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政策建议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多样,如宁越敏等[6]指出,可以从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业设施三个方面出发,共设20个指标来探究大都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又如李雪铭等[7]从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出发,评估中国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
总之,探究人居环境质量需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评估多指标影响下人居环境的整体水平。
此外,人居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集中在辽宁[8]、湖南[9]、江苏[10]等东部中部省份,缺乏对西部地区甚至青藏高原城市的探究,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区域的实证研究,而西宁市是西部城市和青藏高原城市[11],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综上,需要从人居环境的多维度评价视角出发,探究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基于此,本文以西宁市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局域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探究西宁市人居环境的空间集聚特征,为提高西宁市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和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
目前,西宁市主城区下辖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四区,共30个街道和镇。
2021年,西宁市人口为247.56万人。
西宁市的城市呈沿河湟谷地向四周发展的特征,其中河谷中心区域为西宁市的老城区。
在后续发展中,西宁市先向东和向北进行城市空间扩张。
随着西边的海湖新区和南边的城南新区的提出和建设,后转为向西和向南扩张,并成为西宁市的城市新区。
1.2 数据来源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不同维度的人居环境空间集聚程度为研究内容,并以西宁市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
其中,居住区的数据采用目视解译提取,居住区面积、建成年代、户均建筑面积通过爬虫技术从相关房地产网络平台进行采摘要 人居环境是城市规划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人居环境空间集聚特征的研究缺少西部城市的实证案例。
因此文章以西宁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究空间集聚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
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
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m)绿地率(%)1 居住用地**~3.020~45 75 ≥302 公共设施用地**~5.015~50 99 ≥203 工业用地**~1.230~45 25 ≥204 绿地———≥75二、中观层面——城市密度分区在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确定以后,开发强度分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民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分区包括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两个阶段。
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20•【字号】宁政[2006]26号•【施行日期】2006.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2006〕2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西宁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二月二十日关于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2006年1月24日西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西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骆玉林市长所作的《关于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审查了《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是西宁市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同意“十一五”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措施以及今年工作的安排。
会议决定批准《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骆玉林市长所作的《关于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会议指出,“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纲要》面向未来,立足实际,科学全面,重点突出,符合各族群众意愿,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行动纲领。
全市各族人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急迫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
会议强调,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牢牢把握发展与和谐的主题,把已经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会议号召,全市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把西宁建设成为山青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概况与特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高原城市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
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多民族城市西宁市有汉、土、藏、回、蒙、满、撒拉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的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西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产值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二分之一。
全省人口的70%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的海东地区。
特殊的城市形态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
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
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
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2.规划分析与研究区域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
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生态环境“总规专题研究”对西宁市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水资源、工程地质和大气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研究。
进行了西宁市城市地区生态条件、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植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城市空间扩散的阻力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对西宁市城市发展的要求。
水资源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
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5•【字号】宁发[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宁发〔2006〕2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精神,切实提高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效益,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纲,“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意义重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
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重大问题的研究,自觉服从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努力提高区域内城市建设水平。
2、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和调控作用。
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同时,要抓紧编制分区和详细规划。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使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规划编制必须坚持政务公开、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作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保证城市规划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同时,要注重挖掘高原古城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注重城市绿地和水系建设,塑造“蓝天、碧水、宁静”的高原山水城市新形象。
4、抓紧编制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地区、重点保护地区和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
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无详细规划的不得审批项目建设,土地部门不得供应土地。
尤其是要切实加强高速公路、省道两侧以及城乡结合部的规划控制。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
站、小桥站、西宁北站(中间站)、西宁西站等铁路场站。西宁站是兰青、青藏、宁大三条 铁路的交汇点,客货两用站,车站等级为一级,主要承担兰州、拉萨、大通三个方向客货列 车的到发和编解任务。西宁市区各方向出入口中出入交通量最大的是东,西,北三方向,南 向最小。其中客运量最大的为西向,货运量最大的为东向。“十二五”时期,随着海湖新区的 建设和香格里拉二期工程的完工,拟在海湖新区新开城市公交线路 5 条,另延伸 5 条城市 公交线路至海湖新区,延伸 3 条城市公交线路至香格里拉,新增城市公交车辆 150 台。并 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及时在市区新建道路上开辟和调整公交线路,扩大城市公交线路覆 盖面,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的出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中心城市现状——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日月山东麓湟水谷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农业区与牧 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西南与共和县、贵德县毗邻,东与平安县接壤,北与 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相接,西与海晏县交界。西宁是青藏高原对外联系的门户, 是青海省的交通枢纽和省内外物资的集散地,是青藏高原唯一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相对较 好的环境、气候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条件,使西宁成为整个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最适宜人 类居 住的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 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 “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 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 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 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 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 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 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 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 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2023年西宁政府报告
2023年西宁政府报告引言尊敬的市民们,今天我代表西宁市政府向大家汇报2023年的工作情况和未来发展计划。
过去一年,面临着疫情、经济挑战以及环保问题等多重困难,我们政府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面临的现实和挑战,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快推进西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发展在2023年,西宁市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
在此期间,我们聚焦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西宁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本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同时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西宁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提升西宁市的城市建设质量,我们将加大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投入。
首先,我们将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和改善。
其次,我们将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同时,我们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们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投入,精准施策,帮助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贫困地区的发展前景将变得更加光明。
教育与科技教育和科技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我们将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我们相信,通过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西宁市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1.13•【文号】国函[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1.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6〕2号)青海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批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西宁市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把西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
三、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93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坚持调整、改造、挖潜为主,以西宁市主城区为中心,以大通县桥头镇、湟源县城关镇为次中心,以315国道、109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铁路为轴线,形成规模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整体环境水平不断改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布局原则,逐步在主城区形成“两个中心、八个片区”的带状组团式结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00.3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8.4平方公里以内。
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布局,合理引导人口分布。
针对西宁市部分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等情况,城市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西宁的形成和未来空间发展
西宁称“青藏咽喉”是联通西藏的青藏 铁路的起始站,“天路”翻越唐古拉山口, 进入西藏自治区,是重要的进藏路线,是世 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 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世界铁 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2. 河湟谷地心脏位置 河湟谷地是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 地 带, 位 于 青 海 省 东 部 农 业 区, 东 起 湟 水 出省处(民和下川口),西头分界在湟源县 西境的日月山。而西宁坐拥“四山夹三河” 之势,地处河湟谷地心房之地 [1]。 3. 黄河支流十字交汇地 青藏高原复杂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系统, 造就了独特的山水自然之美。西宁背靠青藏 高原,面向中原大地,具有仰观高原,俯视 东南之势 [1]。两山对峙,三水汇聚,四川相连, 构筑了西宁主城山水小格局。西宁市内湟水 河贯穿东西,南北各有南川河和北川河在城 市中心地带十字交汇,迎合了四川之势。 (二)自然地理条件 1. 地形地貌 西宁处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 带,地势西高东低,呈慢坡度流水槽形状。 古言有云“万山环抱,两山夹持,湟水中流”, 湟水自西而东流经其间,西宁坐落在狭长河 谷冲积平原上,西至札马隆峡,东至小峡 [1]。 湟水谷地两侧普遍覆盖着黄土,经过流水切 割,多数已成黄土梁、峁和低山丘陵,多阶地。 2. 气候条件 地高则天冷,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解释 了西宁地区因地势偏高而形成的寒冷干燥并 缺氧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 5.7℃。从气 候来看,这里永无酷暑;而从地势每千米下 降 6 摄氏度来看,西宁地区在省区之中又处 于温暖地带,春秋相连。夏季气候宜人,暖 如春,凉如秋,称作“中国夏都”。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宁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5)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5)第二节规划目标与基本政策 (19)第四章土地利用统筹与结构布局优化 (24)第一节区域统筹 (24)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6)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9)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4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4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7)第二节县级土地利用引导与调控 (54)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59)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59)第二节加大整理复垦开发力度 (61)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62)第四节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 (64)第五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65)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68)第一节统筹区域协调,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68)第二节强化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72)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76)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79)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86)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安排 (86)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88)第十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程 (94)第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00)附表 (105)附表目录附表1 西宁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附表2 西宁市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 中心城区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4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附表5 建设用地指标表附表6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附表7 园地指标表附表8 林地指标表附表9 牧草地指标表附表10 西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附图目录1.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2.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宁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宁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宁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宁市重点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宁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8.西宁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的基础上,编制《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西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498.9 359.5
2022-08-23 2022-08-23
(3)研究和试验发展(2)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2022 年西宁市重点规划研究(第 广 州 市 城 市 规 划 勘
二次)中标结果公告
测设计研究院
149.5
2022-09-21
TOP2
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医养设施配 西宁市城乡规划设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
2022-12-08
二、采购效率
2.1 节支率分析
西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近 1 年项目月度节支率在 0%~5.3%之间浮动。从地区来看,节支率表现出 较强的行业差异性,工程监理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他工程服务等节支率相对较高。 近 1 年(2022-03~2023-02):
TOP2
西宁市城市建筑风貌导则评估项 西宁市城乡规划设
目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0
2022-10-19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西宁城市空间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西宁城市空间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摘要】西宁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重镇,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受四面环山,三川汇流的地形地貌影响,呈“十字形”空间发展格局。
城市快速发展的轨道下,使得西宁市原本的空间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积极应对发展问题提出发展策略,为西宁市更好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西宁,空间格局,发展策略【abstract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qinghai province tow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y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three sichuan vectors of landform influence, the “cross”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track, make the space of xining city originally developed the many problem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ing city bette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ffort.【key words 】xining, space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导言西宁市地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由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十字形”城市空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
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宁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八二十六日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简介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年正式启动,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编制工作。
年市政丵府提请市人大通过《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并按照法定程序上报省政丵府,省政丵府于报请国务院批准。
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本)》初稿。
组织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思路汇报会,征求了省、市各位领导、省内外专家、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西宁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审查会,并印发了部际联系会议纪要,原则同意西宁市开展《规划》局部修改工作。
年中规院完成了西宁和海东补充现状调研和资料收集更新,增加了“十二五”规划、东部城市群规划等基础性内容。
完成了规划初稿,多次征求区县和各相关部门意见。
日、日分别召开了总规评审会和省级部门征求意见会。
日就规划编制成果向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专题汇报,研究确定了城市性质和规模等主要内容。
日,市政丵府第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日,第届市人大常务委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依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广泛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西宁市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西宁市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主要说明了西宁市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等城市概况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
深刻分析了规划编制的背景,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率先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强省域和青藏高原的集聚能力,引导西宁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为年,中期为年,远期为年,远景为年以后。
规划市域范围为:包括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中心城市:西宁市四区及湟中县的鲁沙尔、甘河滩、汉东、海子沟、多巴、拦隆口、李家山和大通县的景阳和长宁镇部分用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分析了西宁市的区位特征、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条件等城市综合发展条件和西宁市在国家、区域、省域、东部城市群等环境下的发展态势与新要求,提出了产业发展缺乏区域统筹、城市建设用地蔓延扩张、空间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
基于对西宁城市发展综合条件的判断、结合区域发展态势和要求,规划通过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职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确定了西宁市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定位是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城市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全力推动西宁经济转型,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到年,总量突破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
到年,总量突破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社会发展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社会人文领域的资源配置。
到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西部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市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到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初步建立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社会发展领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资源与环境目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城乡空间集约紧凑发展;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提高城乡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规模。
到年,在巩固现有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年,使西宁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争取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生态环境和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为东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丵府进一步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编制增加章节,在全面分析东部城市群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
“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 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
西宁与海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合理组织城镇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统筹和城镇分工协作,区域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总体发展策略指引下,实现“提升一核、构筑一圈、联动一带”的区域空间统筹发展,实现“圈层式产业聚集区和城市群城镇职能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统筹发展,围绕着铁路、快客、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规划实现区域交通设施统筹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能源、燃气等因素实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发展,通过构筑空港共建经济区、平安战略性物流节点等措施实现区域战略性空间节点统筹发展。
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的近期及远期角度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同时提出了分阶段适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探索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区域管理协调机制等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
在对市域城乡发展特征和问题以及建设限制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强化核心集聚,提升城乡统筹核心驱动力、县城和重点镇双轮驱动,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等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年总人口为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年总人口为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万人,年城镇化水平为左右;年总人口为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