和其他点的振动现象;3. 使用频率计测量振动的频率;4. 改变弦线的长度,重复步骤2和3,记录频率和弦线长度的关系;5. 改变弦线的张力,重复步骤2和3,记录频率和张力的关系;6. 将钢球挂在弦线上,重复步骤2和3,记录频率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频率与弦线长度、张力、质量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弦线长度成反比关系,频率与弦线张力成正比关系,频率与弦线质量成反比关系。

实验结论:1. 弦线长度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长度越短,频率越大;2. 弦线张力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张力越大,频率越大;3. 弦线质量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质量越大,频率越小。

实验思考:1. 实验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如何进行准确测量?2. 弦线振动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实际应用?实验改进:1. 改进测量方法,减小误差;2. 增加扰动方式的多样性,观察不同扰动情况下的振动现象。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弦振动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力学和波动学的基础。

通过对弦振动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波动的本质以及力学规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采集,验证弦振动的理论模型,并探究影响弦振动频率的因素。

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使用了一根细长的弹性绳,两端固定在实验台上。

实验步骤如下:1. 将弦拉直并固定在实验台上,保证弦的张力恒定。

2. 在弦的中心位置用手指轻轻扰动,使弦产生初级波动。

3. 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弦振动的图像,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4.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弦的长度、张力和材质等条件,观察振动的变化。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弦振动的波形。

通过分析波形的特点,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速,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固定弦的长度和材质,只改变张力。

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张力值,并记录了对应的振动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张力呈正相关关系。

这符合理论预期,即张力越大,弦振动的频率越高。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线性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接下来,我们固定张力和材质,只改变弦的长度。

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长度值,并记录了对应的振动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弦的长度呈反比关系。

这也符合理论预期,即弦的长度越长,弦振动的频率越低。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反比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最后,我们固定张力和长度,只改变弦的材质。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材质的弦,并记录了对应的振动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弦的材质并无明显关系。

不同材质的弦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振动频率基本相同。

这也符合理论预期,即弦的材质对振动频率的影响较小。

实验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误差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首先,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弦的张力、长度和材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由于弦的振动是一个复杂的波动过程,摄像机的帧率和分辨率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并分析弦振动时的动力学特点。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选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细细的金属丝作为实验弦。

2. 振动源:使用一个固定在实验台上的振动源,可以通过电机或手动方式产生振动。

3. 能量传输装置:使用一个振动传输装置,将振动传输到实验弦上,如夹子、固定块等。

4. 振动探测器:使用一个合适的装置或传感器,用于测量弦的振动状态,如光电传感器、激光干涉仪等。

5.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一个数据采集器,将振动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弦固定在实验台上,并将振动源固定在一端,确保弦能够自由振动。

2. 施加适量的拉力到弦上,以保证弦的紧绷度。

3. 使用振动源产生一定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并将振动传输到实验弦上。

4. 启动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弦的振动数据,包括振动频率、振幅和相位等。

5. 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幅,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数据。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振动频率与振幅的关系图,并分析振动的谐波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表明,弦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即振动频率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加。

2. 弦振动呈现出谐波特性,即振动状态可分解为基频振动和多个谐波振动的叠加。

3. 弦的振动模式与弦长度、拉力和材料特性有关,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参数来调节振动频率和振幅。

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弦的振动特性,我们发现弦振动具有谐波特性,振动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

弦的振动模式受到弦长度、拉力和材料特性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弦乐器的音色产生原理和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三、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 (ft-x/ )Y2=Acos[2 (ft+x/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 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Y1+Y2=2Acos[2 (x/ )+ /2]Acos2 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 (x/ )+ /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 (x/ )+ /2] |=02 (x/ )+ /2=(2k+1) / 2 (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x k+1-x k =(k+1) /2-k / 2=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 (x/ )+ /2] | =12 (x/ )+ /2 =k ( k=0. 1. 2. 3.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x=(2k-1) /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L=n / 2 ( n=1. 2. 3.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2L / n ⑤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物理实验-弦振动-实验报告.doc

物理实验-弦振动-实验报告.doc

物理实验-弦振动-实验报告.doc
弦振动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研究一条自由端受外力而产生弦振动的情况,另外一端固定,利用旋转角来测量它的射线波速度。

实验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准备实验用具:重锤、振动台、时钟表和定弦轮等。

2. 将自由端固定,测量绳子的实际长度,并调节绳子的谐振频率。

3. 用重锤由最高点加载自由端,由低点释放,使其开始振动。

4. 均匀地施加入外力,使得振动出现射线状,并测量出射线波速度。

5. 根据不同质量、不同谐振频率,比较他们的射线波速度,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当绳子的质量和谐振频率固定的情况下,射线波速度稳定,不受外力
变化的影响,大致可以接近于理论值。

质量增加时,射线波速度也随之增加,而谐振频率
增加时,射线波速度随之减少。

实验最终结果可以解释为,在受气动阻力的情况下,绳子
的振动将衰减,而随着质量的增加,振动的动能会增强,射线波速度也相应提升;当谐振
频率变得更高时,射线波将受到较大的气动阻力,波速也就随之减慢。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基本符合预期,证实了关于弦振动的理论,为之后更深入的研究
增添了重要结论。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也是许多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项目之一。

通过对弦的振动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深入了解波动和振动的基本特性。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弦振动实验的步骤、观察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将验证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以及弦的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弦振动的谐振现象。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使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钢丝,确保其能够产生明显的振动。

2. 张力装置:使用两个固定的支架,将弦固定在适当的张力下。

3. 振动源:使用一个手柄或者电动机激发弦的振动。

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5. 尺子:用于测量弦的长度。

6. 夹子:用于调整弦的张力。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张力装置上,并调整张力,使弦保持适度的紧绷状态。

2. 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使用振动源激发弦的振动,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适中。

4.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改变弦的长度和张力,并记录相应的频率。

实验结果在进行弦振动实验时,我们记录了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下的振动频率。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张力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弦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弦长增加时,频率减小;当弦长减小时,频率增大。

2. 张力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张力与频率之间也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张力增大时,频率增大;当张力减小时,频率减小。

3. 弦振动的谐振现象:我们观察到,在特定的弦长和张力下,弦能够产生谐振现象。

谐振是指弦振动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完全匹配的现象,此时振动幅度最大。

结果分析与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解释: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弦振动的频率与其长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声音、乐器演奏、结构工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1. 研究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和质量的关系。

3. 探究不同条件下弦振动的共振现象。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弦线、定滑轮、振动发生器、频率计和质量块等。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将弦线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通过定滑轮使弦线保持水平。

2. 在弦线上固定一个质量块,调整张力。

3. 将振动发生器连接到弦线上,并调节频率。

4.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线的频率。

5. 重复步骤2-4,改变质量块的质量、张力和弦长等条件。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在保持张力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弦长。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弦长的增加,频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这与理论预测相符,即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关系。

2. 频率与张力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张力。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张力的增加,频率也随之增加。

这符合理论预测,即频率与张力成正比关系。

3. 频率与质量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质量。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质量的增加,频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这与理论预测相符,即频率与质量成反比关系。

4. 共振现象: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共振现象。

当振动发生器的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弦会出现共振现象,振幅显著增大。

这说明共振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关系,与张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

2. 弦振动会出现共振现象,当振动发生器的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显著增大。

这些结论对于理解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关系来设计和调整乐器的音调,以及优化结构工程中的弦悬挂系统。

弦的振动实验报告

弦的振动实验报告

弦的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根据弦振动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计算弦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弦振动与结构及预紧力的参数关系。

实验内容
研究弦振动的固有频率与边界条件及弦的预紧力的关系,观察弦的节点及波峰波谷的形状。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弦为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砝码),弦上固定有几种质量块,通过对弦上质量块激励,可以获得弦振动的共振频率;改变重物的质量,可以改变弦的预紧力,从而改变弦的共振频率。

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弦的振型。

图1 实验装置简图
实验仪器
测试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左侧为悬挂的重物。

取不同的悬挂重物,可以获得不同的预紧力,测取不同预紧力下弦的共振频率,可以得到弦的振动频率与预紧力的关系。

图2 实验装置图
图3 实验装置局部放大图
实验步骤
1:用非接触式激振器对准悬索的某一质量块,并保持初始间隙4-5mm,用标准砝码组弦丝张力1Kg.
2:激振器接入正弦信号后,对系统产生正弦激振力,系统将发生振动,激振信号频率由低到高缓慢调节,观察质量块的振动幅值及系统的振动形态,即可打找到系统在张力为1Kg时各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3:然后增加砝码分别为2、3、4、5Kg,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到张力为2、3、4、5Kg时的保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通过眼睛观察弦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形态,得到其共振频率。

改变预紧力(增加砝码数),得到其固有频率。

表一不同预紧力下的弦的固有频率
砝码数/个2 3 4 5
一阶固有频率
/Hz
图4可观察得到的一阶振型。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弦振动现象,了解弦振动的基本规律;2.学习使用振动测量仪器,掌握振动信号的测量方法;3.分析弦振动的影响因素,加深对振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弦振动是指一根张紧的弦在垂直于弦的方向上做往返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可以得到弦振动的微分方程。

当弦的振动幅度较小时,可近似认为弦的质量分布是均匀的,此时弦振动的微分方程可简化为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在弦上的传播过程,其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的叠加。

三、实验器材1.弦振动实验装置;2.振动测量仪器(如示波器、频率计等);3.砝码、尺子、计时器等辅助工具。

四、实验步骤1.预备工作: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调整弦的张紧程度,确保弦在垂直方向上做往返运动。

2.实验操作:(1)使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L和张紧力T,记录数据;(2)将振动测量仪器连接到弦振动实验装置上,调整仪器参数,使仪器正常工作;(3)在弦的端点施加一个初始扰动,使弦开始振动;(4)观察并记录弦的振动情况,如振幅、频率等;(5)改变弦的张紧力T或长度L,重复步骤(3)和(4),记录数据。

3.数据处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弦振动的影响因素。

4.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2.实验结果分析:(1)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弦长L和张紧力T发生变化时,弦的振幅A 和频率f也会发生变化。

这说明弦的振动受到弦长和张紧力的影响。

(2)根据波动方程,弦振动的频率f与张紧力T和弦长L之间的关系为:f=1/2L√(T/μ),其中μ为弦的线性密度。

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张紧力T增大时,频率f增大;当弦长L增大时,频率f减小。

这与波动方程的预测结果相符。

(3)实验中还发现,当弦的振幅A较大时,弦的振动会出现非线性效应,如振幅衰减、频率变化等现象。

这说明在实际情况中,需要考虑非线性因素对弦振动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与讨论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弦振动的现象,了解了弦振动的基本规律。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在音乐、工程、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弦振动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探究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弦的张力和长度,观察弦振动的频率和波形变化,进一步了解弦振动的特性,并验证弦振动的相关理论。

实验器材1. 弦:选择一根柔软且均匀的弦,如钢琴弦或者尼龙弦。

2. 弦激振器:用于激励弦振动的装置,可以是手摇的或者电动的。

3. 张力调节器:用于调节弦的张力,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或者增加负重来实现。

4. 长度调节器:用于调节弦的长度,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或者使用滑动支架来实现。

5.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装置:将弦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通过张力调节器调整弦的张力。

保持弦的长度初值为L0。

2. 激励弦振动:使用弦激振器在弦上施加横向力,使其振动。

可以调整激振器的频率和振幅。

3. 测量频率: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记录下频率值f0。

4. 调整弦长度:通过滑动支架或者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改变弦的长度为L1,并再次测量频率f1。

5. 调整张力:通过增加负重或者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改变弦的张力,并测量频率f2。

6. 重复步骤4和5,记录不同长度和张力下的频率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弦的长度对振动频率的影响:当弦的长度增加时,振动频率减小。

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即弦的长度与振动频率呈反比关系。

2. 弦的张力对振动频率的影响:当张力增大时,振动频率也增大。

这是因为张力的增加会使弦的振动速度加快,从而导致频率的增加。

3. 弦的波形变化:通过观察弦的振动波形,我们可以发现当振动频率接近弦的固有频率时,波形呈现出共振现象,振幅增大。

这是由于共振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能量传递更加高效。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频率计的精度限制、弦的材料和品质不同等。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三、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 (ft-x/ )Y2=Acos[2 (ft+x/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 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Y1+Y2=2Acos[2 (x/ )+ /2]Acos2 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 (x/ )+ /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 (x/ )+ /2] |=02 (x/ )+ /2=(2k+1) / 2 (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x k+1-x k =(k+1) /2-k / 2=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 (x/ )+ /2] | =12 (x/ )+ /2 =k ( k=0. 1. 2. 3.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x=(2k-1) /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L=n / 2 ( n=1. 2. 3.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2L / n ⑤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研究弦的振动规律,了解弦的振动特性,加深对波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 弦,使用直径均匀、材质均匀的弦;2. 震动器,产生弦的振动;3. 杆状支架,固定弦;4. 张力器,调整弦的张力;5. 示波器,观察弦的振动波形。

三、实验原理。

当弦被扰动后,会产生横波。

横波是指波动的介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

弦的振动可以用波的传播来描述,其波速与张力、线密度和振动的频率有关。

四、实验步骤。

1. 将弦固定在杆状支架上,并调整张力,使得弦保持水平并且张力均匀;2. 使用震动器产生弦的振动,调整频率和振幅,观察弦的振动情况;3. 将示波器连接到弦上,观察并记录弦的振动波形;4. 改变振动频率和振幅,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波形。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

通过实验记录和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弦的振动波形发生了变化,波的振幅和波长也随之改变。

当频率达到一定值时,弦产生了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值。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不同频率下的波形特点,比如频率较低时,波形较为平缓,频率较高时,波形则变得更为复杂。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的振动特性,了解了振动频率对弦振动波形的影响,加深了对波动理论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验证了波动理论中的一些规律性原理。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波动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波动理论,为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实验》。

2. 《波动理论基础》。

以上为本次实验的报告内容。

(文档结束)。

2020年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2020年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

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

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篇一: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弦振动试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2.用弦驻波法测量张紧弦线上驻波的波长3.研究弦线上张力与弦线上驻波波长之间的关系;4.研究均匀弦线横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弦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二、数据处理1.在张力一定的条件下(加9个砝码),求波的传播速度2.求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12lgλlgT由以上可知,波长的对数和张力的对数成线性关,且相关的线性方程是:Y=+1034543.3篇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理学院系数学专业创新班姓名任惠霞实验名称弦振动 6 指导老师(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实验中,弦振动实验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实验之一。

通过对弦振动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振动现象的特性和规律,进而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声学、电子学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和测量弦振动的各项参数,探究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学习振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实验目的:1. 熟悉弦振动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并学会正确操作;2. 掌握通过测量弦线长度、张力和频率等参数,计算弦的线密度和波速的方法;3. 了解弦振动的基本模式,探究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装置包括振动发生器、弦线、固定支点、滑块等。

步骤如下:1. 将振动发生器与固定支点连接,并在弦线上选择适当的振动模式;2. 通过调节振动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使得弦线产生稳定的振动;3. 利用滑块固定在弦线上,并测量弦长、振幅和频率等参数;4.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线的线密度和波速等参数。

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如下:1. 计算线密度:线密度ρ可以通过测量弦线的质量M和长度L来计算。

公式为:ρ = M / L,其中M为弦线的质量,L为弦线的长度。

2. 计算波速:波速v可以通过测量弦线的频率f和波长λ来计算。

公式为:v = f * λ,其中f为弦线的频率,λ为弦线的波长。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多次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弦线的线密度和波速等参数。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振动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发生变化时,弦线的振动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在低频率下,我们观察到较为简单的基频模式,而在高频率下,我们观察到弦线有多个节点和波腹,此时为高次谐波模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振动频率与线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线密度增加时,振动频率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线密度的增加使得弦线的质量增加,而振动的频率与弦线质量成反比关系,导致频率也随之增加。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弦振动的基本原理。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导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声学、乐器制作和波动理论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和数学模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了一根悬挂在两个固定点之间的细弦,以及一个固定好的频率发生器和一个震动传感器。

2. 实验步骤1) 将频率发生器连接至弦的一端,并设置合适的频率。

2) 将震动传感器固定在弦的中间位置上方,用于测量振动的频率。

3) 激发弦产生振动,并通过震动传感器采集数据。

4)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频率和弦长等参数,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采集的数据,我们得到了许多不同频率下弦的振动模式和波形。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 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保持弦张力、线密度等参数不变,只改变弦长。

通过测量不同弦长下的频率,我们得到了频率与弦长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弦长成反比例关系,即弦长越长,频率越低。

2. 弦振动的频率与张力的关系在保持弦长不变的条件下,我们改变了弦的张力。

通过测量不同张力下的频率,我们得到了频率与张力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张力成正比例关系,即张力越大,频率越高。

3. 弦振动的波形特征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频率下的弦振动波形特征。

对于较低频率下的振动,弦呈现出单一的低音波形。

而对于较高频率下的振动,则呈现出分段性较明显的高音波形。

这一发现与波动理论中的谐波理论相一致,即弦振动可看作是一系列谐波波形的叠加。

实际应用与意义弦振动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1. 声学研究弦振动是声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弦振动的频率、波形和音色特征,可以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理。

同时,对于乐器制作、声音合成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结构力学弦振动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弦结构的稳定性和荷载传递机制。

对于建筑设计、桥梁工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弦振动实验终结报告

弦振动实验终结报告

“弦振动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振动时共振频率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2、学习用一元线形回归和对数作图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3、学习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根柔软的弦线两端被拉紧时,加以初始打击之后,弦不再受外加激励,将以一定频率进行自由振动,在弦上产生驻波,自由振动的频率称为固有频率。

如果对弦外加连学的周期性激励,当外激励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近的时候,弦上将产生稳定的较大振幅的驻波,说明弦振动系统可以吸收频率相同的外部作用的能量而产生并维持自身的振动,外加激励强迫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当外激励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将出现共振,最小的固有频率称为基频。

实验还发现,当外激励频率为弦基频的2倍,3倍或者其他整数倍时,弦上将形成不同的驻波,如图1所示,这种能以一系列频率与外部周期激励发生共振的情形,在宏观体系(如机械、桥梁等)和微观体系(如原子、分子)中都存在。

弦振动能形成简单而典型的驻波。

弦振动的物理本质是力学的弹性振动,即弦上各质元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沿垂直于弦的方向发生震动,形成驻波。

弦振动的驻波可以这样简化分析:看作是两列频率和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行波叠加而成。

在弦上,由外激励所产生的振动以波的形式沿弦传播,经固定点反射后相干叠加形成驻波。

固定点处的合位移为零,反射波有半波损失,即其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π,在此处形成波节,如图1中的O和L两个端点所示。

距波节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相同,此处合位移最大,即振幅最大,形成波腹。

相邻的波节或者波腹之间为半波长。

两端固定的弦能以其固有频率的整数倍振动。

因此弦振动的波长应满足:式中L为弦长,N为正整数。

因波长与频率之积为波的传播速度v,故弦振动的频率为:由经验知,弦振动的频率不仅与波长有关,还与弦上的张力T和弦的密度ρ有关,这些关系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

用波动方程可最终推出弦振动公式为:三、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XY弦音计是代替电子音叉的新仪器。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分析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动模式,并确定弦的线密度。

实验装置:
弦、固定夹、串联铅垂测力计、固定器、震动源。

实验步骤:
1. 将弦固定在两个固定夹上,保持弦处于水平状态。

2. 使用串联铅垂测力计将弦与固定器连接,并调整垂直距离,使测力计可以测量到弦受力情况。

3. 在弦的中央位置敲击一下,产生振动。

4. 通过测量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幅来确定弦的共振特性。

5. 以不同的固定夹距离和弦长度进行多组实验,记录振动模式和测力计示数。

实验结果:
1. 测量了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幅,绘制了共振曲线。

2. 观察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如基频、一次谐波、二次谐波等。

3. 记录了不同固定夹距离和弦长度下的测力计示数,进而计算得到弦的线密度。

实验讨论与分析:
1. 通过对弦的振动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弦的振动频率是与其长度和线密度有关的。

当固定夹距离一定时,弦长度越短,共振频率越高;线密度越大,共振频率越低。

2. 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这与弦的基频和谐波有关。

基频是最低的振动模式,其他谐波是基频的整数倍。

3. 实验中测量了弦受力情况,通过示数可以计算弦的线密度,从而进一步研究弦的物理特性。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弦的振动特性与其长度和线密度有关的结论,并成功测量了弦的线密度。

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应用弦的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
篇一: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弦振动试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
2.用弦驻波法测量张紧弦线上驻波的波长
3.研究弦线上张力与弦线上驻波波长之间的关系;
4.研究均匀弦线横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弦线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处理
1.在张力一定的条件下(加9个砝码),求波的传播速度
2.求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
1
2
lgλ
lgT
由以上可知,波长的对数和张力的对数成线性关,且相关的线性方程是:Y=0.0035x+1034543.
3
篇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理学院系数学专业创新班姓名任惠霞
实验名称弦振动20XX.9.6指导老师
(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
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
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实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
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ρ
??1
-------------------------------------------------------①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
--------------------------------------------------------②
将②代入①中得γ
=λ1
??
-------------------------------------------------------③ρ1
又有L=n*λ/2或λ=2*L/n代入③得γ
n=2L
??
------------------------------------------------------④ρ1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研究γ和n的关系
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
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
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2.研究γ和T的关系保持L=60.00cm,ρ
1保持不变,将1kg的砝码依次挂在第1、2、3、4、5槽内,测出n=1
时的各共振频率。

计算lgr和lgT,以lg2为纵轴,lgT 为横轴作图,由此导出r和T的关系。

3.验证驻波公式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写出弦振动的共振频率γ与张力T、线密度ρ关系,验证驻波公式。

1、弦长l1、波腹数n的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实验内容1-2数据T=1mgρ1=5.972kg/m
数据处理:
由matlab求得平均数以及标准差1.平均数
x1=117.56002.标准差σx=63.8474
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果:
Linearmodelpoly1:f(x)=p1*x+p2
coefficients(with95%confidencebounds):p1=40.38(39.9 7,40.79)p2=-3.58(-4.953,-2.207)
goodnessoffit:sse:0.508R-square:1
AdjustedR-square:1Rmse:0.4115
此结果中R-square:1AdjustedR-square:1说明,此次数据没有异常点,并且这次实验数据n与γ关系非常接近线性关系,并可以得出结论:n与γ呈正比。

2.实验内容
3.4数据
1.平均数x1=6
2.20002.标准差σx=308.2850
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果:
Linearmodelpoly1:f(x)=p1*x+p2
coefficients(with95%confidencebounds):p1=0.4902(0.4 467,0.5336)p2=1.574(1.553,1.595)goodnessoffit:sse:0 .0001705R-square:0.9977
AdjustedR-square:0.9969Rmse:0.007539
由分析可知,此次数据中并没有异常点,并且进行线性
拟合后R-square:0.9977AdjustedR-square:0.9969,因为都极其接近1,所以说此次拟合进行的非常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lgT与lgγ是线性关系。

六.结论
验证了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张力是线性关系
也验证了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波腹数是线性关系。

七.误差分析
在γ和n关系的实验中,判断是否接近共振时,会有一些误差,而且因为有外界风力等不可避免因素,所以可能会有较小误差。

在γ与T实验中,由于摩擦力,弦不是处于完全水平等可能产生较小的误差。

附录(matlab代码)
%%实验1%一
A=[137.2276.93117.14158.15198.5];
p1=mean(A(:,2));%平均数q1=sqrt(var(A(:,2)));%标准差
figure
plot(A(:,1),A(:,2),o)holdonlsline
xlabel(n波腹数);
ylabel(γ(hz)频率);title(γ和n的关系);
[kb]=polyfit(A(:,1),A(:,2),1);%拟合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