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名师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论文(共2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谈小学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过度现象说起“改革”,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新鲜、光亮的表面,却忽略思考其内在的深厚意义,从而一拥而上、邯郸学步,越学越偏离改革的主旨,渐渐形成了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本文从三种现象简单的分析了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过度现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自2001年6月8日由教育部印发试行。
人们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纷纷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
丰富自由的教学内容,大胆独特的教学方式,个性独立的学习方法,一下子敲醒了人们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执迷与笃信。
可就在这大浪淘沙的激流中,有部分人却迷失了方向:数学课堂没了重点,学生的回答没了对错,例题讲解可以一言不发。
于是,课程改革的盲目与漏洞一天天浮出水面。
人们开始不抓其要,只学表面,以至于课程改革过了头,使得新时代所谓“新”的教学方式面目全非。
而过度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过度启发——偏离主题,云山雾罩,走向歧路“启发”,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与“提问”直接划等号,盲目的以為有了问题就是对学生的启发。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启发式教学的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路程计算》这一节。
为了启发孩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出“路程”的话题,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走过路吗?”学生答:“走过。
”问:“你们知道走过的路又叫什么吗?”学生有们大眼瞪小眼,悄悄的嘀咕:路就是路还能是什么?看到同学们的表情,这位老师已慌了手脚,导入显得枯涩,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就这样毁于一问。
启发是没错,但这位老师却错在肤浅的理解启发,错误的拿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当做启发的源泉去启发学生。
古之圣人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阐释了启发在教育当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范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思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的课程变革浪潮,“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观,逐渐步入了课程研究的视野,推动着教育者用新的视角重现审视课程变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
我国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整体方案中虽未直接提出“课程领导”这一概念,但在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课程内涵的阐释等方面为“课程领导”创设了条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15年的光景后,弱化课程管理,凸显课程领导,对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在厘清“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实行“课程领导”的条件、现存问题,为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一、“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释义“课程管理”是指有关部门或机构、人员对课程的各个运行环节所采取的规划、指导、决策、监督、协调等措施,包括对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及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等。
[1]240“课程管理”强调对既有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维持,借助行政权力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管控,更加强调“课程管理者”的权威地位。
[2]而在“管理观”下,涉及的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审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乎完全由课程专家和课程管理者来完成,学校只需按照“课程管理者”所划定的权限照章行事,对课程相关事务作出整体安排。
校长和教师对于“课程管理者”提出的教育理念、课程政策、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要忠实地认同和执行,较少被赋予或享有进行课程调整、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权利。
“课程领导”是课程领导者发挥影响力和信赖权威,促进成员彼此合作,落实课程发展的行为和历程。
[1]257“课程领导”作为“课程管理”概念的发展,强调对既有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创新,是行政权力拥有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课程利益相关者合作进行课程决策和创新的过程。
[2]其中每一个课程利益相关者都是课程的领导者,均拥有课程创生的权利和责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论文【范本模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论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曙光时,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
新的世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在20世纪末我国领导人敏锐地观察到先前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我国的教育事业,不能更好地培养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初衷,于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与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准备、启动、推进、总结、调整等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取得了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党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试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2)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2)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篇二《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
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
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
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
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课程;课程改革前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
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全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一、优化师资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知识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重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转变。
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准确地分析社会和学生的进展需求,灵活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这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外,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著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
”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这个道理简单明了,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改变并不容易。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一定程度上来自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确实不令人乐观,教师群体的素养普遍偏低。
20XX年《ZG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般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仅占3.6%;一般初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教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
具体到各省师资情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一般中学专任教师8.27万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教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有关基础教育改⾰的论⽂ 改⾰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经历了⼆⼗多年的改⾰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才作出了巨⼤的贡献。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有关基础教育改⾰的论⽂,希望⼤家喜欢! 有关基础教育改⾰的论⽂篇⼀ 《浅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趋势》 摘要:改⾰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经历了⼆⼗多年的改⾰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才作出了巨⼤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趋势 如何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是⼀项相当复杂的⼯作,需要进⾏⼤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
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作者、⾏政管理⼯作者和⼴⼤中⼩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
要防⽌课程改⾰⾛⼊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
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役,通过⼀次改⾰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课程改⾰从来都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继承和⾰新并存的过程,是⼀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课程改⾰以学⽣发展为本的趋势 以学⽣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全⾯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的课程。
这就要求把课程改⾰建⽴在脑科学研究、⼼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标。
这⾥⾄少要处理好以下⼏对关系:第⼀对关系是学⽣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第⼆对关系是学⽣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不等同。
⼆、加强道德教育和⼈⽂教育的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培养学⽣做什么样的⼈、怎样做⼈,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且是⾸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今⼈们对此做了⼤量的探索。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论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与效果。
一. 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背景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教育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基础教育亟待改革。
其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第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经典的知识传授方式逐步失去效果,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成为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 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确保教育更加全面、均衡和科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同时,改革旨在培养具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多元文化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 改革的内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素质教育。
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进教育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了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外,还增加了多元化的内容,如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
新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方式也得到了改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被逐步改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团队合作等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落实素质评价制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落实素质评价制度。
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更加全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篇论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挑战,以及改革的策略和成果。
1. 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程形式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2. 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核心目标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提供各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以真正衡量学生的能力。
3. 挑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完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此外,评价制度也需要相应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引导教育机构的改革实施。
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最后,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孩子发展多样的才能,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个性发展。
5. 成果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升,他们将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大幅增加,他们将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进行中,如果说教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直面教育,积极改革,勇于改正在改革中犯下的错误,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优秀的教育,全面地成长。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对学校基础教育也提出了转型的要求。
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
下面,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对策做一些阐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既是探索,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改革逐步逼近理想的目标。
1.“主体性神话”倾向的出现什么是主体性神话呢?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对其有如下释义:主体性神话,即认为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
然而,战后的学生并不是在国家、教师、家长的重压下痛苦地生活,而是在国家、教师、家长提出的“主体性生活”的强制下不堪重负。
中国的传统基础教育存在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弊端,但与此同时,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长被窒息在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中。
在这种背景下,新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一言堂”,“宁可让课堂乱了,也不要课堂死了”,现在的教育改革正有这样的发展趋势。
改革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只要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课堂中的其他要素。
幻想只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就会走入“主体性神话”的误区。
2.改革就是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近些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不考虑自己的国情、校情而照抄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学套路或方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虽然改革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意味着选择一种新模式就要完全放弃原来的老路径或老方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论文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归结为三项,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在“学习领域”的概念下,创导“行为导向”教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论文篇一《谈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摘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归结为三项,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在“学习领域”的概念下,创导“行为导向”教学。
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成为关键。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配置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性化、弹性化;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重视科学教育、环境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素质;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归结为三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改革的根本目标,“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是这次改革的直接目标,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革的间接目标。
课改要求建立行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框架,而非在学科框架下展开“似是而非”的学科知识重组。
课程内部框架的架构突出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经济发展结合,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将国际视野、城市精神、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合作意识等落实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
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现状目前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呈现出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论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论文不尽相同,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对于部分农村学校而言,课堂依然是老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
这就使新课改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一些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和基本实验条件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基本是口述实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式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课本插图加大脑想象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探究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作为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活动最后变成了少数人的任务。
此外,住校因素和当下繁重的课业也会使该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会更倾向于效率更高的讲授法。
对一些老教师而言,往往会拿着新教材,凭借以往的经验,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
在部分校方人士看来,新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旧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迫于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有的学校也更加倾向于使用旧版教材。
这就使新课程改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情境创设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活跃,课堂氛围很好,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简单或不够丰富,通过情境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致使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来的问题没有价值。
或者老师在进行简单引入之后,又立即回归课本,引入部分的作用并不明显。
实际上,并没有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一节合作探究课往往成了一节表演课。
学生忙碌之余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和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
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第1篇:由儿童中心论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各个方面发生着变化,要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学生是关键。
本文立足杜威的儿童中心,从老师角色、学生角色两个方面来谈基础教育改革。
评价制度应该围绕学生制定,就应该具有教育价值;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角色要由“满堂灌”的施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学习的“太阳”。
儿童中心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他提倡在教学中儿童应该由围绕教师转的“卫星”变成学习的“太阳”。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个性发展,兴趣与训练相辅相成,课程与教材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学互长。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基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这次改革是教育主体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儿童的一次较为彻底的解放,它使儿童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学要围绕儿童展开,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与兴趣。
本文就从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角色转换来探讨杜威儿童中心论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习理论是教师为中心,现在变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在这一主体变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他非常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
他将思维的五步法直接应用到了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因此为了进一步有效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篇一《从教育规律看基础教育改革》摘要:本文从教育规律出发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中的均衡性和幼儿教育的普惠性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提出几点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教育规律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改革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
在讨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时,应该从教育规律出发,因此有必要先认识什么事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与教育相关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趋势。
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基本上首先就认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从这两个规律中可以看到教育规律包含了两部分,教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宏观方面的,教育活动内部因素是微观方面的。
在此,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就可以从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方面来认识。
1.1外部规律教育外部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这里的社会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是说明教育与社会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说明它们互为因果。
1.1.1教育与政治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内容、管理、趋势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政治的发展,民主的教育形成民主的政治。
教育改变了社会的分层,教育是使致个体从下层变动到中层,平常说的教育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教育蕴含财富,就是教育改变社会分层的反映。
1.1.2教育与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反映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
1.1.3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互为目的,它们相互融合,不能分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引言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必要性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一代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强调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创新精神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挑战教师培训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需要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能,以适应变化的教育环境。
然而,现实中存在不少教师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不够实践和应用导向的问题。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更新。
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庞杂、体系复杂,更新过程可能面临多方面的难题,如资源不足、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挑战。
家长的认知和期望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对课程改革产生影响。
一些家长对于传统的基础教育有较为保守的观念,他们可能会对课程改革保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因此,如何增加家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论文教学管理探析姓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 1 -二、教的管理 ······································- 1 -1、教师素质提高····························- 2 -2、教学环节的管理·························- 2 -三、学的管理 ······································- 3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 -2、被动不如主动····························- 4 - 参考文献 ············································- 5 -摘要:教学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靠管理。
有关基础教育的论文(2)
有关基础教育的论文(2)有关基础教育的论文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摘要:笔者认为:课程改革要尊重既有传统,要摒弃功利思想,要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的完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改方案;课程评价一、教育教学改革要尊重既有传统教师要清楚传统教学的优势。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自有一套方法,这里面一定包涵着深得世界认可、能够接受、深入骨髓的中华文化。
教人向善弃恶的佛学思想,顺应自然的道教文化……都曾经影响过中华乃至整个世界。
我们在力求改变以适应新世界的同时不能一味摒弃,崇洋媚外。
180度大转弯总会让人不能适应。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问我们某些比较简单的有关传统类问题时,我们却回答不上来,这时老人们总会自然不自然地给出一个评价“这书算是白读了!”这个评价我个人认为很值得我们思考。
是的,世界在变化。
地球村出现了,接轨世界才有更广的发展空间。
但我们读书在学什么,接受新知识应该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也应该是基于旧知识的改变,是旧知识的衍生物。
完全摒弃传统,走一条陌生的道路会让人很茫然,也很疲惫,久而久之就萌生枯燥之感。
任何知识的产生都有其基本文化背景,不了解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就开始学洋,搞洋务运动终究是要吃亏的。
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认为应该先踩在我们自己前辈的脚印上,脚踏实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在借鉴中吸收,在借鉴中学习、成长。
教学转型优于教学改革。
我个人认为改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革新、革命之类比较激进的气氛,更适合政治人物演讲时用来煽动听众的激情。
可喜的是我们的政府、媒体现在好像也比较热衷于转型一词,比如“调结构,促转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
很多年前,我们从苏联那里借鉴来的这套教育模式也曾经培养了几代人,可以说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呼声如此之高的教育改革到底要改变什么,这套教育系统在什么地方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矛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如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基础教育课程作为塑造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和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知识点的简单灌输,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不受传统课程的培养。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芬兰在教育改革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兴趣发展。
类似的,新加坡也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重视科技和创新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这意味着课程应该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因此,课程应该从知识的积累转变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常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间的综合应用。
3. 强调质量而非数量。
不要过分追求课程的广度和数量,而是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学生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建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1. 引入跨学科教学。
通过课程整合和协作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学习和应用不同的学科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期末论文公开课打假,有必要内容摘要:公开课一直以来是我国各个学校当作促进教师交流、提升科研能力、传递先进理念、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载体, 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
[百度百科]但是公开课作假可以说是一个长期以来教育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而且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变,教育要求的逐步提高, 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作假的现象屡屡发生。
本文将以我自身所经历过的两堂公开课作比较,进一步反思公开课作假的危害,试着寻找其原因。
最后,联系新课改说说心中美好的愿望。
关键词:公开课;打假;诚信;急功近利就我自己所经历的而言,很多老师的公开课是真实的,但无论是哪个学习段中总免不了有些老师是在公开课上作假的。
通常情况下,公开课作假无非是老师提前在自己班或者是借一个班来进行演习,让学生先熟悉教学流程或使自己对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了解等,在无声的做着假。
其中有两堂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
荒唐的公开课在我还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时,我曾经历过一堂“难忘”的公开课。
那时,我的班主任刚刚从初中的代课老师转正为小学老师,她的第一堂公开课似乎对她的前途挺重要的。
所以她提前对我们班进行了一场排演,这或许并不稀奇。
但是,沈老师在开课的那天早上挑出了我们班的几个比较调皮的同学,告诉他们到时不要去上公开课,也不要到处乱跑。
在早自修结束后又将一些同学叫到了办公室,然后分别给了我们一张小纸条,并告诉我们先去把纸条上的答案背下来,如果上课提问时没有人举手,那么我们就都举手回答。
一张小小的纸上记着所有的答案。
还记得在那次的公开课上,老师与学生间的配合相当的“默契”。
公开课很“成功”,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副校长还在走廊上夸奖了沈老师。
同时也让这堂公开课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真实的公开课这堂公开课是发生在我高中的时候,它对于我们班同学来说是突如其来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对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涌现。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课程内容往往陈旧、单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脱节。
教学方法也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目标方面,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
新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引入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了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保障。
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和片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
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
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
”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
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
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
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
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
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
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
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
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
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
这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
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
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
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
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