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家畜病理学考研要点

家畜病理学考研要点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兽医病理学》(第二版),赵德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家畜病理学》(第四版),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一、绪论与疾病概论(3分)疾病的概念、原因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疾病概论(3分)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1.疾病是一定病因条件下,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就是说,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2.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中枢神经的统一调节下,保持协一致,维持着正常生命过程,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一定的生理防御范围,或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则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失调,这样机体就由健康转化为疾病.如:宠物患感冒的发病过程。

3、疾病在其整个过程,贯穿着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斗争过程.二、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它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外界致病因素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

疾病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2、化学因素(1)、外源性中毒(2)、内源性毒3、物理因素 (1)温度因素高温如烧伤;低温如冻伤。

(2)光和放射能的致病作用(3)、电流的致病作用(4)机械性因素如各种外伤等。

4、营养性因素(二)、机体的内部因素1、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2、营养状况如营养性不良引发的一些疾病。

3、种属因素如马不得猪瘟;鸡不得碳疽等。

4、遗传因素如猪、牛先天性卟啉血症等遗传疾病。

5、年龄与性别如幼畜易患肠道性疾病;老龄宠物易患神经性障碍疾病.如牛鸡的白血病,通常雌性动物易患.(三)、自然环境及社会制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各种气候、季节、地理区域等环境状况。

如寒冷的冻天易发呼吸道疾病等。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分)血液循环障碍(7分)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宠物的血液循环是维持宠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兽医病理学:病理提纲

兽医病理学:病理提纲

一、名词解释:疾病、充血、淤血、心衰细胞、槟榔肝、出血、血栓、栓塞、梗死、萎缩、变性、玻璃样变、代偿、再生、化生、机化、创伤愈合、炎症、趋化作用、肺炎、间质性肺炎、肾炎、败血症、肿瘤、肿瘤转移、肉芽组织、肉芽肿二、填空1.充血的病理特点: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体积略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机能亢进。

(在皮肤,叫“潮红”)3. 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温度降低,代谢变慢。

(在皮肤和粘膜称“发绀”)4.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可见标志性的细胞为心力衰竭细胞5.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6.出血的种类: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来源于右心和静脉的栓子可随血液运行到达肺脏造成肺的栓塞,来源于门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肝脏的栓塞,来源于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脑、肾、脾及四肢的栓塞7.梗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8.首先是脂肪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再次是肝、脾、淋巴结;而大脑、心脏的萎缩很不明显,肾上腺等腺体基本不萎缩。

9.局部性病理性萎缩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激素性萎缩、缺血性萎缩10.一般萎缩的组织器官的变化是,体积缩小(细胞体积、数量减少),颜色变深,包膜增厚发皱,边缘变锐,机能减退;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常伴有间质细胞增生。

11.细胞坏死时细胞核表现为三种变化,即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12.炎症渗出的顺序为:血浆的液体成分、盐类的渗出和电解质、血浆蛋白的渗出、纤维蛋白原渗出、白细胞渗出。

13.炎症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疼、机能障碍。

14.一般根据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进行分类,即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15.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可分为:浮膜性和固膜性。

16.猪食盐中毒时,发生的嗜酸性白细胞脑膜炎也属于非化脓性脑炎的一种。

17.按病因累及的部位和病变范围大小分类,可将肺炎分为小叶性肺炎(支气管性肺炎)、融合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家畜病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家畜病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8.实质器官脂肪变性的眼观病理变化?萎缩时心冠状沟脂肪和肾脏周围脂肪的剖检病变?
答:1.变性器官眼观肿大、表面光滑、黄红色或灰黄色,质地脆软,触之有油腻感。 2.脂肪组织被灰黄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胶样物质所取代,即表现为脂肪组织的浆液性萎缩。
9.影响再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0.创伤愈合的种类及特点如何?
49.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50.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51.机化;是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
52.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53.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99.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阻塞所引起的黄疸。
100.尸僵:动物死后10-24小时时,从头部-后肢逐渐僵硬。
101.尸斑:坠积性淤血。
二、简答题
1.皮肤局部发生充血的病理变化?
答: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色泽鲜红,在活体充血部位的温度升高,充血组织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
19.休克: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0.细胞与组织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1.变性: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96.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或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巩膜、黏膜、皮肤以及骨膜、浆膜和实质器官黄染的病理过程。

兽医病理学资料

兽医病理学资料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得原因、发病机理与患病机体所呈现得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得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得基本规律,为疾病得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得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

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与出血等变化。

充血就是机体得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得代谢、机能与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得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与器官中血流量增多。

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4、胸腔与肺脏得疾病病理变化:淤血得组织与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得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得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得组织内小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得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与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结局与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得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

淤血得组织与器官机能与代谢都发生障碍。

长期淤血得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与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就是淤血得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

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又称局部贫血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对机体得主要影响:短暂轻度得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得机能;长期严重得缺血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甚至就是死亡;当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动脉血管得侧支循环难以建立时常引起梗死。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与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得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得血量增多,简称“淤血"、1.淤血得类型与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与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与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得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得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得中央静脉及邻近得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得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 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与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得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

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得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得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

1、血栓形成得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得损伤:暴露其内得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得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得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与量都发生改变,就是血栓形成得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得过程(1)血小板粘集与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与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与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得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概念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 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疾病的分类 1.依据疾病的经过分类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2.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2.前驱期3.明显期4.终结期疾病的结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

死亡可分为三个阶段濒死期,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病因(一)外因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机械性因素5.其他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

(二)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即感受性,另一方面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即抵抗力。

应激:机体在应激原的作用下,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借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黄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缺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为局部贫血。

原因1.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2.动脉受压3. 动脉痉挛结局:由于缺血组织缺乏氧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加之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而积聚,所以常引起组织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梗死)。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和血管之外的现象。

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外。

原因和机理1.破裂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陈芬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家畜病理学基础知识

家畜病理学基础知识

家畜病理学基础知识一、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按充血发生的机理,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类。

生理性充血见于生理情况下,当器官组织和机能活动加强时,如采食后的胃肠道充血,运动时肌肉的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是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如炎症早期的充血,就是动脉性充血。

2、病理变化:充血时,由于局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的含血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液中富含氧气,因此,充血的组织,器官色泽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体积肿大,血管博动明显,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二、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1、原因:淤血按其原因不同可分为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

局部性淤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局部静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所致。

全身性淤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心脏机能障碍或肺循环障碍。

2、病理变化:淤血时,各级静脉(特别是小静脉)毛细血管或细动脉因血液回流障碍而扩张,其中充满血液。

静脉的回流不畅,必然妨碍动脉血的灌注,从而使局部动脉血液的含量减少:同时因血流缓慢,又使血氧过多地消耗,因而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多,血管内充满着紫黑色的血液,使局部组织呈蓝紫色,称为发绀。

三、局部贫血是指由于动脉管腔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所造成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1、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动脉痉挛性:这种局部贫血是指中、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因缩血管神经兴奋而发生强力收缩,造成管腔持续性狭窄,导致血液流入减少,乃至完全停止所引起的贫血。

寒冷、外伤、疼痛等均可引起局部动脉痉挛。

(2)动脉阻塞性:由于中、小动脉管壁增厚(慢性小动脉炎、小动脉硬化)或血管内腔被某些异物(血栓)所阻塞引起其内腔狭窄或闭塞所致。

(3)动脉压迫性:这是由于血管壁受某种外力压迫而引起的局部贫血。

如肿瘤、异物、积液等。

2、病理变化:局部贫血组织,因缺血之故,所以暴露出组织所固有的色彩。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霉形体传染病病理●目的和要求1.掌握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病理变化特征。

2.熟悉霉形体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第一节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独特的咳嗽和喘气症状,所以也称喘气病。

其病变特征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猪肺炎霉形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圆形或类圆形。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和喘气,咳出的飞沫和痰液使与之接触的健康猪发生感染。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主要侵害支气管上皮细胞,若侵入粘膜下淋巴间隙,沿淋巴道进入淋巴结则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隐性型四种,其中的慢性型病变最具代表性,其剖检特征为融合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外观肺脏呈气肿状态,心叶、尖叶上见融合成片的肺炎灶。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镜检呈间质性肺炎形象,肺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炎。

第二节败血霉形体感染●败血霉形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剖检特征为气囊炎、上呼吸道及邻近窦粘膜炎、眼炎和关节炎。

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和喷嚏。

如鸡败血霉形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理–鸡败血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球形或卵圆形。

病鸡和病愈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有时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进入呼吸道后,首先入侵鼻腔粘膜,随后扩散到眶下窦、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引起受侵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气囊炎,前胸及后胸气囊肥厚,囊腔内蓄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检见气囊表面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机化,导致气囊肥厚。

●鼻炎,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孔,出现开口呼吸。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

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理变化–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家畜病理学78—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78—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目的和要求1. 掌握口蹄疫、狂犬病、猪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白血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和兔出血症的病变特征,并能根据其病变特征进行病理诊断。

2.了解痘症、猪水疱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绵羊进行性肺炎、绵羊肺腺瘤病、痒病、马传染性贫血、鸡包涵体肝炎、鸡马立克氏病、鸡喉气管炎、禽脑脊髓炎等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3.熟悉上述各种疾病的病原特性和发病机理。

●痘症(pox diseases)是由痘病毒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也易感,其剖检特征是在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器官形成痘疹。

本节介绍绵羊痘、猪痘和鸡痘。

●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家畜中最严重的一种,所有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感染后死亡率最高。

●病因和发病机理–绵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

病羊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病毒侵入体内经淋巴进入局部淋巴结,在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通过血液到皮肤、脾、淋巴结、肺、肾和消化道粘膜。

在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坏死,侵入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

●病理变化病变好发于皮肤的少毛区,引起皮肤痘疹,同时也可引起皮下脂肪痘疹、粘膜痘疹和内脏痘疹。

皮肤痘疹●皮肤痘疹一般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初期出现红斑,然后形成丘疹,最后结痂。

●绵羊痘皮肤痘疹丘疹期;镜检丘疹区表皮显著增厚,棘细胞明显增生,水泡变性甚至细胞破裂;放大可见棘细胞高度水泡变性、气球样变,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真皮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皮肤痘疹后期结痂。

皮下脂肪组织痘疹●皮下脂肪组织中见散在分布的痘疹。

内脏痘疹●内脏器官痘疹以肺脏痘疹为多见,肺胸膜下密布大小不一、灰白色稍隆起的痘疹,有些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疹块。

镜检见痘疹区肺泡实变,血管与支气管周围炎;●放大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壁上衬以增生的立方形Ⅱ型细胞。

●由猪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发生皮肤痘疹;主要侵犯幼猪和架子猪,也可经胎盘感染发生于新生仔猪。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动物病理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于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动物病理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复习知识点。

一、疾病的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表现出一系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二)疾病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

2、理化性因素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化学因素如毒物、化学药品等。

3、营养性因素包括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4、遗传性因素主要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疾病。

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6、免疫性因素包括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疾病的发展过程1、潜伏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前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的时期。

4、转归期疾病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二、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静脉性充血则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二)出血按出血的部位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按出血的原因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三)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加。

(四)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塞的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等。

(五)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

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专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 )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专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急性病例病理变化出现胸膜肺炎,肺脏表面覆盖灰白色纤维素,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前下缘病变明显。

镜检,见肺组织充血,肺泡腔内浆液-纤维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病例病理变化肺脏见较明显的坏死灶,镜检见肺组织发生局灶性干酪样坏死,其外围上皮样细胞增生,形成特殊肉芽组织。

第七节猪痢疾猪痢疾(swine dysentery)是由密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猪在临床上出现出血性下痢,消瘦,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病因和发病机理密螺旋体是猪痢疾的病因,革兰氏染色阴性,下痢的粪便或肠粘膜触片镜下暗视观察,可见运动快速呈螺旋状的病原体。

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带菌猪,通过消化道感染,病菌主要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的出血性炎症。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表现在肠道,见肠粘膜呈暗红色,其表面附着灰白色的粘液;呈明显的出血性肠炎形象。

病变部位粘膜触片,镜检见弯曲形螺旋体。

第八节结核病(tuberclosis)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变特征是在器官内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结核性炎。

本节分别介绍牛结核病与鸡结核病。

牛结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舍饲乳牛最多发。

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体即结核分枝杆菌,有人型、牛型、鼠型和禽型,牛结核主要由前两型引起。

结核杆菌含脂质、蛋白和糖类三种成份:脂质与细菌毒力有关,糖脂能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促进肉芽肿形成,蜡质D能引起变态反应;蛋白质具抗原性,与脂质结合后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糖类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病因和发病机理传染源:结核病牛和带菌牛,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病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机体的免疫力和变态反应程度。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细胞被结核菌致敏后,分裂增殖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使巨噬细胞移向结核杆菌处,吞噬病原,限制结核菌扩散。

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在结核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牛结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 )病理变化牛结核病常表现为肺结核、肠结核、淋巴结结核和浆膜结核,其他器官的较为少见。

-市结核是牛结核病最常发的,其表现主要有干酪性支气管肺炎与增生性结核结节两种形式。

-肠结核也比较多见,通常多发生于回肠,表现为肠结核性溃疡。

干酪性支气管肺炎依侵及范围不同分细叶性--干酪性支气管肺炎(炎灶仅波及肺泡及细叶范围)和小叶性--融合性干酪性肺炎(由细叶性肺炎发展而来,炎灶波及数个肺小叶并相互融合) 。

干酪性支气管肺炎镜检干酪性支气管肺炎的特征是在支气管性肺炎基础上继发干酪样坏死;干酪性肺炎继发液化、溶解的坏死物排出、招致空洞形成。

增生性结核结节结节中央是干酪样坏死与钙化,周围为包囊形成,镜检结节中央的红染物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是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构成的包囊。

增生性结核结节结节中央是干酪样坏死与钙化,周围为包囊形成,镜检结节中央的红染物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是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构成的包囊。

肠结核性溃疡粘膜面有大小不等的结核性溃疡,病灶中央为干酪样坏死物,边缘肉芽组织增生呈堤状隆起。

牛结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病理变化淋巴结结核主要由淋巴源性感染所致,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浆膜结核可由血源性和淋巴源性播散或直接蔓延而引起,可表现为渗出性和增生性浆膜结核。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淋巴结高度肿大,切面可见大部分淋巴组织发生干酪样坏死呈灰黄色,其中散在灰白色钙化灶,坏死灶之间为增生的肉芽组织。

增生性浆膜结核增生性胸膜结核,肺胸膜上的增生物是结核性肉芽肿,镜检见肉芽肿是由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构成;增生性浆膜结核增生性网膜结核,形似珍珠,又称珍珠病,结节切面中央为干酪样坏死与钙化,周围为肉芽组织形成的包囊;增生性浆膜结核增生性心外膜结核,心外膜上覆盖厚达2-4厘米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组成的增生物,形似盔甲,又称盔甲心。

鸡结核病(avian tuberculosis)是由禽型结核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鸡结核病以肝结核最多见,其次为脾结核。

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是禽型结核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进入肠道的结核菌损伤淋巴滤泡,再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的原发性病变。

鸡结核病(avian tuberculosis)病理变化肝结核脾结核肝结核眼观肝表面密布大小不一的黄色结核结节,结节向肝表面隆起。

镜检为典型的增生性结核结节,中央是干酪性坏死,其周围为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组成的包囊。

脾结核脾脏显著肿大,表面散在大小不等、淡黄色、稍隆起的结核结节。

镜检脾组织中密布增生性结核结节,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环绕特殊性肉芽组织,其中的多核巨细胞胞体巨大,核呈堆积状排列,最外是为普通肉芽组织。

脾结核在抗酸染色标本上,可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胞浆内吞噬大量紫红色结核杆菌,有些结核杆菌散在于细胞之外。

第九节副结核病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

此外,绵羊、山羊也易感染,鹿、骆驼、猪、马等也可感染。

本节介绍牛副结核病。

牛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 in cattle )幼龄牛最易感染,其中3-5岁的母牛发病率最高。

临床特征为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

第九节副结核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的特征,革兰氏染色阳性。

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原进入肠道后,在粘膜和粘膜下层繁殖,同时致敏T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分裂增殖使病原局限化。

病原体经淋巴浸入淋巴结即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少数严重病例病原菌进入血液播散到其它器官及其相应淋巴结组织引起病变。

第九节副结核病病理变化病变特征是慢性增生性肠炎和相应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增生性肠炎回肠粘膜显著增厚、苍白、皱折成脑回样,皱襞不能展平。

镜检肠绒毛粗大,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大量上皮样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肠腺周围水肿。

慢性增生性肠炎在抗酸染色标本上可见上皮样细胞胞浆内吞噬大量紫红色副结核杆菌。

增生性淋巴结炎镜检见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外,还有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增生形成的肉芽肿。

在抗酸染色标本上,上皮样细胞胞浆内吞噬紫红色副结核杆菌。

第十节鼻疽(glanders鼻疽是由鼻疽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

驴对本病最易感,常取急性经过,骡次之。

马感染后通常呈慢性经过。

本节介绍马鼻疽。

马鼻疽(glanders of equines)其剖检特征为在肺、鼻腔粘膜和皮肤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鼻疽性炎,当疾病恶化病理过程全身化时,患马以败血症形式死亡。

病因和发病机理鼻疽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菌。

开放性鼻疽马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感染是最基本的感染途径,有时也可经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经消化道进入体内的细菌,很快侵入血液通过菌血症到肺、脾、肝等器官,但肺脏是鼻疽性炎的最好发器官。

肺脏的鼻疽杆菌增殖后,可再次进入血液引起第二次菌血症,病原通过血液侵入鼻腔粘膜和皮肤引起鼻腔粘膜和皮肤的鼻疽性炎。

有时通过飞沫病原直接侵入鼻腔粘膜引起鼻疽性炎,在皮肤发生损伤的基础上鼻疽菌也可直接侵入导致感染。

病理变化鼻疽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是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

肺鼻疽:可表现为鼻疽结节(渗出性结节和增牛性结节)和鼻疽性支气管肺炎两种形式。

鼻腔鼻疽:通常在肺鼻疽进一步发展之后,病原菌经血源播散而引起的,鼻腔的鼻疽性炎多见于鼻中隔粘膜,也见于甲介骨粘膜。

皮肤鼻疽:主要是由鼻疽杆菌经血源播散所引起,也可由皮肤创伤感染所致。

由血源播散引起的皮肤鼻疽性炎多见于后肢、胸侧和腹下。

肺鼻疽---渗出性鼻疽结节眼观肺表面散在细小的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楚,新鲜时周围有红晕,镜检见病灶中央的肺组织坏死崩解,局部聚积大量核破碎的中性粒细胞,其周围肺组织充血和炎性水肿。

肺鼻疽---增生性鼻疽结节肺切面上密布粟粒大、边界清楚的结节,结节中央为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环绕灰白色包囊;镜检病灶中央为脓性坏死,周围包囊形成,肺鼻疽---增生性鼻疽结节放大可见脓性坏死周围环绕着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性肉芽组织,最外层是普通肉芽组织,其中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肺鼻疽---疽性支气管肺炎鼻疽性支气管肺炎是肺鼻疽的另一种表现,在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区的切面上可见散在分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镜检特征为浆液-纤维素性肺炎区内出现散在的坏死灶,局部肺组织坏死并集聚大量核破碎的中性粒细胞。

病理变化鼻腔鼻疽:通常在肺鼻疽进一步发展之后,病原菌经血源播散而引起的,鼻腔的鼻疽性炎多见于鼻中隔粘膜,也见于甲介骨粘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