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
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
技
术 y
关键 词 : 兴 技 术 ; 新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 业 化 ; 府 政 策 商 政
中 图 分类 号 : 2 3 F 0
文献标识码 : A
化 过 程 中 不 断 调 整 l ; 蕾 在 分 析 问 卷 的 基 础 上 对 3饶 政 策 影 响 型 新 兴 技 术 商 业 模 式 进 行 了 阐 述 ; 雪 朱
除了具 有 技 术 的一 般 特征 外 , 兴技 术还 具 有 新 自身独 特 的特征 , 主要 是 高 度 不确 定 性 ( 括 市 场 、 包
第 2 9卷 第 1 期 2 21 0 O年 1 2月
V o129,NO. . 12
De .,2 10 c O
新 兴 技术 向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演 化 中 政 府 政 策 分 析
方荣贵 , 银
摘
路, 王
敏
( 电子 科 技 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都 6 0 5 ) 成 1 0 4
新 兴 产 业 的发 展 壮 大 。
新 兴技术 从形 成到 商业 化 的各个环 节 都面 临着 高度 的不确定 性 , 不仅需 要企 业全 面 、 深入地 理解 和
掌 握 其 中 的风 险 构 成 和 防 范 途 径 , 时 还 需 要 政 府 同
在 政策 上给予 有力 支持 。政府 政 策 的有 效性 和针 对 性 将有 效降低 新兴 技术 向 战略性 新兴产 业演 化过 程 中的风 险 , 高商 业化 的成 功率 。 提
要 :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形 成 首 先 需 要 新 兴 技 术 的 支撑 , 新 兴 技 术从 形 成 到 商 业 化 都 面了新 兴技 术 商 业化 中各 个 阶段 的 影 响 因素 , 述 了政 府 政 策 的 作 用 , 出政 府 在 新 兴技 阐 提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与优化路径
略和 过 江 通 道 的 建设 使 长 江 两 岸 连 为一 体 .北 岸 城 市 借 助 资源 劳动 力优 势 .南 岸城 市 借 助资 金 技术 优 势 .实现 联动 发 展 .沪 善 .且 位 于 沿 海 沿 江 发 展 轴 的 结 合 部 .具 有 内托 腹 地 外 联 宁发 展 轴 拓展 为 沿江 发 展 轴 :快 速轨 道 交 通 的修 建 使沪 杭 甬城 市
1. 政 区经济 主导阶 段 行 济 发 展仍 带 有强 烈的 行政 区色 彩 ,要 素 资 源在 政 府 力量 弓导 下 向 l
行 政 中心 集聚 。 1 9 年 各县 市可分 四 个类型 区 4 9
1 8年 至 2 7 9 O世纪 9 0年 代初 是经济 体 制转轨 初 期 ,长三 角经 带 动 能力 强 的 主导 产 业威 为 中心 城 市 .并 以产 业 链 条的 延 长带 动
( ) 心 区 .即直 产 业 的实 力 ,为获取 更 大 的投入 一 产 出 效益 开始 袭 夺 中心城 市 的 1核
辖 市上 海 .它创造 了长 三 角 2 1 的 G P 7 % D ,以年 末从业 人 员计算 专 业 化生 产 功 能 , 为保持 竞争 优 势上 海城 市 功 能开 始 升 级 .通 过 四城市 指数达 2 .首 位 度较高 : 2 发展 水平较 高 的地 区 .包 括 1 3 () 1 7个基 本单 元 ,其 中行政 中心有 1 1个 .占三 分 之二 苏州 和 无 锡 的县 级市 受上 海 辐 射 经济 发 展 水 平较 高 ,跻 身 为 第 二类 地 区 :
产 业 经 ; 斋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产业
一孟 静
最适规 模分 析 中期 成果 。项 目编号 :0 S D 9 0 4 8 J 70 0 6 [ 摘
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政策制定策略研究
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政策制定策略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常常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政策制定策略,这种方法强调了经济系统中各方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和复杂性。
演化博弈理论简介演化博弈理论是一种描述不同参与者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在该理论中,参与者可以是个体、企业、行业或国家等。
在演化博弈中,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通过战略行动来达成最佳结果。
演化博弈理论认为,参与者的选择和行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演化。
演化博弈与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政策。
演化博弈理论可以为产业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1. 竞争与合作演化博弈理论强调了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产业政策制定中,不同企业或行业之间往往存在竞争关系。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来分析和预测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政策制定者也可以通过促进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共赢的局面。
2. 路径依赖和锁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和锁定现象普遍存在。
路径依赖是指一次决策的结果将影响后续决策的过程。
锁定则是指一旦某个选择被做出,其他选择变得相对不可行。
演化博弈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并应对路径依赖和锁定现象。
通过分析不同决策的长期影响,政策制定者可以制定出更具有前瞻性和全局观的政策。
3. 创新与技术进步演化博弈理论还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和推动创新与技术进步。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而技术进步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来分析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创新行为和竞争策略,为促进创新提供指导和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的转变——蓉于政策演变的视角
在 回顾并总结我 国文化产业政 策的演进历程及其特征 化 产业 步人 了发展 的正常 轨道 。1 9 7 9年 邓小 平提 出 的基 础上 ,分析文化产业政 策体 系构建过程 中存在 的 的 “ 文艺为 人 民服务、为社 会主义 服务 ” ,确立 了文 问题 ,探讨 我国文化产业政 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作用机 化 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的方 向和文化 产业发展的
通 过各种手段对文化产业 的发展 实施适 当的规制就显 业 发展背景下 同样实行计划制 ,因此相 关部门推 出了 得 尤为必要。川 政策供 给就 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 、规
一
系列适应计划经济背景的文化事业 发展 政策 ,为后
( 二 )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前 期 的 文 化 经 济政 策 :
制产 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 ,制定有效的文化 来我国文化 经济政 策的制定与深化奠定了基础。 产业 政策 ,既是 中国社会政 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的客观要求 。本文拟 1 9 7 8  ̄ 1 9 8 8年。随着 国民经济体 系的建立和复苏 ,文
制的再定位 ,进而提 出今后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制定 中 目标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定位 ,我 国的文化产业 发展
政府 的相 关责任。
政 策进行 了积极 的调整 ,推动 了与文化相 关的行 业、
我 国文化产 业政策演进及其特征 : 从管 制到扶 持
部 门由 “ 事 业”性 质向 “ 产业”性质的转变过程。
基 金 项 目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 1 0 B G 0 6 5 )
新 闻出版 、哲学社 会科学等文化事业 ,满足人 民群众
2 0 1 3 . 6 口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产业经济学教案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与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的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与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的经济学视角经济学与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的经济学视角在当代社会中,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产业政策则是实现产业发展和提供政策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于经济学的视角,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对于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经济学如何提供洞察和指导。
1. 产业发展的经济学意义产业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和措施,推动特定产业的增长和提高其经济活力水平。
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经济学通过研究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等问题,揭示了产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率。
通过了解市场机制和竞争状况,我们可以评估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效率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学分析了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可以指导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此外,经济学通过研究技术进步和创新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动力源泉。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学能够揭示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指导。
2. 政策支持的经济学视角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
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首先,经济学通过产业组织和产业链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政策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
政策支持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经济学研究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问题,为政策支持提供了实践指导。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科研和创新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此外,经济学研究国际竞争和贸易等问题,为政策支持提供了国际视野。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4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14.1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影响产业的发展14.1.1产业政策概述概念: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类型: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
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环境保护政策、产业贸易政策。
产业政策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型,指政府对自己认为应该重点或优先发展的部门和地区实行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类是抑制型,指政府对自己认为行将衰落或生产能力已过剩的产业实行多方面的政策抑制。
我们常讨论的是促进型产业政策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产业政策是引导、保障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纠正市场机制缺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4.1.2日本成功的产业政策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结构设计的国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94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倾斜生产方式”为主的产业复兴政策。
其实质是通过解决能源、动力等部门制约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通过倾斜生产方式政策,日本的基础工业部门实力得以壮大,为其以后的重化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制订了“产业合理化政策”,提出以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为重点,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来降低基础工业成本,大力刺激民间企业对现代化设备的投资,使劳动生产率在1951一1955年期间提高了76%。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政策重心从基础工业转向新兴工业,日本政府提出发展利益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政策。
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人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赶超目标下,日本产业政策目标是实现重化工业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法、西德,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及作用机制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及作用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体系和作用机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产业政策、文化政策和市场政策。
1.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1)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3)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4)加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5)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6)加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扩大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2. 文化政策文化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制定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2)推动文化创新,支持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3)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4)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5)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文化产品的创新成果。
3. 市场政策市场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1)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2)鼓励文化产业企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3)促进文化产业企业的合作和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4)加强文化产业市场营销,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5)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引导、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三个方面。
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探析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探析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作者:武晓强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2期摘要:产业政策是政府实施的与调节产业活动相关的政策总和。
产业政策更多的是反映市场与政府的职能边界。
同时,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利益关系。
在阐释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时,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突破口,引入对于产业政策的动态分析,通过产业政策的主客体研究,揭示产业政策在实施机制中的利益关系,从而使产业政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市场;产业政策;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12-02时下,产业政策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焦点。
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各国都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而产业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及保持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因此,研究产业政策及其有效性就有了更深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一“产业政策”一词最早出现在1970年日本通产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代表在OECD(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大会上所做的题为《日本的产业政策》上,或者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在这一时刻。
随着产业政策被越来越多政府所重视,对于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就随之增多。
对其起源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出于70年后经济现状的静态分析,在总体上形成两派观点。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派。
从经济发展视角分析产业政策产生原因的学者认为,如果产业政策只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就不能充分的解释现实中存在的旨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兴衰转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系列政策。
而事实上大部分的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实现经济赶超为目标,通过扶持主导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手段来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维护国家利益派。
一国产业体系的封闭性被打破,同时意味着一国产业体系的脆弱性增强。
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大原理
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从发展结构来看,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的有机衔接,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成败关键受原有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经营业态、产业环境以及市场替代等方面的影响,从单纯的传统产业升级入手推进一个经济体整体的产业升级存在较大的障碍和困境。
而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各类创新资源及产业发展要素加快流向新兴企业和新兴业态,不仅有利于培育新兴模块和新兴产业集群,还通过新兴产业的整体辐射带动作用、市场竞争作用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其中,以“培育发展增量为主线,带动存量转型升级,实现整体突破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不仅注重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的有机衔接,也是一个经济体能否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决定性因素。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心,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服务模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并在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中促进落后产能。
原理二:从战略位势来看,围绕产业主导权以展开战略设计,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根本抉择产业主导权是指产业主体对产业发展和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应变力,集中体现为产业前端的市场主导权、产业中端的资本主导权和产业后端的技术主导权三类。
这其中,产业主导权不仅表现为产业内企业能够参与的基础价格形成定价、影响基准价格变化,也表现为产业内企业能够主动地、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获得企业的稳定发展。
基于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要素的产业主导权,既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关于主导产业变迁、主导国家和地区及主导企业更替规律体现,也是当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与不断演化的深层原因。
这需要从战略层面强化对产业主导权的角逐。
重点是通过对产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两种资本运作途径控制,实现资本主导权的控制;从战略高度设计知识产业经营、技术转移两方面的技术路线图,推动技术主导权的实现;从商品价格定价权、制成品品牌影响力、渠道控制力等方面赢得市场主导权。
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产业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产业政策更是至关重要的支撑。
本文将研究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一、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产业政策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产业基础,而产业政策通过引导投资、调整资源配置、提供优惠政策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帮助地方发掘自身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二、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影响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投资和就业产业政策可以为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及其他各种扶持政策,降低企业创办和经营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促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地方经济通过产业政策的支持,可以加大对投资的吸引力,提高就业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2. 促进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研发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产业链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
3. 优化资源配置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等手段,加强对地方经济的组织和引导,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安排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还有一些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机制的发育产业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这将为地方经济提供一个稳定、透明和有序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繁荣。
2. 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产业政策可以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举措,培育创新创业环境。
产业政策转型时
35产业政策转型时朱恒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宋德铮: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朱恒源 宋德铮 | 文产业政策转型时经过去的2016年,来自中国的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引起了海外媒体和机构的热议,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这是中国创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与此同时,国内学界掀起一波对产业政策的讨论热潮。
我们不妨把两者放在一起考虑,创新和产业政策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尤其对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某些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几乎所有的成功的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使用过产业政策。
对产业政策的讨论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历史地分析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演化,国际学术界对产业政策认识的不断深入,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产业政策,而是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由什么主体,以怎样的组织形式实施产业政策。
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到达一个重要的历史时点,从高速发展迈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驱动机制需要全方位深度调整,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建立完善的创新驱动机制成为当前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外部环境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中,经济和技术的全球一体化日益深入。
在这双重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产业政策该如何转型,如何促进创新,如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已政府选择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这样的产业政策后来又被称为“选择性的产业政策”,这是一种“选秀”型的产业政策。
毫无疑问,不论是日本、韩国二战后的高速发展,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产业政策都在各自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扮演过积极的作用。
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研究,我们发现,传统的“选秀”型产业政策,之所以能够有效,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当技术的发展和变动不是那么激烈,后发国家发展特定产业,追赶发达国家,有较为清晰的路径可循,这时候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政府运用有形的手快速调配资源,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9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7054032)。
作者简介:焦文婷(1986—),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等政策研究,E-mail:jiao@ 。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焦文婷(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 要】 为了有效地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转型,相关的政策支持需要考虑时间的连续性及阶段性。
本文以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为例,运用事件序列分析方法,重构了政策长时期演化过程,剖析其序列规律,以此揭示促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
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的演化路径经历了从单一机构到多部门合作治理的转变,从政策学习与实验型实施到实验型与行政规范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的转变。
这些转变提升了政策实施初期的适应性与政策实施中后期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政策的生命力,促进了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积极政策结果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章编号】1674-6252(2019)06.0103.04【文献标识码】A【DOI】10.16868/kj1674.6252.2019.06.103引言生态工业园区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特征来实现工业园区产业系统的生态转型[1]。
很多国家通过政策项目来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2,3],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4]。
已有研究显示各国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呈现不同的时间尺度[5,6],从短期的简单的政策执行,如政策标签的使用[7];到长期和密集的政策变化和制度化,如法律的颁布实施[8]。
然而,不同时间尺度的政策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影响不同[9],其中短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有效和稳定地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持续进展以及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如荷兰生态工业园区政策项目只实施了四年,导致很多项目中断和失败[10],而研究表明我国长期持久的生态工业园区政策对工业园区的生态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11],这指出了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对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性。
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
系 、融 资渠 道等 。在市 场竞争 日趋 激 烈的情 况下 , 产业转移条 件的优劣几 乎能决定投 资者 的投 向 .而 产业 转移条件 的好坏与 政府作用密 切相关 .政府在
定程 度上决定 产业转移 ,我国产业转 入 区政府在 产业转 移条件的营造上存在很大的空间 。
一
区 ,经济体 制改革 的任务 尚未完成 。市场 经济发 育 迟缓 ,经济 处于转 型发展 之 中。正是 区域经 济和工
是 维护 国家经 济 安 全 的现 实需 要
中国的二元 经济结构 从总体 上表现 为 “ 双层 刚 性二元经 济结构 ”和转 型二元经 济结构 。具体表 现
为工业化 的二元 性 、就业 结构 的二元性 和区域经 济 的二元 性 等① 区域 经 济和工 业 化 的二 元 性使 得 我 。 国东 南 沿 海 发达 地 区的 经济 发 展 向 高级 化 阶段 迈 进 ,经济 发展进入 全面 的扩张时 期 。而在 中西部地
对产 业梯度转移将 产生重大影 响 。而在实践 中,这
பைடு நூலகம்
者权益 .对我 国的经济 和产业安全构成严峻挑 战。
二 、市 场 和政 府 作 用 力 的大 小 决 定 了产 业转 移 机制 的表 现形 式
在产业转 移 中 .市场 和政府作用力 的大小决 定
些 法律规范还将成 为政府行政 干预和政策诱 导 的共 同依 据 。当前 ,我 国政府不仅 承担着完善市 场经济 体制建设 的任 务 ,而且还要 进一步转变 职能 、加强 自身行政效能 建设 ,一个健 全完善 的市场经济制度
业化 的二元性 导致东部 和 中西部 的经 济发展 出现 巨 大的梯度差 异 ,这 在市场化 水平 、经济发展程 度 和 资源禀赋有别 的情况 下阻碍 了产业在 区域 间的大规 模转 移 。而在产业发 生梯度转 移时 ,地 方政府 往往
产业经济学习题
1、简述产业组织理论两大流派: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贡献及观点分歧?哈佛学派是指自20世纪30-60年代,由一批哈佛大学的学者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其观点最早起源于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果进行的经验研究。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提出政府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其最大的贡献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SCP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实际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
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基础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该理论认为:(1)市场竞争过程是一个没有国家干预条件下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施蒂格勒把它称之为“生存检验”;(2)从长期看,在没有人为的市场进入限制的条件下,市场竞争过程是有效的,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3)因此,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条件上。
两大学派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有效的竞争,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两大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一些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1.在市场结构上,与哈佛学派强调对市场结构干预的政策主张相反,芝加哥学派反对各种形式的对市场结构的干预。
芝加哥学派认为,虽然市场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在一个时期内由于企业效益不同产生的,高度的集中只是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积极活动的结果;哈佛学派主张实行严格的兼变控制,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实行拆散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的运行机制与效力分析
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 ,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目前正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纵 向以宏观、 中 观、 微观涉及三大层次, 向以高新技术需求 、 横 供给 、 成果转化 、 最优化的赶分形成 了以优惠 、 1 发展、 协调 等 为主 的各项政 策 。这些政 策 为 国内高新 技术 产业 的发 展提供 了重 要保证 , 有 效地 提 高 了我 国高 新 也
孙 科, 张永安
( 西安交通 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704 ; 1 9 西北轻工业学院, 0 陕西 728) 1 1 0
摘要 : 出了目前 高新技术产业政 策体 系存在 的蛄构性缺 陷, 出 了南新技 术产业政 策体 乐的基 本框 架与运 指 提 行机制。运 用政策科 学的理论与方 法分析 了建立 完善的高新技 术产业政 策体 系的效力与砟 用。 关键词 : 南新技 术; 机制 ; 政策体 乐; 政策致力 中里分类号 ;2 64 F7 .4 文献标识码 : ^
的状况, 况且在面临不断变化的政策运行背景的前提下 , 现有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难以发挥应有 的效力。 现有的政策中, 往往在政策的选择上是对某一个具体政策进行筛选而最终确定 , 而并非对某些相对独立 的多种政 策 相对 比较 进行 选 择。政策 一旦确 定 , 很少有 机会 再分 析政策 的作 用效力 , 取相 应 的调整 政 采
目前 . 高新 技术 在 国 民经 济 中的 创新 作 用 、 透作 用 、 向作 用 、 略作 用正 表 现 出新 的形 式 与特 渗 导 战 点, 已成为推 动生 产力发 展 与促 进社 会 进 步 的 强大 动力 。因而 , 高新 技术 领域 , 发 展 战 略 、 展 体 在 其 发 制、 机制 、 策 的研究 已受 到普遍 关注 。实践 中, 理论研 究 成 果在 也 得到 了进 一 步 的应 用 。但 应 该看 政 其 到. 目前对高 新技 术产业 发 展有 着举足轻 重作 用 的科技政策 与政 策体 系的研究仍 显 不 足 , 一些 高新 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摘要:产业政策是绝大多数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策。
产业演化研究旨在揭示产业动态发展规律,对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产业政策是否对产业演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有,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本文将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深入分析产业政策与产业演化的互动关系,从层次性和阶段性两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演化;产业生命周期一、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必要性1970年日本通产省官员首次定义了产业政策是有关产业合理化、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优化、新产业体制论、产业在组织论等政策的总称。
本文研究狭义范围的产业政策,即一国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产业运行与发展,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关于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尚未得出统一定论。
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有助于推动产业演化。
巴托(1958)认为市场失灵下,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足。
陈晓春(2001)认为产业政策是促成日本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
韩小威(2008)认为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表现为际收益由递增至递减的过程。
赵坚(2010)基于企业能力理论阐述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综观来看,这类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公共产品、不完全竞争、垄断和外部经济性的存在,价格机制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且市场机制对产业的调节作用存在滞后性和短期性。
(2)提高产业竞争力。
”后发优势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通过产业政策来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
(3)促进产业超常规发展。
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不仅不能推动产业发展还有很多副作用。
威廉姆森.林(1993)指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优于政府使用产业政策。
pater(1999)、mariko sakakibara(2002)认为产业政策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张许颖(2004)认为政策的时滞、政府行为的约束、地区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失效。
江海潮(2007)认为产业政策效应均衡水平由产业政策激励因素、中央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因素、市场竞争激励因素、地方政府战略偏好和企业风险偏好因素决定。
周叔莲、吕铁和贺俊(2008)认为产业政策必须根据产业自身的技术属性、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本文认为,产业政策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必不可少。
产业政策是国家(政府)设计并着眼于整个国家和社会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但如果产业政策脱离了其实施的范围和条件,则很可能由于不能成功实施而归于无效。
同时,产业政策的失效并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借口产业政策失效而取消它的存在,转向市场万能论是不可取的。
二、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层次性分析本文研究的产业演化,主要以施蒂格勒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指单个产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施蒂格勒(1976)认为,在产业的新生期,市场狭小、生产规模小,企业大多属于全能型;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进入衰退期,随着市场和生产规模的缩小,社会分工回到了企业内部分工。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产业演化受三大因素的影响:(1)宏观系统因素,即宏观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经济制度、供给与需求、政府偏好等;(2)中观影响因素,即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如产业内组织状况、产业技术能力、产业集群等;(3)微观激励因素,即产业内企业行为的集合。
(一)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宏观层面影响分析宏观层面看,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经济环境和政府行为等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本文认为,产业政策主要通过供给与需求等因素来改变产业发展环境,从而影响产业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良好的产业政策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竞争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环境,刺激企业能力的构建,从而对产业演化产生影响。
需求变化是产业演化的主要原因。
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是决定产业演化的基本动力。
新产业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时对社会潜在需求的发现和给予有效满足的过程。
需求的扩大、稳定和饱和能推动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旺盛、挑剔的需求环境能迫使产业演化达到更高的标准,刺激企业不断改进、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供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区域比较优势的丧失。
产业政策通过对供给的变化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产业演化。
宏观层次的产业政策从政策目标的时间跨度来看,属于中长期的政策,着重三至五年或是更长时间跨度的产业发展和调整,是与产业演化的长期性相联系的。
从手段上看,更多的是使用间接性、引导性的产业政策,战略性地提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中观层面影响分析中观经济层次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等。
产业发展政策是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所制定的产业发展阶段政策。
发展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体系的改进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支柱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的成熟期,产业政策制定的目标为延长成熟期的时间,促进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与换代;衰退产业也成为夕阳产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能引导衰退产业有序地退出,淘汰落后的产能和技术,引导其各项资源向更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转移。
通过制定产业组织政策,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缓解垄断对市场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使某个产业从衰退期更替到新的产业生命周期,延长产业的寿命或横向延长了产业生命周期。
良好的产业布局政策有利于形成大量相关产业集聚的产业集群,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生产成本、学习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的健康演化,横向延长了产业的成熟期。
通过制定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化促进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择哪个产业作为支持对象、采用何种方式实施政策,直接关系到产业演化进程。
总的来看,产业政策对于产业演化中观层面因素的影响较大。
良好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为产业演化提供一个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从而推进产业演化。
(三)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微观层面影响分析微观层次上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组织政策、约束性政策、区域政策等对具体产业部门或产业部门具体企业进行干预、引导和限制。
企业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演化建立在产业内企业的演化基础上。
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一个持久的产业生命周期得益于产业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和扩张,而且表现在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在动态复杂环境中不断自我调整,改进创新制度等。
企业成长的实质就是企业能力的提高,而老化是企业能力的衰退。
与生物进化相类似,企业是一个进化系统,它在外界环境变化和内部调整的相互作用中对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进化。
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也包含内外部因子,内部因子如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生产能力、科研与开发能力、企业家能力、员工素质、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等,外部因子包括经济因子、社会因子、自然因子等。
虽然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因子来改善企业成长的环境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并不能提高企业内在能力,但这种外部因素的激励与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尤其体现在产业初创和衰退阶段。
而在产业成长阶段,应采用水平式或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即对产业内部所有企业一视同仁,鼓励竞争,这样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微观企业能力的构建与成长,进而推动产业演化。
三、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阶段性分析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和生物生命周期一样,要经历开创阶段(初创期)、扩展阶段(成长期和成熟期)、停滞阶段(衰退期)四大时期。
1.产业开创阶段(初创期)产业初创期也被称为产业萌芽期或导入期,该时期的关键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以及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
初创期的最大瓶颈为技术创新,而产业实现技术创新所需要素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对资本的需求,因为创新需要大量的r&d投入。
但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较难获得资金支持。
此外,初生期的产品市场需求狭小,企业资源有限,生产能力不足,销售收入较低,企业不但没有盈利反而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针对产业开创阶段的大量外部性,政府需制定并实行保护性产业政策,对产业初创期的企业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资本扶持方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在开创阶段都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与鼓励,而且产业政策并不是万能的,极易受到外部因素而失去作用。
因此,只有在有必要的时刻才实行适当的、有限的产业政策,以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政策的功效,推进产业开创阶段迈向扩展阶段。
2.产业扩展阶段(成长期和成熟期)在产业扩展阶段,产业不断持续增长并达到演化的最高峰,产业扩展阶段包含产业成长期和成熟期。
成长期内的最大瓶颈为制度创新,随着规模的扩大,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积累,会出现销售增长率减慢,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竞争风险加大等问题。
产业经过充分扩张达到极限之后,产业进入一个规模、技术、供给与需求、产品等各要素相对稳定的时期,即成熟期。
该时期内,由于是市场增长率和需求增长率不高,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开发困难,产业进入壁垒提高,”核心刚性”等问题,如果企业不进性创新和改革,很容易进入停滞阶段。
在扩展阶段,竞争性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解决。
竞争性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内的竞争,刺激产业技术进步和微观企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产业发展,延长扩展阶段。
3.产业停滞阶段(衰退期)产业衰退是产业经济新陈代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规模萎缩,产品老化,利润率下降,走向衰落的过程。
产业衰退的本质是产业创新能力的降低。
这一阶段的企业应努力寻求新的市场机会,通过引入新的组织结构,重新整合资源,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制度以及战略等创新。
但由于资源专用性等原因,企业难以实现较大的转型。
这一阶段,政府通过规划指导、直接行政干预等产业政策来加速产业衰退进程。
对于有一定活力的企业,产业政策的目标应在于帮助微观企业分析市场,并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推进企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生命周期;对于无法转型的企业,产业政策的目标应在于帮助微观企业完善资产评估和清算制度,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引导企业积极退出。
四、结论首先,本章对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
从”市场不足论”、”后发优势论”和产业超常发展论认为产业演化的实现和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政策。
其次,从层次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考察产业政策对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