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_说明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0.12.13•【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以下简称《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
现将《解释》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说明如下:一、《解释》的制定背景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属于典型的涉众型犯罪,具有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近年来查处的“万里大造林”案、“亿霖木业”案、“兴邦公司”案、“海天公司”案、“中科公司”案、“山川公司”案、湘西自治州非法集资案等一批重大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涉案金额大,受害人数多,作案周期长,案发后大部分集资款已被挥霍、转移、隐匿,资金返还率低,集资群众损失惨重,频频引发聚众上访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受害群众自杀等恶性事件。
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作案手段多样,手法不断翻新,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犯罪分子往往依托合法注册的公司、企业,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委托理财等为幌子,巧妙伪装,故意混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界限。
新的非法集资手法层出不穷,利用经营投资、商品销售、电子商务、基金运作、风险投资、新能源开发、外汇交易、消费返利、黄金期货交易等形式的非法集资纷纷涌现,并不断由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向房地产、商贸、金融、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渗透。
对于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实践中普遍反映,相关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政策法律界限不易把握,法律适用疑难问题较多。
比如,非法集资与合法借贷、合法生产经营活动与借用合法经营形式进行的非法集资的区分界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的“公众”的具体理解;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认定;以转让股权向社会公众变相发行股票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擅自发行股票,等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解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辨析——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 治研 究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辨析
兼评 《 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 集资刑事案件具 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
刘 健
李辰 辰
摘 要 : 最高 法院最新 颁布 的 司 法解释 为非 法吸 收公 众存 款 罪提供 了操 作 性标 准 , 是 但 相 关规 定 对非 法吸收公 众存 款 罪与 民 间借 贷 的界 限仍 然值得 探 讨 。 中 ,存款 ” 其 “ 的概 念应 当 基 于金 融 业务理 解 ,公 众 ” 宜量 化 , 资人 的主观 目的是 判 断 民 间借 贷与 非 法吸收 公众 存 “ 不 融
民法 的相关 规定 不协 调 , 而且 人罪 的标准 也较 为 模糊 。 践 中、 法 吸 收公 众 存 款 罪 与合 法 民 间 实 非
具 备 非 法 性 、 开性 、 公 利诱 性 、 会性 四个要 件 , 社 而 且对 非 法 吸 收公 众 存 款 罪 的具 体 行 为方 式 进 行 了列举 , 该罪 的定 罪量 刑标 准分 别从 公众 存 对 款数 额 、 收公众 存款 的人 数 以及经 济损 失数 额 吸
款 的 重要标 准 , 吸收 公众存 款 用 于正常 经营 活动更 不 宜以损 害后果 作 为定 罪与否之根 据 。
关 键 词 :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民 间借 贷 非 公众 存 款
19 9 5年 6月 , 八 届 全 国人 大 常 委 会 通 过 第 了《 于惩 治 破 坏金 融秩 序 犯罪 的决 定 》 其 第 7 关 , 条 明 确 规 定 了非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罪 。9 7年 刑 19 法修订 时完全 吸纳 了这 一规定 , 现行 《 刑法 》 16 第 7 条规 定 , 反 国家 金 融 法规 , 法 吸 收公 众 存 款 违 非 或者 变 相 吸 收公 众 存款 , 乱 金 融 秩序 的行 为 , 扰 构成 非法 吸收公 众存 款罪 。 法 吸收 公众 存款 人 非 罪尽 管 有 着合 理 的 根据 , 其 规 定 不仅 与 宪 法 、 但
最高法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办理⾮法集资刑事案适⽤法律若⼲问题的意见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法集资刑事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意见为解决近年来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在办理⾮法集资刑事案件中遇到的问题,依法惩治⾮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现就办理⾮法集资刑事案件适⽤法律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关于⾏政认定的问题⾏政部门对于⾮法集资的性质认定,不是⾮法集资刑事案件进⼊刑事诉讼程序的必经程序。
⾏政部门未对⾮法集资作出性质认定的,不影响⾮法集资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案件事实的性质,对于案情复杂、性质认定疑难的案件,可参考有关部门的认定意见,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性质认定。
⼆、关于“向社会公开宣传”的认定问题《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条第⼀款第⼆项中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以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吸收资⾦的信息,以及明知吸收资⾦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扩散⽽予以放任等情形。
三、关于“社会公众”的认定问题下列情形不属于《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条第⼆款规定的“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的⾏为,应当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在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员吸收资⾦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者单位内部⼈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予以放任的;(⼆)以吸收资⾦为⽬的,将社会⼈员吸收为单位内部⼈员,并向其吸收资⾦的。
四、关于共同犯罪的处理问题为他⼈向社会公众⾮法吸收资⾦提供帮助,从中收取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提成等费⽤,构成⾮法集资共同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能够及时退缴上述费⽤的,可依法从轻处罚;其中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五、关于涉案财物的追缴和处置问题向社会公众⾮法吸收的资⾦属于违法所得。
以吸收的资⾦向集资参与⼈⽀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员⽀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提成等费⽤,应当依法追缴。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2011年关于【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字号】法释[2010]18号【批准部门】【批准日期】【发布日期】2010.12.13 【实施日期】2011.01.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法规类别】刑事案件管辖【唯一标志】14359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法释〔2010〕18号)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0.12.13•【文号】法释[2010]18号•【施行日期】2011.01.04•【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管辖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是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依法惩治非法集资犯罪行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定。
本司法解释从案件受理、证据收集、定罪量刑等多个方面对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审理进行了详细细化,对于确保公正审判和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件受理根据法律规定,对于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受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有明确的被害人,涉案金额较大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的;2. 初步查明被告人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事实及其手段,具备起诉条件和证据;3. 案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来源、规模和性质。
在受理时,法院应当严格审查相关材料和证据,确保案件符合受理条件。
同时,对于未满足受理条件的案件,法院应当及时告知相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理或转由有关部门处理。
二、证据收集在证据收集过程中,法院应当依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具体包括:1. 采取合法手段收集证据,保障证据的合法性;2. 尊重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其个人信息;3. 依法采纳公证机关、鉴定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对重要鉴定结果进行审查;4. 充分听取被告人的陈述和抗辩意见,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三、定罪量刑在定罪量刑阶段,法院应当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综合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和社会危害程度,依法作出定罪量刑决定。
1. 对于非法集资犯罪的主要责任人和重大恶劣案件,可以依法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等重刑;2. 对于较低层次的非法集资犯罪,可以酌情减轻刑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3. 对于具体个案中的被害人,可以依法判决被告人对其进行赔偿。
法院在定罪量刑过程中,应当秉承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刑事裁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结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为我国的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审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通过严格的案件受理、证据收集和定罪量刑等环节的规定,有助于确保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和法律适用,保障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去罪论——兼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之 多 的篇 幅 对其 实施 严 厉 规 制[ 3 1 。
除 了 在第 2条 列举 了 1 类 行 为 , 3条规 定 量 1 第
刑之外 ,解释》2 1 ) 《 (0 0 的第 1 条对《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刑法》 以下简称《 ( 刑法 》第 16条的“ ) 7 非法 吸收公众
存 款 罪 ” 行 了 界定 :违 反 国家 金 融 管 理法 律规 定 , 进 “ 向社 会 公 众 ( 括 单 位 和 个 人 ) 收 资 金 的 行 为 , 包 吸 同 时具 备 下 列 四个 条件 的 , 除刑 法 另 有 规 定 的 以外 , 应 当认 定 为 刑 法第 16 规 定 的 非法 吸 收公 众 存 款 或 7条
:
 ̄ [ O1 2Ol 】 8号 ) 1条 对 《 法 》第 1 6 条 “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罪 ” 界 定 并 未 能 解 决 长 期 以 来 社 第 刑 7 非 的
会 对 该 罪 “口 袋 罪 ”的 诟 病 。 该 《解 释 》 定 “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 为 的 四 - 4- 在 着 以 下 不 足 : 认 非 行  ̄- 存 .q
经 过 政 府 部 门 的 事 先批 准 。 基 于 此 , 结 合 我 国现 行 有 效 的 民 商 事 基 本 法律 之 规 定 . 该 对 “ 并 应 非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罪 ” 行 去 罪 化 处 理 . 归其 应 有 的 合 法 本 性 进 回
关 键 词 非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罪 -- 化 L罪 - 评 论
一
l 0— 3
江苏社会科学 2 1 02年第 3 期
法 学 研 究
诺在一定期限 内以货币 、 实物 、 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 或者给付 回报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构成犯罪吗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一条规定,同时有这四个行为的就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1、没有经有关部门批准;
2、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渠道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回报;
4、向不特定对象融资的。
同时,根据《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规定,例外就是:没有公开宣传,只向亲友和单位内部特定对象融资的,不属于非法吸收存款。
例外的例外就是:明知亲友和单位内部人员向其他不特定对象融资却放任的,和为了集资把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的,这两种情况还是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吸收公众多少钱存款构成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规定,个人的话,集资款达到20万以上或者集资对象达到30人以上,或者造成存款人10万元以上直接损失的,就要负刑事责任了。
单位的话,负刑事责任的“起步价”是集资款100万以上,集资对象150人以上;给存款人造成50万以上损失。
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三条,如果“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即使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也要负刑事责任。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金额以集资的总额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
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三条,即使案发前后退还了集资款的,也只是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
非法集资的最新解释

最高法、最高检及公安部对非法集资的最新解释针对民间借贷的泛滥和互联网金融的泛华和无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属于违法所得。
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等费用,应当依法追缴。
这已经是专门针对非法集资的第三次做出指导意见或司法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对非法集资案件的重视,那么这些规定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何种影响呢?一、非法集资的定义及特征非法集资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非法集资的四大特征: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4、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受害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从上述规定看出,尤其是刚刚出台的解释,对富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众筹和P2P模式的影响极其大。
简要分析如下:(一)对P2P的影响关于P2P问题,之前央行曾经指出三条红线,这些红线其实就与非法集资有关。
非法集资相关法律规定

31法规解读31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个罪名。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一百九十二条分别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近年先后制定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为准确认定非法集资犯罪、正确定罪量刑、依法处置涉案财物等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确保案件审判处置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非法集资犯罪的认定刑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非法占为有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
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的认定标准。
非法集资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实施非法集资行为,同时具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以及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等四个条件,即具有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的情形(刑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司法解释列举了实践中常见的十种非法吸收非法集资相关法律规定公众存款的行为。
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根本区别在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就是集资诈骗。
司法解释明确了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七种情形。
非法集资犯罪的量刑刑法规定,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犯集资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并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单位犯罪。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4.03.25•【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理解与适用2014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和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2010年解释》)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进一步明确了非法集资犯罪的有关法律适用问题。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依法严惩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保障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意见》共八条,对非法集资的行政认定、“向社会公开宣传”及“社会公众”的认定、共同犯罪的处理、涉案财物的追缴处置等八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规定。
为便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意见》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现就《意见》的有关问题解读如下:(一)关于行政认定的问题《意见》第一条对非法集资的行政认定问题作了规定,明确:“行政部门对于非法集资的性质认定,不是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必经程序。
行政部门未对非法集资作出性质认定的,不影响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案件事实的性质,对于案情复杂、性质认定疑难的案件,可参考有关部门的认定意见,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性质认定。
”主要考虑:一是非法集资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应当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依职权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行政部门的认定意见可以作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性质认定时的参考。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维护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现就办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关于非法集资的“非法性”认定依据问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认定非法集资的“非法性”,应当以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对于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仅作原则性规定的,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精神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的部门规章或者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予以认定。
二、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
个人为进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设立后,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对单位中组织、策划、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人员应当以自然人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判断单位是否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为主要活动,应当根据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的次数、频度、持续时间、资金规模、资金流向、投入人力物力情况、单位进行正当经营的状况以及犯罪活动的影响、后果等因素综合考虑认定。
三、关于涉案下属单位的处理问题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全面查清涉案单位,包括上级单位(总公司、母公司)和下属单位(分公司、子公司)的主体资格、层级、关系、地位、作用、资金流向等,区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
上级单位已被认定为单位犯罪,下属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下属单位所有的,对该下属单位也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
上级单位和下属单位构成共同犯罪的,应当根据犯罪单位的地位、作用,确定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
上级单位已被认定为单位犯罪,下属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但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上级单位所有的,对下属单位不单独认定为单位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公布日期】2019.01.30•【文号】高检会〔2019〕2号•【施行日期】2019.01.30•【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高检会〔20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维护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现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19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维护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现就办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关于非法集资的“非法性”认定依据问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认定非法集资的“非法性”,应当以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对于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仅作原则性规定的,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精神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的部门规章或者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予以认定。
二、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01.04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2021年六五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五)

2021年六五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五)1.(单选题)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A.及时审查,若无法作出判断时,推断其符合法定起诉条件B.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C.及时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并送达当事人D.以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为由,作出书面说明,不接收当事人的起诉状正确答案:B2.(单选题)对国务院部门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应由()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A.中级人民法院B.高级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法院D.基层人民法院正确答案:A3.(单选题)根据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不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是A.经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B.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C.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D.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正确答案:A4.(单选题)机场建设的()要求较强,每一个分区和设施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
A.技术性B.整体性C.灵活性D.专业性正确答案:B5.(单选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关键在于A.犯罪客体不同B.犯罪主观方面的目的不同C.犯罪主体不同D.犯罪客观方面不同正确答案:B6.(单选题)机场总体规划是实施机场总体规划区域的设施建设的()依据A.重要B.基本C.首要D.根本正确答案:D7.(单选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所侵犯的客体是A.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以及公私财产的所有权B.公私财产的使用权C.公私财产的所有权D.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正确答案:D8.(单选题)娱乐场所应当建立巡查制度,发现娱乐场所内有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立即向()报告A.公安机关B.政府机关C.人民法院D.人民检察院正确答案:A9.(单选题)湖南省当时制定《条例》是为了对国务院条例进行细化和补充,主要细化了地方人民政府对机场的监管职能和增加了机场地区()监管方面的内容A.安全B.运营C.公共秩序D.环境正确答案:C10.(单选题)就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中的犯罪数额而言,自然人个人成立集资诈骗罪的起罪数额为A.20万元B.50万元C.10万元D.100万元正确答案:C11.(多选题)《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有哪些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实践中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 款罪的定罪和量刑情节认定标准掌握 不统一的问题,《解释》 第 3 条区分个
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分别从吸收公众 额的具体认定上存在各种意见分歧,
存款数额、吸收公众存款的人数以及 《解释》 明确,“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
经济损失数额三个方面对此作出了具 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明
2011 年 1 月 4 日最高人民法院 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王少南就《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 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 了说明。
(一)关于非法集资的界定标准和 特征要件
《解释》第 1 条从法律要件和实体 要件两个方面对非法集资进行了定 义,即: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 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 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鉴于实 践中对于非法集资犯罪如何具体适用 罪名存在疑问,《解释》 明确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罪是非法集资犯罪的基础罪 名,即:“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 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 众存款’”。此外,为方便实践理解,《解 释》 还对非法集资的具体特征要件予 以细化,明确成立非法集资需同时具 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 个要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 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 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 刑法规定中的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 公众存款。
有目的”要件的司法认定
为刑法第 179 条规定的擅自发行股
《解释》第 4 条在以往相关司法文 票、公司、企业债券行为;构成犯罪的,
件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审判工作 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
实际规定了 7 种可以认定为“以非法 罪处罚。
占有为目的”的具体情形。同时,考虑
(七)关于非法擅自募集基金行为
免客观归罪,《解释》明确,“行为人部 罪处罚。”
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八)关于非法集资活动当中虚假
的,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 广告行为的性质认定和处罚标准
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非法集资
《解释》 对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中
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 的虚假广告行为的定罪标准以及共
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 犯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首先,广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具 体行为方式及其界定
发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非 法吸收公众存款特别是变相吸收公 众存款行为手法隐蔽,各具特点,不 仅广大群众难以识别,办案部门在具 体认定当中也出现意见分歧。为方便 办案机关理解和掌握,经对各种多发 易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进行 甄别分类,并结合具体发生领域和行 为特征,《解释》 第 2 条列举了 10 种 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的具体情形。
资金全额计算。案发前后已归还的数 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
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此 诈骗数额。”
外,考虑到金融体制现状、经济发展以
(六)关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
及社会稳定等因素,为依法贯彻宽严 业债券行为的具体理解
相济刑事政策,《解释》规定,非法吸收
《解释》第 6 条明确,“未经国家有
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 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
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 发行、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
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 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或者向特定对
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象发行、变相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
(四)关于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 债券累计超过 200 人的”,均应当认定
体规定。同时,鉴于实践中在计算非法 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
吸收公众存款数额时,对于案发前后 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
已归还数额应否扣除存在较大分歧, 费、手续费、回扣,或者用于行贿、赠
《解释》明确,“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 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
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 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
骗犯罪,《解释》 第 5 条区分个人犯罪 股票、债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擅自
和单位犯罪对集资诈骗罪中的“数额 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诈骗或者组织、
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领导传销活动等集资犯罪活动,为其
三个量刑情节的数额标准分别作了规 提供广告等宣传的,以相关犯罪的共
定。同时,考虑到实践中在集资诈骗数 犯论处。
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对具有非 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
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 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商
定罪处罚。”
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具有《解释》
(五)关于集资诈骗罪的定罪量刑 规定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
标准
第 222 条的规定,以虚假广告罪定罪
为准确适用刑罚有效打击集资诈 处罚。其次,明知他人从事欺诈发行
到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往往时间较长, 的定性处理
犯罪分子在非法集资之初不一定具
《解释》第 7 条规定,“违反国家规
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定,未经依法核准擅自发行基金份额
参与实施人员众多,部分共犯不一定 募集基金,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
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犯意联络,为避 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