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学复习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09地信气象与气候学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 P1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2.气候系统 P1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3.气候系统 P7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太阳常数 P25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5.大气窗口 P32气在整个长波段,除8—12μm 一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8—12μm 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6.大气的保温效应 P33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7. 地面有效辐射 P33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8.地面的辐射差额 P33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9.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则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表示,即γ ;其中表示某一气块; P3910.冰晶效应 P63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11. 凝结增长 P63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12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P92暖性高压和冷性低压系统不仅存在于对流层低层,还可伸展到对流层高层,而且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强,称深厚系统;而暖性低压和冷性高压系统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空,称浅薄系统;13地转风 P97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14梯度风 P99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15热成风 101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16平均环流圈 P111是指在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风速的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17天气 P118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18天气系统 P118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19寒潮 P137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 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4℃,陆上3 个大行政区有5 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 级以上大风,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20厄尔尼诺 P170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21焚风 P187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二填空题22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方式: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P3623逆温有那些: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P5724影响饱和水水汽压的因素:饱和水气压和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面; P6125影响蒸发的因素:1.水源 2.热源 3.饱和差 4.风俗与湍流扩散P6426云的分类 P70云型低<2000m 中 2000-6000m 高>6000m层状云雨层云 Ns 高层云 As 卷层云Cs 卷云 Ci高积云 Ac 卷积云 Cc波状云层积云 Sc层云 St积状云淡积云 Cuhum浓积云 CuCong积雨云 Cb27人工影响冷云降水:1.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 2.引入人工冰核凝结核或冻结核如碘化银 P7828气压场的基本形式:1.低气压 2.低压槽 3.高气压 4.高压脊 5.鞍形气压场 P9029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P10830气旋和反气旋分哪几种:气旋按发生地区分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反气旋分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P13331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④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面特性、冰雪覆盖,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P152三简答题32、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 垂直对流运动: 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33、气温的日变化近地层气温日变化的特征是:在一日内有一个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4 时左右,一个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最高气温却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这是因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地面一方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得热,一方面又向大气输送热量而失热;这就是说地温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于地面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正午以后,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 时左右;盆地和谷地由于坡度及空气很少流动之故,白天增热与夜间冷却都较大,日较差大;而小山峰等凸出地形区,地表面对气温影响不大,日较差小;34.、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首先,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其次,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再次,最高温度带并不位于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10°N 处,夏季移到20°N 左右;最后,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35、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途径一是通过暖水面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二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 大气的冷却方式有: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36、各类云降水的特点层状云的降水:由于层状云云体比较均匀,云中气流也比较稳定,所以层状云的降水是连续性的,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变化小;积状云的降水:积状云一般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1淡积云由于云薄,云中含水量少,而且水滴又小,所以一般不降水;2浓积云是否降水则随地区而异;在中高纬度地区,浓积云很少降水;在低纬度地区,因为有丰富的水汽和强烈的对流,故可降较大的阵雨; 3积雨云是冰水共存的混合云,能降大的阵雨、阵雪,有时还可下冰雹; 4积状云的降水是阵性的;波状云的降水:波状云由于含水量较小,厚度不均匀,所以降水强度较小,往往时降时停,具有间歇性;37、气压变化的原因:某地气压的变化,实质上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因而一地的气压变化就决定于其上空气柱中质量的变化;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候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动力因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根据空气运动的状况可归纳为下列三种情况;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空气垂直运动;38、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在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既受摩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又受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假若各高度上的气压梯度力都相同,由于摩擦力随高度不断减小,其风速将随高度增高逐渐增大,风向随高度增高不断向右偏转北半球,到摩擦层顶部风速接近于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相平行;39、锋面气旋的结构和降水特征从平面看,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个暖锋,向后方伸出一条冷锋,冷、暖锋锋之间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锋面上的暖空气呈螺旋式上升,锋面下冷空气呈扇形扩展下沉;从垂直方面看,气旋的高层是高空槽前气流辐散区,低层是气流辐合区;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天气,如果暖气团中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可出现层云、层积云,并下毛毛雨,有时还出现雾,如果气团干燥,只能生成一些薄云而没有降水;40、热带辐合带的两种类型热带辐合带按其气流辐合的特性分为:一是在北半球夏季,由东北信风与赤道西风相遇形成的气流辐合带;该辐合带活动与季风区,称季风辐合带;另一种是南北半球信风直接交汇形成的辐合带,称信风辐合带;四论述题一、论述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和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的影响P140答:1、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稳定少动、缓慢移动和跳跃三种形式,而且在北进过程中有暂时南退,在南退过程中有短暂北进的南北振荡现象;同时,北进过程持续的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2、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平均而言,每年2—5 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 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 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 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一次雨期;从7 月下旬到8 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从9 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二、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对比 P1831、气温指标1气温年较差:愈向内陆年较差愈大,2年温相时:因受海洋影响,降温、增温皆慢;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 月和10 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于秋温4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一般在夏季比冬季大;2、水分标志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此外,海洋性气候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一般都比大陆性气候大;相对湿度的年较差海洋性气候小于大陆性气候;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P1851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为例,机械阻挡:阻挡南下寒流和北上寒流;导致西风分流,同纬度西北角的温度大于东北角;南部温度大于其他地区温度;热力作用:冬季是冷源,夏季是热源;2中小形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首先,由于坡地方位不同,日照和辐射条件各异,导致土温和气温有明显的差异;南坡大于北坡北半球;其次,地形凹凸和形状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此外,在同样的地形条件下,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山地气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都是随着地方海拔高度的加大,气温下降;五图形题一、 P1641.湾流;2.北大西洋漂流;3.东格陵兰洋流;4.西格陵兰洋流;5.拉布拉多洋流;6.加那利洋流;7.北赤道洋流;8.加勒比洋流;9.安的列斯洋流;10.南赤道洋流;11.巴西洋流;12.福克兰洋流;13.西风漂流;14.本格拉洋流;15.几内亚洋流;16.西南和东北季风漂流;17.南赤道洋流;18.赤道逆流;19.莫桑比克洋流;20.厄加勒斯洋流;21.西澳大利亚洋流;22.黑潮洋流;23.北太平洋漂流;24.加利福尼亚洋流;25.北赤道洋流;26.赤道逆流;27.阿拉斯加洋流;28.堪察加洋流;29.南赤道洋流;30.东澳大利亚洋流;31.秘鲁洋流;32.赤道逆流二、P208 图7.5分布、气候特征、形成因素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 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典型台站:上海;一年中冬季风来自大陆,夏季风来自海洋;夏热冬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在0℃—15℃左右,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可以出现短时间霜冻,无霜期在240天以上;四季分明,降水量在750—1000mm 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典型台站:查尔斯顿;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30°—40°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 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沿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如蒙特雷,气温年较差小,仅6.7℃;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年较差稍大;如那不勒斯年较差为16℃祝所有地信同学考试成功;。

《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1、天气:指某一地区瞬时或短时期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是大气的短暂期过程。

2、气候: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互相作用下,长期天气综合。

3、天气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下垫面: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可视为大气圈的下垫面。

5、饱和水汽:饱和水汽压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气的结构:①对流层:特征: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b)垂直对流运动: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对流层的厚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c)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平流层: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③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加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④热层:又称热成层或暖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⑤散逸层:800km高度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7、对流层的分层:①对流层的最下层称为行星边界层或摩擦层。

边界层的范围夏季高于冬季,白昼高于夜晚,大风和扰动强烈的天气高于平稳天气。

在这层里大气受地面摩擦和热力的影响最大,湍流交换作用强,水汽和微尘含量较多,各种气象要素都有明显的变化。

②行星边界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自由大气。

在自由大气中,地球表面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③在对流层的最上层,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还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

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温度高度的增加突然降低缓慢,或者几乎不变,成为上下等温。

8、气象要素:①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②气压:大气的压强。

③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称为大气湿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太阳辐射: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μm波长范围内的辐射。

2、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太阳辐射的所有波长总能量。

3、辐射:自然界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送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4、辐射定律:①基尔荷夫定律:KλT=eλT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物体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同温度、同波长的放射率。

下标λ表示在一定温度下,不波长的Kλ、eλ及Iλ的数值不同。

②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E Tb=σT黑体总放射能力与其本身绝对温度四次方成正比。

σ=5.67×10 W/(m·K )为斯蒂芬-波耳兹曼常数。

③维恩位移定律:λm T=C 波长一微米为单位,则常数C=2896μm·K物体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

三个定律把黑体温度与其辐射光谱联系起来,非绝对黑体知道其温度、吸收率,用基尔荷夫定律,确定其辐射能力。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中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性。

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及固体杂质等。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

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

③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

反射无选择性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7、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把地面和大气看成一个整体,其辐射能的净收入为R s=(Q+q)(1-a)+q a-F∞Q a、F∞分别为大气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上界的有效辐射。

对个别地区而言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可正可负。

就整个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多年平均值应为零。

南、北半球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在纬度30º处是一转折点。

北纬35º以南差额为正以北负。

气候与气象复习资料

气候与气象复习资料

练习题1温度对饱和水汽压有何影响?答:随着温度的升高, 饱和水汽压显著增大。

2冰晶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有何意义?答:(1)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发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这就是冰晶效应。

(2)冰晶效应在云滴不断增长形成降水的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E溶液小于E纯水面?答:因为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

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要小,且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小。

4为什么E凹最小?答:因为凹面的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大,最难脱出水面。

5为什么在混合云中有水汽转移现象,对云滴有何影响?答:(1)因为在混合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同存在,在温度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当空气中的现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就会发生水汽转移现象。

(2)这种现象会使云滴凝结增长,形成降水。

6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是什么?请详细解释。

答:(1)具有凝结核的存在(一般都存在)(2)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的过程有:暖水面蒸发和空气冷却[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7为什么夏季会出现暴雨,而冬季不会?答:因为在夏季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多出现积雨云,而冬季不会。

8概念:露,霜,雾凇,雨凇,雾,辐射雾,云。

答:(1)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着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

当露点温度在0o C以上,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出现微小的水滴,成为露。

当温度在0o C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2)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气候气象复习资料

气候气象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画图、表达。

第一章引论1.名词解释:1〕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如气温、气压、湿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

3〕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自身运动〕、下垫面性质〔海陆、平原、高山〕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外表、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其中大气圈是主体部分,最活跃、变化最大的组成部分。

5〕气候学:研究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自身运动〕、下垫面性质〔海陆、平原、高山〕和人类活动四种关系多年作用下的天气统计状态。

或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以及区别:联系:①二者存在着统计上的联系。

②气候不仅包括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区别:天气:周期短、天气系统单纯〔气旋、反气旋)、不稳定气候:周期长、气候系统庞大〔一个能源、五个子系统〕、稳定所以说,不能单纯将气候作为天气资料的多年统计的累积,他更强调它的成因,即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长期作用下的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总和。

3.大气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4.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5.对流层的特征〔以及原因〕:1)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由于地外表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3)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收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外表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1)平流层下层气温受地面影响很小,在25km处形成高空暖区。

气象学复习资料004

气象学复习资料004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004第三版周淑贞主编一.名词解释1.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

2.副热带高压带: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

3.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是大气对地面的一种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或保温效应、花房效应)。

4.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5.黑体:如果有某种物体对各种不同波长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一,也就是说,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吸收,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6.自由对流高度:在某高度以下,空气块只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强迫抬升,而当空气块上升超过了这个高度,就可以从大气中获得不稳定能量而自由上升,这一高度就称为自由对流高度。

7.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8.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就是相对湿度。

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水汽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空气当中水汽的密度10.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11.气团:是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12.锋:由两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就是锋。

1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个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14.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15.绝热垂直减温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气候带、气候型划分方法:①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长期统计平均值、季节变化,来与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气候型。

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杜库洽夫。

②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环流、下垫面因子划分气候带、气候型。

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斯查勒。

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降水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分布而确定;斯查勒气候分类法: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所支配。

2、高地气候特点:高山地带随高度增加,空气愈稀薄,空气组分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微尘、大气中污染物质逐渐减少,气压降低、风力增大,日照增强、气温降低。

在一定坡向、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加大,过了最大降水带后随高度而减小—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纬度、区域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第七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化的史实: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冰期、间冰期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以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幅度最大不超过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发生;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间。

2、气候变化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⑴地球轨道因素的改变:偏心率、地轴倾角(产生四季的原因)、春分点位置(其变动结果引起四季开始时间的移动和近日点、远日点变化)都以一定周期变化导致地球受到天文辐射发生变动,引起气候变迁。

⑵火山活动引起大气透明度变化;⑶太阳活动的变化。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宇宙因子: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地球物理因子:地球重力空间变化,地球转动瞬时极的运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

宇宙-地球物理因子时间、空间变化引起地球上变形力产生,导致海洋、大气变形,进而影响气候发生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学科。

虽然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科。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天气的形成、演变和预测。

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大气的物理性质、天气系统的结构和运动、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象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大气层结:大气层结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常见的大气层结类型有逆温层、正常层、辐射逆温层等。

了解大气层结对于预测天气和理解大气运动非常重要。

2. 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大气现象,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暖锋等。

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对于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现象进行系统的监测和记录。

常用的气象观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气象观测数据是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

4.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的对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如出行安排、防灾减灾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关注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候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描述气候特征的物理量,如温度、降水量、风速、湿度等。

它们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候的不同特征和变化趋势。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根据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特征划分的。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分布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理学]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理学]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理学]⽓象与⽓候学复习资料第⼀章:引论1.⽓象:⼤⽓中的物理现象2.⽓候:多年天⽓综合的表现,包括某地地区多年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3.天⽓:⼀定区域短期天⽓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温垂直递减率:⼜叫绝热率,是表征⽓体随着⾼度的增加⽽其⽓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指在对流层主要从地⾯的到热量,因此⽓温随着⾼度的增加⽽降低。

⼀般⽽⾔,⾼度每增加100⽶,⽓温就下降约0.65,通常⽤r表⽰。

5.⼤⽓污染:是指由于⼈类活动或者⾃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长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福利和环境污染的现象(⼤⽓中某些⽓体和尘埃的增多导致⽓体⽓候发上改变)6.标准⼤⽓压:在摄⽒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上的⼤⽓压强为标准⼤⽓压,其值⼤约相当于760mm汞柱⾼7.饱和⽔汽压:在温度⼀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中⽔汽量有⼀定限度,⽔汽含量达到限度时饱和空⽓的⽔汽压。

(温度:指数曲线;形状:凸凹⽔平;性质:溶液⾯)8.饱和差:在⼀定温度下,饱和⽔汽压与实际空⽓中的⽔汽压之差9.相对湿度: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汽压的⽐值10.当⽔汽压不变时,⽓温升⾼,饱和⽔汽压增⼤,相对湿度会减⼩11.⽓象学:是把⼤⽓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来说明⼤⽓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的天⽓情况和演变规律和对天⽓的预报12.⽓候学:是研究⽓候特征,形成,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候与其他⾃然因⼦和⼈类活动关系的学科13.天⽓学:是研究天⽓现象和天⽓过程的物理本质以及规律,并⽤以制作天⽓预报的学科1.⽓候和天⽓的区别:⼀,从定义上,天⽓是指某⼀地区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温度,湿度,压强)和⼤⽓现象(风⾬雷电)的综合。

⽓候是指在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和⼈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下,在某⼀时段内⼤量天⽓过程的综合。

⼆,从形成机制上:天⽓是指⼀般在单⼀天⽓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下形成的,⽓候则复杂得多,⾄少是天⽓系统共同作⽤所致。

气象学与气候学_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_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8、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1、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2、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14、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5、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1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

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气候和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象学关注的是短期天气现象,而气候学则研究长期气候模式和变化趋势。

了解气候和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温度。

温度是指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象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湿度。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

除了温度和湿度,气象学还研究风。

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它的产生与地球的自转和地形的不平坦有关。

风的强度和方向对于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报至关重要。

此外,气象学还研究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的降水。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和农业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

气象学主要通过观测、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观测是气象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实验是通过人为干预和控制来研究气象现象,例如人工降雨和云种植等。

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气候学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长期气候模式和变化趋势。

气候学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气象数据来研究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模式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于我们制定应对措施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气候与气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气象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天气预报到灾害预警,都离不开气象学的知识和技术。

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出行和生活安排,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天气系统1、气团: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形成条件:①范围广阔、地表性质较均匀的下垫面;②有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

2、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3、暖气团: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

水汽丰富,易形成云雨天气。

移向冷区时引起流经地区地面增温,气团底部失热变冷,气团温度直减率减小,气团趋于稳定,有时发展成逆温层,以致暖气团中热力对流不易发展,呈现稳定性天气;暖气团中湍流作用较强,形成层云、积层云、毛毛雨、小雨。

4、冷气团: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

形成干冷天气。

移向暖区时,气团低层吸热增温,气团温度直减率趋向增大,层结稳定度减小,对流运动易发展,可能形成不稳定天气。

如冷气团来自海洋,水汽较多,可能出现积状云,产生阵性降水天气。

我国境内气团,其他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

5、暖锋天气:典型云序: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降水宽度随锋面坡度大小变化。

(暖锋下冷空气较潮湿,气流辐合、湍流作用形成层积云、积云;锋上暖空气降下雨滴在冷气团中蒸发,水汽含量饱和,经扰动产生碎积云、碎层云;饱和凝结现象在锋线附近地面层,形成锋面雾。

)夏季暖空气不稳定出现积雨云、雷雨等阵性降水;春季暖气团水汽含量较少出现高云,降水少;春秋—江淮流域、东北地区,夏季—黄河流域。

6、冷锋天气:根据移动速度快慢分一型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较小)、二型冷锋(移动快、坡度大)7、准静止锋天气:坡度比暖锋更小,云区、降水区比暖锋更广,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造成细雨连日不止的连阴天气。

分两类:①云系发展在锋上并有明显降水。

华南准静止锋;冷锋南下冷气团消弱、暖气团增强演变而成,天气与第一型冷锋相似,锋面坡度更小、云雨区更宽,降水区不限于锋线地区,可延伸到锋后大范围,降水强度较小为连续性降水。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气象与气候学》总结

《气象与气候学》总结

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干空气:大气中除了固,液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湿空气:含有水汽的空气2.对流层:从地面至约12km高的大气层。

其下垫面为地面,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也都发生于其中。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的大气层;3.虚温:在气压相等的条件下,具有和湿空气相等的密度时的干空气具有的温度。

4.单位气压高度差:指在垂直空气柱中气压相差一个单位值(通常指1百帕)所对应的高度差。

用它来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快慢程度5.位势高度:动力计算中由某参考[零]面(重力位势零面)至计算等压面之间的位势差6.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高线:等高线是某一特定等压面(850hPa、700hPa、500hPa等)上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7.等高面:高度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线:等压线是同高度的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8.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

单位也用hPa;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其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水汽密度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10.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其单位是g/g或g/kg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为g/g1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12.风、风向、风速: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地面用16方位、高空用方位度表示,即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等。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的距离就是风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与气候学》参考资料张继权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2年4月课程体系与知识要点《气象学与气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基本技术训练课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大气中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分布与变化的基本规律;人类对天气及气候条件的利用、控制及改造的基本知识;单站补充预报的思路及分析一般气候资料和进行简单气候调查的技能,从而能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务:1. 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气象、气候部分的教学任务,并能带领中学生进行课外气象活动。

2. 为学习后继课程,如水文地理、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和区域地理等提供必要基础。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为了适应专业课和中学教学的需要,《气象学与气候学》分为气象学基础、天气和气候学三部分,确定本教材以气候为重点,气象学基础和天气部分是做学习气候学的物理基础和天气基础编写的。

所以学习时不应把重点搞错。

内容安排实现分析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和运动即“冷与暖”、“敢与湿”和“高压与低压”三对基本矛盾,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来论述天气,再进一步用天气的综合阐明气候。

教材内容尽量做到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和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述大气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每一部分先交待概念,是为了后面学习基本规律打基础。

前面概念没学好,后面基本规律也学不懂。

所以学习此课应首先通览全书,把握教材结构体系,再抓重点学习。

另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大气物理现象之中,各种天气现象都可以在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中找到答案。

所以只有善于联系大自然的实际,方能把基本理论学活学透,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死记硬背。

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教材各章节中的公式和方程式在课堂上不能给出具体推导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对各章节中的公式和方程式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和加深对这些公式和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气象学意义,同时考虑到《气象学与气候学》内容丰富,为了帮助同学们课后复习,我们编写了这部参考资料,它包括“各章主要公式和方程式推导”和“各章复习思考题”两部分内容,作为同学们课后自学和复习的参考资料。

预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编者2012年4月目录第一部分各章主要公式和方程推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状态方程的推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气象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常用形式的推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根据位温判别大气稳定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气压高度公式的推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比湿和混合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气压梯度的推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等压面上的地转风公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梯度风公式的推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热成风方程的推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天文辐射计算方程推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各章复习思考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天气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气侯的形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 各章主要公式和方程推导一、状态方程的推导(一)干空气状态方程干空气的克分子量为28.966,所以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为干空气的状态方程为P=ρR d T(二)湿空气状态方程湿空气是由干空气和水汽混合组成的,其密度(ρ)是干空气密度(d ρ)与湿空气密度(w ρ)之和,即w d ρρρ+= (1)设以P 表示湿空气的压力,e 表示湿空气中水汽的压力,则p —e 是干空气的压力。

则T R e p ρd d -=(2) T R eρw w = (3)式中Rw 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

把(2)、(3)式代入(1)式,就可以推导出湿空气的状态方程:TR e T R e p w d w d +-=+=ρρρ (4) 因为所以即将水汽和干空气的克分子量=w μ18.016和=d μ28.966代入此式得d d w R R R 608.1016.18966.28== (5) 将(5)式代入(4)式,得)378.01()608.1608.01(pe T R p p e T R p d d -=--= (6) 为了导出便于使用和记忆的公式,用(1+0.378p e )乘除(6)式的右端,即 考虑e 比p 小得多,因而2)378.0(p e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则上式可成写成为: 最后得湿空气状态方程为:)378.01(pe T R P d +=ρ (7) 二、气象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常用形式的推导pdp RT dT C dQ P -= (1) 如有dQ 热量加到一个孤立的气体统中去,这个热量可分为两部分:增加该系统的内能dE 及对外力所作的功dW 。

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写为:dQ=dE+dW (2)对理想气体来说,气体内能就是它的分子运动的动能。

就一克气体而言,它等于T C υ(T 为气体温度,υC 为定容比热)。

当气温变化dT 时,其值为dE=C υdT (3)(3)式右边第二项为在定压状况下气体膨胀时所作的功。

如P 表示压力,V 表示气体比容,则PdV dW = (4)将(3)、(4)式代入(2)式dQ=APdV dT υC + (5)将状态方程PV=RT 微分PdV+VdP=RdTPdV=RdT -VdP (6)将(6)式代入(5)式=d T (υC +R )-VdP令R C C υp +=得Vdp dT C dQ P -= 因为PRT V = 则p dpRTdT C dQ P -=)(Vdp RdT dT C dQ υ-+=三、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一)干绝热直减率一块干空气在绝热上升时,该气块在高度Z 处的状态为P i , V i , T i , 而周围空气的状态为P, V , T 。

在高度Z+d Z 处,上升气块的状态为P i +dP i , V i +dV i , T i +dT i ,而空周围空气的状态为P+dP, V+dV , T+dT 。

此时对于p dp RTdT C dQ P -=而言 dQ=0 则有将上式等号两边同除以dZ 并整理,则在准静力平衡下,P i =P 及P i +dP i =P+dP 上式为: 引用静力学方程 则有:g ρdZ dP dZ dP i -== 而 RTp =ρ所以 因空气块的温度虽与周围空气温度不同,但差别不大,即1=T T i 这样pd C g γ= 其中g=9.81m/s 2, C p =1.005J/(g ·K)=1005m2/(s 2·K)pd C g γ==0.98℃/100米 (二)湿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同干空气不同之处是随温度降低有水凝结出来,水汽凝结要放出潜热,加热空气。

因而湿绝热直减率要小于干绝热直减率。

mγ<d γ设1克湿空气达到饱和时含水q s g 克,绝热上升,凝结了dq s g 克的水汽,所放出潜热为:d Q=-Ldq sL :水汽凝结潜热,单位水汽凝结成同温度的水所放出的潜热。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d Q=C p dT -RTp dp 同求干绝热方法类似: 或近似地:dZdq C L γdZ dq C L T T C g dZ dT s p d s p i p i --=--= 故:dZ dq C L γdZ dT γs p d mi m •+=⎪⎭⎫ ⎝⎛-= 当饱和空气上升时dZ >0 , dq s <0则: dZdq s 当饱和空气下降时,dZ <0, dq s >0,则0<dzdqs ; 下沉时,dZ<0, dqs>0,则0<dz dqs 故 m γ总是小于d γ四、根据位温判别大气稳定度对泊松方程 p C R P T θ)1000(= 取对数只考虑位温随高度的变化,根据偏微分公式可得: 因为g Z P ρ-=∂∂又因RTp g Z P RT P -=∂∂=故ρ 所以有:⎥⎦⎤⎢⎣⎡--∂∂=∂∂)(11RT P g PC RT T T T Z θθP=)(1PRTC RTgP Z T T P +∂∂ 又因: p d C g γ=故: )(1(1d γZT T Z θθ+∂∂=∂∂ )(d γγTθZ θ--=∂∂――――――位温判别稳定度公式 当0)(〈-〉∂∂d γγZ θ即 气层稳定 当0)(〈-〉∂∂d γγZ θ即 气层不稳定 当 0)(=-〉∂∂d γγZ θ即 气层中性平衡五、气压高度公式的推导为了寻求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通常在静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气压高度公式,简称压高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