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第二课测量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共计5页苏教版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观察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人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三、教学过程1.本课可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
(2)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当孩子们猜出谜底后,便可很自然地导人观察眼睛的活动。
(3)戏剧性导入请学生先谈谈什么是观察,然后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医学教授,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一天上课时,端来一杯液体,他请学生认真模仿他无声的动作——他做的只是简单的蘸和尝的动作,等学生一一模仿完毕,教授请他们谈谈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他,液体是甜的。
这是什么液体呢?教授告诉大家:杯中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学生们有的呕,有的怒,这时,教授才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们:“我刚才伸入杯中的是食指,而尝的却是中指。
”大笑过后,孩子们一定会对“观察要细致”留下深刻印象。
如采用这种导人方式,肄议教师在故事讲到一半时,扮演这位教授,模拟这一过程,只是这杯里装一些糖水,不要真的装糖尿病人的尿液。
效果会更有戏剧性。
2.观察眼睛。
这是本课的第一次观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接受的第一个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教案
现在这里有不规则的叶子,我想要知道它们的面积该怎样测量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算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不规则形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可以通过变通的手段测量面积。
介绍分割统计法
(1)在白纸上画出网格线。(厘米格)
(2)将叶子平铺在方格纸上。
(3)描出轮廓线。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
学生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3分钟
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这几张图片中的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他们是一样长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大家的猜测呢?
现在我们就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不是一样长
结论:直线,一样长
在刚才的验证中我们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得出结论图片中的线条是直的,知道了眼睛见到的也不一定为实,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更可靠。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测量。(写板书)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某个事物时不能只靠感官,更多的是要靠实践测量。科学实验中需要精确的测量,但有些时候也需要用到估算测量。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测量
测量工具:天平,秒表,尺子等等
测量身高——米尺
测量力量——握力计
认真听讲,举手回答老师问题(各种测量工具,需要根据回答进行判断)
答:米尺,握力计,血压仪等
积极思考学到了什么
板书技能
提问技能
设计意图:学生总是很好奇的,他们乐意追求新奇事物。测量工具各色各样,有的可能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可做适当的介绍,告诉学生它们的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分钟
三、学会使用量筒,并用量筒完成实验(容积测量)
三年级科学教案-测量
师问--【视觉可靠吗】
3现在请看----这2个长方体,谁来用手感觉一下哪一个重请告诉大家---你的感觉
(现场用测量重量的电子秤来测量)
师问--【手的感觉可靠吗】
4师小结:通过以上3个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5这就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1学生
学生通过flash动画观察后都清楚的看到这两条红线是笔直的,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
1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意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自己梳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欠缺。对科学的探究有兴趣,但缺少精准的钻研,如认识测量工具,但是使用不规范,不知道怎么读数,不知道怎么归零等等
2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缜密,不能够在实验前先思考,再动手;实验过程中不能细心观察,对实验的结果不太关注,只关注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内容,对待结论的态度不能实事求是。
学生亲自感受重量,再次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得出要想有精准的结论就必须利用测量工具这一法宝,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导入新课。
小结:
大屏幕flash动画展示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生动直观的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再通过亲身体验2块颜色和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重量的不同,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共识,自然而然的----直接导入新课,简洁点题,为本节课学习测量做好铺垫。
针对上述学情本节课将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基于网络支持下的网页资源为载体,突破以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分组实验多样性设计、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汇报,数据的有效整理等,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体验测量的乐趣,学会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构“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测量教案1
四、介绍其他的测量工具
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请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测量工具。
2、学生畅谈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包括它们的名称、使用范围、优(缺)点等。
3、讨论:对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工具,你有什么想法,不妨提一些改进意见。
五、课堂效果检测:
小学科学学科第五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三
时间
任课教师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测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点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2、活动:感知1秒钟有多长。
教师对着秒表1秒1秒地数,让学生尝试跟着数,初步感知1秒钟有多长。
3、制作要求:做一个30秒钟左右的水钟。
说明:介绍制作方法和所需的材料。用针在一次性纸杯底部开一个小细孔,在杯中装一定量的水,借助秒表测量水全部漏完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根据情况相应调整水量。
4、学生制作并检测实际使用的效果。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活动记录纸。
预习提纲
教
学
过
程
一、猜谜导入
1、出示漏刻的图片。大家来猜一猜它是什么?
2、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漏刻。
3、讲解:古人除了用漏刻来计量时间之外,还发明了沙漏。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介绍沙漏)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观察天气:17.云量和雨量》教案2
17.云量和雨量【教材分析】《云量和雨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级主题:云量、雨量的测量。
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划分云量的方法——四分法。
接下来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的关系。
教材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雨量之后,讨论判断雨的大小,知道雨是可以测量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对一周的雨量做测量和统计。
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最后认识到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云量不熟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
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
2.知道雨量及对应的降水强度。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器的制作.4.知道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探究:1.通过使用工具探究雨量,可以使数据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2.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云量的多少对应的天气和探究雨量的多少对应雨的级别。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测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测量教学设计测量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2部分,在学生尝试用各种感官对多种物体做了细致的观察基础上,发现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
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
本课将对学生进行五种基本测量技能(测量速度、测量容积、测量质量、测量时间、估算面积)的训练。
教学目标:1.学会用尺、量筒、秒表、温度计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做记录;2.体会测量对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
3.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测量工具: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体温表、直尺、秒表等2.大小相似的长方形纸盒、树叶。
3.幻灯片、录音带、投影仪。
4.参观调查了解体温计、血压表、气压计等先进仪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出示图画,仔细观察图画:直线?曲线?思考:只凭我们的感官可靠吗?2.师:大家能想出办法来验证一下吗?3.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用直尺比划,测量长度)4.汇报验证结果。
(都是直线,一样长)5.师:刚才,我们用眼睛观察所得的结果是弯的,可通过验证发现线是直的,你们们明白了什么?(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沙漏和漏刻的原理,必定很感兴趣,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
1.教师出示一些测量工具,让学生认一认。
(包括:气压计、血压计、电子秤、湿温度表、身高体重计等等)2.学生讨论:它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你见过吗?设计意图:学生总是很好奇的,他们乐意追求新奇事物。
测量工具各色各样,有的可能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可做适当的介绍,告诉学生它们的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2测量教案 苏教版
2、测量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三、教学过程本课属于技能训练课,各个活动之间相对独立,且每个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单一,教学难度不大。
只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清测量方法并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便可完成教学任务.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1)提出问题:“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5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错觉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然后用尺测量一下,最后请学生们谈谈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3)出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纸盒,请学生们用手掂掂,试试能否判断出谁轻谁重(纸盒中,分别用透明胶带固定不同数量的豆粒或其他质量较小的物体).当学生们发现难以准确判断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只凭感官无法觉察微小差异。
接下来,可问学生们:要想知道这两个纸盒的质量到底有多大,该怎么办?从而为学用小天平作好铺垫.在学习测量质量时,教师最好用托盘天平演示或请学生共同称量出每个纸盒的质量精确值.其他建议:证明只凭感官认识物体不够准确的事例还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有感知温度的实验——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再一同浸入同一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手指感觉到的温水温度是不相同的.再如人的味觉,先吃糖再吃苹果和先尝柠檬再吃苹果的感觉完全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实验,不必受教材局限。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2测量教案苏教版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5.2测量
课 题
5.2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课时排两课时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
《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主要教学环节:
一、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备课本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_______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对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2测量
教学课时
2课时
主备老师
教学时间
第十六周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如测量容积、质量、度以及时间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果冻壳、饮料瓶、塑料杯、量筒、量杯、两根长度相同的小棒。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初识测量
1、出示两根长短一样的小棒,摆成“丁”字形,哪一根长哪一根短?
2、谈话: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2、讲解量杯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学生用量筒或量杯第三次测量两杯水的多少。
四、巩固提高——给饮料瓶排排队
1、谈话:同学们平常喜欢喝饮料吗?想不想知道哪种瓶子装水最多呢?那就赶快用你手中的工具帮它们排排队吧!
2、学生分小组测量。
3、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准确的知道了四个瓶子盛水多少的顺序,同学们真能干!
2、回家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测量一下他们的身高、体重、血压,并帮他们制作一份健康小档案。
五、拓展延伸,激发再探究兴趣
1、谈话:上面是我们自己的测量,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家测量的例子。
幻灯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2、讨论交流:珠峰怎么变矮了呢?
3、小结: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习,日后一定会破解珠穆朗玛峰变矮的真正原因。
六、布置作业
1、回家后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上有“升”或“毫升”的字样,看看它们都是装什么用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测量 苏教版
《测量》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及基本的测量方法。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进行精确测量。
过程与方法:能够测量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并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一个计时15秒的水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能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1.认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及基本的测量方法。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进行精确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使学生发现,看起来缓缓滴漏的水实际上流失得非常快。
教学策略: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进行验证。
让经历学生思考—讨论—验证—进一步证实的过程,从中获得对用水测量时间的一些经验及认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录像),每个小组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带孔)、一个100毫升量筒、适量的水、手表或时钟。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出示图片)这两条是直线吗?(学生汇报)师:谁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怎么办?引入课题:测量师:(出示两杯水),这两杯水哪个容器多呢?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可以怎样比较?(方法一:倒入同样的杯中比较;方法二:测量)二、介绍量筒的使用(教师演示)师:要想知道哪个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我们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1.视频,量筒使用方法师:你知道量筒的使用了吗?使用量筒时要注意什么?2.测量,比较师:老师还想到一种方法,把杯中的水倒入一个有孔的杯中,比一比哪个杯里的水先流尽,我们就可以根据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行吗?(学生汇报)师:怎样来记录水流尽所用的时间呢?什么时候开始计时比较好?结束呢?教师演示,学生测量二、滴漏实验师:刚才我们发现85ML水流尽所用了**时间,90ML水流尽所用了**秒,想一想,100ml水倒入有孔的杯子里,要多少时间呢?(一)测量滴漏10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出示PPT)师:要研究100毫升水流尽用多少时间,做实验时要求做两次,第一次用计时器测出100毫升水用了多少秒,再重新做第一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2课时表格式教案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一、课题: 1 观察二、课程标准: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知道什么是观察。
5、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6、认识到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7、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8、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9、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10、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1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14.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1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三、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三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测量-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寒王学校三年级科学(下)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层的一层疏松物质。
土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沙土、黏土、壤土)。
(含沙粒特别多的)是沙土,沙土的特点(颗粒大松散,渗水性强);(含黏粒特别多的)是黏土,黏土的特点(具有粘性,渗水性差);(沙粒、粘粒、粉粒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表层土)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丰富。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她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土壤的流失与(无植被)有关系。
(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土壤增强肥力的方法有(种植绿肥和收集落叶、粪便沤肥)。
土壤是由(水、空气、沙、粘土、腐殖质)组成的混合物。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具有果皮和种子的是果实。
(香蕉的种子退化了)种子的结构具有种皮、子叶、胚(包括胚根、胚芽)。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根有(直根和须根)两种形态。
根的作用:(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把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
茎常见的形态有:缠绕茎(牵牛花)、直立茎(香樟)、攀缘茎(爬山虎)、匍匐茎(西瓜);茎的作用是(把植物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蒸腾作用:植物中多余的水分从叶片中散发出来。
光合作用: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并释放出氧气。
花的结构:花瓣(吸引昆虫)、萼片(保护未开的花)、雌蕊(接受花粉,一朵花只有1个)、雄蕊(制造花粉,有多个)。
(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植物传粉最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
自然传粉不足的进行人工辅助传粉。
风媒花虫媒花特点P24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牙膏是混合体。
固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2测量》word教案(3)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测量一、设计思路:《测量》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第二课。
之于科学探究,测量与观察一样,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手段,是孩子所需掌握的必要探究技能。
教材在各册末尾设计这类教学内容,意在进行探究过程与方法的集中训练。
测量能力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掌握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二是在碰到有些“难度”的测量问题时,能采取合适的策略加以解决。
所以,本课的科学探究有些特殊,它不是对某种科学知识或科学原理的探究,而是对一种方法的一般性进行方式的探究。
所以,本课的重要目标就应为“在测量中学会测量”――即让学生在所具体开展的测量活动中,总结出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而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又是孩子掌握探究方法并能内化为探究能力的过程。
这样,在今后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便可以熟练运用了。
我将本课设计成如下环节:通过感观的局限性体现测量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测量→从用尺测量长度中探究出测量的一般性步骤→运用总结的步骤测量一杯水的体积→运用策略解决实际测量。
二、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并能使用多种工具开展测量活动。
2.探究测量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的并运用。
3.掌握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能运用策略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4.学会在经历探究“挫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教训,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测量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的探究及运用。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量筒、烧杯、皮尺等。
五、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圆球,就球的形状.颜色.重量提问交流。
暴露观察的局限性。
提问:请你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准确地告诉我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颜色、重量)2.小结: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有时光凭观察就够了,有时则需要借助工具量一量,像这种用秤称球的重量这一类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测量。
(板书:测量)而秤就是一种测量工具。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测量教案
提问:请你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准确地告诉我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颜色、重量)
3、小结: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有时候凭观察就够了,可人的感觉器官(眼睛等)不一定可靠,用工具进行测量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所以有时则需要借助工具量一量,像这种用秤称球的重量这一类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测量。(板书:测量)而秤就是一种测量工具。(板书:测量工具)
三、比较两杯水谁多谁少
1、谈话:在桌子上有两杯水,怎么知道哪杯水多呢?
2、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测量活动。
3、学生交流测量过程和方法,并互相进行评价。
4、教师小结:将两杯水分别倒进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可以比较出哪一杯水多。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测量,既迅速又准确,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
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
4、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得珠峰的高度发生了变化?
5、提问:你觉得30年后再测一次,珠峰的高度还会是8844.13米吗?
6、学生讨论。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五、介绍珠峰高度测量结果的变化
1、(出示测绘人员测量地形的图片)讲述:测量在地理勘测中经常运用,为此,人们还发明了许多专门用于地理勘测的工具呢。
2、提问:你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哪儿吗?它的高度是多少?
3、讲解:30多年前,也就是1975年,人们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13米。但是在2005年的5月22日,我国测绘局派出的科学家登上珠峰,对它的高度进行了实地调查,测量出珠峰的最新高度是8844.43米。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活动记录纸。
预习提纲
活动一: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分别可以测量什么?(收集相关图片以备上课使用)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测量_苏教版
实践 活动
板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烧杯,提问:哪一个烧杯看上去重一些? 2、谈话: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3、小结: (二)比较两杯水谁多谁少 1、 出 示两杯水,问哪杯水多呢? 2、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第1 页
3、小结
(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
1、任选两位同学, 提问:他们的身高各是什么吗?用比较的方法 能
测量出来吗?
2、讲解:要想进行精确地测量,就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你知道哪些
测量工具?
3、介绍教材 P 59 的测 量工具,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
下使用的。
4、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量杯或量筒测量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介绍珠峰高度测量结果的变化
五、阅读 P60 资料“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阅读
六、测量树叶的面积
1、向学生介绍用画格法估算树叶面积
测量树叶面积
2、学生在画有格子的白 纸上测量树叶面积
七、介绍其他的测量工具
教学反思
第2 页
第周
班级
三年 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课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5.2 测量
1、认识 常用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 区别和作用。
重 点 [来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来源 :][来源 学 * 科*网 Z*X*X*K]
源 :][ 来源:ZXXK]
难教 点学 方法 教具
估测树叶的面积 实践法 讲授法 皮尺 台秤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2测量》word教案(5)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测量一、课程标准:1.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5.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6.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
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
8.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9.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0.愿意合作与交流。
1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2.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3.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4.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四、学习成果评价(一)概念发展1.不会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
2.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但是记录得不太好。
3.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二)探究能力:1.不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不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不会使用方法。
2.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但不会正确地使用。
3.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五、教学准备: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
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
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测量
教学目标: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2、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3、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4、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德育目标: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重点: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教学准备:
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
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
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
4.一些测量用的工具
5.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
6.有关漏刻、沙漏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7.纸、笔、尺、玉米棒。
教学课时:1/2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探究活动:(1)两条线是否是直线?(2)两个物体哪个比较重?(3)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小结。
1.认识感官的局限性。
探索和调查
1、测量:(1)谁跑得快?(2)谁的个子高?(3)谁的力气大?
2.提问:关于珠穆朗玛峰,你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所收集到的资料。
4.(出示P59页图或实物)提问:你认识这些测量工具吗?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 5.测量一杯水的容积。
6.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7.测量树叶的面积。
8.估计玉米的颗粒数。
1.开展测量活动,认识测量所用的一些单位。
2.了解测量珠峰的活动,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
3.认识一些测量工具。
4.通过容积的测量,体会“标准化”的意义。
5.认识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
6.学习估量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
回顾和解释
1.讲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