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乡土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的,具有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乡土文化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为农村小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发展。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丰富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农村小学德育中,教师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和情境,了解并感受当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教师可以讲述当地的传统神话故事、乡土风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和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为农村小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载体。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各种活动,如乡村民歌比赛、农耕体验活动、传统乡村礼仪讲解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锻炼品格,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与乡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使学生在家乡情怀的滋润下,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守护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现实、传承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自我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城乡结合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引导途径
校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学方式是较为单一的,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新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所带来的优势,教师对部分的德育教育的认识还是存在着不足的。
二、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教学在教学当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去解决问题(一)在教学的时候教师明白德育教育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去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结合,在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同时来开展德育教学,挖掘教材当中的可以利用的与德育的内容,然后再开展传授德育学科的知识与文化。
在传授知识与文化的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并探索知识。
教师努力的去追求学生精神上的培养,实现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并且扩展德育教学的途径。
(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去开展教学。
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实际中去学习知识,在行动中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明白德育的学习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当中,让学生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如果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又没有注意学生们是否已经能够理解和更得上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还是自己在只顾自己的教学,这是没有办法顺利的开展德育教学的。
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为学生们开展一些德育的教学活动,比如说让学生们参加植树活动,为学生们开展晚会,让学生们开始互动玩游戏,等等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在活动当中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以家庭环境为基点,注重家庭教育的内化效果。
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作用。
但是,家庭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却往往会忽视与学校及老师之间的沟通,误以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从而造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浅谈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谈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结合乡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涵,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本文将围绕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结合展开讨论,探索如何通过这种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促进情感、思维和审美的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是指特定的地域文化,它表现了该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口头文学、传统建筑等方方面面。
乡土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乡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融合二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乡土文化元素可以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包括了丰富的传统乐器、民间戏曲、地方戏剧、乡土美食、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元素都可以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体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入乡土文化元素有助于拓展古诗词教学的途径。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对古诗词的诵读和解析,而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之后,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参观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乡土文化的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参与。
二、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融合方式1. 选取乡土文化主题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蕴含乡土文化元素的古诗词,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苏轼的《江城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吟诵、理解古诗词来了解和感悟与乡土文化相关的意蕴。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也愈发显著。
本文将就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
一、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1.弘扬传统美德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传统美德。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尊老爱幼、勤劳朴实、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塑造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增强地域认同感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精神家园,是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爱国情怀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1.课程设置在农村小学的德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了解家乡的传统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2.节庆活动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庙会、赛龙舟等,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3.教材编写在德育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乡土文化的故事和传统美德,让学生们通过故事的阅读和学习,感受到乡土文化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4.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应该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可以通过举办乡土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乡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民俗、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文化元素的文化形态。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传统智慧和民俗风情。
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活动中,合理运用乡土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
一、重视本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心农村小学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德育工作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任务。
乡土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来源,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重视本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心,是提升农村小学德育水平的关键。
在德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安排开展本土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习俗风情,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和创造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进行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当地的老艺人、老教师来校进行本土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向往和眷恋,从而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传承乡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歌咏比赛、民族服饰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传统节日或纪念活动中,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培养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沉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在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运用中,除了传承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生动的场景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古村落、民俗民风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开展民间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间游戏比赛等。
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发展
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发展[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背景]:浙江地方曲艺近年来冲出省界,扩大其影响的,首推“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是绍兴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原基于民间多种莲花落调,经艺人撷取提炼,日具特色,逐形成与清末民初。
这种曲艺形式有浓郁的绍兴地方特色,演唱生动活泼,唱调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一到传统节日,莲花落艺人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太乐观,据专家分析,原因除了文艺样式空前发展,莲花落这一民间唱说艺术难敌对手外,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是两大方面。
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
要使绍兴莲花落永葆青春,在艺术百花园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创新绍兴莲花落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而作为绍兴的小学生,加入这一改革的浪潮,为传承地方曲艺出点力,也应是义不容辞的。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如何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在感动中受到美德的熏陶,成了我们每一位育人者思考的问题。
咱们再由莲花落投向媒体。
只要你留心一下如今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很快发觉,适合小学生看的少儿节目太少了。
有些电视台虽在播“动画片”,但是稍作留神,你就会发现那动画片中不时出现暴力、色情的内容,对我们小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同时有些电视广告,为了效益,却忽略了积极内容的设计。
如何用富有积极意义的文艺节目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需深思的。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目标]:一、传承地方曲艺,弘扬家乡文化。
请绍兴文化馆的著名演员来校辅导,举办曲艺特色班,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把小演员培养成专演唱,会创作,能伴奏的多面手。
从而克服莲花落演唱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绍兴莲花落得以传承。
小议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
小议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摘要】乡土文化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俗特色。
在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乡土文化也对学生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勤俭和包容。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乡土文化,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力度,提高师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村小学德育、应用方法、爱国情怀、性格品质、学生价值观、传承、综合素质、应用推广、不可替代性、提升意义、必要性1. 引言1.1 定义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
它包括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方言、民间故事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乡土文化承载着农村社会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乡土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对待和努力推动的重要任务。
1.2 概述农村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德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农村小学中,德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地区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挑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问题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问题解决策略作者:保爱芳来源:《家长·中》2022年第09期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单亲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有很多城乡结合部地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劳务输出就成为基本的历史现象。
在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中,留守儿童大多寄居在祖父母或是亲戚朋友家中,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在长期的心理情感失衡的状态下,很多留守儿童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在这一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要做好教学优化,直面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
一、城乡结合部教育现状(一)生源差异大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和城区家庭,他们大多数都属于“托管”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
在学习方面,他们并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各科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缺乏意志力和毅力,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
另外,他们的作业完成习惯也比较差,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是敷衍了事,没有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不爱思考,没有掌握思维方法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
对此,学生如果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家长对学习的认知不高,学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监督。
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的卫生、学习、交际、文明习惯较差,集体意识不强,他们往往存在孤僻的个性,情感比较脆弱。
(二)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家长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的水平,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偏差,家庭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误区。
另外,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也就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师生流动频繁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校位置特殊,区域财政资金紧张,学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有很多优质的师资、生源留不住,生源流失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会造成影响。
对此,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优化,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迎接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摘要:文化对人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乡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与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让中华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时代风采。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优化对策引言乡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是伟大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与传承价值。
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全力以赴抓好传统文化的传递任务,进一步强化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力度,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及艺术性,着眼于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落实好对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的培养。
1乡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1.1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使他们学习前人的智慧乡土文化多半产生于乡村,它体现了社会基层劳动人民对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热爱。
对于乡村学生而言,学习乡土文化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先祖的智慧充分地理解,让他们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自己的家乡,永远对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充满无限的热爱之情,也能够让他们从前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学习乡土文化能够完善他们的个性养成,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能够使他们形成坚定的民族信仰。
1.2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使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近年来,城市文化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肯定,城市文化固然具有先进性和现代性,城市的繁荣发展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希冀,让人们充满了前进的动力,然而倘若没有乡土文化这片沃土的滋养,城市文化就像是失去了根系的大树,终究会失去它的活力。
所以,乡土文化能够丰富城市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质朴、温馨的乡土文化氛围,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乡村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能够让他们知道自己成长的根系在哪里,能够为他们日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能够让他们的根系不断地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助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浅谈乡土文化回归学校的路径
浅谈乡土文化回归学校的路径乡土文化是指地方风俗、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地方特色文化的总称。
乡土文化回归学校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重新引入和弘扬乡土文化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尊重和传承自己的家乡文化。
乡土文化回归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谈乡土文化回归学校的路径。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乡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来回归乡土文化。
教育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增设与乡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家乡历史、地方文化、民间传说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
同时,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乡土文化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其次,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回归乡土文化。
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讲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学校可以引入一些与乡土文化相关的教育方法,如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乡土文化。
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调研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创作,如绘画、书法、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环境来回归乡土文化。
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有重要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布置乡土文化主题的教室,如挂上乡土文化的图片、布置传统工艺品等,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乡土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文化机构、社团等进行合作,举办一些乡土文化的展览和演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的机会。
总之,乡土文化回归学校需要学校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和。
通过增加乡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环境,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认识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选5篇)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
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一、学校情况分析我校位于沙河村,是一所完全农村小学,自划入开发区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新增建了板房,用于功能室建设。
新购进一批图书,用于丰富全体师生的图书阅读量。
建设微机室,新添电子白板,使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改进。
但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
我校学生全是农村的孩子,随着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需求成为学校的基本要求。
二、发展需求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政绩工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学校科学发展服务的工作。
我们知道,物质基础是重要,但是在当前,我们应该有计划的抓住以精神文化的建设为重点,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形成高尚的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具体措施1、抓好制度文化。
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必须抓好制度建设。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
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
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是要全。
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二是要细。
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三是严。
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抓好环境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
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一是绿化校园。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发挥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栽花种草,做到校有校树,班有班花。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得以传承的文化。
乡土文化包括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习惯、乡土风土人情等内容,是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本文将就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培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强,因此乡土文化资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风俗习惯的教育,传承传统的民间故事、歌谣、童谣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的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
乡土文化中的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例如孝道、忠诚、敬老、孝亲等传统美德,都可以通过乡土文化进行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乡土文化故事、歌谣、戏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的美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乡土文化中的美丽村庄、丰富农作物、华丽的服饰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的实践载体。
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实践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田野,亲身体验农耕文化,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劳动与耕作,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自立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比如学习传统手工艺、传统绘画、村落保护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中去。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的精神家园。
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精神家园,是农村人民的精神支柱,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交界处,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城乡融合,既有城市的现代化和繁华,又有农村的宁静和朴实。
在这样的地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多种多样,如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社交困难等,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少困扰。
我们有必要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1. 学习压力大。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教育水平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孩子面临着学业上的挑战。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导致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2. 家庭关系紧张。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教育观念相对传统,一些孩子在家庭环境下缺乏温暖和支持,使得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阻碍。
3. 社交困难。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可能会遇到来自城市和农村不同背景的同学,这种文化差异可能给孩子们带来困扰,使他们在社交方面有障碍。
以上就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主要成因,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针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孩子们。
1.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2. 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和关爱孩子。
3.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
在学校内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 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指导者,学校可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学习成绩。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共同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学模式的缺点及解决方法(论文)
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学模式的缺点及解决方法摘要:【本文先分析了如今城乡结合部学习的学习习惯现状及形成的原因,接着提出几点解决这种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这是很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里所提出的,虽然这里是在讲乡村教育,但是放到城乡结合部的路上,仍是十分适用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多元化、多层面、地域广、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们素质参差不齐,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习氛围多元、相对开放,教育的目的性往往有倒退的现象。
一、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城乡结合部小学”指处于城市和农村交接处的特殊地段的基础教育场所。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社会形态就具有城市和农村所不同的特点。
1、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家庭条件好,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上都选城内学校就读。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招收的是本学区各方面相对层次低的学生,还有外省市打工族、小商小贩族的孩子。
他们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往往产生溺爱,疏于管理,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因此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
2、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差。
结合部地区的农村既没有城市的秩序井然、文化厚重、经济昌明的底韵,又没有传统农村自闭纯朴、憨厚中直、乡邻互助的民风,因此这些地区的民情复杂,通常表现为:人际较淡,私心较重,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赌风较盛,不少村民聚赌时间长于工作时间、赌博投资大于生产投资;物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
因此这些村落的民风通常是对教育问题较为冷落,对儿女的教育责任,常常推给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思想表现、为人处事、道德品质等问题懒于过问,对学校的期望是保育多于教育,看重的是平安成“人”而不是健康成才。
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思政课融合教育策略分析
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思政课融合教育策略分析关于乡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
而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农村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该将课程内容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从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意识着手,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首先是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包括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市场潜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为高校大学生打造一份乡土文化的“素材库”,引导他们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做好各项准备。
其次,要组织农村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各种专题研讨会,通过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对乡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进行传播,并及时纠正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思政课教学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重视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搜索、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互动意识和合作能力。
另外,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小学思政课教育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能加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促使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结合实际选取案例( 1)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为学生讲述祖国的山河风光、地理风貌、气候特征、名胜古迹等,通过开展讲座、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在教育中充分展示各种美景。
( 2)在校园中利用各种图片、文字、音乐等宣传当地的人文情怀、城市变迁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建设家乡的决心。
( 2)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查,针对他们日常的娱乐方式、喜欢的食物等进行记录,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营造一个贴近生活的思政课堂。
二、精心选取案例,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
在课堂上将农村当地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课程案例进行剖析,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习惯奠基人生 用文化滋养成长——福安韩城一小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0
以习惯奠基人生 用文化滋养成长
福 安 韩城 一 小学校 文化建 设 的价值 追求
◎福安 市韩 城一 小 林 义
凿
丁
校文化是学校 的灵魂 ,学校 的价值追 求是 学校 文化 的核
心 。 所 学 校 的 不 同 , 面 上 看 足 建 筑 的 差 别 , 质 上 是文 每 表 本
二 、 心 价值 的 意 蕴 核
习惯 , 自古 以来 都 是 关 注 和 研 究 的 热 点 。 已经 形 成 诸 多 的 并 共 识 , 们 学 校 为 什 么 提 出“ 习惯 奠 基人 生 , 文 化 滋 养 成 长 ” 我 用 用
这 一 校 文化 建 设 的方 向 , 要 是 基 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 分 析 : 学 主
发 人 的 内在 动 力 , 营造 一 个“ 争 的氛 围 ” 建 构 一个“ 展 的空 竞 , 发
间” 进他们全面、 康 、 谐发展。 促 健 和 3学 校 发 展 历 史 的 生 长 .
校 园 生 活 逐 渐 形 成 的思 想 品 质 、 习 态 度和 行 为 方式 。 个 过 程 学 这
是 教 育 的过 程 , 化 的过 程 , 文 实质 是“ ‘ 长 ’ 过 程 ” 人 成 的 。因 此 , 让“ ” 到“ 长 ” 学校 使 命 的核 心 内容 。 因此 , 的 成 长 不 人 得 成 是 人
() 校 办 学 历 史 : 城 一 小 11 1学 韩 9 3年 建 校 , 是 福 安 城 区 一 已
一
、
问题 提 出 的背 景
有 。定 办 学 历 史 的学 校 都 有 自 己的 文 化 ,这 些 文 化 可 能没 。 。 。 有 鲜 明 的 .题 或 价 值 追 求 ,重 塑 文 化 首 先 要 确 定 其 变 革 的价 值 丰 追 求 。 校 价 值 追 求 的 确 定 通 常 需 要 根据 学校 的历 史 、 育 的未 学 教
加强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传承乡土文化
加强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传承乡土文化加强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传承乡土文化农村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教育领域之一,承载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量学生的教育需求。
然而,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结合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紧密。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农村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将乡土文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经典的乡土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并对作品中所体现的农村生活、农民精神等进行深入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其次,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乡村的传统节日、庙会、农耕技艺展示等都是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来加以传承和弘扬。
比如,在传统节日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和村民一起开展庆祝活动,举办多样化的文艺表演、展览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与当地村委会、文艺团体等合作,共同开展农耕技艺的示范和培训,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培养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认同。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能力。
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将乡土文化知识和传承技巧纳入培训内容。
同时,应设立专门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引导他们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乡土文化在课堂中的质量和影响力。
此外,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也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力度,推动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并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结合部,城乡,对策]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飞速、乡村学校的整合等因素,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越来越多,致使当前教育矛盾也越来越大,基于此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问题摆到教育前台。
城乡结合部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家长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现实无法改变,但又不得不去改变。
自从我担任此项任务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到实际操作,取得了一点成效,现阐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1.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的职业五花八门,造成留守儿童与日俱增留守儿童对传统家庭的认同感不强,更讲究实惠、追求私利、崇尚享受。
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家庭伦理色彩逐渐淡化,对其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极少进行朋友式的沟通。
家庭对教育青少年遵从社会规范的功能已日益衰减。
更严重的是许多家长素质不高,并作为一种消极的榜样给子女直接的教育,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教育观念不对不少农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严格,以至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
某些家长甚至向学校和老师提出荒唐的看法:“身体好就行,学习跟得上就行了”;“这孩子不听我的,你说的多少还听点”;“我们这不是忙吗,你们就当帮帮忙,看着点就行”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说:“混个毕业证,再不行的话,以后跟着我做生意……”不少家长白天只顾赚钱,晚上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喝大酒、看电视,难得拿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
等等的这些都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3.不良信息的家庭不设防现象日益突出由于视听工具的普及,许多不良文化从不同角度进入家庭。
如手机的使用问题,虽然学校反复讲了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并且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校,但家长并不重视,觉得没有多少钱,人家都有咱们也别差孩子等,从而衍生了学生休息时间、课堂上等找一切能时间QQ 聊天、短信、微信私聊等,很多学生的离家出走、矛盾引发、危害潜在等都是这些方面引起。
4.家庭结构不稳定状态日趋严重近年来离婚率越来越高,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对家庭感情愈来愈淡漠,这种对家庭生活的厌倦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家庭纠纷。
重构语文教材,实施群文阅读——城乡结合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
重构语文教材,实施群文阅读——城乡结合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发布时间:2021-06-02T11:20:01.7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作者:鲍淑俊[导读] 在城乡结合部所展开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过程中鲍淑俊四川省宜宾市第十二中学校柏溪分校 644000摘要:在城乡结合部所展开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语文阅读课堂当中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效果甚微。
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要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课堂构建活动,采取有效的课堂构建措施来完成群文阅读教学形式的改善,以此来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阅读教学;城乡结合部一、引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阅读构建课堂,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复杂的教育情况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构建。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克服当前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好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来推动城乡结合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改善,为学生打造更高教学效率和更好教学质量的阅读学习课堂,在学生阅读学习活动设计过程当中,通过群文阅读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化锻炼,从而完成新型教学环境当中对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阅读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城乡结合部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一)语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较少城乡结合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环境较为复杂,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构建在落后的教学理念指导之下,不能够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甚至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阅读课堂的活动设计,这样就导致城乡结合小学语文的课堂构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构建理念,树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理念,在实践课堂的进行过程当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群文阅读课程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在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推动之下,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更高的教学目标。
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研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成为了当前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的关键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乡结合部学校如何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以及其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的现状1.背景城乡结合部学校一般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学校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多样化,学生的差异性较大。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水平上存在差异。
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不够强烈,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缺乏了解和支持。
这些都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家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问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大,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支持程度不一。
这些问题都给家校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呈现割裂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1.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城乡结合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增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增强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了解和支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2.建立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将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分享给家长,增加家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了解,增强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参与感和责任感。
学校也可以通过共享平台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更好地服务学生。
3.丰富家校互动形式学校可以开展家长讲座、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丰富家校互动活动,让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更加多样和丰富。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校对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进程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当代城乡结合部,这里正逐渐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群体,同时也孕育出了一个学生群体。
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其独特性。
对这类学生如何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特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作一些探究。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成因
1.道德观念薄弱。
多数学生的集休主义意识不强,对长辈不够尊敬,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在性格情感上,不少学生的性格较为孤僻,情感较为脆弱。
受以上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科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够;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作业习惯较差,或者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没有改错的习惯;在课堂上不爱思考问题,没有掌握思维的方法,
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
因此,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2.家庭教育缺失。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95%左右只有初中或初中未毕业的知识水平,对教育的认知偏差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家庭生活与教育的环境不理想。
家庭教育的方法欠科学,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高压式的“棍棒教育”等。
在与学校校沟通方面,许多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不了解,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家校不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区域环境因素。
城镇周边地区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人际关系淡漠。
小学生本就模仿性强,没有识别能力,不能辨其真伪,因而就良莠不分,不假思索地仿照,养成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气。
(二)家庭教育滞后。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同时也不具备正确、科学教育孩子的素质和方法。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变策略
目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现就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特点,提出如下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1.净化周边环境。
学校、社区、公安密切配合,整
治学校周边环境,关闭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建立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和劳动,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
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
2.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让家长参与管理家庭教育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学校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
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功能,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要求家长对子女不迁就、不护短、不放纵。
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取得一致性,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共担责任。
3.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
老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学校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式下学生的成长。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老师的人格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
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正面人物的精神,学习具有学识渊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自觉守纪、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培养其自觉、果断、诚实的意志品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课外生活。
要把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4)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应因材施教,如:针对城市学生应培养其独立生活、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坚强持久的意志品质;对轻率、马虎的学生,应培养其冷静、沉着、细心;对怯懦、腼
腆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勇敢;对半途而废的学生、应培养其有恒心、有毅力;对冲动的学生,应培养其学会克制,对心胸狭窄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宽容。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从多方面去挖掘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给予其创造展示才能的平台,使其有优越感,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在失败后不气馁的良好品质。
三、总结
总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德育教育不得不让我们正视和反思。
只有充分调动社区、家庭、学校和学生内部的积极性,才能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磨炼坚强的意志,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城区翠林蓝湾小学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