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黔之驴阅读答案

黔之驴阅读答案

黔之驴阅读答案黔之驴/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阅读题目(一):1.(1)偷看(2)渐渐(3)咬(4)逐渐或更加(2分。

答对两个给1分。

意思对即可。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2分,意思对即可。

)3.(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3分,对1处1分。

)4.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4分,对1处1分。

)5.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

(2分,运用到每个,意思对即可。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虎大骇 ( ) (2)觉无异能者( )(3)驴不胜怒( ) (4)计之曰 ( )7.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

(2分)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

(2分)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4分)《黔之驴》阅读答案:6、(1)受到惊吓 (2)本领 (3)禁得住 (4)盘算 (2分,对两个得1分。

意对即可。

)7、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2分)8、一鸣,一蹄。

(2分,一处1分。

)9、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XXX,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作者(朝代)的(填姓名)(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10.文中,驴的技俩除了□和□之外,别无所长,因此,后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本事有限且拙劣。

(3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感觉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XXX,莫相知。

异日,驴一鸣,XXX,远遁;感觉且噬己也,甚恐。

然来往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黔之驴XXX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XXX,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黔之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黔之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
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9.(3分)(虎)躲在树林间偷看它,渐渐地出来靠近它
10.(3分)D。

黔之驴阅读参考答案

黔之驴阅读参考答案

黔之驴阅读参考答案语文学习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各类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比例都比较大,而且逐渐以考课内向考课外拓展延伸,某种程度上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空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逐步体现。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黔之驴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黔之驴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6分)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①稍近益狎( ) ②尽其肉,乃去( )(2)翻译句子。

(2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黔之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1、(1)益:更加; 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

(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稍出近之稍:②以为且噬已也且:③驴不胜怒,蹄之蹄:④尽其肉,乃去去: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4分)成语:启示:黔之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19、①渐渐; ②将,将要; ③用蹄子踢; 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

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黔之驴》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说虎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 )①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②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③,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注释:①啻(chì )只,仅。

②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

③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1)以为且噬己也( ) (2)益习其声( )(3)驴不胜怒,蹄之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小题2:辨析下列“之”的用法,和“放之山下”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B.驴不胜怒,蹄之C.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D.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小题3:翻译句子(6分)(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小题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参考答案:小题1:(1)咬,(2)逐渐,(3)用蹄子踢,(4)经常、常常小题1:C小题1:(1)(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

“窥”(1分),“稍”(1分)(2)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

中考文言文点击-黔之驴(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点击-黔之驴(附答案)

一、字词解释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用船”庞然:巨大的样子窥:偷看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大骇:非常害怕远遁:逃到远处遁:逃走噬:咬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习:熟悉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不胜怒:非常愤怒。

胜:能够承担。

蹄:名词做动词,踢。

计之:盘算这件事跳踉:跳跃:吼叫去:离开二、文学常识1. 作者是唐代(朝代)的柳宗元,字子厚。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三戒》之一,其中还包括:《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 本文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吓到,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成功。

3. 本文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4. 本文讲述了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

5. 驴的特点外强中干、麻木不仁、迟钝愚笨、愚不可及。

6. 老虎的特点机智勇敢、生性大胆、工于心计、谨慎小心、敏捷果断。

一、字词解释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庞然:窥:慭慭然:莫相知:大骇:远遁:遁:噬:益习其声:。

习:狎:。

荡倚冲冒:不胜怒:。

胜:蹄:计之:跳踉::去:二、文学常识1. 作者是(朝代)的,字。

本文选自《》是《》之一,其中还包括:《》、《》。

2. 本文旨在讽刺,同时启示人们。

3. 本文演化为成语、。

4. 本文讲述了老虎、、、的过程。

5. 驴的特点、、、。

6. 老虎的特点、、、、。

《黔之驴》阅读精选(附答案)-最新范文

《黔之驴》阅读精选(附答案)-最新范文

《黔之驴》阅读精选(附答案)篇一:《黔之驴》中考阅读练习(延伸、有)《黔之驴》中考阅读练习(有拓展、有答案)(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a,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译文: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答:(二)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

(10分)黔之驴柳宗元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黔之驴阅读理解答案

黔之驴阅读理解答案

黔之驴阅读理解答案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存有好事者船载故曰。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3)驴不败怒,蹄之。

()(4)技止此耳。

()2、译者下面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用船(2)态度亲近而不庄严(3)用蹄子打(4)只、仅仅2、①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②老虎渐渐地跑出吻合它,很小心谨慎,不介绍它究竟存有多小本领。

3、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狐假虎威虎背熊腰4、强悍的东西严重不足惧怕,只要敢于斗争.擅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后面各题。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悲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鹤,虎大骇,出走,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黔之驴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比较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妪与虎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

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

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媿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

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

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

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

)【注释】①跬:半步。

②媿:通“愧”,这里有谢的意思。

③阙:同“缺”,空缺。

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1)莫相知()(2)稍近益狎()(3)而心异之()(4)妪具说其由()2.下列加粗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神(把)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凭借)B.然往来视之(然而)羸然跬步而不进(然后)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这件事。

)妪因即之(代受伤的老虎)D.别妪而去(表顺承,就)而语之曰(表转折,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黔之驴》阅读答案(2)

《黔之驴》阅读答案(2)

《黔之驴》阅读答案(2)
四、
1.⑴偷看⑵逃走⑶咬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①以为神②莫相知③以为且噬己也④觉无异能者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8.驴。

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黔之驴》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参考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分享:《黔之驴》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分享:《黔之驴》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分享:《黔之驴》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虎心里对驴的两次反抗的评判分别是、。

(原句)4假如“好事者”看到了虎“尽其肉,乃去”的背影,请发挥你的想象,从下面角度任选一个,以“好事者”的口吻在横线上补出具体内容。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句子的意思: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充分表明驴虚弱本质已暴露无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本文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了一些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并仿照示例写一段话。

示例: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本义是说狐狸利用老虎的威力吓唬百兽,后来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或欺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写了老虎和驴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与黔地有驴无驴无关,因此首句没必要交待“黔无驴”。

B.“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生动地描写出老虎初见驴子的惊恐之状以及想了解对方的心情。

C.“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说明驴不惧怕老虎,对老虎进行百般挑逗、戏弄。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黔之驴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黔之驴阅读答案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3)驴不胜怒,蹄之。

()(4)技止此耳。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用船(2)态度亲近而不庄重(3)用蹄子踢(4)只、仅仅2、①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②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3、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狐假虎威虎背熊腰4、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黔之驴》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黔之驴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 窥之( ) 虎大骇( ) 远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②至则无可用则:③庞然大物也庞:④稍出近之稍:⑤虎大骇,远遁骇:遁:⑥以为且噬已也且:⑦益习其声益:⑧益狎狎:⑨技止此耳止:⑩乃去乃: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本文作者,是我国代文学家。

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②因:虎因喜()因跳踉大()③去:乃去()西蜀之去南海()④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黔之驴》片段,完成第1—4题。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柳宗元《黔之驴》译文及赏析答案

柳宗元《黔之驴》译文及赏析答案

柳宗元《黔之驴》译文及赏析答案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难怪它千古传诵成为我国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黔之驴》唐代: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译文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渐渐小心的靠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之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跑的远远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渐渐地老虎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轻慢地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

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很有道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当初如果不使出它的那点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落得像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啊!《黔之驴》注释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答案黔之驴文言文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答案黔之驴文言文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答案黔之驴文言文黔之驴文言文黔之驴柳宗元黔(音“钱”)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音“亏”)之。

稍出近之,慭慭(音“印”)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音“害”),远遁(音“顿”);以为且噬(音“是”)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音“霞”),荡倚冲冒。

驴不胜(音“生”)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音“梁”)大㘎(音“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音“衣”)!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文言文翻译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简介黔之驴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

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初中黔之驴阅读答案

初中黔之驴阅读答案

初中黔之驴阅读答案初中黔之驴阅读答案《黔之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

这篇文章表明能力与形貌并不成正比,外强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对付对手的本领,那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以免自取其辱。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黔之驴阅读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①稍近益狎()②尽其肉,乃去()(2)翻译句子。

(2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1)益:更加;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

(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稍出近之稍:②以为且噬已也且:③驴不胜怒,蹄之蹄:④尽其肉,乃去去: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4分)成语:启示:参考答案:19、①渐渐;②将,将要;③用蹄子踢;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

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之驴》,完成小题。

(1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
(3)驴不胜怒,蹄之()(4)断其喉,尽其肉,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

(2分)【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4分)
成语:
启示: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以为神技止此耳
【小题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运用能力。

A中“之”的意思为“代词”,B中“之”的意思为“代词”,C中“之”的意思为“结构助词”,D中“之”
的意思为“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老虎队驴子的认识经历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文章的内容谈寓意即可。

(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