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3篇
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

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2022《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篇1近几日心中烦闷,搬出来一堆旧书,还不够就从网上读,一不小心读到了一本书,一本让我受益终生的书,一本让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观望世界的书,一本给了我一个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馈生命的书……他是《道德经》,他诠释了人格的标杆和人生的尺度。
众所周知,这本书包罗万象,就像天地一样无不覆盖无不承载,加之我是初读收获肯定又少又浅。
但是有一章让我感触颇深,记得书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记得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说的一句话:道不远人!确实这其中的话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过啊。
这篇,老子在人与己之间进行相对,以更好的阐明无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
并不是说他要告诉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这篇无非是告诉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处,然后让人自由的去选择,这就是简朴,是圣人的伟大之处。
“知人”就是能看明白自身以外的所有东西,除了别人啊环境啊,还应该包括脱离物象的东西,比如一些微妙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才能称得上是智慧。
其实我们经常听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这无非是后人对智与明的选择和补充,很显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们时刻要竖起一面镜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实的反射给内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对自己有一个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称得上有所贤明。
一个人可以战胜别人可以称得上是力大无穷勇猛彪悍,这也无非是在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力量大并非是强者,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坚毅、强大,因为人内心的疲软和惰性往往最难战胜,一个有了社会感官的人很难做到不去贪婪,东晋陶渊明就有过“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富有,与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贫瘠,所以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水准认可而不用过多的眼神去关注别人的财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适的活在富裕的状态中,所以是知足者富。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
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
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
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只是上等的有知。
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病。
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
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应对生活。
体此刻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
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
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
以这样一种简单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
“无为”指的是不要去个性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供你选择借鉴。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篇1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
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
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
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所谓大公无私,就是尊重客观,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适时地选择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晚年。
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
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
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世人贪心不足,往往陷入对完美、美满的追求中而不能自拔,却没一人能够如愿。
月满则亏,人生没有圆满。
所以,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尽了。
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
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
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范文(通用26篇)

道德经阅读心得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范文(通用26篇)道德经阅读心得篇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篇1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
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
”“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因此,何谓“道”?“水”即是!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
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
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
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
坚硬易折,柔软耐久。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1000一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
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1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群笨偷——小蚂蚁不请自来,住进了我家新装修没多久的墙壁里,它们不仅偷吃我的蜂蜜,搬走我的白糖,还沾污我的餐具、红酒。
不仅如此,当我们一家人就餐时,它竟然也爬上了餐桌,当我在房间里度步思考时,有时竟然也看到它在地上晃荡,面对此景,何止是火冒三丈啊。
其实,这些小东西是很笨的,更谈不上思考了。
比如当它们偷吃蜂蜜时,竟然不知道蜂蜜是液体会沉,以至我的蜂蜜罐里浸满了它们同类的尸体,当它们侵入我的白糖罐搬白糖时竟会迷失了方向,在那迷宫般的糖堆里打转。
我就奇了怪了,这么笨的小东西是怎么在这充满了智慧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的?不过要消灭它们却也有一定难度,由于它们住在墙壁里,要找出它们巢穴的准确位置比较难,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即使找到了,碍于装修好不足二年的墙壁和家俱,却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小时候玩的一个叫“诱蚂蚁”的游戏,小时候在农村,闲着没事时,我们一群小伙伴就用小动物(如蜻蜓、苍蝇之类)的尸体去引诱蚂蚁倾巢出动来搬,然后就用水或火来杀死,这是当时我和小伙伴们玩得最起劲的游戏之一。
在一个星期天,我决定如法炮制。
由于没有小动物的尸体,我决定提高档次,用它们最喜欢的冰糖,我从密封的罐里找出一小块冰糖,看准了一只正在找食物的蚂蚁,突然把冰糖放在它的面前。
一开始时它还吓了一跳,以为突然来了一个什么大怪物,不一会,发现这怪物不会动,对它没有威胁,它就试着用触角去碰了碰,没反应,再进一步用嘴去添一添,发觉正是它喜欢的美味,它似乎一下了来了精神,它快速围着小冰糖块转了一圈多,然后又倒着转了转,又用嘴添了添,确认这正是它们的美食后,似乎更有点兴高采烈了。
它快速地往回跑,从墙壁踢脚线和地钢砖间的一个小缝隙中钻了进去。
我不竟暗自得意:小东西,连这么简单的引诱你都看不出来,我看你怎么活。
不一会,原地又钻出二只小蚂蚁,快速来到冰糖处,绕着糖块正着反着转了几圈,其中一只还用触角去碰了碰,再用嘴去添了添,然后它们就分开了,其中一只留在原地,另一只则又快速返回巢穴,不一会,踢脚线和地钢砖间的小缝隙中又钻出蚂蚁来,一只、二只、三只……成群结队地出来了,直奔糖块处而去,这次它们也不再用触角去碰,就直接用嘴去啃了,它们有的站在地钢砖上吃,挤不下的、够不着的就直接爬上冰糖块,从上往下吃,把这块冰糖围得严严实实,而更多的蚂蚁正源源不断地赶来,路上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3篇《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下面是学习啦给大家带来的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
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
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
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
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
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
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亦不能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
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
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
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篇二: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篇三: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
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
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网,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
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
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
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
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
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
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
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