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秦克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
其中工程穿越河南境内731km,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从水质污染、局部小气候改变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了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
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
首先,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
水源地淅川县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
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
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1级20110514756 李勘引言: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人工工程。
它使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南水北调的工程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工程量最浩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1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 是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一是雅砻江引水线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 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二是通天河引水线,即在雅砻江引水先期开发条件下的二期工程。
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雅砻江, 再由雅砻江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三是大渡河引水线,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
1.2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 终点北京。
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 增加北调水量。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 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 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3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 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上, 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 终点天津。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 水源充沛, 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社会影响利:1.解决北方缺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南方洪水频发。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基于工程建设需要,如交通、水利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带动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
带动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弊:1.水电的经济投入南水北调仅西线工程静态投资就高达3040亿元(2000年价),总工程静态投资约5000亿。
2.工程沿线大量移民工作3.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冲击。
西线一期工程涉及藏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区藏族同胞由于历史原因,迄今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
工程的实施对藏传佛教教义宣传内容产生冲击与影响,并进而引起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反应。
经济影响利:1.有效解决严重缺水的局面缺水不仅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可解决上述矛盾。
2.促进潜在生产力。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3.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
弊:经济投入巨大生态影响利:1.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2.改善北方部分地区饮水质量弊:1.工程涉及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减少森林植被面积,植被涵养水能力减弱,干旱、沙漠、荒漠化的面积扩大2.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造成影响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汉江中下游水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着。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
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和%,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
探究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究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在平衡我国的水资源失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总体来看,南方水量相对较丰沛,而北方比较干旱。
为了缓解中国北方缺水的严重局面,南水北调工程由问题的提出、规划向实施阶段发展,是国家在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调配的重大决策和战略性基础设施。
然而,由于调水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受水区、输水干渠沿线和水源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1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南水北调工程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调水区和输水区。
南水北调工程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两个:(1)水质问题,即“南水北调”还是“污水北调”的问题;(2)对长江河口的影响。
1.1 南水北调的水质问题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课题。
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发挥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东线工程的调水区位于工业污染严重的长江三角洲,输水区经过污染严重的淮河流域,受水区到达污染严重的海河流域;现有河道的水质自南向北呈恶化趋势,如洪泽湖以南为II——III类水,洪泽湖至骆马湖区间为III类水,骆马湖至东平湖大部分为IV——V类水,黄河以北为V 类水。
此外,中线输水区与受水区的引水河道也约有半数超V类。
主要受水区几乎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污水灌溉进一步引起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的污染。
如海河流域一、二、三级支流的近10 000 km河长中,已有约4 000 km河道常年干涸;北京市市区排放废污水6.3108t/a,经北运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入海,其中38%的水量用于农业灌溉。
南水北调利弊分析
大量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而工程费效 评价却得出否定结果,必定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 生不利影响。
社会影响
二、工程沿线大量移民工作
移民问题是南水北调这一大型系统工程成功 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住房问题只是其中的一 个方面,就目前的统计表明移民对现在住房不满 意比例略高于满意比例。尽管库区移民住房问题 没有预计的严重,但是住房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制 约移民的生活生产。
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我国人口分布图
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 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 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 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 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 西线三条调水线。
工程简介
东线工程
减少,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影响的弊端
二、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其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条: 1.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中线调水145亿m³将使汉江中下游总的
水环境容量减少l0.92万t/a,损失率为32.4% ;如在调水145 亿m³的同时实施引江济汉工程,则潜江以下江段的水环境容量损失 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少,总的水环境容量损失将是8.35万t/a,损 失率为24.75%) 2. 对汉江中下游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影响(在现状的水文条件下,汉 江水华的发生概率为9.2% ;而调水145亿m3后水华发生的概率为 13.6%) 3. 对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的影响(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相应 缩小 ,丹江口至襄樊河段主要鱼类产卵场大多会消失 ,泄低温水 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产卵将带来不利影响 )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平衡的关键措施。
一般说来,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变化。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实施,必然对水的调出区、调入区及其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影响。
为此,进一步认识、评价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平衡,长江及其以南流域的径流量占全国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
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2%,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
西北和华北地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更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但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区域经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亟待解决。
而南水北调工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
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
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
南水北调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
南水北调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09级地理科学专业田鑫023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总体上说南水北调工程将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地满足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不断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对当地水资源的开采量程度,确保当地60%的生态环境保证用水量不受挤占,从而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南水北调是解决华北和西北缺水状况,满足生态环境保证用水量,解决和改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影响有:1、水体生态环境将得到迅速有效的恢复2、有利于无植被陆地生态环境的改造3、有利于改善自然植被生长的条件和人工植被的健康发展4、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5、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6、南水北调工程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积极影响①增加上游用水量,改善上流生态环境②提高黄河输沙能力,缓解下游悬河危害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水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
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
(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2.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 2要点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
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了解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带来的破坏采取一定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自1952年10月也是可以的。
”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1]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南水北调工程利弊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弊分析徐爽陈思塔娜袁智敏打开中国地理版图,就会发现西高东低三大梯级的地貌格局和南多北少的水文分布。
随着文明的进步,利用这一地势特征改变原有的水文自然分布并借以改善人们现有的生存条件,今天看来已不再是诗人的遐想,更不是痴人说梦——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气吞山河、足以问鼎世界的宏伟蓝图:南水北调。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情况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旨在将南方富余的水输送至北方以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浩大工程。
首先让我们全面了解一下工程建设的背景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水利专家黎安田教授说,随着水危机不断加剧,黄河以北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陷入了靠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的困境。
昔日“滔滔河水入海流”的景观,在海河已不复存在;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其宽广清澈的大面积水域,如今已被疯长的芦苇所取代。
黄河郑州段,河床十分宽阔,水流却甚为细小。
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缝。
天津近年来的地面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平原地区发生的地表裂缝已超过200条。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
20年后,中国政府投资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上游,兴建了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开发打下了基础。
按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中线方案规划采取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方法,通过在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新建专用渠道,让洁净汉江水“自流”到华北各地;东线方案则是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面抽引长江水,主要解决苏北与山东缺水问题,并可为河北、天津提供农业与生态环境用水;西线方案将引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的水入黄河,着重解决黄河上中游西北6省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各线生态问题
0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输水渠道的建设,部分地区 的生态环境被改变,导致生物栖
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补水不足
中线工程输水能力有限,无法满 足沿线生态补水需求,导致部分
湿地退化和生态系统受损。
土地利用变化
工程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包括耕 地、林地和湿地,改变了原有的 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造成
土壤盐碱化
调水引起的水位变化可能引发土壤 盐碱化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 境造成负面影响。
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
生活污水
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工业发达,部分企 业存在偷排、超标排放等行为,导致 污水进入输水干线,影响水质。
沿线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未经 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质造成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
沿线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 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 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影响水质。
的情况,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风险增加。
排水不畅
02
部分地区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无法及时排出,
增加了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不合理灌溉
03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用水管理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加剧。
0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多为生态脆弱的高寒、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等,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 响。
水质监测与保护
加强水质监测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 对南水北调水质进行实时 监测,确保水质安全。
强化水源地保护
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保 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 染和破坏,保障水源质量。
南水北调工程利弊
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0% 35%
0%
0%
水资源
7%
•
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5%,在中国经 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
数据来源:中国南水北调网
• 由于长期干旱缺水,这一地区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
• 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式,即使采取以生态环 境保护为中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 没有外来水源的条件下,其结果也将是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甚至有可 能产生经济倒退现象,海河流域今后的发 展势必陷入在经济和生态间进行两难选择 的困境。
• 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条件下,区域内一些 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等问题基本能够得以控制,在一 般情况下可保持大多数河道的最小基流和 湖泊湿地水面面积,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 恢复。 • 然而由于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和目标限制, 水土流失,入海量仅能维持现状水平,河 口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难于抑制。
西线(170亿立方米)
•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 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 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3、对水量输出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 对长江河口咸水入侵的影响
长江口的咸水入侵在天然情况下已经比较严重,入侵的盐水威胁上海市
及江苏省部分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长江水量调出后,尤 其东线工程实施后,南四湖湖水位相对稳定、年际变化较小。 将大大地改善南四湖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湖泊湿地保护 区,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 可以补给南四湖周边地区地下水源,减少地下水漏斗区,恢复水环 境,降低水文地质灾害。 • 水体热容量增大,可改善局地气候。 • 将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上、 下级湖贯通南北的航道和中部区域水质 发生根本改变,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排污河口混合区和岸边污染带。 • 南四湖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提高,会极大的改善鱼、鸭、鸟的生存环 境,有利于渔业发展,对恢复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南四湖会起着极大 的推动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区域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区域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作者:杨川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但随着南北水调工程的建设,缓解了北方用水压力,同时带给沿线县市新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丹江口水库周边区域的环境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冲击了当地农业、生态、航运等效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
关键词:南水北调;农业;生态;人文;防治措施0引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极大地缓解中国中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的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供给农业用水30亿立方米。
工程将极大的改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受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中国中、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受水区年均缺水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从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初期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后期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
丹江口水库,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横跨湖北、河南两省,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横跨鄂、豫两省,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水质优良。
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4.8亿立方米,水源来自于汉江及其支流丹江。
水库多年平均面积700多平方公里,2012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将达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被誉为“亚洲天池”。
南水北调利弊分析
班级:14级投资三班姓名:詹喜兴学号:14250504344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一、有利因素1、全面缓解北方10多个省市区的水危机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全面缓解京、津、冀、豫、鲁及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10多个省市区的水危机,惠及3亿人口。
2、促进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3、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汉水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南方输水区而言,有利影响集中体现在汉水中下游饱受洪患之苦的数十万群众将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兴建而受益。
加高丹江口大坝至后期规模,是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解决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地区防洪问题的最经济、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
4、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不利因素1、大量移民的严重影响大量的移民的安居问题以及移民以后的乐业问题,又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移民安置一是要安居,即盖房,二是要乐业,即种地,这两项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开发与原有植被破坏,同时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处理不当也会在库区造成新的面源污染。
2、增大了水源地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压力调水的实施给水源地带来了更高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压力。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大部分本来就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要求迫切,伴随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将有较大增长。
3、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南水北调工程使得区域河道渠网密度加大,从而引起单位水体所承受的污染密度加大,这必然会加重水体的污染过程。
再者,由于上游被调水,下游的水量减少,将使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下降,从而使调水过程中水质下降。
4、严重影响了汉江中下游两岸的灌溉、航运汉江中下游平原历来是湖北的富庶之地,更是国家的大型商品粮基地,大量的汉江水被调往北方后,虽然可解除洪水的威胁,但不可避免地会对汉江中下游两岸带来灌溉、航运方面的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中的不利影响分析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文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的农业、水利、经济建设等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
但南水北调工程自提出之日也饱受社会争议,本文将从环境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南水北调的不利影响,以及面对南水北调当前的形式,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不利因素、建议
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南涝北旱的状况,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此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以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以达到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为改变水文环境,破坏水文平衡
众所周知,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因素,是由于亿万年来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变,才得以渐渐形成了现在的自然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的活动在有文明的几千年前得以扩大,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短短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人类用其所掌握的大机械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的大规模改变,以达到“让自然适应人类”而非“人类适应自然”的目的。
南水北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补充北方相对缺乏的水资源,但是北方缺水,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所决定,在南方,虽然有着长江、珠江、湘江、澜沧江等一系列大河,但是我们的水资源真的就很丰富吗?其实不竟然,所谓的丰富,其实只是相对而言罢了,南方虽然表面上看似水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南方对于水的消耗同样巨大,换而言之,那就是南方需要维持目前的水量甚至更多的水,才能维持现在的水量平衡。
我国南、北方同属夏季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雨量减少,如此一来,南北方缺水在同一个时期,北方紧缺水的时候,南方也未能提供足够多的水来支持,如果所调水量过大,势必造成南方缺水了。
近几年来,南方城市缺水屡见于报端,而且呈逐年加剧状况,与此同时,南方大面积干
旱此起彼伏,2010年,我国南南地区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涉及多个省份,影响空前严重,守着三峡大坝一系列水利设施的西南地区,却也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西南大旱折射出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对天然水的依赖和现在水利设施的不完善,南水北调虽然不会是此次大旱的“罪魁祸首“,但是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很多的人为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此次大旱的重要原因。
《中国三峡工程报》曾报道:“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
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
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
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作为水利工程标志的三峡工程,也给国人带来如此多的后患,这也给南水北调敲了一个警钟,大规模的调水势必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改变区域地理因素,引发地球自然环境生态危机。
或者造成更大的灾难?或者如果工程建好后,西南地区却没有谁水调,结果又如何?
二、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结果得不偿失
(1)、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南水北调工程累计下达投资1150亿元,2010年,南水北调加大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力度,共组织批复41个设计单元工程,累计完成136个,占155个设计单元工程总数的88%;批复投资规模1100亿元,超过开工以来前8年批复投资总额,累计批复2137亿元,占可研总投资2289亿(不含东线治污地方批复项目)的93%,单年批复投资规模创开工以来新高。
截至2011年4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1225.3亿元。
(2)、大规模移民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数据显示2010年,丹江口库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安置近13万人,规模和强度在我国水利史上尚属首次。
目前,河南、湖北两省已累计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14.9万人搬迁工程干线累计征地61.29万亩,占总征地量97.42万亩的63%;搬迁7.3万人,占总搬迁人口10.14万人的72%;生产安置18.9万人,占总生产安置人口29.14万人的6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
(3)、此外,将长江水提高以输往北方,也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有统计称,每秒钟600立方米的长江水提升360米,其带动9台巨型水泵的电动机总功率约为210万千瓦,
每年(除去不能抽水的4个月)抽水所用电量约144亿千瓦时(相当于2000年重庆市全年用电量的70%),需要电费44.6亿元。
以每年调水150亿立方米计算,每吨长江水到达北方后的电价成本接近0.30元,以这样的成本,在加上工程初期的成本,期间输水线路的维护成本,南水北调目前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被叫停的西班牙依博罗调水工程长约900公里,调水工程前面一段的成本比海水淡化便宜,但成本随着调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到输水终端时,成本甚至相当于海水淡化的4倍。
而中国的南水北调距离,达到了数千公里,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三、牵连因素过于复杂,带来社会问题
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工程进行之时,围绕“西线”却产生了一场争议,黄河水利委员会想在川青藏三省交界的四川省东北地区动工的计划受到四川民间的广泛质疑,这些声音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把“西线”工程的规划、研究过程公开,将工程的利弊研究情况公开。
四川人民俨然在民间发起一场“保水运动”。
“西线”工程如果实施,动态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如果其间还有什么变化,这个数字可能还将增大。
四川省许多学者指出,有如此巨额的钱,要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该有很多种方法,而且必须明白一个问题,北方地区的缺水困境与历史上城市、工业、人口,甚至农业灌溉等布局不合理有极大关系,西北部地区本来就是我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果再以用他们的资源来让东部地区更加发达而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民没有益处的话,将更加激化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南水北调的政府补贴标准中,居民民房屋补偿单价为正房:框架735元/㎡,外迁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费为人均2.3万元,试想一下,靠着政府微博的补贴,根本不足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而且近年来,关于南水北调征收土地的难题也屡屡出现,如何安置这些数以万计的移民,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问题。
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结局拆东补西
南水北调在给大城市供水的同时,也给给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1)、对城市交通影响
因干渠阻断了陆上交通,必须隔一定距离在干渠上方建设桥梁或者下方挖掘地下通道。
干渠宽度较大导致桥梁跨度较大,造价很高。
因此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桥梁的断面尺寸就小,车辆通行能力就受限制。
因此,干渠影响了临近地区的对外交通,降低了对外交通的能力。
(2)对城镇用地布局的影响
南水北调干渠中线和东线沿线均为城镇密集区,由于南水北调干渠选线受高程及地形影响较大,不可避免从城镇周边通过,为了避免绕道过远带来的高建设成本及方便给部分城镇供水,部分路线甚至紧贴城镇建成区边缘通过,这些不仅会打乱一个地区的用地,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布局。
比如在郑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呈环状从郑州市区西南边缘通过,与郑州市城区相切长度将近24公里。
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在发展方向、用地布局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
(3)、对解决黄河问题作用不大
为了保证输送的水不受污染,从丹江口到北京的1000多公里全部采用全立交,全封闭的专用输水管道。
东线,中线工程穿黄不入黄河,对解决黄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到最后如果要解决黄河下游淤积问题,最终如果采用从长江三峡–丹江口- 黄河,将会造成重复建设,同时中线丹江口到黄河段设计能力不足以支撑既然向黄河注水,又向北方供水。
(4)、解决水污染是全局性的问题
为了保证输送的水不受污染,从丹江口到北京的1000多公里全部采用全立交,全封闭的专用输水管道,但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汉江缺水,需要从三峡补充水源,只要三峡的水水质没有保证,到最后输入到北京的水也是受到污染的。
所以解决水污染是全局性问题,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采取排他性的方案,都是无济于事的。
此外,有的学者指出,南水北调还将以破坏数百处古迹文物、破坏整个江汉生态系统为代价。
这样的话,这一工程,是不是有走向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大都市发展情况,取决于该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北方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解决缺水问题,大可从别的地方入手,注意节约用水,加强对
水的保护才是关键,想要从单方面以“输水”来解决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北方的发展问题,不是光水就可以解决的。
或者南水北调北方水在一定阶段充足了,他们的资源优势存在,只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工业企业会进一步发展,城市会进一步澎涨,可这反过来会需要更多的水和其他资源,到时候又去哪里“调”呢?
对于南水北调,政府应该加大评估力度、监督力度,北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正确处理节水与调水、治污与通水、环保与用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合理协调调水区、受水区和输水沿线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市场调节与政府规制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建立新的生态系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3期
《中国三峡工程报》2010-05-20
赵诚《黄万里文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