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211148976_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211148976_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People人物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

《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膜拜鲁迅的作家文、图|赵小斌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的喜多郡大濑村。

他的启蒙教育主要来自祖母和母亲,祖母讲述的乡村民间传说,成为大江日后重要的创作源泉。

祖母和父亲于1944年相继去世,此后母亲成为他的主要教育者,而他母亲在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依然进城用大米为他换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再加上母亲珍藏的《鲁迅选集》等书,这些书不仅成为大江的阅读启蒙,更为他孤独与迷茫的幼小之心注入了文学的力量。

在“个人的体验”中徘徊少年大江的孤独与迷茫源自他10岁时,那一年日本签署了投降书。

据他后来回忆,二战时期,小学老师一直向他们灌输天皇是神圣的这种观念,教导大家从小要有为天皇赴死的勇气和决心。

正是战败与投降一事让大江意识到了不断重复的谎言与彻底的背叛,而这一意识,也自然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最早主题。

至于大江作品中流淌的骨血,则来自他在日本东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的求学经历:从拉伯雷到萨特,法国现代派和存在主义对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大江发表于1958年并斩获芥川奖的代表作《饲养》中表现得很明显。

这篇小说以少年视角,在诸多隐喻和象征中探讨着战争与人性。

1961年,大江以轰动日本的17岁少年山口二矢,刺杀左翼旗手浅昭稻次郎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十七岁》及姊妹篇《政治少年之死》。

该书在日本国内引发右翼势力的极度不满,导致大江和出版方连续数周受到死亡威胁。

小说描写了少年从身体觉醒(性欲的勃发与旺盛)到家庭放逐(与父母的隔阂和对长姐的伤害)再到投身右翼的狂热,以至刺杀左翼党魁以及终在狱中自尽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天皇的讽刺批判和对日本政治的反思。

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残疾儿”形象——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残疾儿”形象——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残疾儿”形象——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关怀[摘要] 1994年,大江健三郎作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登上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以此为契机,这位日本作家被世界认识,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翻译以及研究蜂拥而至。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以大江健三郎的长子光为原型的患有大脑残疾的人物形象频频出现。

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观察,逐渐找到了与残疾儿的共生之路。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将对自己的残疾孩子的个人关怀演化为对残疾弱者普遍的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残疾儿;弱者;人道主义大江健三郎曾说过,时代赋予了他三个主题:战后的解放感;核武器造成的痛苦;先天残疾的儿子的出生。

同时他也曾说,“在我的作家生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用在了写我那弱智的长子上”。

[1]p39读过大江作品的人就会明白确实如此,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总会有一个先天性残疾但有着异常音乐天赋的人物,他的原型就是大江光——大江健三郎的第一个孩子。

长子的缺陷源于他出生时的畸形——因为头盖骨缺损,脑子里的东西溢了出来,看起来像长了两个脑袋似的。

在经历了两次痛苦的手术之后,这个小生命虽然幸存下来了,但是在智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面对如何接受这个特殊的生命,大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心灵炼狱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广岛之行可以说是让大江最终选择承担照顾这个小生命的责任,与他共同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广岛通过对核辐射受害者的采访,大江看到了那些因战争而导致伤残的受害者们在面对未来不知还会有什么样的后遗症或并发症等着他们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这不禁使大江将自己的个人遭遇同民族的遭遇连接起来,残疾儿的降临同被投射原子弹都是不可抵挡的灾难,在面临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人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面对残疾和未知的未来继续存活下去,成了大江思考的问题。

同时在思考过程中,那些即使遭受了人世间最残酷的灾难的广岛人民并没有被残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击退,而是更勇敢更充满正气的继续活下去的精神给了大江勇气,也使大江开始逐渐关注残疾问题,开始残疾儿主题文学创作,并从对自己家庭中的残疾儿的关怀发展到普遍的对残疾弱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浅析大江健三郎的_鸟_

浅析大江健三郎的_鸟_

总第期414M angZhongLiterature浅析大江健三郎的《鸟》◎张婷1.大江健三郎生平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

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在渡边一夫教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在小说、时事评论和哲学论文等领域内视萨特为其引导者。

1994年以作品《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的体验》这部长篇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整部作品在暴动、自杀、通奸、畸形儿诞生等互相交织的社会场面中,插入维新精神和战后精神,无论在思想上和文体上都堪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高峰。

此外,他的小说《死者的奢华》、《饲育》、《鸟》等作品也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以他的短篇小说《鸟》为例,在分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矛盾和冲突的基础之上,揭露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残酷。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理想的美妙、自由和温暖文章在一开始就描写道:“无数鸟雀抖动羽毛,拍打翅膀的声音吵醒了他,使他睁开惺忪的眼睛。

他横躺着身子,懒懒地伸了一个懒腰。

这些鸟向他亲昵地围拢过来,有的停在他的脸上,有的站在他的胸口,细长坚硬的鸟足在他面前自由地走来走去。

[1]”正在惬意的时候,楼下母亲和男子的谈话打断了他和鸟儿的交流,他赶忙安慰受到惊吓的鸟儿们“谁都不会抓你们。

那些人,外面的人无法看到你们,不知道你们在这里停栖,当然也就不会抓你们。

”当他同意和男子一起前往其研究所,在车上的他仍然畅游在他的理想王国里,天真地认为房间里的那些鸟都是属于他自己的,不论他去往多么遥远的地方,只要他的一声召唤,鸟儿们就会聚集到他的身边,他永远都不会孤单。

这简直就像我们所说的乌托邦一样,在他的王国里,没有外人、没有竞争、没有压力,也没有所谓的烦恼。

他每天似睡非睡,整日与鸟为伴,鸟就是他的一切,或相互依偎,或相互交流,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妙。

自从有了这些鸟儿之后,他就辍学整日守在这间屋子里,已经有一年多了。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核灾难文学。

本文将从大江健三郎的生平背景、核灾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特点与分析等方面,逐一阐述。

一、大江健三郎的生平背景大江健三郎,1935年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在二战和战后几年,他经历了灾难和贫困,这为他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和生活经验。

在日本文化界,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争议和不同的评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二、核灾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核灾难文学是一种反映核事故或核战争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的文学体裁。

核灾难文学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出核灾难的可怕之处,以此来探究人文精神、生存意义等人类重要的话题。

核灾难文学的特点包括:1. 思想深刻、主题严肃,积极探讨人类精神及生存的本质;2. 对核灾难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3. 力求真实,表现手法多样,文学叙事能力强,常常采用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方式。

三、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包括《黑色雨》、《受雇人》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受到原子弹爆炸和核事故的严重影响,描写了人们在这些灾难中的生存和反抗。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核灾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 核灾难作品的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3.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思潮和时代特征。

四、核灾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作品主题鲜明,真实反映了核灾难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带来的难以想象的破坏和影响。

他深刻探究了人类文明的道德、精神、生存状态及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现象,呈现出了一种荒诞、无情的世界观。

大江健三郎通过描写各种恐怖和悲惨的经历,对人类社会的贪婪、家庭、友谊等情感进行深层分析,表现出了人类的软弱性和脆弱性。

大江健三郎对核时代人类灵魂救赎问题的独特认识

大江健三郎对核时代人类灵魂救赎问题的独特认识

2013.10学教育15大江健三郎对核时代人类灵魂救赎问题的独特认识王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要]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生活在核时代的人们的困惑与不安,并荣膺了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文学是有解决性的文学,在提出日益恶化的核时代里人们生的不安这一问题的同时,他也在文学中探讨“如何能够实现人类灵魂救赎”的答案。

通过对大江文学中“人类灵魂救赎”这一体系进行分析,也可更好地理解大江对“核问题”的独特认识。

[关键词]核时代;灵魂;救赎;根据地;宗教一、序言一九六三年是大江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为大江文学新的出发点。

这一年六月十三日,大江的长子大江光诞生了,不幸的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先天性头盖骨不健全的残疾儿。

在经历过友人逝世,儿子天生残疾的双重打击之后,大江创作了决心与身患残疾的长子共生为主题的小说《个人的体验》(1964年)和以广岛之行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广岛札记》(1965年)。

从此,“与残疾儿的共生”及“核问题”就成为大江文学中并驾齐驱的两个极为重要的主题。

作为一个文学家,大江在执著于对“灵魂救赎”的探索的同时,也竭力在自己的文学中探索人类能够生存下去的“灵魂救赎”的方法。

二、“灵魂救赎”问题初探大江最初提出“灵魂救赎”这一命题,始于一九六五年所出版的《广岛札记》。

他在《广岛札记尾声告别广岛》中不但表达了对原爆受害者的同情与关心,同时也开始摸索能够与这种悲惨的“终结”景象相对抗的“灵魂”得以超脱的方法。

从《广岛札记》开始时至今日,大江一直把自己视作“原爆受害者的同伴”,从未改变。

大江之所以如此执着也许是他坚信,纵使恐怖的世界末日可能会到来,但只有怀揣“原爆受害者同伴”的勇气,才能够在黑暗中寻找到灵魂再生的力量。

一直以来,日本政治家们一面在倡导“无核化三原则”,一面却在美国的核保护伞的荫庇下幻想着未来的和平。

日本“战后文学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文学日本战后文学“(指二次大战后的文学)出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局面。

无论从作品形式还是内容来看,它都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从思想角度来衡量的话,战后文学者思想之深奥,也是其他时代无法企及的。

大江健三郎对战后文学者评价非常之高。

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中特意提及“战后文学者”一词,说明战后文学者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一篇题为《同时代的战后》评论中也指出:“在我们面前,战后文学者的创作仍在进行。

给他们冠以战后文学者这一称号,也许是我国近代以来文学词语中最有意义的一词。

这决非是个人随意或是某政治集团臆造出来的,而是由时代培育出来的。

”日本战后文学是在一片废墟中站立起来的。

战后派的许多作家经历过战争,有的手上甚至还沾有血腥。

战后派文学的出发点首先站在历史的审判台上,控诉了惨无人道的战争行为。

日本战后文学还有一个出发点,即在广岛长崎发生的灭绝人性的原子弹爆炸。

所以,战后派文学不光停留在反战意义上,他们的文学作品还证实了人类所经历的最黑暗的时代。

此外,日本战后文学另有一个新的经验,即在体验了民主主义制度之后,它对任何事物任何思想都不抱绝对的价值观。

换言之,它们蕴藏了否定一切的力量。

战后文学者即为同时代的战后思想者,因为他们的文学思想与“战后”有特殊关系。

正如战后作家大冈升平所指出的那样,“谈论大江健三郎,不外乎要涉及到三分之一的战后文学。

”此语说明了大江健三郎与战后文学的特殊关系以及大江文学的重要性。

日本战后文学复苏之快出乎一般人意料。

在短时期内许多杂志纷纷创刊、复刊,犹如雨后春笋。

同时战前受到压制的左翼作家,一个个扬眉吐气,他们纷纷拿起笔来写作。

但与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等战前进步小说相比,战后的进步作家多以描写本人生活为主,社会题材明显减退,这也是左翼文学走向衰弱的迹象。

不过,运用“私小说”手法来描写作家本人的生活本就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特点。

1960年,大江健三郎作为日本作家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访问了新中国。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鸟对人生的折射-最新年文档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鸟对人生的折射-最新年文档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鸟对人生的折射-最新年文档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鸟对人生的折射《个人的体验》是日本著名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品之一,凭借这部作品,大江健三郎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自大江健三郎的这部作品发表之后,便在日本引起了高度的关注,许多评论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论,且意见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结尾提出了质疑与批判,认为结局过于突兀,缺乏文学固有的内在逻辑性。

但是大江健三郎本人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小说结局是符合故事情节发展需要的,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不合理。

《个人的体验》在翻译成英文进行出版发行时,出版社曾经要求作者大江健三郎把结尾部分删掉,但是大江健三郎拒绝了这个要求,因此英译本也保留了日文版的完整故事情节。

综观大江健三郎对《个人的体验》的构思创作以及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批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那就是小说结尾是不是真的像评论所说的那样突兀呢?大江健三郎为什么不同意英译本出版社删掉小说结尾?通过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鸟的琐碎生活,大江健三郎想要真正告诉读者什么主题?演绎何种人生体验?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主人公鸟的成长过程来探索他对人生意义的折射。

一善念与恶念的斗争《个人的体验》中,大江健三郎为读者设定的主人公鸟是一个对于现实生活不满,常常处于失望与躁动中的形象。

鸟由于自身生活存在着固有的缺失,因此他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得他对生活充满了抱怨与不安,内心总是展现出狂躁不安的状态。

在学校读书期间,鸟曾经因为酗酒被学校勒令退学;在得到教授的赏识,并娶教授女儿为妻之后,鸟本应安于自己的小生活,但是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在教授的帮助下,鸟有了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可是这也不能填补他内心的无助与空虚;妻子怀孕之后,即将为人父的鸟本应该万分喜悦,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向往,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感到快乐与幸福。

即使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已经很美满了,但是鸟对自己平淡而乏味的生活厌恶至极,他总是担心自己会被这味同嚼蜡的乏味生活所吞没,他所向往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了刺激与冒险,因此他的梦想是去遥远的非洲大陆,去探索未知彼岸的不平凡的生活。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4年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2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4年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2

荣获诺奖授奖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核武器的悲惨后果是与脑功能障碍的儿子问题自然相关的另一个主题。

大江通过萨特的存在主义获得的哲学要素——人生的悖谬、无可逃脱的责任、人的尊严——贯彻其作品始终,形成了大江文学的一个特征。

……大江说他的眼睛并没有盯着世界的听众,只是在对日本的读者说话。

但是,他的作品中却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

使他回归自我主题的强烈迷恋消除了(语言等)障碍。

我们终于对作品中的人物感到亲切,对其变化感到惊讶,理解了作者有关真实与肉眼所见的一切均毫无价值这一见解。

但价值存在于另外的层次,往往从众多变相的人和事物中最终产生纯人文主义的理想形象,我们大家全都关注的感人形象。

”演说1994年12月7日,大江健三郎在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文学院发表了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直译应为《暧昧的日本的我》。

因受奖辞中多处借此标题进行对比说明,为便于理解,除标题外,其他各处均直译为“暧昧的日本的我”)的演讲,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文艺理念和文学主张。

大江说,第一个站在这里的日语作家川端康成,曾在此发表过题为《美丽的日本的我》的讲演。

这一讲演极为美丽,同时也极为暧昧。

这里使用的英语单词vague,即相当于日语中“暧昧的”这一形容词。

川端或许有意识地选择了“暧昧”,并且预先用讲演的标题来进行提示。

这是通过日语中“美丽的日本的”里“的”这个助词的功能来体现的。

以“暧昧”这个词为起点,大江的受奖辞着力描述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日本》的文化处境和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的关联。

“倘若可能,为了我国的文明,为了不是因为文学和哲学,而是通过电子工程学和汽车生产工艺学而为世界所知的我国的文明,我希望能够起到叶芝的作用。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那种破坏性的盲信,曾践踏了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民的理智。

而我,则是拥有这种历史的国家的一位国民。

探析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探析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探析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边缘意识——以《万延元年的足球》为中心摘要:在日本文坛中大江健三郎可谓是独特而又优秀的一位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多数夹杂着暴动、现实、传说、为一体的交织情节。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以万延元年的足球》这部作品中就高度展示了边缘文化与日本中央权力的对抗意识,并警醒人们要时刻对道德观进行审查,在道德边缘意识中不断加强道德文化。

在如今这个主流当道的时代中,人们总是在无形中忽略了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意识,大江健三郎在此书中却通过特别的手法抨击了时代主流文化意识,并不断为主流文化注入新生力量,高举文化边缘大旗,争做文化边缘的实践者。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边缘文化;《万延元年的足球》;目录:探析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1)——以《万延元年的足球》为中心 (1)摘要: (1)关键词: (1)目录: (2)引言: (3)一、边缘文化的思想及概念 (3)1.1.1边缘文化概念详说之地理概念 (3)1.1.2边缘文化概念详说之文化概念 (4)二、森林的情节 (4)2.1森林的深处之童话世界 (5)2.2森林的深处之根所所在地 (5)三、边缘意识与当代社会 (6)总结: (6)参考文献: (7)引言: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作品中,边缘意识的发展至今为止已有了多方面的论述。

万延元年的创作初期始于1860年3月18日,正是幕府迫于坚船利炮的非常时期,在安政七年时期才得以结束,而后的15天才改为万延元年。

在最初作者初渐意识道德与日本文化不多的时期中,大江健三郎凭借着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在这片神奇又奢靡的世界中刻画出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在其文学作品中《万延元年的足球》中,大江健三郎运用了自身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书中主人公鹰四在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之后而后到了美国,在美国的后续生活感到沉沦不安,相继又回到故乡,远离尘世喧嚣的一些列故事情节,展示出了对社会边缘意识的批判,同时,也展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思考,对人生命运的重视,更形象的展现出了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倾向。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日本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01 个人生活
03 创作特点
目录
02 成长经历 04 人物评价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2023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南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日本著名作 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1年进入当时的国民学校, 1945年,大江健三郎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 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50年3月,大江健三郎15岁时自大濑中学毕业,4月升入爱媛县立内子高等学校,翌年4月转入夏目漱石曾 经执教的名校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在整个中学时代,创作的诗歌、评论、随笔和短篇小说等文学习作近40 首(篇)。
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二类, 1956年4月,转入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师从日本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 者渡边一夫教授。1957年5月,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获《东京大学新闻刊》“五月祭奖”。1958年,具有标 志性意义的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以职业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坛。 1 9 6 5 年 《 个 人 的 体 验 》 获 第 11 次 “ 新 潮 文 学 奖 ” 。 1 9 6 7 年 发 表 《 万 延 元 年 的 足 球 》 , 获 第 3 次 “ 谷 崎 润 一 郎 奖 ” 。 1989年,荣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1992年,又获得意大利的“蒙特罗文学奖”。1973年, 长篇小说《洪水荡及我的灵魂》,获第26次“野间文学奖”。 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以森林神话为背景,探索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寻求世界和谐,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东方存在主义意识。

大江健三郎与艾略特作品中的小老头对比

大江健三郎与艾略特作品中的小老头对比

大江健三郎与艾略特作品中的小老头对比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与川端康成相比,大江健三郎更多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思想和英语诗歌。

在大江健三郎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个小老头,他叫长江古义人。

这个形象源于英国现代诗人艾略特,艾略特在诗歌《小老头》、《荒原》、《四个四重奏》中都有描写过一个小老头的形象。

国内研究者大多研究大江健三郎小说的艺术和思想,对于大江健三郎小说艺术和思想的渊源则研究不足。

本文对大江健三郎与艾略特作品中小老头进行比较,并分析大江健三郎对艾略特的接受情况及原因。

1 艾略特诗歌中的小老头形象1. 1 小老头的形象《小老头》是艾略特在 1920 年发表的诗歌,诗中描写了小老头在失去对理性的信任之后迷茫、空虚的精神状态。

诗歌一开头就出现了小老头的形象:“这就是我,干旱的月份里,一个老头子,听一个孩子为我读书,等待着雨。

”[1]小老头没有参加过战争,没有过辉煌的战绩,而是和他的房东一样,整天无所事事,所干的都是一些家庭琐事。

从此可以看出,小老头是个一事无成,整天陷入无意义而又繁琐的生活中的形象。

“有了知识,又能有什么赦免呢?”人们以为从历史中可以获得绝对真理,然而,从历史中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帮助人们逃离苦海。

而是导致了世界的混乱:“英雄主义生发了非人性的罪恶,道德却被粗鲁的罪行强加于我们身上”.这一小节,小老头对理性和知识进行了怀疑和批判,认为理性和知识并没有像人们所向往的那样给予人行动的指南,相反,人们盲目的相信知识却使人类陷入了苦难。

以上是《小老头》中的小老头的形象:无信仰、怀疑知识与理性、迷茫而失落。

然而在诗歌中艾略特并没有解释小老头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缓解这种“症状”的解药。

但是,《小老头》本来是《荒原》的开头[2],后来艾略特将它作为单独的一首诗发表了。

也就是说小老头的形象还需要参考艾略特的长诗《荒原》。

1. 2 《荒原》中小老头的形象在《死者的葬仪》中艾略特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死亡的土地上生长着丁香花,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春雨搅动着迟钝的树根。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在日外国人形象——以《饲育》《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在日外国人形象——以《饲育》《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

2021年4月第18卷第4期Apr.2021Vol.18No.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在日外国人形象——以《饲育》《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晏昭平,智晓敏(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摘要:大江健三郎作品中有许多外国人形象描写,其中有的是以集体形象出现,有的则是对个体详细描述。

《饲育》中黑人士兵的遭遇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朝鲜人游离于日本社会边缘,不被当地人认可;《个人的体验》中来自巴尔干半岛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官有个人的追求,但也并没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只有俄罗斯人后裔火见子完全融入了日本社会。

另外可以发现,亚洲其他国家的人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而欧美人则处相对优势地位。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外国人形象;他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中有许多关于战争、民主和灵魂的思考”大江小时候在四国的乡村接受教育时,日本已经形成了帝国专制体制,学校灌输的国家意识形态使其内心产生了抵触”中学时期接触到的民主思想使得他在思想上确定了自我主权,但战后日本的民主不断遭到破坏则令他感到痛苦”进入东京大学后大江开始了小说创作,他的小说结合了自身成长经历和个人体验去展现对战争的反思和精神上的挣扎与救赎”这些题材的小说中在日本的外国人成为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在日本关于大江作品和思想的研究众多,但大都着眼于日本人自身,少有探讨作品中的外国人”在中国则是1994年大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关于他的研究才兴起”起初的研究以小说文本的翻译为主,其后的研究也多关注于存在主义与大江小说的联系,21世纪后的研究开始注意到作品中的互文关系等,出现了对大江小说的不同侧面解读叫但其中关于大江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的研究依旧罕见,通过这些外国人的形象我们可以去发现大江对于人本身以及自我和他者的思考”本文主要分析《饲育》《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三部作品中在日外国人,从在日外国士兵、朝鲜劳工、驻日本的外交人员及外国人后裔的形象解读去探讨作品和日本社会文化背景”―、在日外国士兵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受到自身对教育、日本发动战争和战后日本民主被破坏等问题反思的影响,其中涉及战争的题材较多,这些作品里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在日外国士兵”在这之中既有敌方战俘、也有占领日本后肆意妄为的外国大兵”《饲育》围绕着被捕的外国黑人士兵展开,作品开头部分描写了主人公身为小孩的“我”对外国士兵的猜想:“他们微微冒汗的皮肤和刺鼻的体臭,仿佛一个季节般即将弥漫整个山谷”“我觉得外国士兵正躲在高高的开满了草穗般花朵的枞树枝上,透过细密的绿色针叶监视着父亲他们”他们那臃肿的飞行服上沾满了枞树花,这使他们看上去像一只只冬眠前的肥松鼠吧””在见到飞机失事被捕的外国士兵前,“我”把他们腻想成松鼠那样的偏野兽形象,体现了村里人对外国人士兵的无知与轻微恐惧,也与后面亲眼见到被捕士兵时形成对比”大人们将黑皮肤的“猎物”带回来时,他穿着草绿色制服和沉重笨拙的靴子,脚被缠上了套野猪的绳索,一瘸一拐地走来”黑人士兵第一次出现在村民的视野中时是以被捕的“猎物”形象,而不是像小孩们预想的那样穿着灰褐色的丝绸飞行服和黑色鞣皮飞行靴”“村庄中的所有人并没有将这个美国士兵当作一个人那样去看待,而是将这个人当成了一个牲口,所谓的牲口就是被剥夺了所有的自主权,成为村庄当中的公产或者附庸冋””其后黑人被关押在黑漆漆的、如野兽巢穴的仓库中”“我”第一次去给他送食物时对他也有如同面对野兽般的恐惧遥但在与孩子们慢慢变得亲近的交往中,黑人慢慢地有了“人”的形象:他的头上有短短的卷发,呈小旋涡形状,耳朵像狼一样竖起来,嘴唇如橡胶质那样厚,胳膊很长,粗手上长着硬毛,身体黑地发光,身上有像腐蚀性毒素般的臭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对黑人的恐惧和戒备心逐渐降低,他被允许走出仓库到外面与孩子们一起玩耍袁孩子们发现他像个人似的也会嬉戏打闹、也需要洗澡、也有性欲”孩子们逐渐发现他好像是一个人类,并和他产生了近乎人性的纽带”孩子们通过切身接触终于对被捕黑人士兵有了自己的认识,黑人的兽类的形象在孩子们中间开始渐渐消散”孩子们虽然是抱着好奇心去接触他,但黑人温顺的性格给了孩子们一段美好的记忆,渐渐地对他产生了友情”黑人的形象也由野猪般的兽类转变成了人类的形象”但孩子们让黑人和山羊交配则是不可忽视的歧视性对待[3]遥在与孩子们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前,上级政府传来了要带走黑人的消息,而黑人的求生欲驱使他铤而走险地绑架了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WX22)作者简介:晏昭平(1991-),男,四川泸州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智晓敏(1977-),女,江苏苏州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语言教育。

论大江健三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色

论大江健三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色

论大江健三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色南京大学叶琳摘要:大江健三郎是继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现当代著名作家!他凭藉敏锐的观察力和哲理性思考,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入了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并通过自己文学世界的小宇宙(故乡、森林、绿树和生活在同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折射到世界文学的大宇宙,以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乃至整个宇宙为中心内容!他立足现实,又以超强的想象力超越现实,把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同日本式的神话融为一体,使作品既写实又浪漫,既有人类共同生活的内容,充满现实主义的色彩,又带有浓郁的传奇风格!其文学创作在凸显日本现代文学之美的同时,把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境地!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批判现实主义Title:A Discussion of the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Kenzaburo OeAbstract:Kenzaburo Oe is the second contemporary writer in Japan to receive the“Nobel Prize”after Yasunaii Kawabata.By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sharp observatory skills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he invokes some of the common issues that human beings care about in his work.Through his writing,he embodies a small universe of his own work including his hometown,forests,trees and people who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ociety,which he projects to the bigger universe of the worlds literature,with the planet earth we live on and the whole universe as its very core.Henotonlybaseshisworkonreality,butalsotranscendsitwithhisstrong imagination.He combines som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real life with Japanese mythology;thus his work is both realistic and romantic,portraying real life"作者简介: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文学与文学理论。

大江健三郎战争主题小说的创作特色

大江健三郎战争主题小说的创作特色

大江健三郎战争主题小说的创作特色∗史文娟(晋中学院ꎬ山西晋中030619)摘㊀要: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ꎮ他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ꎬ或通过孩子的眼光ꎬ或塑造边缘化的人物ꎬ表达对战争的反思ꎬ探寻人性的本质ꎮ他的作品中充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反战意识ꎬ抨击了战争中的丑恶力量和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ꎬ形成了一种迥异于其他日本作家的战争观ꎮ关键词:大江健三郎ꎻ战争题材ꎻ边缘人群ꎻ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2103(2019)06-0097-04㊀㊀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瑞康成后又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ꎮ他生于1935年ꎬ童年经历的二战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ꎬ这奠定了他成年后反战的创作思想和 始终保持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怀的热情ꎮ 这种关注也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批判性特征ꎮ作为日本二战后的代表作家之一ꎬ大江健三郎自大学时代开始ꎬ就凭借«奇妙的工作»㊁«饲育»㊁«个人体验»等多部创作不断斩获各大文学奖项ꎬ树立了在日本文坛的扎实地位ꎬ更是在1994年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 ꎮ大江健三郎每个创作时期的作品都有较大反差ꎬ前期受到萨特 存在主义 影响[1]ꎬ关注个人体验ꎬ重点放在了 墙壁 意识和 徒劳 意识的表达ꎮ随后他将 性 与 政治 引入了创作ꎬ并以广岛原子弹实验作为转折点ꎬ将死亡㊁危机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ꎬ关注边缘人群在战争中受到的摧残ꎮ本文拟围绕其创作的部分战争主题作品ꎬ对大江健三郎小说进行分析ꎬ希望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其创作意识和创作风格的理解ꎮ一㊁背负着个人创伤的战争环境描写大江健三郎出生在日本的山野森林间ꎮ据他回忆ꎬ他的童年本来是无比宁静且令人神往的ꎬ然而ꎬ二战的炮火令这样的边远地区也陷入了恐慌ꎬ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助和伤痛ꎬ并在不情愿下结束了美好的童年生活ꎬ提早陷入了对战争的恐惧与动荡中ꎮ源于切身感受ꎬ战争给他的直接影响有几点:一是周遭环境的变化ꎻ二是原本亲善的人群变得面目全非ꎻ三是忍受身体的饥饿和苦痛ꎻ四是整日担惊受怕ꎬ陷入了自己也要到前线打仗的恐惧ꎮ所幸ꎬ大江童年之时ꎬ二战即将结束ꎬ这些恐慌维持的时间并不久ꎬ而他也侥幸逃过了赴前线当兵ꎮ童年的经历让他的创作聚焦于深深地反思和人性的救赎上ꎬ甚至波及了他的一生ꎮ不难发现ꎬ他的小说作品基本上都与战争有关ꎬ其中以«饲育»㊁«感化院的少年»最为典型ꎬ二者都是融入了极强的个人战争感悟[2]ꎮ他并不直接描写战争攻打的激烈与血肉模糊的场景ꎬ而是将 战争 作为背景植入到作品的框架当中ꎬ以此为烘托ꎬ描写偏远的山庄和森林中发生的故事ꎬ故事中往往有着被战争波及的痕迹ꎮ比如:淡泊且对立的父子关系㊁单纯善良的孩子㊁简单粗暴且无脑的村民㊁相对封闭的森林环境㊁激动的战争情绪等等ꎮ这些在原本安静封闭的山村和森林环境中本是不应当存在的ꎬ然而战争的蔓延带给了村庄和森林格格不入的生活内涵ꎬ原本宁静的环境被打破ꎬ原本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变得不正常起来ꎮ心灵纯净质朴的孩子们大多在无法接受的战争现实面前变得冷漠无助ꎬ带有无法融入整体环境的悲凉情绪ꎬ让读79第41卷第6期Vol.41㊀No.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泽学院学报JournalofHeze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2月Dec.㊀2019∗收稿日期:2019-05-12基金项目:晋中学院 1331工程 创客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Jz2019x)作者简介:史文娟(1982 )ꎬ女ꎬ山西晋中人ꎬ讲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ꎮ者不禁叹息ꎮ村庄和森林原本是人们认为的避难所和理想国ꎬ充满了乌托邦式的幻想ꎬ但是战争打破了这一切ꎬ大人们的冷漠和残酷与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形成强烈的反差ꎬ这是大江童年时真实感受的反映ꎮ二㊁关注边缘人群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大江大儿子的降生ꎬ让他与残障人群有了亲密的关联ꎮ他不得不被迫加入到边缘人群的世界当中ꎮ生活给予了他艰苦和磨难ꎬ他对儿子的痛苦感同身受ꎬ因此他的作品中多了对感化院的少年㊁智障儿童㊁心理障碍㊁残疾人等的关注ꎮ大江健三郎的笔下ꎬ塑造了许多边缘化的人群ꎬ比如 峪谷村庄 ꎬ这既是他曾经年少生活过得地方ꎬ也是他笔下常常出现的地方ꎬ在这个地方ꎬ他塑造了 逃兵 ㊁ 疯子 ㊁ 残疾人 等等特殊人群ꎮ他们既不是战争中冲在一线的士兵ꎬ也不是常见的普通人ꎬ但大江却安排这些特殊人群在他的作品中与心灵纯洁善良的孩子们成为 朋友 ꎮ大江在«我的战争文学»中曾说道:从创作的动机上来讲ꎬ«饲育»中孩子们在村庄里看守着的黑人士兵是饲育的对象ꎬ战争就好比是峪谷山庄远方的洪水ꎬ随着黑人的暴力死亡ꎬ这洪水也随之涌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当中[3]ꎮ«饲育»是大江早期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ꎬ在这部作品中ꎬ他以第一人称 我 的视角ꎬ构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ꎮ一名黑人飞行员ꎬ被 我 的父亲看守ꎬ并关押在家中的地下室ꎮ我则每日为这名黑人送饭ꎬ黑人飞行员俨然成 我 和父亲饲育在家中一般ꎮ而关押期间ꎬ 我 常常带着黑人在村子里游逛ꎬ村民也对这景象欣然接受ꎬ并且一些小朋友还羡慕 我 能够与黑人成为 朋友 ꎮ这里的 黑人士兵 就是典型的边缘化人群代表ꎬ他因何原因到了村庄并没有冗述ꎬ只是将这样的人物植入到了原本宁静的村庄中ꎬ显然读者直观的感受到了这样的边缘人群在战争中失去自由㊁失去人的尊严㊁失去话语权等等方面的不平等境遇ꎬ并联想到一个个子高高的黑人士兵战俘整日里被无知的孩童拉着铁链到处游逛ꎬ是怎样的一个场景ꎮ大江通过这样的描写ꎬ激起了人们对边缘人群在战争中遭受创伤的怜悯和同情ꎮ直到村里的书记带来要将 黑人 处置的消息ꎬ整个故事开始转折ꎬ 我 单纯的以为与黑人还是朋友ꎬ便跑去向他告密ꎬ谁知平日里柔和的黑人居然用刀抵着我的脖子ꎮ看到自己成为了人质ꎬ往日里平静的村民也开始了暴怒ꎬ这些人当中自然也包括了 我 的父亲ꎮ虽然我极力希望人们不要如此暴躁ꎬ但是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ꎮ最终ꎬ 我 的左手㊁黑人连同那位书记一同消亡ꎬ成为了故事的结局ꎮ村庄虽然恢复了往日的宁静ꎬ但我的内心却因此留下了无法填平的恐惧和折磨一生的阴影ꎮ这样的转折ꎬ看似源自于黑人的暴力举动ꎬ实际则是他替被战争剥夺的生命进行的控诉ꎬ一个人的生命在战争背景下变得一文不值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还不够ꎬ最后连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ꎬ这深刻的表达出了边缘人群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ꎬ有无助悲凉之感ꎮ三㊁从少儿眼光看战争ꎬ强调少儿的战争体验以孩童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战争对儿童造成的巨大心灵迫害ꎬ并从反面抨击在战争环境中大人们丑陋的嘴脸和扭曲的人性是大江健三郎创作初期的特征ꎮ如在«饲育»中ꎬ全篇以少儿的视角来进行讲述和直观的情感表达ꎬ以孩童单纯的思想来面对战争中的 战俘 ꎬ孩子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有战争㊁战争中的战俘意味着什么ꎬ他们只是被不同的肤色吸引而感到好奇ꎬ天真的以为能够与战俘通过长期的相处成为朋友ꎬ并在危难时刻ꎬ真的以牺牲自我来保护 朋友 的安全ꎬ即便是受到所谓 朋友 的反扑ꎬ危及生命之时ꎬ仍然希望一切仍然是最初平静的模样ꎮ孩子们无法理解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境遇时展现出的两幅面孔ꎬ更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ꎮ然而矛盾也因此展现出来:他们不懂为什么有战争ꎬ却沦为了战争的帮凶 给战俘送饭ꎬ带战俘游逛ꎮ他们天真的以为与战俘成为了朋友ꎬ但却换来了刀刃和挟持ꎮ他们为了保护战俘而告密ꎬ却最终因为自己的告密引发了更大的骚乱ꎬ不仅令战俘丧命ꎬ更赔上了自己的手臂ꎮ在大人创造的战争世界中ꎬ孩童沦为了牺牲品ꎮ他们不懂战争却不置可否的成为了战争的一份子ꎬ他们没有知情权ꎬ更没有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和能力ꎬ就连孩童时期本来该有的童年娱乐ꎬ都笼罩上了一层战争的阴霾ꎮ作品中写到: 我和弟弟是被坚硬的表皮和厚厚的果肉紧紧包裹着的㊁粘附着嫩皮的绿色小种89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子ꎮ这种子柔软娇嫩ꎬ只要接触到户外的光线ꎬ便会痛得颤抖剥落ꎮ坚硬的表皮外ꎬ在屋顶放眼可及的远方狭长耀眼的大海边ꎬ那层峦叠嶂的群山对面的城市里ꎬ旷日持久的㊁如传说般雄壮却显拙劣的战争正吐出窒闷的空气ꎮ但是ꎬ战争对于我们ꎬ不过是村里小伙子的远征和邮差时尔送来的阵亡通知罢了ꎮ战争未渗入坚硬的表皮和厚厚的果肉ꎮ最近开始飞越村子上空的 敌 机ꎬ于我们不过是一种希奇的鸟儿罢了ꎮ 那些看似残酷的景象ꎬ于这些懵懂的孩童而言过于荒诞㊁过于不真实ꎬ甚至是天空中掠过的飞机ꎬ也不过是一种稀奇的鸟儿罢了ꎮ孩童本纯真ꎬ奈何生在了一个残酷的年代ꎬ饱受战争的摧残ꎬ这是一种在懵懂无知㊁纯洁无瑕与战争的残酷现实之间产生的矛盾ꎬ更是战争带给千万孩童终生难以平复的创伤[4]ꎮ另一部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感化院的少年»(又名:«掐去病芽ꎬ勒死坏种»或«拔苗斩仔»)讲述了二战末期ꎬ十五名原本生活在感化院的少年被疏散到村庄ꎬ并被村民看管和劳役ꎮ由于瘟疫横行ꎬ村民丢下这些少年自己逃走了ꎬ而少年们惟有依靠自己与自然和现实的搏斗来获得生存的希望ꎬ但少年们也接连丧生ꎮ当村民们返回村庄后ꎬ发现孩子们偷吃了村里遗留的粮食和盐巴ꎬ便准备将他们审判ꎮ这时ꎬ传来了第二批孩子即将到来的消息ꎬ村长为了避免事情败露ꎬ便百般计谋ꎬ要求孩子们隐瞒真相ꎬ在他人都顺从的状况下ꎬ 我 坚持真相ꎬ并拼死向自然深处跑去ꎮ这部作品选择的描写对象是本就触犯了法律而被囚禁在感化院的孩子们ꎬ但具体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ꎬ文中并没有逐一详解ꎬ无论怎样ꎬ面对战争对家园和国土的侵袭ꎬ他们只是弱小的群体ꎬ应当得到庇护ꎬ然而作品却塑造了一群无良的村民形象ꎬ他们不顾孩子们的死活ꎬ在危难中丢弃他们ꎬ对他们的自救行为还要审判ꎬ人性的假丑恶暴露无遗ꎮ感化院的孩子们也因此过早的接触到了社会的黑暗面ꎬ在本就国土飘摇的战争环境中ꎬ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更深刻的阴影ꎮ这里不仅仅抨击了战争为少年人带来的摧残和迫害ꎬ更揭露了在战争阴霾笼罩下ꎬ那些大人们变得丑陋的人性和扭曲的心灵ꎮ小说中最终坚持不屈服的 我选择拼命跑向自然ꎬ或许是在寻找另一种能够对抗现实的制度或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ꎮ大江健三郎曾在公开场合阐述过自己的观点ꎬ他说: 在杀人的时代ꎬ战争使整个国家都疯狂了ꎮ在人们情念的折褶和身体的每个角落里ꎬ在森林㊁街道和空中到处都弥漫着疯狂的气氛ꎮ 这两部作品充分验证了这一点ꎮ在战争的摧残下ꎬ父子关系极端对立ꎬ和蔼可亲的村民变得面目狰狞ꎬ昔日的好朋友反目成仇ꎬ成群结队的伙伴分崩离析ꎬ家园不再是家园成为了受难所ꎬ庇护所不再是庇护所成为了火坑 所有昔日里美好的情感和东西都被战争的炮火碾碎ꎬ所有曾经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性都在战争的阴霾下被吞噬扭曲ꎬ这样的环境催动着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人性的丑陋和现实的冰冷ꎬ他们不再拥有本该拥有的天真与懵懂ꎬ更不再对未来充满相信和希冀ꎮ现实的残酷为孩子们树立起了冰冷的墙壁ꎬ而他们在无尽的孤独和绝望中用自己幼小的身躯顽强抵抗着ꎬ令人读后充满感慨ꎮ上天赐予了大江健三郎一个不够健康的孩子ꎬ他亲身经历了孩子与病魔对抗的种种苦痛ꎬ也从一个边缘人群家长的角度深入到边缘人群当中ꎬ体验他们的人生ꎬ这也激励他通过对类似感化院的少年㊁残疾儿童㊁心理疾病儿童人群等等这些边缘人群的战争体验ꎬ来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爱ꎬ也阐述了他认为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ꎬ在战争面前所受到的摧残与伤害都是无差别的ꎬ都应当给予关注ꎬ而对于边缘人群ꎬ似乎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ꎮ四㊁公正的看待ꎬ理性的反思大江健三郎曾说过: 文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考虑如何对孩提时代想象过ꎬ后来现实中真正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冲击进行正面激励ꎬ如何让人们更有勇气ꎮ 而他也始终都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在进行创作ꎮ他对战争的态度是充满人道主义的ꎬ同时也始终能够公平客观的看待日本发起战争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造成的摧残ꎬ认为应当勇于面对自身犯下的错误ꎬ并向他国忏悔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ꎬ人们应当通过战争的反思获取勇于直面罪行和进行忏悔的勇气ꎬ而不是掩盖事实ꎮ首先ꎬ他通过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感关怀ꎬ基于广岛核武器事件ꎬ他创作了小说«个人的体验»ꎬ并出版了一些散文㊁随笔等作品ꎬ这些都是围绕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性伤99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史文娟:大江健三郎战争主题小说的创作特色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害为主题的[5]ꎮ对他而言ꎬ出生于二战期间ꎬ他的童年始终生活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ꎬ他曾不止一次地从战争的噩梦中醒来ꎬ整日担忧着自己被送上战场ꎬ他相信与他同一时期长大的孩子们都有过这样相同的担忧ꎬ所幸随着广岛原子弹的投放ꎬ战争结束了ꎮ在他们年少时ꎬ曾经以为原子弹㊁核武器是结束战争㊁拯救日本的利器ꎬ然而长大了才发现ꎬ核武器的使用才是战争对世界造成的最大伤害ꎮ以广岛为例ꎬ战争虽然结束ꎬ但广岛人民的厄运才刚刚开始ꎮ大江健三郎在«广岛札记»中写道: 我们对原子弹的认识是由于原子弹的威力ꎬ而不是原子弹爆炸后的人类悲剧ꎮ 他亲自到广岛进行实地考察ꎬ了解核武器爆炸后对当地人民的长久伤害ꎬ并以广岛事件为源头ꎬ不断的向战争的原点㊁元凶发起灵魂拷问ꎬ甚至在近期的一些作品中ꎬ采取未来虚构假想的形式来为读者虚构了一个被核武器影响和支配的世界景象ꎬ并以此为人类敲响了 核武器必须杜绝 这样的警钟ꎮ其次ꎬ大江健三郎对战争始终采取反省的态度ꎮ对日本侵华战争ꎬ他从来不回避不否认ꎬ他曾公开表示ꎬ日本应当勇于承担起自己在对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ꎬ并认为 南京大屠杀 是日本造成的世界级的惨案ꎬ日本应当在战后深刻的反思和忏悔战争中的罪行ꎻ他公开表示ꎬ不同意某些日本右派分子拒不承认历史并篡改教科书ꎬ试图掩盖对华罪行的做法ꎬ认为日本首先应当在道德上承认对华的伤害ꎬ任何篡改和掩盖行为都是不道德的ꎬ并表示日本应当在未来的无数岁月里应深刻的用实际行动向中国人民表示歉意ꎮ他的这种思想小说在«十七岁»㊁«政治少年之死»当中都有所展露[6]ꎮ参考文献:[1]周海林.评大江健三郎的战争反思录 «拔苗斩仔»[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1995(3):29-33. [2]王新新.发心中所感斥战争之罪 论大江健三郎随笔的反战观[J].东北亚论坛ꎬ2003(1):29-32. [3]吴岚.论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反思 以其早期短篇小说为例[J].北方文学(下)ꎬ2013(12):84-87. [4]周游.三.一一东日本大地震后再看大江健三郎[J].北方文学ꎬ2013(1):38-39.[5]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08.[6]刘光宇.«夏天的花»艺术浅析[J].日本学论坛ꎬ1997(4):17-18.TheCreativeFeaturesofKenzaburoOe sWar-themedNovelsSHIWen-Juan(JinzhongUniversityꎬJinzhongShanxi030619ꎬChina)Abstract:KenzaburoOeisafamousJapanesewriterafterthewars.Hiswar-themednovelsexpressesthere ̄flectiononthewarandexplorestheessenceofhumannatureꎬeitherthroughtheeyesofchildrenorsomemarginal ̄izedcharacters.Hisworksarefullofstronghumanitarianconcernandanti-warconsciousnessꎬattackingtheuglyforcesinthewarandthetraumaofthepeoplebroughtbythewarꎬandhaveformedadifferentviewofwarfromoth ̄erJapanesewriters.Keywords:KenzaburoOeꎻwarthemesꎻmarginalgroupsꎻhumannature(责任编辑:谭淑娟)0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

大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赏析

大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赏析

大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赏析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靠两部作品。

一部是《个人的体验》,一部是《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无论从思想还是文体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堪称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

作品丰人公是弟兄两人,哥哥叫根所蜜三郎(阿蜜>,弟弟叫根所鹰四(阿鹰)。

阿留住在东京.靠翻译为生。

他的妻子自生了白痴儿子后,郁郁寡欢,常常借酒绕愁.成为酒相中毒者。

阿蜜也情绪消沉。

自从闰知大学时代的好友惨死的消息后,更提不起精神来。

阿蜜的弟弟阿鹰曾参加过反对路美安全条约的斗争。

斗争失败后流亡美国。

用来阿惶厌倦了美国的流浪生活,就回到口本。

阿鹰说“必须开始新的生活“,动员兄嫂一起回四因老家。

阿蜜同意了。

于是弟兄俩一起回故乡,各自寻找丧失的自我。

100年的,他们的曾祖父和普祖父的弟弟,曾参加过“农民暴动。

.而且是“农民暴动”的领袖。

当年农民不堪忍受苛捐杂税,于是揭竿而起。

农民暴动席卷整个爱援县。

“这场暴动一直持续了五天五夜。

结果,农民的要求被接受.‘奉献制度’被一举废止f而民间藩主进呈这个制度的儒右也被杀掉了c”然而暴动结束不久,藩主立即秋后算账,农民暴动的骨干惨遭斩杀,只有曾祖父的弟弟独自从森林向南知方向逃去u阿蜜和阿鹰兄弟两人,不断回忆一个世纪以前——万还元年(1860)农民暴动的英雄神话。

尽管两人的回忆有出入,但在寻找历史的认间点上是一致的。

尤其是阿鹰,想耍跟曾祖父们一样,干—“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阿鹰故乡的农民出于对超级市场名板盘剥行为的不满,抢劫了超市物品。

阿鹰不失时机地领导了这次“暴动”,“暴动”持续了三天。

不久,超币老板组织暴力团,山村农民开始害伯。

阿鹰为了农民免迢屠杀,把责任全都榄到自己身上。

他向自己连开三枪,自杀身亡。

这样,一场必将爆发的浙杀就平息了下去。

超商老板见“暴动领袖%已死,就不再向村民讨回抢掠去的日用品。

不过,他把货物的价格提届了两三倍。

村民们不得不仍到超市购买东西。

从梦境及幻境视角探究大江健三郎的天皇制批判

从梦境及幻境视角探究大江健三郎的天皇制批判

从梦境及幻境视角探究大江健三郎的天皇制批判作者:杨华肖冰冰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发表于1971年,是作者天皇制批判主题系列小说中的重要之作。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梦境和幻境进行分析解读: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国民学校的经历,长期困顿于为天皇赴死的梦境。

在梦中,本我占据主导,不愿为天皇赴死,结果遭到所有人的抛弃。

梦醒后,受到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本我和渴望摆脱国家主义带来的痛苦的本我这一矛盾的影响,主人公产生了幻觉,认为自己患上了癌症,并选择沉溺于这一幻境。

但幻境产生后,主人公又遭到母亲的揭露,被母亲从一体化的“幸福感”中拉回到现实。

在小说中,从梦境到幻境,二者在时间上先是继起,之后又同时交叉存在,是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

主人公最后的抉择,表明幻境只不过是“他”逃避痛苦的方式。

大江健三郎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其整个以天皇制批判为主题的写作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梦境;幻境;精神分析法;一体化;天皇制批判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21)06-0073-08DOI:10. 14156/ki.rbwtyj.2021.06.009大江健三郎(1935—)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发表于1971年。

故事的时间背景为1970年,主人公时年35岁,其中“同时代史”时间背景为主人公10岁之前,即1935—1945年之间,当时的日本国民以“为天皇陛下赴死”为最高荣誉,国家主义“深入人心”。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天皇从神格降为人格。

这一代人战时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战后又接受民主主义教育,因此,在思想上难以避免产生迷茫和混乱。

在大江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中,就开始涉及天皇制伦理这一主题,到70年代初《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这部小说,进一步就绝对天皇制对青年的荼毒以及战后民主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评价

大江对传统文化十分执著和尊重,从本民族的土壤中充分 汲取 营 养, 很好地继承并大量使用了自 《竹取物语》 (859—877年间)延续下来的象征性技法和日本文学传统中 的想象力。与此同时,这位战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异常热情 地借鉴外来文化,并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予以吸收,显现 出一种‚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使得自己的创 作活动不仅面向日本和东方,同时也面对世界和现代。

在计划抢劫朝鲜人的超级市场失败后,鹰四承认了奸污白痴妹妹并在 致其怀孕后逼迫她自杀的事实,随后自己也用猎枪自杀身亡。蜜三郎 与妻子商定,要把白痴儿子接回来,并收养鹰四的孩子。在整部作品 里,作者以故乡四国的群山、森林和山村为舞台,把虚构与现实、过 去与现在、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 幅幅离奇的画面,并借该作品表现出自己的焦虑:人类应如何走出那 片象征着核时代的恐怖和不安的‚森林‛。与前一时期的作品相比, 作者在1963年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具 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 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 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 (1964年)、《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洪水淹没我的灵魂》 (1968年)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健三郎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 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 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饲育》以一种异想天开的卓越的想象力作为创作基础, 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性的、 艺术手法纯熟的作品。 短篇小说《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 以柬埔寨为舞台,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名作 的影片《饲育》于2011年10月23日在第24届东京电影节的"亚洲之风"单元中上映。


内容简介
《饲育》通过一个山村孩子的视点,叙述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偏远的森林峡谷山村里的 故事。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峡谷山村里,村民们过着贫穷却宁静充实的生活,孩子们逮 野狗、掏鸟窝、玩"爬犁",在泉边洗澡晒太阳,战争对于这个乐园式的山村来说是遥远 毫无意义的。战争唯一给孩子们带来的,就是小学校停课。直到一天一架美国飞机坠毁 在森林里,才打破了峡谷里的宁静。村民们俘虏了黑人飞行员,刚开始大家都惧怕这一 "黑色怪物",把他关在地窖里,由孩子们给他送食物,将他象动物似的"饲养"起来。每 天与黑人的接触,孩子们发现这个"黑色怪物"原来也具有善良的人性,于是渐渐地消除 了对黑人的恐惧,而且孩子们和黑人之间还逐渐产生了一种深厚激昂的、近乎于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逐渐发展成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孩子们将黑人带出了地窖,带他看爹如何处死莱替不驯的黄鼠狼,如何利索地剥下它的 皮。还带黑人去铁匠铺看热闹,带他去泉边洗澡嬉戏。村里的人,连女人们也不再惧怕 黑人了,黑人有时还直接从女人那里得到食物,孩子们更是与黑人玩得十分开心。 情节的递转突变是由镇政府职员 "书记"引起的,他从镇里带来了要把黑人押送到镇上去 的消息。于是"我"出于对黑人的友谊,跑去黑人那里提醒他注意。而往日的黑人朋友却 突然间变成了敌人,将"我"抓为人质,"我"掉进了恐惧的深渊,看着地窖外的大人们, 希冀他们看在"我"的份上放弃暴力。然而往日纯朴善良的村民们却是如此暴怒,他们根 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爹向"我们"扑来,举起了厚刃刀将"我"的左手连同黑人的头颅一 起打得粉碎。最后引起这场暴力的镇政府职员"书记"死于非命,峡谷山村又恢复了往日 的宁静。但极度的恐惧,强烈的反差,深切的困惑使"我"大病一场,也给少年纯洁的心 灵留下了可怕的阴影。
人物生平


出生与成长
日本 作家。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 郡大濑村,在七兄弟中排行老三。1941年入大濑国民学校就读,1944 年丧父。战争结束后,大江健三郎于 1947 年进入战后设立的新制中 学——大濑中学接受民主主义教育,并以同年5月颁布的新宪法作为 自己的道德规范。1950年入县立内子高中,翌年转入县立松山东高中, 在校期间编辑学生文艺杂志《掌上》。1953年高中毕业后大江健三郎 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做报考大学的准备。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 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饲育 - 大江健三郎创作的长篇小说

《饲育》是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登上文坛以来发表的第 3部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 期间日本一个偏远闭塞的村庄。这个古老的村庄几乎与世隔绝,外边的战火烽烟丝毫 没能影响到它。但是有一天一架美战机的突然坠落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宁静,一个像"猎 物"似的黑人兵闯入了村里人们的视线。于是这个不速之客让村里炸开了锅。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个人的体验》

作者在这种苦闷之中创作的一部以自身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如同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平野谦所盛赞的那样,‚在大江健三郎至今的所 有作品里,这是最为出色的一部‛。在这部发表后即获得新潮文学奖 的作品中,当主人公鸟在面临脑残疾婴儿的生死抉择——或听从情妇 劝告,借黑市堕胎医生之手埋掉病儿,或接受医院建议,为病儿施行 脑疝气手术以拯救其生命——时,最终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这也就 意味着,自己要同将会留下严重脑残疾的儿子共度生涯,从而把个人 的不幸升华为人类的不幸。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部作品《万 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年)也属于这一类表现残疾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被称之为现代传奇小说的作品中,白痴儿的父亲蜜三郎与从美 国回来的弟弟鹰四,一起返回故乡四国的群山之间,卖掉了百年老屋 并寻找这座老屋所象征的祖先的谱系。早在万延元年(1860年)的农民 起义中,他们的曾祖父(身为村长的老屋主人)与其任义军首领的弟弟 相互对抗,最后曾祖父杀死了纵火焚烧老屋的弟弟。为把村里年轻人 组织起来同朝鲜人抗衡,鹰四用卖老屋的钱办起一支足球队,蜜三郎 却通过此事从鹰四身上看到了曾祖父弟弟的暴力基因。


主题思想

《饲育》的核心主题 :从弱小者的角度控诉靠权力和暴力 解决问题。
儿童视野中的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



儿童视野中的暴力和死亡
文本与现实的对话--《饲育》儿童视角的诗学内涵
人物演讲

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 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 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 表讲话。
在你们这些非常年轻的同学现在这个年龄上,我所阅读的中国小说家是鲁迅。 尤其是被收录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却很尖锐、厚重的 短篇小说。让我觉得有趣并为之感动的,是《孔乙己》和《故乡》这两个短 篇小说。现在,我还记得孔乙己的发音是コンイーチー。 现在,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好。我认为,这是由日本政治家的责任所导致 的。我在想,在目前这种状态下,对于日本和中国这两国年轻人之间的未来 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以及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合作,当然还有因此而构 建出的美好前景,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在这 一年里,他的长子大江光出世了。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喜事,却给这位 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 织外溢,虽经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就在这一 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 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这两件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给这位作家带 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 儿大江光的死的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 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 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 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
やさしいお爺さん
人物简介

大江健三郎(日本语: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Ōe Kenzaburō?,1935年1月31日-)),日本当代著名存在主义作家。 出生于日本四国偏僻的山村,在东京大学修读法国文学,1957年正式 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着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崭新的见解、 充满凝练形象的诗这种‘变异的现实主义’,让他回归自我主题的强 烈迷恋消除了语言等障碍‛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但某些日本人得知 大江获奖时相当惊讶、愤怒,他们认为‚持续批评日本的态度‛才是 大江被瑞典学院青睐的原因。大江本人的解释是,他的获奖是‚边缘 (文学)对中心的胜利‛(他认为从文化角度上看,日本应该被视为 世界的边缘)。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毕业于东京大学,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大 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 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札记》(1965年)、《作为 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童年时代的大江健三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残酷性给他幼小的心 灵强烈的震撼,尤其是发生在1945年的九州帝国大学人体解剖事件, 对经历 过战争时代而又进入战后 "新时代"的大江健三郎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 震撼,更重要的是他对战争的反思, 更是给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大江健三郎以 "灵魂的救治"为主题找到了全新而又宽广的舞台。 在大江健三郎创作《饲育》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整个日本还沉浸在二战后 民主主义的思潮当中,"歧视" 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在日本,"歧视"还有着源于历史的特殊内涵,如贱民歧视问题几乎与日本天 皇制的建立相伴而生。明治维新后虽然颁布了解放令,但歧视问题并未得到 彻底解决,对阿伊努族的歧视等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 个人背景 1935年出生于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的大江健三郎, 在被森林和峡谷包 围的山村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和与外界隔离 的山村给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