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是Na+内流所形成的,是膜由K+平 衡电位转为Na+平衡电位的过程; 2、复极化:动作电位下降相是K+外流所形成,是膜由 Na+平衡电位转变为K+平衡电位的过程。
后电位:细胞膜在复极化后,激活了细胞膜上的钠一 钾泵,通过Na+、K+(排钠保钾)的主动转运,重新将 它们调整到原来静息时的水平,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兴 奋性。
滑行学说:肌肉的收缩并非是肌细胞(肌纤维)中构成 肌原纤维的肌丝本身长度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由于细肌 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肌节长度(两Z线间距)缩短, 从而出现肌纤维和肌肉的收缩(如下图所示)。
肌丝滑行示意图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行造成 的。肌丝的滑行过程,是在一定Ca2+浓度下,构成细肌丝 的肌动蛋白和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结合和解离的过程。
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 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 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①乙酰胆碱(ACh) ②去甲肾上腺素(NA)
③嘌呤类和肽类递质
④氨基酸类
第3节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横 纹 肌 图 解
肌原纤维由 许多肌丝组 成,肌丝有 粗细2种,细 肌丝由肌动 蛋白(肌纤 蛋白)、原 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组 成,粗肌丝 是肌凝蛋白 (肌球蛋白) 组成。
►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
► 细胞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超极化时则表现为抑制。
-100mV ←-90mV→ -80mV → 0 → 30mV
►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主要离 子 Na+ K+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14 142 155 5
人体解剖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第1章
细胞的一般生理
第 1节 第 2节 第 3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的传导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第 1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伴随生命活动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生物电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的带电离子分布不 均匀和带电离子的运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有差异)引起的。 以神经纤维为例讨论细胞水平生物电的表现形式:
松弛时:
————肌节———— —H带 — Z 线 Z线 M线 │ │
收缩时:
Z线 │
Z线 │
2、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肌肉的负荷有前后之分,前负荷:肌肉在收缩之前所承 受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承受的负荷。
等长收缩: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形式,称为等长收缩,又称静态收缩。 等张收缩:张力不变而长度减小的收缩 形式,称为等张收缩,又称动态收缩 单收缩:单一刺激,都会迅速地收缩一次 刺激频率 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4、脉冲式传导:由于不应期的存在,边续多个动
作电位不能融合在一起。
5、有髓纤维的兴奋从一个郎飞结跳跃到下一个郎飞 结,速度快。
有髓纤维的兴奋从一个郎飞结跳 跃到下一个郎飞结,速度快。
二、兴奋在细胞之间的传递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①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 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接头传递的特点: ①单方向性,只能从神经轴突末梢传向肌纤维,而 不能反方向传递。但突触后的靶细胞也能释放一些 物质逆向传递到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元释 放递质的过程。 ②有时间延迟(突触延搁) ③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美洲箭毒和α-银 环蛇毒可以同Ach竞争终板膜的Ach受体(亚单位) 并形成牢固结合,阻断接头传递,使肌肉失去收缩 能力。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 抑制的作用,能阻止Ach的清除,造成Ach在接头处 或其他地方聚积,而出现中毒症状。 ④易疲劳性,高频率的冲动持续通过突触或神经- 骨骼肌接头,可以使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释放速 度超过合成速度,而使神经递质耗尽,使信息通过 突触的效率降低,称为突触疲劳。
► 峰电位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后电位的前段相当于
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后电位的后段相当于低常期。膜 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兴奋性也就恢复正常。
第2节 兴奋的传导
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 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这样的过程在膜表 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
★电突触的结构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神经冲动可以由一个细胞直
接传给下一个细胞,传递速度快,
没有潜伏期,双向传递,不易受
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改变。 意义:促使许多细胞产生同步化活动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是由运动神经末梢
与骨骼肌细胞膜接触形成的。
由轴突末梢形成接头前膜,与其相对的肌膜形成接终
(含神经递质)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 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电突触
突触的分类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
突 触
►化学性突触的类型:
轴突与树突相接触
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 ★突触后膜有两种: ①树突膜 ②细胞体膜
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①突触Fra Baidu bibliotek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动物电位 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
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 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 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
兴奋 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 触
突触后神 经兴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特点:
突触后膜
单向性
☆方向: 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2、阈刺激: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 率不变的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个刺激强度称为 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三、组织的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接受前面一个刺激而兴奋后的 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无论再受到多么强大的刺激,都 不能再产生兴奋;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0.5~2.0ms左右。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可能 引起新的兴奋,但使用的刺激强度必须是大于该组织正 常的阈强度,这个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 ►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滑行学说
N冲动→肌膜→横小管→终池及纵小管,释放钙 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细肌丝构形改变, 暴露出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粗、细肌丝接触→ 肌球蛋白分子头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 →粗肌丝拉着细肌丝向 M线方向滑动,肌节缩短 →收缩结束后,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 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钙离子为骨骼肌兴奋与收缩的耦联因子
横小管
肌膜—— 横小管
纵小管
——肌原纤维
——肌丝
A/暗带
终末池
I/明带
肌浆网
A、定义: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B、位置:位于横小管间,包绕在肌原纤维外。 C、功能:贮存钙离子。
D、分部:
★纵小管 ★终末池
横小管
肌膜—— 横小管
纵小管
——肌原纤维
——肌丝
A/暗带
终末池
I/明带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板膜或接头后膜,两者之间为接头间隙。
接头间隙中充满细胞外液
轴突末梢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 有大量的ACh。 终板膜厚而且有许多小褶,褶上有高密度 的ACh受体,在终板膜上还分布有乙酰胆碱 酯酶,它们可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过程与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基本相似。轴突末梢 释放出来的Ach很快与终板上的Ach受体结合,使 Ach门控Na+-K+通道打开,允许Na+流入和K+流出, 产生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又叫终板 电位。
► 动作电位及其传导的特点: ►1、“全或无”
:刺激达不到阈强度,不能产生动 作电位(无),一旦产生,幅度就达到最大值(全)。 幅度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加而增加。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传导时,电位幅度不
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3、双向性传导: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
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
肌球蛋白分子(豆芽形)
—头部(ATP酶)
(横桥)
—杆部
————肌节———— —H带 — Z 线 Z线 M线 │ │
肌节的构成
½ I 带 + A带 + ½ I 带
肌管系统
横小管 A、定义:
肌膜向肌浆内陷,形成环绕肌原纤维行走 的互相吻合的小管。 B、位臵: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C、功能:传递来自肌膜的冲动。
细肌丝 (三种蛋白分子组成)
肌动蛋白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
双螺旋链的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单体 —位点(能与肌球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
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 (TnT、TnI、TnC) —TnI TnC— —TnT
(能与Ca2+结合)
► 肌动蛋白分子单体呈球状,但它们在细肌丝中聚
合成双螺旋状,成为细肌丝的主干。 ► 在肌肉安静时原肌凝蛋白的位臵正好在肌动蛋白 和横桥之间,这就起了阻碍两者相互结合的作用; ► 肌钙蛋白的分子呈球形,含有三个亚单位,亚单 位C中有一些带双负电荷的结合位点,因而对肌 浆中出现的Ca2+(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两价正离 子和H+)有很大的亲和力;亚单位T的作用是把 整个肌钙蛋白分子结合于原肌凝蛋白;而亚单位 Ⅰ的作用是在亚单位C与Ca2+结合时,把信息传 递给原肌凝蛋白,引起后者的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解除它对肌动蛋白和横桥相互结合的阻碍作用。
THE END,THANK YOU!
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
的作用可降低轴浆的粘滞度,有利 于突触小泡的位移,也可促进突触 小泡和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及破裂, 最终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 很快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 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透性的改变,导致某些
动作电位
★上升相表示膜的去极化: -70~-90mV变为+20~+40mV) ★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 +20~+40mV变为-70~-90mV)
►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去极化:首先是受刺激的部位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 开放,少量Na+由膜外流入膜内,使膜内外电位差减小, 称为局部去极化或局部电位。当局部电位降到某临界 数值(阈电位)时,受刺激部位的膜上Na+通道全部开放, 使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于是膜外Na+顺浓度差 和电位差迅速大量内流,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膜内与膜外 膜对离子通 离子比例 透性 1︰10 31︰1 通透性小 通透性大
K+不断外流 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测 量 巨 大 神 经 膜 内 外 的 电 位
二、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
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逆 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上升相(去极相) 锋电位 下降相(复极相) 后电位
后负荷情况
完全强直收缩(主要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咬肌)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眼外肌)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而有效 的刺激时,被刺激的肌细胞出现一次收缩过程(包括肌细 胞的缩短和舒张), 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的有效刺激时,出现强而持久的 收缩。由于刺激频率不同,强直收缩又可分为不完全强直 和完全强直两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
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 外正内负:一般将细胞膜外电位看作零(0mV), 细胞膜内电位用负值(-70~-90mV)表示。) ► 极化:安静时,细胞膜两侧这种数值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
状态。
►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细 胞 外 侧
细 胞 内 侧
三、组织的兴奋性的变化
►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
1、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必须在以下三 个参数达到某一临界值: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 间以及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后电位:细胞膜在复极化后,激活了细胞膜上的钠一 钾泵,通过Na+、K+(排钠保钾)的主动转运,重新将 它们调整到原来静息时的水平,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兴 奋性。
滑行学说:肌肉的收缩并非是肌细胞(肌纤维)中构成 肌原纤维的肌丝本身长度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由于细肌 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肌节长度(两Z线间距)缩短, 从而出现肌纤维和肌肉的收缩(如下图所示)。
肌丝滑行示意图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行造成 的。肌丝的滑行过程,是在一定Ca2+浓度下,构成细肌丝 的肌动蛋白和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结合和解离的过程。
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 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 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①乙酰胆碱(ACh) ②去甲肾上腺素(NA)
③嘌呤类和肽类递质
④氨基酸类
第3节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横 纹 肌 图 解
肌原纤维由 许多肌丝组 成,肌丝有 粗细2种,细 肌丝由肌动 蛋白(肌纤 蛋白)、原 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组 成,粗肌丝 是肌凝蛋白 (肌球蛋白) 组成。
►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
► 细胞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超极化时则表现为抑制。
-100mV ←-90mV→ -80mV → 0 → 30mV
►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主要离 子 Na+ K+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14 142 155 5
人体解剖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第1章
细胞的一般生理
第 1节 第 2节 第 3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的传导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第 1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伴随生命活动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生物电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的带电离子分布不 均匀和带电离子的运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有差异)引起的。 以神经纤维为例讨论细胞水平生物电的表现形式:
松弛时:
————肌节———— —H带 — Z 线 Z线 M线 │ │
收缩时:
Z线 │
Z线 │
2、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肌肉的负荷有前后之分,前负荷:肌肉在收缩之前所承 受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承受的负荷。
等长收缩: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形式,称为等长收缩,又称静态收缩。 等张收缩:张力不变而长度减小的收缩 形式,称为等张收缩,又称动态收缩 单收缩:单一刺激,都会迅速地收缩一次 刺激频率 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4、脉冲式传导:由于不应期的存在,边续多个动
作电位不能融合在一起。
5、有髓纤维的兴奋从一个郎飞结跳跃到下一个郎飞 结,速度快。
有髓纤维的兴奋从一个郎飞结跳 跃到下一个郎飞结,速度快。
二、兴奋在细胞之间的传递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①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 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接头传递的特点: ①单方向性,只能从神经轴突末梢传向肌纤维,而 不能反方向传递。但突触后的靶细胞也能释放一些 物质逆向传递到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元释 放递质的过程。 ②有时间延迟(突触延搁) ③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美洲箭毒和α-银 环蛇毒可以同Ach竞争终板膜的Ach受体(亚单位) 并形成牢固结合,阻断接头传递,使肌肉失去收缩 能力。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 抑制的作用,能阻止Ach的清除,造成Ach在接头处 或其他地方聚积,而出现中毒症状。 ④易疲劳性,高频率的冲动持续通过突触或神经- 骨骼肌接头,可以使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释放速 度超过合成速度,而使神经递质耗尽,使信息通过 突触的效率降低,称为突触疲劳。
► 峰电位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后电位的前段相当于
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后电位的后段相当于低常期。膜 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兴奋性也就恢复正常。
第2节 兴奋的传导
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 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这样的过程在膜表 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
★电突触的结构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神经冲动可以由一个细胞直
接传给下一个细胞,传递速度快,
没有潜伏期,双向传递,不易受
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改变。 意义:促使许多细胞产生同步化活动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是由运动神经末梢
与骨骼肌细胞膜接触形成的。
由轴突末梢形成接头前膜,与其相对的肌膜形成接终
(含神经递质)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 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电突触
突触的分类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
突 触
►化学性突触的类型:
轴突与树突相接触
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 ★突触后膜有两种: ①树突膜 ②细胞体膜
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①突触Fra Baidu bibliotek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动物电位 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
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 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 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
兴奋 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 触
突触后神 经兴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特点:
突触后膜
单向性
☆方向: 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2、阈刺激: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 率不变的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个刺激强度称为 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三、组织的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接受前面一个刺激而兴奋后的 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无论再受到多么强大的刺激,都 不能再产生兴奋;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0.5~2.0ms左右。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可能 引起新的兴奋,但使用的刺激强度必须是大于该组织正 常的阈强度,这个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 ►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滑行学说
N冲动→肌膜→横小管→终池及纵小管,释放钙 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细肌丝构形改变, 暴露出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粗、细肌丝接触→ 肌球蛋白分子头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 →粗肌丝拉着细肌丝向 M线方向滑动,肌节缩短 →收缩结束后,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 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钙离子为骨骼肌兴奋与收缩的耦联因子
横小管
肌膜—— 横小管
纵小管
——肌原纤维
——肌丝
A/暗带
终末池
I/明带
肌浆网
A、定义: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B、位置:位于横小管间,包绕在肌原纤维外。 C、功能:贮存钙离子。
D、分部:
★纵小管 ★终末池
横小管
肌膜—— 横小管
纵小管
——肌原纤维
——肌丝
A/暗带
终末池
I/明带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板膜或接头后膜,两者之间为接头间隙。
接头间隙中充满细胞外液
轴突末梢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 有大量的ACh。 终板膜厚而且有许多小褶,褶上有高密度 的ACh受体,在终板膜上还分布有乙酰胆碱 酯酶,它们可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过程与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基本相似。轴突末梢 释放出来的Ach很快与终板上的Ach受体结合,使 Ach门控Na+-K+通道打开,允许Na+流入和K+流出, 产生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又叫终板 电位。
► 动作电位及其传导的特点: ►1、“全或无”
:刺激达不到阈强度,不能产生动 作电位(无),一旦产生,幅度就达到最大值(全)。 幅度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加而增加。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传导时,电位幅度不
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3、双向性传导: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
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
肌球蛋白分子(豆芽形)
—头部(ATP酶)
(横桥)
—杆部
————肌节———— —H带 — Z 线 Z线 M线 │ │
肌节的构成
½ I 带 + A带 + ½ I 带
肌管系统
横小管 A、定义:
肌膜向肌浆内陷,形成环绕肌原纤维行走 的互相吻合的小管。 B、位臵: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C、功能:传递来自肌膜的冲动。
细肌丝 (三种蛋白分子组成)
肌动蛋白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
双螺旋链的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单体 —位点(能与肌球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
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 (TnT、TnI、TnC) —TnI TnC— —TnT
(能与Ca2+结合)
► 肌动蛋白分子单体呈球状,但它们在细肌丝中聚
合成双螺旋状,成为细肌丝的主干。 ► 在肌肉安静时原肌凝蛋白的位臵正好在肌动蛋白 和横桥之间,这就起了阻碍两者相互结合的作用; ► 肌钙蛋白的分子呈球形,含有三个亚单位,亚单 位C中有一些带双负电荷的结合位点,因而对肌 浆中出现的Ca2+(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两价正离 子和H+)有很大的亲和力;亚单位T的作用是把 整个肌钙蛋白分子结合于原肌凝蛋白;而亚单位 Ⅰ的作用是在亚单位C与Ca2+结合时,把信息传 递给原肌凝蛋白,引起后者的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解除它对肌动蛋白和横桥相互结合的阻碍作用。
THE END,THANK YOU!
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
的作用可降低轴浆的粘滞度,有利 于突触小泡的位移,也可促进突触 小泡和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及破裂, 最终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 很快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 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透性的改变,导致某些
动作电位
★上升相表示膜的去极化: -70~-90mV变为+20~+40mV) ★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 +20~+40mV变为-70~-90mV)
►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去极化:首先是受刺激的部位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 开放,少量Na+由膜外流入膜内,使膜内外电位差减小, 称为局部去极化或局部电位。当局部电位降到某临界 数值(阈电位)时,受刺激部位的膜上Na+通道全部开放, 使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于是膜外Na+顺浓度差 和电位差迅速大量内流,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膜内与膜外 膜对离子通 离子比例 透性 1︰10 31︰1 通透性小 通透性大
K+不断外流 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测 量 巨 大 神 经 膜 内 外 的 电 位
二、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
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逆 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上升相(去极相) 锋电位 下降相(复极相) 后电位
后负荷情况
完全强直收缩(主要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咬肌)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眼外肌)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而有效 的刺激时,被刺激的肌细胞出现一次收缩过程(包括肌细 胞的缩短和舒张), 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的有效刺激时,出现强而持久的 收缩。由于刺激频率不同,强直收缩又可分为不完全强直 和完全强直两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
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 外正内负:一般将细胞膜外电位看作零(0mV), 细胞膜内电位用负值(-70~-90mV)表示。) ► 极化:安静时,细胞膜两侧这种数值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
状态。
►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细 胞 外 侧
细 胞 内 侧
三、组织的兴奋性的变化
►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
1、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必须在以下三 个参数达到某一临界值: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 间以及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