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是他的逻辑学著作之一,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是关于分类和概念的一部分,对于认识世界和思考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范畴篇》的一些注释。

1.命名范畴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个基本概念,称为命名范畴。

这些概念包括:物质(substance)、数量(quantity)、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位置(place)、时间(time)、状态(state)、作用(action)、遭遇(passion)、所属(having)。

这些概念是对世界的基本描述和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起点。

2.概念的层级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概念的层级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更高层级的概念包含了更低层级的概念。

例如,在物质的层级中,动物是一个更高级的概念,狗是一个更低级的概念。

这种层级结构为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3.概念的定义《范畴篇》中还包括对概念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概念是通过将普遍特征与具体事物相结合来定义的。

例如,对于动物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有生命、感知和运动的物质实体。

这种定义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概念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还探讨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概念可以相互包含、排斥或无关。

例如,在动物的范畴中,狗和猫可以互相包含,因为它们都是动物的子类。

但动物和非动物是互相排斥的,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分类和相似性。

5.概念的应用《范畴篇》中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义,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

在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对于探讨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概念和分类的重要著作,对于哲学、科学和思维方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的主要内容
《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研究了哲学范畴,包括同义词、多义词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语词的表达形式和组合形式。

它共15章,第一次对范畴作了分类,并对其中的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对立、运动等范畴作了许多论述。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第一性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其他一切东西和范畴都依赖于它而存在;作为第一性实体的“属”和“种”,乃是第二性实体。

他从“关系”出发引出“相对”范畴,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道理。

此外,他还讨论了“对立”、“反对”等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

此外,《范畴篇》还对宪法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如“人权”、“基本权利”、“制宪权”、“基本义务”等进行了发展演变的研究。

这些范畴的发展被视为中国宪法学说发展的一个缩影或具体体现。

在范畴篇中,关键词的选取集中在了“人权”、“基本权利”、“宪政”、“民主”、“立宪主义”等词汇上面,这类语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价值层面意义比较强,但制度层面意义比较弱。

总的来说,《范畴篇》是一部研究哲学范畴的著作,既包括对实体、数量、性质等基本范畴的论述,也涉及到一些宪法学说的重要概念的发展演变。

它对于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以及宪法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范畴篇 解释篇

范畴篇 解释篇

范畴篇解释篇范畴篇,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哲学理论中关于空间和时间关系的争论发展而来。

所谓“范畴”,是指普遍的、本质性的概念,不是指可能性的概念,如认为自由是普遍的,时间和空间是本质性的,这就是范畴。

当时研究哲学的著名学派是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n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其中包含着千差万别的事物。

而对这些事物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常感到缺乏全面性。

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总结呢?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从感觉材料中抽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起来,建立起最初的逻辑演绎体系。

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公理化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方法——演绎法: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运用三段论推理和论证两步得出必然性的结论,得到正确的认识。

其实质是一种归纳法和分类法的综合。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能够解释各种现象的微观理论的诞生。

现代物理学的微观理论的发展,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它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各种微观结构,给予各种元素周期表式的符号以高度的精确性。

经典力学理论的创立也曾受到过微观粒子方面成果的启发。

原子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的成就,更是说明微观世界确实存在。

原子、分子以及微观粒子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的规律性。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还掌握了电子、光子等等微观粒子的特性,揭示了原子、分子以及整个微观世界的各种特性。

微观粒子世界与宏观物体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原子内部,很多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放射性现象有关,因此原子又具有放射性。

在许多高温物体,例如炽热的原子核反应堆和人工核反应堆中,也会发生强烈的辐射。

对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促进了微波、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的制造,还使人们认识了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这种运动和变化称为物质的“运动”,它是无止境的。

这种运动的趋势(即自然规律)则被称为“自然规律”。

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存在,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客观规律。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读书报告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读书报告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读书报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不同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的《范畴篇》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著作,探讨了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基本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篇著作的主要思想和重要学术贡献。

一、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范畴篇》在希腊古代文化中被视为逻辑学方面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界定基本概念的方法,建立一个关于存在和思维的清晰的体系。

他认为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通过思维,我们可以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他主张哲学要关注的是实体(substance),而对于属性(quality)、数量(quantity)、关系(relation)、位置(place)、时间(time)等等,只有在实体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真正有意义的概念。

二、存在的分类问题《范畴篇》探讨了存在分类的问题,这是这篇著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可以分为十种,而这些种类被称为“范畴”(category)。

这些范畴的核心特征是它们是具有实在性的,而且它们可以被描述和归类。

亚里士多德主张,实在的存在通常表现为实体,因此范畴中最重要的种类就是物质和形式。

三、概念和判断《范畴篇》对于概念和判断的处理也非常重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概念是由人类理智的思维活动得出的,它们帮助我们描述外界存在的事物。

而判断是人们将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推导出新的结论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主张,正确的判断应该基于事实,并且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四、范畴与现代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被认为是现代逻辑学的起源。

在现代逻辑学中,我们仍然使用着一些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词汇和概念,比如实体、属性、关系和概念等等。

而且,范畴的概念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范畴论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探讨了存在和思维的基本问题,对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这篇著作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希腊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还能从中获得关于现代逻辑学及哲学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里提出的十个哲学基本概念: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

本然意义的存在有十种,这十种范畴包括了事物的所有的实质性的存在方式。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类谓词,因都具有范畴性质,因此称之为“十范畴”。

它们既具有逻辑的意义,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的种;又具有作为存在的最一般的规定性而具有本体论意义,是存在的规定性的最高的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概括经验材料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理论,是关于事物的本体存在,以及事物在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存在现象的统称。

因此,也可以视为一种先验存在论的存在范畴。

从哲学上来说,“十范畴”就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总纲领。

本文从实体论的角度,将先验存在的“十范畴”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来分析,以此建立关于事物存在问题的理论框架。

在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中,“十范畴”的定义为:实体: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理论形式,称之为“实体”;性质:实体得以成为某个实体,取决于实体的“性质”;数量:同类实体累积的多少问题,即表现为实体的“数量”;关系:当实体与其他实体发生联系时,这种联系称之为“关系”;遭受:当实体之间的关系产生逻辑辩证时,称之为“遭受”;动作:实体在遭受中的其主动性或被动性行为,称之为“动作”;状态:实体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状态”;姿态:实体不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姿态”;时间与地点:无论实体是否与其他实体发生关系,其存在的先验性形式都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范畴。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篇提出了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况,动作(主动),遭受(被动)。

其中,实体对象作为句子主语,加一个系动词是及其后面附带表语一道组成的谓语,即可对该实体对象做各式各样的判断。

这就引出了其后的九个范畴。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既蕴含逻辑又蕴含文法。

亚里士多德的十五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十五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十五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范畴篇》中,首次提出了概念的初始结构——范畴。

他认为范畴是概括经验材料的结果。

在这部作品中,他详细罗列和研究了15个基本的具体范畴。

这15个范畴分别是:
1.实体(本体):这是主体范畴,没有相反者,绝对的性质也没有相反者。

2.数量:描述事物的多少或大小。

3.性质:描述事物的特性或属性。

4.关系: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5.时间:描述事物发生的时间。

6.地点:描述事物发生的地点。

7.姿态: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情况。

8.主动:描述事物的主动性或自发性。

9.被动:与主动相反,描述事物的被动性或接受性。

10.遭受:描述事物所承受的待遇或影响。

11.状况:描述事物所处的环境或条件。

12.具有:表述某物拥有某属性或某物。

13.行动:描述事物的行为或活动。

14.遭受:描述事物所经历的遭遇或事件。

15.比较:表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这些范畴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事物的本体存在,以及事物在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的基本思考框架。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在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中,会运用特别的术语。

一开始希腊人对本体论的反思就和其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语言自身的思考,以及语言后面的本体论的反思,是他们认识的重点。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论的讨论首先在《范畴篇》中展开。

上节课关于四种实体的区分是在两个标准下进行的said of 和in。

当我们说S is F的时候,F可以作为一个类概念把s放在f之中,因此s是一个individual。

而能够用来说s的f则是universal。

关于in的讨论比较复杂,不用掌握,但知道f is in s很重要的一点,f 不能离开s存在,这是本体论上的断定。

f和s的区别在于f在别的东西当中,是属性non substantial。

而S不在别的东西当中,是substantial,即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不不同于它的东西。

这样组合起来有四种实体said of in –eg white, said of not in-eg人,马(在亚里士多德分类体系中叫spieces,种或属)not said of in-eg苏格拉底的白,not said of not in-eg苏格拉底。

范畴篇接下来讨论中,前面的区分主要来说明s is f这样一个谓述prediction的时候暗含本体论图景,S和f两个词项所对应,意指的存在。

S is f这个谓述可以做进一步的分类,即十个范畴,对十个不同问题的回答。

通过问题的方式,可以了解主谓陈述揭示对象世界的哪一方面。

What it is-苏格拉底是白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对应其的谓词应是substance。

还可以问how it is,严格翻译应该是what sort of thing it is 要对它的性质加以界定,要对它进行qualify对应的谓词quality。

范畴,即category,后面加个??表示希腊的市场,在市场里面说话(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地方)。

Category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谓词,但亚里士多德不把它作为简单的谓词类型理解,而意指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分类,存在,in。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

2019年第!!期(总第843期)夂教%’科《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谢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十堰442002)摘要:范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实体”范畴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中是“主范畴”,具有独立与核心的地位。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从逻辑学与存在论角度探究“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的“第一”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绝对主词”与基\性、优先性。

首先,“第一实体”的定义蕴含着“表述主体”与“存在于主体”这两条基本标准,这两条标准界定着第一实体的“绝对主词”地位,也体现着第一实体的“这一个”与“可分离的”属性;其次,第一实体的“第一”内涵体现在基\性,在可感角度上的优先性地位。

关键词:第一实体绝对主词终极主体基\性优先性亚里士多德作为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善于用思维与语词的形式对规律进行探索,尤其在逻辑学著作《范畴篇》第5章中,对“第一实体”的阐释体现着主宾词逻辑。

大多数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呈现了一个转向或者矛盾的过程,因为其在《范畴篇》中提到“个别事物”是真正的第一实体,而在《形而上学》中提到“形式是第一实体”。

我认为,这是未对“第一实体”进行全面认识之后的一种误解。

《范畴篇》与《形而上学》提到的关于“第一实体”是一种连的关:形式与的实是第一实体。

为了这种误解,我们应深入探“第一实体”之“第一”的本质内涵。

一、对存在者“两个标准”“四种类型”的划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第5章中,对实体下了最言简意赅的定义:“实体,最真正的、第一的、最的意义而言,是用一个主体在一个主体里的,例如一个个别的人或&”旳亚里士多德提了对在者进行的个:“是否表述一个主体”“是在一个主体之中”,后的“关于第一性与第实体的、种与的关实体的”,是这个主在&,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第2章中提到了对在者的种的:在这里,我“一个主体”用P,“”用“一P”;“存在于一个主体”用q,“在于”用“一q”表示,,呈现这种:(1)p,q,识;(2)P,—*,例如“”“动物”第二实体;(3)—p,q,—种的,.⑷—p,—*,第一实体(个别物体)&,(1)与(3)着实体类的性质或者关范畴,是范畴而&事物可为:第一实体(个别事物)、第实体(、种)与其东西(属性),这三者间的关为:第一,实体和属,这是一种在关,范畴用于说、阐释实体范畴的:第,第一实体第实体之,是在“个别”与“一”的关,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在对在者“个”“四种”的中着对“第一实体”涵的阐释,即:“一个主体”与“存在于一个主体之”,第一实体在最的意是“对主词(这一个、)”与“主体()”,这两个一不可&二、“第一实体”的“第一”之“绝对主词”地位(一)“不表述一个主体”关于“一个主体”,是以逻辑学的“对主词”的形式现,是“物而言”,而是“而言的”&这里的“主体”是实主体或识主体,而是中的主词&所谓的“”,指宾词对主词的关,在“A是B”这个中,A是主词,B是宾词,B用A&结亚里士多德给的子,只有个体的在才符合“一个主词”的,:个别的马、这一个,而在实体类的范畴中(通常指“”),“一种白色、一点语法识”只能别所&个体不能一,只能是一个体,么,“是一个主词”是用作一般概念和个体概念的&在实体范畴领域,“表述一个主体”意味着名称和这个名称的定这个主词,:“”个,么,“物”作为“”的定,可用“个人”,因为这个是是动物叫由此,论“一个主词”是在一范畴而言的,因为只有在一范畴的高一级概念与低一概念之的名称、定关系中,才在类似于"同名”的现象&在实体范畴领域,也存在这种“关系”,黑色“表述”这一个黑色,“颜色”作为“黑色”的定义也“”这一个黑色,“这一个黑色”是“黑色”,“这一个黑色”也是颜色&然,“一个主词”所指的是在每一范畴部能够充当“宾语”的概念&那么,“一个主词”指在每一范畴中关的最底层、最层的概念,立第一实体是者,是作为主词&能够充当主词的是实体范畴中的“最、最底层”的概念,其他范畴中的“基、底层”概念样也充当主词&因此,为了保实体的主词的位,就需要进一步进行限定,这需要由“在哲学史学研究一个主体之中"(终极主体)进行限定。

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难题——《范畴篇》第七章8a28-35的翻译和诠释

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难题——《范畴篇》第七章8a28-35的翻译和诠释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关系范畴;定义;存在论;实体范畴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9)06-0013-07

在 《范 畴 篇 》 第 七 章 对 关 系 范 畴 的 讨 论 中,有一段话公认在理解上是极其困难的。它 出现在第七章的结尾部分,在就要完成对关系 范畴的讨论时,亚里士多德忽然提出了一个难 题,即,按照前面 给 出 的 对 关 系 范 畴 的 定 义, 是否实体范畴中的一些也可以被说成属于关系 范畴。① 例如,虽然第一实体没有一个能够被说 成也属于关系范畴,因为无论是一个单独的人 还是一头单独的牛,它们都是独立的存在,并
我们将 这 几 条 译 文 分 别 列 在 下 面,对 比 观察:
1Cooke版: (1)Indeed,itwouldprove veryhard,nottosayanimpossibletask,thusto showthatnosubstanceisrelative,ifwecorrectly definedwhatwasmeantbyarelativeterm.(2)On theotherhand,ifwewer》8a13-15:“但是有一个难题,是否没有一个实体被说成属于关系物,正像看起来的那样,还是就第二实体中 的一些这是被容许的。”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聂敏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xts),AristotelisCategoriaeEtLiberDeInterpretatione(OxfordUniversityPress,First published1949,Reprinted2008),这是由 L.米尼奥 -帕略罗 (L.Minio-Paluello) 校订的一个完全古希腊原文的本子。为了下面讨 论的方便,我给这段话的三个自然句分别加了数字标号,下面的英译文和中译文翻译也会有相对应的数字标号。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第四章审美范畴论一、基本概念(识记)1.什么是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3.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5.悲剧性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6.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1)希腊时盛行的命运悲剧。

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

(2)文艺复兴以后的性格悲剧。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7
• 存在于主体里的东西,大多数都不能用 其名称和定义来述说他们存在于其中的那 个主体。
• 在第二性实体中,属比种更加真正的是 实体。
8
• 第一性实体不能用来描述任何东西,但第 二性实体时,属可以用来说个体,种可以 用来说属和个体。
• 实体没有相反者。 • 实体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 • 实体最突出的标志:保持数量上的同一性
• 亚里士多德首先通过范畴分类达到了 存在的分类, 即实体存在和属性存在。其 次, 在这种区分中, 亚里士多德以逻辑上 的主宾词关系表述了存在的实体与其属性 的关系:实体作为主词主要指个别事物, 而 属性作为宾词则是个别事物各方面的性质。
6
实体
• 实体,就其真正的,第一性、最确切的 意义而言,就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 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边的东西, 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 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属的东 西也被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被包 含在人的这个属里,而“动物”又是这个 属所隶属的种;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 “人”这个属和 “动物” 这个种——就 被称为第二性实体。

亚里士多德用于以上分类的标准有两个: 是否述说一个主体,
以及是否存在于主休中。所谓“存在于” , 亚里士多德解释道, 不
是指作为部分存在于事物中, 而是指离开了有关主体就不能存在º
5
• 亚里士多德在作了以上分类之后, 接着 又对简单的语词进行分类, 从中划分出十 类逻辑范畴:每一个不是复合用语的那些简 单的语词意指实体、数量、性质、关系、 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
• 相对的东西可以有相反者。但不是所有的都有相 反者。
13
• 相对的东西能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但并 不是所有的都容许。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s/blog_514aaed001008uzs.html(2006-03-11 22:40:00)转载▼标签:分类:阅读过去※读的书亚里士多德范畴{由随堂讲义参考资料整理而成,有待修改,请勿转载}[1]形而上学:对所有事物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神,形而上学思辨的最高境界是思考神或像神那样思考。

形而上学的首要研究对象:being关于being的研究:就某物自身去询问“是”是什么,就“作为是的是(being qua being)”展开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事物本身是什么。

具体两种研究__/ 范畴理论:逻辑的/概念上的分析;为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神学(theology):从事物的解释性原则展开。

=>在神学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则形而上学是寻求智慧的学问,即为第一哲学。

神学——原因(cause):用来解释事物的东西;不同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四因说: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终极因(final cause)。

神:最高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最高的目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神学:所研究的神是理性思辨的一种预设。

\ 亚`之后的神学:对信仰的超验对象进行的研究。

[2]being,是——1.等同(identity):being前后的词都代表对象。

eg. 2 plus 2 is 4.= 4 is 2 plus2.2.述谓(predication):being所引导的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有所描述(description);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不同__/ 主语:指称作用,代表一个对象\__ 功能不对称,不能互换。

eg. The rose is red.≠Red is the rose.\ 谓语:描述作用,描述这个对象/范畴理论建立在being的述谓意义上,通过范畴划分来分析being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说明: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主要论述了语词的特点、关系、范畴和定义方法。

)第一章语词同名异义的语词当若干事物虽然有一个共有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时,则这些事物是同名而异义的语词。

例如:“一个真的人”和“一个图画里面的人像”都可以称为“动物”,但这两个语词是同名而异义的,因为二者虽然有一个共有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

因为,如果有人要规定在什么意义之下,这二者各是一个动物,则他给其中一者的定义就只适合该一者。

同名同义的语词反之,当若干事物有一个共有的名称,而相应于此名称的定义也相同的时候,则这些事物是同名同义的语词。

例如:“一个人”和“一头牛”都是“动物”,它们是被同名同义地加以命名的,因为二者不仅名称相同,而且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也都相同。

如果有人要说出在什么意义之下,这二者各是一个动物,则他所给其中一者的定义,必然完全同于他所给另一者的定义。

引伸的语词如果事物的名称是从另外一个名称引伸出来的,但引伸出来的名称和原来的名称有不同的语尾,则这些事物是由引伸得名的语词。

例如:“语法家”这个名称是从“语法”这个词引伸出来的,“勇士”则是从“勇敢”这个词引伸出来的。

第二章单词与复合词语词的形式,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复合的。

单一的词,如“人”,“牛”,“奔跑”,“获胜”;复合的词,如“人奔跑”,“人获胜”。

1.有些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

例如,“人”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个别的人,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

(所谓“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我的意思不是指部分存在于整体中那样的存在,而是指离开了所说的主体,便不能存在。

)2.有一些词则是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但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

例如,某些语法知识是存在于心里的,但却不可以用来述说任何一个心;再者,一种特殊的白色可以存在于一个物体之内(因为颜色需要一个物质基础),但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任何物质的本质。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

第40卷㊀第6期2019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40㊀No.6Jun.2019㊀㊀[文章编号]1004 5856(2019)06 0010 03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韩琳琳(黑龙江大学ꎬ黑龙江哈尔滨㊀150080)[摘㊀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开篇之作ꎬ主要论述 存在 ( being 或 是 )的范畴ꎮ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完善的㊁全新的范畴体系ꎬ划分出了十个范畴ꎬ其中实体是最为特殊的范畴ꎬ且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ꎮ«范畴篇»中有着丰富的哲学和逻辑思想ꎬ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但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和«形而上学»中关于实体的论述又出现了转变ꎬ这需要进一步研究ꎮ[关键词]亚里士多德ꎻ范畴篇ꎻ实体ꎻ逻辑思想[中图分类号]B502.23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6.003㊀㊀在古希腊时期ꎬ论辩术和修辞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ꎬ为语义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ꎮ从德谟克利特到苏格拉底ꎬ再到柏拉图ꎬ他们的思想都蕴含着早期的逻辑思想雏形ꎮ虽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在任何一本著作中使用 逻辑 这个词汇ꎬ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可以称得上是逻辑学的开山之作ꎮ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ꎬ但«工具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ꎮ现今ꎬ对«工具论»中六篇内容的排序仍存有争议ꎬ本文以«范畴篇»作为«工具论»的开篇ꎮ«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形而上学的著作ꎬ主要论述 存在 ( being 或 是 )的范畴ꎮ可以说ꎬ«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的根据和理论支撑ꎮ一㊁范畴的分类古希腊哲学中早就有哲学家探究 存在 究竟是什么ꎬ范畴的思想也并非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ꎬ 范畴 这个词在古希腊具有表述和谓述的含义ꎮ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ꎬ通过分析名实关系㊁主谓词及其对象的关系ꎬ确立了范畴的分类标准ꎬ论述了 存在 ( being 或 是 )的十个范畴ꎮ(一)分类原则亚里士多德从语词的内涵切入来创建逻辑理论ꎮ他认为ꎬ名称㊁意义和事物之间的组合方式有五种ꎬ其在«范畴篇»的第一章谈到其中三种ꎬ即 同名同义 同名异义 引申得名 ꎬ并对三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界定ꎮ 同名同义 指的是在同一个范畴下ꎬ种对属的陈述ꎬ例如亚里士多德和个别的马都是动物ꎬ动物在 同名同义 上表述了亚里士多德和个别的马具有共同名称ꎮ但与相应的定义不同的是 同名异义 ꎬ比如 这件衣服是黄色的 ꎬ黄色的定义却不能表述这件衣服ꎮ 引申得名 则是由一个词汇引申而来ꎬ如 胆怯 胆怯的兔子 ꎬ 勇敢 勇敢的士兵 ꎮ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基于范畴是现实存在的逻辑形式ꎬ运用借助语义和句法分析提出了 四分法 范畴体系:第一ꎬ有些事述说一个主体ꎬ但不存在于任何一个主体中ꎬ表现为种㊁属等谓词ꎬ例如花可以述说一朵个别的花ꎬ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ꎻ第二ꎬ有些存在于一个主体中ꎬ但不述说人和主体ꎬ表现为个别属性ꎬ例如写作知识存在于心灵之中ꎬ但不可述说主体ꎻ第三ꎬ有些既述说一个主体ꎬ也存在于一㊀㊀[收稿日期]2018-07-24㊀㊀[作者简介]韩琳琳(1994-)ꎬ女ꎬ哈尔滨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逻辑学研究ꎮ个主体中ꎬ表现为属㊁种㊁定义ꎬ等等ꎬ如 颜色 温度 等普遍属性ꎻ第四ꎬ有些既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ꎬ也不述说一个主体ꎬ例如一朵个别的花或一棵个别的树ꎮ汪子嵩先生等人对其评价为ꎬ 这种新范畴系列的建立ꎬ得益于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ꎬ采用了崭新的意义分析方法 ꎮ[1](P181)四分法的划分原则有两个:第一个原则是划分存在的逻辑标准ꎬ即 能否述说一个主体 ꎬ通俗地说ꎬ就是指一个词项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谓词来表述主词ꎬ用于区分同一范畴下的一般概念和个体概念ꎻ另一个原则则带有形而上学的意味ꎬ是 能否存在于主体之中 ꎬ这并不是指部分存在于主体中ꎬ它指的是离开主体就不可以独立存在ꎬ是否依存于主体ꎬ用于区分不同范畴下的实体与属性概念ꎮ[2](P250)这两个原则表明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ꎬ本体是存在的中心ꎮ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分类远没有后世康德建立范畴理论那样严谨ꎬ但他具有开创性的意义ꎮ(二)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自我表现的模式(或在与实体有关的可能属性)中将范畴分为十类ꎮ[3](P192)分别是实体㊁数量㊁性质㊁关系㊁何地㊁何时㊁所处㊁所有㊁动作和对立ꎮ[4](P5)十大范畴实际上是对四分法的进一步展开ꎮ在这些范畴中ꎬ最为特殊的就是实体ꎮ首先ꎬ实体没有与自身相反的东西ꎬ比如ꎬ不存在与亚里士多德相反的一个东西ꎬ 相反的 只适用于其余九个范畴ꎬ如大和小㊁多和少㊁高和矮ꎬ等等ꎻ其次ꎬ在同一类型实体中的各个实体之间ꎬ不存在程度上的不同ꎬ比如ꎬ亚里士多德不会比苏格拉底更加是实体ꎻ最后ꎬ实体是变中的不变ꎬ比如ꎬ对某一个人来说ꎬ他有时这样ꎬ有时那样ꎬ但他始终是实体ꎮ«范畴篇»的后半部分论述的是除实体之外的九个范畴ꎮ亚里士多德关于范畴的分类表明了存在的不同意义ꎮ实体是 主范畴 ꎬ其余九个实体属于 次范畴 ꎮ显然ꎬ十个范畴的分类不仅仅是逻辑学的ꎬ也是本体论的ꎬ蕴含着主体与属性㊁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对应关系ꎮ二㊁«范畴篇»中的逻辑思想«范畴篇»中关于范畴的思想ꎬ对于亚里士多德对 存在 概念的规定十分重要ꎬ蕴含着对存在的本质的理解ꎮ区分于柏拉图主张 理念 是同具体事物分离的存在ꎬ亚里士多德并不局限于自然哲学ꎬ而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方向ꎬ为逻辑学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ꎮ(一)实体范畴的逻辑思想与柏拉图认为的 具体的个别事物不过是感觉的对象 不同ꎬ亚里士多德指出 实体ꎬ就其最真正的㊁第一性的㊁最确切的意义而言ꎬ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ꎬ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ꎮ[5](P256)«范畴篇»对实体的规定可以概括成是存在中一切其他性质的主体或基础ꎬ可以充当一切宾词的主词ꎮ亚里士多德采用划分范畴的两个原则ꎬ将实体划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ꎮ第一实体是存在的最基本的载体ꎬ是其他一切事物的主体ꎻ第二实体则是次一级的实体ꎬ是第一实体的属或种ꎬ它可以表述第一实体ꎮ亚里士多德将个别事物看作严格意义上的实体ꎬ即第一实体ꎬ它自身就是主体与基质ꎮ比如 个别的马 个别的树 苏格拉底 ꎬ等等ꎮ第一实体是支撑其他事物的主体ꎬ其他事物要么在它之中ꎬ要么谓述它ꎬ因此ꎬ第一实体比其他事物更是实体ꎮ在这里ꎬ个体性成为了判断实体性程度的标准ꎮ包含个别事物的种属则是第二实体ꎮ从划分范畴的两个原则上看ꎬ种属并不存在于人和一个个体中ꎬ他们独立存在ꎬ因此种属也符合形而上学的原则ꎮ在逻辑原则上ꎬ种属虽然没有述说其他事物ꎬ但确可以作为个别个体的宾语ꎮ因此ꎬ种和属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实体ꎮ虽然亚里士多德多次强调第一实体要比第二实体更加是实体ꎬ但是第二实体却可以述说主体ꎮ比如ꎬ在 亚里士多德是人 和 人是动物 这两个表达式中ꎬ 亚里士多德 在 人 这个属中ꎬ 人 在 动物 这个种中ꎮ同时ꎬ离个体事物越近的属ꎬ它的本体性就越强ꎬ相对的ꎬ离的越远的属ꎬ它的本体性就越弱ꎮ属比种更接近第一实体ꎬ属比种更能被称为第二实体ꎮ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都满足实体的特征ꎬ即实体没有与它相反的东西ꎬ实体也没有程度上的不同ꎬ实体是变中不变ꎮ区别在于ꎬ第一实体是不可分割的㊁数目单一的ꎬ前者表明量的确定性ꎬ后者表明质的确定性ꎮ这也是个别事物独有的特点ꎮ第一实体是一个个体ꎬ如 这一个人 这一棵树 ꎬ而第二实体如人㊁树ꎬ并不是单一的㊁个别的ꎬ第二实体是许多个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类东西ꎬ拥有某个实体的众多属性ꎮ第一实体是维系其他一切的载体ꎬ 如果不存在用动物表达个体的人ꎬ那么就不存在用动物表述一般的人 ꎮ[6](二)其余九个范畴的逻辑思想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ꎬ除了 实体外ꎬ对 数量 性质 关系 和 对立 的论述也较为详细ꎮ关于 数量 ꎬ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哲学意义ꎮ在亚里士多德看来ꎬ11第6期韩琳琳: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数量是事物的基本属性ꎬ是实体在空间与时间中存在方式的尺度ꎬ有些数量是间断的ꎬ有些则是连续的ꎮ特别的是ꎬ亚里士多德强调 数量 范畴也具有 实体 范畴的两个特点:一是数量自身没有相反者ꎻ二是数量自身无大小㊁程度的不等ꎮ关于 性质 ꎬ亚里士多德认为ꎬ几乎所有事物的命名都是依据事物本身的性质ꎬ性质和实体或是数量范畴不同ꎬ性质具有相反者ꎬ比如软和硬的性质㊁公正和不公正的性质ꎬ有的性质具有程度上的不同ꎮ关于 关系 ꎬ亚里士多德认为ꎬ关系范畴是事物在相互联系中所展现出来的相互关联属性ꎬ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表述一个事物同其他事物相关ꎬ二是事物必须通过别的事物来表述和说明自身ꎮ关系和本体不可混同ꎬ它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特性ꎮ亚里士多德认为ꎬ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ꎬ因此他在«前分析篇»«论题篇»中首先考虑关系问题ꎮ关于 对立 ꎬ亚里士多德认为ꎬ事物的变化是要变成与自身相反的东西ꎬ且对立是本源ꎮ他主要分析了四个意义上的对立:相关的对立㊁相反的对立㊁具有缺乏的对立和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间的对立ꎮ由于社会环境㊁科技和语言的变化ꎬ我们现在理解的 对立 和亚里士多德的 对立 有所区别ꎮ需要注意的是ꎬ相反的对立不等同于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间的对立ꎮ亚里士多德把相反的对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两个相反者对其表述的主体来说是非彼既此的ꎬ比如健康和疾病ꎬ两者在逻辑上表现为词项之间㊁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ꎻ二是两个相反者对主体来说并不是非彼既此的ꎬ而是有中间属性的ꎬ比如花不一定是红色或黄色ꎬ还有可能是粉色㊁紫色ꎬ等等ꎮ这两个相反者之间的对立是词项之间㊁命题之间的反对关系ꎮ何地㊁何时㊁所处㊁所有㊁动作等五个范畴由于相关材料较少ꎬ就不一一述说了ꎮ范畴之间存在着以下逻辑关系:第一ꎬ个体词项不能用作谓词表述主项ꎬ而普遍词项可以ꎻ第二ꎬ本体范畴的词项不可以用来表述本体范畴的谓词ꎬ但是属性范畴的可以ꎻ第三ꎬ普遍词项只能用于表述更低级的词项ꎬ即第二实体可以表述第一实体ꎬ但是第一实体不能表述第二实体ꎻ第四ꎬ同一范畴下的主词和谓词之间若存在 特殊和一般 或者 属和种 的关系ꎬ就具有同名同义关系ꎻ第五ꎬ若主词和谓词不属于同一范畴下ꎬ则两者是同名异义的逻辑关系ꎻ第六ꎬ命题的真假值是有关事实变化决定的ꎮ综上所述ꎬ«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前期形而上学的哲学纲领ꎬ主要论述 存在 的范畴ꎬ其中实体是最为特殊的范畴ꎮ«范畴篇»涉及很多逻辑问题ꎬ同之后的«形而上学»«前分析篇»等密切相关ꎬ其中运用的分析方法ꎬ贯穿了亚里士多德之后全部逻辑理论ꎮ但«范畴篇»中的实体思想ꎬ同亚里士多德后期在«形而上学»中关于实体的阐述又存在出入ꎬ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亚里士多德前后思想的不同ꎬ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ꎮ[参㊀考㊀文㊀献] [1]汪子嵩ꎬ范明生ꎬ陈村富ꎬ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3.[2]陈康.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0.[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4]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1985.[5]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83.[6]姚介厚.奠立分析理性: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哲学与逻辑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ꎬ2002ꎬ(3).责任编辑:思㊀动Aristotle sLogicThoughtof CategoryHANLin ̄lin(HeilongjiangUniversityꎬHarbin150080ꎬChina)Abstract: Category isthefirstchapterinAristotle s InstrumentTheory ꎬwhichmainlydiscussesthecategoryofbeingorbeing.Hehasestablishedacompleteandbrand ̄newcategorysystemanddividedtencategories.Entitiesarethemostspecialcategoryandputfor ̄wardtheconceptsoffirstandsecondentities.Thereareabundantphilosophicalandlogicalthoughtsin Category ꎬwhichlaidasolid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westernphiloso ̄phy.ButAristotle sdiscourseonentitiesinpost ̄analysisandmetaphysicshaschangedagainꎬwhichrequiresfurtherstudy.Keywords:Aristotleꎻ Categories ꎻentitiesꎻlogicthinking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作者:谢超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3期摘 ; ;要:范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实体”范畴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中是“主范畴”,具有独立与核心的地位。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从逻辑学与存在论角度探究“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的“第一”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绝对主词”与基础性、优先性。

首先,“第一实体”的定义蕴含著“表述主体”与“存在于主体”这两条基本标准,这两条标准界定着第一实体的“绝对主词”地位,也体现着第一实体的“这一个”与“可分离的”属性;其次,第一实体的“第一”内涵体现在基础性,在可感角度上的优先性地位。

关键词:第一实体 ; ;绝对主词 ; ;终极主体 ; ;基础性 ; ;优先性亚里士多德作为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善于用思维与语词的形式对规律进行探索,尤其在逻辑学著作《范畴篇》第5章中,对“第一实体”的阐释体现着主宾词逻辑。

大多数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呈现了一个转向或者矛盾的过程,因为其在《范畴篇》中提到“个别事物”是真正的第一实体,而在《形而上学》中提到“形式是第一实体”。

我认为,这是未对“第一实体”进行全面认识之后的一种误解。

《范畴篇》与《形而上学》提到的关于“第一实体”是一种连续性的关系:形式与质料的组合其实就是第一实体。

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我们应深入探究“第一实体”之“第一”的本质内涵。

一、对存在者“两个标准”“四种类型”的划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第5章中,对实体下了最言简意赅的定义:“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存在者进行划分的两个基本标准:“是否表述一个主体”和“是否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后面的内容如“关于第一性与第二性实体的区分、种与属的关系及实体的特征”等,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在展开论述。

同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第2章中提到了对存在者的四种类型的划分:在这里,我将“表述一个主体”用P表示,“不表述”用“—P”表示;“存在于一个主体”用q表示,“不存在于”用“—q”表示,那么,就可以清楚地呈现这四种类型:(1)p,q,例如知识;(2)p,—q,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3)—p,q,如一种特殊的白,如;(4)—p,—q,即第一实体(个别物体)。

工具论范畴篇读后感

工具论范畴篇读后感

工具论范畴篇读后感
刚翻开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在跟一个超级啰嗦但又特别认真的老师聊天。

亚里士多德他老人家啊,在那掰扯各种范畴,什么实体啊、数量啊、关系之类的。

实体这玩意儿,就像是世界的主角一样。

比如说我眼前的这杯咖啡,那就是个实体。

它有自己的颜色、温度,还在这个特定的杯子里,占着这么一块空间。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说得就像宇宙的中心基石一样,别的那些范畴都像是围着实体转的小行星。

数量这个范畴也挺有意思的。

我就想到我去买咖啡的时候,店员会问我要大杯还是小杯,这个大杯小杯就是数量。

它好像给这个实体(咖啡)穿上了一件带数字标签的衣服,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描述它。

还有关系这个范畴,我这杯咖啡和旁边那杯茶就有关系,它们可能在价格上有高低的关系,在温度上有冷热的关系。

感觉就像世界是一张大网,每个东西都通过各种关系和别的东西连着。

不过读的时候也有点费劲呢。

就像在走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有些句子得反复琢磨好几遍。

但是一旦想通了,就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小惊喜。

就像解开了一个很复杂的小谜题。

亚里士多德在书里构建的这个范畴体系,就像是一个超级精确的分类机器。

他把我们认识世界的各种概念都梳理得井井有条。

这让我想到整理衣柜,把衣服按照季节、类型都分好类,以后找衣服就方便多了。

我们的大脑认识世界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分类,这样才能更有条理地理解和思考。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逻辑思想韩琳琳【摘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存在\"(\"being\"或\"是\")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全新的范畴体系,划分出了十个范畴,其中实体是最为特殊的范畴,且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范畴篇》中有着丰富的哲学和逻辑思想,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和《形而上学》中关于实体的论述又出现了转变,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6【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实体;逻辑思想【作者】韩琳琳【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233在古希腊时期,论辩术和修辞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语义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从德谟克利特到苏格拉底,再到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含着早期的逻辑思想雏形。

虽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在任何一本著作中使用“逻辑”这个词汇,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可以称得上是逻辑学的开山之作。

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工具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今,对《工具论》中六篇内容的排序仍存有争议,本文以《范畴篇》作为《工具论》的开篇。

《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形而上学的著作,主要论述“存在”(“being”或“是”)的范畴。

可以说,《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的根据和理论支撑。

一、范畴的分类古希腊哲学中早就有哲学家探究“存在”究竟是什么,范畴的思想也并非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范畴”这个词在古希腊具有表述和谓述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通过分析名实关系、主谓词及其对象的关系,确立了范畴的分类标准,论述了“存在”(“being”或“是”)的十个范畴。

(一)分类原则亚里士多德从语词的内涵切入来创建逻辑理论。

哲学笔记之逻辑学(三)

哲学笔记之逻辑学(三)

哲学笔记之逻辑学(三)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构成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命题主要有四类,即全称肯定命题(A)、全称否定命题(E)、特称肯定命题(I)、特称否定命题(O)。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不仅把不定命题排除在外,也排除了单称命题。

亚里士多德没有对三段论下定义,只是描述了三段论的特点:“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判断,某些异于他们的事物便可以必然的从如此确定的论断中推出”。

这描述中我们可看出三段论起码包含了“ 确定的判断”、“异于他们的事物”、“必然的”这三个关键词,再结合之后书中提到的“不需要其他什么” ,我们可以得出三段论的基本面貌,就是不依赖其他条件可以从前提必然的得出结论的一种论证。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通过三个词项间的关系来架构的。

相比他在《前分析篇》做出的“定义”,他对自己三段论中要素的定义是准确而且易于理解的。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一般我们认为是包含三个直言命题,两个为前提,一个为结论。

在一个三段论中只包含三个词项,分别为大词、中词、小词。

其中大词和小词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端词,顾名思义就是位于两端的词项,中词是两个端词进行逻辑连接的桥梁。

中词在亚里士多德第一格那里表述为:其身包含个端词,而同时又被另一个端词所包含。

而结论是只包含两个端词的一个直言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三段论分为三个格。

第一格:“小词整个包含在中词中,中词整个包含或不包含在大词中,两个端词必然地构成一个完善的三段论”,这一格就是我们所熟悉的AAA和EAE,亚里士多德把这格称为完善的三段论。

名词的顺序是:大词--中词--小词。

我们可以任意地举几个成立的例子:端词间肯定的例子:会流动的--液体--水;端词间否定的联系:科学--迷信--占卜。

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三段论中把第一格的两式作为完善的三段论,把其他的两格作为不完善的三段论,其他的三段论都必须通过化归的方法还原到一格的这两式才能证明自己的有效性,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把第一格的两式当作是不证自明的一种预设,其他的几个格是第格的通过换位、换名等变化手段的不完全的变化,他们的有效性都是基于第一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语言角度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了归类,从数学的角度论述的话就是世界是一个全集,通过范畴将其分为10个子集,10个子集的并是一个全集。

但范畴与范畴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换句话说就是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共同的元素。

例如“一斤重”就即是数量又是性质。

在论述10个范畴之前,亚里士多德先说明了主体的概念,同样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这里的主体不如说成是主语,其对主体的定义毋宁说是主语的性质归纳。

因此才会说个体作为一个实体无法述说一个主体。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属”与“种”以及区分“属”的“属差”的概念,这不得不说成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和定义,其后表述的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处、何时、所有、动作、承受”均要求从“种加属差”的角度加以理解。

亚里士多德对10个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第一个就是“实体”,从对“第一实体”的论述上亚里士多德承认了世界的基础来源于个体,但亚里士多德对其的定义是从语言论述出发,因此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得不将“属”或“种”归为第二实体,一方面将“属”和“种”这种概念实体化,另一方面又将实体概念化了。

从而在实体的论述上出现了自相矛盾。

在这部分的末尾对命题真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命题的真假最终来源于现实而不是演绎。

“数量”在《范畴篇》中并不单指数,还包含可以用数表述的主体。

因此数量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性质。

在对数的论述中出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现在看来明显的错误,如“数”是间断的。

但其中亚里士多德将几何以及由几何论述的主体,如“边界”等也归入了“数量”这一范畴,可以说已经到了解析几何的门口,为后面的笛卡尔的代数几何提供了哲学基础。

同时将“相等”与“不相等”作为“数量”这一范畴最大的特点,也揭示了“数”本身的属差。

“关系”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成为了语言与语言的关系,把能被其他事物述说的事物称之为关系,但是通过语言来定义关系,同一事物有时是关系,有时又不是关系了。

两个事物必须在同一个属中表述才能存在相互关系,从这方面来说亚里士多德是承认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有一个最高的属),同时从实体的定义出发,第一实体不是关系,牛与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展露无遗。

同时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关系的事物需要人从语言上加以规定才能存在,而不是相反(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承认有时关系的双方不会同时消失,如知识的对象,这里又表现的如同唯物主义。

同时又认为所有关系都是对立的。

“性质”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决定某一事物如此这般的原因”则所有性质都是属差了,某一性质如果不是某一属的属差,则必然存在一个属是由该性质作为属差划分的。

从这方面说属于属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谁决定谁呢?亚里士多德将性质分为“状况”和“习性”,并指出“状况”是难以改变的,“习性”是易于改变的,这存粹是语言导致的。

天生的能力是属于“状况”还是“习性”呢,还是单独分类呢,在对感受的性质方面又陷入了矛盾,认为味觉是由人产生的,而颜色则是客观存在的。

性质具有相反者,如果和性质的定义联系起来,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内部存在对立呢,毕竟两个相反的性质是归于一个属的。

也是存在于一个事物上的。

“性质”和“关系”的问题同样描述的相当混乱,这种混乱源于对关系的定义(几乎就是没定义,相当于约定成俗的语言习惯)。

“对立”不属于范畴,这里也没有给出定义,只是罗列了四种能称之为对立的情况。

第一种对立是关系的对立,一种关系的两端的事物是对立的。

这是一种属与属之间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是属差作为属与属发生关系)。

第二种对立是相反的事物,但这两种相反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彼此却不是对方的对立物。

这是建立与语言述说上的。

本质上黑是白的黑,白也是黑的白,不如此黑和白就不会是相反的。

缺乏和具有实际上是一种属差与属差的对立。

一个属差划分一个属的同时,实际也创造了一个相反的属差。

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命题的
存在是有前提的,必须与实际相符。

“在先”的前四种意义较为容易,亚里士多德对“在先”的第五种意义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事物的外在表现必有其内在成因。

后面的“同时”“运动”“所有”没有什么好说的。

综上所说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因此某些范畴实际上没有确切的定义,使其之产生了种种矛盾,理解也非常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