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画》名师教案
《漂浮的画》教案
《漂浮的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浮力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原理简介2. 制作漂浮的画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实验注意事项5. 成果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制作漂浮的画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浮力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创意设计和制作独特的漂浮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塑料泡沫板、颜料、画笔、水、浮力支撑物(如小石子)、绳子。
2.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漂浮的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画能漂浮在水面上?激发学生对浮力原理的好奇心。
2. 探究浮力原理简要讲解浮力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3. 制作漂浮的画演示制作漂浮的画的步骤,讲解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正确进行。
5.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漂浮画。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颜色、图案,并在塑料泡沫板上进行绘制。
6. 成果展示与评价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分享收获和感悟。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漂浮画的设计,使之更加美观、独特?9. 板书设计浮力的画浮力原理简介制作漂浮的画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创意设计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浮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3. 开展课后浮力主题的科学小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3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7课漂浮的画》。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漂浮的画的实例,以及相关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于色彩、形状、构图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漂浮的画这一特殊形式的绘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有创意、有美感的漂浮的画。
五.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引导法、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自主探索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颜料、画笔等。
3.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漂浮的画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形状的组合、构图的设计等来创作出有创意、有美感的漂浮的画。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例和技巧,开始进行实际的绘画操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所学的技巧和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高级的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发展和变化,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创作和实践。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5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课《漂浮的画》是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周围的生活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是,对于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生动地表现漂浮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漂浮现象,如热气球、风筝、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漂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个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并用图片或实物展示。
然后,让学生上台呈现他们的发现,并简要说明漂浮现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漂浮现象,进行绘画实践。
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表现漂浮的感觉,如轻盈、飘逸等。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绘画技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漂浮现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尝试新的表现方法。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5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美术》课程,主题为《第7课漂浮的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们了解到漂浮的画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然而,对于漂浮的画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漂浮的画。
3.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的思考和创作,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课件、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漂浮的画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漂浮的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创作方法,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漂浮的画。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第一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7课漂浮的画【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
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
【教学过程】一、感悟体验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
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方法的兴趣。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4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画纸上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漂浮效果。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说明和丰富的图片示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面。
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在掌握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绘画基本技巧的学习,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然而,对于如何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画纸上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漂浮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画出具有漂浮感的画面。
2.教学难点: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漂浮效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2.示范法:教师通过现场作画,展示绘画过程和方法。
3.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交流法:学生之间相互展示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画纸、画笔、颜料等。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漂浮感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如何创作出这样的效果。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和示范如何在画纸上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漂浮效果,重点讲解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所讲的方法,开始创作自己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更加有趣和富有创意的漂浮画面。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3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的《漂浮的画》,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材料的选择、绘画技巧的运用以及创意绘画的实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绘画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提高绘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绘画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2.绘画技巧的掌握。
3.创意绘画的实践。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技巧和创作过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绘画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绘画材料、范画作品等。
2.学生准备绘画作品、画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范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绘画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思路。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绘画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绘画心得,巩固所学技巧。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尝试绘制自己的创意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创意绘画作品,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共计40分钟,剩余时间为课堂机动时间,用于处理突发情况和学生提问。
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浮动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浮动画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索了《漂浮的画》这一主题,整体来看,学生对浮动画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浮动画的基本概念时,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浮动画的基本概念及其艺术特点,掌握其制作技巧。
-学会运用色彩搭配和构图原则,创作具有个性的浮动画作品。
-培养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情感和创意的能力。
举例解释:
-通过对浮动画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的讲解,使学生明确浮动画的核心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进行构图,创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践环节,教师现场演示材料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克服操作难题,提高作品质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漂浮的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水面上漂浮的落叶、花瓣,或是其他物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浮动画的奥秘。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创意和技巧,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本课内容丰富,既包含了绘画技巧的讲解,也注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使画面产生漂浮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学会如何通过技巧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创作,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绘画的热爱和创作,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实践性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示范性教学: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7课漂浮的画》2.画材:水彩、画纸、画笔等3.辅助材料:图片、案例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漂浮的画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绘画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技巧。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点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巧。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漂浮的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漂浮的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漂浮的画》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
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产生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图片并播放视频:《星月夜》教师语言:同学们应该都看过梵高的《星月夜》这幅作品,知道它是一幅油画作品。
今天老师带大家看看不一样的绘制方式,仔细观察,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吗?2.小结:是的,这位艺术家就是在水中做了这幅漂浮于水上的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漂浮的画》吧。
(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1. 了解湿拓画的文化知识。
教师语言:有的同学在刚才观看过程中产生疑惑,颜料为什么都飘在水中呢?(1)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和水不相溶的呢?(2)小结:没错!是油!这些颜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油漆。
这种在水中用油漆作画的形式,也叫湿拓画,源于土耳其,据说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在突厥时代就有了,大概是在8-9世纪的时候,最早被用做《古兰经》封面的纹理布面,十四世纪经丝绸之路穿越伊朗带到安纳托利亚,流传到了土耳其,人们则称之为“湿拓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7课,主题为“漂浮的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漂浮物的画法,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漂浮”的有关知识。
学习漂浮物的画法。
2. 能力目标:掌握漂浮物的画法,并能创造性地画出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漂浮物的画法,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画出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美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技巧。
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较高,渴望学习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漂浮的物体,如气球、风筝等。
因此,他们对于本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漂浮物的画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互动):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漂浮的物体,如气球、风筝、浮标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
老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漂浮的物体?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气球、风筝、浮标、水上游乐设施等。
老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漂浮的原理是什么吗?2. 知识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漂浮物的概念和原理,解释漂浮物在空气或水中浮起来的原因。
老师: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满气体时,它会变得轻盈,因为气体比空气轻,所以气球会漂浮起来。
风筝则利用风的力量才能在空中飘扬。
你们知道其他漂浮物的原理吗?3. 示范演示:老师现场示范绘制一个漂浮的气球,重点展示绘制的步骤和技法。
老师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支红色彩铅,开始画一个气球的形状。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画一个椭圆形作为气球的主体,接下来再画上气球的细节,如气球颜色、气球口和气球上的花纹等。
请你们仔细观察我的画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纸张、彩铅、水彩等。
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学会制作漂浮的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2. 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3. 漂浮的画的创新与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创新和表现漂浮的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物体在水中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b.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在水中漂浮吗?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漂浮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讲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a.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讲解浮力、密度等概念。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实验,验证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
3. 讲解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a. 教师示范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漂浮的画。
4. 创新与表现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和表现漂浮的画。
b.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c.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漂浮的画,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和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
五、作业布置1. 制作一幅漂浮的画,要求创新和表现力强。
2. 写一篇关于漂浮的画的创作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让学生学会了制作漂浮的画。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作品表现力强。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漂浮的画》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核心素养】
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游戏l: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吸管,提出游戏要求:你能想到几种令吸管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方法?
游戏2: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设想一下都可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二、思考反馈
吸管为什么可以漂浮?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三、信息交流
a.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b.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浮力?
c.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材料:铁、纸、不同造型的盒子、木片、泡沫、毛笔等。
)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漂浮?
看一看:书中同学作品给了你哪些启发?
试一试: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的漂浮物的造型?
讲一讲:你能设想一下它的功能及装饰吗?
五、探索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新颖美观的玩具。
【教学反思】。
五年级美术下册《漂浮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a.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漂浮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b.新课学习:讲解浮力原理,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
c.巩固提高: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创作水平。
d.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浮力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树叶会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这是因为浮力原理的作用。
3.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浮力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物体在水中的表现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漂浮的画》。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原理,并通过实验、图片等形式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原理。
2.讲解绘画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如水彩、蜡笔等,以及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3.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采用以下设想:
a.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原理,并将其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b.利用示范、指导等方法,教授绘画技巧和构图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创作要领。
c.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所学绘画技巧,如表现物体在水中的漂浮感、处理水面与物体的关系等。
4.完成作品后,请同学们撰写一段创作心得,内容包括:创作思路、绘画技巧的运用、作品寓意等。
5.家长参与评价:请同学们将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邀请家长对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宝贵意见。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课堂前。
4.通过观察、实践、创新等环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第7课漂浮的画第2课时(教案)
-物理模型的建立:通过分析物体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理解物体浮沉的物理本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漂浮的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情况?”(如船只、救生圈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浮力的奥秘。
五、学反思
在本次《漂浮的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兴趣较为浓厚。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导入新课环节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效果不错。大家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奠定了基础。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需要更加生动形象,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后,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的实物演示和动画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7课漂浮的画》第2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物理观念:通过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建立浮力概念,理解物体浮沉现象的物理本质,培养物理观念;
3.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物体浮沉问题,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第7课 漂浮的画-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漂浮的画的概念以及艺术形式2.学习运用大胆的色彩搭配和水彩笔技巧来表现漂浮的画3.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意和创造力二、教学内容1.了解漂浮的画的概念和艺术形式2.学习色彩搭配和水彩笔技巧3.创作漂浮的画三、教学重难点1.深入了解漂浮的画的艺术形式和内涵2.熟练掌握色彩搭配和水彩笔技巧3.提高学生的绘画创造力和创意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些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观看、品味、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概念和艺术形式,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举例说明画中的漂浮是怎样实现的。
2. 实践操作步骤一:色彩搭配利用让学生自由组合各种颜色的方法,观察其搭配效果。
然后教师用笔演示如何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演示出不同深度和变化的效果。
步骤二:水彩笔用法•学习颜色渐变法。
将两种或以上颜色涂在同一片空间里,用画笔在两种颜色交界处反复重叠,形成颜色丰富的过渡效果。
•学习呈现烟雾状的画法。
讲解如何使用笔体的特性,通过短线慢慢交融覆盖实现烟雾般的渲染。
步骤三:创作漂浮的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想象的主题,自由发挥运用所学技巧和用色的知识进行创作。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动态进行引导和点拨。
3. 课堂展示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欣赏、评价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一些突出的作品中,进行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老师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思考题等。
六、课后作业老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快速素描和漂浮画两个小作品,在第8节课时进行集体展示、点评、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分析、实践操作、创作并展示等环节,全方位引导学生了解漂浮画的概念、形式和技法,让学生在思考、观察、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同时,本节课突破了传统固定的作品和内容,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
六年级美术上册《漂浮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7.关注环保,培养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浮世绘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们为什么能在水面上漂浮呢?”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漂浮画的兴趣。
6.环保行动:结合课堂所学,关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绘画材料,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绘画材料进行漂浮画创作的能力,掌握浮世绘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从而探索出不同绘画材料在水面上的表现效果,以及如何将浮世绘的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2.重点: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作品。
(五)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线条、形状、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关键技巧,帮助学生提升绘画水平。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漂浮画创作的要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并撰写创作心得。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完成一幅具有个性的漂浮画作品。作品要求线条流畅、形状和谐、色彩搭配得当,并体现出浮世绘的风格特点。
五年级美术下册《漂浮的画》优秀教学案例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漂浮现象背后的原理和绘画技巧。在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漂浮现象?”“如何用画笔表现出物体的漂浮感?”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绘画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绘画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年级美术下册《漂浮的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五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经过前几个单元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基础技能训练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能力。然而,如何在绘画中融入创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漂浮的画》这一教学案例应运而生,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绘画技巧,通过观察、想象与实践,创作出具有立体感和漂浮感的美术作品。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教育专业用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本案例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绘画技巧、创意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既注重鼓励性原则,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漂浮的画》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根据油水不相容的特征,进行肌理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肌理的美,并运用吸附法制作简单的肌理作品。
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合理安排画面的点,线,面,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好一张肌理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扁平盛水容器2个、水拓画颜料套盒、多媒体、作品展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素描、版画、水彩画,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的画种—《漂浮的画》。
(二)新课:
(板书)出示课题:《漂浮的画》
教师问:什么叫漂浮的画呢?
1.教师讲解概念。
2.演示:在2个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在其中的一瓶放入颜料,另一瓶放入油性颜料,让学生观察油性颜料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性颜料浮在水面上。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油和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知道漂浮的原理:油水分离。
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
提问:我们怎么才能永久的保存水面上的画呢?
教师继续演示讲解:就是用拓印的方法,把水面上的肌理画吸附到纸上。
3.欣赏自然界中存在的肌理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创造出来肌理的天然美,陶冶情操。
4.欣赏生活中运用肌理的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肌理美,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
5.欣赏画家创作的肌理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肌理画有多美。
6.欣赏学生的肌理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信心,自己也能创作出肌理画。
7.肌理画的含义。
“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它也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8.介绍肌理画用到哪些工具:油性颜料,画针,画梳,水,纸,盆。
9.介绍肌理画的步骤:
第一步:把水倒入盆中。
第二步:油性颜料离水面高三厘米滴入,一次只挤一滴,不能多挤。
第三步:颜色停止扩散,在滳入其他颜色。
第四步:用画针,在水面上慢慢的搅动划动,既可形成花纹纹理。
第五步: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
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第六步:轻轻把纸张放入水盆中,与水面完全贴合,充分吸附水上的画,进行拓印。
第七步:静待五秒钟,用画针挑起画纸一角,双手提着画纸两边,向上提起。
第八步:把拓印好的画晾干即可。
10.观看肌理画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肌理画的制作过程。
11.欣赏专业老师的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优秀的肌理画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个追求的目标。
12.讲解专业老师的肌理作品为什么美?
因为,大师们画了两次肌理。
第一次画的肌理作为背景。
第二次画一些图形上去。
(比如:花,草,树,太阳……)
并且观看如何在第一画好的肌理基础上画第2次的制作视频。
13.欣赏作两次肌理的小视频,加深学生对肌理的高层次认识。
14.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他们这个年龄制作肌理画能达到的层次有多高,并刺激他们的创作愿望。
让他们的创作欲望,达到一个高点。
(三)学生作业:
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
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进行巡视辅导,并播放舒缓的音乐就,创造课堂良好的氛围。
(四)作业讲评:
教师把学生课堂作业搜集到前面的展板上来。
对作品进行自评,师评,进行适当的语言鼓励。
(五)课后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晾干。
待干了以后,可以根据肌理进行图案剪切创作。
例如:房子,衣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