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重点小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重点小学教
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
杨村二小韩丽华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传统文化已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他是一种文化基因,他渗透在人民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真正开始,教育学生犹如哺育婴儿。哺育婴儿最好的食物当然是“母乳”。那么哪些东西可以算作是“母乳”呢?难道小学生现在学习功课不是“母乳”吗?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吃的至多算是“牛奶”,当然也偶尔吃那么一两口“母乳”。还有一些在我看来只是“白开水”,当然开水也绝不可少。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常常用原本毫无营养的“假奶粉”喂孩子,结果养出了“大头儿子”,看着挻“胖”,其实是“水肿”;或者用自以为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喂孩子,结果喂坏了孩子的“肠胃”,得了“厌食症”,或者“消化不良”、“营养不全”。于是,老师们总在苦恼,日夜操劳,精心喂养的结果是失败与痛伤。
中国人应该庆幸,我们的“母乳”充足得很,且可以说是世界上营养最丰富的“母乳”。当然,中国人吃了两年多年,由于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母乳”里的确缺少了一些维生素什么的,以致出现了近代史上的苦难与屈辱。补充一些蔬菜、水果,吃一两付“中药”、“西药”,自然必不可少。但由此便再不吃“母乳”,那真是愚蠢而又可悲。
现行的各类教材都是以白话文为主的。通观12册课本,直接表现传统文化的不及十分之一,当然白话文的多数内容也在间接地反映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1——4年级每学期学习的32篇课文中,仅有两篇是古诗,五、六年级则稍多了三、四篇文言文,合计算来也不过几十首古诗,三、五篇古文。总之,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华在小学阶段基本是空白。人们习惯上认为孩子们只能学些“浅显易懂”的东西,比如“上中下,人口手,大小多少”。“下雪了,小动物们高兴极了……”以为这们就可以培养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流利地表达。但我们想想:学生会不会说话?真是老师可以教出来的吗?学生没听过“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就一定不会写作文吗?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她活了近90岁,一个字都不认识,但讲起过去的事情绘声绘色,一边说一边比划,声音、动作、神情无不惟妙惟肖。而我到现在为止也不会写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也不会把故事讲得那样精彩。因为我的头脑很难记住具体细节,形象思维差,我常对朋友说:“我从不知道什么叫历历在目。”与老同学相会也只能听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过往的趣事。语文有“工具性”,但不能搞“技术性”。5——13岁是人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时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当柴烧了。有人还会说:传统文化固然千好万好,但太难懂学生不喜欢。这句话,有两点需要解释:一是到底是不是太难懂?古人学了两千多年,都没有说这句话,反而乐在其中。我们不能受了鲁迅先生的骗,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败坏了传统文化的名声。说“太难懂”是当老师的根本没学过,是自己的“想当然”,在“自己吓自己”。其实传统文化是多么平易近人而又魅力四射。我们不是经常为自己能说出“三人行”、“温故而知新”之类的话而颇为洋洋得意吗?二是说“不喜欢”。不喜欢怪谁呢?一个小孩儿一年不见妈妈一次,他会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天天见,自然亲切,自然喜欢。而尤其是在小的时候。这又让我想起了“戏曲”,很多人都说
不喜欢听戏,说“戏”这不好那不好。但也有很多喜欢,我也喜欢,凡是喜欢的人必是从小就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触得多了就会“日久生情”。
说到这儿,就该清楚“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了,那就是“母乳”。是“母乳”就要天天吃。其它的都是副食。
二、传统的古代文化典籍与白话文的冲突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学古文、诵经典,就不能再去深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坚强意志,以及《燕子》的活泼机灵,《林海》一课的写作技巧。语文课真的必须要像现在这样上吗?有人说“白话文是不需要学的”。我也这样认为。一个孩子用一年时间学两册书五六十篇白话的短文,真有必要吗?本来一会儿就可以看完看懂,却要翻来覆去地学上一年,难道这不是一种消磨与浪费吗?学生识字了就可以阅读,只要阅读就必然会理解和思考,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帮助学生咀嚼几块剩馍头儿之后抿进学生的小嘴吗?传统经典则不然,他是可以反复咀嚼享用终生的。既然如此,对小学生的白话文教学就应该交给学生自己,只需提供点书目,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总是不放心,唯恐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而越俎代庖,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三、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要有兴趣,就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没有困难”,要有“成功的刺激”。最简单的方法是王财贵曾提出的三个字——“跟我读”。学古文可以不求甚解,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况且,古文往往微言大意。《老子》不过五千字,《大学》不过一千多字。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应该明白,只要老师有兴趣学生便自然有兴趣。如今,当老师的错过了播种的季节,不要让孩子再一代一代地错过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诗言志”,语言只是思想的外衣。有思想的人自然善于表达。只要参悟了永恒的大“道”,便自然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写作而写作是不足取的。
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课堂的主角。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复兴之日,便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