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重新评价农民起义

合集下载

浅谈农民起义

浅谈农民起义

浅谈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及其结局在中国封建时代,有这样一种怪圈:即:建立王朝,与民休息,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由盛转衰---农民起义,建立王朝(这个王朝却不一定是农民军建立起来的),这样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农民起义的起因和结局。

一、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资源的相对集中(现代经济也是如此)。

而在农业时代,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和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富裕起来的各阶层利用自己的经济或者政治优势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样就造成的土地和人口的集中,即:土地兼并和农民破产。

土地的兼并和农民的破产。

而封建时代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恰恰就是田租和人头税,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国用不足。

而解决国用不足的手段无外乎两点:开源、节流,开源即加税,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破产;节流,则造成部分官员和中下层官僚的失业,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

破产的农民会成为流民,没有吃穿就会造反,造反政府就要镇压,镇压就要花钱,有钱花国库,没钱就加税,加税加多了,就会继续造反,总有一个先撑不住。

看似绕口,却也是事实,说穿了,几千年的农民起义,无非就是为了获得那么一块土地。

无他,仅此而已。

二、农民起义的结局无外乎有以下这么几点:1、革命成功,改朝换代:典型例子是:汉、明两代,汉高祖一亭长,小吏出身;明太祖更是淮右一布衣而得天下。

顺便插一嘴:在给王朝起名字即国号上很有学问也很有意思,一是:由部族或部落联盟的名称或者由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而来:典型的例子夏、商、周、秦、汉、唐、宋,夏禹、商汤都有因功受封,周朝世居周地,武王灭商,以周为国号、汉高祖灭秦有功,受封汉王,唐高祖李渊世袭唐国公爵位,宋太祖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军驻宋州。

二是:创建者原始所在或政权统治区域而来:主要体现在地方政权的朝代上,刘备入川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建吴,辽古称契丹,世代统治辽河流域,还有很多,各位可以参见五胡乱华的国名以及五代十国的国号,大多由此而来;三是由宗族关系继承而来;周平王迁都洛邑,国号仍为周,刘秀重建汉朝,仍定国号汉,司马睿南迁,国号仍为晋;四是寓意吉祥而定。

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运动形式。

从秦代到清朝,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农民起义对政治的影响最早的农民起义是春秋时期宋国的“百姓之乱”,对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群众开始对专制政治产生不满,探索出可以让他们利益得到保障的途径。

这种探索导致了后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如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些起义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农民起义还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

在很多农民起义中,各类人物和团体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官僚制度的组织形式。

这对政治、管理上的改革影响深远,使得政府机构从管理的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二、农民起义对经济的影响农民起义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辛亥革命前夕,农民阶层在经济上的状况是相对落后的。

由于受到农业税收、剥削和压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贫困、半饥半饿。

因此,很多农民不顾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铤而走险地发动了起义。

这些起义主要表达了他们的反抗和对于现状的不满。

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对中国经济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经济在农民起义中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从古代初级的自给自足式农业经济开始转变为现代深度发展的市场经济。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推动力。

三、农民起义对社会的影响农民起义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在于它对中国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首先,农民起义主张财产平均、土地平分等斗争,使得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不再受到人民生活困难、土地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农民起义拓宽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的文艺创作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从表达和传递农民的反抗、呼声,到表现他们的苦难和矛盾,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提高艺术水平。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在塑造国家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农民起义和社会运动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和社会运动,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一、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唐朝晚期。

唐朝时期,由于政府腐败、赋税繁重等原因,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黄巢起义的爆发源于农民的不满,他们要求减轻赋税负担,改善生活条件。

起义军凭借农民大军的力量,攻占了多个城市,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巢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对于不公平制度的反抗,同时也揭示了农民起义能够对国家政权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黄巢起义最终并没有取得最终胜利,而是被唐军击败。

尽管如此,黄巢起义对于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许多启示,激励了后来农民起义的发生。

二、红巾起义红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元朝时期。

元朝政权的统治一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他们要求减轻赋税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等。

红巾起义的领导者张士诚倡导农民起义,吸引了大量农民的参与。

起义农民纷纷响应号召,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军队,挑战元朝统治。

红巾起义的爆发和发展显示了农民起义的组织力和爆发力。

起义农民积极参与战斗,他们使用土地、种植、生活技能等优势,形成了自己的战斗方式和战略战术。

红巾起义的影响超出了常规的农民起义,对元朝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和社会运动之一,发生在清朝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提倡“拜上帝教”,并倡导农民反清复明的理念。

起义农民通过红军组织,积极抵抗清朝政府的统治,并迅速发展壮大。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它有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包括将国家划分为省、府、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建立了一定的法律制度和军事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革命是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起义和革命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表达了他们对压迫和剥削的愤怒,以及他们追求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本文将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

一、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和革命是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运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于公元874年爆发,蔓延至公元884年,具有明显的反对贵族地主和官僚统治的倾向。

黄巢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响应,形成了庞大的起义军队。

尽管最终失败了,但黄巢起义对后来的农民起义和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农民起义与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时期的农民起义与革命明朝时期,农民起义与革命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巾起义”。

红巾起义发生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起义军队由农民组成,反对明朝政府的高额赋税和压迫。

起义初期曾先后攻陷了大片地区,对明朝政权造成了巨大冲击。

即使最终失败了,红巾起义也预示着农民起义与革命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激励着后来的农民运动。

三、清朝时期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在清朝时期,农民起义和革命愈发频繁。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9世纪中叶,起义军由农民组成,反抗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压迫。

太平天国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曾一度控制了大片土地,对清朝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清朝时期农民起义与革命的一个转折点,但它对于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20世纪的农民起义与革命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农民起义与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著名的是1949年的中国革命,农民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一。

农民群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何看待中国旧式农民起义

如何看待中国旧式农民起义

如何看待中国旧式农民起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都是贯穿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始终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是否处理妥当,关系到中国社会是否能够平稳发展,更关系到统治阶级能否坐稳他们的宝座。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从秦末的陈胜吴广到清末的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它表现为农民由于天灾人祸使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最起码的满足而组织起来,揭竿而起,独自为政,以武力反对官府,攻城掠地,强取官府和豪门的财物,以至建立自己的政权。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

中国旧式农民的土地被封建特权阶层所侵占,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再加上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技术以及耕作技术的不发达,农民手中那么少的可怜的或者从地主手上租来的土地根本就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农民起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自己能够吃到一口饱饭。

这个饭来自于土地,只要拥有了土地才能吃到饭,这是他们最原始的也是最根本的动力。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历代王朝的腐朽统治。

为了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的需要,过重的徭役和严刑峻法让那些普通农民根本就无法承受,造成“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那如何看待中国旧式的农民起义呢,(一)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战争不论成败,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封建统治阶级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休养生息,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民起义的领袖有些成为后来的君主,更有甚者,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农民战争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推动历史不断前进3、缓和阶级矛盾,特别是从农民战争等上皇位的统治者更是深知农民起义的力量,他们容易拉拢地主阶级,安抚农民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我们知道但凡阶级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之时,暴力流血冲突将不可避免。

中国的农民起义运动也一样,起义斗争直接打击或摧毁了原来的封建腐朽统治,表达了农民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较前代更加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从汉朝的黄巾起义到明朝的李自成起义,从清朝的太平天国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农民流血牺牲的历史功勋不可磨灭。

与城市居民的颠覆性运动不同,农民起义往往是一种反抗财产阶级、地主、官僚以及帝制的社会运动。

他们长期以来是统治者的强大的主体,但一旦被压迫,他们也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将当时的政治格局扭转,引领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一、农民起义的起因农民起义可以视为农民反抗剥削、压迫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地主社会,农民一直是受压迫的弱势群体。

从生产指导上来看,他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等级地位较低,社会地位较为边缘。

这使得他们常常陷入贫困和饥荒,而农民的权利、财产、实现个人价值等各种方面都得不到保障。

加之世界上形势纷乱的伏笔,不断掀起新的起义运动。

二、农民起义的影响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行动,不仅对统治者的震撼作用,而且对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农民起义出现,启发了地主、商人、文人等人对封建制度本质的反思,促成了旧的制度的灭亡。

同时,农民起义也强调了民众的团结意识,反映出人民口中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运动为废除封建制度铺平了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农民起义还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几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运动中的许多共同要求,如“免除农民负担”,“削减官员工资”,“共享土地”,“禁止押税”以及“免除劳役”。

这些诉求直接呼应了目前社会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反映出当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同一性。

他们的诉求的实现也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基础之一。

更进一步,农民起义还蕴藏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他们留下的“烈士墓”,作为现在人们心底的脉搏,一种在困难时刻冲破一切的力量。

农民起义其中一部分的代价是付出生命,纯洁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尊重,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扎实地推动社会进步,也有助于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为现实所需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中国的历史上,农民起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从古代的黄巾起义到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这些起义不仅仅是对封建专制的反抗,更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觉醒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农民,使得农民生活在极度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下。

这种压迫导致了农民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的积聚。

加之外敌入侵和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成为他们寻求自由和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

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变革。

起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更公平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虽然这些起义并未成功实现他们的目标,但它们打破了统治者的威慑,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农民起义还起到了唤醒民族意识的作用。

在农民起义中,众多的农民们不再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温饱而战斗,他们开始认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民起义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尽管中国已经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但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尽管农村地区的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我们不能忽视农民工人权益和社会公平的问题。

农民起义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除了农民工问题,农民起义也提醒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中国的农民起义表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旧体制的顽固是中国历史长久以来的一个根源。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迈向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才能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实现国家的复兴。

农民起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团结力量的重要性上。

农民的起义无疑是因为他们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量的增强,这使得他们能够抵抗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对手。

试论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评价

试论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评价

灾难 , 往往把农民直接推到了生死边缘, 当面临生死危机
时, 走投 无 路 的农 民也 就只 能 拼死 一 搏 了 。 由此 可 见 , 民 农
起义大多是农民不得 已的选择。在这种状态下, 他们会想 得到反封建那么长远 吗? 很难。 继续前面的话题, 我们知道, 天灾属于不可逆转的因素,
直都在探 讨争论 的话题, 自近现代 以来, 因为革命 的需要, 我国史学界对历代农民起义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说它们
是革 命 的, 具有 反 封 建性质 , 重 打击 了封 建 势力 , 历 史 沉 是
我 国农民起义的矛头确实是对着地主官吏 的, 他们反 对剥削压迫是坚决的。但是, 农民反抗斗争的 目标也是模 糊的, 他们不可能意识到压迫、 剥削他们的是整个地主阶 级, 他们苦难的根源是整个封建制度, 相反 , 他们总是把受
试论对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评价
冯 士桂
随 州市第一 中学,湖北 摘 要
随 州 4 10 4 30
近现 代以来 , 因为革命的需要 , 国史学界对历代农民起 义都给与 了很 高的评价。从新 审视农 我
民起 义, 特别是 当今 , 以史为鉴, 应 在采用暴力之前 , 当多想想来之不 易的和平 , 多想想人 民的福祉 , 把民众 的利
个 与封 建 政权 截 然不 同的社 会 。 从 刚才 的 分析 中可 以 但
看到并非如此, 不管是其第一还是第二 目的都无法体现这

性质。由于农 民自身 的局 限性, 使得他们不可能建立一
剥削和暴政使农 民的处境更加艰难 , 自然灾害则加深 了这

个根本区别于封建社会 的政权 , 制约着他们思想和行动 的 主要因素仍然是封建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 他们反的是人, 而不是封建制度, 所以我认为说中国古代农 民起义具有反 封建的革命性是不准确 的。 它是打击 了旧王朝的上层统治 者, 但却培养 出了一批新的权贵 , 在治乱交替 中不断进行着 实现王朝 的更迭 , 这种周期性 的循环并没有为中国社会找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关于农民起义的几点看法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关于农民起义的几点看法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关于农民起义的几点看法最近几年,“历史热”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历史论坛、历史博客层出不穷,通俗历史读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热烈讨论历史问题,品评历史人物,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历史热”中农民起义的话题是个冷门,谈论的人少,相关的文章少,有也是以批判为主。

与之相比,帝王将相成为绝对的主角。

甚至在岳麓版的新课标历史书古代史中竟没有任何农民起义的内容。

再者,现在有些历史“写手”以正史为依据完全否定农民起义,将农民起义等同与暴乱,匪徒和屠杀,农民起义的领袖不是野心家就是土匪头子。

在下看了一些这样的文章,结合前贤著述和自己的历史认识,提出几点看法,权做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讨论。

农民起义,顾名思义,是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斗争。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进步。

农民起义是正义的,这没有人否定,问题是如何界定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算农民起义?在下以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农民起义的范围被扩大了,这是时代的局限所致;而今天,它的范围又被缩小了,这是不应该的。

例如,有的朋友说,唐寓之起义、黄巢起义不算农民起义。

理由是唐寓之及其主要将领是庶族地主,黄巢、王仙芝等人是盐商不是农民。

在下以为判断是不是农民起义不仅要看首领的阶级出身,更要看起义原因、起义目标和起义后的措施。

唐寓之起义是由于士族主导的南齐政府为维护士族利益清查户口损害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地主阶级内部士族与庶族矛盾激化导致的,唐寓之等人的目标是要夺取全国政权建立庶族地主主导的王朝,因此他们在初步胜利后大封官爵,而不是减轻农民负担,所以这不是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的直接原因虽然是唐朝的盐铁官营政策及其血腥禁令引发走私商人黄巢等的反抗。

然而唐朝的盐铁官营政策及其血腥禁令不过是晚唐政府反动统治的一个突出表现而已,其时盐铁官营只是政府敛财的手段,商人和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与压迫,不得不反。

评析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冲击与改革

评析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冲击与改革

评析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冲击与改革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其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起义逐渐兴起,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改革的需求。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冲击与改革进行评析。

一、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农民起义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表现出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农民起义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农民起义通过集体斗争将劳动者的利益集中起来,并对社会顶层的封建统治提出质疑。

农民们对自己的权益和尊严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开始展示自我意识和组织能力。

2. 社会等级和观念的动摇农民起义打破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传统秩序,尤其是一些农民领袖积极倡导平等和公正,农民群众对封建等级观念的认同开始动摇。

这些起义激发了民众的社会意识,促使他们对权力进行反思。

3. 封建土地制度的动荡农民起义常常伴随着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抗争,土地兼并问题成为农民起义的核心要求之一。

起义农民要求重新分配土地,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公平现象,这直接冲击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

二、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和冲击,使得封建统治者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以维护社会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主阶级的妥协农民起义通常导致地主阶级利益受损,而面临较大的压力后,地主阶级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妥协,通过减少对农民的剥削或提供一些微弱的权益来缓解农民的不满。

这种妥协为封建社会内部改革提供了基础。

2. 经济改革的推动农民起义使得封建统治者意识到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他们逐渐意识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和农业税赋的重要性。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并增加社会生产力,封建地主阶级开始试图对封建经济体制进行一些改革。

3. 社会政策的调整为了平息农民的不满,封建统治者在农民起义后不得不进行一些社会政策的调整。

这可能包括减税、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以及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管理。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分析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分析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分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仅是农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更是一种社会变革的表现。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对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民起义的起源。

农民起义往往源于农民的不满与压迫。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承受着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往往会积蓄起一种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起义来表达。

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红巾军起义等。

其次,农民起义往往能够引发社会变革。

农民起义的动荡往往会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

在起义的过程中,农民会联合其他被压迫的群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平息起义,这些措施也往往是对社会制度的改革。

比如,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唐朝政府也因此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缓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农民起义还会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在起义的过程中,农民往往会抢夺地主的土地和财富,这种行为会导致社会的财富重新分配。

在一些农民起义成功的案例中,农民会建立自己的政权,实行土地改革,以缓解农民的贫困状况。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革,往往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农民起义还会对社会的文化产生影响。

在起义的过程中,农民会形成自己的组织和信仰体系,这种组织和信仰往往会对社会的文化产生影响。

比如,红巾军起义中的李自成,他提出了“天地会”的口号,这种信仰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农民起义往往源于农民的不满与压迫,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反抗,更是一种社会变革的表现。

农民起义能够引发社会的动荡,推动社会的改革,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起义的重要性,尊重农民的权益,为农民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究竟有多革命?真相让人醉了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究竟有多革命?真相让人醉了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究竟有多革命?真相让人醉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究竟有多革命?真相让人醉了2016-01-02 史终如一5评(“纯官方”的农民起义形象)白朗起义是北洋时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军自在河南揭竿而起后,以“打富济贫”为口号,应者云集,声势浩大。

其影响之广,连南方的国民党都对此引起重视,“二次革命”期间,黄兴就曾写信给起义领导人白朗,要求配合讨袁。

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虽然也可以称之为革命,甚至现在很多史书上说到农民起义时,都会评价说“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但其实是套用了现代的理论。

有些历史学家指出,中国近现代以前的农民只有两条路,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应该说这更符合实际。

一般来说,农民起义领导人的政治诉求都基本局限于“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而且起义本身对社会经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据记载,白朗军在占领洮州后,城中所有房屋大半被付之一炬,葬身火海者不计其数。

老百姓在争相出逃的过程中互相践踏,各城门“积尸高至数尺”。

白朗军也因此被称为“狼匪”,领导者白朗更被称为“白狼”,可见其在时人眼中,行为几与土匪无异。

北洋政府成立后,袁世凯调动军队对白朗军进行过多方“追剿”,但白朗军不但未被消灭,而且还日益壮大,三年间经略中原,征战千里,破城四十余座,夺关隘无数,引得朝野上下一片惊恐。

(电视剧《关中枪声》中的白朗军)负责“追剿”白朗军的主将是河南都督张镇芳。

张镇芳在清末考中过解元(即举人第一名),读书应试是一把好手,唯不知兵,用袁世凯的话来评价,乃“一介书生”。

在他的指挥下,许多参加“追剿”的北洋正规军都受到了很大损失,甚至还有全军覆灭的。

由于张镇芳“剿”办不力,袁世凯决定免去他的职务,由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全权指挥对白朗军的“围剿”。

1914年2月,段祺瑞赶到河南信阳,召开鄂豫皖三省剿办会议,并在会上制定了“不在急击使散,要在合围聚歼”的作战方略。

白朗军和历来的农民起义军一样,都具有作战灵活机动的特点,一旦散开,官军根本就抓不住。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大规模农民暴动和起义的总称。

这些起义往往由农民群众发动,目的包括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以及对政治权力的争夺等。

这些农民起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政权格局,也对中国农民阶层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安石变法引发的“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开始于875年,是由农民领袖黄巢在山东博兴发动的。

起义军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起义对于杨、吕两党政治斗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明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明朝时期,农民起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力。

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起义和李自成的起义。

红巾军起义始于1351年,在农民领袖朱元璋的领导下,展开了对元朝统治的抗争。

起义军最终成功推翻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王朝。

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则发生在明朝晚期,他带领农民军队攻入北京,并推翻明朝政权。

虽然李自成的起义失败了,但这些农民起义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清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也不时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始于1850年,由农民领袖洪秀全发动。

起义军成功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起义军尽管最终失败,但这场起义使得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后来的政治革命有着重要影响。

四、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农民起义的爆发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农民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生存困难,对社会不公感到不满。

其次,政治腐败和政权的无能让农民群众感到失望和愤怒。

农民起义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政权格局,还为中国的农民阶级发展和社会变革打下了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

这些起义由农民群众发动,旨在反抗压迫和追求社会公正。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读书札记】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近日,刚刚读完了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七卷本),颇感有些感触。

尽管作者自己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我读后认为,这就是历史书,依据历史资料而撰写的一部明朝的历史。

用当代史家的话说,更像一部“通俗历史读物”。

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作者的许多观点,我很赞同。

在此仅就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谈点看法。

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评价,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史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每一次农民起义或使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或使王朝的统治政策有所调整,总之,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史学界涌起了一股新的潮流,认为农民起义最大的成果也只不过是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而且每一次过后都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倒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而农民起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史学界几乎没有人再关注农民起义,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淡出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指出:元末的农民起义“尽管他们的起义形式毫无新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史书上,将永远的纪录着: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而且,他通过细致地描写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心路历程,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唯一选择。

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时,那些农民被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它的灭亡。

这是他们的宿命。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农民起义探析

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农民起义探析

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农民起义探析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这些起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义原因、领导者和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析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农民起义。

一. 历史背景封建社会时期,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和统治阶级的剥削,农民生活贫苦,饱受苦难。

此时,朝廷的统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农民的痛苦和不满逐渐积累,最终引爆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二. 起义原因封建社会下的农民起义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首先,封建社会里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大量土地被豪绅地主垄断,农民没有土地耕种,生活无着。

其次,统治者的高额赋税和苛捐杂费使得农民无法承受,导致生活更加困苦。

第三,战乱频繁,军阀混战,加剧了农民的痛苦。

种种原因下,农民们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他们终于站起来了。

三. 领导者与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着许多杰出的领导者。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李自成和张献忠。

李自成领导的大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初期,李自成领导农民们成功攻占了多个城市,声势浩大。

而张献忠领导的大顺军则以攻破西南地区的重镇成都为特点,对明朝统治者造成了沉重打击。

这些领导者不仅农民出身,更是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他们依靠农民的力量,一度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一页。

四. 影响与教训封建社会下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起义直接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社会的压迫体系。

其次,农民起义唤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觉醒和对改变社会命运的渴望,为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应当看到,农民起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时的改善,但整体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封建制度之后的封建秩序仍然支撑起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给我们提醒,农民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农民起义,更需要全面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

农民起义的影响力

农民起义的影响力

农民起义的影响力农民起义是指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和起来斗争的行动,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社会运动之一、自古以来,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而农民起义则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农民起义使得封建统治者对于农民的管理和剥削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农民起义的高涨,农民们的意识觉醒,阶级斗争的火种进一步激烈,使得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面对大规模的抗争活动。

这促使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并倾向于进行一些政治来缓解农民的不满情绪,以维护统治稳定。

此外,农民起义中涌现出的一些军事领袖也在政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像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不仅改变了历史走向,也给后来的政治运动提供了借鉴和效仿的基础。

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农民起义对封建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农民起义的大规模抗争使得封建土地制度不可持续,土地被平分,原先封建地主拥有的土地被没收重新分配给农民。

这种土地缓解了农民的贫困和困苦,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农民起义还破坏了封建税收制度,使得统治者无法从农民身上获取过高的赋税。

这使农民阶级在经济上获得了一次胜利,并阻碍了封建统治的“剪羊毛”行为。

第三,在社会层面上,农民起义激起了整个社会的重新思考和变革。

农民起义中大量的土地、封建税收制度的破坏等举措,使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弊端,认识到农民作为社会主体的力量和价值。

这也对后来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和土地问题上。

综上所述,农民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来看,农民起义改变了封建统治的面貌,使封建统治者面临困境;在经济上缓解了农民的贫苦,瓦解了封建经济和税收体制;而在社会层面上,农民起义激起了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变革,为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留下了重要的烙印。

农民起义的影响力是长期而深远的,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看待中国旧式农民起义

如何看待中国旧式农民起义

如何看待中国旧式农民起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都是贯穿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始终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是否处理妥当,关系到中国社会是否能够平稳发展,更关系到统治阶级能否坐稳他们的宝座。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从秦末的陈胜吴广到清末的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它表现为农民由于天灾人祸使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最起码的满足而组织起来,揭竿而起,独自为政,以武力反对官府,攻城掠地,强取官府和豪门的财物,以至建立自己的政权。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

中国旧式农民的土地被封建特权阶层所侵占,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再加上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技术以及耕作技术的不发达,农民手中那么少的可怜的或者从地主手上租来的土地根本就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农民起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自己能够吃到一口饱饭。

这个饭来自于土地,只要拥有了土地才能吃到饭,这是他们最原始的也是最根本的动力。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历代王朝的腐朽统治。

为了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的需要,过重的徭役和严刑峻法让那些普通农民根本就无法承受,造成“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那如何看待中国旧式的农民起义呢,(一)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战争不论成败,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封建统治阶级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休养生息,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民起义的领袖有些成为后来的君主,更有甚者,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农民战争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推动历史不断前进3、缓和阶级矛盾,特别是从农民战争等上皇位的统治者更是深知农民起义的力量,他们容易拉拢地主阶级,安抚农民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我们知道但凡阶级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之时,暴力流血冲突将不可避免。

中国的农民起义运动也一样,起义斗争直接打击或摧毁了原来的封建腐朽统治,表达了农民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较前代更加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农民起义:历史搅局者,王朝清道夫,昙花一现却充当炮灰命运悲惨

农民起义:历史搅局者,王朝清道夫,昙花一现却充当炮灰命运悲惨

农民起义:历史搅局者,王朝清道夫,昙花一现却充当炮灰命运悲惨中国古代阶级划分一直遵循的“士农工商”,然而,名义上的阶级划分,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和工逐渐沦落到底层,而古代的农民们也一直积极的在为自己争取利益,也因此诞生了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一般而言,农民起义的源头都是王朝腐败,政策苛刻,百姓疾苦,中国的农民是很能坚忍的,能让中国农民受不了揭竿而起的王朝,一般都是极为腐败的王朝。

可是古代的农民起义前期迅速壮大,可是到了后期一般农民起义都会宣告失败,在晚明的李自成和晚清的洪秀全也只是取得了局部胜利,到最终还是沦落到失败的境地,那么今天就带大家去深入探究,古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缘由。

陈胜、吴广起义如昙花一现,最后沉寂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几次大型的农民起义是如何爆发,如何沉沦的呢?首先就是秦朝末期的陈胜吴广的起义,这俩人的揭竿而起标志着古代权力不再只是士大夫、贵族阶级的玩物,农民也真正意义上参与了权力的争端。

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从一开始就迅速地占领下一块根据地,而各地的农民看到这俩人都敢反抗暴秦,于是乎,各地的农民纷纷响应,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秦朝的律法和政策实在是过于苛刻,除了原秦国人过得还像个人以外,其他各国的旧民,过得生不如死。

•陈胜、吴广起义没有伤到秦国根基所以说,陈胜、吴广的反抗之声很快的就得到了响应,一时间整个秦国都乱了,更甚者,陈胜、吴广的手下带兵甚至打到了临潼地区,再过几城就是咸阳城;不过大家要记住这时候的秦王朝的精锐军队还没有动,并且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其实并没有严重伤害到秦国的根本。

秦二世胡亥迅速让章邯带领修骊山的几十万刑徒,再加上从边关调来的30万边军,章邯以极快的速度就剿灭了威胁咸阳的农民义军;陈胜和吴广注定只是这推翻秦朝统治的一个炮灰,虽说人数众多,甚至达到了近百万;不过章邯也仅消耗了20多万人马的代价,彻底灭掉了陈胜和吴广。

然而这时候,秦王朝真正的威胁却在东边,楚人项梁、亭长刘邦、赵人陈余等旧贵族起义军,趁着章邯被陈胜大军牵制的机会,迅速的占领大片的土地,当章邯灭掉了陈胜和吴广,而秦国的东部地区基本上已经沦为敌占区了,而东北部也差不多被旧赵国、旧齐国的起义军占领,秦王朝的危机彻底浮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重新评价农民起义近几年,曾经是史学研究热门的农民起义研究陷入沉寂,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论著。

究其原因,是有关农民起义的研究陷入误区,走入了死胡同:由于过去片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农民作为主力军,在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因而我们的历史研究一反历代史书将农民起义定性为“乱匪”的惯例,对农民起义予以了充分的歌颂和赞美。

在这种错误比拟思想的指导下,历史教科书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农民起义——建立新政权,减轻剥削——贪婪的地主阶级又加重剥削和压迫——又爆发农民起义……的不断循还,农民起义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

这种形而上学的论点当然是不能正确解释历史发展的。

拨乱反正以后,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去对农民起义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民起义是“造反有理”,但是“造反无功”,农民起义的客观效果“是使千百年创造的文化精品和社会财富毁于一旦”[1]。

不过,这种对农民起义进行全面否定的“新见”似乎并未被史学界所接纳,应者寥寥。

农民起义研究在此后竟处于停顿,这无论如何也是不正常的。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农民起义进行重新研究。

一、对农民起义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必须承认,在对农民起义的研究中,我们过去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由于对农民这个受压迫者对地主阶级反抗“造反有理”的全面肯定和歌颂,史学界长期认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因而对所有的农民起义均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凡是农民起义均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而没有考虑过应对每一次农民起义的作用进行具体考察和具体评价。

十年动乱结束后,史学界虽然围绕农民战争是否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展开过讨论,但对全部农民起义仍是持肯定的态度。

而持农民起义“造反无功”的“新见”者,虽然一反史学界的传统观点,全盘否定了农民起义对社会发展有可能起推动作用,却仍然未能考虑到应对每次农民起义的作用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我认为,以上两种对农民起义进行评论的观点均可称为“一概而论”派,都犯了观察事物、评论事物绝对化的主观主义的错误。

试想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数百次,背景、原因、过程、结局都有一定的差异,作用又怎能完全一样呢?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这段曾被广泛引证的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作用的论述,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毛泽东同志在这段话中加有两个限定词:“较大的”和“多少”。

那么,可以肯定,“较小的”农民起义显然是未包含在内的;即使是“较大的”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有“多”与“少”的区别。

由此可知,毛泽东同志是主张客观地对每次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作用都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的。

遗憾的是,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虽被研究者广泛引用,而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限定。

既然农民起义有“有作用”或是“无作用”,作用是“大”还是“小”等区别,我们在研究农民起义时,应该对其具体分析,决不可以采取“一概肯定”或是“一概否定”的态度。

二、农民起义不仅有“失败”,也有“成功”传统观点认为,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有推动,但农民起义本身要么是被统治者所镇压,要么是被“混入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篡夺”了去,因些“总是陷入失败”。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农民不代表新生产力,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即使有志建立,也必然迅速瓦解。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封建社会中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3]。

这是就“农民革命”的终极目的来立论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规律。

就“农民革命”的终级目的而言,“总是陷于失败”;就“农民革命”的作用而言,并不总是“失败”。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中,有些农民起义确实“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像隋末农民起义一样,被山西的地主阶级人物李渊、李世民“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但仍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

这应是相对的“胜利”,而不能说是彻底的“失败”。

如果农民起义的领导人自己做了皇帝,像秦末农民起义领导人刘邦、元末农民起义领导人朱元璋那样,重新建立一个比旧封建政权稍好一些的新封建政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从而较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更是一种较大的“胜利”了,因为他走的是“历史必由之路”。

历史只能是奴隶制代替原始社会,封建制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从来就没有农民起义建立“农民政权”来代替封建社会的可能。

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的新生产力——资产阶级还没有出现以前的农民起义,要对历史起到推动作用,就只能打倒一个极其残暴极其腐朽的旧封建政权,重新建立一个“此善于彼”的新封建政权,走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由之路”。

因为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还不可能意识到他们受苦的根源在于封建剥削制度,他们并不反对一般的剥削,只是希望能够减轻剥削。

所以农民起义只是反对暴君而不反对“好皇帝”;反对贪官而不反对“清官”;反对恶霸地主而不反对一般“不劣”的地主。

如果农民起义领导人,自己做了“好皇帝”,任用大批“清官”,打击恶霸地主,轻徭薄赋,做到政简刑清,安定统一,使农民生活比过去稍好一些,就更是对历史的较大贡献了。

相反,如果农民起义者不走“历史必由之路”,执行了违反历史要求的错误政策,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遭到失败,没有摧毁旧的封建政权,不但自己人当中不能涌现一个“好皇帝”来建立新的“此善于彼”的封建政权,甚至也没有给“利用”者提供一个较好的条件,战争失败之后,带来国家分裂、异族入居中原以及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农民自然是很痛苦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说不上有多大的作用了。

例如黄巾起义的失败,使国家分裂成魏、蜀、吴三国,并且造成连锁反应,使西晋王朝的统一也不能持久,混乱了好几百年。

又如黄巢起义的失败,也带来“五代十国”的分裂,赵匡胤后来虽然勉强统一了大部分地区,但因为没有农民起义为他摧毁旧的封建势力,他建立的这个封建政权,就不及唐朝那样强大和巩固,不能抵抗外来的侵袭。

这当然也是对农民阶级很不利的。

还有更多的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快遭到失败,结果带来了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

例如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失败之后,宋徽宗立即恢复了“花石纲”,还增加了更大规模的剥削。

这对农民阶级就更没有多少好处了。

所以,农民起义只要走的是“历史必由之路”,摧毁了旧的封建政权,自己或由他人来建立一个“此善于彼”的新封建政权,就应当算完成了历史任务,就是“成功”了的农民起义;反之,就是“失败”了的农民起义。

历史客观地证明,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有取得了相对“胜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的农民起义。

这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即使当了皇帝,走的仍然是“历史必由之路”,完成的仍然是农民起义的历史任务,说不上是对农民起义的“背叛”。

三、农民起义对社会历史推动作用的表现封建社会在它发展的同时,它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也日益展开,并趋于尖锐化。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必然表现为占据国家机器并拼命维护旧统治的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或者说生产过程中的个体性质与封建所有制的矛盾。

矛盾的尖锐化必然导致农民起义。

因而,从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开始,两千年来爆发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4]。

由于农民不代表新生产力,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农民起义的伟大作用就只能是——对残暴的封建统治给予沉重的打击,迫使或促使新的统治者调整政策,使整个封建政治经济诸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农民起义对社会历史确实是有推动作用的。

首先,推翻极其残暴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旧政权,重新建立一个“此善于彼”的封建统治新政权,是农民起义的目的。

而历史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如秦、新莽、隋、唐、元、明,都是由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所摧垮、推倒的。

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不摧毁这些残暴腐朽的封建旧统治,贵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以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就不能阻止,“此善于彼”的封建新政权就没有建立的可能;那么,广大农民连简单的再生产都很困难,更不必说扩大再生产了,哪里还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的前进呢?因此,必须承认,是农民起义摧毁了封建旧政权的统治基础及国家机器,才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农民起义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其次表现在迫使封建统治者“改造”或“调整”政策。

封建国家的政策,在根本上是处理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当然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

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加速或阻碍的作用;封建国家的政策,也是这样或者是顺应生产力的发展,或者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国家的政策不是不可变换的。

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过程中,由于农民起义者惩办了一批剥削、压迫农民最深,农民最痛恨的封建官吏、恶霸地主,从而教训了封建统治者,使他们在以后剥削和压迫农民的时候,有所收敛。

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所建立的新的封建王朝所采取的政策一般都有特别显著的改变,往往都能执行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发展生产、稳定政局、使老百姓能生活下去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这一政策与前一王朝“役重赋勤”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变换不能不说是农民起义造成的。

大量事实证明,封建统治阶级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不得不逐渐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量。

虽然随着阶级斗争的起伏,剥削量时有升降,但总的是一个下降趋势。

例如:在徭役方面,秦朝时最高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到汉朝时减为“三年而一事”;唐朝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无徭役可纳绢替代;明朝中叶实行“一条鞭法”后,农民可交纳役银以代替徭役。

沉重的徭役负担往往可使农民很快破产。

秦末和隋末农民大起义,都直接反对徭役。

所以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徭役的变化都比较明显。

再如赋税方面,秦代“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西汉初年田租减为十五税一,后再减为三十税一;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时,一夫一妇出帛一匹、粟二石;到唐代每丁纳租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麻三斤;北宋初年,一般是亩输一斗,但因为有“支移”、“折变”以及丁口杂变之赋,实际交纳的远远超过一斗;明初大量实行屯田,民屯“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牛种者十税三”;随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以及清初的“摊丁入亩”,都逐渐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量。

如果再加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使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量的绝对比率更有明显的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