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合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第一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 ≠0,b ≠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把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把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把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第一步所得的式子中,可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样就得到了方程的解⎩⎨⎧==b y a x 7.加减消元法:把方程组里一个(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里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把所得到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以下步骤与代入法相同)第二章 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bc a 22-的 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122++-x ab a ,项有4项,二次项为 ,一次项为 ,常数项为 ,各项次数分别为 ,系数分别为 ,叫 次 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注意:凡分母含有字母代数式都不是整式。
也不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4、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 n m n a a a +=g (n m ,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上课用---新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宝典)
上课用---新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宝典)第1章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
平行线的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用符号“∥”表示。
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因为平行线只存在于同一平面内,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
平行线的基本事实是: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为什么要经过“直线外”一点?因为如果经过直线上的点,会有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是:一贴,二靠,三推,四画。
需要注意的是,作图题要写出结论。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判断平行线关系的重要概念。
在判断过程中,需要画出给定的两个角的边(共三条边),公共边就是截线,剩下两条边就是被截线。
同位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的同一侧;内错角在截线的异侧,被截线之间;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之间。
练时需要填写正确的角对应关系。
平行线的判定有多种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定义、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练中需要根据给定条件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在练中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未知角度。
图形的平移是指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XXX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且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在描述一个图形的平移时,必须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练:已知△ABC和其平移后的△DEF,点A的对应点是D,点B的对应点是E,线段AC的对应线段是DF,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DE,平移的方向是从△ABC到△DEF的方向,平移的距离是未知。
若AC=AB=5,BC=4,平移的距离是3,则CF=4,DB=5,AE=3,四边形AEFC的周长是14.折叠问题:1)如图,将一张纸条ABCD沿EF折叠,若折叠角∠XXX°,则∠1=64°。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全汇总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全汇总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包括几何、代数、概率等多个部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一、几何1.1 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的对边叫做正弦,直角的邻边叫做余弦,直角的斜边叫做正切。
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计算三角函数的值,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1.2 圆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图形,在七年级下册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3 直线与平面通过学习直线和平面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平行线、垂直线等性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几何问题。
二、代数2.1 一元一次方程在代数部分,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包括用逆运算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这对我们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也是我们在七年级下册数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2.3 平方根与实数平方根是代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平方根、平方根的性质等内容,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概率3.1 事件与概率在概率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事件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3.2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是概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数学分析和推理能力。
以上便是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全面汇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相信大家对这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得非常扎实。
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典型试题汇总——适用于期末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判定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命题、定理平移、知识网络结构二、知识要点1、在同一平面内,2、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可编辑修改-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_____ 与___ 互为邻补角。
____ + _ = 180 ° ;______ +____ = 180 ° ;_____ +____ = 180 ° ;____ +____ = 180 °。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90。
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90。
时,丄o b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概率1.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4.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5.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6.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2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平行线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平移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3平面直角坐标系1.定义: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下期期末复提纲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基本概念一)方程的变形法则法则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两边都加上7,得到新方程:-3x+14=11.在方程6x=-2x-6两边都加上4x,得到新方程:10x=-6.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5=7移项得:x=7+5即x=122)将方程4x=3x-4移项得:x=-4法则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1)将方程-5x=2两边都除以-5得:x=252)将方程x=2y两边都乘以3,得到新方程:3x=6y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解方程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3x+1=x-1、2x+y=1-3y、x-1=2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其中a、b为常数,且a≠0)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
七年级数学(下)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期末复习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概括 一、相交线1、如图1若a 、b 相交,∠1与∠2互为 ,∠1与∠3互为 , 与∠3互为补角的有 。
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 ∠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 对顶角。
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 °;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一定互为 ,∠α与∠β (是、不一定是、不是)邻补角。
二、垂直 ?1、如图2,若AB 与CD 相交于点O ,且∠ = °,则AB 与CD 垂直,记作AB CD ,垂足为 。
2、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3、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如图3,线段PA 、PB 、PC 最短的是 。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3点P 到直线a 的距离是 。
5、垂线的画法。
三、三线八角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
同位角是 型;内错角是 型;同旁内角是 型。
2、如何判别三线八角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例如:a b】l12 3 45 6 7 \ 8) D 23 4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⑴∠1与∠2;( )⑵∠1与∠7;( )A BC D O —PABC图3a % 12 图1a b-四、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概念:在,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经过,有且只有与这条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几何语言:#5、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判定1: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2: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3:,两直线平行几何符号语言:∵∠3=∠2∴()∵∠1=∠2∴()∵∠4+∠2=180°∴()<判定4: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单项式式 多项式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1、都就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与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就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就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就是单项式,它的系数就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就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她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就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就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与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1、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就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就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就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就是整式;而就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就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就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1. 基本知识点- 数列- 初等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比例与相似- 比与比例的概念- 比例的性质与判定- 相似的概念和性质- 平面图形- 二维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分数的计算- 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分数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 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数据与图表- 统计图表的概念和表达- 图表的读取与分析-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解题方法- 列方程- 代入法- 分类讨论- 倒推法- 几何图形与等式的结合运用- 数字特性的运用3. 典型题以下列举了一些七年级下册数学典型题,供复使用:-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4. 考试技巧为了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建议掌握以下技巧:- 做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 注意审题,理清解题思路- 多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寻找最简便的方式- 注意排版与计算的准确性- 考试前可以复一些常用的公式和定理- 考试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时间- 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紧张感5. 总结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熟悉典型习题和考试技巧能够提高数学成绩。
在复习过程中,要多进行练习并注重方法总结与思考,相信你会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加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资料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一、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n m n m a a a +=• ()0≠a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mn nm a a = ()0≠a @3、积的乘方: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m m m b a ab = ()0,0≠≠b a4、零指数幂: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10=a ,(0≠a )注意00没有意义.5、负整数指数幂:pp a a 1=-(p 为正整数,0≠a ) 6、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n m n m a a a -=÷ ()0≠a"注意:以上公式的正反两方面的应用.二、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系数相乘,相同的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三、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用乘法的分配率,把这个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四、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bn bm an am n m b a +++=++?五、平方差公式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即:一项符号相同,另一项符号相反,等于符号相同的平方减去符号相反的平方. ()()22b a b a b a -=-+六、完全平方公式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两数积的2倍. ()2b a +=222b ab a ++ ()2222b ab a b a +-=-七、单项除以单项式:把单项式的系数相除,相同的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八、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多项式的各项都除以单项式.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互余、互补、对顶角¥1、相加等于90°的两个角称这两个角互余.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相加等于180°的两个角称这两个角互补.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3、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或者一个角的反相延长线与这个角是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4、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相邻且互补)二、三线八角: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①在两直线的相同位置,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叫同位角.|②在两直线之间(内部),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的两个角叫内错角.③在两直线之间(内部),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三、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四、尺规作图(用圆规和直尺作图):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第三章三角形一、认识三角形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已知三条线段确定能否组成三角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4、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5、三角形的特殊线段:a) 三角形的中线:连结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分成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b)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到内角所在的顶点的线段.c) 三角形的高: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每一种三角形的作图)二、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注意: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形全等;AAA两条边与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判定两个三角三角形全等SSA —4、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作三角形1、已经三边作三角形2、已经两边与它们的夹角作三角形3、已经两角与它们的夹边作三角形(已经两角与其中一角的对边转化成这种情况)、4、已经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作直角三角形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①两个变量x与y,y随x的改变而改变,那么x是自变量(先变的量),y是因变量(后变的量).二、变量之间的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关系式法:能精确地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数值的对应关系.③图象法: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坚直方向的数轴(纵轴)表示因变量.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①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成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②两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这两个图形能完全重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③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线段(两条对称轴),角,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扇形二、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1=∠2 PB⊥OB PA⊥OA ∴ PB=PA三、线段垂直平分线:①概念:垂直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A=OB CD⊥AB ∴ PA=PB四、等腰三角形性质: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一条对称轴)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重合; (三线合一)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五、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六、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等于60;②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七、轴对称的性质:①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②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③ 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且平分;④对应线段如果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八、镜子改变了什么:1、物与像关于镜面成轴对称;(分清左右对称与上下对称)2、常见的问题:①物体成像问题;②数字与字母成像问题;③时钟成像问题 。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引言
强调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概述本学期数学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二、知识点概览
列出本学期数学课程的主要章节和知识点
三、代数部分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法、消元法)
实际问题与方程组的关联
多项式
多项式的概念和运算
因式分解技巧(提取公因式、公式法等)
幂的运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幂的加减法则
四、几何部分
平面图形
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四边形的性质
圆的性质
坐标几何
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点的坐标表示
坐标系中的图形变换五、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调查方法
数据的整理与图表表示概率的初步认识
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概率的计算基础
六、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解题技巧的培养
审题技巧
逻辑推理
创造性思维
七、重点难点解析
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析
提供解题示例和思路点拨
八、复习策略与建议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强调基础知识的巩固
提倡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
九、模拟试题分析
提供几套模拟试题
对试题进行详细分析,指出易错点和解题关键十、附录
重要公式和定理汇总
易错题型集锦
学习资源推荐(参考书目、在线资源等)
十一、结束语
鼓励学生积极备考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表示肯定。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目录幂(p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
a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
把an 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1. 不等式: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要点诠释:(1) 不等号的类型:① “≠”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2)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知识点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知识点复习+各章节培优题
七年级下册总复习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点归纳】1.含有个未知数,并且项的次数都是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把个含有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或者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联立起来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使每一个方程两边的值都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再代入另一方程,便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或时,把这两个方程相减或相加,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
【典型例题】1.已知方程组,甲同学正确解得,而乙同学粗心,把c给看错了,解得,求abc的值.2.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求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3.先阅读,然后解方程组.解方程组时,可由①得x﹣y=1③,然后再将③代入②得4×1﹣y=5,求得y=﹣1,从而进一步求得这种方法被称为“整体代入法”.请用这样的方法解方程组.4.阅读下列解方程组的方法,然后回答问题. 解方程组解:由①﹣②得2x +2y=2即x +y=1③ ③×16得16x +16y=16④ ②﹣④得x=﹣1,从而可得y=2 ∴方程组的解是.(1) 请你仿上面的解法解方程组.(2)猜测关于x 、y 的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并利用方程组的解加以验证.5.南山植物园以其优美独特的自然植物景观,现已成为重庆市民春游踏青、赏四季花卉、观山城夜景的重要旅游景区.若该植物园中现有A 、B 两个园区,已知A 园区为矩形,长为(x +y )米,宽为(x ﹣y )米;B 园区为正方形,边长为(x +3y )米.(1)请用代数式表示A 、B 两园区的面积之和并化简;(2)现根据实际需要对A 园区进行整改,长增加(11x ﹣y )米,宽减少(x ﹣2y )米,整改后A 区的长比宽多350米,C D 投入(元/平方米) 13 16 收益(元/平方米)1826且整改后两园区的周长之和为980米.若A园区全部种植C种花,B园区全部种植D种花,且C、D两种花投入的费用与吸引游客的收益如下表:求整改后A、B两园区旅游的净收益之和.(净收益=收益﹣投入)6.江海化工厂计划生产甲、乙两种季节性产品,在春季中,甲种产品售价50千元/件,乙种产品售价30千元/件,生产这两种产品需要A、B两种原料,生产甲产品需要A种原料4吨/件,B种原料2吨/件,生产乙产品需要A种原料3吨/件,B种原料1吨/件,每个季节该厂能获得A种原料120吨,B种原料50吨.(1)如何安排生产,才能恰好使两种原料全部用完?此时总产值是多少万元?(2)在夏季中甲种产品售价上涨10%,而乙种产品下降10%,并且要求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多生产25件,问如何安排甲、乙两种产品,使总产值是1375千元,A,B两种原料还剩下多少吨?7.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3.3千米,其中有一段上坡路,平路,和下坡路.如果保持上坡路每小时行3千米.平路每小时行4千米,下坡路每小时行5千米.那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一个小时,从学校到家要44分钟,求小明家到学校上坡路、平路、下坡路各是多少千米?第二章整式的乘法【知识点归纳】1.同底数幂相乘,不变,相加。
第8章 幂的运算【知识梳理】-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通关秘笈(苏科版)
第8章 幂的运算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m n m n a a a+⋅=(m ,n 是正整数) (2)推广:m n p m n p a a a a ++⋅⋅=(m ,n ,p 都是正整数)在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应注意:①底数必须相同,如23与25,(x-y )2与(x-y )3等;②a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③按照运算性质,只有相乘时才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3)概括整合: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学习整式乘除运算的基础,是学好整式运算的关键.在运用时要抓住“同底数”这一关键点,同时注意,有的底数可能并不相同,这时可以适当变形为同底数幂.知识点二、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m n mn a a =(m ,n 是正整数)注意:①幂的乘方的底数指的是幂的底数;②性质中“指数相乘”指的是幂的指数与乘方的指数相乘,这里注意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指数相加”的区别.知识点三、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n n nab a b =(n 是正整数)注意:①因式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积的乘方,法则仍适用;②运用时数字因数的乘方应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出最后的结果.知识点四、注意事项(1)底数可以是任意实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2)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指数才可以相加.指数为1,计算时不要遗漏.(3)幂的乘方运算时,指数相乘,而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是指数相加.(4)积的乘方运算时须注意,积的乘方要将每一个因式(特别是系数)都要分别乘方.(5)灵活地双向应用运算性质,使运算更加方便、简洁.(6)带有负号的幂的运算,要养成先化简符号的习惯.知识点五、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 n m n a a a -÷=(a≠0,m ,n 是正整数,m >n )①底数a≠0,因为0不能做除数;②单独的一个字母,其指数是1,而不是0;③应用同底数幂除法的法则时,底数a 可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但必须明确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4.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a 0=1(a≠0) 负整数指数幂:1p pa a -=(a ≠0,p 为正整数)知识点六、零指数幂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01a =(a ≠0)注::底数a 不能为0,00无意义.任何一个常数都可以看作与字母0次方的积.因此常数项也叫0次单项式.知识点七、负整数指数幂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 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即1n n a a-=(a ≠0,n 是正整数).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后,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以前所学的幂的运算性质仍然成立.m n m n a a a +=(m 、n 为整数,0a ≠);()m m m ab a b =(m 为整数,0a ≠,0b ≠)()nm mn a a =(m 、n 为整数,0a ≠).注::()0n a a -≠是n a 的倒数,a 可以是不等于0的数,也可以是不等于0的代数式.例如。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篇1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的一点后,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10、平行线的判定: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篇2(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既不积极也不消极。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
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
如:π)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 有理数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规则- 有理数的比较大小- 有理数的绝对值2.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 整数乘法的计算规则- 整数除法的计算规则- 乘法和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3. 平方根与立方根- 平方数与平方根的概念- 平方根的计算方法- 立方数与立方根的概念- 立方根的计算方法4. 等式、等式的性质与证明- 等式的定义与性质(可逆性、等量加减、等量乘除)- 用等式证明问题的解答过程5.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与解法- 方程两边的等式关系- 求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6. 比例与比例方程- 比例的定义与性质(比例的扩大、缩小、反比例)- 比例方程的解法- 解实际问题中的比例方程7. 分数与分数的运算- 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化简、通分)-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8. 百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 百分数的定义与转化(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相互转化)- 百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解实际问题中的百分数运算9. 存款利息计算- 简单利息的计算方法- 复利的计算方法- 解实际问题中的存款利息计算10. 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性质- 基本图形的名称与特征(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图形的性质与分类(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勾股定理的概念与应用-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实际问题1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与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周长、面积)- 解实际问题中的平行四边形计算以上是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大致归纳,具体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要求而有所不同。
建议结合具体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和复习。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11)第八章幂的运算 (22)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33)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44)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55)第十二章证明 (99)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知识点:1、“三线八角”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2、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补充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条件结论条件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图形平移的性质: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bacba+<<-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8、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第八章幂的运算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 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 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 次幂.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m)n=a 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 n a 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a-n=1/a 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复习知识点:1.乘方的概念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a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2.乘方的性质(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整式乘除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 .本质是乘法分配律.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a±b)2=a2±2ab+b2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方法:1、提公因式法. 关键:找出公因式公因式三部分: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注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 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③x3-y3=(x-y)(x2+xy+y2) 立方差公式3、十字相乘(x+p)(x+q)=x2+(p+q)x+pq因式分解三要素:(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1. 不等式: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要点诠释:(1)不等号的类型:①“≠”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2)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要点诠释: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3.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要点诠释: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知识点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那么.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要点诠释:(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要点诠释:(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知识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1.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要点诠释:(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2)解不等式应注意: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助.要点诠释: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部分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小心)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或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这五个步骤根据具体题目,适当选用,合理安排顺序.但要注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如果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变形名称具体做法注意事项去分母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不含分母的项不能漏乘(2)注意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如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的数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去括号根据题意,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去括号均可(1)运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2)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变号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通常是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移项(过桥)变号合并同类项把不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分别合并,把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合并同类项只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系数化1 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2)不等号改不改变由系数的正负性决定.(3)计算顺序:先算数值后定符号“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解决实际问题.6、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1),则x是正数;(2),则x是负数;(3),则x是非正数;(4),则x是非负数;(5),则x大于y;(6),则x小于y;(7),则x不小于y;(8),则x不大于y;(9)或,则x,y同号;(10)或,则x,y异号;(11)x,y都是正数,若,则;若,则;(12)x,y都是负数,若,则;若,则第十二章证明教学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容: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一、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注意:1、单项式中的数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积关系,如x x ⋅=212,所以2x 是单项式,而x2不是单项式。
2、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因数,则它的系数就是1或者-1,此时“1”通常省略不写;π是常数,应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数的指数和π的指数不能与其他字母的指数相加作为单项式的次数,如4232y x π的次数是6(=2+4),而不是10.4、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而不是1。
如,3是一个非零常数,这个单项式中没有字母,因此次数为0.二、多项式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合1、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项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1、多项式中的项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对于一个多项式,知道了它的项数之后,我们可以称这个多项式为几次几项式,如3632+-xy y x 称为三次三项式。
三、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注意:区分代数式中的整式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如222y x +是整式,但xy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所以它不是整式。
四、整式的加减法:整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注意:1、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带“-”号,去括号时里边各项都要变号。
2、如果括号前面有倍数,往括号里乘时,各项都分别相乘。
五、幂的运算性质:解题方法总结:1、 单项式的次数是把所有字母的指数相加,不包含数与π的指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把多项式中每项的次数都算出来,次数最高的单项式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 整式是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区分代数中的整式关键是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1、同底数幂的乘法:),(都是正整数n m a a a n m n m +=•注意:1、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也具有这一性质,如p n m p n m a a a a ++=⋅⋅(m 、n 、p 均为正整数)2、此性质可以逆用3、底数不同的幂相乘,不能应用此法则4、底数是和、差或者其他形式的幂相乘,应把这些和或差看作一个整体,如32)()(y x y x +⋅+2、幂的乘方:),(都是正整数)(n m a a mn nm = 注意:1、此公式可以拓展成为:[]p n m pnm a a ⋅⋅=)((m 、n 、p 均为正整数)2、区别幂的乘方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这也是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考察的重点。
3、此性质可以逆用3、积的乘方:)()(都是正整数n b a ab n n n =注意:1、此公式可以拓展成为:n n n n c b a abc ⋅⋅=)((n 为正整数) 2、此性质可以逆用4、同底数幂的除法:)0,,(≠=÷-a n m a a a n m n m 都是正整数六、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 1、零指数幂:);0(10≠=a a解题方法归纳:1、 确定好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如果底数不同,进行适当的转化,使之成为同底数幂。
2、 同底数幂的乘法要与合并同类项区分开,即nm nmaa a +=⋅,m mm a aa 2=+2、负整数指数幂:),0(1是正整数p a a a pp ≠=-七、整式的乘除法: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5、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解题方法归纳:1、 对于出现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式子可直接运用其除法法则计算,若不是同底数,则进行转化,使之成为同底数,有时逆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2、 出现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时,直接套用公式,将其转化为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八、整式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注意:1、平方差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单项式、多项式,也就是说,a 、b 代表任一个代数式。
如)14)(12)(12(2++-a a a2、此公式可以逆用2、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b a b a ++=+ 2222)(b ab a b a +-=-注意:1、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单项式、多项式,也就是说,a 、b 代表任一个代数式。
2、公式右边2ab 的符号取决于左边二项式中两项的符号。
若左边的两项同号,则2ab 的符号为“+”,若这两项异号,则2ab 的符号为“-”。
3、此公式可以逆用。
4、可以拓展为:bc ac ab c b a c b a 222)(2222+++++=++解题方法归纳:整式乘法实质上就是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的计算。
解题方法归纳:九、整体代入求值法:如果从已知条件中不能够求出字母的值,但所求的代数式,如果对某些项添上括号或者拆项之后正好是已知条件,则可以利用整体思想代入求值。
例:已知13==-xy y x ,,求)4()223()322(xy y x x y xy y x xy ++--+-++-的值。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一、余角和补角:1、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是针对两个角而言的,都是成对出现。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
3、定义反过来也成立,可以逆用。
二、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注意:1、成对出现2、对顶角反应两个角的位置关系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
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注意: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都是成对出现,完全由相对位置决定。
2、上图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
四、平行线的判定: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解题方法总结:1、由角的相等或互补的关系识别两直线平行。
2、把复杂图形分解成简单图形在识别各种角。
(3)平行线的定义。
五、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六、尺规作图:(考试中涉及较少,也常常融合到综合题中进行考察,需要用到这个作图的方法而已)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一、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绝对值较小的数可以表示成n a 10⨯的形式,其中101<≤a ,n 是负整数。
注意: n 就是小数点移动的次数。
二、近似数和有效数字:1、近似数: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解题方法总结:1、 若给了平行线,则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角的关系。
2、 若给了角的相互关系,则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得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
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注意:1、有效数字与n 10无关,只与n a 10 中的a 有关。
2、精确到哪一位时,要注意n 的值。
第四章 概率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注意:必然事件的可能性是1,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是0,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在0-1之间。
二、游戏是否公平: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注意:游戏是否公平,并不是指获胜的可能性必是21,而是只要获胜的可能性一样即可。
三、摸到红球的概率:1、概率的意义: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
解题方法归纳:10的指数和小数的关系是10的指数中n 的值恰好等于小数中从左数第一个不为0的数前面的0 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0),按照这一关系就很容易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P (摸到红球=果数摸出一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 2、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 (必然事件)=1(2)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P (不可能事件)=0(3)如果A 为不确定事件 ,那么0<P(A)<13、概率的求法: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个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nm第五章 三角形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解题方法总结:1、 对于摸球问题,数量多的,可能性就大,运用公式进行解题。
2、 运用概率的计算来判断游戏的公平性,若概率相等,则公平,否则不公平。
3、 几何图形的概率求法,运用面积所占百分比求概率。
“三角形ABC”。
注意:1、三条线段必须“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组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