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以下几项重要成果:
1.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最终在1974年育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这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3.袁隆平在1985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
发展指明了方向。
4.袁隆平领导的团队在超级杂交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2000年开
始,他们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5.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在2020年作为双季晚稻种植,平均
亩产达到了911.7公斤。
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的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工作成果也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1981年的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泊车(bó)船舶(bó) 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B.淤泥yū籼稻xiān 分蘖niè雕栏玉砌(qì)C.拙劣(zhuō)罢黜(chù)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星宿(xiù) 恰当(dāng)螳臂当车(d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零售语重心长直抒胸意礼义之邦B.怠慢励精图治以德抱怨语无轮次C.枢纽夜郎自大招致非议五色斑斓D.敲诈变本加厉风餐露宿挑肥捡瘦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的……等等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D.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C.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二、课内文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简介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 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江西德安人。
1930年9月7日生。
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袁隆平生平与评价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在当下几乎已经成了两个可以互换的名词,袁隆平被外国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杂交优势的发掘和应用上做出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在杂交优势的机理上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项实用性的科研在粮食生产上带来的巨大效益。
1.杂交水稻的发展背景和历史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1761—1766年Kolreuter育成了早熟优良的烟草种间杂种,并提出种植烟草杂种品种的建议;后来达尔文通过在玉米中的实验结果提出来异花授粉有利的观点(1977)。
而杂种优势这个词则是shull在1908年才提出的(shull, 1908)。
但是直到1918年,Jones提出双交种的制种理念,杂交优势才算真正用在了农业生产中。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美国创建了一批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的新兴农业科技行业——种子公司。
美国杂交玉米的产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对于杂交优势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预测却表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即使有也因其自交授粉的特性而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一次看的杂交玉米的成果而兴奋不已的袁隆平却没有被这些消极的预言吓到,反而坚信水稻也可以做出杂交优势来。
他从观察水稻穗子开始,第一次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并且建立了杂交水稻应用的重要理念: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
于是他开始了雄性不育材料的寻找和优势组合的配对。
袁隆平在这期间经历的迟迟没有进展的困境,也经过文革的动乱,甚至还经历了地震,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并且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并在1970年由助手发现了不育株系二九南1号。
他分析这些株系后没有保留地将材料分派到全国各地区“三系”配套,最终在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974年育成了可以在农业上推广利用的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1975年攻克“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资料
袁隆平,男,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世界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
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
袁隆平农业方面的小故事
袁隆平农业方面的小故事袁隆平农业方面的小故事(50字以内)1、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2、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扩展资料:袁隆平的主要贡献: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
第
课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平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素养目标
1.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3.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4.《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一部分中的第二段引述“杂交无优 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分析】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 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5.根据“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第5段内容,袁隆平从事杂交 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分析】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 任何困难。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 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 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 “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 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 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 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 一代杂交水稻。2021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高考生物热点情境85 可育系、不育系与作物育种
高考生物热点情境85可育系、不育系与作物育种一、选择题1.(2022·山东乳山市高三月考)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一文,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可以分为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程序上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如图)。
其中细胞核中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且R对r为显性;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
上述四种基因的关系中,R能够抑制S的表达即基因型为S(RR)的水稻表现为雄性可育;当细胞质基因为N时,无论细胞核中含有可育基因还是不育基因,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胞质与细胞核可组成6种基因型的细胞B.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只能为S(rr)C.♀S(rr)×♂N(RR)后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类型D.♀S(RR)×♂N(rr)后代既有雄性可育类型也有雄性不育类型答案 D解析据题设条件,水稻的基因型有N(rr)可育、S(rr)不育、N(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S(Rr)可育6种,A正确;N(rr)可育、S(rr)不育、N(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S(Rr)可育,所以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只能为S(rr),B正确;C、D项图解如下:结合以上遗传图解可知C正确、D错误。
2.(2022·辽宁凤城市高三月考)杂种优势育种是许多农作物的主要育种方法,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概况如下:M/m等位基因控制花粉育性,不育系基因型为mm;智能系是将M、P、Q三个紧密相连的基因转给不育系后得到的;Q基因能使种子的胚出现荧光,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智能系自交所得种子,胚有荧光为不育系B.智能系自交所得无荧光种子种植所得的稻米中无转基因成分C.智能系自交所得种子3/4有荧光,1/4无荧光D.智能系的花粉离体培养再经染色体加倍所得的品种与智能系相同答案 B解析智能系自交所得的种子,胚有荧光,说明其中含有Q基因,而且含有Q基因就一定含有M基因,因此胚有荧光为可育系,A错误;智能系自交所得无荧光种子,说明其不含有Q 基因,即也不含有M、P基因,稻米中无转基因成分,B正确;若M、P、Q三个基因一起整合到m所在染色体上,其产生MPQm和m这两种配子,自交后,由于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则自交后代基因型为MPQmm和mm两种,即有荧光∶无荧光=1∶1;若M、P、Q 三个基因一起整合到其他染色体上,其产生MPQm和Om两种配子,自交时,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则自交后代基因型为MPQOmm和OOmm两种,有荧光∶无荧光=1∶1,C错误;由于携带P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智能系的花粉离体培养再经染色体加倍所得的品种与智能系不相同,即得到的是不育系,D错误。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__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8.钟扬突发脑出血后“变得更加拼命了”,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说明钟扬的 这一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密集的行程安排。②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 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③有远期、近期的诸多计划安排。
5.《“探界者”钟扬》一文中,对于钟扬,他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同事 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惊喜”主要表现为收集种子的成就:将自己的足迹延伸到气候 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 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惊险”主要表现为收集种子面临的巨大困难: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长 时间的体力透支、长期痛风的腿,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提示:结合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三个人对工作的热爱、强烈的责任感、不 怕困难、无私奉献等精神概括。
参考答案: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 崇高、远大的理想;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④主动探索,勇 于实践;⑤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国家最高科技 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语文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相关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2021),中国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历任湖南省安 江农业学校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初, 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水 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 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袁隆平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龙平发明了杂交稻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
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
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课的一篇人物通讯,出自《人民日报》。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和数字说明,详实的记录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展现了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和高贵品质。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但对于通讯这种新闻体裁接触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袁隆平的了解也比较有限,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和数字说明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袁隆平科研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和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和数字说明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理解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和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袁隆平》,让学生对袁隆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你们对袁隆平有什么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与实践
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与实践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十分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的重大战略问题。
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需求,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的头等大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水稻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总体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已呈不可逆的逐年递减态势。
因此,培育和推广广适性的趟级杂交稻新组合,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已成为增加水稻总产的唯一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供求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出路。
1 超高产水稻育种历史回顾国内外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
早在1981年,日本就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设想,并制定了“超高产水稻的开发及栽培技术确立”这一大型国家攻关研究项目,即“逆753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选育产量潜力高的水稻新品种,再辅之以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中低产地区水稻糙米产量达到7500~9800 kg/hm2,高产地区达到10000 kg/hm2 以上,15年内单产比对照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目标。
在随后的8年时间内,育成了明之星、秋力等5个水稻品种,其小面积产量已接近10000 kg/hm2,但因这些品种大多在抗寒性、品质和结实率方面存在问题,而未大面积推广。
国际水稻研究所也于1989年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改称“新株型”)的育种计划,其目标是到2005年育成单产潜力较当时推广品种提高20%~30%,产量潜力达13000~15000 kg/hm2 的超级稻新品种。
育成的部分新品系大多具有少蘖、大穗、壮秆、直立叶、库大粒多、产量潜力高的特点,但仍存在籽粒不饱满、结实率低、生物产量不足、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差等明显缺陷。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于1996年正式启动,其相对产量指标是比当时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2000年较大面积稳定实现单产9.0~10.5 t/hm2,到2005年单产达12 t/hm2。
2024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袁隆平
经典名言
• 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 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的体会是八个字:知识、 汗水、灵感、机遇。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 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 而奋斗。
经典名言
• 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 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 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 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接受经验教训,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 研究。
• 从袁隆平的人生经历来看,我们能够捕捉到哪些关键词?
• 1.不忘初心 • 2.合作共赢 • 3.勇于创新 • 4.脚踏实地 • 5.热爱学习 • 6.无私奉献 • 7.名垂青史 • 8.追求真理 • 9.学以致用 • 10.淡泊名利 • 11.不负韶华 • 12.锲而不舍 • 13.才华横溢
• 袁隆平将一生献给了老百姓的“饭碗”。如今,他带着梦的“种 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 后来人。
人物成就
•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 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 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 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 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人物简介
•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 月22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
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 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 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 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 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 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 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 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奉献。
下面是我整理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更多袁隆平相关内容推举↓↓↓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简介袁隆平做出的奉献有哪些2021袁隆平主要事迹及奉献看完袁隆平生平事迹心得感悟袁隆平人物事迹11964年袁隆平开始商量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商量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商量。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胜利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进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进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进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进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进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这项战略设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商量、开发胜利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究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看,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到达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进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准备将两系法杂交水稻商量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商量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喜看稻菽千重浪》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
《喜看稻菽千重浪》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尊重科学、敢向权威挑战、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
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简介】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教学过程【任务一: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叙述袁隆平探索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具体过程,表现了他深入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二部分(创新是料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介绍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大胆试验,勇于创新,用事实证明了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叙写袁隆平用具体的数据、充足的事实戳穿谣言,表现了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科学的精神。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根据其研究结果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提出了“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
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社会主义大协作,1973年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
1974年,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一个大面积商业化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
基于杂交水稻“三系法”理论和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A)的交流与利用,1972年颜龙安育成了珍汕97A,1980年谢华安育成了恢复系明恢63,并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63。
汕优63从1986年起连续15年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单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超过1亿亩(1亩≈666.7平方米,全书下同)。
随后,朱英国和周开达选育成了红莲型杂交稻和冈型、D型杂交水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
1976年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三系法杂交水稻,取得巨大的增产作用。
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仅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0.4%,1977年上升到3100万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5.8%,1983年突破1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20.3%,1990年突破2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9.8%,1991年以来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4亿亩左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配套,杂交水稻单产也逐年提高。
1976年杂交水稻单产为280千克/亩,1977年达到358.9千克/亩,1983年突破400千克/亩,1988年达到440千克/亩,以后稳定在450千克/亩左右,比常规水稻增产75千克/亩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至2020年,45年来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达6.1亿公顷,增产粮食9.1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创新的例子50字袁隆平
关于创新的例子50字袁隆平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在治学的道路上,要学习前人先贤、尊重权威,同时也要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袁隆平堪称“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的典范。
袁隆平指出,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
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
袁隆平从小就受母亲“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等思想熏陶,刻苦学习,学业优秀。
在中学时,他是一个喜欢思考、勤于动脑、善于提问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1953年8月,他开始了在湖南安江农校的19年教学生涯。
针对学生在课内外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疑问,他深入实践、潜心研究。
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就不可能把课讲好。
”袁隆平说:“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20世纪50年代初期,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在中国盛行,袁隆平曾经很相信这一学说。
但他在按照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开展“无性杂交”研究取得一些实验结果、受到赞扬后,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疑问,冷静地思考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的正确性问题。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既不能被别人赞扬所迷惑,更不能自己哄自己。
通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袁隆平对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产生了怀疑,毅然抛弃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大胆去探索新路子。
袁隆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
他不轻率下结论,也不附和任何权威,而是进行独立思考,进行独立研究和分析。
他通过深入研究各种遗传学说,从比较中求真理,用实践去检验,由此闯出了自己的杂交水稻之路,并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实践提出问题实践是理论之基。
袁隆平是一个实践家。
他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靠实践起家;他理论上的一次次突破,也是靠实践推动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