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报告:实践论

合集下载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 1937 年 7 月。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实践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人们去研究和解决,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例如,显微镜、望远镜、电子计算机等科学仪器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和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马原读书报告:实践论

马原读书报告:实践论

实践论论实践中山大学工学院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毛主席的非文学著作,也让我见识到了伟人的另一面。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了解释、阐述,加诸实例与自己的理解并加以阐发,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了容易理解的概念,普及开来。

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也将采取类似的形式,试图将自己的理解与之比较、切磋,改良、完善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并尽量从中发现更多或者更适应当今时代的东西。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如同我们高中所学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生产活动决定了人的行为,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的关系。

这是我一向所赞同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去无法改变的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后天的条件,即我们的生命中发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观造成影响,都会对我们人格进行塑造,有任何一点改变、任何一点偏差我们都不是原来的自己。

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逐渐变得更加全面,为之后的社会实践又补充了精神上的依持。

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就这样,实践与认识互相推动发展,相辅相成,而整个人类社会,也会因为实践与认识中的真知被总结出,而随着个体的进步而进步。

马克思的观点令人叹服,毛主席的解释十分精辟——我不能再同意更多。

然而,在之后出现了这样的话: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属于阶级社会,因此这方面的观点我不是很能够理解。

如果将场景放到近代的历史社会中,我可以设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等等的思想有着阶级烙印;如果说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国家,也是有着大资本家、中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阶级划分,思想中含有各自的阶级烙印;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当今中国,全国人民不存在思想的阶级烙印呢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又会有层出不穷的“官二代”“富二代”事件,这些事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从实践论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也是实践与认识互相推进发展的结果:现有的优越条件使得有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产生了自己高人一等的认识,并且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破坏社会秩序,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很大部分民众对此敢怒而不敢言,这样就又造成了他们“我可以继续这样做,没有人可以管得了我”的心理,又推动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了恶性的循环。

《实践论》学习报告

《实践论》学习报告

《实践论》学习报告毛泽东的《 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它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辩证思维和方法来把握和解决矛盾。

实践论》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

1.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践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等。

实践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些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实践不仅是知识的来源,也是知识的检验者和发展者。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论》还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毛泽东认为,真理不是脱离实践而存在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对一切理论和主张提出了实践检验的要求。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 实践论》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而 实践论》则进一步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实践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等基本原理。

实践论》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辩证思维和方法来把握和解决这些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原实践教学读书(3篇)

马原实践教学读书(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实践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将结合马原实践教学的内容,对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进行总结。

二、马原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包括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践检验真理等。

这些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武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论分析实际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分析实际问题过程中,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论读后感篇1《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论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

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

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

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毛主席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

一、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实践论》首先探讨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毛主席指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客观世界。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直接接触,获得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形成概念和理论。

实践也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进一步回答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毛主席指出,真理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方法的有效性和行动的合理性。

实践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受任何个人或团体的偏见或利益的影响。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

《实践论》阐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它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抽象,它通过逻辑思维整理和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实践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它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检验和发展认识,使认识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革命实践的重要意义。

《实践论》特别强调了革命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毛主席指出,革命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在革命的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革命实践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各种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群众性和目的性。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论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读完实践论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通过阅读实践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对实践理论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论可以理解实践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实践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这种对实践力量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深刻领悟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通过对实践论的研读,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

这部作品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指导人们正确把握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实践论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阐述了实践对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人们可以加深对实践哲学的理解,提高认识水平和指导实践能力,对社会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实践论》心得体会(5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5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总结和发展。

此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指出:“从来只有实践才证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改造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再次,《实践论》中介绍了实践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指出:“实践有着四个基本因素:客体、目的、方法和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的客体,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认识是实践的加工品”,“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读毛泽东:《实践论》体会《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写于1937年7月。

为了总结前期革命的经验教训,从哲学上分析“左”倾错误的根源,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其中,《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系统阐释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

《实践论》开头便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开了人的社会性,无法正确理解知与行的关系。

接着又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生产活动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的确,人类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

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

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接着,《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引言概述:《实践论》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深入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论和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实践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分别是实践的本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思维的关系、实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实践的重要性。

一、实践的本质:1.1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惟独通过实践,人们才干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2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通过实践来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

1.3 实践是历史的动力。

实践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践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毛泽东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感知和认识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2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惟独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才干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2.3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不断推动人们的认识向前发展,通过实践,人们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三、实践与思维的关系:3.1 实践是思维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思维是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思维的基础。

3.2 实践推动思维的发展。

实践不断推动思维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实践,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3 实践与思维相互作用。

实践和思维相互促进,实践通过思维来指导和规划,而思维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四、实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1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惟独通过实践,社会才干不断进步和发展。

4.2 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动力,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改变社会的现状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4.3 实践与社会发展相互依赖。

实践和社会发展相互依赖,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又为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五、实践的重要性:5.1 实践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惟独通过实践,人们才干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

《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一、认识实践论
《实践论》,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马克思的宏伟创作,与众多哲学家同时面世,诞
生了真正地哲学思想。

这本书,首次把实践置于哲学的高度认识,开创了哲学实践的新思路,将历史发展变化抽象化表达,展示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把实践过
程发生式演绎,具体描述出实践认识论的全部内容。

二、新的实践思想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首次把实践放在哲学的高度研究,他强调实践的至上地位,
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基础,实践可以强化人的思想,使之可以从众多隐藏的思想陷
阱中出逃,实践是一种贯彻穷尽思维活动,是具体建构和行为活动,通过实践,人类将认
识能力结合行动而获得一种超越凭实践而获得真实认识,与使用自己认识形式来体现认识
经验之间的不同,实践也成为哲学思想研究的根本原则。

三、启发人类
《实践论》把“实践”这一术语抬升到理论的主导地位,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人类理
论研究及实践运用的里程碑。

它也激励许多著名哲学家开辟新的哲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实践论》是理论自由思想的使者,使实践可以将历史运动涵盖在内,使人类对自身实践
能力提示具有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人类发现活跃的理论生活,解放的实践意识与活动,真
正打开思想的大门,激发人类实践意识,为人类发展历史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饮用。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阐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的标准。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实践论》我明白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真理。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也启发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实践,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通过《实践论》我认识到了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指出,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的效果。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真理。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也启发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实践,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果。

最后,通过《实践论》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以实践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目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地取得实际的成果。

同时,我也会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5篇(通用)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5篇(通用)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5篇(通用)实践论读后感 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实践论》。

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

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

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

这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

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

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实践论》的读后感。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觉、思维、记忆等认识活动,不断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1.2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深入理解。

1.3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认识的飞跃。

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1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 实践是社会创新的源泉。

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推动社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3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途径3.1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手段。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现状,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解放。

3.2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束缚,从而寻求自我解放的途径。

3.3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索和实践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动力,推动人类朝着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迈进。

四、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途径4.1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价值。

4.2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4.3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动力。

马原实践论读后感

马原实践论读后感

马原实践论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实践论,就像被一位超级智慧的老友拉着促膝长谈了一番,然后猛地一拍脑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这实践论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很多事情认知的新大门。

以前我看问题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比如说,我一直好奇人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呢?是光靠脑袋空想吗?那肯定不对。

就像我小时候想象自己能像小鸟一样飞,在脑袋里飞了无数次,但一到现实中,站在凳子上往下一跳,就摔了个狗啃泥,这就是空想和现实的差距啊。

马克思说实践出真知,这可太对了。

你看那些科学家,要是牛顿光坐在家里想,苹果怎么会掉下来呢?他肯定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但人家牛顿去观察、去研究,被苹果砸了之后还深入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这就是实践啊。

从一次次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这种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通过实践得到了真知。

而且这实践还不是一次性的事儿。

就像我们学做饭,第一次做饭那可能就是个灾难,盐放多了,菜炒糊了。

但多做几次,慢慢就掌握了火候、调料的用量这些技巧。

这就像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样,是逐步深入的。

从最初对一个事物表面的、很浅显的认识,随着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对它的认识就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再说说我们社会的发展吧。

以前人们的生活很简单,生产力水平低,大家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怎么种地、怎么打猎能活下去。

随着人类不断实践,学会了制造工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不断深化。

要是没有这一步步的实践,我们现在可能还在山洞里茹毛饮血呢。

这实践论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没有绝对的真理。

为啥呢?因为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会不断发展。

今天我们觉得正确的东西,也许随着以后更多的实践,就会发现它的局限性。

就像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这在当时大家的认知范围内好像是对的,但是随着航海等实践活动的增多,发现地球原来是个大圆球。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班级:应用心理111姓名:许倩学号:11121117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31年至1934年期间,共产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34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

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第一、认识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马原选读著作《实践论》

马原选读著作《实践论》

读《实践论》有感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我觉得这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深刻地论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了人的认识发生的本质,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以及检验认识结果是否正确的标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

毛泽东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实践论》是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虽作于1973年,它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还很巨大,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实践是需要总结的,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

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

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以来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

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马原实践论读后感

马原实践论读后感

马原实践论读后感读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实践论,就像脑袋被开了个窍一样,突然对很多事儿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我总觉得理论嘛,就是那些高高在上,离我们生活老远的东西。

但是马克思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实践和理论那可是一对儿铁哥们,谁也离不开谁。

就像做饭,你光看菜谱(理论),觉得自己啥都会了,可一进厨房(实践),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可能菜谱上说放盐少许,这“少许”到底是多少啊?不自己动手试几次,根本搞不明白。

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从人类发展来看,也是这样。

比如说古代人想要过河,但是没有桥,光靠空想怎么过河肯定不行。

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找树干啊,把树干搭在河两岸,这就是最初的桥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总结出了造桥的理论,什么结构更稳定,用什么材料更好。

然后再根据这个理论去建造更复杂、更坚固的桥。

这就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

而且我发现,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犯忽视实践的错误。

就拿学习来说吧,有时候死记硬背一些公式或者概念,但是不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啥用。

就像学数学,知道了勾股定理,但是不明白它在建筑测量、工程设计这些实际场景里怎么发挥作用。

这样学来的知识就像是无根之水,很容易就忘掉了。

按照实践论的说法,我们应该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在社会变革方面,实践的力量更是惊人。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旧制度不满,然后通过实际行动去争取新的生活方式。

像工人阶级觉得被资本家压榨得太狠了,于是就开始罢工、游行,这就是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这样伟大的理论,来指导工人阶级进一步的革命实践,最后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光纸上谈兵,得动起来,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成长。

而且也明白了理论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的智慧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论实践
中山大学工学院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毛主席的非文学著作,也让我见识到了伟人的另一面。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了解释、阐述,加诸实例与自己的理解并加以阐发,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了容易理解的概念,普及开来。

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也将采取类似的形式,试图将自己的理解与之比较、切磋,改良、完善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并尽量从中发现更多或者更适应当今时代的东西。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如同我们高中所学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生产活动决定了人的行为,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的关系。

这是我一向所赞同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去无法改变的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后天的条件,即我们的生命中发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观造成影响,都会对我们人格进行塑造,有任何一点改变、任何一点偏差我们都不是原来的自己。

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逐渐变得更加全面,为之后的社会实践又补充了精神上的依持。

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就这样,实践与认识互相推动发展,相辅相成,而整个人类社会,也会因为实践与认识中的真知被总结出,而随着个体的进步而进步。

马克思的观点令人叹服,毛主席的解释十分精辟——我不能再同意更多。

然而,在之后出现了这样的话: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属于阶级社会,因此这方面的观点我不是很能够理解。

如果将场景放到近代的历史社会中,我可以设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等等的思想有着阶级烙印;如果说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国家,也是有着大资本家、中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阶级划分,思想中含有各自的阶级烙印;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当今中国,全国人民不存在思想的阶级烙印呢?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又会有层出不穷的“官二代”“富二代”事件,这些事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从实践论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也是实践与认识互相推进发展的结果:现有的优越条件使得有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产生了自己高人一等的认识,并且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破坏社会秩序,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很大部分民众对此敢怒而不敢言,这样就又造成了他们“我可以继续这样做,没有人可以管得了我”的心理,又推动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了恶性的循环。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从源头上着手,建设健全的制度,使得社会权力、财富不致于成为为恶的工具;第二,加强监管,遏制“可以继续做我想做的事”认识的产生,使他们“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合理地面对自己父辈给予的资源。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这是一个精辟的总结,是对过往经验的概念的总结,也
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升华。

我们在实践中,须得发现和总结出规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事半功倍。

追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斗争,颇多苦涩的失败,其中第五次反围剿尤其令人心痛——反观长征之后的一派新气象,我们可以看到总结经验教训之后的红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发展壮大,除去客观因素外,主观上对“联系”的研究,“概念”的提出,都为革命提供了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而这样的认识在未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在文中谈到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这些人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则很有意趣。

首先关于“右倾”,按照小子的理解姑且可以通俗点称之为“保守派”,保守派往往是在旧社会中地位较高的人,如地主、读书人、贵族等等,他们不愿意正视现实,不愿意遵从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左倾”呢?左倾相对于右倾其实已经较为进步,可惜“不切实际”,是过于激进的表现——同样却有些不一样的,是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妄图“一步到位”“立刻成功”。

从他们的出发点看,右倾主义者根本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旧有的秩序,属于“机械唯物主义”;反观左倾主义者,他们往往一无所有,而容易被新传入的思想鼓舞、感染,表现得过于理想化,也就是“唯心主义”他们的行为也授予了右倾主义者口实——因为改革的实际过程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快捷有效”,反而有些“滑稽可笑”,大众会因此变得失望,对改革失去信心。

而身处其中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得出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的结论。

这是身处新时代浪潮中的我们值得关注的——因为我们还年轻,并非纯粹而理智的马克思主义者,“左”与“右”的错误我们时不时还会犯下,所以要格外警惕,时刻自省,避免酿成大错。

此外,文章在最后两段也很振奋人心地提到,在实践和认识的互相推动下,世界将被改变,世界终将进入共产主义时代——我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终将达成这一目标。

十分惭愧,我读《实践论》,观点不如毛主席犀利,眼光不如毛主席独到,文字也不如毛主席精练,不过这些东西都是我认真品读的结果,希望老师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